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力思维能力范例6篇

观察力思维能力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思维 数学观察能力

教育部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了“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要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数学学习中的观察是人们对事物或问题的特征通过视觉获取信息,运用思维辨认其形式、结构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某些数学规律和性质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把观察作为认识的基础,作为思想的触觉,对学生注意能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等多种能力综合培养,具备比较完整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以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知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探究认知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素质教育目的,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结合我们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激起学生探求知识、学习观察的兴趣和欲望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观察兴趣和欲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着积极愉快的情绪,从而把注意力长时间指向集中于学习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力量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充分调动积极性。所以,教师在课前、课上、课后就要多创造条件给学生观察的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几何》第一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从上海到广州,可以乘火车,路程约1811公里;也可以坐轮船,航程1690公里;还可以乘坐飞机,行程1200公里,为什么坐飞机路程最短?因为陆路或水路交通受地形、水情的限制,路线弯弯曲曲,而飞机在空中飞行,所受条件限制较少,一般情况下是沿直线前进的,所以坐飞机的路程最短。丝瓜、牵牛花的茎细弱而蔓长,为采取阳光,它们攀附在近似于圆柱体的树干上,如果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就得到一个长方形,而茎蔓缠绕的轨迹则是这长方形的对角线。由此可知,“在连结的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个真理渗透在大千世界,不仅为人类所承认,就连一般的动植物也要遵循,使他们感到数学“真神奇”。油然而生的好奇心又使学生对观察具有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进一步观察,寻求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观察由无意观察逐步向有意观察过渡,培养了观察的持久性。

二、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观察模式、方法

思维通常是从观察教学对象开始,结合运用其他方式才能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数学观察,无论是图形的识别、数据之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基本规律的发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认真、仔细的观察。观察、发现是学会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必需的、第一位的方法。而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在心理缺乏观察事物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掌握知识经验的水平上缺乏观察的能力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可以考虑利用多媒体教学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观察、欣赏同类型题的变化,保证观察的正确性。

1、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哲学观点观察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数学不仅仅是数理间的关系,还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知识联系。我们在进行数学观察时,要注重把政治教学中有关哲学思辩的思想和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和发散学生思维模式。比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整体的同时,还应观察其部分的特点,从整体看部分,从部分中把握整体,这样,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使解题简化。

例:计算 1+2+3+…+100

许多学生一看到题就将数一个一个累加,当然能够算出结果,但比较麻烦。此时可以启发学生去观察思维,会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1+100=101,2+99=101,3+98=101……如此类推一共有50个101,两者相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

2、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观察思维,寻求多样解题途径

发散性观察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数量、数理关系中发现数量、数理演变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有些数学题,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的演变,调换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指导学生经过一题多变的观察和思考,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路, 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办法总比问题多”。这就是我们数学教育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可以在人生观、世界观方面同样具有教育的意义和优势。

例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n-2)·180=135o·n,解之得n=8,这个多边数是8

变式1 已知一个多边形内角和是1080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变式2 已知一个多边形的边数是8,求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以上两变式的解法都用原例同一关系式,解法略。

变式3 已知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450,求这个正多边形内角和。

解:设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n,而它的每个外角都等于450,则n·450=3600 n=8

变式4 已知多边形的内角和与某一个外角的度数总和为11800,求此多边形的边数。

解:设这个多边形为n边形,且这个外角为x度,则00<x<1800,依题意得

(n-2)·1800+x=11800,即(n-2)1800=11800-x

由于左边是1800的整数倍,故11800-x也必是1800的整数倍。即11800-x=n·1800(n为自然数),故x必是11800÷1800的余数11800÷1800=8……1000

x=1000,由(n-2)1800=11800-1000,得n=8

以上变式从不同角度调换例题的题设和结论,解法不尽相同,但是它们都依据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和外角和公式,这样教学,为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学生的知识在更广阔的领域内进行循环,观察的灵活性得以培养和训练,在突破学生定向性思维模式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3、引导学生寓观察分析中学会探索数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人们难以对客观事物全部、清晰地认知,只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感知对象,在知识发现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进行表面的和深入的,整体的和部分的,顺向的和逆向的多方面的观察,寻求规律。比如,有这样一道题:

观察下面式子,根据你得到的规律回答。

=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

则 (2n个1,n个2)的值是_________

在从具体事例概括出定义的观察时,要注意寻找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在从特殊现象过渡到一般结论时,要观察特殊与一般的区别和联系等。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分析数字、数理间的联系,发现“事物演变”的规律,于是,这一道看似复杂的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题目的隐性规律,便很容易地得到了答案是n个3。

因此,我们在观察时,应能根据观察的目的,抓住对象组成特点,寻求对象的内在规律,确定某种观察程序,保证能在复杂的问题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例如:在图中,AB∥DC,AD∥BC,EF∥AD,写出图中相等的内错角。

A

B

E

D

C

F

由于学生初学几何,学生在观察时不一定按顺序进行观察,从而不能得出完整答案。为了观察的全面性,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应根据已知条件和要求,结合图形,按部就班,由AB∥DC,AB、DC分别被直线BD、EF、AC所截,从而找出相等的内错角;由EF∥AD,EF、AD被DO、AO所截;由AD∥BC,AD、BC被BD、AC所截,AD∥BC,EF∥AD,EF∥BC,EF、BC被BO、CO所截;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全面地找到相等的内错角。

另外,观察不要满足了解事物的全貌,还应把握事物的特征。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隐含条件,根据事物的特征,归纳、概括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转贴于 三、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观察品质和能力

数学思维观察是哲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站在哲学的高度,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启发学生做每一道数学题,分析每一件事物,重视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观察品质,有目的地、全面地、精确地、深刻地、有序地观察数理、空间、结构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概括,发现知识规律,从而学会科学地思维,开发学生智力。

1、注重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观察的目标定向能力

培养目标定向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把数学观察当成是掌握知识,获得数学思维能力的方式。由于学生对观察材料缺乏全部感知的能力,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对观察对象叙述的语言要准确,提出观察任务时目标要明确,分析时要紧紧围绕确定的观察目的。例如,计算①(2x+1)(2x-1)②(5y-x)(-5y-x)③(3x+2y-1)(3x-2y+1)可提出如下观察要求:1、每道题的两个多项式有何特征?2能否转化为平方差公式?通过提问,让学生有目的、分层次地观察,积极主动地感知观察对象,实现观察目的。在概念教学中,要展示实物,尽可能地让学生观察,抽取其本质属性。如学习数轴时,可先拿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一支横放的温度计,0刻度线表示0℃,以0刻度线为起点,向右一个单位刻度表示+1℃,向右两个单位刻度表示+2℃,向左一个单位刻度表示-1℃,向左两个单位刻度表示-2℃。这就是说,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接下来,一边在黑板上慢慢地画出数轴,一边要求学生观察画图动作,说明数轴的特征,从而得出数轴的概念。又如学习相反数和绝对值时,先把下列各数:2和-2;3.5和-3.5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发现: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概念。

通过这样的概念使学生感知活动按预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而进行观察转变为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观察,培养了观察的目的性。

2、注重在运算法则教学中培养数学观察的数理概括能力

培养数理概括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数理间逻辑规律,运用数学的方法推理理论,培养学生的一定抽象能力和比较缜密概括能力。例如,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针对初一的有理数加法的七种情形,可以设计具体的生活情境:如将被加数表示成某人从A地出发,第一次向东或向西走的距离,加数表示成第二次向东或向西走的距离,则他现在A地什么方向的多少距离,就对应着一个“和”。让学生自己观察、判断,把具体的两数和分成七种情况:正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负数,负数+正数,正数+零,负数+零,零+零。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比较,进一步抽象概括为三种情形: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包括零)与零相加。

通过上述实例的观察、抽象、推广,展现了运算法则的概括过程,从而培养了观察的概括性。

3、注重在分析问题中培养数学观察的差异分辨能力

培养差异分辨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学习运用特殊化和一般化和观察认识方法,既能把数学问题从原来的范围缩小到一个较小范围或个别情形进行考察研究,又学会将观察对象从原来范围扩展到更大范围进行考察和研究,做到了解事物的全貌的同时,更能精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对不同事物既能发现它们的相似点,又能辨别它们的细微差别。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列表比较、对比观察等,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形象直观、富有动感的图片、画面,启迪学生发现观察对象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对问题的观察要仔细、要深刻、要全面、要精确。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概念的掌握,而且还使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越来越精确。

例如:初三几何中,传授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自做两个半径不等的圆,类比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从位置上看,找交点;从数量上看找圆心和直线的距离。将大圆固定,移动小圆,自远而近,先是没有交点有一个交点有二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交点;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可得圆与圆相离、相切、相交,而由数量关系(即两圆心与两圆的半径和差关系看,相离时d>R+r、d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目的的训练,提高对观察作用的认识和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注重在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数学观察的辩证联系能力

培养辩证联系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哲学思维中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要求通过观察反映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的组成部分和相互联系,在较为复杂结构的图形中全面反映事物的某种属性,指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感知对象所能发生的各种可能性。

例如: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30cm、5cm,且o1与o2相切,那么这两圆的圆心距为多少?(两圆相切,有内切与外切的两种可能)在观察中,由于学生缺乏对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全面理解,导致感知的对象不能反映各种可能的现象经常发生。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基本属性,在初步观察的基础上,分析观察对象内在的规律性,鼓励学生依照一定的程序,深入观察。同时,要及时对观察的结果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相互讨论,对学生观察中出现的遗漏,要分析原因,加以补救,使观察结论全面、完整。

5、注重在在思维训练中培养数学观察的深广渗透能力

培养深广渗透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综合与分析的方法,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洞察对象本质以及揭示对象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思路开阔,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反映数学观察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的重要体现,它反映数学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观察必须始终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对观察对象隐含条件的发掘,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逐步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意识抽象概括化、思考对象形式化、思考过程逻辑化、思考结果应用化。

例如:若a2b3

对此题进行观察要仔细,抓住题目的特点,根据已知条件应先去掉绝对值符号,观察绝对值里面的是负数、零、还是正数。然后,根据绝对值的定义去掉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化简。

解:因为a2b3

① 当a>0时,原式=-2ab| a5b7|=-2ab(- a5b7)=a6b8;

②当a

点拨:解此题要注意根据已知条件,分析a>0和a

在分析解决问题中,运用合理的观察方法,按照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等一定的顺序进行全面观察,抓住题目的特征,边观察边思考,使观察与思维互相渗透,达到观察与思维的深度广度的高度统一。

总之,数学教学具有数学本身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为目的,通过学习运用数学思维中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思维,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目的的训练,提高对观察作用的认识和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观察品质,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习惯,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附]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版《几何》第一册,第三册。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版《代数》第一册、第二册。

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材知识详解》,八年级数学。

4

万三英《学校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2

关键词: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3-0197-02

正文: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入手,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化学实验正是注重这一点,让学生从实验现象入手,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关,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然后从获取的材料出发,通过科学的思考,从而达到理解化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加强实验,创设意境,科学的引导学生观察是非常有必要的。

1.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科学的观察,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化学实验的形象、直观、有趣本身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前提。如:讲燃烧一节,做白磷自燃实验时。先把白磷溶于二硫化碳中,然后用镊子夹着一张滤纸,将此溶液倒适量在滤纸上,在空气中煽动几下便着了火;同时加做空白对照实验,便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兴趣,要求进一步了解此变化的理论依据。此时再讲白磷的着火40℃,是一种易燃物质。又如:在讲Cl2的性质时,先做这样一个实验。用集气瓶收集两瓶Cl2,然后拿一张红色纸,用水润湿放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过一会红色褪去;同时用一张干燥的红色纸放入另一瓶Cl2中,做这样一个对照实验,再讲Cl2的性质。以上两个实验不但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学生通过仔细的观察,不但对新的知识完全理解,而且印象特别深,掌握得特别牢固。

2.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指导学生科学观察至关重要,因为化学实验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而这些现象中有的反映了事物本质规律,有的则是非本质、偶然的,所以如何透过现象、抓着本质显然是实验教学中主要目的之一。如不科学引导学生观察,那么学生往往只注意引人注目的现象,而忽视其它更为本质的现象。就不能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如:做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感关入手,多方面进行观察。

(1) 取一小块钠,看到钠是固体(视觉);

(2) 用小刀切去钠的表皮时,感到钠较软(触觉);

(3) 切去表皮后,看到呈银白色,具有光泽(视觉);

(4) 当把一小块钠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时,听到嘶嘶声(听觉)看到钠浮在水面上,变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向烧杯的各个方向迅速游动,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视觉);

(5) 当用手触摸烧杯时,感觉发热(触觉);

(6) 加入几滴酚酞溶液变成红色(视觉);

从以上实验几方面入手,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关,不仅让学生观察到钠的颜色、状态、硬度等等方面的物理性质,同时也观察到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全过程,因此学生能自己归纳出钠的化学性质。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全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本质的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采用教师讲或其它形式代替学生的观察、思考与分析的教学方法,就不可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浓H2SO4 的脱水性实验,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操作:取一个小烧杯,里面加5g蔗糖,到人1-2ml水,把蔗糖调成糊状,然后到人5ml浓H2SO4,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现象:

(1)蔗糖逐渐变为黑色固体。

(2)黑色固体逐渐蓬胀,有泡沫形成,最后变为多孔的黑色块状物。

通过现象观察,请学生分析浓H2SO4 发生此现象的原因。然后老师总结学生的分析,第一个现象说明浓H2SO4 具有脱水性,是本实验的分析重点;第二个现象是由蔗糖脱水后的产物被浓H2SO4 氧化而产生的,是本实验的分析难点。如果是先提出浓H2SO4 的具有脱水性、氧化性,然后实验的现象由教师直接讲出。无论讲得如何透彻明了,也达不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若着力于启发学生根据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深入分析,揭示其本质,使学生对相关反应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这样便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实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也可以将教材中的部分验证实验和演示实验改为在讲授相应内容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实验,也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现以"盐类的水解"为例,我们将演示改为按下表顺序进行:

试管编号 1 2 3 4

溶液种类 NaCl CH3COONa NH4Cl H2O

加入石蕊现象 紫色 蓝色 红色 紫色

做完实验,学生总想弄清为什么盐的水溶液并非都显中性,为解开学生的悬念,我们给出两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

第一组问题:

(1) 纯水含什么离子?为何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2) 食盐水含什么离子?食盐所电离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是否有影响?为什么?

(3) 食盐水中c(H+)与c(OH-)是否相等?

第二组问题:

(1) 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

(2) 盐的组成与盐的酸、碱性有什么关系?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3

关键词:观察;感受;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6-01

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中学生作文也不例外。在这里有必要对“生活”这一概念作一定的解释。笔者认为,不能将“生活”抽象化。“生活”之表现在作文中,应该是具体的、实在的,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首歌曲、一种气味、一丝味道、一份触觉、一个身边的人、一件身边的小事或是一个场景等等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因而这也就成了观察、感受、思考的具体对象。

一、观察要立体

感受的敏锐性来自于细心的观察,没有对周围事物进行细心的观察,感受便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对观察能力进行训练。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去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同学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同学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当年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讲的:“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有陈述。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风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八十亿双亲 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7页)由上文观之,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去进行观察。这样,学生的感受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感受要真切

感受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细心的观察是形成感受的基础,但还不是全部。要形成感受,没有情感的参与是不行的。我们从“感”字的字形来看,“感”是从“心”的,“心”就是情感。只有把外物和内在情感连接起来,触景生情,睹物生情,才能产生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感受。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刘勰言“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文章要以精诚感人,以情感动人,则作者必须是一个精诚的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面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学生能因之激起无限的情感,写出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这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没有积极调动起内心的情感因素。“触景生情,睹物生情”并不是说有景有物就能生情,景、物、情是一个互动体,一个内心没有多少情感冲动和体验的人怎么可能对外物生出情来呢?而对于情感丰富的人来说,一个平常的动作,一片普通的树叶都会触动他(她)的情思,有情才会使他(她)所表现的事物灵动而富有韵致。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会感动几代人,这正是因为作者赋予了父亲的动作、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因此,要培养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情感浸润的意识和习惯,让入眼入耳入鼻的事物最终入心。只有入心,方能写出感人的文章,否则只是文字的堆砌而已。

三、思考要深刻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4

【关键词】地理教学 智能发展 培养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应根据地理科学的特点,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中枢,这五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动态的系统。因此,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的培养。

一、观察力的培养

由于中学地理教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往往以宏大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为观察对象,所以观察方式较其它学科更为全面,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直接观察和实验观察,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式都会被经常运用。在地理学习的感知阶段就应重视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不仅可以熟练基本技能,还能提高感知能力。培养观察力的重点是:

(1)注意全面观察:观察对象越复杂越难以形成整体观念,如观察普通地图时学生常从兴趣出发,有的注意地名,有的注意地形,有的注意交通线,却不善于通过全面观察综合区域的总体特征。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示范,教给学生依次观察自然和人文要素进而概括区域特征的方法。

(2)善于对比观察: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是难以真正区别的,应用对比观察可以加强理解和应用,如对于五种地形类型,仅仅知识概念是没多大意义的,必须能够在实地加以区别。利用图像同时显示五种地形类型,进行特征的对照和比较,要比只观察一种地形更容易感知和理解。

(3)坚持长期观察:许多地理现象的变化是异常缓慢的,如植物的变化、年气温及降水的变化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坚持长期观察,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本领,而且能锻炼其意志和品格。

(4)加强野外观察:野外观察可以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使认识过程更为合理,观察也更为全面,还有利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新课程里有很多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去野外采集岩石标本,来确认岩石,了解各种矿物特性的活动,通过这些野外活动,有利于学生观察力的全面发展。

二、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想象的复杂性,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注意特定事物的能力,使注意力在各种事物中集中到所要了解的事物中去。在地理教学中,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化较多,有利于注意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学习的意向、感知、理解等阶段都应加强注意力的培养和发展。培养注意力时应注意:

⑴适当扩大注意的范围,如观察"天山牧场"图片时,不但要注意羊群和草地,还应注意草地和林带的位置关系,才能理解高山草场的垂直分布。

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来提高注意力,如褶被和断层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形态和成因,学生不好理解,若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和录像交替演示,可以既通过有意注意,又通过无意注意进行感知,同时不断引起兴趣,使注意力得以保持。

三、想象力的培养

培养想象力的主要途径是:⑴加强形象感知: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能够大量阅读地理景观图片,丰富地理表像。在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先建立表像再接触概念。⑵根据图像综合出地理特征: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景观图片综合出区域特征或景观特征。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学生列出有关特征的条目,如对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根据地形图想象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可根据景观图想象出"雪原冻土、林海茫茫".⑶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针对一些有趣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如对"大陆漂移说",可先说明大洋两侧同种动物的分布,再引导观察各大洲的轮廓,接着就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并各抒己见,然后介绍魏格纳的学说,鼓励学生继续研究。

四、记忆力的培养和发展记忆对于地理学习有着重要意义

最简单的例子是,能否记忆足够的地名,不但关系到地理知识的掌握,还直接影响着日常生活和工作。在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认知阶段,都应培养和发展记忆力。除了加强理解记忆等意义记忆,还应注意:⑴重视机械记忆:对于大量的地名、特产和数据,还需要机械记忆,通过反复再现和比较,尤其储存在大脑中。⑵充分应用联想:经过理解的知识容易记忆,如记住"秦岭――淮沙"就可以联想出冬季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等。⑶强化对关键特征的记忆:区分主次,重点记忆关键知识,如地球的经线很多,但关键的几条是本初子午线、日界线、西经20°线和东经160°线。记住这几条经线,就抓住了经度位置的关键。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5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创新能力的训练,必须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阶段思维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不断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科学途径和方法。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心理学理论表明,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长时间的感知活动,包括视、听、尝、触、嗅等。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识记、想象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人对世界的认识,绝大部分是通过视觉获取,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维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存储。思维材料从哪里来?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观察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他们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世界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这需要老师持之以恒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认真观察体会身边的景物、人和事。此外,还要尽可能解答学生在观察中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珍惜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变“无心”为“有心”,能够对周围的事物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对有意义的事情重点观察,进而形成强烈的观察兴趣和良好的观察习惯。二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观察事物要讲究方法,要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能开放各种感官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如观察西瓜好坏,让学生看西瓜的外形和颜色,拍打西瓜时,听其发出的声响,看西瓜的重量,品尝西瓜的味道等方法来辨别西瓜的好坏。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兴奋,通过这样的渠道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二、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的途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语)“想象力是发明创造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语)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想象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出不同的想象空间,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想象,必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例如,向学生讲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在家里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对那些难题仍无法解答,他便跑到阳台上玩去了。然后是故事的姑尾:突然,他好像想起什么,健步回到屋里,他拿起笔心平气和地演算起来。中间的内容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他在阳台上看见了什么?学生借助已有的信息,答案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说是他看到了阳台上花盆中耐早的仙人球而得到鼓舞;有的说他望到天面上的蜘蛛而受到启发;也有的说他望到阳台对面不远处,蓬勃兴起的开发区而获得力量……丰富了他的想象,激活了他的思维。

想象,包括幻想,而幻想最能发挥创造性。因此,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积极的幻想尤其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想一些点子,多为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学生的幻想就会呼之而出。例如在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想象空间比较广阔的题目,如布置一次自由写作实践,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在下列两道题目中任选一题:(1)如果你现在置身于原始部落,遇见一群原始人,你怎么办?(2)如要你到了月球,你最想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两道文题,都是想象作文的范畴。写想象作文,对于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以上两道作文题目,就给学生提供了从现代到古代的时空思维隧道

和从地球到月球的空间思维隧道,让学生思想的骏马自由驰骋,不受羁绊,学生思维何愁达不到锻炼和创新呢?

三、改进传统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传统教学是结构性教学,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教学常规。这种状况再不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只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勇于“质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将卓有成效。利用疑问激发思维像钻井,思维发散的方向是深处开掘,是纵式训练。

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正所谓“一石激起千重浪”,让学生产生思维的浪花,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体现思维训练的深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预先设计好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努力为他们的思考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杨朔的《荔枝蜜》一文结尾说:“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对此,设计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这个好端端的人却想做一只小蜜蜂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讨论非常热烈,思想不受束缚,思维也跟着活跃了起来。诸如此类,在许多课文的教学中,都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重点难点问题,让这些点充满趣味。只要教师善于“设疑,”学生就会勇于“质疑”,乐于“质疑,”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有效,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无论如何,教师都要从中寻找合理的成分,少求全贵备,多鼓励表扬,让每一个学生从成功中品尝活动的快乐,在思维活动的快乐中求取成功。

观察力思维能力范文6

(一)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最高形式,要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创造能力,于平凡事物中发现矛盾,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动机,经过创造想象和推理获得新的、独特的认识。

乡土地理课外活动是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提高创造力最为有效的途径。因为地理学科内容涉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综合性很强,而乡土地理的教学,在综合性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实践性,因而课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从而为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性。

贴近实际,通过具有实践特色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家乡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点,了解家乡人民如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初步懂得如何协调好家乡的人地关系,明确家乡经济建设的战略方向和美好前景;如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围绕以上教学目的而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既可以开展野外考察、环境监测、资源考察、规划开发,又可开展社会调查、参观旅游等活动。错综复杂的自然、社会环境,促使学生在考察活动中动心、动手、动脑,不断去接触、分析、思考,解决一连串的问题,这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地理观察和调查能力,运用地图、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等能力,对训练他们的理解、判断、推理、归纳、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和发展智力有极大的好处。

(二)丰富的地理知识储备是创造的基础

地理创造能力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新颖、独特地分析和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为基础的。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这是很有道理的。不爱学习知识和经验贫乏的人,他的认识思维活动不可能发展得很好,当然也就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了。因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对地理知识的传授,精讲多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于分析解决问题中掌握好地理知识,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寻求更多的知识。

乡土地理的考察研究工作是一件头绪纷繁的工作,而且难度很大,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要有运用地理知识即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一方面,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也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三)敏锐的地理观察能力是创造的基本技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思维最重要的能源。”思维无论是反映事物之间的联系,还是推断和解决问题,都要有一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经过周密的、正确的、系统的观察,就不可能收集到大量有价值的事实材料,并从中发现新的规律。观察对一般的思维过程尚且如此重要,进行创造性思维就更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了。因为只有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觉察到别人所忽略的不寻常的事物或细节,才能获得更多具体的感情材料,才能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成为“无米之炊”。尤其是乡土地理野外考察,由于考察对象都活生生地存在于家乡周围环境之中,只有坚持实地考察,才能获得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才能进一步经过创造性思维生产出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来。因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成为教师开展乡土地理课外活动的首要教学目标。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杂对象的观察效果,没有周密安排是不行的。

(1)做好观察的组织准备工作。观察工作开始前,让学生对所观察的地理事物有足够的了解,并教会其野外考察技能(野外制图、采集标本、摄影),提出观察目的要求,目的任务越明确、具体,观察就越有效果。

(2)注意观察顺序,指导观察方法。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运用多种方法,获得鲜明而完整的印象。教师讲,学生看,讲解观察相结合。

(3)作好观察总结。鉴定、登记标本,整理观察材料、地图,写观察心得或小论文,教师要分析学生观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肯定成绩,提出新要求。

(四)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是提高创造能力的关键

(1)采取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综合运用的方法,增强创造力。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是各种地理要素共同影响下的产物,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地理事物都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表现为一定的“点、线、面”的结合,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学习和解答地理问题时,既要运用形象思维,形成直觉的表象,经过比较、联想、想象等活动而使其思维具有创造性,也要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资料,形成概念,寻找问题的症结,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