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文1

关键词: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效益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A

防灾工程是指以防止和减轻正在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灾害为主要目的的工程,也可以称为减灾工程。与一般工程比较,防灾工程具有受益的社会性、效益的多面性和独特性、投入(资)的动态性、项目的高风险性等特点。重庆市的防灾减灾工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时,也给重庆市带来较大的效益。

一、重庆防灾抗灾基础设施

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灾前的灾情预测设施和灾难来临时的应对设施。针对重庆市的自然气候条件,重庆市的灾情预测及抗灾基础设施如下:

1、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目前,重庆市的自然灾害预报系统影响面较大,可利用程度较高。这些系统分别是: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国家级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系统,三峡库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具体有: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它们及时向公众传达灾情信息,让社会公众在政府的指导下迅速有效地做好防灾抗灾工作;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系统和警报器设施,这些设施主要集中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等人员密集场所,它们主要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2、水利建设。截止2006年,重庆共有中型水库48座,但库容小,很多渠系配套差。农业人均旱涝保收田面积仅为0.2亩;1,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60%的水利设施是“带病服役”。正因为重庆市的水利系统存在各种弊端,重庆市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力求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重庆市2006年投入298,105万元,2007年投入403,568万元,均用在水利管理上。

3、避灾场所建设。重庆市的自然灾害避难场所欠缺,特别是“5.12”地震中,重庆几十万居民无处避灾,纷纷涌向街头。在学校、医院、运动场等有空旷建筑物机构附近居住的居民,则选择到这些机构中的空旷地避灾。为此,重庆市的避灾场所建设刻不容缓。在重庆市的旧城改造中,重庆市将坚持50%的地块用于绿化和公共设施,既美化城市,也是自然灾难来临时群众的避灾之地。

4、防护林建设。长江水域每年都有洪涝灾害产生,灾情不仅影响经济建设的步伐,而且还危机人民的生命安全。因此,做好防洪抗洪工作,意义重大。

在防洪方面,重庆的最大基础设施就是长江防护林体系。防护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和护堤护岸林。防护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绿化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重庆市长江防护林体系规模较大,单是第一期建设就有128.8万亩,占整个建设任务的64.4%,分别分布在潼南、铜梁、台川、大足、壁山、长寿、綦江、江北等8县和北碚区,主要集中在丘陵坡薄地上。

5、应急管理系统。2008年初,重庆市12个市级部门的应急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互联互通,包括疫情、自然灾害等各类应急抢险可实现快速调度、统一指挥。各市级应急管理部门可通过政务网,利用网络调用模式,实现对应急事件接警、应急资源部署、车辆全球定位、三维地图查询等功能。2008年7月,重庆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成立,给其配备一辆移动指挥车、一架直升机、生命探测仪、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卫星导航仪等,以快速应对公共突发事件。2008年完成三峡库区气象、地震灾害监测网,并且初步建立各类自然灾害空间数据库。

6、在建的及拟建的防灾工程项目。建设中央救灾物资重庆储备库,2010年建成投入使用,使重庆形成以中央级储备库为依托、市级储备库为主体、各区县储备点为补充的三级救灾物资储备系统。今后5年重庆市将加快国家级救灾物资中心、市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应急物资储备分中心的建设,并将30个商业企业和50个生产企业纳入市级应急物资保供。天气雷达终端、渝东北人工防雹和渝西人工降雨基地、重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大型项目将进入建设阶段。

二、防灾抗灾基础设施成本费用组成

防灾抗灾基础设施的成本费用由基础设施的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构成。

1、建设费用。本文将建设费用定义为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费用,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业或群众自筹组成。其中,国家所占比例通常采用中央拨款的方式,或者启动相应的国债资金;地方政府部分来自地方的财政收入;企业或者群众自筹部分由项目性质决定。对于有盈利性质的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往往是企业自筹的形式居多。

2、运营费用。本文将运营费用定义为基础设施项目投入使用过程中的维护费用、管理费用、经营成本等。一般由项目的所有者支付。

三、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效益

1、经济效益

(1)直接经济效益。考察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直接经济效益,需要选定衡量产生经济效益的指标。于庆东(1990)提出用灾害损失函数来评价防灾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迟克连(2001)提出用减灾效益衡量防灾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他指出,减灾效益指由于防灾工程的存在可能减少的灾害损失。王灵晓(2002)指出,按照“有无对比”的原则,减灾效益等于“无防灾工程”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与“有防灾工程”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之差。根据灾害损失的影响因素和灾害损失函数,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取决于灾害的强度、承灾体的密度和防灾工程的减灾能力。于庆东(2002)提出,防灾减灾工程的建立,不仅有减灾效益,还有增值效益,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减灾能力主要取决于防灾工程的投资水平,而增值能力主要取决于防灾工程的投资大小。

但是,目前所有文献中都未提及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这不利于科学地对防灾抗灾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本文认为,防灾减灾设施的直接经济效益的公式如下:

本年度防灾减灾设施的直接经济效益=没有该设施时一年内灾害造成的损失-有该设施时本年度灾害造成的损失-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年折旧额折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年运营成本

其中,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年折旧额折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预计残值)/预计使用年限。

在考虑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成本费用后,对其成本效益分析,更加科学地度量这些基础设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直接经济效益。

对于防灾减灾的投资决策分析,则可以考虑最小代价准则下的投资效益分析模式。即以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工程投资费用之和最小为决策依据。以此为基础,测算出最佳投资额,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间接经济效益。防灾抗灾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产生间接经济效益。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让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为良好的经济环境提供了前提,有助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秩序,降低金融风险;防灾抗灾基础设施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强度,提高行业、企业和个人的抗灾能力,有利于保险业减少救灾保险储备金及灾害赔付金;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使经营决策者对未来环境的预期确定性增强,有利于企业经营及进行弹性决策的分析;相对稳定的自然环境对节省重建费用、维持农民稳定的收入、保持生态环境的和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以防护林为例,其带来的间接经济收益就是合理开采林木带来的收益。用一期工程的林木来核算:防护林亩平年木材蓄积生长量为4.8万立方米,按产值150元/立方米计算,年经济收益为720万元;用材林亩平木材蓄积年生长量为0.6万立方米,产值90万元;薪炭林亩平年产薪柴1,260万公斤,以0.06元/公斤计,年产值为75.6万元;经济果林总产值可达6,731.8万元;经济桑林产值为8,775万元;茶叶可达1,860万元。以上合计,每年可创收18,252.4万元。

(3)投入产出比效益明显。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气象学家、经济学家联合开展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研究。国外利用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计算投入与产出比,气象投入产出比为1:98。有研究工作表明,就国内平均水平而言,为1:69。在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且受气象条件影响比较大的沿海地区为1:100。由此可见,气象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行业,这样的投入比在其他行业是不多见的。

2、社会效益。防灾减灾工程的持续建设过程有效地拉动了建材、冶金、矿山、机械、运输、石油、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防灾抗灾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后,提高重庆市的防灾抗灾能力,创建一个安全稳定的生存发展环境,同时优化当地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例如,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重庆市采用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同时将30个商业企业和50个生产企业纳入市级应急物资保供。不仅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而且能激活当地的经济,带活企业的发展。

防灾抗灾基础设施的建设,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重庆市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市之一,全市有3,000多万人口。据统计,到2007年末,重庆市总就业人数为1,620.86万人。可见,重庆市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很多的劳动力,正好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

3、环境效益。防灾抗灾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用,可以优化重庆的市容市貌,优化环境层次。长江防护林建设,给长江沿岸披上绿衣,提高长江流域重庆段的美感;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电子显示屏在公众场所设置,提高重庆市的城市地位;避灾场所的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化率,也为人们提高更多的日常休闲场所。

4、服务效益。(1)防御灾害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2)预警信息,为政府制定规避灾害风险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3)预报灾情,减少灾害损失,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环境依据。

四、结论

重庆市地理条件独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重庆市稳定健康发展的需要。在众多的自然灾害当中,旱灾、雾灾是重庆市较为频发的灾害,为此重庆市加强了一系列的防灾抗灾项目建设,设立了市级应急办公室,统一领导防灾抗灾工作,应对突然事件。本文分析其成本构造,探讨基础设施产生的效益,定性分析这些基础设施产生的综合效益。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迟克莲,于庆东.防灾工程项目评估的基本问题.灾害学,2001.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文2

一、加强领导认真策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十分重视 "防灾减灾日"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上级精神我校安排专人负责,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做到主题明确,措施适当,方法正确,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二、广泛宣传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重要意义

(1)我校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工作,在5月7日我们在学校正厅展出《未成年保护法》及《中小学生自救自护方法》宣传画,让校园远离威害,让学生安全成长。

(2)利用班队会,进行"防灾减灾日"教育大动员,通过班队会使全体师生增强了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地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自觉参与防灾减灾的学习、宣传、行动之中。

(3)利用校内讲座《消防安全知识讲座》,法院张厅长普法讲座《未成年犯罪法》,加大了消防和普法知识。

三、扎实做好学校"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

(1)认真开展各类防灾减灾教育活动。我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计划,加强学校课程中的灾害风险教育内容。

(2)组织学生观看《学生自救自护知识》宣传片,增强自救自护能力,提高中小学生防灾减灾素养。

(3)开展了安全知识为主的班队会。

(4)举行了安全知识为主的手抄报评比。

(5)进行了校内《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6)法院张厅长普法讲座《未成年保护法》。

(7)完善学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安全演练。

我校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学校学生特点,进一步完善学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并开展有针对性地紧急疏散演练。5月11日下午1时我校开展

1、防火灾紧急逃生疏散演练。

2、救护演练。

3、灭火演练。

在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各安全岗位责任人快速到位,及时疏导。1分钟20秒,全校师生按预先指定的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到了安全地带。这次演练提高了全体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增强我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文3

[关键词]雷电 防雷减灾

引言: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公布的最严重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中国电工委员会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雷电灾害的发生不仅影响范围广,而且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重大。如:1989年8月12日9时,中国石油总公司管道局胜利输油公司黄岛油库遭雷击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1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2004年6月26日,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30名农民在大树下娱乐遭雷击,17人死亡;2007年5月23日16时,重庆市开县义和镇兴业村小学突然遭雷击,造成该小学学生7人死亡,19人重伤,20人轻伤;2009年8月4日,石家庄市长安区南石家庄村一村民自建二层临街房屋遭雷击,房屋坍塌,造成17人死亡,3人受伤;2006年,江西省因雷电灾害造成79人死亡,其中,6月22日-28日的7天中,有23人死亡;2007年141人死亡,其中4月1日―7月20日雷击死亡112人,6―7月3次强雷电天气过程中,93人死亡;它不论从时间上,还是雷电天气过程上看,雷击死亡人数均位居全国各省之首;根据江西省2004-2007年雷电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统计发现,雷击死亡人数不仅逐年有上升的趋势,而且大部都发生在农村,它已成为影响江西人民安康福祉的第一大“气象杀手”。血淋淋的教训警醒世人,掌握防雷知识、提高防雷意识、预防雷电灾害刻不容缓,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防雷减灾工作从无序到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转变

1994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条例》。《条例》中,就防雷减灾工作责任没有明确的划分,在实施中存在困难,约束力和强制性都存在质疑。2000年之前,气象、劳动、建设、电力和通信等相关部门,各立山头,利用各自的红头文件,参照国家出台的建筑、电气等防雷技术设计规范开展工作。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长期以来,该项工作是无统一机构管理的无序、无约束的状态。因而,造成了防雷减灾工作不规范,管理上严重滞后的情况,造成了各部门见利争,见事推的现象,即使出现了安全事故,其结果谁都没有责任,谁都不负责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的大量增加,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程度和造成的损失及社会影响将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强雷电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雷电除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外,对地球的电磁环境稳定也产生了影响。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重视,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颁布实施,明确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对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并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对可能遭受雷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的检测工作。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13-14]和与此相关的法律责任。它的颁布实施,不仅确立了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机构与职责,也为各级政府和主管机构后续制定一系列防雷减灾工作《条例》、《规章》与规范性文件、实施细则提供了法理依据。从此,防雷减灾工作从无序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转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雷电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毁灭性特点,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雷电的危害程度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且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党中央强调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老百姓基本的社会福利。对于气象部门而言,做好防雷减灾工作,防止或减少雷击事故发生,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要把防雷减灾工作放到一个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民生幸福指数这个高度,来认识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

三、破除迷信、科学普及雷电知识,提高防雷避险自救能力

加大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全社会防雷安全意识。雷电是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发生强烈的放电现象,是众多大气现象中的一种。雷电以其强大的电流、炙热的高温、猛烈的冲击波以及强烈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效应,瞬间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雷电现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的地区,其发生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气象主管部门和各涉灾管理单位,气象信息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通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显示屏等媒体,以及其它技术措施,深入机关、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所,深入农村田边地头,走村串户到农家,大力宣传和普及防雷减灾知识以及防御指南,破除迷信,科学揭开雷电“神秘”的面纱,使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此全面增强广大群众的防雷安全意识,彻底消除群众对雷电灾害认识不足的恐惧心理,从而提高群众自我防护与自救互救能力。同时,教育部门应将防雷减灾知识纳入中小学教程,从小抓起,从“我”抓起。

四、防雷减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一)建立健全防雷减灾安全生产责任制

雷电灾害的发生即是偶然事件,也安全责任。近年来,根据各地所发生的重大雷电灾害事分析,大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即为人祸。究其原因主要是防雷减灾安全意识淡薄,责任不明确,工作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些企业主和单位只注重生产和利益的最大化,不注重雷电方面的使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和中国气象局《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将防雷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单位和部门、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中,建立健全防雷减灾工作事故问责制,彻底消除防雷减灾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对雷电防护措施不到位而造成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二)做好雷电灾害的预测预警和信息,变被动为主动

气象部门要履行好防雷减灾职责,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击落区、雷击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信息服务工作,提高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及服务能力;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网络、手机、显示屏等媒体,尤其是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和农村弱势群体,要充分发挥防灾减灾信息员的作用,及时向全社会雷电潜势预报和雷电灾害预警信息,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公共服务对象及时采取防雷避险措施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开展雷击森林火灾等专业预报服务,减少因雷电诱发的森林火灾;加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和雷电灾害情况的普查评估工作,要对雷击高发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进行详情区划,并提出防雷技术措施与建议,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未雨绸缪,为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依据。近年来,通过“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闪电定位系统”等雷电监测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提升了预报预警能力,使之雷电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造成的损失有了大幅度的降底。

五、依法审批,抓好源头

(一)健全防雷安全制度,强化审批与监管力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国务院决定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目录》的规定,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单位资质认定和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属中国气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和县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行政许可项目。各级政府要把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纳入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执行新(改、扩)建建(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许可制度(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审核同意,不得交付施工。防雷装置竣工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使用。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5]);防雷装置的设计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防雷技术规范,尤其对电力、通信、石化、交通、金融、广播电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层建筑、易燃易爆场所、医院学校、新建社区和车站码头、港口的等人口聚集地的建筑物和设施的施工进行监督;严格执行防雷装置年检制度,各单位、各企业的防雷装置应当依法申报年度检测。凡经验收合格的防雷装置投入使用后的次年起,其产权所有者应主动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主动申请年度检测工作,以达到年度防雷装置和设施的安全使用要求,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检测。

(二)严把防雷装置设计、施工资质管理关

各地、各部门或企业从事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从多年的防雷工作实践看,许多从事防雷设计、施工的企业,缺乏对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的培训,防雷业务技术力量薄弱。设计人员未把防雷装置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综合考虑,只是照搬照抄规范,不按设计图纸和规范施工而留下防雷安全隐患。因此,气象部门要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依法审批,严把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资质关,对于不具备防雷工程专业资质或超资质范围擅自从事相关活动的单位和人员,必须依法查处,以防后患。

(三)严格执行防雷工程项目建设的“三同时”

依法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项目的设计提供依据。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单位应当出具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报告,并针对雷电防护等级对其所采取的防雷技术措施进行科学分析与研究,建设项目的防雷装置设计方案必须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批核准,并对新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在“设计审核、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上进行技术把关,做到防雷装置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气象主管机构应积极主动做好新建项目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设计审核、隐蔽工程分段跟踪检测和竣工验收等技术服务工作,确保防雷装置的设计符合规范要求,安装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六、加强防雷减灾安全监管工作

气象主管机构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防雷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作用,把防雷减灾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管理、安全生产检查、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防雷减灾工作安全生产长效监督机制;气象主管机构要把防雷安全措施纳入各部门各单位安全生产监督范围,对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场所,高层建筑、电力和通信设施、计算机信息系统,旅游景点、学校、商场、宾馆、体育场馆、车站码头、重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人口聚集地和场所,以及其他易遭雷击的建筑物和设施,加大防雷安全技术的监管力度,定期开展防雷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隐患,按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及时督促业主单位进行整改,并重新进行检测验收,从源头上把好防雷安全关,确保防雷设施的使用安全。

七、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和事故的善后处置机制

加强雷电灾害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机构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可行、职责分工明确、保障措施落实,以此提高雷电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当有重大雷电灾害发生时,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凡遭受重大雷电灾害的单位和个人,第一时间应向当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气象部门报告灾情,并配合气象部门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评估、上报等工作。严禁隐瞒不报的违法行为,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而导致雷击责任事故的发生或灾害应急处置不得力造成重大事故的行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给予严肃查处,并按照“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同时也要高效稳妥处置灾情和事故的善后工作。

八、结语

防雷减灾工作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民生问题。一旦发生重大雷电灾害,它不仅会影响到一地的经济发展,也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防雷减灾从源头抓起,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为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各地应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科学防御体系,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严把好防雷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关,从源头设限,强化问责,内涵深度,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气象与减灾研究》2008年第02期,作者:李玉塔,傅智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出版社,1999.11.

[3]《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2004.6

[4]陈渭民编著《雷电学原理》气象出版社,2006.6

[5]《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气象出版社,2011.7

[6]《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气象出版社,2011.7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文4

论文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wWW.lw881.com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原则,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方针,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防震避险能力。

二、主要任务

把防震减灾作为保障公共安全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健全体系,经常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及政策措施,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与功能,提高群众防震减灾的自觉性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工作内容

(一)地区地震局:负责制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编写相关宣传资料、课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现场咨询,举办专题讲座。

(二)地区教育局:负责抓好学校(含幼儿园)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制定地震安全疏散方案,提高广大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医护人员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和临震应急能力。组织一次全地区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在各学校开设防震减灾课程,开展地震自救逃生演练,建立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增强青少年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做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三)地区各新闻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宣传报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四)各县(市)人民政府:一是将5月份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月,积极组织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开展大型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同时,利用“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科技周”、“科普日”等重要纪念日和时段,通过设立宣传咨询台、宣传展板和标语、组织宣讲团、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公众宣传我国地震灾害国情,普及地震基本知识和防、抗、救知识。二是为配合5•12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各县(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制作一套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展报(展板内容由地区地震局提供),展板尺寸为1.2×1.8米,作为长期性宣传使用,同时举办一期黑板报展览。

各县(市)要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部队、进机关活动。三是4月28日,各县(市)要重点做好以《防震减灾法》为主体的宣传活动,采取广场宣传和沿街悬挂横幅等形式,重点宣传《防震减灾法》的重要性以及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的有关法规制度。

四、有关要求

(一)各县(市)、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推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范文6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主题,大力弘扬我国传统防灾减灾文化,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师生生命财产为根本,以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灾害事件为重点,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增强师生防灾减灾观念,全面提升师生应对各类灾害事件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 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为认真做好第七个“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师生防范各类自然灾害的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学校制订了“防灾减灾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方案,形成文件发到每位教师手中。

二、广泛宣传,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日”教育活动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校从2016年5月11日-5月17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日”教育活动,突出安全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合力,狠抓学生安全防范,提高学生安全自护能力。现总结如下

2016年5月11日—17日是全国第七个“防灾减灾宣传周”,我校结合实际,广泛宣传,坚持安全知识教育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的原则,认真制定了“应急逃生演练”和“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方案,认真组织好“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活动。在“防灾减灾宣传周”中做到“防灾减灾日”活动进课堂、进班级、进校园。加强师生的逃生意识和技能训练,以促进广大师生防范灾害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的提高。

1.积极营造氛围。我校通过宣传橱窗、墙报、广播等各种媒体,通过召开晨会、班会、观看宣传图片等多种形式,重点应急避险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广泛宣传,扩大舆论影响,积极营造防灾减灾的氛围,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对“防灾减灾日”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和互救的技能。各年级开展了“科学减灾 依法应对”的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班级黑板报展示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为主题的橱窗宣传,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通过广泛宣传各种灾害的避险知识,提高师生自救能力。

2、5月11日充分发挥升旗仪式的阵地,由校长李强给全校师生讲解汶川地震有关知识和安全常识。在国旗下讲话中学校号召全体师生做到: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我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真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综合减灾能力。积极配合学校的防灾减灾演练,防患于未然。同时,在5月12日,各班班主任为学生上好一堂安全教育课。

3.组织全校学生阅读一本防灾减灾的书籍。我校学生人手一本《中小学生自护自救安全常识》手册,在宣传周活动期间,各班集中进行阅读,学生们学会了避险知识,提高了生命安全意识。学校还组织各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自护自救安全知识竞赛”。每班通过筛选各评出3名“自护自救知识小能手”。

4、全校分享“我的避险经历或避险经验”。学校除了组织全体学生认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积极参加知识竞赛。特别是三年级还通过开展“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我的避险经历或避险经验”征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向家长宣传防灾减灾有关知识,并通过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形式,切实提高了学生及家长的认识。

5、组织隐患排查,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我校经常性地针对冰雹、雷雨、地震等自然灾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积极开展防震、防雷、防风、防雨、防火、防交通事故、防溺水、防食物中毒等技能培训。认真制定《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并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我校于5月12日,组织全校师生进行逃生演练,全校师生安全疏散花时不到2分钟。由于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提高了师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逃生技能,检验了学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

6、本周对学校的设施设备进行了一次安全大检查,查找安全隐患,针对校园门、窗、栏杆、围栏、教室、实验室、电脑室可能存在的问题认真排查,做好记录,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防灾减灾系列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掌握避灾自救的基本常识、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综合减灾能力,增强师生防灾减灾意识,最大程度防止灾害的发生,保障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生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收效明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还将一如既往地要求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生命教育,让学生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取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