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例6篇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1

【摘要】目的 通过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使护士在危重症患者抢救时达到无缝对接,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的应急水平。方法 选择典型的病例,演示患者发生病情危重时的实际工作流程,护士之间配合和医护之间配合。结果 危重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和专科护理水平,增加了医护配合,使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结论 通过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和交流的平台,对各种危重症患者抢救应急预案流程了解,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体现了护理的动态性,整体性,持续性。医护的合作密切,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定位抢救情景演练;护理工作;护理质量。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1500张床位。我院为了提高各科护士面对危重症患者时是应急能力,提高抢救的成功率,针对危重症患者抢救情景演练护理工作流程的实施,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的专业护理队伍,改进护理质量,我们组织了多科室参与各科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使护士相互的配合,医护间的沟通与配合更默契,提高抢救效率,培养了护士的应急能力。

1 方法

1.1 确定演示的主题

由各科室根据科室的情况,确立要演示的主题。以科室危重症患者,有专科特点。例如:急症部成人心肺复苏五人配合定位抢救情景演练;创伤外科成人大面积烧伤四人配合定位情景演练;心内科左心衰四人配合定位抢救演情景演练。每个科室轮流承担演练工作,如遇特殊病例随时安排,由科室护士长选择,护理部进行指导,明确演练的目的,要求,侧重点。时间安排在科室业务学习时段,避免集中治疗护理时段,在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三下午,时间控制在1h内。

1.2 演练的流程实施

各科室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由护理部主任和承担演练任务的科室护士长组织与实施,相关科室成员共同准备演练资料。选择有专科特点的病例,由几位护士和医生参与演练。演练科室的护理人员根据标准工作流程和病例特点,相关角色进行分配,每个人所作的工作内容,细化具体处理流程,相互间的配合。具体的演练以急症部成人心肺复苏五人配合定位抢救情景演练为例,介绍演练的流程。

(1) 首先由组织者讲成人心肺复苏五人配合定位抢救情景演练的目的。

(2) 科室护士长讲解危重病人发生的场景:

(3) 五人配合心肺复苏区域分配:a b c d e

(4) 整体操作流程。

2 效果

2.1 注重细节,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

通过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让护士在遇到危重症患者抢救时,知道该如何处理,具体做什么,下一步该怎么做,有了程序。使护士面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更沉着,冷静,不慌乱。使护士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使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大大的提高,医护间的配合更好。

2.2 定位抢救情景演练,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

多科室的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已成为一个共享知识和经验的平台,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是结合患者将理论与实践,工作流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演练活动形式活泼,护士参与性强。相关科室成员共同准备演练资料,每一步都要认真筹划,精心准备,组织实施。培养护士根据不同患者实际情况需求实施护理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护士的表达力也得到锻炼和加强。

多科室的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也提高了护士长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护士队伍的学历,年龄,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使护理质量存在一定的隐患。通过危重症患者定位抢救情景演练,护士长可发现每位护士的业务水平,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分析判断问题能力,可发挥其优点,改进其缺点。

2.3 共同交流,提高团队合作效率

通过多人定位抢救情景演练,促使护士与护士之间,特别是护士与医生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更加默契,积极营造积极向上,互学互助,团结融洽的工作氛围。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2

【关键词】产科;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

产科失血是一种常见的比较严重的妇产科病症,一般发生在产科手术完成后的2小时以内,该病的严重性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出血量的多少、出血速度的快慢、机体的抵抗力强弱等等。该病症的特点是:⑴在一瞬间发生,没有任何的预兆。⑵病情恶化的趋势非常快,难以掌控。⑶一旦发生,病情都将比较严重。如果不对产科出血进行及时的治疗,就会出现产科失血性休克,甚至对人体各个部位特别是大脑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坏,患者的术后生活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最严重的患者将失去治疗的机会,走向死亡。急救护理是对各种急性病症、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抢救与护理,在护理学上,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急救护理在医学临床上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就我院在临床上获得的经验做一简要的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治疗的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100例,平均年龄25岁。初产妇41例,经产妇59例;阴道分娩38例,剖宫产62例。发病原因:胎盘因素25例,软产道损伤30例,宫缩乏力35例,子宫内翻出血5例,子宫破裂5例。大多数患者都是在术后2小时左右出现失血症状,并迅速恶化[1]。患者的表现为:面色苍白,从眼神中可以看出疲惫之意,皮肤失去弹性,四肢慢慢变冷。病情进一步恶化后,患者的意识会变得模糊不清,目光呆滞,渐入昏迷状态。经临床上的设备检测,患者的血压、脉率、中心静脉压等都会出现异常的波动。

1.2 护理方法

急救护理采取的是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 即先让患者脱离生命危险期。急救护理中面对的病种多样复杂,实行急救的医务人员必须有多年的实战经验,及时、快速、足量地补充血容量是处理休克患者的首要措施,积极准备输入全血是急救护理的关键所在。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首先,迅速组织抢救队伍,积极地配合医生展开有效地抢救措施,为患者止住血液的流出,迅速采取有效的方法缝合患部以止血。然后正确判断实际出血量,以此来判断病情的严重性和需要立即补充的血液的量,必须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以便给患者快速的输入血液,输液针头一般都选用12号针头,必要时采取加压输入以保持静脉通畅。穿刺部位选择四肢粗大的血管,如果遇到血管塌陷穿刺困难者,应该果断行静脉切开建立静脉通道,使得血液顺利的进入心脏而不对人体造成伤害,使患者的血容量达到正常状态并保持在这一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体的主要内脏器官恢复正常的活力[2]。对于严重休克患者,必须尽量早实行静脉切开输液,这是抢救重度患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必要时还需输入其他的溶液来维持人体体液的平衡,例如:当患者休克时容易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医生就可以输入碱性溶液来改变体液酸碱度,使之恢复正常水平。

其次,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当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患者需要戴面罩给予氧气,让呼吸系统正常运转,若患者处于严重休克状态,昏迷时间过长,则需对患者进行插管输氧,迅速给氧时,应当保持孕妇氧分压高于60mmHg,改善缺氧状况,有效保护孕妇和婴儿。在这之后就需要迅速清除胎盘残留组织,修复裂伤的软产道,经手按摩子宫底,及时的向子宫颈或子宫体注射缩宫素、欣母沛、麦角新碱。子宫动脉塞或结扎宫腔内填塞纱条,必要时行子宫切除术等方法,这样可以减少出血,以防患者的血容量再次出现大幅的波动,对患者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很大的伤害,留下后遗症。当患者清醒后,还应该及时的再补给一定量的晶体液和胶体液,胶体液输注量要小于晶体液,以便体液分离。

另外,还要给予患者药物上的帮助,在患者身体状态极差的情况下,不能单纯的依靠患者自身的恢复力。低血压状态下,我们可以利用升压药物来改善心脏的功能,特别是那些心脏功能本来就不好的患者,更应该给予这方面的药物治疗。能达到快速强心效果的药物有阿拉明及多巴胺、西地兰等等。除了药物之外,还可以注射激素来稳定人体的各个系统,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方法都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多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2 结果

95例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在术后各个器官运转正常,人体的控制中心大脑未收到损伤,身体状态恢复正常。缝合伤口的愈合时间大约只需4周,患者能下床活动并恢复正常的生活只需10周。5例重症患者因为没有及时通知到医师,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3 讨论

产科失血性休克是妇产科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严重疾病,是我国产妇在分娩过程中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5例重症患者都是因为没有及时通知医师,没有及时接受到治疗,因失血过多而死亡。所以我们应该对产科妇女进行重点关注,使得潜在患者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以此来减少产科失血性休克的发病率。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发生后的急救过程中,利用严密的检测系统,随时的掌握病情的发展趋势,并及时的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抑制病情的恶化,通过科学规范的操作来提高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的成功率[3]。当病情好转后,给予患者舒适的护理直至患者完全恢复。而且从给出的数据中我们也看到了高达95%的成功率,所以那些分娩后患此重症的产妇不用特别的害怕,虽然这种病症发生的过程中给人以极大的恐惧感,但是那些医术高超的医师,精准可靠的设备以及对生存的渴望都是足以让患者恢复活力,以无限的激情去迎接新生命的到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急救护理已经成为临床上安全、可靠、有效的急救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保华.产后出血100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出版社;2011,21:60-62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3

摘要目的:了解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杰弗逊共情量表中文版对危急重症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不同年龄、职称、学历、有无子女、是否独生子女护士共情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3个因素是影响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的主要因素。结论: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护士共情水平。

关键词 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44

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市安徽省立医院急救门诊

杨惠美:女,本科,护师

Status quo of empathic ability leveal of critically nurs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YANG Hui-mei

(Anhui Provincial Hospital,Hefei230001)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mpathic ability level of caitically nurs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Methods:With homemade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the Jefferson Scale of Empathy Chinese version for emergency and severe nurse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 different ages,titles,qualifications,with or without children, whether only child nurses empathy scor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0.05),title,education,whether one child were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severe nurses empathic abilities.

Conclusion:Intensive nurse empathy at the middle level,the nursing managers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nurse empathy.

Key wordsDepartment of caitically illness;Nurse;Empathy ability;Influence factors

护士共情能力是借用心理学的名词,指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能站在病人的位置正确感知自己和病人的情绪, 并能准确识别和评价病人的情感和状况, 以期更好地理解需要帮助病人, 最终形成有效的护理干预, 以满足病人躯体需要和减轻病人心理痛苦的一种情感体验的能力,不仅仅是一种专业的技能,更是一种专业的素养和真诚的态度[1]。在现代社会中,共情对个人的道德发展、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护士面对危重症患者不幸的情感体验越高,也就越能融入并提升其在临床护理具体情境的适应度,可以更好地站在病人立场上理解对方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帮助病人有效缓解消极情绪,使得护患双方更容易形成相互关系。戚秀华[2]研究认为,护士共情能力水平越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也就越高。急危重症科护士是一个特殊的护理群体,是危重症患者抢救的主力军,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需要护士能避免共情障碍使护患关系趋向紧张,因而更需要急危重症科护士具有较高的共情能力。本研究拟调查某三甲综合医院急危重症科护士的共情能力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以期建立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提高急危重症科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提高危急重症急救护理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4年1~2月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在职护士112名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在职注册护士。(2)参与科室轮班的护士。(3)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未注册护士。(2)实习护士和进修护士。(3)产假、哺乳期、孕期、外出进修等护士。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职称、职务、临床工作年限、婚姻状况、子女情况、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用工形式等。(2)杰弗逊共情量表(JSE-HP)。中文版由安秀琴等[3]翻译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内部一致性Cronhach′s α系数为0.750,折半系数分别0.771,重测信度为0.659。该量表共20个条目,其中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各10,7,3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每一个条目内容的认可度中“强烈不同意”计1分,“完全同意”计7分,量表总分为20~140分,分值越高表示共情能力越高。为便于描述,总分≤60分为低水平共情能力,≥100分为高水平共情能力,61~99分为中等水平共情能力。

1.2.2调查方法由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对纳入研究的各护士进行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填写,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12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有效收回率100%。

1.2.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及t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护士一般资料性别:男24名(21.43%),女88名(78.57%)。年龄:≤25岁12名(10.71%),26~30岁38名(33.93%),31~35岁30名(26.79%),36~40岁18名(16.07%),≥41岁14名(12.50%)。职称:护士27名(24.11%),护师48名(42.86%),主管护师37名(33.03%)。职务:护士长8名(7.14%),无职务104名(92.86%)。工作年限:≤5年34名(30.36%),6~10年40名(35.71%),11~20年32名(28.57%),≥21年6名(5.36%)。文化程度:大专47名(41.96%),本科65名(58.04%)。婚姻状况:已婚60名(53.57%),未婚43名(38.39%),离异9名(8.04%)。有无子女:有40名(35.71%),无72名(64.29%)。是否独生子女:是39名(34.82%),否73名(65.18%)。用工形式:正式编制30名(26.79%),合同82名(73.21%)。

2.2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现状共情能力总分波动为70~122分,平均为(100.28±14.02)分;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各维度得分分别为:(52.89±7.76)分、(36.80±5.82)分、(10.64±2.89)分;其中高水平共情能力17名(15.18%)、中等水平共情能力84名(75.00%)、低水平共情能力11名(9.82%)。

2.3不同情况下护士共情能力水平得分比较不同性别、职务、婚姻状况、工作年限、用工形式的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称、学历、有无子女、是否独生子女护士共情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2.4影响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的单因素分析将上述单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共情能力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职称、学历、是否独生子女进入回归方程,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水平现状共情是人与人产生情感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医学领域还是在伦理学领域,历来就是优秀医师和护士的核心技能和性格特征,一个良好共情能力的医师和护士能够很好的感受和理解病人的需求和愿望并尽可能的为其提供帮助[4]。本研究结果显示,75.00%(84/112)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共情能力,仅15.18%(17/112)护士共情能力处于高水平,共情能力得分为(100.28±14.02)分,低于周晶娟等[5]研究220名肿瘤科护士的共情能力得分,同时也低于哈尔滨市9所医院439名女性护士的共情能力得分[6]。主要原因可能是危急重症专科作为医疗环境中最特殊的场所之一,急危重症护士工作负荷重,收治的病人病情复杂、急危且变化快,病人的安全感需求和自我存在需求远远大于普通病人,加之家属的期望值高、医患关系的复杂性和日益频繁的医闹事件,必须比普通病房护士更能熟练运用急救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服务,而且护理服务环境较普通病房差,每天面对意外事故和死亡等恶性刺激,自我防御行为的启动使得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得不更加严谨,一言一行必须符合操作流程,为了争分夺秒的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无形中减少了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注,无法站在对方角度设身处地感受病人的内心,甚至为了减少纠纷往往不得不选择放弃最基本的怜悯之心和恻隐之心,一味追求急救成功率,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关心病人伤心痛苦等感受,因此,急危重症科护士具有一定的观点采择情感,但情感护理、换位思考能力不高。

3.2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影响因素表2可见,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学历、是否独生子女等3个因素影响着急危重症科护士共情能力。职称越高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越高,与付欣等[7]研究不一致,一方面因为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护士都实行小组护理责任制排班,研究对象中较高职称的护士一般均为科室技术骨干或是管理骨干,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相应的管理授权适应,洞察病人心理活动的能力更敏锐,能真正认知病人的心理情感变化,更能付出情感和精力进行情感护理和换位思考;另一方面,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护理工作较专一、精细,一般低职称的护士虽然新知识和新理念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将共情具体应用到危重症病人的急救护理中,往往无法游刃有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其观点采择和情感护理,在妥协、配合和理解他人方面也存在不足,共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学历越高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越高,因为其共情能力与护士的教育背景有关,本科生护士接受过比较专业的心理和人文教育,其对知识扩展、事业拓展的需求和行为较高,可塑性较强,丰富的学科知识使得高学历护士共情能力较高,在临床中识别和感受病人的想法和感受能力较高。非独生子女护士的共情能力明显高于独生子女护士的共情能力,因为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对“同伴”的感受较为深刻,非独生子女护士更愿意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和氛围,在理解的基础上接纳病人的表达,尊重病人的观点、行为,更容易构建尊重、协作的沟通平台,即使是急救过程中也能够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倾听和尊重,对于没有家属陪护的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能减少病人陷于困境中的孤独感和恐惧感,护士往往能与病人同步,这些主动精神更能获得病人的认可和接受,与多位学者研究基本一致[6,8]。

3.3提高急危重症护士共情能力策略探讨共情包括了认识共情、情感共情和行为共情3个方面,以及自发的共情反应和习得的有意识的共情反应2个水平,其技巧的实现依赖于关系双方的有效沟通,可以是引导模式也可以是跟随模式[9]。在危重症病人护理过程中,如果能以“局内人”的身份实现准确的运用共情,会对信任关系的建立及“真实”的获得起到重要的作用。Steinhausen S等[10]研究认为在外科教育中渗透沟通培训,是能有效提高多病人共情能力的一种培训方式。彭司森等[11]通过设定沟通理论、共情理论、非语言沟通、积极的倾听、情绪你我他、换位思考等7个主题的共情课程架构,对41名新上岗护士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新护士共情技能。而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临床护士的共情能力水平,张英兰[12]研究经过倾听、换位思考、信息整理、信息反馈、共情检验5个共情表达过程并应用到护患沟通中,提高了护士的共情能力和技能。

4小结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急诊医学科和重症医学科作为医疗的“前哨”和“大后方”,二者在医疗和护理中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危重病人救治中有不可置疑的优势,建立一支急危重症专科护士队伍以适应急诊急救和危重症护理学的发展迫在眉睫。共情不是一个单一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具有高级共情的护士能够设身处地的深入体会病人的内心感受,连续不断的积极倾听、感同身受、恰当回应,与病人保持一致的内心活动,使病人感到自己被理解和被尊重,并促进了病人的自我表达,真正达到“感同身受”,以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增强病人对抗疾病的意志。当然,在共情过程中,应该避免因情绪感染造成了共情过度,因此,在危重症病人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高水平的共情和低水平的个人悲伤需要护士不断的实践和度量。

参考文献

[1]王娟,李莉,林文娟,等.共情-改善医患沟通的新视野[J].医学与哲学,2011,32(11):25-27.

[2]戚秀华.护士共情能力对病人护理工作满意度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1,25(5):1327-1328.

[3]安秀琴,杨辉,徐建萍,等.杰弗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8上):2063-2066.

[4]Svenaeus F.Empathy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of phronesis:a line of thought for medical ethics[J].Med Health Care Philos,2014,17(2):293-299.

[5]周晶娟,孙宏玉.肿瘤科护士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20-22.

[6]邹清华,王翠萍,杨玉美.护士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5):1762-1763.

[7]付欣,任海靖.精神科护士共情能力和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194-1196.

[8]戚秀华,何燕,徐瑞杰,等.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0,25(18):13-15.

[9]王硕.“共情”对质性研究效度的影响[J].教育学术期刊,2011(7):15-18.

[10]Steinhausen S,Ommen O,Thumsa,et al.Physician empathy and subjective evalu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outcome in trauma surgery patients[J].Patient Educ Couns,2014,95(1):53-60.

[11]彭司森,李乐之,李亚敏.共情培训对新上岗护士共情及情绪智力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9):844-847.

[12]张英兰.共情应用于护患沟通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1111-1112.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4

1•1课程性质任务:急危重症护理学是当代护理学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识别、观察和救护能力[1],因此,本课程在学生学习具备了医学基础和护理学基础后开设,第四学期开课,为第三学年顶岗实习铺垫基础。

1•2课程教学目标:笔者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标准实际需求、医院专家建议,综合分析急危重症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3课程内容建设:本课程综合性极强,涵盖了临床各科常见的急危重症的救护理论及常用急救、监测技术。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合理整合各学科相关知识,优化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2结果

2•1教学内容选取与思路:一是以社会和岗位工作需求来确定教学内容,选取与院外急救和医院临床急救能力需求最贴切,又无重复的内容整合后作为最基本教学内容;二是适应临床前沿动态发展需要,所以我对部分滞后内容紧随临床发展而更新;三是定期参加临床实践学习;四是组织学生开展重症护理新技术专题讲座、医院见习等方式对接临床发展动态,拓展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

2•2教学内容的分配

2•2•1教学模块的划分:按实际工作流程划分教学内容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诊科管理、重症监护、常见急危重症救护等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样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医院实践工作的统一,而且可行性强。共授课36学时,理论26学时,校内实践10学时,顶岗实习1年。

2•2•2内容重点难点:课程重点是急危重症的护理评估,现场救护原则和护理措施。课程难点是急危重症的各种监护救护技术。对难重点的攻克,笔者通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采取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保证基础,突出重点,大量引入急救实例。

2•2•3教学行为及表现形式:理论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实物展示、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案例、讨论、情景模拟式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践教学:采用20人以内的小班上课,通过教师示教、学生亲身体验、相互练习、教师协作指导、课后实训报告作业和医院见习、顶岗实习使理实结合。

2•2•4教材选取:笔者从人卫出版社现有教材中,挑选内容新、实用性强,能满足专业、教学、社会需要的教材。笔者还自编复习指导,把专业教学大纲和执业考试大纲结合,浓缩重点难点考点,强化学生理解记忆和融通课堂内容,再通过教师辅导进一步解析难重点。

3教学过程建设

3•1教学模式:笔者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真实工作过程的项目引领,真实的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校企结合为平台,实施校内仿真教学与医院现场教学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模式,实行校内专兼职教师授课和医院临床一线的老师现场授课的双导师授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这样使理论和实践结合,老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使教学做相结合,突出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

3•2教学方法:笔者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案例、床边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通过师生角色扮演掌握急救淹溺患者的3种倒水方法,在仿真模型上进行气管插管实训,对有机磷杀虫药中毒的典型病历进行分组讨论,生动利于理解记忆,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3考核方法:笔者采用理论、实践考核结合的考核方法,另外实习时有实习考核。

4教学师资建设

4•1教学团队建设:主要在校企结合的大环境中,笔者逐渐建立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团队共5人,不仅教学经验丰富,其中4名教师都具有多年临床急救和120急救中心工作经验,做到专兼结合。

4•2教学实训资源建设:为实现课程理实一体化创造优良条件,先后建立了开放式辅助教学系统,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模型10余套,以及模拟ICU病室,CPR模拟实训室、重症急救所用的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等必须急救设备;并拥有了校外实习医院30余所,辐射省内6个地市,使学生在这些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一年,逐步实现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换。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5

【关键词】 应急措施;危重症;探讨

外科危重症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外科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外科危重症救治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近年来,我国在围绕手术的各个环节上的改进均取得较大进展,但在手术室急救体制上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研究和改革[2]。手术室急救目前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医院根据自己的医院特点开展着不同形式的应急措施[3]。但不管采取何种应急措施,都必须达到挽救患者的生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外科收治的所有危重症手术患者90例其中男49例,女41例,年龄33~73岁,平均57.5岁。其中开颅25例,骨科手术40例,普外手术2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危重症诊断(参照1998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危重症诊断标准),并在全麻下接受手术,术前合并糖尿病26例,冠心病23例,高血压1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年龄、性别、病变程度、有无转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应急措施

1.2.1 长期备急症手术组两组,一组实行24 h在院制度,一组预备。

1.2.2 专门备消开颅、剖腹探查、骨科手术器械各两套。

1.2.3 专门设立危重症手术室两间,有专人负责。

1.2.4 建立手术室急症绿色通道,一切抢救在手术室完成。

1.2.5 已建立可调动各科相关专业医生会诊制度。

1.2.6 有专人负责特殊器械的准备工作。

1.2.7 有专人负责外勤工作。

1.2.8 认真执行接送患者的查对制度。

1.2.9 静脉通道的建立,注意观察静脉管道的通畅情况及时纠正输血输液故障,防止套管针脱出或空气进入输液管等。妥善固定输液肢体及输液部位。

1.2.10 明确手术正确的:即要符合手术操作要求又要不防碍患者的解剖生理功能的原则。妥善保护骨隆突处、俯卧时眼球和鼻部、要注意勤查勤看,上肢外展不应该超过90°,以免造成臂丛神经损伤,截石位,做好窝外侧的保护以免造成腓总神经的损伤。

1.2.11 术中医嘱的执行:巡回护士要分秒必争迅速准确的按医嘱将药物输入。因此在执行口头医嘱时一定要将医嘱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并保留空安瓶以备事后查验,并做好记录。术中应密切观察患者体征,以防发生全身性中毒,术中输血时巡回护士与麻醉师二人核对。

1.2.12 手术室护士一定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

1.2.13 手术器械的管理:正确掌握使用方法和原理及一般故障的排除方法,器械物品准备齐全,应做到三查三对,准备器械时对卡片,打包后复查,上台护士核实。

1.2.14 严格执行器械敷料清点查对制度:每台手术坚持三次清点查对,准确真实地填写在手术记录单上不得涂改。

1.2.15 巡回护士要认真观察病情始终关心患者的安危利益和舒适。

1.2.16 认真管理好手术取下的组织标本。

1.2.17 术中术后对患者肢体应加强保护,

1.3 评价方法

制定应急措施后两组均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沿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应急措施内容。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生命指征首次平稳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生命指征首次平稳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4 讨论

手术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职能部门,是集手术、检查、治疗和抢救于一体的重要场所。[5]作为手术室护士要保证外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具有保持有序的工作程序,严谨的急救应急措施[6]。应急措施系统是否完善和有效是降低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而有效的应急措施体系和训练有素的专职救治人员可明显改善救治的结局[7]。本研究证实观察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生命指征首次平稳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参 考 文 献

[1] 文亮,尹昌林,徐世伟,等.急救部开展创伤急救手术1673例.中华创伤杂志,2002,18(10):583-585.

[2] 冯蕾,王艳梅,蔺波.临床护理路径国内研究进展.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9(9):904.

[3] 鄂道华,陆维萍.人性化服务对患者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6):82.

[4] 曾静.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现代护理学,2007,6(6):66.

[5] 刘正良.手术室护理管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1.

[6] Cornwell EE, Chang DC, Phillips J, et al. Enhanced trauma program commitmentat level I trauma center:effect on the process and outcome of care.Arch Surg,2003,138(8):838-843.

[7] 潘慕文,叶华美,郭垂芸.风险管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现代护理,2006,12(20):19.

急危重症护理的学科特点范文6

【摘要】: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一环。各种危重急症,意外伤害事故以及突发的灾难,均需要在现场进行紧急的初步急救,力争维持伤病员生命体征的稳定,而后快速转送附近合适医院急诊科进一步诊治。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配合是院前急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院前抢救的内容及特点,最后重点阐述了院前抢救的风险。

【关键字】:院前急救;护理;风险

1 引言

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跨专业的独立学科,是指对生命有直接危险或对于预知的急性伤病立即进行抢救的救命、救急医疗科学。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小城市和县、镇也基本建立了急救医疗站,并开通了“120”急救呼救电话专线,急救医疗的社会化、专业化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急救医学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队伍建设、设备装置以及业务学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所广泛采用的依托模式,是促进急救医学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运作过程中,依托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院前急救与院内医疗一体化为急救科研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有利于急救系列医教研的平衡发展。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和事故(如车祸及施工事故等)的发生,院前急救在当前的急诊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急救的前沿阵地,由于它本身工作的特殊性,例如急救环境差、急救条件不够、病种复杂、随机性强,情况均为较紧急及危重,稍有不慎,则容易发生意外和事故,从而影响到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患者的生存及预后等情况。院前急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因此只有及时采取紧急而准确的急救措施和护理,赢得宝贵时间,才能真正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也为患者到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奠定了基础。因此在院外现场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对于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院前急救的内容及特点

2.1 院前急救的内容

院前急救就是由从事急救的专业人员,为呼救的急、危、重病人提供快速、正确、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另外院前急救也是社会应急、防御天灾人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体系可使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院前急救是急症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在时间观念上必须确立分秒必争的意识。

院前急救与院内抢救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到达现场的医疗急救资源有限;第二、现场或途中的急救医疗环境差;第三、诊断抢救的时间有限;第四、病情危重,且难以分检。这就要求从事院前急救人员具有特殊的工作技能和方式。院前急救包括六个阶段:一、现场急救和呼救阶段;二、呼救信息的接受传递阶段;三、急救单元出发阶段;四、抵达现场阶段;五、接近病人阶段;六、现场抢救阶段;七、搬运阶段;八、转送阶段;九、抵达医院阶段;十、修整阶段。其中现场抢救阶段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病情的评估;二是实施抢救;三是稳定病情。三个内容相互联系,同时进行。

2.2 院前急救的特点

由于院前急救的任务对所抢救的对象,环境、条件与医院急症科的情况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院前急救的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多样性等特点。

(一)突发性

院前急救的对象往往是人们预料之外或始料不及的突发性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中出现的伤员或病人,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病人何时呼救、重大事故或灾害何时发生往往是个未知数。

(二)时间紧迫性

紧迫性表现在抢救时间上,急救机构接到呼救时,必须车与人立即出发,一到现场必须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这是院前急救的应急反应。因为“时间就是生命”,不容迟缓。另外,紧迫性还表现在伤病者及其亲属心理上的焦虑和恐惧,要求迅速得到救护。

(三)艰难性

院前急救的艰难性主要是指急救的环境无定性,条件差。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必须随叫随到。赶赴现场要随身携带急救箱。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有时病人所处的地方狭窄、拥挤、光线暗淡、不便操作、现场及运输途中震动和噪声不易听诊分辨。有时事故现场险情未排除还可能造成人员再受伤等。

(四)多样性

呼救的病人疾病种类多样,涉及各科,而且是未经各科筛选的急症和危重症。病人可能有明确诊断的,也可能是尚无明确诊断而且病史不详的急症病人。特别是对病史不详,缺乏客观资料的病人,要求救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初步诊断及紧急处理,尤其是对症治疗。

3 院前急救的风险

(一)急救现场环境因素的风险

急救现场是院前急救的最前沿,它的随机性和危险性是无法预料的。例如火灾和房屋倒塌等事故的现场急救环境均为极度的恶劣,医护人员所要进行的急救时间往往也非常急迫,一方面要应付好现场的突发危险因素,如房子第二次倒塌的可能及火场火势继续蔓延和被浓烟呛着的可能,另一方面又要妥善和合理的处理好患者的伤情和病情。如车祸现场的抢救,有可能出现医护人员被过往的车辆误伤及车祸车辆发生漏油爆炸而炸伤的危险。还有抢救触电患者的时候,也有可能被电伤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