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成材料行业发展

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文1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新型材料市场应用农业领域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有了崭新的发展机会以及广阔的发展平台,高分子材料科学也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高分子材料已经在我国市场上的多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合成高分子材料凭借着其独特的优良性质以及相对良好的使用性能,在市场上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伴随着时代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新型高分子材料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适应人类的需要,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便十分重要。

2.高分子材料简述

高分子化合物是高分子材料的组成基础,构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成分是聚合物。所以,高分子材料所具有的性质便是其构成基础聚合物所具有的性质了,其含有的主要材料所具有的特性,便是这种高分子材料的特征性能。目前,高分子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金属材料是在当前的市场上应用的材料主体,是应用性材料科学的主要内容。在三者当中,属高分子材料最受欢迎,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得以广泛的应用,在整体的新型材料的市场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的材料市场上,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一直都没有停止,反而是以高速的发展形态展现在人类的面前。例如,合成树脂的数量在十年之内几乎增加了一百倍,高分子材料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塑料便是一种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塑料的用途广泛,传统的木材和水泥的年产量加起来也远远没有塑料的产量高。合成橡胶的产量也大于天然橡胶的产量,合成纤维一年的产量几乎达到了羊毛和棉花等人造纤维或者天然纤维总产量的二倍之多。还要合成树脂的发展等等。但是,即使高分子材料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研究进展以及生产应用,但是相比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我国的科技仍然是较为落后,与各大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高分子材料于一九三零年问世,至今已经发展了将近九十年的时间。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纪末期,高分子材料才正式收到人类的重视和研究。科技处于不断的进步当中,人类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大家都熟知的纳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是一种聚合物基材以及纳米微粒的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具有独特的优良性质,在研究纳米材料的时候,要以其潜在的性质为依托,寻找最有效、迅速的开发方式。

2.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应用概述

高分子材料作为材料市场的后起之秀,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并且在整个材料市场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各行各业,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高分子材料的身影。例如在功能材料方面随处可见高分子材料,在结构材料方面高分子材料也表现出其难以比拟的优势。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主要分类为:光功能材料和高分子分离膜,高分子复合材料以及该分子磁性材料。所谓光功能材料即是指这种材料能够对光进行吸收和转换,或者透射和储存。所谓高分子分离膜材料,其本身是一种薄膜性质的材料,即是利用高分子材料来制作成的一种具有半透性质的过滤膜,它的典型特征是选择透过性。这种材料对环保工作等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分离效率高,使用条件好。所谓高分子复合材料是指有多种具有不同的性质的物质所复合而成的多相材料。这种材料聚集了多种材料的特征,优势十分明显,例如复合材料能够同时具备耐高温和高强度等多种优点。所谓高分子磁性材料是指磁性材料于高分子材料的一种复合形式,也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的一种。这些新兴的高分子材料已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医疗行业以及工业行业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3.举例说明新型材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科技的进步无疑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新兴材料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农业以及工业的生产领域,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十分常见,木塑复合材料大多应用在农业领域,这种高分子材料具有以下优点:韧性好,较高的强度,可再生性好并且能够耐腐蚀。因此,木塑复合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传统的钢铁材料,故在我国农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我国大片的庄稼地中,大量存在着秸秆这种新型材料,我国对秸秆加以利用的研究已经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秸秆用于沼气发电,秸秆用于提取纤维素制作高能燃料等,将秸秆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材料仍然需要研究。部分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在温室中进行,因此温室大棚便是农业领域当中的必需品。新型温室大棚保温材料能够在白天充分吸收阳光,并自动进行恒温工作的处理,在夜晚能够使大棚内维持同样的温度和空气中的湿度。这种采用新型温室大棚保温材料的温室能够使植物自然生长,提高了农业产量和质量。对于温室材料的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性能便是其保温性能。新型温室保温材料的研究意义重大。

4.新型材料的发展前景

我们现在共同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新型材料的开发能够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进,新型材料能够凭借其优良的性能以及可重复利用的特点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是,我们要时刻铭记,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新型高分子材料的使用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其次,新型高分子材料要尽量追求成本低廉,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目前我国所研究出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大多价钱昂贵,因此,寻找廉价的基础材料作为高分子材料的生产成本至关重要,原材料的选取和加工工艺的选择都是未来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重点问题之一,人类也从未停止过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探究工作。同时,要对新型高分子材料进行宣传,让大家都有所了解,才能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利用率。最后再次强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才能让这种高分子材料对我们的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谭志坚,王朝云,易永健,等.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塑料科技,2014,42(2):83-89. 

[2]祁春媛,方东辉,任小杰.木塑复合材料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 

[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4,42(5):149-151. 

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文2

【关键字】材料加工 新材料 加工技术 制造业

1.前言

材料加工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材料、物理、力学、机械、信息等,它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金属塑性成形、表面处理、粉末冶金成形等方面[1]。材料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生产和改性有巨大促进作用,从而使得材料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生产成本得以降低,材料使用寿命得到保证,同时,这也对促进分析研究新型材料、使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今天,各种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材料加工技术仍然是无可替代的,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有新的材料加工技术出现。在机械制造行业里,材料加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制造行业中起着基础作用。

2.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至今,出现了许多新型材料与新材料技术,主要代表有高温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是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这些技术大大促进了新型材料的研究,许多新材料技术得到了开发。

然而,仍有个重要的问题存在,新型材料的研发与材料加工技术发展并没有达到同步,这样大大制约了新型材料的发展与运用。比如,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材料,具备很好的实用性,但是由于没有适宜的加工技术,导致该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利用效率低下且成本较高,制约了材料的发展,使得高性能的材料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由此看来,发展材料加工技术的任务势在必行。

21世纪以来,材料加工的发展将会体现出的主要特征有:

(1)实现材料加工工艺与材料性能设计的统一。要实现这个统一,将会在材料加工技术领域发生重大变革,这是进入发展加工工艺技术的标志。

(2)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材料各个方面精确控制。要做到这些,不仅需要高度发展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还需要完备的数据库系统。

20世纪90年代,材料加工技术的革命已经开始,其中,就如今的发展情况来说,人工点阵与复合材料特别能代表此次的革命,尤其是人工多层膜材料以及各种层状复合材料。

3.材料加工技术的展望

3.1材料加工技术总体发展趋势

材料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生产和改性有巨大促进作用,从而使得材料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生产成本得以降低,材料使用寿命得到保证,并且,这也对促进分析研究新型材料、使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材料加工技术快速地发展,不断有新的材料加工技术出现。该技术的总体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三点,分别是过程综合、技术综合、学科综合。

(1)过程综合。过程综合的趋势涵盖了两层意思,第一,实现材料加工工艺与材料性能设计的统一,使新型材料的研发与材料加工技术发展同步,使各个环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二,指的是材料加工技术的各个过程的统一,这也可以称作短流程化。

(2)技术综合。材料加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结合多种学科的一门科学,材料加工技术综合了其它学科,使得材料加工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制备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综合。

(3)学科综合。学科综合在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与传统三级学科相结合,例如与铸造技术综合;第二,与二级学科综合,例如与材料物理与化学综合,从一定意义上来看,与二级学科的综合是由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造成的,要求根据使用需求对材料性能进行设计,在这一层面进行学科综合的主要特点是,各学科间界限逐渐变得不清晰,各学科相互渗透;第三是与其他一级学科的综合,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外学科的综合[3]。

3.2金属材料加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上文着重叙述了材料加工的总体发展趋势,现在着重对金属材料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行论述,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缩短常规材料加工流程化,提高加工效率。今后的材料加工趋势将打破传统成形加工方式,使得材料加工工艺流程得以简化缩短,有效简化工艺环节的冗余部分,最终连续化生产,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2)成形加工技术更加先进,对组织和材料性能进行高效精确的控制。使得传统材料品质得到很大提升,更便于使用。对于难以加工的材料,将会大大提升其加工性能,并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材料。

(3)材料设计、制备与成形加工一体化,有效简化材料加工工艺流程,实现连续化生产,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4)进行新技术研发,开发先进的制备技术与成形技术,研发新材料,例如,大块非晶合金制备与应用技术、电磁约束成形技术等。

(5)运用计算机科学,对材料加工过程中的数值进行模拟仿真,并利用所得数据建立相应材料的数据库,这将大大促进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

(6)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智能化,这是材料制备加工新技术中最被关注的研究方向,智能化的生产与加工可以使材料生产的可靠性以及生产效率都得以提升,并使得原材料的消耗及废弃物的排放减少。

4.结语

从20世纪至今,出现了许多新型材料与新材料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这些技术大大促进了新型材料的研究,许多新材料技术得到了开发,材料加工技术的过程、技术以及学科综合得以深化。材料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生产和改性有巨大促进作用,从而使得材料生产效率有了较大提高,生产成本得以降低,材料使用寿命得到保证,并且,这也对促进分析研究新型材料、使研究成果产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材料加工技术以其在科技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大本.面向汽车轻置化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动向[J]铸造纵横

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复合材料与工程;人才培养;专业面;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098-02

复合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发展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是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关键高技术新材料。我国高校开设的本科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一般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为主线,目标是培养具备复合材料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适应现代复合材料高科技化发展趋势,掌握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能从事先进复合材料与结构的设计、制备、评价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我国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工业发展迅猛,产销量居世界首位。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面对日益增加的技术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大量更新,为适应现代教育培养的新形势,必须对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研究与改革。济南大学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自1995年招收本科生,1999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对其他高校的调研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①化学与力学知识薄弱,创新能力差;②专业面太窄,毕业生工作适应性差;③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学生解决实际工程能力弱;④没有很好体现办学特色。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根据当今复合材料的发展,开展先进的、科学可行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有机化学、高分子知识的讲授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是有机物。有机化学是一门探讨有机分子结构性质、有机反应途径机理以及相关产物分离与结构鉴定的基础科学,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是聚合物合成的反应类型和反应机理的坚实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学习和设计聚合物合成的反应过程,提高学生学习高分子化学的效率,启发学生对聚合物设计的创新思维。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是本专业两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既是理论学科,又是应用学科,涉及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1]。其专业理论性强,概念复杂,抽象难懂,聚合反应机理都是微观的,内容较难掌握,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学内容与学时数减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授课过程应结合复合材料常用聚合物基体材料,注重对各知识点进行重组和精练,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排序,兼顾聚合物基体最新的科技进展,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应用。

二、加强力学与结构设计知识的讲授

复合材料既是一种材料又是一种结构。复合材料的组分材料和纤维的铺设方向可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选择,即复合材料具有可设计性。复合材料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是复合材料力学的重要特点。与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相比,普通力学问题在复合材料力学中需要重新研究,以确定常规材料的力学理论、方法、公式的适用性与如何修正。对于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和设计计算必须以准确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数据为前提。随着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复合材料力学已形成独立的学科分支并蓬勃发展。

三、扩宽专业面,提高毕业生工作适应性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涉及面广,内容多,如何根据社会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十分重要,也非常困难。从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分析,应进一步扩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工作适应性。复合材料行业的发展,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出现高度专业化趋势;另一方面技术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高度综合化趋势。因此,在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上应充分考虑,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工程素质与管理素质得到提高,工作的适应性增强。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了改革,主干学科还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力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物理、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复合原理、复合材料学、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复合材料工艺与设备、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基础、复合材料测试技术、现代材料测试技术。选修课的设置充分考虑扩宽知识面和就业,具体科目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工艺概论、新型建筑材料、工业仪表与工程测试、计算机辅助设计、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金属材料概论、材料科学研究方法、建筑装饰材料、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等。

四、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提高毕业生工程能力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属工程技术型专业,应侧重对学生工程能力、推广应用能力的培养。复合材料工业一直持续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远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并且没有任何减速的迹象。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不能提供足够的训练有素的工程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教学实验、实习、科研实践相结合,将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加开设了两周的综合性实验和一周的设计性实验。同时,与企业建立了多个复合材料教学实践基地,除了规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外,再组织有兴趣的同学利用寒暑假在企业进行实地学习,并请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报告他们的新产品开发研究,介绍行业新工艺与新设备。实践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体现学科的办学特色

各高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办学条件差异较大,应扬长避短,积累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2]。复合材料按照基体材料的分类可以分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科研方向,将专业教学与科研融为一体。结合我校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基础优势,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将专业面从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拓宽到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并保持无机基复合材料的优势和特色。我校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品牌专业。实践表明,我们的特色办学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也为学生就业扩宽了渠道,为山东省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总之,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讲授,扩宽学生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着力解决学生工程能力弱的问题,使毕业生在复合材料生产、设计及研究开发等方面具有更快更高更强的工作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郝智,伍玉娇,罗筑,黄彩娟.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5):116-118.

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节能;新型建筑材料;环保型社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筑迅速增加,建筑耗能的问题日益突出,资料显示:建筑行业能耗占到了全社会总能耗的40%~50%。因而建筑节能问题已越来越被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我国政府适时制定了中长期节能规划,在规划中建筑业被列为节能与环保的重点行业。而建材行业作为消耗自然资源、能源高,破坏土地多,废气、粉尘排放量大,对大气污染严重的行业,节能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1. 发展新型节能型建材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建材行业沿用了粗放型传统生产模式,对自然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对生态环境重利用、轻改善。十二五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筑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而建筑材料的发展应以满足建筑节能需要为重,节能建筑材料作为节能建筑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在建筑中使用各种节能建材,一方面可提高建筑物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采暖空调能源损耗;另一方面又可以极大地改善建筑使用者的生活、工作环境。因此,走环保节能建材之路,大力开发和利用各种高品质的节能建材,是节约能源,降低能耗,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同时又对实现我国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此外,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也是节能建材研究领域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陶瓷材料、新型化学建材、装饰装修材料以及各种工业废渣的综合利用等。因此,发展新型节能型建筑材料,就成为未来建筑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型节能型建材的发展趋势

2.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在房屋建材中约占70%,是建筑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材是建材发展的方向,因而发展墙体材料,一定要按照建材绿色化的要求,与资源综合利用、保护土地和环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限制粘土砖,优化墙体材料产业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墙体材料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有利于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既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要能改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同时坚持''综合利废、因地制宜、市场引导''的原则,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综合利用粉煤灰及其他工业废渣生产墙体材料,加快轻质、高强、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步伐。如利用资源丰富的粉煤灰、煤矸石、矿渣等,取代粘土生产粉煤灰烧结砖,煤矸石烧结砖,矿渣砖。就其品种而言,新型墙体材料主要包括砖、块、板等,如粘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中加气混凝土是集承重和绝热为一体的多功能材料,根据目前国家的节能标准,唯有加气混凝土才能做到单一材料达标(节能50%)的要求,而用板材做墙体材料是今后墙材发展的趋势,因此加气混凝土制品作为今后墙体材料的首选,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又如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板具有质轻、保温、隔热、防火等优良性能,应用于新结构体系如钢结构中,被认为是理想的维护结构材料。因此,要适应建筑应用的需要,将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与提高建筑性能和改善建筑功能结合起来,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新型墙体材料,从而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建筑技术发展的综合目的。

2.2 保温隔热材料 墙体特别是外墙的传热在建筑物总体传热中占比例最大,我国多采用保温节能墙体。墙体保温式根据保温层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外墙外保温、外内保温和中空夹心复合墙体保温等3种。目前我的外墙保温技术发展很快,是节能工作的重点。时,外墙保温技术的发展与节能材料的革新是密不分的,建筑节能以发展新型节能建材为前提,必须足够的保温隔热材料作基础。而节能材料的发展必须与外墙保温技术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此,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要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近年来,我国保温隔热材料的产品结构发生有明显的变化:泡沫塑料类保温隔热材料所占比例逐年增长,已由2001年的21%上升到2005年的37%;矿物纤维类保温隔热材料的产量增长较快,但其所占比例基本维持不变;硬质类保温隔热材料制品所占比例逐年下降。我国目前常用的外保温技术体系包括:胶粉聚苯颗粒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无网聚苯颗粒外保温、现浇混凝土复合有网聚苯颗粒外保温、岩棉聚苯颗粒外保温、外表面喷涂泡沫聚氨酯和保温涂料等。在上述几种保温体系中,保温涂料综合了涂料以及保温材料的双重特点,干燥后形成有一定强度及弹性的保温层,符合外保温材料的要求。目前我国保温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有:

(1)现有产品性能的提高和改进。

(2)研制开发复合型保温涂料。应向固化块、憎水、粘结强度高、密度小和成本低等方向发展。

(3)注重环保,充分利用三废开发保温涂料,并遵循涂料发展的潮流,向水性化、环保化的方向发展。

2.3 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相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材工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对防水材料提出了多品种高质量的要求,而在桥梁、隧道、国防军工、农业水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和领域中也都需要高质量的防水密封材料。我国建筑防水材料的发展十分迅速,已彻底摆脱了纸胎油毡一统天下的落后局面,目前拥有沥青油毡(含改性沥青油毡)、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筑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刚性防水材料等五大类产品。相比国外先进国家,目前我国防水材料行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颢。

(1)产品结构不合理,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产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不高。

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新常态;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优化;ST区

一、 问题的提出

新材料作为高新技术的支撑和基础,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新材料产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加大了对新材料的扶持力度,美国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加大对包括先进材料在内的四个领域的投资;欧盟研究出台了新材料激励政策,重点发展纳米等新材料领域;英国、韩国等紧随其后,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世界新材料产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期。当前,我国新材料产业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正呈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新材料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新材料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0%;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一些关键材料的研发、应用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被国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了重点培育和快速发展。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了包括新材料产业在内的十大重点发展领域。新材料作为上海市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已发展成为产值位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成为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上海市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其中先进高分子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已成为上海新材料产业的两大核心产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新的风险又在形成和积聚,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危机的应对方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抢占工业发展新制高点,巩固经济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促进经济增长复苏。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和内部动力机制已发生深刻变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弯道超车”,必须突出创新驱动作用,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在未来分工地位的关键产业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在各行业打造一批能够支撑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且具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在牢牢把握以上经济形势的基础上,ST区委、区政府为了推动ST区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追赶式增长,积极对接国家、上海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一步明确了ST区产业发展的“3+2+3”的产业集群,并将“ST区推进产业集群建设的难点及对策”作为区委重点调研课题。

新材料产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既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和保障,更是当前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在中国整体进入新常态下,在中国“四个全面”的进程中,特别是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ST区如何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如何做强和做大新材料产业集群,如何持续贯彻和落实ST区“工业强区”战略,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ST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为ST区关注的焦点。本文聚焦中国新常态下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问题,分析了其发展环境和发展概况,着重阐述了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建议,为做强、做大ST区新材料产业,持续提高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加快构建“创业ST、宜居ST、和谐ST”提供重要参考和借鉴。

二、 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诊断分析

1. 总体现状。

(1)招商引资力度日趋加大。ST区大力开展新材料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境内招商和境外招商并举,针对新材料发展目标,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引领性作用、产值效益高的重点项目;在产业链招商上下功夫,尤其是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针对性招商,着力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为重点项目做好配套工作,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2013年,新签约新材料项目18个,总投资达79.49亿元。中国软包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的BOPP薄膜项目落户ST工业区;全球最大的工业织带制造商澳帕曼落户张堰新材料产业基地,除此之外浙江永恒实业稳定网络索、上海晟玺PC热塑料镜片等新材料项目也相继签约落户ST区,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2)发展软环境已逐步营造。一是引导企业用好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争取国家、市、区三级专项补助资金,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2013年,ST区新材料企业新增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两家;ST区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小巨人、专利示范企业各一家;乘鹰新材料等7个项目获得国家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上海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上海市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及各类品牌创建奖励等共计576万元。二是加大融资和人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融资服务新平台,帮助企业对接银行、担保公司、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2013年组织新材料产业系统性的融资对接活动5次,落实贷款1亿元左右。鼓励企业引进在新材料领域有前瞻性眼光、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推动人才公寓和单位租赁房、员工宿舍楼工作,落实人才的住房、税收等优惠政策。

(3)企业产学研合作发展迅速。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营造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发展环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共建新材料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升行业科研能力。目前,“多功能纤维面料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特种纤维涂层研究中心”等相继在ST区落地建设。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科技攻关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提升。欣年助剂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合作建立了“低碳化工催化剂工程化平台”,与中石化石科院合作开发工业废水的膜处理系统,推进催化试剂的研制开发工作;汇得化工与上海交通大学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申报了2013年度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高亮揉纹聚氨酯树脂,对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4)产业转型发展日益加快。鼓励企业采取增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自身技术的升级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华峰铝业通过增资并购方式引入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延伸产品应用领域,2013年公司产值首次突破9亿元,产品成功打入欧美、日本等市场。鼓励凯鑫森与其关联企业凯兰达兼并重组,强化与上市公司上工申贝的合作,重组公司将获得后者注资1.8亿元,用于发展新功能性薄膜和涂层材料项目。针对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发展实际,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先进产能,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13年新材料产业有1家企业被列入淘汰产能企业名单。

2. 主要成效。作为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ST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特种橡胶、新型绿色建材、高档涂料等,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华峰超纤、嘉宝莉涂料等一批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近年来,通过推进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措施,ST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显著,表现在: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全区54家新材料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27.51亿元,同比增长8.17%。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成长性良好,已发展成为ST区新材料两大支柱力量,其中新型合金材料及高分子合金材料实现产值65.83亿元,同比增长2.59%;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实现产值23.28亿元,同比增长31.75%,其中华峰超纤贡献产值7.27亿元。

(2)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ST区新材料企业顺应产业发展形势,通过有效配置人力、物力等资源,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度,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引领和辐射整个产业集群的作用进一步显现。例如:华峰超纤作为超细纤维聚氨酯合成革生产技术领域内的领跑者,生产能力位居国内第二,技术储备丰富,是5项国家轻工行业标准起草与制订单位之一,拥有较强行业话语权。精细化工园区的嘉宝莉多年来潜心专注于涂料行业的经营,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核心产品已成功打入高端市场,2013年企业获得中国涂料十大品牌(内资品牌)、中国著名涂料品牌等多项荣誉称号,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2)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从目前新项目、开工及竣工项目情况看,新材料产业后续发展动力较足,形势良好。2013年,ST区引进新材料产业项目18个,计划投资总额79.49亿元,其中用地项目11个,计划投资总额78.76亿元,用地面积1 040亩,亩均投资强度757.31万元。华峰铝业、美凯威奇等1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悦得软包装、巴德士等13个项目已竣工,有望2014年投产,凯鑫森(二期)、立邦工业涂料等8个项目进入开工建设阶段,上述项目预期将新增产能34.76亿元。

3. 现存问题。

(1)自主研发能力较弱。ST区新材料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但高端技术设备严重依赖进口的现象仍然存在。对生产工艺的研究欠缺,创新投入不足,导致产品整体竞争力不足,目前ST区新材料企业产品仍以中低端为主,高性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且品种不全。部分企业对硬件的重视程度高于软件,对前者的资金投入也大于后者,在人才、技术培育等方面缺乏远见意识,制约了新材料行业的创新发展。浙东建材产值规模较大,但受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影响,客户可能随时转走订单,企业正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2)产品配套能力较弱。ST区新材料产业相互配套能力较弱,上下游产业融合较差,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欠缺。部分企业所需的原材料无法在区域内找到合适的供应商和采购商,需要到其他地区进行采购,增加了企业交易和运输的成本,原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的部分优势被相应抵消,区域内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销一体化网络格局也难以形成。

(3)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产学研的长效机制缺乏。长期的、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在目前看来,ST区新材料企业的产学研围绕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较多,围绕某一技术领域的点对点合作较多,部分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停留在技术转让以及委托开发等较低层面上,部分研究领域和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重复投入和建设的现象,资金、科技、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对关键技术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二是产学研脱节现象仍然存在。表现为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专利项目较多,但项目转化率低。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交流平台,各环节紧密结合的机制体制尚未完全建立,高校、研究机构的科研方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合力。金霞化纤与东华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致力于新型纤维材料的研发工作,但受生产设备、投入成本等因素影响,双方的合作更多地停留在研发层面,致使其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三、 ST区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措施

1. 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和上海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都明确将新材料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在产业政策的引领下,新材料产业势必会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ST新材料产业规划前瞻性强,目标清晰明确,区域内重点发展的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等与新材料“十二五”规划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契合度高,为争取国家及上海市的产业政策倾斜和项目支持创造了有利条件;产业基础不断夯实。ST已形成以八个产业集群为重点发展的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和企业。张堰镇、漕泾镇、上海精细化工园区、ST工业区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有力,为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孵化器,区内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壮大,引领和带动产业的整体发展。

(2)不利因素。ST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核心技术、高端产品等方面缺乏优势,发展面临着较多不利因素:从事新材料产业的科研机构数量不多;适应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高性能材料、关键技术研发进展缓慢;高端技术人才不足,整体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尚未完善;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节能控耗和转型升级压力大。

2. 优化措施。

(1)培育新材料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将做大产业和做强企业相结合,支持华峰铝业、大巨龙蓬盖等企业继续发挥规模优势,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支持嘉宝莉、华峰超纤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发展壮大,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具有为上下游产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特色中小企业,形成完整紧凑、各细分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形态,加速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

(2)加大产学研合作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产学研用合作环境。围绕ST区新材料产业创新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构建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攻关实力和优势,不断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着重突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应用环节,提升ST区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对新材料企业具有共性的科技技术进行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共享机制,加快新材料产业商业化、规模化进程。鼓励ST区重点骨干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研发力度。

(3)加强政策对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新材料产业“十三五”规划,按照ST区关于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相关要求,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对于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符合新材料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的重大项目,积极帮助其争取上海市土地统筹指标,加快推进项目的落户和建设进度;支持企业申报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上海市及ST区企业技术中心等项目;对企业成功创建品牌给予奖励;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技术改造等专项补助资金,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鼓励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产业特点和优势,打造企业特色品牌,走专精特新之路,实现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N].文汇报,2015-05-20.

[2] 赵丽丽.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11).

[3] 肖林.直面新常态与创新驱动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4] 南剑飞.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5,(3).

基金项目:上海商业发展研究院上海商学院上商学者基金项目(项目号:15KY-SSXZ-0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号:09YJA790171);四川省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号:YWHYZ09-02)。

合成材料行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075-02

材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物质构造基础,材料科学归属于基础性科学,也是先进工业技术改革的推动力,它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这样一个材料大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即金属材料工程,该本科阶段教育的目的是可以较好地教育出适应工业经济和科技发展要求的高技术工程人才,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对接要引起注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先进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科学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因此,当地的学院和大学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重点应转移到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学校应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实际需要,培养应用型工程为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的培养,如何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和工业技术的发展,如何培养相对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国内地方高校目前各种材料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材料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校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市场需求。一方面,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校注重理论教育,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只满足在现有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不能使用知识大胆创新探索。另一方面,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生产手段的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创新主题,从自己的知识储备的质量和能力方面,似乎严重不足。

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改革在中国发展迅速,许多高等院校材料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淡化专业个性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大学科”主题共用知识,培养面宽,在高质量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成果。对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可能很适合,但对于生源差和科研实力不高的地方高校而言,不能盲目地复制其他重点大学的改革模式。

二、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1.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定位。金属材料工程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航空航天工业、能源化工领域、国防军工方面、冶金机电行业均发挥着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依托地方,为地方工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背景知识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目前国内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地方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基于地域化目标定位,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和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构建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并通过突出地方特色培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江西省新材料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江西省材料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储备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增进学校与政府、与金属材料表面技术行业、金属材料热处理行业以及相关企业之间的互动,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创新实验项目为载体,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培养工程应用意识,提升工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出于这种原因,我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定位是:具备金属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在材料制备与质量检测分析、金属材料热处理、钢铁冶金与机械加工企业和相关行业工作,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培养模式。金属材料工程建设将学校的现实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技术应用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而有效地开展错位竞争、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较大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体系、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各种教学过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应该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仔细研究适应未来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趋势,根据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能够充分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和创新创业精神,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能整体增长知识、能力和素质,具有新时代新特征的多样化应用型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地方经济的工业发展,九江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工艺学、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及设备、金属材料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失效分析、材料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综合实验。与此同时,开设了两个专业方向,(1)金属材料塑性成型与模具方向:金属塑性成形原理、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挤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模具CAD/CAM软件应用、模具制造工艺学、Pro/E造型及模具设计、压铸工艺及模具设计。(2)金属材料热处理与测试方向:先进材料制备技术、粉末冶金原理、无损检测、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冶金质量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检测、材料表面技术工程、先进复合材料。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大量安排实践性课程与之配套,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实践性教学课程主要包括金工实习、金属材料专业实验、热处理工艺及设备课程设计、粉末冶金原理课程设计、材料表面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三、地方性高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1.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作为地方性高校的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地方性区域工业经济未来发展对自己学校所设置的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确实需求,根据该本科专业的定位和特色,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要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根据目前九江及周边区域工业经济与本专业相关单位的现状及发展,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将原有的一味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过渡到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多层次培养,避免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模子技能的技术人才,根据学生的特色,因材施教,拓展专业培养的发展空间,形成专业的办学特色,形成应用技术研究创新型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新模式。

2.授课体系进行改革修订。为了能更好的对金属材料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进行改革,我们在现有基础之上进行了以下准备性的工作:在相关大学进行调查研究,学习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探索课程建设的内涵和专业内容集成优化,访问有关材料企业,了解社会对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所需要的新知识、新能力和高素质要求,对九江学院近几年毕业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系列性的跟踪调查,了解就业单位对我们学校该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以及该专业毕业生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专业教学知识点的意见及建议,邀请校内外知名教学专家,召开系列专家指导会,制定该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知识点方面改革的确实可行的方案,撰写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大纲内容将随之进行整合优化。专业主干基础课程建设得以加强,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设置相应并可行的必修课程,同时形成金属材料热处理与测试方向、金属材料塑性成型与模具方向两个具有一定地域工业特色的专业方向,使该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基础性知识及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性知识。

3.配套平台进行改革探索。为配合模式及课程改革,必须对教学及研究平台进行更新建设,充分并有效地发挥本专业的专业实验室设备优势。近两年,本专业在原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项目经费购置了200多万元的教学兼科研实验设备,满足了本专业各种专业理论课程的配套实践性教学需要。目前,九江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实验室有:表面技术实验室、粉末冶金材料及工艺实验室、材料化学制备实验室、材料物性检测实验室、材料热处理实验室、金相制样及分析实验室、铸造技术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和材料微纳结构分析实验室。通过这一系列实验平台的建设,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发展将得以支撑。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在九江和周边地区与九江新联传动机械有限公司、九江森源科技有限公司、九江博德新材料研究公司、九江奥盛钢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实质性地合作,建立产学研及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得以较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