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例6篇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1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2

包括核心理念、干部理念、管理理念、作风理念、投入理念等,回答的是企业在安全管理上是怎样去做的问题,是安全价值观的具体化。只有确立正确的安全理念,才能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煤矿必须在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提炼有自身特色的安全理念。从而提高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增强员工安全生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二)整合、规范、创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和内容

制度的建立就是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文化形成制度,制度强化文化。只有制定出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和接受的安全管理制度,并通过严格执行,变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形成制度文化化,才能整体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从必须四个方面进行制度和内容的整合和规范。主要有:安全行为建设、安全意识培育和素质建设、安全环境建设、安全制度建设。它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和工作要求,每项工作要求做到有制度、有标准、有考核、有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基本形成了一套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无论什么样的制度,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做支撑,去考核监督,制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来保证煤矿安全文化的实质性运转。一方面建立逐级安全文化检查、考核、排名排队、讲评及奖惩制度;另一方面制定从干部到职工个人的安全质量明细化管理考核、评分、排名、评评及奖惩制度。通过严格执行、调动全员的安全生产积极性,确保煤矿安全文化的有效运行和发展。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3

——浅谈西南地区核安全文化建设在辐射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为贯彻“理性、协调、并重”的核安全观,强化核与辐射从业者安全意识,国家核安全局决定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核安全文化宣贯活动。作为监督站的监督员,笔者参与了西南站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宣贯和核与辐射安全大检查工作,结合对两次专项行动以及以往监督检查的经验,就西南地区核技术利用单位核安全文化现状和核安全文化在辐射安全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谈几点体会:

    一、对核安全文化的认识

    核安全是指对核设施、核活动、核材料和放射性物质采取必要和充分的监控、保护、预防和缓解等安全措施,防止由于任何技术原因、人为原因或自然灾害造成的事故发生,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情况下的放射性后果,从而保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不当的辐射危害。而核安全文化是指各有关组织和个人达成共识并付诸实践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特性的总和,它以“安全第一”为根本方针,以维护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为最终的目标。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总结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基于“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的进步基础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必须”的这一国际共识,提出的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核安全文化的提出使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同层次的组织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有了一个为核安全做贡献的统一行为准则。

    在国家核安全局发表的《中国核安全文化政策声明》庄严声明:中国奉行“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它是现阶段中国倡导的核安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国际社会和中国核安全发展经验的总结。

    核安全文化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安全高于一切的核安全观成为全体从业者的自觉行动;建立一套以安全和质量保证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建立工作作风严谨、技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培育核安全文化是核安全的本质要求,是核行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减少人因失误的有力措施。核安全文化缺失和弱化,将增加辐射事故发生的概率。

    核安全文化建设包括八大内容:一是决策层的安全观和承诺;二是管理层的态度和表率;三是全员的参与和责任意识;四是培育学习型组织;五是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体系;六是营造适宜的公众环境;七是建立对安全问题的质疑、报告和经验反馈机制;八是创建和谐的公共关系。要搞好核安全文化建设就要从这八个方面去着手。

    二、西南地区核技术利用单位核安全文化取得的成效

    (一)领导重视,辐射安全逐步得到强化

    西南地区21家环保部发证核技术利用单位中,辐照装置11家、放射源生产单位1家、放药生产单位2家、收贮单位5家、刻度用源单位2家。以往检查发现,部分单位领导层辐射安全意识淡薄,相关防护知识有所欠缺,通过以核安全文化宣贯专项行动为契机,各单位都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领导层了解核与辐射基本知识,树立了正确的核安全观,逐渐认同了“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理念,辐射安全在单位内部管理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

    (二)人人参与,安全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核技术利用单位通过加大核安全文化宣传力度,完善辐射安全教育内容,丰富企业安全文化内涵,增强核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全体员工学安全、懂安全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安全意识、核安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同时,核技术利用单位进一步细化了辐射安全责任,拟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使得全体员工开始理解和认识各自的辐射安全责任,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责,安全意识深入人心。

    (三)主动改进,辐射安全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核安全文化的深入,核技术单位的思想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主动提高,主动改进。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一些单位以核安全文化宣贯为契机,对关键系统设备进行了深入的检查、改造;二是重新梳理、补充和修订了一些管理制度,将核安全文化纳入到核心管理理念之中;三是针对自查及检查发现的问题,一些单位制定了整改计划,对影响安全的问题立即进行了整改;四是员工主动参与,部分单位一线员工为辐射安全管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通过以上工作,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管理由被动转向主动,不断弥补安全短板,有效的提升了自身安全管理的水平。

    三、几点体会

    (一)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核安全观

    经过两次专项行动后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管理情况的对比发现,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使核技术利用单位重视安全培训,强化宣传教育,从而发掘出蕴藏在全员中推动企业安全管理的强大力量,把“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理念贯穿到日常活动之中,树立了正确的核安全观,使辐射安全管理与核安全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良好核安全文化日渐融入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辐射安全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二)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从业人员辐射安全意识

    核技术利用单位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主动意识。搞好辐射安全,具有主动的安全防范意识,营造出“人人主动加以完善”,预防准备并付诸实际行动,防范于未然,将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二是长远意识。根据核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核技术利用单位认真研究辐射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逐步建立了长远的辐射安全管理规划,认真组织实施,强化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辐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三是人本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辐射安全的宣传教育,营造相互尊重、高度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让广大员工参与辐射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安全目标、安全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长效的辐射安全管理机制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4

【关键词】严是大爱;严为安全工作基础;爱为焕发安全动力;刚性;柔性;激活安全力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强势推进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普遍引起了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且,通过持续创新,对推动煤矿安全发展起到了引擎作用。安全文化是铁能公司“三化”并进的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平安铁能,幸福家园”的保障。安全文化的关键要素是人,如何寻求最有效的路径强化人的安全意识培养,规范从业人员岗位操作行为,也是安全管理的根本。多年来,小康矿认真贯彻落实董事长提出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制度文化治标治本,多管齐下营造氛围,全员参与本质安全”的安全文化建设总体要求,结合矿井发展经历,通过认真梳理、整合、提炼,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坚持用刚性管理约束人,用柔性管理激励人,为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了理念引领、行为保证和动力支持。

小康矿是世界罕见的极软岩矿井,多年来,针对井下特殊的地质条件给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坚持从严治矿,从严管理,秉承尊重员工,善待员工理念,大力推进以“严加爱”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建设。在学习、培训、诵读、渗透集团公司“平安铁能、幸福家园”“凡是安全先,万事安全大”安全愿景、目标的同时,拓展了“严是大爱”安全文化理念,并且,深深地根植于员工心中,成为员工新的价值取向。“严加爱”安全文化的架构是推行“四严”“四爱”,建立五个管理系统。

一、“四严”:即严思想、严作风、严制度、严考核

严思想。要求各级干部和广大员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执行上级安全指令规定不走样,使广大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正确认识安全生产形势,始终保持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安全警觉。要求企业在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开展安全理念宣灌、事故案例分析、纪律法制教育等行之有效的安全活动,在思想上反麻痹、工作上防松懈、管理上反粗放、行为上反“三违”,时时刻刻想安全,分分秒秒抓安全,事事处处保安全,做到警钟长鸣。按照公司要求,坚持把开展主题大讨论活动贯穿安全教育的始终,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深入揭摆查,做到安全作业无伤害。

严作风。当先严干部,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畏安全,深入实际,靠前指挥,把精力放在安全生产上,把功夫下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自觉担当执行安全生产的重任。认真执行十三种基本安全行为养成标准,教育员工岗敬业的典范、遵章守纪的模范,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精神发扬光大,自觉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上标准岗,干标准活,争做本质安全型员工。

严制度。制度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是企业从严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根据集团公司要求和安全生产实际,近年来,小康矿在严格执行公司强调的“三项”制度等规定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各级干部、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安全生产管理100条》《从严治矿若干规定》《三项制度实施考核机制》《员工安全行为养成标准规定》《准军事化管理》等几十项安全制度。完善了走动式管理、领导干部带班入井、区队干部值岗写实、事故隐患‘三违’责任追究等制约机制。强化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杜绝各类“三违”。

严考核。严考核是对各级干部和员工工作优劣的综合评定手段,也是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实的根本保障。围绕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小康矿不断完善各项考核办法,落实单位、部门和各级干部的监督检查职能,对考核内容进行量化细化,对安全管理的全过程进行认真、细致、严格监督,对考核过程中发现的隐患问题实时跟踪,及时反馈,督促整改,闭环管理,考核结果严格奖罚兑现,正向激励。

二、“四爱”:即关爱员工生命、关爱员工健康、关爱员工生活、关爱员工成长

关爱员工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员工的最大利益,也是员工幸福的源泉。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证员工的生命和健康不受威胁,尊重生命,消除一切危害员工健康的危险因素。在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中,小康矿通过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设备设施本质安全程度、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完善安全制度措施保障、强化员工安全技能培训、打造高标准质量标准化矿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等措施,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关爱员工健康。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员工的健康是企业获得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小康矿坚持从尊重和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出发,高度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采取宣传普及健康饮食知识,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定期对作业场所危害进行检测和评价,开展为员工义诊健康指导,身心调试和心理咨询等形式,保证员工以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安全生产实践中。

关爱员工生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企业发展为了员工、企业发展依靠员工,企业发展成果惠及员工,不断改善员工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严格落实奖金分配“高压线”政策,经济分配向一线倾斜,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强化员工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为员工创造舒适温馨的生活工作环境;积极组织员工为“关老、敬老、孝老、爱老”基金捐款;推进“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办好阳光超市,帮助弱势群体;开展员工岗位生日祝贺,送去一份温馨的祝福;增加高温作业岗位津贴,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开展慈孝活动,感恩回报企业;丰富员工文化体育生活,完善娱乐休闲设施,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人企合一。

关爱员工成长。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契机,通过开展英雄行动、技能大赛、创新成果评比展示、评选首席员工等,激发员工创新冲动和创新热情,挖掘创新潜能,创造岗位价值。对员工创新成果进行冠名表彰,推广应用,让创新能手、管理精英浮出水面,崭露头角,发挥作用,为员工岗位成长成才提供空间,搭建平台,实现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有机统一,促进共同发展。

三、打造优秀安全文化,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夯实安全文化基础

建立理念渗透系统。发挥安全文化引领和渗透作用,用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教育人、引导人、感化人。在做好集团公司安全愿景、目标、理念宣灌的基础上,小康矿以“严加爱”为核心,开展“严是大爱”安全理念和“生命至上”等安全观渗透工作,通过重大节日升国旗和升铁能旗帜、咏唱《国歌》和《铁能之歌》、举办安全之声演讲和安全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安全知识,加深员工对安全理念、目标的理解和感悟,提升安全思想新境界,筑牢安全思想防线。

建立视觉听觉系统。随着企业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小康矿业已形成了以安全文化一条街、安全文化长廊、井口安全文化环廊、区队安全教育阵地、班组安全文化展示阵地、中心宣传阵地为模式的“一街两廊三阵地”,营造了浓郁的安全文化环境氛围,对员工的安全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建立了“三项制度”语音提示和乘人、通风、拉放车、亲情语音提示等。开办了《平安小康》快报、《安全之声》广播、制作了安全宣传片和安全文化手册,进一步增强了安全文化的渲染力和渗透力。

建立安全行为养成系统。安全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培育员工的安全意识。1.深入贯彻执行集团公司十三种安全行为养成要求,通过学习、培训、演练等方式,加深员工对十三种安全行为的理解,将十三种安全行为养成列入组织行为考核和个人行为考核,通过走动管理现场纠偏,强化监督引导,固化员工安全行为。2.开展安全诚信员工和班组、区队评选活动,通过班讲评、月考核、季评比,正向激励,发挥典型示范作用。3.深化员工6S行为及区队组织行为识别与考核,增强可操作性,不断强化检查,使员工养成按程序施工、按标准操作的良好习惯,做本质安全型员工。

建立安全管理系统。1.深化以“三项制度”、走动式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精细化管理。开展“三项制度”竞赛,规范标准,强化演练,典型示范,自觉执行,使之变成员工安全生产自觉行动。2.严格干部走动式管理,结合ABC三卡、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现场“双向”签字、走动管理效果跟踪判定,完善干部走动管理制约机制,优化管理级点,细化走动路线,强化夜班巡查,夯实走动管理基础,隐患问题闭环管理,形成全方位考核体系。3.完善5E管理体系,按照“七步”流程要求,完成了升标工作,推行“四项技术”管理,健全“两板一箱”和“四板三箱”应用载体,拓展四项技术应用空间,实现应用信息化。4.推行安全作业岗位描述,按照基本描述、三项制度描述、操作流程描述、四预描述、岗位责任描述等内容,编制工作标准,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员工真正了解自己岗位,保证岗位安全。5.强化以一通三防、顶板管理和两小运输为重点的现场安全管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措施,增加科技含量,加大安全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提高矿井防灾抗灾能力。6.推进安全诚信建设,树立诚信安全理念,建立员工安全诚信档案,完善诚信管理制度,将诚信作为星级员工评选条件,通过考核激励,培育员工诚信安全意识,营造言而有实、言而有责、言而有行、言而有信的诚信安全文化氛围。7.导入全生命周期概念,向5E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提升管控力。8.健全安全管理网络系统,将人员定位系统与走动管理系统相结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升安全文化建设技术含量。9.重心下移,加强区队安全管理,推行安全矿工积分考核,将员工安全诚信、岗位描述、十三种员工安全行为养成纳入考核范畴,充分调动员工自主安全管理积极性。10.认真开展“六五”创建活动,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考核检查,坚持把工作标准落实到岗位,强基固本,实现员工自律、班组自控、区队自治。

建立安全教育培训系统。以培育和塑造本质安全人为目标,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操作技能为目的,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开展阶段性安全大讨论活动,推行六种方法和四个机制建设,强化员工的安全思想教育。

六种方法,即,从严治矿教育、典型案例教育、三项制度教育、诚信安全教育、四预安全教育和亲情互动教育。

四个机制,即,建立政工部门安全教育联系点制度、机关科室包队制度、支部书记周二安全教育值日制度和周五区队长安全值日制度,通过强化安全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

以全员培训、网络培训和学分制考核为手段,通过“四个结合”,达到“三个百分之百”。即,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业余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安全资格培训与新技术普及培训相结合、强制培训与自主培训相结合,达到培训覆盖率、合格率、持证上岗率100%。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5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组织角度;个体角度;必要义务

【中图分类号】:F416.23 【文献标识码】:A

核安全文化是近年在核安全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新概念,它具有开放与透明的特征,它的意义在于使人们能够真正地了解和意识到核恐怖主义对人类的巨大危害,真正地认识到核安全工作对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核安全文化对于维护国家和企业核安全制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个人和组织而言安全就是效益,安全是核工业造福万民的永恒主题与基本基础。保证核设施和核活动的正常运行,关系到国计民生,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核安全素质和责任心,树立防患意识、安全意识和自保意识;另外企业还要切实积极采取各种防护办法,保证公共环境和工作人员不受核辐射的危害。核安全文化的建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步骤、有程序地进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既要在组织角度上充分认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又不能放松对个体角度的认识,本文就从这两个角度入手对核安全文化进行了阐述。

一、核安全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变迁

核能是二十世纪的重要发现,核能的科学、合理运用将造福于社会,核能与目前利用的其它能源有着本质的不同,核能是通过原子核变化来产生能源的,其它的只是利用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来获得能源。比如目前世界上比较常用的能源有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可用资源也在日益减少;另外它们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烟尘,对世界环境影响巨大,而核能却不含有此等有害物质。核能能有效地替代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既能满足后代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又能缓解目前社会对资源需求的紧张局面,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人类对核能的利用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也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前进。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核电站在设计上就采用了许多的设备和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还设计了诸多方案对一旦出现的后果进行限制。当时设计人员充分地认为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都已经在设计之中,不会产生重大问题,只要工作人员正确地按照操作程序进行操作就可以保证安全。但是在经过三哩岛事故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人们就对这一观念有了根本的改变。

三哩岛事故发生于1979年3月29日,它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核能的看法,三哩岛事故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美国没有建设或投产过一台核电机组,它使人们认识到出现操作员操作失误的可能性。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于1986年4月26日,它是一次比较严重的核反应堆事故,导致几十人死亡和数千人癌变。通过这两次事故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1986年IAEA国际核安全咨询组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审评会议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核安全文化”概念。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之中的各种不同特征和不同态度的综合概念,它是建立在核安全超出一切的概念上的,即核安全问题居于安全方面的最高位置是重中之重的一种文化。它的内涵比较丰富就是要在核电企业营造一种核电安全的气氛,使每个人员融入到氛围之中,时刻提高安全心态;再通过管理层的不断努力使集体和个人严格执行各种安全要求,使安全责任常态化。对于核电企业来说核安全文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二、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

1.核安全文化对于组织的重要性

组织角度的核安全文化主要是指组织和管理层的文化,作为核电企业的管理层是核安全文化氛围的塑造者,核电企业要把核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把核安全文化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这对于保证核企业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组织核安全文化的建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对于每一个阶段都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比较明确的要求。第一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必须要有合理科学的法律规定作为管理的基础,核企业和核安全监管部门必须要严格按照法规对企业进行管理。第二阶段定位以业绩为目标的管理阶段,保证核企业良好地进行运转就是在核安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业绩。核安全问题是一个企业永恒的话题,企业要坚持对安全业绩的重视,不断地总结安全经验并建造安全氛围,把安全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第三阶段就是不断进取的阶段,核企业要坚持不断地改进思想和果断采取不断进取的方法把核企业的业绩提升到良好状态,实现核安全水平与经济效益的齐头并进。核安全文化的实质就是根据对国内外核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通过对核安全文化的渗透和组织作用的有效发挥,使员工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并逐渐培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使整个核企业被“安全重于泰山”的氛围所笼罩。良好的安全文化离不开良好的安全文化素养,所以对安全文化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安全政策,建立良性管理体制是建立良好核安全文化的前提;在实际中要正确执行我国核政策并且要关注因政策而引发的安全意识环境。安全意识环境是指在企业内部形成清晰的责任承担和良好的交流氛围,具体而言就是表现在员工的奖惩和培训等方面。

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6

关键词:杨伙盘煤矿 安全文化 精细化管理

随着安全意识的不断提升,安全文化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便成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要一环。安全文化建设是煤炭企业实现跨越和发展的基石,在安全面前,生产和效益都要为之让路。榆林市杨伙盘煤矿一直将安全视为“天字”号工程,在创建本质安全型煤矿企业过程中,将文化、培训、教育、管理、制度所形成的“软件”,与设备、科技等“硬件”相结合,实现以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建设为推进,以人性化管理为宗旨,以安全精细化管理为手段的长效安全生产机制。

一、安全文化理论综述

(一)安全文化的发展与内涵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于1986年首次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出版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给出了安全文化的定义: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1992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安全文化》小册子被译成中文并在国内出版,之后我国迅速兴起了对于安全文化研究的热潮。1993年我国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重要性尤为突出。2009年我国颁布行业标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标志了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经走向法制化。

杨伙盘煤矿结合安全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将安全文化定义为:“企业内与安全相关的精神方面(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为等)和物质方面(安全技术、安全装备等)的总和。”

(二)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建设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是从属于企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企业文化这个基础,没有企业文化的发展,安全文化也就没有了根基[3]。因此,在搞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安全文化以有形或无形的渠道,正式或非正式的传播方式在企业员工中树立一种全新的“安全生产、以人文本”的企业文化理念,以此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向深层次发展。

(三)杨伙盘煤矿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

杨伙盘煤矿是陕西榆林煤炭出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榆林市政府唯一独立拥有全部产权的地方国有煤炭生产企业。近年来,杨伙盘煤矿在实践与发展中形成了“6S1H”的企业文化模式,即Safety:安全, Sincerity:诚信;Sacrifice:奉献;Stakeholder:利益相关者;Sharing :共享;Seeking:追求卓越;Harmonious:和谐。安全文化作为杨伙盘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旨在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形成人人“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生产环境,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真正推动杨伙盘煤矿安全和谐发展。

二、杨伙盘煤矿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一)杨伙盘煤矿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概况

安全文化体系建设是创造安全生产环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预防机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安全生产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也是渗透安全工作理念、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提升员工操作技能的有效平台。

杨伙盘煤矿每年开展安全宣教活动,通过“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比赛”、“组织员工系统学习 和安全知识”等活动,努力营造一种“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培育煤矿安全文化,塑造本质型安全人,全面提高员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杨伙盘煤矿还十分重视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通过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以数字化、信息化矿井建设推进矿井预控管理和信息化精细管理,完成了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通信系统、紧急避险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六大系统建设。通过调度信息中心和地面安防大厅,做到了全矿井无盲区的数字化管理,达到了信息技术和精细管理的完美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掌控和落实,基本实现了调度指挥信息化。

(二)“软件”建设

1.理念引导,实践落实

杨伙盘煤矿将安全理念视为安全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并且以此为指导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和管理,通过宣传教育、行为规范、制度守则等方式将安全理念深入每位员工心中,使他们在生产中践行安全理念,避免理念成为一纸空文。为保证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明确安全责任,杨伙盘煤矿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保障安全生产。

1.1全方位提炼安全理念

杨伙盘煤矿以“引领地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潮流”为安全愿景,在“安全第一,生产、建设第二”安全价值观指引下,形成 “以安全观念铸魂、以安全责任筑防、以安全环境强基、以安全机制严控”的总安全理念;分别从安全责任、安全预控、安全工作、安全管理等18个方面提出具体安全理念,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安全理念体系,从安全的各个方面引导员工行为,把安全生产规范要求自觉贯穿于工作每一个细小的环节中。

1.2定期进行培训教育

杨伙盘煤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级别、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员工进行不同内容的安全教育。管理层上至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例如矿长以及分管安全、生产、技术工作的副职,下至班、组安全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包括新入矿人员、非煤特种作业人员、井下特种作业人员等。

安全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思想教育和安全技术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劳动纪律教育,安全规章制度教育等。安全技术知识教育必须和生产技术知识教育结合起来进行。

1.3安全信息传播

杨伙盘煤矿将安全信息的传播渠道分为视觉传播和视听传播。视觉传播形式包括:宣传栏、企业文化手册、企业简报、企业网站、室内宣传、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井下安全文化长廊;听觉传播形式主要包括:企业 宣传片、内部影像资料等。通过传播,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增强,实现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我应安全”、“我能安全”、“我懂安全”,是安全意识的飞跃。

1.4建立基本安全制度

为保证安全理念的落实,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根据本质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杨伙盘煤矿建立了完整的安全制度体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察制度、现场管理制度等基本安全制度,将作业规范化与考核标准化相结合,责任区域化与奖惩明晰化相结合,将安全与生产、生产与效益相结合,通过制度规范员工行为,使其内化为员工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从根本上杜绝了“只顾生产,不顾安全”的现象。

2. 以人为本,精细化管理

2.1亲情管理

杨伙盘煤矿实施“一人安全,全家幸福;一人违章,全家遭殃”的亲情管理理念,并且把每位职工都当作大家庭中的一员对待。尤其对于井下作业人员,给予了亲情般的关怀,做到了真正从员工的角度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杨伙盘煤矿建立了“井下超市”和矿工休息区,为井下矿工免费提供咖啡、茶水及小吃;值班期间,还为正在工作的员工提供“班中餐”,以避免因劳动过度而造成的伤害;此外,杨伙盘煤矿还为员工建立了完备的洗浴设施,为员工从井下作业完后提供清洗和放松的场所,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善待员工。

2.2精细化管理

杨伙盘煤矿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将企业的一切活动纳入目标管理、评价、决策的循环过程,实行统一标准,做到工资、奖金等利益分配与安全、产量、业绩挂钩。各项工作实行矿领导分片负责,各岗位进行总结、评比、考核、奖罚,同时严控各项支出,将吨煤成本控制在预算内,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各项工作做到了事事有安排,事事有标准,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考核,促进了企业健康稳步地发展。

(三)“硬件”建设

1.数字信息化矿井

杨伙盘煤矿以数字化、信息化矿井建设推进矿井的预控管理和信息化精细管理,完成了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通信系统、紧急避险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六大系统建设,通过调度信息中心和地面安防大厅,全矿井无盲区的数字化管理,杨伙盘煤矿了实现信息技术和精细管理的完美融合,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掌控和落实,基本实现了调度指挥信息化。而且设备都预留端口,将各种数据反馈调度中心,目标是实现井下生产井上操作,使煤矿真正成为了本质安全型矿井。

2.产业升级改造

杨伙盘煤矿边生产边扩建,大胆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坚持以机械化带安全,信息化促安全的理念,以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为保障,采掘系统使用规模化综采设备和最先进的无人化工作面开采,优化机电运输设备和排水设备,提高数字化水平,实现变电所、水泵房、运输系统等岗位的无人化或少人化值守,极大的保障了员工的安全。

三、杨伙盘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

杨伙盘煤矿始终把安全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不安全不生产,形成了“诚信安全、本质安全、系统安全”的安全文化,以标准化和数字化矿井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死角、质量零缺陷、安全无事故”的本质安全型矿井。

自从杨伙盘煤矿进行安全文化建设以来,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加强,安全技术技能得到了提升,生产操作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安全责任按照规则得到了落实。在安全生产方面提出“零死亡”的目标后,杨伙盘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运行。

此外,安全文化建设还为杨伙盘煤矿赢得了多次殊荣。其中,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市百强企业”,获得“省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市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省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市壁式采煤示范矿”、“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等荣誉。

四、结束语

煤炭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始终占70%左右[4]。作为传统高危行业的煤矿,安全生产一直是一个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不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杨伙盘煤矿围绕企业管理契约化、矿井管理人性化、巷道管理车间化、调度指挥数字化、矿区管理园林化的目标,不断建设、完善,倾力打造绿色矿区、人文矿区、数字化矿区,以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建设为动力,以人性化管理为宗旨,以绿色、节能减排为目的,以村矿和谐发展为根本,着力推进本质安全型生产矿井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型文明矿山建设。杨伙盘煤矿为中小型地方煤矿企业树立了示范标杆作用,对于促进榆林煤炭行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纪伦.神华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J].中国煤炭,2011,(12):115.

[2] 卢山冰,刘俊,任婷等.杨伙盘煤矿安全文化读本. 榆林杨伙盘煤矿内部资料,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