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种小动物范例6篇

观察一种小动物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1

一、选择适合的观察对象,引导幼儿主动观察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选择了色彩鲜艳、新奇的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对象。幼儿对这些东西常常会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自主地看看、摸摸、碰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事实上,只有把幼儿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幼儿才能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事物。因此,教师应选择适合幼儿的观察对象,积极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参与,全面观察事物。例如:在主题活动《秋天的画报》中,幼儿认识了植物的种子后,对各种种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在科学角中投放了绿豆、黄豆、红豆等,先引导幼儿比较观察各种豆的颜色、大小、形状,吸引幼儿用眼睛去观察。接着让幼儿把三种豆分别装入三个小瓶子中,摇一摇,让幼儿听听发出的不同声音。整个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使幼儿的好动的天性得到了满足。

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幼儿善于观察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会观察事物的一些方法,让幼儿学会有目的地、自主全面地、细致地观察事物。

1.一个物体的观察方法

教师应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对象的外部特点: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以及一一对应地观察。如:有一天,幼儿在滑滑梯旁发现了一只蜘蛛,他们高兴不已,但只顾兴奋地叫喊,没人观察它。于是我马上找了一个大玻璃瓶将蜘蛛放进去,并组织幼儿观察。我说:“你们仔细看看,等会儿告诉我看到了什么?”这时,幼儿不再无目的地看。然后我又引导幼儿从蜘蛛的主要部分到次要部分进行观察。幼儿通过观察有顺序地讲述了蜘蛛的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蜘蛛的头上有眼睛,蜘蛛有八条腿,等等。

2.两种物体的比较观察

为了使幼儿能更准确地认识事物,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教师可以让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比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鸡蛋》中,我主要运用的是观察比较的方法。我在课前准备了许多鸡蛋,让幼儿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鸡蛋的形状虽然都是椭圆形的,但大小和颜色却不同。然后我让幼儿比较生鸡蛋和熟鸡蛋的区别,幼儿通过比较知道生鸡蛋里面是液体蛋清和蛋黄,蛋清是流动的液体,当鸡蛋煮熟后,蛋清就变成了蛋白,液体的蛋黄也变成了固体的蛋黄。教师要注意教会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观察的方法,应引导幼儿先从物体的不同点开始比较,然后启发他们找出相同点,训练他们观察的敏锐性。

3.追踪观察法

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的观察,使幼儿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例如种子的发芽实验,我从种子浸种开始引导幼儿每天进行观察。当过了几天,幼儿很快观察到种子发芽了,但是芽很小;又过了几天,小芽长大了一点,长高了一点……幼儿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了种子发芽的变化。观察后我要求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记录,这样使幼儿养成了边观察边记录的好习惯,也提高了幼儿观察的兴趣。这种追踪观察法使幼儿对于物体的变化有了全面的了解。

三、充分利用科学角和自然角,引导幼儿积极观察

我在班上设置了科学角和自然角,科学角里很多物品是我和幼儿共同利用废旧物品做成的,摆放了一些植物,如洋葱、大蒜、绿豆、玉米等,让幼儿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幼儿通过操作、观察后得出的结论被教师认可,他们会特别高兴,而成功会激起他们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养成积极探索科学道理的习惯。

四、启发性的语言,指导幼儿深入观察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2

一、有效的科学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课堂观察环节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的或者盲目的观察,这样的观察肯定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徒劳地浪费时间而已,更别说教师想在观察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了。没有明确的目的,会让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漏掉。小学科学中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的活动过程。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以其感知水平为基础的,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任何观察过程都包含观察对象和观察主体,又是在自然状态中、不加任何条件进行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还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观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观察活动的参与。从科学角度来说,观察也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作为探究方法的观察,就是科学观察,那就要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感觉器官、各种仪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感知和描述研究对象,获得科学事实或感性材料的过程。科学观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获取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最初阶段的观察是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地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可以使学生与观察对象直接联系,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容易轻松地学习运用的探究科学的方法,掌握有效的科学观察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泉,只有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才能让观察具有有效性。小学科学课所涉及内容都是学生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对象,学生对他们的认识、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所以在每个观察活动的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观察,应该在观察的开始让每个小组讨论观察步骤、观察重点,汇报后教师可以再次强调观察的重点,巧用语言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目的或者兴趣去观察时,他们才会认真、仔细地把要观察的内容看清楚,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的能力

观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也是最基础的探究科学的方法之一,但是,有效的科学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经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科学的训练。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教师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学生只有通过观察,认识了事物,才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技能的培养,掌握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小学生的观察是没有规律、漫无目的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低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的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有效引导,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让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对于稍高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自主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观察目的明确,学生观察时就能分清主次、先后,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在培养学生有目的的科学观察时,要先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科学观察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观察。①观察要有序、全面,可以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等等。②明确观察的主次,明确出观察的重点。③要明确观察的类型,运用多种感官,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④借助科学仪器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规范操作。

观察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观察的呈现。科学观察不要停留在观察活动的本身,更要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概括、整理。观察的同时,要求学生客观、真实地记录,记录可以采用画图、图表等形式,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更认真、细致,观察结果更真实,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结果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还要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持之以恒的观察,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对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一点比观察本身的收获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此,观察不能只从静态的角度进行,还要从动态的角度,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跟踪观察,才能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这就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持之以恒地观察才能做到。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3

一、观察是作文感性的材料积累

作文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是从认识事物和积累素材开始的,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流水,汇成江河。”如果没有这一基础,其结果无疑只能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因此,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积累感性材料是第一步。

1、观察环境的营造。

小学生的观察、认识事物具有随意性,教师则要营造观察环境,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步骤而又主动积极地进行观察。而营造环境中最主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才能透彻地认识事物,为理性地表达事物打下良好基础。在《写一种小动物》一课中,我是这样营造环境,指导学生观察的:在出示玩具小狗之后,首先提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写出这个可爱的小狗呢?”根据准备和思考,由几个同学一一说出了答案——外形、生活习性、活动特点。然后依次指导学生观察实物,说出特点,让学生用眼观察外形,想一想小狗的毛皮,用手摸有什么感觉,它喜欢干什么?吃什么?活动特点怎样?当指导到用脑子想象的一刻,同学们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我首先请一个同学上台认真指出小狗身体的各部分,和老师一起试说身体各部分怎样?像什么?同学们拿出各自带的玩具小狗一起说,说感觉。在这充满生活情趣的环境中,师生间的交流达到水融的境界,他们不仅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而且在认识中获得了实践体验的愉悦。

当然,营造观察环境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官能作用,这样才能达到观察与认识的和谐发展。

2、培养观察动机。

动机是最好的兴趣,是行为主动性的源泉。因此,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学生想了解和认识事物,这样学生观察事物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三年级《写一种水果》的作文教学中是这样激发学生动机的:导入课题后,首先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写哪一种水果吗?”然后立即出示一个谜语让学生猜:“小小灯笼红又圆,个个脑袋顶杯盖,个个滋味甜又甜,人人都说吃不厌”。这样个个小朋友们趣味盎然,议论纷纷,抢先回答。最后我板书出正确的答案——柿子,并出示了一个新鲜的柿子让学生观察,学生写作欲望被激发起来了。

3、记录观察结果。

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记录好观察结果也是重要环节。因此,教师无论是带领学生参观工厂,新型建筑,观察校园,测量土地,还是听报告会、故事会,都要让学生做好记录。经过日积月累,生活中的事例便可随手拈来,成为作文中的题材。

二、想象是创造思维的翅膀

想象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是形成创造思维能力的翅膀。想象也是一种以事物为依托的实践活动,如没有蝙蝠和雷达探路等的知识就不可能设想雷达的创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在认识、观察事物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不能凭空捏造。

1、培养想象意识。

要想学生在学习中大胆地进行想象活动,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想象在作文之中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只有意识先行,方能创造神奇形象,使作品精彩纷呈。培养想象意识的方法首先是平时教学中注意品尝精彩的想象句段,议论想象的形象与原事物的共性,从而体验形象描写的优越性;其次是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在观察事物中看到一事物而想到其他事物(如看到学校的一排挺拔的松柏树就马上联想到一排守卫祖边疆的战士;在品尝中体验想象的乐趣,在实践中联想新的事物形象,这样必将强化学生的想象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2、养成想象习惯。

有了想象的意识,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想象习惯,才能化成敏锐的想象能力,使创造思维活动在写作中发挥自如,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对故事情节发展展开想象;在课外生活中对周围事物细心观察,展开联想;在作文指导课中注意想象的诱导。如在写“写一种水果”一课中,有意识地在观察中诱导想象:柿子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它红又圆的样子会使你想到什么呢?然后进行想象说话训练(柿子的形状真有趣……)。大家议论纷纷,最后说出了“柿子的形状真有趣,红红的、圆圆的,像小灯笼”这样形象化的句子。

3、鼓励想象行为。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4

小学生写作能力观察力一、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小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关键是培养学生如何养成好学习的习惯和如何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是让他们进行定量观察。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粗粗拉拉或漫边无际。得到的材料不具体,感受也就不深。克服这一毛病,可指导学生“定量观察”,即观察某一事物时,只观察事物的某一两个方面(如观察鱼在水中游泳,可只观察鱼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一两个部分。用定量观察法指导观察,因观察内容单纯,要求明确,所以观察得必然细致、印象深刻。二是引导他们进行分步观察。根据需要观察的事物的特征,把观察的事物分为几个层次,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如观察运动员赛跑,可把赛跑的过程分为“预备起动”“听候发令”“在跑道上竞赛”和“最后冲刺”等四个层次,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观察。观察景物,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或分为山水、建筑、花木等不同层次分步指导学生观察。这样指导观察,因层次清楚,每一步观察目标较小,学生不但可以看准,也容易看得细致,可为作文提供条理的详细材料。三是让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观察。把要观察的事物,教师预先确定好观察顺序,让学生按照指定顺序进行观察。如观察一个人,可按照头、身、四肢的顺序进行观察。还有一些事物,对它的观察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先中间后两边、先两边后中间……怎样观察合理就怎样确定顺序,不可拘于一格。用此种方法观察的好处是:条理清晰,思路不乱,学生动笔作文,容易言之有序。四是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教师有目标的选择两个同类事物,通过对比观察,要学生同中求异。如观察羽毛球赛,可将对手作对比。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学生把握了事物特点,写起作文来才不至于一般、空泛。五是引导学生进行详略观察。这种方法必须在前几种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对事物的主体、主要方面和主要阶段,要作重点详细地观察,而对非主体、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阶段,只作一般性的粗略地观察。如观察风景,可详细观察秀丽动人的地方,大略地观察一般的地方。这样的观察,得到的材料有详有略、主次分明,学生写作文时能够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

二、教师设定活动场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师进行作文训练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导观察,培养写作兴趣。如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跳绳比赛”时,在组织学生拔河赛前,要求学生注意拔河比赛中同学的神态、动作及整个场面。比赛时再把学生分成四组,按两轮比赛;保证人人有观察机会。遇到精彩的镜头,还特意要求学生注重观察重点,如提醒学生观察重点。此外,还指导学生紧密结合学校开展的活动,不放过每一个可写的机会,如参观、游戏等。活动前布置写具体观察提纲;活动中指导学生观察与要析;活动后帮助学生整理提炼。无形中激起学习热情,写作动力。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5

浓厚的观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感知深刻,以直接兴趣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实物、教具等展示给学生,将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观察活动与动手、动脑是不可分割的,而好动又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之一。所以,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参观、采集活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叶》时,首先向学生出示栩栩如生的腊叶标本,利用丰富多彩的叶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带学生去采集植物的叶,让其亲自在大自然中观察叶的形状、特点,从而认识植物的叶形千姿百态,颜色五光十色,真正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叶是各种各样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活动中,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才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精心准备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

在观察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观察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有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如《沙和黏土》一课,要使学生通过观察“黏土能搓成条形,沙不能搓成条形”两种自然现象,分析研究后建立“黏性”的概念。观察材料中,“沙”和“黏土”的选择就要讲究科学性。“黏土”应尽量选择除去沙粒的,而“沙”应选用洗净晒干的,假若随意选用,就会影响观察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提供给学生的观察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为此应把握观察材料的启蒙性,注意它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使观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在教《各种各样的种子》时,准备的种子应尽量让学生自行去搜集一些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从颜色、形式方面准备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种子和松果、苍茸等野生种子。由于这些植物种子学生较熟悉,观察时便于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准备的观察材料还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便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磁铁游戏》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中间有大头针的乒乓球和底部装有大头针的小纸船,让学生通过观察乒乓球在竖着的纸板上,上下、左右移动,小船在水面上来回航行中获得知识,在有趣的游戏中学到磁铁能吸铁,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等科学知识。

只有精心准备有结构的观察材料,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能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指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对低年段要求:用眼辨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用耳辨别物体的声音;用鼻辨别物体的气味;用舌辨别物体的味道;用手辨别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边观察边分析。在观察中,教师要把观察与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先通过提示,让学生总体上对观察对象有一个明显、完整的印象,再引导学生把整体分成若干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观察目的。如,《青蛙》一课,教师先出示青蛙生活环境图和青蛙标本,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青蛙生活的环境、食性以及运动方式。然后利用青蛙身体分解抽动投影片引导学生对青蛙的各种属性、各部分进行细致观察,并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明确青蛙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和四肢。头呈三角形,两侧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嘴巴扁宽、躯干扁而阔,前肢短小,后肢长大,结合分析,掌握青蛙后肢与其善于跳跃捕食、趾间有蹼与其能在水中游泳、大而突出的眼睛与其能捕捉空中飞虫、嘴宽与其能吞进较大的昆虫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观察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掌握观察的正确方法。

2.边观察边比较。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类似的对象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确定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如,在教《你怎么知道》时,把分别装有糖水、盐水的两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通过观察感知,两杯的颜色、形状、容量都相同,学生往往受其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两杯装的东西一样。这时,教师应排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比较,从这些相同因素中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从而确定出甜的一杯是糖水,咸的一杯是盐水的本质属性。在观察活动中,还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认识。把类似的苹果、梨子相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不相同,再从这些非本质属性中抽象出它们的内在关系,苹果和梨子都是水果。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切实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属性,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观察的效果。

观察一种小动物范文6

浓厚的观察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低年级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对于具体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感知深刻,以直接兴趣为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低年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实物、教具等展示给学生,将学生观察中的直接兴趣发展为间接兴趣。

观察活动与动手、动脑是不可分割的,而好动又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之一。所以,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当地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参观、采集活动,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叶》时,首先向学生出示栩栩如生的腊叶标本,利用丰富多彩的叶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带学生去采集植物的叶,让其亲自在大自然中观察叶的形状、特点,从而认识植物的叶形千姿百态,颜色五光十色,真正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叶是各种各样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观察活动中,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征,才能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二、精心准备有结构的观察材料

观察活动是否充分,效果是否明显,依赖于教学中提供的观察材料。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准备观察材料。观察材料应具有结构性、科学性、启蒙性、趣味性。

在观察活动中,为学生准备的观察材料应能揭示与教学目的有关的一系列现象,能体现所要学习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并具有科学性。如《沙和黏土》一课,要使学生通过观察“黏土能搓成条形,沙不能搓成条形”两种自然现象,分析研究后建立“黏性”的概念。观察材料中,“沙”和“黏土”的选择就要讲究科学性。“黏土”应尽量选择除去沙粒的,而“沙”应选用洗净晒干的,假若随意选用,就会影响观察效果,从而影响学生建立科学的概念。提供给学生的观察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使他们有能力通过观察去发现问题。为此应把握观察材料的启蒙性,注意它的基础性和可接受性,使观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在教《各种各样的种子》时,准备的种子应尽量让学生自行去搜集一些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从颜色、形式方面准备一些常见的农作物种子和松果、苍茸等野生种子。由于这些植物种子学生较熟悉,观察时便于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准备的观察材料还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以便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磁铁游戏》一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中间有大头针的乒乓球和底部装有大头针的小纸船,让学生通过观察乒乓球在竖着的纸板上,上下、左右移动,小船在水面上来回航行中获得知识,在有趣的游戏中学到磁铁能吸铁,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等科学知识。

只有精心准备有结构的观察材料,学生在观察中才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才可能顺利地通过揭示自然现象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三、指导学生观察,提高观察效果

义务教育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对低年段要求:用眼辨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用耳辨别物体的声音;用鼻辨别物体的气味;用舌辨别物体的味道;用手辨别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1.边观察边分析。在观察中,教师要把观察与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先通过提示,让学生总体上对观察对象有一个明显、完整的印象,再引导学生把整体分成若干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最后,再让学生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达到观察目的。如,《青蛙》一课,教师先出示青蛙生活环境图和青蛙标本,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青蛙生活的环境、食性以及运动方式。然后利用青蛙身体分解抽动投影片引导学生对青蛙的各种属性、各部分进行细致观察,并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明确青蛙身体分为三部分:头、躯干和四肢。头呈三角形,两侧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嘴巴扁宽、躯干扁而阔,前肢短小,后肢长大,结合分析,掌握青蛙后肢与其善于跳跃捕食、趾间有蹼与其能在水中游泳、大而突出的眼睛与其能捕捉空中飞虫、嘴宽与其能吞进较大的昆虫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观察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掌握观察的正确方法。

2.边观察边比较。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类似的对象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确定其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对所研究的对象获得正确的认识。如,在教《你怎么知道》时,把分别装有糖水、盐水的两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和比较,通过观察感知,两杯的颜色、形状、容量都相同,学生往往受其表面现象所迷惑,认为两杯装的东西一样。这时,教师应排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比较,从这些相同因素中找出它们的不同点,从而确定出甜的一杯是糖水,咸的一杯是盐水的本质属性。在观察活动中,还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认识。把类似的苹果、梨子相比较,它们的形状、颜色、味道不相同,再从这些非本质属性中抽象出它们的内在关系,苹果和梨子都是水果。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切实抓住事物的特点和属性,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观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