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心得体会范例6篇

公益心得体会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1

爱,就像是甘露,将我们干枯的心灵滋润;爱,就像是篝火,将我们冰冷的心灵温暖;???爱,就像是一副良药,将我们受伤的心灵抚平;世界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奇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参加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一

当今社会,不知道孝敬老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忘记了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拉扯,在自己有能力挣钱吃饭后,就将年老的父母给抛弃!任由他们艰苦度日。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来到这里,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锻炼,老人需要社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予这些老人一定的关注。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当代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交流沟通,明白老人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老人,他们是社会的弱者,可曾经他们也是社会的创造者,祖国之栋梁!

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在我们镇上也赢得的一致好评。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老人,是需要我们关心的一个弱群体,我们应该不懈努力的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以报答他们曾经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将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继续更好的传承下来!

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了一辈子,现在尽管子女都不在身边,但是依然保持了一份坚强、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老有所为。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作为后辈的我们,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他们,关心他们的晚年生活,或许这些老人的处境还算好。让我们携起手来,献出自己的应有力量吧。奉献我们的爱心,培养关爱生命、服务他人的美好情操,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和力量。

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二

自从接受真维斯公司捐助,加入真维斯希望工程爱心社以来,通过参加历次公益活动,使我明白了回报与奉献的真正涵义,也收获了人世间对真情最美的馈赠。因为付出,所以快乐。因为参与,所以幸福。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真维斯公司“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公益宗旨,都源于真维斯公司的无私与真情。

xx年9月14日,是我们青岛大学新生入学报到的开始,忙碌的校园因新生的大量涌入而略显拥挤,操着各种口音的家长与新生因对校园的不熟悉而面有难色。此时,我们真维斯希望工程爱心社组织包括我在内的部分成员在图书馆前方设立服务点,为全校的迎新工作顺利开展一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当我们在耐心细致地解答家长学生们的询问之后,在一次次帮助新生完成报到、领取到军训用品之后,我们收获的是一种奉献的快乐,一种帮助别人之后由衷的欣喜。因为,我们也曾是新生,也曾在陌生而偌大的校园面前手足无措,也曾渴望一双热情援助之手向我们伸出。在经历一上午的迎新服务工作之后,下午有课的我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此时,目睹口干舌燥犹然热情不减的同伴有条不紊地服务工作着,我不禁心潮澎湃,因为我从他们眼中读出一种奉献的精神。而我,则被我们本身参与的活动所教育,所感动。生命,因为有了爱与奉献才如此多彩,生活,因为有了真情与帮助才如此美丽。

而11月份一个周六的儿童福利院之行则给我了另外一种体验。当我们携带着自己准备的小礼物踏进福利院大门的瞬间,说实话,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如何和这群不幸而天真的儿童完成交流。因为,我怕自己的鲁莽与不慎在无意间会对这些孤儿造成伤害。但很快发现我错了,因为在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面前,我丝毫嗅不到一丝不幸的气息。很快,我与那群孩子们打成一片,玩得开心而不乏意义。我们将自己的一些心得教给孩子们,鼓励他们坚强乐观地对待人生、社会、成长,好好学习,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同他们开心地玩耍嬉戏,在天真的笑脸面前忘掉了所有烦恼忧愁。当我们离开之时,面对孩子们恋恋不舍的目光,我开始明白这次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让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关爱,让爱的阳光洒满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土地,这个世界才会充溢着美好,我们每个人才会收获到真正的幸福。爱与奉献,不图回报的奉献,才能换回如同金子般珍贵的真情,才会换来这世界最美好的未来。

当然,我们组织本学期组织的活动还有很多,但限于种种原因我仅参加了这两次的活动,尽管活动的时间短暂,但我的收获却颇多,回味却绵长。每次活动对我来说都有着不同的体验。我们付出的是汗水与真情,而我们的获得,却远远比我们的付出要多得多。因为,活动的意义与学会的东西无价,因为我们懂得的道理无价。这些活动必将构成我最美好的回忆,其中的精神财富,足够让我享用一生,也受益一生。

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三

11月28日我们开展了我们的公益劳动,我们劳动的内容是打扫图书馆及附近的校道。虽然这看似一个很普通很简单的劳动,却使我从中产生以下心得。

首先,此次活动增强了我的服务意识。劳动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重要性。这不是从口上说说就行,还要从实际劳动中体现出来。作为党课培训的对象,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虽然我们是在学校中进行的劳动,这也是为同学服务的表现。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十分认真地对待着。我们在认真学习增强党性修养的同时还要时刻谨记用实际行动来树立党的形象,保持党的先进性。

其次,我们要起到带头作用。要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要有“领头、严己、开拓、实干”的工作精神,虽然此次劳动只有我们在进行着,但是我相信,在我们的带领下会有很多同学向我们学习的。此次虽然是一次平凡的劳动,但在我们每一位同志的心中却是一件不平凡的事情,我们的每一位同志都是党的形象的体现和代表,我们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地要求自己。党的形象是好是坏,人民心中有一杆秤:形象好,就会得到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形象不好,人民就会感到不满和失望。所以,形象问题不是个小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虽然我还没有成为一名党员,但是我的思想和行动告诉我:我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树立好良好的形象,努力做到让自己满意,让同学满意。

最后,我认为此项活动不仅仅给我带来感触,我相信,我的每一位同志也能从中有所收获。我们牢记党课上学习的:1保持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在思想和行动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积极起到带头作用,要肯干、爱干,并且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上就是我从此次劳动中得到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四

学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从中学到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通过小组为单位的社区志愿服务,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在敬老院中,我们小组的同学毫不嫌脏。耐心、仔细地帮助老人们洗脚、剪指甲。这些都让我们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我们的幸福和自私。我们在那里尽可能地多和老人聊天、谈心,竭尽所能使老人感到温暖。我们还帮助敬老院的职工一起打扫敬老院。虽然我们满头大汗,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心里都有一股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不是在学校里能够体会到的。

公益劳动是不记报酬、不谋私利、不斤斤计较的;公益劳动是忘我的劳动,也是培养我们关心公共事业热情的。参加公益劳动的光荣感,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这些都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而这次的集体公益劳动,使我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而现在,由于一切向钱看的思想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装满了金钱的利益,干什么事都讲钱,干活不讲报酬认为是傻瓜,甚至有的“公益劳动”也变相要钱。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有意识地组织了我们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对于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腐蚀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公益劳动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益劳动同样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校这次组织的公益劳动让我懂得了公益劳动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公益劳动,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学校组织的劳动,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

公益活动的心得体会五

11月18日xx阳光进长山下乡献爱心大型公益活动启幕,我早早的就来到了长山店门口,今天我的主要任务是协助长山分会场的秩序,恰好也是长山镇大集,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就犹如我们今天的活动一般,也是意义重大。

在场所有的店员和工作人员都在紧锣密鼓的忙碌着,舞台搭建、彩虹门、条幅的准备与布置,不一会长山镇妇女队长领带了一群为今日活动义务演出的表演团队的大姐,大姐们一个个精神抖擞,穿戴整齐统一,仿佛也在想尽办法为我们今天的募捐活动锋线上自己的一份力量与爱心帮助我们可以筹得更多善款来帮助长山镇需要帮助的特困家庭。

活动开始了,主持人一上场就引来了众多百姓的围观,大家好奇的围聚过来,当发现我们是在做爱心公益活动后,纷纷慷慨解囊上台捐献出了他们的一份爱心,陆陆续续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捐出了他们的爱心,真的是让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感动,原来爱心真的是可以传递,可以感染到更多拥有一颗大爱之心的爱心人群。

走访开始了,虽然我是一个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可是看到同样生活在农村,贫富差距如此之大的家庭现状之后,让我顿感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值得珍惜,不幸的家庭是该有多么的不幸。破败的房屋,纸糊的房顶,重病缠身的家人,为了生计和医疗费用而发愁的家人,我细细打量了一下他们的居住环境,厨房的灶台上有的只有大萝卜和大白菜梆子,见不到一丁点荤腥。家中的家具全是早二十年能见到的老旧的木头材质的柜子、箱子,上面已经布满了灰尘。简陋的居住环境,更显的这家人的生活困苦。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家人的生活已经够艰难的了,可是偏偏又身患重病,连最后一点可以自力更生的能力都丧失了。看到这里,我已经看不下去了。我离开了屋子走到了院子里,呼吸了一下外面的新鲜空气,心里的压抑才得以释放。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2

媒体公益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假公益真炒作

公益不公,必乱其中。2011年“六一”儿童节,贵州卫视官方微博及新闻消息,为了能够让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特别是灾区的孩子们享受到关爱和体贴,贵州卫视已经去了100所小学进行“我的苹果梦”为主题的下乡送苹果慰问活动,这一活动遭到很多媒体及网友的强烈批判,纷纷质疑贵州卫视打着公益的旗号作秀。质疑这是贵州卫视王牌情感节目《人生》被广电总局永久停办后的一次危机公关,还质疑这是贵州卫视端午节后将改叫“苹果台”,送苹果是为炒作“苹果”概念。尽管该电视台做了相关回应,但是这次公益活动确实给该电视台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媒体做公益活动需要有平常心,并要避开炒作之嫌,踏踏实实地做好公益活动。

二、重报道轻公益

公益不益,施受不利。所做公益不能真正体现“益”,会使施益方和受益方都受到损害。无论是电视、报纸、广播还是互联网,媒体所做公益活动日益繁多且花样频现,为福利院做社会募捐、设立贫困学子奖学金、组织赴贫困山区支教活动等等。财务(物品明细)公开是这些公益活动最为关键的环节,但这个重要的环节往往被媒体所忽略,相反,在活动报道上篇幅大、形式新、轰动效应强烈,抓人眼球,是一些媒体举办公益活动的常态,媒体作为报道方的优势,遮掩了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纰漏甚至是错误。

一些媒体为组织公益活动或是慈善救助设立专门账号,但这些账号很少有第三方进行监督。施益方只能通过报道来知道自己捐赠的财物去向。一些爱心人士把财物直接捐到媒体,出于完全的信任,而所捐财物的公益分配去向流程,多半没有第三方进行公正与监督。这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媒体的公信力将大打折扣,并将遭受信任危机。同时,也将使人们的公益信念和公益追求受到严重的伤害。

山东日照“爱心联盟”成立3年,共救助了90多名残疾、贫困学生,累计捐献50多万元现金。这个联盟有一个公共账户,银行卡、统计捐款名单、密码分别由三个人来保管,取款还需要会长签名,即使取卡里的一块钱,也要经过四个人之手。每次募捐活动,相关负责人都要把账目统计清楚,然后放到爱心QQ群和爱心博客上,让会员都能够查到自己捐钱的流向。并且会在救助现场录像录音,让没有到场的爱心会员了解自己所捐钱物的去向。这种公开透明的做法值得媒体做公益活动时借鉴与学习。

三、求效应不长久

近年来,公益报道及公益活动成为媒体之间品牌竞争的手段之一。但媒体必须认识到,打造品牌和公益行动是互为促进的,媒体公益活动策划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与媒体的知名度和关注度成正比。但为节省成本,为博得短期效应,媒体会选择并策划一些短平快的公益活动。比如举办一些有名人参与公益的活动,好操作、耗时短;还有结合社会背景、政治要求的专题公益活动,比如节能减排公益行动等。

如何规范并走向成熟

一、媒体公益活动应注意的理念

1.给予与宽容

公益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笔者单位近年来一直在做“奔赴大学之约”助学活动,帮助那些贫困的准大学生走进大学,每年活动结束后,都会有因为获得信息晚或是出差在外等原因赶到报社要求资助的,经过对接后,这些提供资助的爱心人士都感谢报社为他们找到了救助对象。事实上,在我国的公益事业发展中,社团或基金组织数量很有限,许多愿意参与到慈善等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往往因为找不到组织,或者是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完成对社会的公益贡献。在公益报道中,媒体能够了解并掌握公益是一种给予。媒体做公益活动也要首先明确,这是媒体对社会的一种无条件的奉献。

宽容应该是公益事业的主流行为方式。在公益事业中,没有法律明文约束谁该捐赠、志愿服务或不该捐赠等,道德在公益行为中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没有违法犯罪,社会对公益行为就应该给予更多的宽容和鼓励。过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会使公益行为变得虚伪或者暴力。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也应该宽容,不苛责。

2.高调与尊重

许多慈善家公开宣扬自身的慈善行为。在我国也有以慈善人士命名的学校、基金会、图书馆等,如田家炳中学。公益事业是阳光事业,高调是公益的一种特质。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要利用自身传播特性,把公益的高调特质发扬光大,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不能夸大失实。

现代公益在要求透明中又有不透明。这便是充分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和隐私。在国外,这一点比较突出,多半慈善家的宴会是不让记者参加的。公益权应该高于社会知情权,尊重捐赠人的意愿应该是现代公益的一种品格。人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受益方的状况。我国有关法律对于捐赠人的权益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应该充分认识并做到尊重施益方的意愿,不能为了彰显活动的规模和层次,吸引读者眼球而不顾施益方的利益曝光各种信息。

3.个体与全民

我们必须认识到,全民公益优于个体公益,尽管公益行为有着充分的个性化特征。但在整体的现代公益建设过程中,全民公益是主导方向,鼓励大众广泛参与。群体关系明显的社团公益组织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受到社会群体的规则、规范的约束,从事公益行动也相对成熟。我国社团公益组织数量过少,发挥的作用可想而知。在此情况下,个体公益行为便尤显突出。而事实上,我国全民公益的意识和热情正在蓬勃向上,媒体做公益活动必须考虑到参与人群范围,为大众公益广开服务之门。而不是凸显个体魅力或是突出媒体地位与作用。

二、媒体要认清自己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责任和义务

媒体做公益活动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社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媒体应该是一个创造者和贡献者,同时也是一个示范者。媒体较其他社会机构或组织更有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媒体还有较强的动员能力和放大效应等独特优势,便于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把握公益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传媒体系的不断扩大,以互联网为新生力量的网络公益行动也成为媒体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通过组织公益活动,搭建公益平台,为社会各种自主力量提供了对话与合作的机会,实现有效公益,推动社会深化公民责任。媒体做好公益活动,能够扩大公益影响,促进公益事业稳定健康发展。媒体做好公益活动,能够使不同机构、不同业界、不同人群融洽社会关系。

三、媒体要真诚运作并理性发声

媒体做公益活动需要有公益精神,公益精神就是愿意为改善某个公共领域而努力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真诚无私的。媒体做公益活动更需要有一颗公德心,尊重并遵循公益事业的特性,不为私利而张扬宣传,不为目的而虚做文章。

2010年,曹德旺经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向西南5省市旱灾区贫困农户捐赠2亿元,要求该基金会在半年内将善款按每户2000元发至近10万农户手中,且管理费不超3%,差错率不超1%。这也开创了中国捐赠者对公益捐款问责的先河。当时网络上呈现了两种声音,一是说曹德旺做得好,是真正的善人,而另一种则是骂基金会要收3%的管理费太黑。后来有一家电台点评,国家规定上限是10%,公益机构根据不同的成本情况会收取不同的管理费,3%是有必要的。当公益领域出现一些公众不理解、不了解的事情时,媒体应该具有追踪精神并理性发声。

四、媒体组织公益活动,应着重于制度框架的设计与推动

我国现在涉及公益方面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基金会管理条例》、《社会福利性募捐义演管理暂行办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扶贫、慈善性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暂行办法》、《关于救灾捐赠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办法》等,却尚无一部统一、专门规制慈善事业的法律。①这已经不能满足与适应现代公益事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使得公益管理上存在瓶颈。包括慈善机构的认定、注册、管理、监督,公益事业的产权、融投资、转让等实际已经发生的问题,都没有法律可以参照。而对福利演出、私人捐赠等社会上自发的公益行为方,无名分、无收据、无宣传资格,这导致许多草根的非营利公益项目无法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这些都是媒体在组织公益活动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我国有关法律应该完善对于捐赠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条款。在美国,免税政策成为现代慈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因捐赠受益。企业捐款有一定的免税额度,个人捐款有更高的免税额度。

媒体在做公益活动时,应发现问题、呈现问题,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多与行政部门、慈善机构及人大立法部门探讨和研究,参与制度框架的设计并推动相关制度尽快完善。

媒体做公益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

媒体做公益活动首先要考虑做什么,给谁做,谁来做。要确定公益目标,制定公益内容框架,同时要确定公益人群,包括施益方和受益方,更要考虑到活动资源的合理利用、选择团队分解任务等问题。

2.时宜性

时宜性是指媒体做社会公益活动的最佳时机,通常是指以新闻事实的发生为由头,研究发现公益活动的最佳契机,使公益活动的社会效果达到最佳状态。策划前,要对当时的社会背景、舆论导向做分析与研究并做出明确判断。同时,也要考虑到活动受众等多方因素。

3.可行性

公益活动设计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并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可行性的前提是要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要了解受众关注的热点是什么,对活动有什么样的期待和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和公益态度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甚至要细致地考虑到天气、地点等因素。

4.专业性

媒体做公益活动,要深刻领悟公益内核,了解公益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发现公益过程中的问题,与公益机构、社会慈善组织等加强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媒体需要有专业人才在公益活动中准确地画圈,把公益人群吸引到圈中来;对操作程序进行画线,使运行过程有章可循,保证自己在公益流程中公正客观而不过线。

注释: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3

关 键 词 微公益;学校德育;核心素养

据相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群体中有85%以上已经开通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其中,有接近50%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参与过微公益活动的转发、讨论等。[1]虽然青少年对微公益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真正深入参与其中的人数非常少。受传统公益诚信危机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只信任一些大型网站倡导的微公益活动,这说明微公益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相对来说还比较弱,青少年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本文从微公益的内涵入手,首先,介绍微公益的特点及具体形式,增进青少年对微公益的理解并提供相应的参与途径;其次,介绍微公益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最后,提出学校开展微公益活动的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

一、微公益的内涵

所谓微公益即微小的公益,指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入手,强调聚少成多的公益行为。[2]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公益的传播进一步拓展到网络世界中,微公益的内涵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从微公益的传播渠道来看,微公益是指以公益网站、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传播途径,由网民发起或响应的一种新型公益模式,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公益价值和公益理念的传播,塑造人们的公益习惯。[3]

与传统公益相比,微公益有其独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微公益的“微”特征、低门槛、快捷性和多样性。微公益的“微”特征指其依托微媒介,以微小举动传递公益爱心,具有“四微”特征,即传播渠道微、参与内容微、参与主体微、参与目标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公益形式。“传播渠道微”,微公益以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为主要方式,通过“微”渠道开展微公益活动,快捷传播微公益。“参与内容微”,微公益从微小的公益做起,聚少成多,将无数微小的力量凝聚成巨大的社会力量。“参与主体微”,微公益的参与主体主要指向社会普通大众,其中包括大多数热心公益的青少年,这些普通大众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奉献公益爱心,传递着公益正能量。“参与目标微”,微公益的目标小而具体,简单可实施,主要针对的是具体的人和事,因此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标性。

微公益的“低门槛”指其倡导的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从一滴水、一粒米、一条朋友圈做起,“人人皆可参与”“人人皆能奉献”;微公益的快捷性指微公益以网络为传播载体,从而使得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更加方便快捷;微公益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形式上更加广阔灵活,有社交网站公益、微博公益、微信息公益、开放信息平台等,内容涵盖了社团活动、知识传播、环境保护、援助他人、青年服务以及慈善等。

同时,微公益的参与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按其组织运作模式可以分为线下微公益和线上微公益。

线下微公益主要立足于现实公益,如学校开展的爱心捐赠、爱心义卖等公益活动;还有,农夫山泉2001年实施的“一分钱工程”,每N售一瓶矿泉水从中提取一分钱支持北京奥运。这些活动充分体现了微公益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线上微公益以互联网为主要平台,形式主要包括网站微公益、微博微公益以及微信微公益。公益网站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参与平台,使得更多青少年可以多途径地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成为公益活动的一员。腾讯网是我国首个设立公益慈善基金的互联网企业,腾讯基金会以支持青少年教育事业为主,开展助学兴教、扶困济贫等各种公益事业。腾讯以其强大的互联网运营实力向更多青少年传递公益文化和爱心理念,使他们通过网络更便捷地参与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的公益氛围。新浪微博是青少年使用最多的社交网站,也是青少年参与微公益的主要途径。新浪微博开设有“微拍卖”“大爱清尘”“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60多个项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免费午餐”,如沃尔沃集团通过新浪微博发起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的号召,微博用户每转发一次,公司相应地就捐赠一元钱,为贫困学童提供免费午餐。微信公众平台自2012年开放以来,许多公益活动纷纷进入微信,利用微信公益平台传递公益信息,开展公益活动。2014年,微信公益又增加了“感同身受”式的传播形式――众筹,微信众筹平台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轻松筹”,“轻松筹”基于微信朋友圈,以熟人之间朋友圈的相传,最终达到为筹款者筹款的目的。[4]“轻松筹”公益平台的出现,使得“众筹公益”成为公益活动的另一种新形式。

二、微公益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

青少年微公益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其自身都是双向受益的。对于社会而言,青少年微公益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传播了道德真善美和社会正能量,能够产生社会正效应,改善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益现状;对于青少年而言,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笔者从这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对微公益的积极作用进行阐述。

(一)增强青少年的文化基础

青少年的文化基础主要体现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

1.人文底蕴

青少年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人文底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人文情怀的培养,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以人为本的意识,懂得尊重、维护他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他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2.科学精神

微公益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促进其理性思维的发展,使其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同时,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可以形成勇于探究的品质,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促进青少年的自主发展

青少年的自主发展主要体现在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两个方面。

1.学会学习

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如微公益活动过程中具体参与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乐学善学的优良品质,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青少年形成一种信息意识,学会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提高网络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2.健康生活

青少年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身心,有效地规划人生,促M其健康生活。同时,通过微公益的参与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懂得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三)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参与

社会参与主要体现在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

1.责任担当

青少年通过参与微公益活动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担当,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培养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实践创新

青少年在参与微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劳动意识,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有助于提高青少年问题解决能力,帮助青少年发现和提出问题,增强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三、学校开展微公益活动的对策

微公益作为一种新兴的公益模式,在社会中存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还不够深,一些青少年对于微公益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这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所以,学校应该积极拓宽微公益的宣传途径,加强对微公益活动的宣传。首先,要在课堂和校园宣传中加强对微公益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微公益活动,认识到参加微公益活动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微公益的行列中。其次,学校还可以通过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渠道宣传微公益活动,让青少年对微公益活动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性。

(二)发挥教师的教育功能

青少年群体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价值修养还未成熟,容易受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因此,教师在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其次,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参与微公益活动的积极作用以及方法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益理念,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微公益活动;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将德育与微公益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公益活动的意识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微公益活动的参与主体,因此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至关重要。青少年学生不仅要热爱学习,也要热爱生活、热心公益,对新鲜事物保持浓厚的兴趣,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微公益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公益意识,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同时,对于教师开展的各种与微公益主题相关的教学工作,学生要认真配合、积极参与,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在学习微公益相关知识、参与微公益相关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微公益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建设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

青少年正处于学习阶段,校园是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对青少年的行为习惯、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建设充满公益精神的校园文化显得至关重要。虽然课堂教学等外显知识对青少年有直接的教育作用,但“内在的人文精神素质比外显的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帮助学生立志铸魂,就是为学生一生打下了理想信念的底子”[5],而校报、校训、校歌等正是校园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传承,也是塑造良好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外显知识还是内在精神,积极向上、健康优良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公益精神的培育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都有正面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国焕,李光明.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继续教育研究,2014(9):78-79.

[2]张兰君,何雯.微公益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3):19-23.

[3]冯莹娇.微公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

[4]穆昊杰,施延吉.“轻松筹”的微信公益众筹之路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9):342-343.

[5]伍思文.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71-174.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 电视 公益广告 思维创新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公益广告水平反映了这个城市、地区或国家民众的文化道德水准和社会风气。”对一个电视媒体来说,在公益广告和公益活动传播上付出多大努力都是应该的和必要的!

一、电视媒体公益广告传播要提升策划意识

策划,是预备、思考、谋算之意,它与谋略、运筹、决策、计划密切相关。策划是行动的指南与纲领,也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广告策划是策划在广告领域的运用,是媒体企业在注意力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升广告传播效果的一种思维创新,它对于提升广告的社会传播力和社会营销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运筹帷幄,精心策划是非常必要的。

1 把握好选题

公益广告的策划首先需要明确主题。电视公益广告的主题选择直接影响着一则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和教化功能的实现。

(1)公益广告选题应突出时效性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任务、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人们的关注点会有所不同,因而电视公益广告传播应结合热点问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及时创意制作、公益广告。明确选题的针对性,创作人员须研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消费者内心对于公益广告传播的深层次需求、主题要与公众切身感受息息相关,如此方能引起公众的关注,优化传播的社会效果。wwW.133229.COm如中央电视台等播出的反映下岗问题的系列电视公益广告,“真正的男子汉”等广告适应当时机构调整、下岗就业的社会现实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激荡人心。再如1998年“抗洪救灾”、2002年“抗击非典”等主题公益广告以社会焦点事件为切入点,宣扬传统美德、匡扶正义,弘扬精神,通过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和姿态引导公众的价值取向,营造了一种良性的社会空间,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反响。

(2)公益广告选题要力求实现系列化,规模化

电视公益广告应走规模化、系列化的发展之路,强化品牌意识。公益广告因其所关注的主题往往是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等比较宏大层面的问题,因此将主题进行解构进行系列化传播和连续性的规模化传播,深化主题。强化接受。更有利于公益广告的叙事,提升传播效果。2001年,央视为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特别制作推出了系列公益广告,每则广告同时在央视各个频道播出,每天播出不少于22次,总播出频次高达50多次,个别精品广告播出频次甚至达到110次。高密度多频次的系列播出有力的强化了公众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知晓、理解和接受,保证了《纲要》的顺利实施。

2 创意独特。内涵深刻

公益广告的主题选定之后,就要通过巧妙的创意来表现广告的主题,使公益理念得以最大化的传播。公益广告应摆脱说教口吻,强调受众导向。如伯恩巴克所言“公益广告需要创意,为其赋予精神与生命”。新颖的形式,巧妙的构思,来源于对社会生活,社会现象的深入体察和把握,要能对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进行筛选、提炼,从而达到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耐人寻味又让人经久难忘的目的,从而实现公益广告社会教育的功能。

(1)巧用幽默法

公益广告中使用幽默手法,可以寓庄于谐,运用轻松愉快的方式来表达严肃的主题和意向,增强广告的吸引力,避免刻板的说教、吓人的警示,巧妙的隐蔽传播意图,潜移默化的激发受众好感,以一种愉快的方式缩短与受众的心理距离,消除受众的怀疑和抵触心理,轻松愉悦的接受公益广告观念,同时得到审美体验。2008年北京奥运30秒电视公益广告《交通协管员篇》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运用幽默进行劝服的电视公益广告佳作。片中由冯巩饰演的交通协管员,真实而可爱、普通而平凡,“违章停车——我贴;自行车逆行——我拦;行人翻阅护栏——我拽”!这位协管员踌躇满志尽职尽责,且行且说:“就要开奥运了,咱得模范遵守交通法规,就是行人也得做到红灯停绿灯……”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抬头看到了红灯,他面带愧色和尴尬,口中念道“我改”,于是小心翼翼的退了回去,然后定了定神,颇感自得的说道:“像我这么自觉,你能做到吗?”。就这样,通过执法者违法的情节创意,透过交通协管员有趣可笑的语言和表情,以及执法语言和行动的矛盾不协调形成一种幽默感,一个公正执法者的可爱形象便跃入公众的视野中。严肃的执法者违法的话题也通过幽默手法的巧妙运用而变得轻松。

(2)凸显人情味,以小见大

学者朱月昌曾提出:公益广告创意要遵循思想性、情感性与民族性、倡导性原则。其中情感性即强调公益广告要通过调动人的情感,以感情为创作中心,注重用情感和细节打动人,感染人,让人在情感共鸣中接受广告诉求,在艺术的感染中让受众自己去思考和体会。为此,公益广告创作者应着眼普通人的视点和心情去创意,将公益的主题赋于受众可以感知的现实语境中。注意电视公益广告文本的人文内涵。完整准确的传达广告诉求,冲击人们的心灵并引发深刻的体悟。“公益广告是一盏灯”照亮环境的同时,可以温暖公众,你一定记得这样一则公益广告描述的场景“一个北方的冬夜,呼呼的北风不停的刮着,一个女孩下自习回家,骑车走在黑漆漆的小巷里,一边骑车一边唱着歌给自己壮胆,当走到一个拐角处的时候,一个卖宵夜的大爷为她照亮了回家的路。话外音:平安有时就是一盏灯让人心里暖暖的灯字幕:平安中国,和谐为本。广告中的细节让人心暖,”漆黑的小巷、呼呼的北风、暖融融的灯光、稚气的孩子、慈祥的老人、亲切的话语……”。观众在感受温暖的同时接受了公益广告传达的观念。

(3)适时引入名人代言

名人在倡导社会公益观念时,因演技高超,艺德高尚而深受观众喜爱,容易与公众实现良好互动。比如08央视奥运系列公益广告征集比赛通知中就特别强调“要为知名人士奉献奥运提供机会和舞台,邀请名人参演公益广告电视片和担任公益广告形象代言人等,以实际行动支持奥运,展现民族精神为社会作出表率”,随后我们看到名演员濮存昕、央视知名主持人、歌唱家宋祖英等众多音乐界、京剧界、曲艺界等社会知名人士出演的公益广告《关注篇》、《明星篇》、《京剧篇》、《曲艺篇》、《濮存听的相信篇》,凭借他们特有的知名度和感召力,有力的诠释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广告主题。名人代言、“平民”路线、生活化的场景、情感化的诉求极大的提升了公益广告主题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当然,与商业广告一样,公益广告启用明星要慎重,不合适的明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传播效果。

3 巧选时机

公益广告的必须要考虑到公益广告的主题与内容。就公益广告自身贴近生活、表现多样化与费用等因素,使用多种媒体,强化整合营销传播的意识,其基本思路在于置换商业营销传播中的消费者利益为社会公众利益,从而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等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公益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的一种方式,公益事件行销不同凡响的影响力已在实践中初露端倪,其运作的要诀在于借用时间的焦点效应,影响公众关心事件本身所附带的话题。

4 积极提升百姓参与公益的意识

公益广告创作可以调动社会力量来集思广益,促使更多的电视观众思考公益广告的创意,并在这个过程中来反思自己的言行,这本身就是一次最大范围的公益观念的教育和传播。

公益广告的使命最终能够完成有赖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广告传播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交流关系,因此,公益广告要带动受众思考,参与创作,为大众留下充分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使其投入其中,更为深刻的感知公益广告的内容,带着受众一起思考,互动交流沟通,这样才能达成更好的传播意图。如迎奥运公益广告征集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部级媒体的号召下,形成多媒体、多区域、全方位联动的公益广告展播优势,通过公众欣赏、投票的多媒体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和力度,形成了公益广告全民参与和高度关注的传播实效,其成功之处可圈可点。

二、电视媒体公益活动传播应巧借事件营销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5

一、媒体与公益相得益彰

传播公益文明理念,推动关爱行动和公益项目的开展,是媒体的责任所在。公益理念的深化有赖于媒体的持续宣传与推广,和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公益活动相比,新闻媒介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广泛调动和影响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公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媒体能够凝聚公民之心,有广泛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将潜在的公益趋向转化成实际的公益力量。

奉献爱心是大多数社会公民都愿意付诸行动的意愿和实践。基于各类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媒体只是将人们的爱心意愿与慈善需求搭桥,穿针引线,使之成为目标明确的具体行动。进而形成有影响的公益活动。媒体的力量可以让爱心资源放大,让愿意奉献爱心的人知道他的爱心意愿付诸何人何地。辽宁交通广播近年来连年推出系列主题公益活动,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活动,深受听众信赖,成为频率继频率标识、品牌节目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频率品牌。

从2007年开始,辽宁交通广播将为阿吉镇贫困学生送爱心纳入公益活动策划。2007年公益活动主题是《送给孩子们一堂有意义的课》。交通广播组织主持人和爱心听众,精心编排了五堂充满童趣和爱心的主题课。听众和孩子共同上一节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和语文课。跟孩子们互动上课的过程既是相互了解又是爱心实践的过程,使孩子们感受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也接受了来自社会的关爱。

这一次活动,不仅是个体的听众积极参与,也有众多企业参与其中,通过这类公益活动,获得企业形象的提升。媒体有影响力、公信力、动员能力、放大效应等这些独特的优势,因此,便于整合利用各方资源,把握公益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搭好平台唱好戏。

二、践行责任 重在创意

打造有影响的品牌活动,重在创意,并通过活动践行媒体责任。一个公益活动能否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实际上在考量团队的眼光、策划的视角、活动的高度、媒体的号召力和执行力。媒体的各类公益活动都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唱响主旋律。配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要求,反映群众呼声、紧扣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色。发挥媒体在公益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担当好媒体在公益事业报道中的角色。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不可将公益活动标签化、玩噱头,或是掺杂了过多的商业色彩,为吸引眼球的做无聊的炒作,这些都无益于媒体影响力。近几年,辽宁交通广播每年都要举办多场公益推广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聚集了可观的人气,有效提升了广播的影响力。获得的经验是,媒体的公益活动必须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第二次大型公益活动《阿吉中心校第二次爱心助学行》的策划过程中就坚持了这一思路:公益性、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为阿吉镇中心小学建立一个电脑室。活动首先紧扣“交通广播的传播特色”,在活动开始之初确定了详细的活动推进方案:我们把本次活动将分以下六个阶段进行。紧扣“声音”元素,以新闻采访、节目热线征集、现场采集等手段,汇集了众多声音元素,做好活动的前期渲染。

之后电台又组织五十多辆的私家车到贫困学校举行活动,颁发“975爱心助学金”、电脑捐助、结对子助学等。爱心助学以后,车队将走进被捐助者家庭。感受与体验贫困生的家庭生活。建议这些家庭和贫困儿童长期结对子,给贫困儿童心灵上的安慰与帮助。

按照以往的活动惯例,似乎活动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为了进一步持续扩大活动的影响,正在“六一”儿童节这个当口,辽宁交通广播乘势推出第六阶段活动带阿吉的孩子去大连,实现他们的梦想,游玩海洋极地馆和大连发现王国,让孩子们过一个“梦想六一节”。通过这六个阶段活动的逐步推进,使这一公益活动与媒体的宣传目的有机的结合。活动内容和效果也逐步放大。打破自我封闭的思考习惯,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立体宣传,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层面,拓展传播效果。

三、创新主题 注重细节

公益活动影响的扩大化、持久化,除了有创意的策划,在操作中更要创新主体,总结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实践,将好做法机制化、常态化,在公益活动的细节上下功夫。细节决定成败,公益活动的细节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活动推出的时机要考虑细节,活动从前期采访到执行的全过程都要注意细节的优质。

1.把握合适的时机

公益活动时机选择恰当,往往可以事半功倍。阿吉镇助学活动选择在“六一”之前,这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们心理共鸣的时间点,这个时候有孩子的家庭都在考虑怎样给自己的孩子过一个不一样的“六一”儿童节,这也是一个敏感的新闻点,因而吸引了众多群众参与,激发了他们的热情。

2.强化执行,注重细节

为确保《阿吉中心校第二次爱心助学行》活动的顺利完成,在活动组织上调动了全频率的各部门的力量,但在具体分工上十分明确,方案设计、具体落实、新闻采访、跟进宣传、宣版制作、各个环节之间各部门各司其责又密切配合。

通过举办这样的公益活动,进一步塑造了电台以人为本、关爱百姓、守望良知的主流媒体的良好形象,增强了电台的公信力、权威性,提升了影响力。活动与宣传做到有机结合的另外一个好处:投入极低而收获丰硕。一些关键的节点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围绕重大战役、组织节庆报道,如两会、党代会、大型纪念日的报道等;针对各类城市热点、节日开展公益活动,满足城市人群需求搭建各类公益平台。

公益心得体会范文6

案例

自马年春节以来,一支主题为《感恩父母,经常陪伴》的公益广告在安徽、天津、河南、湖北和四川等各大卫视联播,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鸣。该公益广告由“中国贴膏剂药业第一品牌”——河南羚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在各大卫视以每天30次的频率播出,倡导子女多花时间陪伴父母,以尽孝心。

据了解,在中国每年有2.3亿人背井离乡,为了更好的生活,常年在外打拼,与亲人相隔千里,无法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在本地工作的人,也因为工作忙,认为有更重要的事,常常忽略对父母的陪伴。因此,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变成了一种说不出的痛,深埋心底。父母对儿女的要求其实不多,只要儿女能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其左右,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与满足,所以陪伴就是治愈的良方。

为此,该药企倾情赞助和拍摄了《感恩父母,经常陪伴》的公益广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让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形成一种常态,让“有关爱没疼痛”的愿望成为现实。通过公益营销撬起消费者的情感支点。

分析

公益搭台,品牌唱戏

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孝道的国度,对父母尽孝是国人心中的最深处最敏感的情怀。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作为儿女的我们长年奔波在外,没有时间照顾父母。同时,也一直在理所当然地消耗父母的给予,认为给父母买点东西、给些钱,就是尽孝,其实,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仅此而已。“感恩父母,经常陪伴”让我们真正的理解父母内心无声的呼唤。

2014年初,该药企向全社会呼吁大家为事业生活拼搏奔波的同时,也不要疏忽了对父母的关爱和孝心,提出“感恩父母,经常陪伴”。其实,在整个电视传统广告的海洋里,不乏各种产品、各种功能的甚至是非常浮夸的展示和叫卖,让观众在浮躁的广告海洋中,已经应接不暇,也无暇去鉴别产品的真伪。而“感恩父母,经常陪伴”,通过温情的画面,父女情深的故事情节,使得关爱的主题如同清风吹进观众的内心。

据了解,该公益广告主要讲述了在外工作的女儿回到父母身边,解除双亲思念之痛的故事。机场惜别、睹物思人、童年回忆、全家团聚,一幕幕平凡却真挚的场景体现出真实而动人的情感,父母牵挂子女的痛,子女陪伴父母的喜都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少观众评价这支广告让人鼻尖发酸、泪盈于睫,看完之后就想拎包回家守着父母。

其实,发展至今,类似的公益营销广告已逐步得到药企的重视,而公益营销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工程,贯穿整个营销环节。但要想将其成功实施,必须整合药企本身的资源,通过具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活动,使之成为大众关心的话题、议题,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吸引媒体的报道与消费者的参与,使这一事件得到传播,从而达到提升药企形象、促进销售、实现营销的目的。

创多赢艺术,持续发展

同时,公益营销还是一门多赢的艺术。药企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药企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尤其是对药企而言,从“感恩父母,经常陪伴”出发,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但可以在公益平台上展示药企存在的终极意义——企业宗旨,还可以透过其产品实现其品牌远景和品牌承诺,而受众始终是消费者,以公益营销赢取的市场,消费者通常是忠诚度最高的优质客户。虽然,公益行为不能很快地直接地给药企带来产品销量上地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改变人们对药企的看法,间接地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量的提高,这也正是公益营销的魅力所在。

而“公益营销”作为“事件营销”的终极版,药企开展的公益活动与促销活动一般都会给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它不仅满足了社会公益活动中对资金的需求,同时又能将良好的药企道德、伦理思想与观念带给社会,提高了社会道德水准。

所以药企既不能“为了公益爱心而公益”,也不能“为了商业而公益”,因为公益和商业必须是互相呼应并互相支持的。在竞争空前激烈的市场经营环境下,药企实施公益营销,将公益事业与药企战略相结合,既可以帮助药企协调好与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