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1

公司离退休职工已经达到13000多名,并还在以每年600名左右的速度增加。如何使这些曾经为邯钢的发展和建设付出艰辛的广大离退休职工晚年的幸福生活更加丰富,已成为当前需要广泛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就是说,“文化养老”课题的提出和践行,实际上已经摆在我们离退休职工管理工作的面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不管你如何理解,都不能改变。因此,需要我们对“文化养老”这个课题,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加深认识,加以研究,理解含义,认真抓好。

一、对“文化养老”涵义的理解

(一)关于“文化”

去年,在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我们了解到,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称,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成果;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人类有如此多的民族、语言,人类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文化也就丰富多彩。要把握文化,首先要将文化条理化。

文化又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表层文化,又称物质文化,即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的去取好恶;二是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即借助物质来体现底层的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等。三是底层文化,又称哲学文化,就是个体和群体的伦理观、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

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正如同志说的“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也可以变成物质。”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反映了主导型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决定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文化养老之中和它的全过程。

(二)关于“养老”

养老就是一种满足老年人生命需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养老”应当具备养老资源和养老方式两方面。养老资源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服务和精神资源,而养老方式就是对养老资源提供办法、方式和供养模式。

(三)关于“文化养老”

“文化养老”指的是政府、社会或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的基础上提供的一种精神慰藉,使老年人有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精神追求,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身心更加健康。“文化养老”就是要以文化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愉悦为目标,使老年人心悦身健、安享晚年。

“文化养老”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适应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出来的,是新时代倡导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养老”或“待遇养老”而言的,它是养老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具有高境界、高品位的养老方式。它涵盖了“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基本内容,为改善和促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更是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基本途径。

发展“文化养老”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教育养老、文艺养老、科学养老、动态养老等内容,直接涉及到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老年体育和老年产业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养老”需要一种适宜老年人口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和社会心理,需要相关部门联手协作,配套措施的及时跟进。当前,我们要引导广大老年人树立起“文化养老”新理念,建立起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将传统的“物质养老”向高层次的“文化养老”转变,让“文化养老”进一步推进老年人“物质养老”的落实,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在老龄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文化养老的功能:导向功能;引领功能;提倡功能;有效功能。

二、“文化养老”的活动内容

“文化养老”活动主要是注重引导离退休职工和大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做到精神健康的文化环境与搭建教育实践平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主要指人们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人们精神生活、精神支柱和精神信仰的总和。精神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做到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指在精神上有独立性和自主性,能够很好地把握环境和现实,积极面对人生状态。用世卫组织提出的精神健康标准测量,这种状态表现为“三个良好”,即良好的个性品格、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什么是精神追求?精神追求指的是人类对自身心理需要的追逐,对各种各样基本生理需要之外的满足感觉的追逐。人活着就得思想,有思想就有精神,思想和精神不能始终处在原始的状态,需要生活者用自己的悟性、用高品位的文化来净化、来提升。这就说明,人确实需要一种精神来牵引。凡真正热爱生活的人都不会只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人更需要精神境界的提升,更需要有精神的力量来牵引。就是说,精神生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人总得有点精神寄托,总得有点信仰追求。

(一)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老年人的精神追求

用先进的理念引领、指导人们的精神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老年人的精神追求同样需要有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理念。理念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具有理性色彩的、自觉化程度较高的先进观念。它是科学的,能够指导我们实践的一种思想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用崇高的精神追求主导物质追求,老年人的生活就更丰富、更灿烂、更辉煌。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先进文化的精髓,就应当把她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用以引领社会思潮,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用积极的精神追求感受老年生活的与时俱进,享受时代的生活气息。精神追求是积极的,是向上的,是用追求来感受的精神的慰藉的。例如,学习计算机、学习数码照相、学习先进的厨具使用等等。

(二)参加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是内容也是载体。从内容来说,老年人上老年大学参加学习,从个人来讲是用来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求知、求技的追求。从国家来讲,是积极应对老龄化采取的文化养老的政策的落实。体育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延年益寿。文艺活动,陶冶情操, 修练形体,舒展身体。通过我们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提升我们的素养。即使我们的穿衣打扮,言行举止都充满着文化的内涵。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象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说:“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三)参加旅游观光和娱乐等休闲活动

离退休职工在岗在职时,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参加娱乐活动。退下来后,就应该把速度慢下来,慢下来去发现风景,去弥补心中的遗憾。我们就有不少老同志几乎每年都有出游,从中感悟,寻找愉悦。有些人在旅游前做功课,有个认识,在旅游中去细细品味,在旅游后慢慢回味,从中学习吸取营养,得到升华。参加积极向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同样是在用文化来安度晚年。

(四)参加利用优势和资源,发挥余热的社会活动

老同志政治坚定、思想常新、阅历丰富、拥有经验、具有特长。他们退下来后,利用这些优势,发挥余热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本身做的就是“文化养老”的事业。如我们的老年党支部书记、我们的老年大学、协会的同志,举办讲座、出书带徒、受聘讲课、宣传健康知识等等。

(五)倡导全社会关爱老人

传统文化把“敬老”列为“孝文化”内容,孝敬老人不仅仅是物质上赡养照料老人,更重要的是要尊敬老人、关爱老人,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这是新时代赋予“文化养老”的一项新内容。当前,面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到来的现实,传统的敬老、助老、养老方式方法己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老年人的经济需求,他们要求保障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希望有一种新的举措新的做法能让老年人更加健康地生活、快乐地活着。而“文化养老”是把敬老养老融入“教、学、为、乐”文化元素中,以求让老年人精神生活更加丰彩、身心更加健康。

三、“文化养老”活动的形式和载体

“文化养老”形式和载体也是多种多样的,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做了,而且有些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是否真正从中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是否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去做了,还真的需要重新来回顾。

(一)正确的思想引导和素质提升,让我们的精神不老

如组织理论学习,让广大离退休职工特别是党员同志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举办形势报告会和专题讲座,让广大离退休职工了解党情世情国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建设,不至于失落。组织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组织红色旅游,瞻仰烈士陵园等,增强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幸福感,安享晚年。

提倡多思、反思,学会多思、反思,乐于多思、反思,勤于多思、反思。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多思、爱思就能善思、深思,久而久之,就会在不经意中发现,一向平淡无奇的现象中包含着深意,是可遇不可求的灵感悠然而至。

(二)积极努力办好老年大学,让我们的脑力不老

国际教育文员会主席埃德加.富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的一劳永逸的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说明,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晚年幸福生活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能源。

老年大学实际上是提高老年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应对当今社会正发生着的变革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与个体素质的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是我们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人生追求、共同追求、终身追求,转化为提升生活质量安度晚年的能力。

老年大学办学应当坚持幸福养老这个核心或者这条主线。围绕三大支点即养身、养心、养神,五大框架即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国学教育、生活教育、时政教育,九大原则即幸福导航、养生宝典、疾病防治、兴趣天地、生活百科、老年维权、和谐家庭、奉献社会、时事纵横来办学。

在老年大学的学员中可以提倡这么几种精神: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通过求知达到进取;享受知识的快乐精神,以求知来求乐;自信自立的责任精神,自尊自信自立,多国家、社会、家庭、子女、自己负责;登高远望的豁达精神,站在人生的高点看社会,看人生。

(三)组织积极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让我们的身体不老

我们的文艺体育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文艺作品和体育项目的水平也较高,曾多次在省市的表演和比赛中获得奖励。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来引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组织。提倡广大离退休职工中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样要有明确的理念支撑,国家提出的全民健身的标志口号很好的传递了全民健身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天天健身、天天快乐的健身理念。如 “天天健身、天天快乐”,“好体魄、好生活”,“全民健身、你我同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快乐生活每一天”等等,实际上就是一种理念。离退休职工的文艺体育活动同样有他的多种形式,一是活动的广泛性,提倡的的项目要多,要符合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参加的人要多,使更多的人通过参加活动达到身心健康。二是活动的引领性,需要有骨干有精品,来带动来引领。三是普及型,例如推广的健排舞、太极拳等等。

(四)组织书画摄影展、诗歌演唱会、文艺演出,让我们的心理不老

人人都有表演欲望、表现欲望。我们组织这些活动,就是给老同志提供一个充分展现的平台,使这些老同志的成果充分展现出来,让他们有成就感,来平衡心态。心态积极是好事,但不能强求。

(五)开展心理咨询和疏导、提供养生保健的知识,让我们的心态不老

广大离退休职工在工作岗位上紧紧张张工作了几十年,推下后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如何保持良好的、平和的心态,对能安度晚年至关重要。

(六)评选康乐有为老人,树立典型,典型引路

发展“文化养老”,就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方针,需要我们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和个人爱好兴趣出发,去努力拓展养老工作的领域,为老年人搭建好“文化养老”平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文化养老”强调的是老年人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追求的是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这些都顺应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及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时代要求,对于进一步提升老龄工作定位、推进老龄事业持续科学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2

我仔细研究和分析了数百位我熟悉和不熟悉的科学家的奋斗历程,我发现,科学大师之所以成为科学殿堂的佼佼者,起决定因素的还是他们所具备的内在素质,其中包括科学的、文化的、人文的、艺术的修养,以及思想的、道德的、心理的、意志的锤炼。科学家所具备的超乎寻常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促使他们献身科学并最终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动力。

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我认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理性、批判、开拓、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科学的执著追求精神。对科学的迷恋和追求,使科学家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有任何艰难险阻,困难挫折,能够阻挡他们勇往直前。许多科学家的成功都验证了这一点。

二是探索实践精神。科学探索是一种极其艰苦的劳动。科学家们在实践和创造的过程中所积累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珍贵财富。科学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全方位地提高着人的素质和创造力,而且激励和孕育着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不断做出突破性、创新性的贡献。

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积累形成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不仅可以激励我们学习掌握和应用科学,攀登科学高峰,而且,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精神。许多科学大师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方面,都表现出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所谓求真,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执著追求。科学家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科学的本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始终都坚持崇尚理性、相信真理,并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而献身。在古今中外科学史上,为追求科学真理而献身的大科学家不胜枚举。

四是锲而不舍、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在科研实践中都表现出超人的坚韧不拔的创新能力。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任何困难条件下,都能做到柳暗花明,出奇制胜。

我以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当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原始创新的成果。要完成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培育杰出的创新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

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我认为人文精神其核心内容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包括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我们的许多科学大师恰恰是把这种人文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得完美无瑕。他们以人性、理性、理智的思维,以感性、激情、超越的勇气,以对真善美的虔诚信仰,以责任、理想、信念的抱负,去献身科学真理,献身人类的福祉。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在做人、做事、做学问方面,都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他们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为一体,用自己的科学实践,为社会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所具备的爱国奉献、艰苦奋斗精神,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精神,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精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精神,都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瑰宝。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3

关键词:奥运精神;中华茶文化;和平友爱;公平公正

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随着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逐步发展,已经从追求挑战极限、突破自身发展到追求公平竞技、和谐共存,和平、友谊、团结成为奥运精神的主题。自神农氏尝百草,发现茶叶开始,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茶作为一种特殊载体,承托了大量中国文化,衍生出以和平与友谊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茶成为“和谐”的象征。近百年来,承载西方文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寄托中华文明的茶文化在文化接触中相遇,文化主题的相似,体现出两种精神的高度契合。

1中华茶文化

1.1中华茶文化起源。茶的起源,自神农始,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开始被用来入药,经过不断发展,人们将茶发展成为饮品。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有言: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伴随着中华文明的逐步发展,茶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中华文明载体的一部分。回顾中国历史,中华茶文化在历史的各个角落里,潜移默化中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和进步。1.2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在中国,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生活中,开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古老的中华茶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步扩大,变得愈加多彩。中华茶文化萌芽于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从一般的生活习俗逐步上升为人们对高雅精神的追求,在人们对生活的探索中,融入了对生活的感悟和美学情趣的寄托。唐朝茶圣陆羽著《茶经》一书,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基本成熟。伴随着中华茶文化的发展,饮茶成为人们生活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文化表现。陆羽在《茶经》有言“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宋徽宗赵佶著有《大观茶论》,评论福建“北苑贡茶”时说到“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将茶文化提升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宋朝时期,茶肆文化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儒家读书人的进一步发展下,中华茶文化成为承载雅蕴的文化艺术。1.3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历史中,儒、释、道三教思想影响颇大,贯穿文明的中华茶文化也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儒家有“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道家有“宁静致远,道法自然”,佛家有“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最终都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沟通,强调“天人合一”,体悟自然。茶文化的发展起源于道家,道家赋予了茶文化“和睦清心”的文化追求,成为其文化精髓之一。在此基础上,人们通过饮茶发展了茶道文化,通过儒家修身立德等方面的文化塑造,茶道文化通过对茶人进行礼法教育、道德提升。茶道文化中提倡的茶德为“廉、和、敬、美”,通过茶事活动来增进友谊、修身养性,进而陶冶情操,追求自然意境。人们在享受茶文化意境的同时,提升了个人品格修养,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进入现代,中华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后,茶已然成为了“和平、友谊”的使者,寄托了中华文明对“友谊、和平、团结、和谐”的期望。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尚中贵和”重点表现在“中和”二字上,“中和”包括“中”与“和”两个方面。其所谓“中”,是指合适、正好,“和”的含义则是指和谐、和气。中华茶文化的精髓首推茶道,茶道在中华茶文化的发展中,吸取了中华文明中宗教、艺术、德操等方面的文化精神,通过将“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的中国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文化融合,形成了“尚中贵和”的茶道灵魂。中庸尚“和”,《周易》有的“保合大和”、“和”而阴阳协调、“和”而五行共生、“和”而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国茶道,在通俗意义上讲,即通过茶事活动,在茶人享受美好的过程中,通过“天人合一”即感悟自然人生哲理,完善提高个人品德修养的过程。陆羽的《茶经》中有对煎茶风炉的讲解:即铁铸的风炉属“金”,风炉置于地上属“土”,炉中薪柴属“木”,薪柴燃烧属“火”,炉中茶水属“水”。通过五行的分析,阐述烹茶即通过五行相生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2奥运精神

2.1奥运精神的起源和发展。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来自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对人力量和健康的追求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基础,表现了古希腊人的竞争与拓展精神。在古希腊神话中,古希腊的神普罗米修斯,为了帮助人类从饥寒交迫中解放出来,从太阳神阿波罗处盗取了火种,将火带给人类,普罗米修斯被惩罚后,火种也无法收回。后来宙斯规定,在人类燃起圣火之时,必须祭祀他。最开始,火炬传递是作为一种夜间的宗教活动在古希腊进行的。之后,圣火传递发展成为古希腊的集体体育项目,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第一次开始举行,奥林匹亚的圣火开始燃烧。当时,在运动会开始前,信使们就会在各城邦宣布比赛时间。信使邀请各城邦公民到奥林匹亚城观看参与运动会,宣读在运动会期问停止一切战争的《神圣休战协定》,自此奥运会被赋予和平的象征。现代奥运会是由法国的顾拜旦倡导并通过积极活动复兴的,从1896年开始到现在,从巴黎发展到全球。体育盛会地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成为人类向往“和平、光明、友谊、团结、公平”的象征。随着奥林匹克活动的发展,《奥林匹克》将“奥林匹克精神”定义为: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现在,奥林匹克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体育赛事,它已经成为全人类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已经不再单单影响体育界,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产生影响。从历史层面上看,是时代造就了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不同国家都迫切希望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连接起国际交流的纽带,奥林匹克运动就是在国际大交流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萨马兰奇曾经说奥林匹克运动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运动中产生的各项成绩和记录都是人类文化进步的成果。2.2奥运精神的内涵。“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精髓。奥林匹克运动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精彩的体育赛事,还促进了作为举办方的城市经济繁荣,更使得人类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世界国家地区的交流与世界和平。2.2.1奥运“五环”的寓意。奥林匹克比赛作为国际赛事,拥有非常醒目的标志,且寓意丰富。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蓝、黑、红、黄、绿五个不同颜色的环构成。它在寓意上包含了世界人民的大团结、大友爱,寄托了参赛各方互助友爱的美好期盼;在另一方面,五环相扣,代表着全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的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竞争关系,公平公正参赛,成败不论,重在参与。2.2.2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奥林匹克运动会参与方包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的不同,必然会引发各种问题。这些风俗习惯和文化的差异,也会使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理念等不同而增加冲突。奥林匹克精神倡导和平、友谊和团结,各种文化一齐绽放,求同存异,展现全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将相互的文化差异向互相理解、互相交流、摆脱自我封闭、文化偏见和轻视转变,以包容的心态去认识各种文化,和理解其它国家民族的不同事物,体会其它民族的创造力和异域文化,虚心学习他国文化的先进部分,充分开展国际交流,真正实现文化大融合。

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契合性

3.1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相似。中华茶文化起源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则是起源于西方古希腊文明,都是在悠久古老的文明中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公元前776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在古希腊举办,历经293届的举办历史,到古希腊灭亡被废止。顾拜旦于1892年发表了旨在复兴奥林匹克的演说,两年后,国际奥委会正式成立,大会同时推出《奥林匹克》,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雅典举办,从此四年一届至今。经历了全世界文明的融合,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赛事,它以和谐且激烈的竞技方式承载了全世界美好的人文精神。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中,茶经历了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个时代的文化熏陶,在人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承载了中华历史精华,既包含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情怀,也汲取了佛家的“禅韵”,更加入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从庙堂到市井,将三教九流的雅俗文化深深刻印在茶文化中。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一个提倡和谐自然,中正平和,一个提倡友爱和平、包容公正,两者所倡导的文化精神都是提倡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促进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两者一东一西、一静一动,不约而同的倡导着和平友爱、和谐公正。3.2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契合。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将象征和平的奥运圣火传播到世界各地。奥林匹克精神包含了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全世界奥林匹克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不懈追求,描绘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发展历史。中华茶文化提倡“尚中贵和”,其中的“和”,表达了中华茶人对和谐自然、和谐自身、和谐他人的美好追求,通过感悟自然、修身立德实现行事有度、与人和谐相处,从不同的方式上表现出茶人对和平、团结、友谊的追求和向往。随着世界文明的大交流,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同时带去了中华文明的和谐、友爱,为彼此增进国家民族友谊,成为精神层面和平的寄托。它与奥林匹克精神一样,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展现出对民俗、观念以及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包容,促进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和谐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实现了中西合璧、互相融合。不同的起源,一致的理念让它们融合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为世界和平、友爱、公平、公正做出了贡献。3.3中华茶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追求的一致。技能和美是两者共同的追求,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活动,决定了参与各国各种族展现自我,将人的体育能力绽放,充分体现人类的运动美和各国的文化风貌,促进人类体育技能的发展;在中华茶文化中,包含各种技艺,比如茶的种植技术、茶的制作技术、茶的烹品技术、茶的储藏技术等等。在中国,各地还经常有传承自古代的“斗茶”的茶艺大赛,在关于茶的技艺上,可谓追求卓越。在奥林匹克比赛中,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身姿美,拼搏奋斗的精神美,各承办赛场的建筑美,因比赛而绽放,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茶文化中更是注重美的追求,茶人追求意境的纯净和谐美,追求茶汤的甘甜回味美,追求茶具的或古朴或精致之美,追求感悟人生的哲学之美,或典雅,或古拙,将美发掘到极致,有道是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两者在美的追求上,体现全世界人民对美的追求,实现了不同文化的殊途同归,互补互契,内涵相通。

4结语

中华茶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在理念上都追求和谐友爱公平正义;在起源上看,两者虽发源地域不同,但都是从古老的文明中发源而来,经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在作用方面,两者共同作为世界良好文明的承载,不断地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全人类爱好和平、团结友爱、理解包容、向往公平的共同期望,成为人类精神上的宝贵财富,高度契合地展现了全世界人民向往美好愿望。

参考文献

[1]钱坤.人文奥运精神的后现代性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杨利芳.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5):250-251.

[3]李庚,范燕丽.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与中国茶文化的发扬—关于奥运与茶文化精神世界融合的十点探讨[C].人文奥运与中华茶文化高峰论坛文集,2006.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4

摘要:大学精神的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法律应是人文科学精神的结晶,但大学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其法律意识却并未与时俱进,这与大学精神危机不无关系。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建设,解决大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问题已刻不容缓。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法律意识与大学精神的缺失

大学精神是一个在历史和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变化、发展着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有的从大学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方面进行理解,卢铁城在《刍议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精神就是指一所大学最为核心和高度抽象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刘宝存先生把大学精神定义为“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乔玉香在《现代大学精神及其培育》一文中提出,大学精神的本质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具有特色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追求、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观、传统和行为准则等组成的体系,它是大学文化的精华,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理性与感性、共性与个性、隐性与显性、历史性与现实性、深刻性与大众性的统一。有的从大学的社会责任角度进行理解,崔景贵在《构建当代大学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精神就是在某种高等教育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校园人的努力创造,长期符号学而形成的稳定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大学精神在本质上反映了大学的办学灵魂和理念,是人的精神在大学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体现,是大学本质特征的生动折射、价值取向的自由,更是人类社会对大学教育的理性呼唤。”有的从大学对时代精神的体现方面来理解,赵鑫珊在《什么是大学精神?》一文中指出:“大学精神在‘志’和‘气’:志贵高远,气贵雄浑。大学精神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它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中山大学青年学者任剑涛对大学精神的概括很具有启示意义:大学精神具有相对于政治组织体制而言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自由性,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和传授知识的超脱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综上所述,都表达了一个共通的观点:大学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而科学精神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实,探究“是什么”,讲的是“天道”,它能使人们客观地认识、改造自然世界,以获得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也就是所谓实事求是,追求真理;而人文精神的本质在于求善、求美,探求“应该是什么”,讲的是“人道”,它能使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并成为一种具有崇高精神追求、自觉、自主、自为的真正主体,也就是所谓造福人类,把育人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两者的交融就应是“主客一体”、“天人合一”,符合和谐理论教育观。大学精神,要使之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日渐成熟,最终真正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成为学校不可估量的教育资源,成为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成为升华学校教育品位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共携光大。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有广博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们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们的才能和天资。”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他们的这些思想都集中体现出倡导两种精神和两种文化的融合。所以,只有大学人文与科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科学人文的共同体,即既倡导科学,又崇尚人道,秉持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才能促进学校的主体、环境、精神、文化的和谐发展。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校观念的推广,法律之重要性已日渐推崇备至,与真善美的法(法的外在的形式特征及其表现的实证规律叫做法之真;法的内在的、实体性的价值叫做法之善;法之真和法之善的有机统一所形成的整体叫做法之美”)应是人文科学精神的结晶不无关系,但大学主体之一的大学生,其法律意识却并未与时俱进,这与积存的大学精神危机相关。因此,要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建设,解决大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缺失问题已刻不容缓。

大学科学精神与大学生法律意识

大学科学精神,就是指教师、大学生在科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执着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精神。它用理性的眼光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唯真理是从。它所要追求的是对自然界的本质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

“弘扬科学精神更带根本性和基础性。”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旋律,是科学文化的灵魂,它鞭策人们驱味求新,并不断地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科学素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正是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必备素质。在大学法制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培养大学生崇尚客观性和求实性,并以怀疑、批判、理性和实证的精神去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揭示客观规律,把感性上升为理性,个别抽象为一般,以达到对事物和对人的本质认识。

作为双刃剑的现代科技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像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核威胁等极大的副作用。为此,必须在科技发展与法制精神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培养人的科学精神和科技价值观念。弘扬科学精神要求学生尊重科技的价值,注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掌握科学方法,探索客观规律,追求科学和真理。

对大学生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并将科学精神内化为他们的内在品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科学态度,自觉接受正确的科学发展规;有助于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思潮不丧失立场,迷失方向;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以开放的胸怀对知识信息进行全面的接纳和积极的合作与交流,打破陈规、不断创新,成为具有求实、创新、合作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中指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多年停滞不前,对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羁绊和影响逐步显现。相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状况而言,科学精神的培育尤为严重落后。”

就当代我国大学科学精神缺失的表现,首先,理性怀疑上的盲目与盲从: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盲目的怀疑,或盲从专家和他人的观点,少有自己的看法;其次,探索求知精神上的鼠目寸光:“科学功利主义”对学生影响很大,使得学生的视野狭窄,目光短浅,对外界缺乏广泛的兴趣;再次,团队合作精神的淡漠,特别是不能将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最后,科学求证精神的欠缺:大部分学生缺乏实验实证精神,偏重抽象思维,不愿动手实验,缺乏科学实验的精神和眼光。

造成大学科学精神缺失的原因,首先,心理发展水平制约的内在原因:科学精神要求大学生有自我创新与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经验层面,和受青春期

情绪波动影响,其理智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其次,文化传统之科学精神不足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格,泛道德主义的道德意识挂帅,都无法孕育出科学精神,还有推崇直观认识的传统中国儒家文化和农耕文化,拒斥逻辑思维的理性认识,都将导致科学精神的贫瘠与缺失;最后,教育本身的原因:科学教育更多地注重基本概念与知识的传授,致使学生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精神的领悟十分薄弱。

科学精神所应具有的品质与法制素质是紧密相连的,科学精神所追求的真、善、美与法律的形式美、价值美是完美统一的。科学精神是大学生良好认知能力、健全个性和良好社会适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精神,才可能有对法律真理的热烈追求,才可能有依法关心人类、造福人类的宽广胸怀,也才有法律人格的完善与升华。

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人文知识能影响人性的养成,而习惯于把科学纳入实用知识的范畴。实际上,作为科学规范的实证标准、逻辑论证和求真态度既是技术的也可是法制的,它所昭示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正是人性最可珍视、最为基础的方面。爱因斯坦说:“科学对于人类事务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M’应对科技时代的呼唤,大学法制教育需作出相应的反应,在其更新目标、扩展内容、创新模式、开放途径的体系内容上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科学精神是人伴随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必备的价值精神,培养科学精神是现代大学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基础。没有科学精神的大学生不可能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素质人才;不能回应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呼唤;不能顺应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法制教育把科学精神变成一种可传递的社会精神文化,同时内化为一种教育哲学,深刻地影响着法制教育实践,最终达到重塑人的行为、思维和价值观的目的,从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重塑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既是新世纪法制教育的必然选择,又是新世纪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的重要课题。

大学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人文精神,就是指一种注重教师、学生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需要和意义的精神。它既是对教师、学生的人生价值、生存意义和质量的关注,又是对他人、社会事业的投入与奉献,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的思考和探索,对个人和人类发展的共同关怀。当代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在:

首先,大学人文教育陷入困境。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受到轻视,导致大学生对文化传统极其陌生i对人文教育价值没有清晰概念,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丧失了中心地位,设课门类越来越少,主修它的人数比率急剧下降,许多大学生没有修过重要的人文课程。流行语“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明证,这些都导致了社会人文精神状况欠佳。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劳动专业化程度越来越细,社会信息爆增,思想观念猛变,都剧烈冲击着人文精神,乃至逐渐消解。这是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也是目前人文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令世人担忧的问题。

其次,重功利追求,轻品格修养。不少学生将读书学习的重心放在追求本学科的考试成绩上,而忽视自身的品格塑造,有的甚至为了追求个人目标的实现,不择手段地弄虚作假、抄袭作弊。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许多大学生都把提升自己的学历作为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跳板,但他们对文凭与证书的执着,多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盲目,而少了些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热忱。一些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学校又不关心他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并在实践中一直忽视或不敢正视这种缺失,使今天的一些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场”。

再次,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我国30年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最大的飞跃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被萌发的“自我”意识逐渐取代根深蒂固的“无我”意识,使人生之路由单一模式向多种选择的可能转变,其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缺失;面对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们在信仰上无所适从,正变得空前空虚与迷茫。“郁闷”、“空虚”、“无聊”等是大学生的流行语,抽烟、醉酒、打架、怪异方式、暴力游戏等是大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很多人没有把自己的理想与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和乐于奉献相联系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定位于“爬附一棵大树,找一个款哥(富婆)、找一份好工作”等方面。

最后,道德失衡现象的堪忧。人类社会在文明发展进程中,面临着价值观念的挑战。改革开放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却伴随着部分大学生低下的道德情操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不考虑未来,过把瘾就死的大学日租房信息在校园广告上随处可见;金钱冲垮道德底线,女大学生陪聊现象屡见报端;某些大学生心理上的急进、狂躁、做事无恒心,学习、工作不安分,表现在道德观上的“虚幻主义”、“唯我主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人生态度世俗化,言行举止粗俗,人际关系淡漠,自私自利,精神空虚,不思进取,道德失衡等等。为此,在加强道德建设时必须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土壤,道德是庄稼,若不在土壤上下功夫,光顾庄稼,庄稼是长不好的,加强道德教育必须以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为首要条件。而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来维持的行为规范,“法律意识只有首先在道德意识上体现出来,才能成为一种具有内在支持力的社会意识,其认知方向才能正确,价值取向才能合理,心理接受力才会正常”。只有道德上的知耻才能产生守法上的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否则,法律是治标不治本的。所以,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离不开大学人文精神。

法律意识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良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发展不只是简单地依赖于大学而且应该依赖于有大学精神的大学来推动与保障。因为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价值精神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发展中都有着重大作用,以及学校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应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两种文化的融合,是两种文化所蕴涵的知识、思维、方法与精神的融合,知识是基础、载体,没有知识就没有文化;思维是关键,是“人为万物之灵”的“灵”,能活化知识、超越知识、创新知识;方法是根本,是穿山的“路”、过河的“桥”,只有经由方法,才能将活化、超越、创新了的知识付诸实践;精神最为重要,是灵魂,熔铸在文化所蕴涵的方方面面,这也是学校深入教育改革,实现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诉求,就相应地要努力加强人文与科学精神融合发展思想下的教学实践研究,加强培养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实践研究,加强人文和科学融合思想下的教师发展研究,加强人文关怀下的学校科学管理实践研究,以求得大学精神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吕世伦,法的真善美――法美学初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

新华社一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N],报,2000

[3]

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N],中国教育报,2003

[4]

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c],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5

[关键词]杭州;新人文精神;生活品质

[作者简介]刘妙桃,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浙江 临安3 11300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027-04

2007年2月,中共杭州市委召开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而不懈奋斗”的主题。随后,杭州市委明确了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战略目标。杭州市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为支撑,以“和谐创业”为根本途径,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为支撑中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生活品质的提高与新人文精神的提升,都是杭州社会文明进步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当代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及特征

2002年2月,中共杭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构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并把这一新人文精神提升到“立市之魂、文化之本、文明核心”的高度,并结合杭州现代化发展特征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倡导,这是具有长远战略的发展意义的。要充分地认识和倡导杭州新人文精神,首先应全面深刻地理解新人文精神的内涵和特征。

(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人们的思维、情趣、人格、理想、信仰和价值观等之中。所谓“人文精神”,是以人的文化存在为基础,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关注与尊重,并以人的价值和能力的充分实现为宗旨,关注人的尊严和人格完善,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它要求合理、恰当地把握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人文精神主要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蕴涵终极理想的执着追求等的总和。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灵魂”。它不仅体现在民族精神之中,而且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是人们热爱和追求真理、树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崇尚优良的道德情操、塑造完美的人格体现。所以,人文精神不仅成为决定个人素质和成就的核心要素,而且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强调在新世纪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杭州人要继承历史文化中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弘扬大气开放的时代精神,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求和谐的新人文精神理念。它的提出既注重保持杭州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杭州发展空间,是在城市建设上具有大思路、大手笔的体现。

“精致和谐”是对杭州城市文化象征的刻画,它既是对杭州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特征的把握,又是对杭州经济发展、城市布局和建设、产业结构特征的把握。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受西湖文化和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杭州人喜欢悠闲的生活方式,爱好文化艺术、崇尚自然、追求风雅、寻求情趣。其次,在企业生产上,杭州人力求产品的精美、工艺上的细致,明确提出确立一流的目标,争创一流的水平,打造一流的精品。再次,在思维号情感方式上,杭州人选择人生大事时,往往以西湖为中心,有纪律、有秩序、安分守己;杭州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自信、精明、明辨是非、有正义感。再次,在经济发展方面,杭州的经济在各个方面能全面均衡地发展,并形成齐头并进、和谐发展的局面;在城市布局与建设方面,由于杭州各个区域主体意识比较强,且在构筑网络化、组团式都市结构中,杭州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形成了城市优势互补的网络状的多主体联合机制关系。最后,在杭州经济文化与都市产业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之间彼此平等、互为支撑、互为补充,形成相互之间主动关联的网状组织。这些都是“精致和谐”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表征。当然,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也存在消极面,如在文化心态上小家碧玉、保守封闭;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上容易形成小而精、小而全,而缺乏出大手笔、干大事业的胸襟和气魄,在市场开放、企业竞争、行政管理和城市间的交流合作上容易排斥外来思想文化形成害怕震荡、封闭保守的心态。所以杭州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精致和谐的人文特色,需要承接,更需要发展与突破创新,既要精致和谐,又要大气开放。

“大气开放”则是对杭州人社会参与、社会合作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风范的提升,是在改革开放时代对杭州人民包括杭州市政府提出的新要求。它力求视野上的开阔、胸怀上的宽广、气魄上的宏大、思路上的高起点、工作上的大手笔,做到想干大事、敢干大事、干成大事。同时,“大气开放”要求要有平和、务实、开放、兼容的心态,并具有开明处世、开拓进取、开放发展和注重把不同类型、特点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引领生活潮流和时尚的大气与开放。

可见,精致和谐与大气开放两者是辩证统一,互为补充,从而形成统一整体。精致是大气的精致,是在开阔视野、宽广胸怀、宏大气魄中追求精致。和谐是开放开拓中的和谐、丰富多样的和谐、变化发展的和谐。同样,大气体现精致的大气,追求高品质、高档次、高内涵和高素养的大气。开放体现和谐的开放,追求协调有序,和合均衡、稳定统一的开放。应该说,“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体现杭州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文明,它蕴涵着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协调性以及人们行为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一种综合型的人文理念。

(二)“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特征

1 体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积极融合

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形成的前提,人文精神只有建立在科学精神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人文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灵魂,为科学精神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能够表达杭州城市整体精神的新人文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一体,较好地协调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体现在杭州的发展中,就是强调杭州人既有保持优良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性格和人文精神等心理倾向,又要依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和塑造

更高的人文素养。杭州人具有的这种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杭州产业发展中注重了科技文化产品投入的质量,注重了产品的档次、注重了科学管理,同时在工作中杭州人立足于科技文化发展前沿,刻苦钻研、精心创作,并且在城市建设中既做到讲风格品位和环境优美,又依靠了科学技术,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了多功能、开放型的杭州城市格局。杭州将科学的、朴实的价值观与文化的、生态的价值观相结合,把世界性的科学文化价值观深入地渗透到当地的人文基质中,从而提升了城市的人文品味,塑造了城市“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品格,造就了具有新的人文素养的现代市民。

2 实现了历史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有机整合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反映了杭州的历史积淀,体现了杭州的现在存在,更表达了杭州面向未来的追求。

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这种历史传统文化,不仅推进了城市的发展,而且赋予了这座名城以鲜明的历史文化特征。杭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形成了杭州人的人文精神之基调。作为良渚文化象征的玉琮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精致性、象征性和艺术性,以及从中传达出来的天人合一、天地一体、居中致和的深刻思想,俨然已为杭州人种下了“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这种人文精神的基因。在传统吴越文化中,吴越国从“保境安民”到“纳土归宋”的基本国策,追求的就是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并在保境和自安的政治前提下,它展现了积极有为的自强精神和守土济民的亲民精神,注重与人为善的宗教精神,这些人文性格也是杭州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内涵和支持因素之一。南宋时期杭州人文性格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结构,它不仅保持了吴越的人文性征,而且还发展了高雅精致的唯美精神、善进取、急图利的商业精神、忠愤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重视生活的世俗精神,宋文化积淀的这一历史人文特质对杭州人文精神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

当然,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是采取“汲取精华,剔除糟粕”的扬弃态度,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和意义,这就是要“在大气中求精致,在开放中重和谐,努力追求既认真负责、恪尽职守,又胸怀大局、放眼世界;既刻苦钻研、精雕细刻,又高瞻远瞩、立足前沿;既注重保持社会的团结、稳定、有序,又提倡竞争、创新、开拓;既注重保持城市特有的风格、品位、环境,又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在城市建设上出大思路、大手笔”。

3 实现了实践性与世俗性的内在统一

杭州新人文精神是一种面向整个城市大众文化生活情势而渗透于其中的价值理想。这一特点根源于杭州历史和现实的各种文化生活实践的广泛性。这些文化实践活动体现于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跨湖桥文化”年代,杭州的先民已经使用耜、镖等复合工具;五代十国吴越奉行的政治治理理念,对杭州广大民众人文性格的影响是相当明显的,在辛勤劳作之余悠游于山水,放情于花前流连于笙歌,体现了充实与和谐,一份闲情逸致、一份弄潮的勇毅硬气、一份不惮于功利的勤劳务实、一份求知求新的事业进取。在新时代杭州,如和谐创业的观念体现为杭州全社会的观念特征,如杭州市民积极关心和参与城市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展现了精致和谐的思想观念,百姓日常生活将生活与创造、创业,生活与美、艺术融合在一起,将日常性和品位性、平民化和精致化统一了起来。

二、生活品质之城:杭州城市发展新理念

新世纪,杭州在提出构建新人文精神战略的基础上,对城市整体特色及发展目标进行了全面概括,提出“生活品质”发展理念,把建设“生活品质之城”作为杭州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导向,这在国内尚属首次。建设“生活品质之城”是杭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实践和有益探索,“生活品质之城”可谓是生动的“杭州版”科学发展观,是杭州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其价值取向必然表现为人民生活质量的改进、尊严的提高和选择自由的扩大。“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价值理想、一种工作目标,同时更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生活”本来就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词,但它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从根本上说,生活就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活动,是一种生命力和创造力。而“生活品质”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它可包括经济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这“五大生活品质”。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社会以及环境这“五大品质”之间是互相影响、互为支撑的辩证关系,它的提出体现了先进的生活观念、丰富的生活内涵、健康的生活方式、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保障等现实追求。而且,“生活品质”的提出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它是人们享受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它既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又包括主观的生活品质。客观生活品质和主观生活品质共同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生活品质,缺一不可。

生活品质的核心内涵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它从人们日常的又是根本的需求角度来审视城市发展,把城市发展放到了一个现实而又是终极意义上来把握,使城市与市民紧紧地连在一起,使经济社会发展与市民日常生活紧紧地贴在一起。提高生活品质,既是杭州每个普通市民的当下愿望,又是杭州这座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真正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开创了城市价值理论创新性探索的全新理念。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既体现了中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又体现了杭州作为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自身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它本质上是探求一种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富裕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

三、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之城”

杭州新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一个动态元素,它是一种实践建构的过程。创建“生活品质之城”也是一种实践建构过程。这两者对于新世纪杭州的健康和谐发展都不可或缺。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一脉相通、相互促进和共生形塑的关系。

(一)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

杭州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一脉相通。“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是杭州发展的精神内核,它构成了杭州“生活品质之城”的个性特征。杭州人追求生活品质,就是对高品位、高品质的追求,它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体现的是一种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本身就内嵌着“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新人文精神。

创建“生活品质之城”具体就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品质、政治生活品质、文化生活品质、社会生活品质和环境生活品质。其中,文化生活品质

是生活品质主导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是新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具体表现,同时它是内嵌于其他生活品质之中的,是通过其他生活品质的提高与立足于人的生活观念、生活内涵、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中得到体现和凝练的。新人文精神是生活品质的灵魂。新世纪的杭州,新人文精神的理念已经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环境的各个方面。因此,从本质上说,提高生活品质本质上是提升新人文精神内涵的表现,生活品质的内涵在于生活的有品位和高质量,这与提倡文化的新人文精神需求是一致的。这种人文精神即是创建品质生活之城的人文资本。

(二)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相互促进

新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这也是人们生活富足与生命价值和理想的实现方式。同时,人文精神与生活品质是作为人类最基本也最崇高的追求,它们的相互促进成为新时代杭州发展的象征。

1 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为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

“生活品质之城”渗透的是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理念,它既是一种价值理想,也是一种战略发展目标,还是一个实践过程。而这一理想、目标的实现与实践过程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持。“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新人文精神体现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即它是个历史传统精神文化积淀与新世纪杭州发展的契合、碰撞而被型塑出来而成为创建“生活品质之城”的精神动力、人文支撑。体现杭州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指明了方向。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改善杭州城市的精神面貌,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智力支持,是人们生活品质提高的主要动力。用新人文精神塑造生活品质才是杭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所要求的生活品质本身之意。

2 生活品质的提高为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生活品质的提高可以为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生活品质是人们在日常最基本的生活活动中对更高品质的追求,是对生活的不断创造和创新。它包括客观的生活品质和主观的生活品质。人们首先通过直接获得经济收入和服务得到满足,过上高品质的生活、高质量的生活,这样才有可能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而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善精神面貌,由此,主观上就可能会进一步深刻思考人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从而能进一步弘扬和发展新人文精神。没有必要的主客观的品质生活,即生活物质保障与对生活的满意,新人文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就难以落实,难以广泛推广。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范文6

论文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

论文摘要: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探讨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包括:促进世界和平,人们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民族和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集体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奥林匹克精神树立了大学生爱国奉献和集体主义观念,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德意识和公平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充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奥林匹克精神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思想就不可能得到贯彻,奥林匹克运动也就无法实现其促进世界和平和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推进,不仅给我国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很容易接受新观念?然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建设好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利用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开发对人类文明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奥林匹克思想,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的贡献

1.1促进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

和平的实现,离不开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奥林匹克运动试图通过体育运动竞赛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国际间争端和战争威胁?因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的追求目标相一致?目前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外交成为国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手段?

1.2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奥林匹克赛场,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的高峰,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运动健儿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在顽强拼搏的体育赛场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或是在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中,努力实现着对美好目标的追求,甚至绝大多数运动员明知希望渺茫,仍在付出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我极限的超越?

1.3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

“友谊?团结和互相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在公平竞争的精神原则下,让世界人民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来寻求一种互相了解?友善待人?平等交流?团结共进的文化方式?奥林匹克运动寓意人类的团结?友谊与和平,她的产生与发展带给人类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是人性本质的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是对人类本质的特有表现,它表现为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禁止“兴奋剂”,统一规则,维护裁判公正,就是体育运动追求“真”的体现;“善”表现为体育文化的国际性与无国界化,它不受国籍?种族?民族的影响,远离政治的奥运创始原则,并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友善待人?增进友谊?追求和平的理想环境,其表现为人类向往和追求“善”意的终极关怀;“美”不仅表现为集体竞技的和谐美?个人竞技的竞技美,而且表现了人类对完美的精神的追求?奥运赛场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只有强者?没有弱者的拼搏精神,正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2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2.1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为了生存,人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钢铁般的意志?奥运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作为目的,而非工具出现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是人类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2.2奥林匹克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变迁?国力的增强或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国运盛,体育兴,一个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实力的强弱是其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之一?正是从这个窗口,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代表了国家的荣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健儿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每当此时,唤起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此时,在人们的心中,祖国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这种精神不仅在体育赛场激励着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而且提高了国家全民族的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2.3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魂反映理想主义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是运动健儿不断进取?顽强拼搏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不仅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思想的精义是超越?是创新,它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去追求新的完美?正是源于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4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反映出人类的道德与追求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理想准则?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泼赖”(fair play),是一种人道礼让的平等精神?其意义之一,是寻求一种奥林匹克赛场在条件相同状态下公正?公平的竞赛;其二,是通过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来实现无种族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虽然,今天的奥林匹克赛场存在着许多违背体育道德的不公正因素,但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却是人类对体育道德的永远追求?

3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而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3.1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多做贡献?作为社会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和学习,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主动地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3.2培养学生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顽强拼搏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号召人们在思想上要达到一个新境界,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克服障碍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体现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主要是培养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借用奥林匹克“格言”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应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又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始终能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发达昌盛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并把这种高贵的品质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去,不论有多少艰难困苦,遇到什么阻力?障碍?艰险,都要拥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英雄气概?

3.3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精神在不断增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思想作祟?缺乏诚信友爱?公平竞争意识淡化,甚至丧失民主与法制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因此,矫正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偏差,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大学生?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是在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下进行实力对抗,不论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参赛者在比赛场上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享受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凌驾在规则之上?奥运会的这种精神在向社会传达公平竞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人类社会树立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对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德意识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4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人性的完满?身心的和谐发展一直是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学会换位思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要使学生的个人行为适应群体的需要,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就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既要使学生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高校的体育教

学活动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竞技运动知识,更要注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解读,充分发辉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扰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误区,又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革新,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北京:文汇出版社,1996.

[2] 何振梁.世纪之交的奥林匹克运动[J].体育科学,1997,17(1):7-11.

[3] 谢亚龙.奥林匹克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