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范例6篇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范文1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受各种复杂矛盾因素的综合影响,群体性突发事件不断发生,普遍呈上升趋势。不少事件规模较大,突发性很强,危害后果非常严重。同时,给处置工作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里,仅就公安机关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应当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一、要正确解决一些必要的认识问题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的理论是正确行动的指南。认识问题是基础,是前提。要正确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首先要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如群体性、突发性、大规模性、后果严重性和发展规律等有一个必要的正确认识、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摸清现场情况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制定正确的处置方案或者按照已有的预案正确实施处置。

一是要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有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内涵和外延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后,才能明确和正确把握行动适用的范围。否则,心中无数,必然临阵失措。一般而言,如突然发生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集体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械斗、围堵党政首脑机关,聚众堵塞铁路、公路交通等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等,规模较大,一旦处置不当,危害后果十分严重的,都应包括在这里所说的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之内。

二是要清楚所担负的应急工作任务。各参与处置的部门和力量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有哪些要做到心中有底,在处置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所处的职责位置或角色,是主要力量,承担主要职责,还是协同配合有关部门等都必须胸中有数。如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公安机关是参与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主要职责任务是:

(一)及时掌握事件动态,迅速向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

(二)根据事件的性质、起因、规模、危害程度和事态发展,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案,报告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决断;

(三)根据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适时适度出动警力,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四)必要时,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处置措施,控制局势,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是要对处置行动的实施条件做到心中有数。选择什么样的具体处置方案,采取什么样的处置行动,必须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不同等级如特大、重大或一般等而定,也就是说要区分和把握不同的条件如实施条件已俱备或条件相对最为有利等来确定不同处置行动的实施。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可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分别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产、社会秩序及生态环境造成特别重大损害、重大损害、较大损害和损害相对较小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认为,特大和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包括:

1、人数较多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

2、集会、游行、示威和集体上访活动中出现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或者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3、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罢工、罢课、罢市;

4、非法组织和等组织的较大规模聚集活动;

5、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重要警卫目标、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枢纽及其他要害部位或者单位;

6、聚众堵塞公共交通枢纽、交通干线、破坏公共交通秩序或者非法占据公共场所;

7、在大型体育比赛、文娱、商贸、庆典等活动中出现的聚众滋事或者骚乱;

8、聚众哄抢国家仓库、重点工程物资以及其他公私财产;

9、由土地、资源或民族纠纷等原因引发的较大规模的聚众械斗;

10、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的其他群体。

四是要及时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信息影响认识,影响判断,影响决策。信息不灵,工作被动。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特别是超前的预警信息和处置时的现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如何,直接影响对该事件的认识、判断和处置决策以及处置行动的效果。因此,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无论是处置行动前,还是事中、事后,对这一认识问题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好,自始自终不可忽视和松懈。情报信息已成为公安机关的重要警力资源,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的成功与否,与能否尽早捕捉苗头性、预警性和前瞻性的动态有着直接关系。公安机关必须下大力气构建有关的情报信息预警体系和机制,明确有关的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的监测和收集工作,并按有关规定统一归口报送和管理。按照规定必须上报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信息,最迟应当在1小时内报告,重大、特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随时报告。事态严重或情况特别紧急时,应立即上报,并可越级上报,而后再向上级机关补报。公安机关指挥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进行处理,确需启动有关预案的,按规定的程序迅速呈请启动。报送信息应采用书面形式,情况紧急或有关情况不明需核实时,可先电话报告,并抓紧核实、续报。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动态趋势、已采取的先期应急处置措施等,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动态信息。

五是要对事态的发展及其后果做出科学的跟踪预测和判断。在应对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能否对事态的发展及其后果做出尽可能准确无误的科学预测和判断至关重要,这方面的认识是否正确,认识程度是否到位,不少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处置好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就要求各级指挥决策及其参谋人员必须注重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要在解决好这一决定处置行动成败的认识能力问题上多下功夫、下大力气,做好日常养成,努力做到训练有素,战时不慌,未雨绸缪,沉着应对。二、要把握正确的处置行动原则

群体性突发事件由于其群体性、突发性、情况复杂和事态易变性等特点,使得对它的处置工作难度增大,稍有不慎,还有可能导致性质演变,后果加重。因此,在处置中必须把握正确的行动原则。

一是要坚持依靠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任务艰巨和难度较大的工作,公安机关和有关参战部门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必须坚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有序地开展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工作。处置工作各项重大方针和措施,要由党委、政府确定。

二是要坚持统一指挥、整体作战的原则。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明确各级指挥部的指挥人员,实行指挥首长负责制,避免多头指挥。各地公安机关要严格按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的命令、指示,统一组织、调动、使用各种警力、装备和武器,实施整体作战。要严格现场处置纪律,做到令行禁止。

三是要坚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的原则。要严格区别对待中的组织策划者与一般群众。对一般参与者,要本着“宜散不宜聚,宜顺不宜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认真做好宣传疏导劝阻工作;对组织策划者,要密切关注动态,把握有利时机,根据上级指示,严密控制,妥善处理。四是要坚持慎用警力和强制措施的原则。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既要防止使用警力和强制措施不慎而激化矛盾,又要防止警力和强制措施当用不用而使事态扩大。是否使用、使用多少和如何使用警力要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起因和规模来决定,是否采取强制措施要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来决定。

五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慎用武器警械的原则。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过程中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的民警应当携带必要的警械装备,但不得携带武器;现场备勤的民警可以根据需要配备武器。使用警械和武器,应当严格依照《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规定,并须经现场指挥长批准。

六是要坚持快速反应、依法果断处置的原则。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要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信息灵敏,闻警而动,快速反应,依法果断地高效处置。尤其是对围堵、冲击党政机关、卧轨拦车、阻断交通、骚乱以及烧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抓住时机,坚决依法果断处置,控制局势,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力争尽快平息事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要严格把握处置工作的各项法律、政策界限,讲究策略、方法,防止由于工作失误或处置失当而授人以柄,激化矛盾,扩大事态。三、果断采取正确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

针对事态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审时度势,选准突破口,把握机会,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果断进行处置是成功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重中之重和关键。

(一)首接反应和先期处置措施。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市、县公安机关应按照分级响应、属地管

理的原则,有预案的应立即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全力进行先期处置,控制事态发展,同时要迅速组织力量对事件的性质、类别、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进行研判,并将研判结果和应急建议立即向上级公安机关报告。根据市、县公安机关应急预案和事态发展的实际情况,先期处置工作必要时,可采取以下应急处置措施:

1、划定警戒区域,采取必要的强制驱离、封锁、隔离、管制等措施。

2、紧急调配辖区应急资源用于应急处置。

3、对现场实施动态监测,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4、本级公安机关自身无法有效控制事态发展的,及时向上级公安机关提出给予支援的请求。影响其他地区的,及时通报相关地区。

5、其他必要的先期应急处置措施。

(二)后续加强反应措施。上级公安机关在接到报告后,有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预案并认为必要时,应立即启动本级预案。根据专项预案和事态发展的实际情况,必要时,可迅速采取加强应急反应措施:

1、对事发地县级公安机关作出具体的处置指示;责成县级公安机关立即采取相应的加强应急措施。

2派出工作组、专家组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事发地进行指导。

3、调集专业处置力量和抢险救援物资增援,必要时按照有关规定调动武警部队。

4、有关领导带领人员赴事发地,成立由本级公安机关有关领导、专家组成员、工作人员,事发地各级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的有关人员等组成的现场联合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开展现场紧急处置工作和后续全部的现场具体处置工作,落实上级应急指挥部门下达的各项指令和任务,实施靠前指挥。

5、及时向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公安机关报告,必要时,请求给予支援,以及向有关地区通报情况等。

(三)实施全面具体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现场联合指挥部根据应急处置的实际需要,对有关处置力量统一进行力量编成,可成立若干工作组,明确具体的牵头单位,分别负责落实综合协调、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侦查破案、交通管制、应急通信、人员疏散和安置、社会动员、新闻报道、应急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适时分组实施全面具体的现场处置工作措施:

1、通过广播等方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解释有关问题,争取教育大多数群众,孤立少数为首分子。

2、播放通告,限定时间,责令围观人员离开现场;责令聚集的人员在规定时间内离开现场,对不听劝告,超过限定时间仍滞留在现场并继续煽动指挥闹事,事态进一步恶化的,可以使用必要的非杀伤性警械,强行驱散;对经强行驱散仍拒不离去的人员,可强行带离现场或者立即予以拘留,在24小时内进行审查,及时依法处理。

3、实施现场警戒、封锁、驱离、维护治安秩序。必要时进行现场管制,封闭现场和相关地区,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确定重点部位和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划定警戒区域,必要时进行武装警戒;控制现场制高点;实行区域通管制,事发地公安机关协调交通、民航等部门共同做好事发地道路、水路交通和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确保运输畅通;查验现场人员身份证件,检查嫌疑人员随身携带的物品;加强重点单位、重要场所和要害部位的安全防范;必要时依法实施,防止事态扩大。

4、开展搜查、收缴工作,对现场嫌疑人员进行人身搜查;对非法携带的武器、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和用于非法宣传、煽动的工具、标语、传单等物品,予以收缴。

5、依法使用录音、照相、摄像等手段,采取公开与秘密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进行现场取证,为妥善处置和事后依法处理提供有效证据。

6、确需使用武器和警械时,依法果断使用。

7、公安机关的信息通信部门协调通信管理、信息产业部门和电信运营企业做好现场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确保现场通信畅通。

8、公安机关的装财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提供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所需的各种装备器材和经费保障,并有选择地装备非杀伤性、非致命性武器和防护器材。

9、事发地公安机关协调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人员必须的食宿等生活保障工作。

10、治安、法制、宣传等部门组织制定新闻报道方案,统一对外宣传报道口径和现场记者的管理等工作,可设立新闻发言人,适时向媒体事件进展和处置情况,同时组织新闻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人心,防止不良的炒作渲染。严格宣传纪律,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对事件现场进行录音、录像、拍照、采访和擅自报道。网监部门及时监控、删除、封堵和查处网上有害信息。

1

1、出入境管理和宣传等部门协调外侨办(港澳办)、台办等部门做好有关的涉外工作,处理涉外及港澳台和外籍受灾人员的有关事宜,接待港澳台及境外新闻媒体的采访等。

(四)扩大应急和应急联动反应措施。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扩大、发展趋势时,现场联合指挥部应及时报请采取相应的扩大应急措施,调集各种处置预备机动力量、资源进行增援。事态特别严重,需要更大范围跨部门、跨地区增援的,上报有关的党委、政府或上级公安机关的有关应急机构进行协调支援,直至应急处置行动宣布结束。四、做好有关的处置保障工作

要想处置好,必须保障好。充分有力的保障工作对于成功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尤其重要,这已为实践所反复证明。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要做好有关的处置保障工作,

一是要调兵遣将,搞好人力保障。人力保障,一方面是领导指挥力量保障,即迅速成立应急指挥部或按已有预案立即启动应急指挥机关,明确指挥长和副指挥长,靠前、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对辖区内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另一方面是迅速调集有关力量到位并对主要力量进行科学合理的最佳编成和任务分工。力量编成一般应至少包括四个组:

1、处置行动组,由武警、治安、国保、刑侦、技侦、网监、监所管理、出入境管理、法制、宣传等部门和有关人员组成,主要担负治安警戒、交通管制、人员疏散和安置、侦查破案、政策宣传及对外报道管理工作、涉外工作等现场具体处置任务;

2、综合保障组,由警令、法制、治安、宣传、信息通信、装备财务和科技及有关专家等部门和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信息处理、事务办理和综合协调等秘书性工作,拟制和有关的现场公告或通告、对外宣传报道等社会宣传工作,应急通信、物资和经费、技术储备、生活保障、社会力量动员等保障工作和为处置指挥决策等工作提供参谋咨询以及协调有关的善后工作等;

3、抢险救灾组,由武警、消防、交警和治安等部门和有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救生救难、抢险救灾工作等;

4、机动预备组,由武警机动部队、消防特勤大队等力量组成,主要负责完成领导交办的机动支援和特殊任务等。

二是要搞好财力物力和技术支撑方面的保障。

三是应急处置行动所需的各种保障都必须有力有效,落实到位。包括情报信息保障要对情报的进行收集、汇总和研判,为指挥部及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应急通信保障要组织提供必要的通信设备、人员和技术支撑;物资和经费保障要组织调度应急装备、物资和经费;技术保障要提供处置工作所需的有关技术储备;交通运输保障要组织提供在紧急情况下的专家及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紧急运送伤员、运送支援力量与物资器材、紧急撤离公众等应急交通运输保障工作;法制和现场政策宣传保障要对处置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适用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管理对处置现场的政策宣传工作,为处置行动提供必要的法制和宣传保障等等,都必须切实保障到位,保质保量,优质高效。只有这样,才能处置工作争取最佳效果提供必要的前提和条件。

四是要注重做好日常养成和有关的工作准备。公安机关各警种、各部门应当按照职责范围进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强化日常养成和工作积累储备。如制定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巡警、防暴、消防、武警等参与处置工作的专业力量进行针对性培训,适时举行不同类型的实战演练,检验、完善应急机制和预案,锻炼队伍,丰富实战经验,增强处置能力,以及与处置工作关系密切的各单位、各部门,加强沟通和协作,认真做好有关的基础防范控制工作如建立健全有关的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和机制等,为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提供日常工作保障。五、要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心理和做法

在处置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实践中,各地既有许多成功的战例,也不乏令人遗憾的失败;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不少需要引以为戒、注意克服和改进的地方。

一是要克服心急浮躁、冒然行事的心理和做法。这一点,一方面是指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接到下级先期处置部门有关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警情报告或有关方面的通报或上级指令,或直接发现警情后,既要迅速进入高度紧张状态,快速对该警情进行复核确认,并根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等迅速进行评估研判,又不可忽视有关的程序和权限规定,随意表态,而是要按规定报请有关领导指示后再发出应对指令,如有预案且经研判后认为符合本级预案适用范围和启动条件的,迅速报有关领导批准后立即予以启动。另一方面是指在处置过程中处置指挥和行动人员一定要冷静观察,科学判断,谨慎从事,沉着应对,力戒心急浮躁,不可冒然行事。

二是要克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坐失良机的心理和做法。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情况复杂、事态易变,对其处置既不能心急浮躁、冒然行事,但是也不能畏首畏尾,当断不断,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很可能会错失良机,导致不应有的损失,甚至新的后果。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范文2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模糊分析;态势评估

中图分类号: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引言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复杂,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政策、民族、宗教、文化等不同领域,事发突然,情况紧急,事态变化快,这种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给处置行动带来诸多麻烦。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辨别不清,对事件进一步发展的状态和趋势评估不足,往往会导致在处置过程中时机把握不准确,方案制定有偏差,甚至会激化矛盾,使事态蔓延和恶化,进一步增大处置难度。在此背景下,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态势评估机制尤为必要,而基于模糊分析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态势评估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2 实施过程

2.1 确定评估集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我国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因此可以把群体性突发事件综合预测评估集相对应地定义为:

V={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2.2 指标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群指标体系是以态势评估的总目标为起点,逐级进行分解,最后形成一个由大到小、层层分列的多层“树状”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层次划分原则为:一是下一级指标能反映上一级指标的主要项目,避免做到面面具到,无所不包;二是层次要适当,不宜过多或过少,少了使评估过于笼统粗略,多了影响评估速度与效率。因此建立以下的指标体系,如表3.1所示:

2.3 指标的模糊化处理

人员伤亡、影响范围、事件发生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财产损失等部分指标,并不适用于模糊的隶属度问题,可以采用统计的方法决定其量化值,因此根据国家相应标准建立下列标准表:

2.4 预测指标的赋权

2.4.1 构建专家评分系统

比较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构造比较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将群体性突发事件级别定为目标层,中间层指标危害属性、社会影响属性、地域属性、时间属性和参与人员属性定为准则层,而底层指标人口密集程度、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情况等为指标层,并得到权值矩阵A。

2.4.2 修正权值矩阵

在专家对各指标进行赋权时,不可避免的存在人为主观因素,因此需要对权值矩阵进行修正。具体做法是:对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大量案例进行数据挖掘,从而来验证和修正权值矩阵,提高权值矩阵的可靠性。

2.5 计算预测结果

一级指标权值矩阵A1与预测矩阵R的点积为一级评判结果:

B=A1R

二级指标权值矩阵A2与一级评判结果的点积为综合预测结果:

S=A2 B={S1,S2,S3,S4}

假设S2=Max{S1,S2,S3,S4},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预测得出此次群体性突发事件等级为重大。

3 确定单因素预测矩阵

人员伤亡、影响范围、事件发生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财产损失等容易量化的底层指标,其指标值可通过数学统计、数值计算等方法直接给出;对于参与人员暴力程度、事件发生时间敏感度、公众心理承受度等不容易量化的底层指标,可用问卷调查来评定。具体实施办法是:利用部队、公安指挥信息网调查问卷,选择指挥员、指挥机关人员和部(分)队代表填写问卷,将调查表中的各项指标统计出评估集中各个评估级次所占比例进行单因素评估,联合所有单因素评估,得到单因素评估矩阵R,如对暴力程度(U13)这个因素评估时,若有40%的人认为特别重大,30%的人认为重大,10%的人认为较大,20%的人认为一般,则评判集R13=(O.4,0.3,0.1,0.2)。按照这种方法我们对指标体系的13个维度进行逐一评测。

4 总结

基于模糊分析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态势评估研究,使处置人员指挥决策不再仅仅依靠主观经验和预案,能够大大提高指挥决策的及时性、科学性、准确性,从而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能够预测未来态势和发展趋势,使处置人员可以充分准备,掌握处置主动,摆脱被动危局,并且通过实时把握态势,及时纠偏调控,适时改变战法。及时准确的态势评估更是直接关系着指挥质量的好坏,指挥效能的高低,乃至处置的成败。

参考文献:

[1]计雷,池宏,陈安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维,叶义成.矩阵方法在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2007,7(10):202-203

[3]靳江好,高小平,沈荣华.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4]刘子富.新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新华出版社,2009.

[5]姜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范文3

网络空间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公共舆论平台,是大学生群体表达诉求、发泄情绪或不满的首选方式。但网络虚拟的特点使得不法分子能够匿名其中,导致网络舆情含有极大的非理性因素。所以,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见性较差。在应对过程中,高校相关部门既要做好事件参与者的疏导教育,进行政策引导,又要做好网络舆论方面的疏导,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高校一旦爆发,参与者能够利用网络群发微信、邮件、在论坛、贴吧发文章等方式将信息迅速传播出去,很快成为社会上的热点新闻,便会受到学生、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和作用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难以控制。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网络舆情会间接促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谢科范等指出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包括五个阶段,分别是潜伏期、萌动期、加速期、成熟期、衰退期。现将从这五个阶段逐一分析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影响

(一)潜伏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晴雨表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群体常常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诉求,并普遍参与到网络平台的交流、讨论中。比如,对于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学校管理方面的不满情绪,经常以网络聊天、贴吧跟帖。发微博、微信等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网络舆情反映了高校正处于潜伏期,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很有可能导致信息集聚、散发,直至事件的爆发。所以处于潜伏期的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的晴雨表,需要时刻关注是否出现不良网络舆情。

(二)萌动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触发器

当某一事件吸引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极大关注,高校师生在网上、网下不断地对同一事件发表各自的观点、态度、倾向等,并进行着激烈讨论,显然网络舆情正处于萌动期。高校大学生群体想要通过网络自由开放地表达诉求或开展激烈的争论,此刻,网络舆情就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触发器。高校群体在网络舆情进一步发展激化过程中,经过讨论达成的任何共识,都有可能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加速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剂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就会迅速传播开来。就高校网络舆情而言,其中那些负面的舆情信息或情绪很容易激化高校网民的不良情绪,师生群体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激愤情绪或对学校管理的不满等问题,在网络舆情的作用下显得一触即发。所以在这一阶段,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剂,高校群体的不满、怨恨、激愤等情绪,在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下,极有可能走向极端,引发高校。

(四)成熟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燃油机

在网络舆情加速期,高校群体的相关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回应或者他们不满、怨恨的情绪无人理会的话,高校网络舆情和很快进入成熟期。在这一阶段,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以罢课、罢餐、游行等表现出来。这一时期的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燃油机,不加以控制的话,对于的爆发有加大“火势”的倾向。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对舆情进行“添油加醋”之后向社会舆论进一步传播扩散,网络舆情所蕴含的不良信息和情绪极易感染更多受众,使得高校内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有可能扩散为整个城市或整个社会的。

(五)衰退期,网络舆情是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制动器

爆发后便进入衰退期,网络舆情亦是如此。但仍然需要关注网络舆情和高校的发展态势,避免出现“死灰复燃”的情况。高校和政府的相关部门需要在主流媒体上澄清事实,并针对高校群体的利益诉求给予回应,引导其进行合理的发泄情绪,遏制不良网络舆情蓄意声张的态势。这一时期的网络舆情相当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制动器,所以,需要高校的相关部门及时做好的善后工作,直至消解高校,并积极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引导高校网民群体的理。

三、构建网络舆情视域下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应急管理机制

由于网络舆情信息的内容庞杂,既有积极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反动落后、迷信不良的内容。而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使用互联网的主体,他们的“三观”还未成熟,是非判断的鉴别力不够,大都处于思想活跃、容易冲动、易受蛊惑等的年龄段。所以,需要从网络舆情的视角来关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并建立相应的网络应急管理机制,避免不良网络舆情引发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构建网络应急管理的体系、决策机制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一案三制”,包括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构建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也应该按照“一案三制”的模式。首先是编制和完善网络应急预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设计出一套专门应对网络舆情的预案体系,使其涵盖高校内可能发生的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并能够确认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等级和目标任务,指定相应的执行方案。其次是建立健全网络应急体制。应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需要动员高校的各个组织机构和全体师生,形成一个统一指挥、行动、相互协作的网络应急管理体制。再次是建立健全网络应急机制。应急机制的建立能够保障高校协调好应急管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网络舆情预警和研判机制、快速反应和信息机制等。最后是完善网络应急管理法制制度。高校相关部门应当通过网络加强宣传我国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应急管理的自觉性。此外,还需完善高校自身的网络应急管理制度。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形成相应的网络应急决策机制尤为重要。在对网络舆情进行及时分析鉴别的基础上,针对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适时做出相对应的决策,或者在网络舆情爆发的过程中,针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势头,采取必要的对策,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或减少高校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网络应急决策程序。第一,根据网络舆情发展阶段,进行事件的界定,认定事件的类别、级别以及可能的发展态势。第二,决策者选择相应的网络应急预案,按照预案的设计选择应对措施。第三,决策者快速调动各种资源,尤其是网络资源控制事态发展,形成处置合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处置工作。第四,在事态得到控制后,需要对突发事件进行评估,及时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二)构建网络应急管理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

网络应急管理监测预警的对象就是网络舆情。具体而言,就是要时刻关注这些网络舆情信息,在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会商、评估的基础上,监测其发展变化的方向、趋势或轨迹。建立健全预警机制能够确保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从而减轻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程序:第一,对网络舆情的负面信息进行分析预测,确定问题的根源和实质,以便“对症下药”,并预先设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在网络或现实中预警警报。第二,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预警响应机制,不仅需要在互联网上对不良网络舆情进行辩驳、更正、引导。第三,建立预警救助机制,采取切实对策,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地实施救助。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首要任务就是开展应急处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应对,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次生和衍生。为确保应急处置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第一,协调机制。由网络舆情引发的一般涉及人员较多,需要多个部门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应急协调机构的作用,明确职责,在网上网下都要做好“上传下达”和疏导教育的工作。第二,指挥机制。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各部门参与,而且网络舆情信息含量较大,学校的应急处置工作只有在统一领导下进行,才能使得各部门各单位相互配合,提高整体效能。第三,应急预案启动机制。学校相关领导在已知突发事件爆发后,需要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影响力等尽快确定预案等级,通过网络媒体启动应急预案。

(三)构建网络应急管理的师生参与、信息管理机制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范文4

为了确保有效控制和依法、及时、有序、妥善地处置好辖区内的突发公共事件,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我区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严重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立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同时,我社区也相应制定了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机构。

我区针对各个时期有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以各主管职能部门为主,组织了有关领导、干部和应急专业人员开展了相应的应急教育培训工作和预案演练,同时按照这些应急预案的要求,积极做好有关人员、物资准备工作,为这些应急预案在一旦发生相关突发公共事件时得到迅速起动实施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系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构成了我社区应急管理预案体系,为我社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依法、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提供了保障。同时,我社区认真做好重要节日、重大事件期间的值守应急工作,国庆60周年大庆期间,严格执行值守制度,实行领导带班,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同志值守,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有效地确保了辖区在重要节日、重大事件的社会稳定。

在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方面,我社区采取多种形式,组织人员利用资料、板报、标语等深入辖区宣传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政策措施,宣传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注重提高公众应急综合素质,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使公众了解和掌握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进行自救、互救及配合政府救援的正确方法,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法制意识。大力推动全区开展面向辖区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和技能。

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情况

我社区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既认真制定完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又认真落实,在一旦发生突发突发公共事件时,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使辖区内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均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将应急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充实应急救援队伍。按照且战且训、战训合一的要求,分批进行了体能、技能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效能,形成了“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为我区应急处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中,我社区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坚持预防为主。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和信息汇报制度,确保全面掌握情况和信息畅通。二是坚持实事求是。对有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事项、区域分类管理,加强监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网络,多渠道、多方面收集信息,建立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突发公共事件有可能发生重要敏感时期重点加强防范。三是坚持积极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一旦发生,立即起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深入现场调查处置。四是坚持统一领导和统一指挥。坚持区、街道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主要领导靠前指挥,部门密切配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程度及时作出处置方案,确保相关工作有序展开,使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逐步化解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要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实人员力量,把素质高、业务精、年纪轻的干部充实到应急管理干部队伍中来。要让应急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发挥好政府的运转枢纽作用。各部门要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体制,要明确相关科室负责此项工作,社区、企事业单位等都要明确机构和人员专抓或兼抓此项工作,做到有专门的机构管事、有专门的人员办事,从而形成全区完整的应急管理组织网络体系。

二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从系统上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与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息息相关的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新闻媒体要主动介入,大力宣讲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广泛宣传应急知识,让广大群众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预防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和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同时要加强对干部队伍应急管理知识的培训,要做好干部培训计划。各中小学要加强各种安全教育,安排一定的课时,对学生宣讲应急避险知识,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各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岗位培训,增强安全责任感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要强化责任。社区要把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应对工作。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局面。各级领导要善于处理难题、勇于承担责任。要建立长效的奖惩严明的责任制。对那些在应急管理工作中,预防工作不到位,事发后处置不得力,、掉以轻心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严厉的处分。要奖励那些处置工作做得好的更要奖励那些预防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1、、建议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积极组织开展贴近实战的预案演习,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和处置水平。

2、建立相对稳定的应急专业队伍,并加强业务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大装备设施投入,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范文5

2019年,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应急办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根据《关于做好2019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文件要求,我街道对2019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总结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9年全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基本情况

2019年,在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共同努力下,我街道扎实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全年虽发生两起一般交通事故,处理得当,未造成较大影响,总体态势保持平稳。

1、自然灾害。2019全年,我街道未发生较大火灾及暴雪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我街道历年保持良好态势。

2、事故灾难。2019全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发生两起一般交通安全事故,造成人XXX受伤,不同程度交通拥堵,未发生其他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保持平稳态势。交通事故发生后,我街道有关领导和派出所民警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救伤员,疏导交通,维持秩序,协助交警部门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两起事故均已处理得当,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3、公共卫生事件。2019全年,未发生医疗事故、食品安全事故、动植物传染疫病等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我街道充分发挥综治、维稳、信访和各类调解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稳定工作,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7年未发生重大、突发、群体性社会安全事件。 

二、应急工作分析与评估

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制定印发了《XXX街道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街道应急体系建设的目标、原则、任务以及重点项目。各社区、各部门按照党工委、办事处的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了各类突发事件损失,确保了全街道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1、健全机制,有效应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来抓。一是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担任组长,各社区居委会、相关各所站负责人为成员的街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统筹指挥、协调全街道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配备了街道应急救援队伍,各社区也建立了应急救援队伍。明确了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地建立了应急管理工作网络,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二是部门互动,工作到位。坚持“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部门都能够各司其责,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妥善处置。三是信息畅通,反应灵敏。不断完善街道、社区两级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做到了全街道覆盖,同时完善了各项机制,确保信息报送有效及时。制定突发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报告制度,确保“第一时间”知晓事件发生、“第一时间”投入处置。四是建立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失责追究制度。针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上报不及时,处置措施不力等情况,建立追究制度,确保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

2、完善预案,高效应急。坚持预防为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一是认真抓好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紧紧围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结合我街道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实际,制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各个环节的专项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预案演练,提高预案针对性和适用性。年初,拟定了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安排计划,制定演练方案,并按方案有序推进各项预案演练,针对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修订预案,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储备齐全,保障应急。我街道将安全生产等应急管理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进一步强化,设立应急物资储备库,防汛防火、防寒防冻等各类物资储备齐全。总体来看,应急预案、队伍、资金、物资等准备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为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4、处置得力,降低损失。我街道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组织指导,应急处置及时得力。2019年6月11日位于XXX与XXX处发生一起摩托车和出租车碰撞事故后,具体负责的基层信息员在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按规定报告事故情况,我街道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救援,处理得当,有效预防了事件的影响及损失的扩大。

5、宣传到位,防范未燃。建立由包片领导牵头,包村干部及村主职干部配合的宣传机制,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5000多份。结合阶段重点工作,通过宣传栏、明白纸、宣传画、微信等一切可以加大宣传的载体,做好防火、交通安全、防寒防冻等各类公共突发应急事件的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并做好防御措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街道虽然在应急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极个别干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应急管理及防灾自救的宣传载体和形式还不多,群众对应急管理了解不全面,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由于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不够强,造成预案的落实不够彻底。三是应急演练不够经常。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四、下一阶段工作建议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管理工作是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政府行政能力、执政能力的考验。防范各种事件的发生和处置带来的损失,还是一项需要探索的工作。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1、规范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本着立足实际、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充实和加强应急管理机构,确保应急办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等。

2、规范预案体系建设。根据“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确定各类专项预案编制计划,确保预案基本覆盖本地主要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做到预案先行,防范在前。 

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方案范文6

关键词:突发事件;特性;困境;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1―093-03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既是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高校身处其中,亦是如此。学生就业问题、贫困生问题、师生心理问题、办学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校园周边治理问题、内部管理改革问题、教职工待遇问题等,均影响着高校的稳定。高校历来是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交锋之地,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风向标”、“晴雨表”,任何一个突发事件的发生,都会带来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如何深刻认识及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构建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地预防和处置校园突发事件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性

高校突发事件是社会公共事件的组成部分,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不仅有公共事件的突然性、危害性、公共性、延伸性、潜在性等特点,还有自己的特性,集中表现为以下四点:

1.主体的活跃性。高校突发事件不同于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是青年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有知识、有理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比较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他们具有较强的正义感、同情心,爱打抱不平,富有激情,情绪波动大,热衷于表达意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他们常常会积极参与,迅速行动,扩大突发事件的影响力,特别是当涉及自身利益受损,或某一事件处置不当时,他们会骤然集聚起来,将单一突发事件迅速升级为群体性突发事件。

2.诱因的多样性。俗话说,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一件事情不会无缘无故发生,它的突然爆发,必然有其潜在的诱发因素。高校的突发事件亦是如此,诱发因素多种多样,可能是涉及国家、民主尊严等这样的大事情,也可能是学生个体利益受到伤害,而聚集起来表达诉求上升为群体突发事件,如饮食问题、收费问题、宿舍管理问题等。可以这么说,凡是能引起学生广泛关注的,与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件或热点问题,一旦引导或处置不当,都有可能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

3.扩散的迅捷性。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各类信息得以迅速传播。学生与外界联系广泛,热衷于网络新媒体、新技术的使用,利用网络论坛、QQ、微博、微信、飞信等现代信息沟通方式,可以极其便捷地将相关信息公之于众。一旦涉及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更容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成为公众热点,产生突发事件的“放大”或“辐射”的“涟漪效应”,得以迅速蔓延与扩散。人们越是关注某一目标或行为,越容易受到影响;在人群集聚的地方,人们相互影响和感染的可能性越大,参与者便可能越多。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就会参与其中,一旦产生共鸣,则容易出现跨校、跨省甚至全国范围的学生联动,引起社会反响,进而波及社会。

4.处置的复杂性。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很容易涉及高校内外公众多个层次,本身处置工作的头绪就比较复杂,加之一些师生要求的合理性又同反映形式的违法织在一起,进一步增加了解决矛盾的复杂性。同时,高校参与应急处置单位的数量、管辖范围和专业特点,决定了应急指挥的复杂程度,在实际的应急处置行动中,参与的单位很多,一旦协同出现问题,既不能高效地完成总体任务,也难以有效地完成各自承担的局部任务。此外,高校的突发事件也极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学生主体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旋涡,呈现过激状态。

二、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现实困境

高校的稳定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历观近二十年来的所有大的不稳定事件,都有高校的参与或与高校有较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高校能否平稳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尽管高校非常重视并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然而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因素,制约着高校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1.领导高度重视与师生意识淡薄的反差。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高校在理念上一般把突发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目前,高校在认识上已经树立起“校园应急管理”意识,高度重视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力求建立起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协同处置的互动网络。然而,作为高校的主体部分,高校师生员工对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是淡薄的:一方面,因为安全宣传教育不够到位,高校师生都不同程度缺少必要的躲避灾害、自救互救的常识,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缺乏足够重视;另一方面,也因为缺少应对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高校师生员工没有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能,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知所措。有调查显示,学生对“犯罪危机”的警惕性最高,但在面对地震、火灾、疫情等其他灾害上,自救逃生的知识却十分苍白。

2.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目前,在高校内设机构中,并没有专门的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综合性管理部门,而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时候,临时组建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决策主要由相应的行政领导做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对临时管理机构的协同处置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处置突发事件的时效。尽管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与方法,但通过由各部门临时组建的管理体系来应急处置,仅仅是依靠临时受命来协调各方关系,开展共同的行动,既难于统筹又缺乏效率。或许,只有依赖相对稳定的应对机制和权责明确的制度体系,才能让参与应急处置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然而,高校内部的制度体系比较复杂,尤其是高校加强制度化建设以来,制度之间的差异和不协调的现象时有出现。高校要想保证和谐稳定的发展,避免临时管理体系与部门协同处置的尴尬,高校内部制度体系的协同是首当其冲的。

3.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应对的无奈。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得以便捷地获取各种有益信息知识,同时也让一些有害的信息迅速渗透并传播,特别是一些暴力、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内容,给学生的思想意识带来极大的冲击,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新媒体的不断出现,如QQ、微博、微信、飞信等,具备形式多样、受众广泛、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突破传统媒体的制约,传播不再受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构筑了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新媒体在迅速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导致突发事件的风险放大,进而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媒体成为风险放大的助推器。在信息网络泛化与新媒体的交替作用下,一些负面信息很难被及时地发现、封堵与清除,容易转变为网络热点问题,造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在网络上转发炒作、串联,会导致群体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高校突发事件处置的应对机制

针对上述特点与困境,高校要从源头上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将其危害和影响降至最低,首先是要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其次要重点抓好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控制,从事前、事中、事后等三个阶段建立相契合的应对机制。

1.科学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是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维护保障高校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注重突出以下三点:一是突出系统性,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既要按垂直管理的要求,从学校顶层到基层,层层制定应急预案,又要按种类的要求制定专项预案与部门预案。要形成体系,各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细化,越是层级低的预案,操作要求就要越明确、越具体、越量化。二是突出重点性,要统筹推进、逐级负责。针对制定应急处置预案难在基层的情况,必须要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根据分层、分级、分部门负责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特别是要抓好重点部门、重点部位的应急预案。三是突出实效性,要便于操作,科学管用。衡量一个应急预案的质量不在于文字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实用,是否管用,切忌纸上谈兵。要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制定出符合实际、反映规律、可操作、出实效的应急处置预案。

2.事前阶段――预警预防与安全教育机制。防患未然,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事件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件带来的危害。在事前阶段,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预警预防机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建立内部信息、舆情监控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密切注视和分析当前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预兆、导火线和引燃点,并定期进行研判分析,及时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同时,不断提高统筹协调、组织应对的本领,牢牢掌握维护学校稳定主动权,以一种安全预警和快速反应的机制使有关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出事地点妥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抑制突发事件的蔓延。二是安全教育机制。形成融危机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法律法纪教育、公共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等为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树立起“安全第一”、“生命高于一切”的观念,增强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培育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做到人人知法守法,事事依法办事,自觉维护学校的和谐稳定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辅之以各种模拟演练,使学生知晓防范应对的流程,提高他们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3.事中阶段――快速反应与协调化解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按照“冷静观察、疏堵结合、理性对待、从容处理”的原则进行,建立事中阶段的应对机制,迅速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化解的资源,控制事态发展。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反应越快,处置越早,越能迅速控制事态的发展,将危害降至最低。快速反应,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既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报告,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也依赖于统一的训练与管理,将各方力量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快速应对各种突发的情况。二是协调化解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建临时处置机构,应急指挥中心总指挥一般由高校主管领导担任,协调指挥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具体行动。在紧急应对和处置工作中,最为关键的是要积极组织力量,统筹协调各方形成环环相扣的紧密配合关系,团结协作。要明确现场指挥的工作程序、指挥的职责和权利,充分调动各参与部门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的主动性,尽快化解危机,决不能因相互推诿扯皮而导致矛盾激化、升级。对不合理的要求要做好解释工作,对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提出后续解决方案,千方百计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事后阶段――善后恢复与心理干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完后,要重点建立两个应对机制:一是善后恢复机制。善后恢复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要组建负责善后恢复工作的专门机构,制定工作基本思路与基本对策,立即着手恢复重建。这种重建包括有形情境和无形情境:有形情境的重建包括事发现场的清理整顿、教育教学秩序的重新恢复、损毁建筑物的重建或维修、受损资产及设备的复原或重置、水电气恢复正常供应等;无形情境的重建包括对高校的社会声誉及学校形象、师生的个人形象与社会知名度、信任度等的重建。同时,也要组织专门人员,做好对突发事件的总结工作,追究相关责任,将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处理方法及其效果、经验教训等详细记录,为有效预防和提高处置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二是心理干预机制。在突发事件处置的后期,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思想疏导,稳定情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对突发事件相关伤亡或遭受损害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安抚,使他们摆脱突发事件阴影,重建对学校的信任与支持,扭转被动局面。对于群体性的突发事件,因事件影响范围大。对周遭同学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反应往往会比较强烈,情绪波动大,要安排辅导员进行思想疏导,做好安抚工作,通过座谈、走访宿舍等方式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事中、事后阶段,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适时向校内外通报事件情况,做好舆论的引导与掌控工作。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工作,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讨和把握事件的规律,健全和完善高校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维护好高校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虞庆国.社会管理视野下的高校稳定工作[N].学习时报,2012-07-09.

[2]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58.

[3]蒋冀骋.影响高校稳定的几个因素及其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1):54.

[4]“高校稳定工作协同机制研究”课题组.构建高校稳定工作的协同机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9):5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