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经济政策范例6篇

最近的经济政策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1

亚洲受危机打击的经济体近几个月经济继续好转。今年这一地区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将实现正增长,这使得imf的预测大幅度地向上修正(表1-5)。其中韩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增长最快,预计今年增长率分别为6.5%、4.0%、2.4%和2.2%,印度尼西亚接近零增长。由于竞争性汇率的作用和地区内贸易伙伴的进口扩大,出口普遍增长。一些商品价格的回升和电子产品价格的上涨对经济复苏也起着推动作用。资本流入的部分恢复缓解了金融压力,商业信心的上升及通胀的下降使货币政策进一步放松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也扮演着十分积极的角色。库存积累适度。良好的气候条件也有助于农业地增产,这在印尼、菲律宾和印度表现得最明显。随着近来商业信心和经济活力的改善,推动了该地区内需的增长。预计明年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将呈现较强的增长之势。然而,为了使这种恢复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仍需继续推进结构改革,银行的资本重组,国有机构的私有化和实行谨慎的金融监管。

韩国经济自1998年急剧收缩之后,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复苏。韩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有:把利率降至低于危机前水平,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保持低通胀,维持竞争性汇率。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和大量的资本流入导致了韩元的升值,但韩国央行介入,放慢了韩元升值和外汇储备增加的速度。然而,韩国经济增长能否持久取决于韩国政府能否采取具有决定意义的、全面的措施来继续尚未完成的金融业和企业改革。在金融业,改革的重点应该从重组正顺利进行的银行业转到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企业界,大宇集团的现状得到迅速、公平的解决是十分重要的,但更为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对其它大中型韩国集团的审查工作。

在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的支持下,并且由于汇率十分具有竞争力,马来西亚的经济也正在强劲复苏。今年的产出增长率目前预计约为2.4%,实际很可能会更高。国民经济中长期的生产力过剩导致了通货膨胀减弱和巨额贸易顺差。1998年9月开始实行的资本管制仍然生效,但得到了修改。金融业和公司部门的重组正在继续。随着银行资本重组的完成和政府采购呆帐的完成,现在的重点是处理呆帐和巩固银行系统。随着经济的复苏,当局将必须审查汇率定价,并保持资本管制。

泰国经济的复苏趋势也得到了加强。一系列经济指标显示,消费者开支增加,净出口额也开始加速增长。但是设备利用率仍然很低,所以投资仍然不旺盛。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支持经济的复苏。整个公共部门的赤字(包括金融部门重组所需的费用)预计会超过1998-1999财年gdp的7%,随后会随着经济活动的复苏而逐渐下降。日拆利率最近降至1%,而在危机前夕则高达10%。银行正在致力蓄积额外的资本以达到更高的审慎监督标准,银行的私有化计划已经开始实行,金融部门的重组已经基本步入正轨。最近通过的破产法和抵押偿债法加强了已经出台的公司重组框架,现在这个框架需要得到实施。

亚洲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现在其经济似乎也出现了转机。虽然其1999年全年的实际gdp预计会继续进一步下降,但今年上半年却出现了增长。12个月的通胀率预计会在年底之前降至一位数。但是,巴厘银行丑闻和东帝汶危机影响了金融恢复稳定和经济恢复持续增长的前景。虽然农业产出和出口额的增长推动了经济复苏,经济中仍面临着根深蒂固的结构问题,只有解决这个问题,经济才可能强劲复苏。大笔的呆帐(在4月底高达总贷款额的约55%,在部分呆帐转入银行重组机构之后降至40%)加重了银行资金周转不灵的程度,并增加了银行休整的成本。虽然一整套复苏计划已经出台,但是还有待严格的实施。为了降低银行重组的成本,增加主要负债企业的贷款回收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还应该加强刚刚修改过的破产法的实施,有效地进行反腐败立法,并采取一系列改革来加强对公司的监督管理。

在菲律宾,在农业生产好转和出口增长的支持下,国内产出和开支开始加速增长。市场信心的加强和通胀率的下降促使利率降至低于危机前的水平。金融业的改革总体已经步入正轨,但公营部门改革的某些领域需要有快速的进展。

在经济活动不景气的1998年之后,新加坡经济开始强劲复苏,预计1999-2000年的增长率为4-5%。财政政策的大幅放松和电子产品出口的复苏支持了经济的复苏。由于新加坡有良好的财务纪律和大笔的境外资产,这种财政政策是十分恰当的。尽管新加坡政府在危机爆发后放松了财政政策,但通胀率仍然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济也有出现转机的迹象。在私人消费反弹的支持下,今年第二季度的产出在连续五个季度下降之后出现大幅增长。虽然出口减少似乎已经探底,但私人投资仍探不景气。金融市场的近况是喜人的,股市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回升,货币贬值压力不断减弱,利率不断下降,接近美元资产的收益率。但是,由于物价水平在不断下降,实际利率仍然相对较高。银行部门仍然情况良好,尽管最近呆帐有所增加,一些银行(及其顾客)对中国大陆的投资有所增多。

imf预测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6.6%,明年进一步降至6.0%。imf认为,去年年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多元化收口政策使中国经济较好地避免了亚洲危机的过度影响,gdp增速虽然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的水平上。东亚地区货币的升值以及国内的通胀紧缩已经使人民币的实际有所汇率比危机初期明显下降。尽管如此,由于个人需求不旺,失业率较高,同时面临着资本外流和通缩的压力,中国的宏观形势仍不乐观,在此情况下,政府在1999年进一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用以社会保障和结构调整。虽然利率被降低,但进一步降低利率可能受与主要外币利差扩大的限制。从经济结构来看,关键的挑战仍来自于国有企业:国有金融部门,以及中期增加国家的收入。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有助于信用文化的良性发展和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防止出现新的不良资产,作为银行和企业改革的成本,从中期看,加强财政地位和财政收入的流动性是非常主要的。

印度近期经济增长的预测有所改善,这部分是因为农业生产强劲反弹,而且农业的近期前景也得到了改善。农业收入的提高推动了国内需求的增长,并且随着出口的复苏,工业生产也开始复苏。同时,由于许多关键农业商品的供应问题得到了缓解,通胀压力减弱了。但是,为了给中期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创造条件,政府应该在许多方面采取政策性行动。公营部门的巨额赤字是一个关键问题,赤字预计会增长至1999-2000年gdp的近10%,这将导致公营部门背负巨额债务,并对投资产生负面效果。将于今年10月成立的新一届政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制定一个雄心勃勃的、详尽的中期财政调整计划,同时继续扩大结构改革的许多领域已经取得的进展。除了需要财政调整的公营部门改革之外,国有银行私有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再加上增加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放松产品市场的管制和贸易政策自由化等措施,将会改善人均收入增长的前景。

巴基斯坦的对外账目在1999年上半年得到了改善,国际储备从年初十分危险的低水平开始回升。这是因为imf恢复了对巴基斯坦的资金支持,官方双边债务也因此得以延期支付,经济政策也得到了加强,特别是增加财政预算和汇率统一等措施。政府只有更加坚定地实施大范围的结构改革,特别是进行旨在扩大征税对象和改善征税工作的财政改革,才能不断地改善对外账目,并支持经济复苏。

近来拉美国家经济呈现较大差异。总体看,今年的经济可能接近零增长,明年可能达到4%左右。其中巴西和墨西哥经济衰退大为缓解,经济增长率将从今年的-1.0%和3%到明年分别增长4.0%和5.0%,但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国的经济今年大幅度衰退,要到明年才能有所恢复。目前,影响拉美经济恢复的主要因素是一些国家政策与经济的适应性问题,大选对经济的影响、脆弱的金融市场信心等。此外,美国周期性的经济下滑也将对明年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导致巴西经济复苏速度比预期快的原因是政府坚定地实施了稳定计划政策,这使经济信心从3月份开始迅速重树。由于汇率在飚升之后已经稳定下来,所以货币贬值对通货膨胀产生的效果已经得到了抑制,货币当局已经能够稳步地降低利率。税收的增加和对政府开支的严格控制使基本财政盈余超过了其1999年的目标。再加上利率降低和汇率稳定,近几年政府净债务迅速增加的局面开始扭转。对外贸易不景气,1999年上半年出口额减少了14%,进口额减少了17%。但是,在1999年上半年里亚尔的实际汇率下跌35%之后,巴西在出口市场的份额预计在下半年会有大幅增加。为了支持经济复苏并降低在该国实际利率中仍然十分明显的高风险收入,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强实施宏观经济计划,其中包括加强对政府开支的控制和有效实施新的通胀目标计划。

在出口增长、工业产值提高和最近的私人消费加速增长的支持下,墨西哥的经济前景也得到了改善。这是因为墨西哥在北美洲的主要的贸易伙伴的经济增长十分活跃。各种金融市场经济指标显示出市场信心从1998年底开始恢复:汇率和股市都好转了,利率下跌,尽管美国利率上升导致墨西哥的部分利率在今年中期有所回升。财政政策仍然保持稳定,但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减轻财政预算对与石油有关的政府收入的依赖。货币当局正在着手实施一个将进一步降低通胀率的通胀目标计划。在1994-95的金融危机之后,银行部门依然不景气,盈利性低,资本不足,呆帐负担沉重,而且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不断削弱。银行的重组需要取得更快的进展。当局最近公布了一些加强管理体制的新措施,其中对资本准备金和贷款损失准备金要求更为严格,这是为了在2002年底之前取消于今年早些时候实行的普遍存款保险保证金制度创造条件。为了改善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并支持私人企业的贷款回升,破产法的修改草案预计会在今年晚些时候提交国会。

从1998年末起,阿根廷的经济活动开始大幅萎缩,超出了先前预期。阿根廷1999年的gdp预计会下降3%,原先预计的经济复苏困难重重。紧缩的金融状况和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因为农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国内需求低迷。进口额也因此大幅下降,最近12月的进口额下降了四分之一。经济衰退还导致财政状况更加窘迫。今年10月大选选出的政府将进行进行严格的宏观经济管理,并进一步推动结构改革。在智利,1998年开始的经济减速在1999年上半年继续。在出口额因为国外市场状况不佳而下降的同时,低迷的国内需求导致了更大幅度的进口额下降,经常项目逆差因此减少了。这些因素,再加上持续的低通胀和不断上升的失业率,使得中央银行可以实现从今年初起将实际利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目标。这些因素还促使了当局采取扩张性财政措施。

二、三大因素对中东和非洲国家带来不同的影响

预计中东和非洲(包括土耳其)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3.2%下降到1.8%,明年将加升到3.1%,但因各国具体情况差异较大,受近年三大因素的影响将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一,商品价格。3月份以来油价目上涨有助于石油出口国改善外部帐户和财政形势,使短期增长预期上调,但非石油类商品价格的继续走弱仍抑制非洲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第二是结构改革的压力增加。由于近年来商品价格低速对经济的影响,一些国家开始筹划公共事业和运输部门的私有化,一些国家也试图改进财政管理或改善商业和投资环境。这些政策的完成将为两在地区长期经济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是贸易和政治合作对未来经济的影响,这些合作包括西非经济和货币联盟实行的对外同一关税、阿拉伯贸易协定的关税减让,摩洛哥、突尼斯、南非与欧盟的贸易协定,东南非的共同市场等。此外,两大地区的高债穷国将从发达国家开始实行的外债减免计划中获益,这将增加用于反贫困的公共支出。

对整个非洲而言,经济增长的预期略微下调,目前预计非洲的gdp在1999年增长约3% ,2000年增长5%。其中,阿尔及利亚和许多其它非洲小国(包括喀麦隆、科特迪瓦、加纳、莫桑比克、苏丹、坦桑尼亚、突尼斯和乌干达)的宏观经济效益相当不错:其中大多数国家1999年的gdp增长率预计为4-5.5%,2000年的增长趋势预计会进一步加强,而且通胀率总体上都保持在一位数的中低水平。这些国家经济效益不错部分是因为它们长期采取了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而且一些国家的天气条件有利。加纳、莫桑比克和乌干达最近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其9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持续增长的继续。为了对付石油价格下跌而造成的外部环境恶化,阿尔及利亚政府在1999年紧缩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从1995年开始实施了一个范围很大的结构改革计划。在突尼斯,由于出口效益良好,而且政府进行了财政调整并采取了浮动汇率制,突尼斯经济预计在1999年和2000年会继续强劲增长。

另一方面,其它三个非洲大国的经济活动要低迷得多。由于金融市场的信心已经恢复,利率下降,而且出口前景(特别是对亚洲)也有改善,南非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在1998年减速之后在1999年会有所加快。虽然根据通胀率继续下降和稳定的财政状况等因素而小幅下调利率是恰当的,但是为了保证对外收支的平衡,利率下调的余地是有限的,这帮助减少了南非储备银行的远期公开净头寸。这将减少南非的风险报酬,并推动经济增长。结构改革的迅速实施也会使南非2000年及中期的经济增长前景变得更加光明。尼日利亚1999年的gdp预计只会增长0.5%,财政预算赤字和经常项目逆差预计会分别高达gdp的约8%和14%。这些不利发展部分是因为1998年1999年初的石油价格下跌和opec石油出口限额的因此下调而导致的石油大幅减产。非石油经济的gdp预计在1999年会增长3%,而石油经济的gdp预计会减少4%。同时,1999年第一季度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滑坡恶化了局势。这些问题已经得到部分解决,石油价格的上涨增加了出口收入和公营部门的收入。但是,为了使经济在中期恢复增长,政府还必须进一步进行财政调整,降低水平很高的通胀率,并坚定地实施新政府的私有化计划、管制放松计划和其它结构改革计划。摩洛哥1999年经济增长低迷的部分原因是旱灾造成了农业减产,摩洛哥经济在2000年预计会有反弹。但是,政府同样还要进行更多的财政调整和结构改革。这些领域的进展将增加摩洛哥最近采取的贸易自由化措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潜在收益。

在中东,经济低增长局面预计会继续,但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经济今年可能会因为石油减产而出现负增长。埃及经济预计在1999年会保持较强劲的增长势头,通胀率会稳定在约4%。但是,一些最近的发展情况表明,只有进一步开展经济改革和经济自由化才能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埃及的对外经常项目状况从1996-97的小幅顺差转变成1998-99的小幅逆差,这部分是因为国内信用的大幅膨胀;国际储备不断减少而利率相对较低,这导致中央银行为政府赤字提供资金。在伊朗,在1998年大多数经济指标急剧恶化之后,当局开始实施一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整和结构改革计划,旨在减少经济中几个主要的不合理现象并刺激经济在中期增长。这一计划的目标有:大幅减少预算赤字、通过货币供应量增长减半和让实际利率恢复正值来遏制通货膨胀、让外汇市场自由化并让国内物价自由浮动。

三、转型国家经济增长出现两极分化

经过十年经济转型,特别是经历了近年来新兴国家的危机之后,转型国家已经分为强弱两种类型。前者以波兰、匈牙利等国为代表,后者以俄罗斯及其部邻国为代表。危机之后整个地区的出口下降,与俄罗斯与紧密的贸易联系的国家尤其如此,但一些国家面对冲击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灵活的政策应变为。一些国家则由于薄弱的金融体系和企业重组的不到位使衰退加深,东南欧国家因科索沃冲击使趋好的经济前景发生逆转。

然而,由于卢布贬值所产生的进口替代效应及近来油价上涨,俄罗斯经济下降的趋势得到抑制,工业产业将超过一年前的水平。经常帐户逆差缩小,政策收入和外汇储备增加、卢布汇率自4月份以来也保持稳定。因此,imf预计俄今年将从去年-4.6%的基础上实现零增长,明年达到2.0%的正增长。整个转型国家今年的增长率约为0.8%,明年为2.8%。自经济转型以来,俄罗斯经济在1997年和1998年初第一次出现低增长。其后,俄罗斯于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经济活动再次衰退。经济和政治前景不确定性的不断加大导致更多的资本外逃和外国直接投资大幅减少。但是,最近的发展情况表明,经济下降的趋势正在被扭转。工业产出开始加速增长,高于上一年水平。很明显,这部分是因为卢布大幅贬值导致了进口替代现象的增加。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俄罗斯的经常项目收支平衡和政府收入产生了积极影响。货币政策仍然稳定,中央银行为政府预算赤字提供的资金有限。因此,通胀率降至约3%每月,外汇储备增加了,卢布也从4月起开始稳定下来。

考虑到最近的发展情况,并假定俄罗斯的稳定与改革联合计划得到实施,imf目前预计俄罗斯经济在1999年实现零增长,2000年增长率升至2%(表1.6)。俄罗斯还将面临重大的政策挑战。最近通过的imf计划中游一个财政计划,旨在实现占gdp2%的财政盈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和其它宏观经济目标,许多方面的改革措施需要得到彻底实施。如果不采取这种措施,财政状况会再度恶化,要求中央银行为政府赤字提供资金的压力会加大,而且不稳定的经济形势也会迅速恶化。银行部门的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有限:一个银行重组机构成立了,而且当局取消了总部设在莫斯科的18家大型银行中6家银行的营业执照。事实上,这些大型银行中有许多银行没有偿付能力,只有少数几家被关闭,而且从问题银行分割资产的现象很普遍。虽然破差法制框架和银行重组机构运作的法制框架已经到位,但政府还需要进行企业重组和许多其它改革。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2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工具。财政政策是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来实现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长期和短期财政战略,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功能可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货币政策是说一国的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控制、调节和稳定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措施总和。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通常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实施何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根据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相机抉择。纵观我国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历程,从建国后一直奉行的“双松”政策到1998年底起开始施行的历时近七年之久的“一积极,一稳健”的宏观政策,再到2005年我国政府开始奉行的“双稳健”政策,我国政府正是从实际出发,结合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国际经济动态的转变,审时度势,成功地完成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当前从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出现的逆转以及已经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将有所缓和。同时,出口增长将回调,但幅度有限,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持续作用下,银行的流动性虽然比去年有所缓解,但仍然比较充裕,货币信贷仍然处于比较宽松的环境。在此背景下,继续实行“双稳健”组合似乎是我国2007年继续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选择。 

然而,就当前经济形势来看,影响我国政府做出宏观经济决策、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三大矛盾需要高度关注。首先,社会过度储蓄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从2000年到2006年1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123804.4亿元增加到334361.4亿元,增长了1.7倍,增长幅度平均每年达到18%,存差也由24433.3亿元扩大到111219.8亿元,存差扩大了3.55倍。在储蓄增加额中,有45.3%来自于城乡居民增加的储蓄,另有31.1%来自于企业增加的储蓄。就是说,当前我国储蓄的迅速增长主要是由居民和企业两大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居民将过多的收入用于储蓄,一方面是与我国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不健全有关,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储蓄主要来自于高收入者而中低收入者所占比重不高相关。企业将过多的资金用于储蓄而不是投资于创新活动,一方面是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关,另一方面是这些储蓄大部分是大中型企业增加的存款,而中小企业依然缺乏资金。在社会储蓄持续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机构的压力不断增加。随着存差规模的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要千方百计将这些剩余资金“消化”掉。由此,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又投向了建设领域,新一轮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由此产生。还有,储蓄过度增长引起过度投资,实际还对消费形成了挤出效应,因为在资金一定情况下,投资过多占有份额,必然排挤和抑制了消费。 

其次,工业的过快增长引起的产能过剩问题。当前,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向金融机构流入,另一方面是社会消费增长速度又远远慢于工业品的生产增长速度。由此,我国经济发展中又遇到另一个矛盾,工业品产能的过剩。按道理,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增长并不慢,而且从2004年以后还有加快增长的趋势。比如从2004年到2006年社会消费平均增长幅度都在13%以上。但是,我国工业在投资的不断刺激下产品生产量增长更快,例如2000年到2005年,全国家用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空调器、微型计算机、移动电话、汽车产量分别增长了1.05倍、1.33倍、1.11倍、2.7倍、11倍、5.78倍和1.76倍。2006年,上述工业品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当工业品持续以快于国内消费增长速度增加时,便被迫形成大量出口,大量出口既造成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又形成巨额贸易顺差,由此导致外汇储备越来越多,而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反过来又要求M供给规模不断增加。 

再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引起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差距呈现全面扩大的趋势,既存在城乡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也存在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从2000年到200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79倍扩大到3.22倍,2006年扩大到3.4倍。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公共医疗、养老、教育补贴、住房公积金等社会福利项目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更大;在地区之间,西部地区居民最低收入省份与东部地区居民最高收入省份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比如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公务员收入是贵州的3至4倍。在城镇内部,2000年到2005年,按五等分法,城镇居民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比由1∶3.6扩大到1∶5.7,而困难户收入与最高户收入差距达到11倍。行业差距更大,全国事业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约1.5万,一般企业1万左右,而大企业5至6万,能源、电信、金融企业可超过10万。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如此,从2000年到2005年,按五等分法,农民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比已由1∶6.47扩大到1∶7.26。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达到相当悬殊的程度,基尼系数已超过0.4。2005年,我国城镇有近2000万人月收入在200元,有近4000万农民年收入在800元以下,他们经常入不敷出,要靠借债维持生存。近几年来,我国消费不足实质是结构性消费不足,主要表现为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消费不足。当前,我们面临的矛盾是,一方面,城镇的收入分配在向高收入群体集中,而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在不断下降,他们将越来越多收入存在金融机构;另一方面城镇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边际消费倾向高,但他们却无钱消费。如何将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地分配到不同收入群体,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民身上,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并增加消费,这是当前我国宏观政策的关键所在。 

从经济运行角度看,如何避免或消除经济运行中储蓄过剩、产能过剩和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不仅是近期宏观调控需要面对的,而且也是国家长期政策和制度安排需要考虑的。就当前而言,我国的货币金融政策尚显偏松,财政政策相对偏紧,这种政策组合不利于控制工业产能的进一步过剩,也不利于扩大国内的消费,因此考虑到情况的变化,我们应该奉行“总体稳健、适度微调”的思路,在目前政策姿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在力度上调整当前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组合。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3

一、从PMI来看,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可喜变化

1、从地区PMI指数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呈现齐头并进良好局面

我国中、西部地区PMI指数率先回升,东部地区回升略显滞后,但回升势头较为稳健,PMI指数已连续四月保持在50%以上,并且从最近三月来看,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2、从行业PMI指数来看,20个制造业行业呈现较为普遍的复苏势头

从最近三月来看,已有大约15个行业PMI指数持续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列入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规划的行业,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等PMI指数今年以来在各行业中遥遥领先。

3、从新出口订单指数来看,形势呈转好迹象

自去年12月份以来,新出口订单指数已连续七个月回升,最近两月突破50%临界线。分行业来看,最近两月,20个行业中已有将近10个行业突破50%临界线,部分行业如机电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回升尤为明显,已上升到60%左右。随着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再加上有国家一系列稳定出口的政策措施作支撑,预计下半年出口将止跌企稳,甚或转向缓慢回升。

4、从PMI趋势分析来看,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已经平滑,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我们对PMI历史数据做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为了剔除不规则性因素影响,观察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对2005年1月至今年6月份的PMI数据做了简滑,得到的PMI平均值为53.2%。今年5月和6月的PMI数据分别为53.1%和53.2%,非常接近长期趋势值。这表明,我国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已经发挥成效,宏观经济非正常波动目前已经熨平,今后发展将回归正常趋势。

从PMI表现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已经完成筑底过程,回升的基础得到夯实,下半年可望发力由稳转升,预计三、四季度GDP增速可望达到8%以上。

二、从PMI来看,当前经济发展中要关注两方面问题

1、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通胀预期加重

从反映原材料价格升降变化趋势的购进价格指数来看,该指数已经连续七个月上升,自今年4月份以来跃上50%临界线,并且继续攀升,6月份达到57.8%。分行业来看,20个行业中,最近几个月,有15个行业高于50%,部分行业已达到60%以上。

购进价格指数保持上扬,一方面反映出企业开工率上升,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是经济回暖的一个信号;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流动性充裕、经济复苏预期上升和美元贬值的背景下,上游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又可能导致价格体系扭曲,加重通胀预期。从这些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增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一方面使经济发展成本增加,影响企业效益,增加企业经营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市场的波动。面对这种情况,宏观调控政策要注意保持物价稳定,防止价格过快增长,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2、生产恢复增长较快,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

自今年3月份以来,我国制造业呈现加快恢复增长态势,生产指数一直保持在56%以上较高水平,而新订单指数虽已回升,但基本保持在53%上下波动,生产指数高于新订单指数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生产恢复增长相对需求明显超前。目前20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达到50%以上,部分行业达到60%以上。在生产加快增长的形势下,有可能出现“再库存化”现象,成为市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导致价格剧烈波动,干扰经济发展。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4

近期外汇市场上表现最为“抢眼”的莫过于欧元了。

2008年12月4日,欧元开始了一轮令人匪夷所思的上升,在随后短短11个交易日中,最大升幅多达2200个基点,从1.25的低位直线式地飙升至1.47附近。但之后的大幅度回调更显离奇,直至目前已经下挫到1.31附近,跌幅达1600个基点。

欧元让人“炫目”的走势,最直接的市场推手要数欧洲央行摇摆不定的降息态度。2008年12月初,欧洲央行官员纷纷表态,短期内央行不可能继续降息;12月下旬,又频繁向市场表达降息意愿;2009年1月15日,欧洲央行直接宣布降息50个基点,利率下调至2%。

欧洲央行摇摆不定的降息态度正反映了欧元区经济形势的尴尬。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欧元区经济也逐步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泥潭之中。德法意等西欧各国经济面步入衰退的境地,而东欧各国经济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下行风险。德国在2008年两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幅分别为-0.4%和-0.5%,而整个欧元区则为-0.2%和-0.2%。据欧洲央行预计,今年欧元区的GDP增幅为-1%~0,最早也要到2010年才可能有所恢复。

欧元区不仅经济境况在恶化,各国间的增长差异也越来越大,不断有国家的评级被下调。今年1月中旬标准普尔称,西班牙信贷评级有被调降的风险,这也是近期第三个被警告的欧元区国家。

种种迹象都在显示,欧元区经济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疲弱,而且由于欧洲经济较美国仍有一定的滞后性,未来两地区间经济的周期差也很明显,这也必然导致欧元的疲软。对于欧洲央行来说,区内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是其急待解决的问题。在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或退居次要位置的时候,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欧元区经济,欧洲央行仍有继续下调其利率的可能性,而且未来其降息的空间仍较大。这将使欧元的利差优势不断收窄,同时其高息货币的地位也将动摇,导致结转套利交易的平仓,两个因素都将减少欧元的需求,推动其下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欧洲实际经济而言,欧洲央行还能否继续将利率维持在2%这个它们较为“熟悉、可控”的范围。其货币政策到底是坚持以控制通胀为主要目标,还是为了刺激经济继续降息仍摇摆不定。这可能会带来市场短期的变化。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欧洲央行将意识到不得不在今年降息到1%的水平,这将使它货币政策上的“保守性”和“滞后性”不断左右汇价关系,最终会让欧元承压。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5

中国真实GDP在2006年一季度的增长率为10.4%,各主要板块――固定投资、净出口与消费――都表现了强劲势头。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仅仅上升了0.8%,通胀率似乎离危险区仍很遥远;局部地区出现劳工短缺,但乡村剩余劳力数以亿计,中国劳工市场整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仍未根本性改观;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继续保持着双盈余。

高增长与低通胀的组合,是各国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能实现这种组合的经济体屈指可数。中国自2000年起,也进入了这个准理想境界――真实GDP平均年增长9%以上,只经历了温和的通胀,年度CPI增长率被控制在4%以下。中国经济是否从此进入长久欣荣稳定的绿洲?

中国现在具备了有利的基本条件,有助于维持高成长低通胀的局面。除了高国民储蓄率,中国经济的结构更加多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表现为非国有企业在GDP中的份额显著上升,大多数产品与服务的价格由政府管制改为市场供需决定,进出口贸易/GDP的比重也大大提高。农村剩余劳力向城市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抑制了工资成本的急剧增加。财政与金融改革也在制度上强化了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除了利率、准备金率、贴现率等货币政策工具,政府现在也可以真正地运用税收和支出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但是,中国经济仍有脆弱因素,随时可能触发通胀,危及经济持续增长。

首先,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投入的迅猛增长,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生产率的增长对GDP的贡献相对较低。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是固定投资的主体,对价格不断上扬的进口原材料和石化能源依存度很高。这种增长模式更易使通胀压力抬头。

其次,企业与家庭融资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一季度信贷增长1.26万亿元,增幅达14%,而这是在信贷/GDP达到180%的高峰上发生的。经验表明,银行主宰的金融体系在资源配置的效率、对周期性冲击的反应速度与调整能力都远逊于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

第三,虽然与历史上任一经济周期比,中国目前在制度上更有可能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但由于对固定汇率的执着,货币政策并不能运用自如,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应与总信贷的控制调节能力。同时,在宏观经济出现失衡时,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引导政府本能地优先使用行政力量,容易出现一刀切、急刹车和矫枉过正等不良后果,甚至“硬着陆”风险。这意味着,通胀一旦死灰复燃,治理成本将非常高昂。

鉴于此,央行提高贷款利率以抑制过大的信贷需求和通胀压力,非常明智。但有意见却对此质疑,认为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大风险是通缩而非通胀,不能采取收缩性宏观调控,包括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其根据有二:一是目前通胀率低于2%,离零点警戒线太近;二是固定资产投资是推动中国GDP成长的主要动力,加息容易造成产能过剩,演变成未来通缩。

通胀与通缩,风险孰大孰小?在目前的经济周期阶段与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的通胀风险远远大于通缩风险。全球经济正在经历同步性成长,GDP增长率在2006年与2007年预计将继续处于或接近于历史高峰。中国近来的实际GDP增长率已接近甚至可能超过潜在增长率。如果经济不能适度降温,通胀压力迟早会产生。

目前公布的CPI增长率极有可能低估了真实的通胀。近年来原材料与能源价格的持续飙升,人民币汇率未动所加剧的贸易条件的恶化,都几乎没有反映到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格中。其中可能有政府政策(比如汽油价格的管制与补贴)的影响,有市场竞争激烈的因素,但也有官方通胀的测量问题。有理由怀疑,近年来中国教育、医疗等服务价格的上涨,以及房地产价格上涨所隐含的租金成本上升,是否合理地反映到CPI的变化中?即使按CPI度量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水平能奇迹般地继续保持稳定,房地产等资产价格膨胀的风险还是不可低估。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都不应为公布的低通胀率所迷惑。

至于产能过剩,归根结底是过度投资形成的。除了地方政府追求政绩而产生的投资冲动,过多的流动性与过低的资本成本是导致固定投资过快的根本原因。由于担心未来可能的“产能过剩”引发通缩,而未能及时收紧货币政策,就可能更加刺激投资,某些行业甚至可能产生投资泡沫,加剧“产能过剩”的风险。因此,抑制总体经济过热与防止某些行业“产能过剩”并不矛盾。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产生了一些混淆的认识,指望产业政策来引导资本流向,甚至以为产业政策可以从根本上替代反周期的宏观经济稳定政策。

事实上,中国的电力与钢铁等行业历来受政府计划和产业政策的影响最大,但也最常经历交替出现的短缺或过剩。即使出现了产能过剩,也可通过公司并购、产业整合、淘汰经营不善的企业,在保持需求稳定上升的同时,减少过剩产能。

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上升扩张的周期,担心中国发生日本式的通缩,有杞人忧天之嫌。广义货币(M2)和总信贷的成长速度过快,如果综合考虑汇率和利率等因素,中国的总体金融条件在经济活动高峰加速时还继续趋于宽松。经济内在的变化因素已在孕育通货膨胀,松弛的政策条件进一步提供了通胀的催化剂。中国有必要采取一揽子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预防潜在通胀风险,引导经济平稳运行。

其中,货币政策毫无疑问应当处于核心地位。央行最近的加息行动不应视为孤立的,更不能视为最后一着。中国在可预见的期间(12个-18个月),至少还有100个-150个基点的升息空间。当前几乎所有央行都在实行政策收紧。中国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幅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不仅是保证央行调整利率和有效抑制信贷膨胀的前提,而且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助于缓和国际市场能源与原材料价格飙升给中国带来的进口通胀压力。

最近的经济政策范文6

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中国经济已走进了与过去30年不同的增长阶段,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不然会误判形势,误导政策。防止货币政策围着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转动从而加大货币“堰塞湖”决口的风险,是近期最应该避免的“黑天鹅”事件。

近日有外国媒体基于中国欠佳的经济数据发出“预测”说,中国和韩国可能会跟进全球降息潮,出台刺激经济政策。一个阶段以来,一些外国媒体和机构一直在加大推动中国政府出台短期刺激经济政策的舆论攻势。他们对中国最近的经济数据有很多评说。评说之一是当下的经济增长与预期不合;评说之二是中国经济呈现弱复苏态势;评说之三是经济下滑态势确定。基于这样的分析结论,中国经济形势堪忧,接下来就会释放政策刺激的“预期”,特别是对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有效投资需求不足。过去几年已经印发了很多钞票,流动性过剩又无处可流,相当于形成了高水位的“堰塞湖”,一旦决口,巨大的水量借助势能将引发势不可挡的灾害。居民存款从2007年的14万亿增加到2012年底的41万亿,5年增加了27万亿,无序发展的理财产品和地方债务的大幅攀升,都隐藏巨大的金融风险,若处理不当,这些都可能成为“货币堰塞湖”决堤的推力。特别是当下美欧日央行都在强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而热钱流入必然会加剧“货币堰塞湖”的风险。因此,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增长形势,防止政策资源特别是货币政策围着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增长转动从而加大“堰塞湖”决口的风险,是近期最应该避免的“黑天鹅”事件。

由此观之,中国经济当前显然不是危机状态,所以“复苏”之说很容易造成误解。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经济已走进了与过去30年不同的增长阶段,对“增长速度”当然需要重新认识,不然会误判形势,误导政策。

那么,到底该如何认识当前的增长速度?7.7%的增速与前30年平均两位数的增速长相比确实是放缓了,但这不完全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由经济规律带来的潜在增速的必然变化,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的。

首先,经济高增长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以往30年高增长的外部“红利”和内部“红利”正在改变。贸易顺差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最高超过3个百分点,而最近三年贸易顺差增长对GDP的贡献是负。而更重要的,还在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改变以及其他要素比如石油价格的国际接轨,大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既然原有高增长的环境和条件已改变,经济增速放缓就势属必然。

其次,产业结构正在变化。经过了30余年的粗放式发展,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等问题,以及环境和资源约束都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都在制约这些行业有效投资的增长,而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在新产业结构还未形成的时候,新的有效投资需求增长还无法补缺正在调整行业的投资减少,经济增速放缓不是太正常的现象么?

根据经济学有关充分就业与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率的基本结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5%左右并未出现大规模失业,足以说明当前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笔者认为,这个判断至少对当前的宏观政策有两方面参考作用。

其一,人为刺激更高的增长是反规律的行为。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有一定的内生稳定性,没有必要刻意出台“稳增长”的短期政策,“平稳”货币发行,对防止近期最大可能的人为改变增长态势加大金融风险的“黑天鹅”事件非常重要。当前增速处在潜在增长速度的判断还告诉我们,资本和劳动力要素投入比也在进入规模递减状态。在劳动力供给减少不能配合投资增长的情况下,更多的投资只能加剧规模递减效应,更多的货币投放使货币“空转”比例更大,加剧本已在高水位的“货币堰塞湖”的风险,一不小心刺激政策可能成为“堰塞湖”决口的导火线。

其二,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政策不作为。虽然潜在增速放缓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性,但这并不说明当前的投入产出比和增长结构是完全合理的,也不说明阶段性的稳定增长速度就是未来可持续的增长速度。不出台短期“刺激”政策,不等于已被“蓄”在“货币堰塞湖”中的巨大流动性就没有风险了。

因此,短期内政策资源需要更务实地配置在有效投资需求的创造上,引导巨大的民间资金参与有效率的经济活动,以有序释放“货币堰塞湖”中的流动性。最近一系列审批制度改革,如铁路部分建设项目对民营企业开放,营改增税收试点范围扩大,中小企业税费减免政策延续等等,都在原来政策基础上向前跨进一大步,若进一步细化可操作性,或将对改善经济运行状态有更直接的效果。

从根本上来说,按照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在规模递减状态下,更高的增长是靠加大技术进步来推动的。也就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突破增长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