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合成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合成氨论文

合成氨论文范文1

胺类、酰胺类化合物及氨基酸均是含氮化合物,其酸碱性表现可在氮原子向氢离子提供孤对电子的能力大小范畴内进行讨论。

1.胺类化合物的酸碱性

(1)胺类化合物碱性

所谓胺类化合物系指氨分子(NH3)中的三个氢原子被烃基逐一取代形成的一类含氮化合物。在水溶液体系里,由于胺类化合物中的氮原子具有向氢离子(来自于水分子的电离)提供孤对电子,进而以配位键与其键合,形成阳离子;这样,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不再保持1:1比例,由于胺类化合物中的氮原子选择性地结合了氢离子,使得胺类化合物溶液中[H+]

(2)胺类化合物碱性强弱

事物的某种属性的强弱是相对的,故讨论需要有一合理的 “参照系”,由于胺类化合物与氨的碱性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因此,以一水合氨(NH3.H2O)的碱性作为参照基点。由胺类化合物组成及结构可知,在胺类化合物中的氮原子总是与1~3个烃基相连接,由于烃基属于供电子基团,增强了胺类化合物中氮原子向氢离子提供孤对电子的能力,相比之下,其碱性> NH3.H2O。如在胺类化合物自身系统内比较,则可发现,连接有三个甲基的叔胺碱性应最强,而最简单的芳香胺苯胺碱性则最弱:因为甲基供电子能力最强;而苯胺碱性最弱是因为氨基中的氮原子与苯环直接相连,由于P-π共轭效应,使得苯胺氨基上的氮原子向氢离子提供孤对电子的能力大大降低,所以其碱性与脂肪胺、氨相比都是最弱的。

2.酰胺类化合物酸碱性

(1)酰胺类化合物是酰基与氨基或烃氨基构成,由于氨基或烃氨基与酰基上的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受羰基上的氧原子吸引电子的诱导效应影响,明显降低了氨基或烃氨基中的氮原子向向氢离子提供孤对电子的能力,因此,酰胺类化合物在酸碱性方面往往表现为近乎中性。

(2)对于象尿素(脲)这样的酰胺类化合物,由于其结构中有两个氨基与羰基碳相连接,分散、弱化了羰基上氧原子对氨基的诱导效应,所以,与一般酰胺类化合物的近中性不同,尿素则表现出一定的弱碱性,如尿素可与草酸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脲。

3.氨基酸的酸碱性

氨基酸按结构可分为一羧基一氨基、一羧基两氨基、两羧基一氨基三种氨基酸;对于一羧基一氨基氨基酸,由于羧基与氨基数目是1:1关系,如甘氨酸(氨基乙酸)结构为H2N-CH3COOH,其羧基的酸性与氨基的碱性相互抵消近乎中性,即为中性氨基酸;对于一羧基两氨基氨基酸,由于氨基数目多于羧基,所以,其溶液酸碱性表现为碱性,如赖氨酸:NH2CH2 CH2 CH2 CH2CH(NH2)COOH则为碱性氨基酸;对于两羧基一氨基氨基酸,其结构中羧基数目多于氨基,故显酸性,如天门冬氨酸:HOOCCH2CH(NH2)COOH。

4. 酰亚胺的酸碱性

氨分子中两个氢原子被酰基取代的产物叫酰亚胺。由于酰亚胺结构中具有两个酰基这个特点,使得羰基上氧原子对亚氨基上的氮原子的诱导效应极其显著,这样,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无法提供给外来氢离子,并且,这种诱导效应还使亚氨基上唯一的氢原子与氮原子之间的N-H键表现出明显的极性:酰亚胺分子中与氮原子连接的氢原子可以质子的形式离去,所以酰亚胺具有弱酸性。

合成氨论文范文2

关键词:STEM理念;中学化学教学;合成氨;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47-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6

STEM教育是当前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教育思想之一。STEM是科学( Science)、技术( 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简称,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将四门学科内容组合形成有机整体,削弱了这四门学科中传统的学习障碍,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将STEM理念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使学生不仅获得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相关的知识;还能与真实世界建立联系,将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生产生活等紧密结合,充分理解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之间的交互关系,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及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2]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该课题涉及了“合成氨的反应原理”“合成氨的基本生产过程”“合成氨工业的发展”三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本节教学设计又增加了“探索合成氨的最佳条件”。合成氨工业是重要的化学工业之一,对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氮气、氢气合成氨的反应也是在必修教材中学习到的一个重要的、典型的平衡体系。在本课学习中,学生既可以联系原有知识和生活实际来学习合成氨的工业制取,又可以从STEM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工业合成氨生产中涉及的STEM要素。因此本课题是一节将学科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是充分渗透STEM理念的一节内容。围绕“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的内容,从STEM四个维度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呈现,教师在某一种教学情境下提出问题,将STEM学科知识整合到某一化学核心任务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STEM四方面的知识思考、讨论与交流,从而解决化学问题,并最终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发挥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价作用。[3]

在本节教学中,教师以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合成氨的反应为指导,引导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理论与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尝试考虑化工生产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同时从材料、设备、成本、环境等方面考虑实际生产中的最佳条件;从制备合成氨的原料气、原料气的净化、氨的合成与分离等过程中熟悉工业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操作与技术;从合成氨的工业发展中了解最新的工业改进技术,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将STEM理念渗透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总是与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紧密联系的。具体的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投影]PPT展示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图。

[教师]从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可以看出,含氮化合物对人类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含氮化合物除了用于制造染料、油漆、炸药、人造纤维等,最主要的一大用途就是用于农业化肥的生产。氮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农作物每年从土壤中摄取大量含氮化合物,为了补偿土壤中减少的氮,必须施加氮肥。而农业上使用的氮肥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硫酸铵以及各种含氮混合肥料和复合肥料,都是以氨为原料制成的。

[提问]请结合《化学1》“氮及其化合物”知识想想合成氨的原理是什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黑板写一下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忆并思考,写出化学方程式:

N2+ 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投影]合成氨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3H2(g)+N2(g)[?]2NH3(g)。已知298K时,ΔH= -92.2kJ/mol,ΔS= -198.2J/K・mol,请根据自发反应进行的判断依据考虑,298K时合成氨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学生]计算得出ΔH-TΔS

设计意图:以氮在自然界的循环图引入,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氮及其化合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农业、工业上所用含氮化合物大部分是以氨为原料制成的,突出合成氨工业的重要地位,自然而然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学生通过回顾《化学1》涉及的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对合成氨工业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掌握,并学会利用数学思维对可逆反应是否自发进行判断,从而突出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员,其基本知识及原理对解决工程问题的重要指导作用。

任务二:探索合成氨的最佳条件

[讲解]分析得很不错,看来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很强。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这个表格中的相关数据,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勒夏特列原理分析讨论合成氨工业适宜的反应条件,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出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

[投影]合成氨平衡混合气中氨的体积分数(原料气中氮氢体积比为1∶3)随温度(T)、压强(p)的变化情况。

[小组学生]积极投入到小组讨论中。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反应达到平衡时平衡混合气中氨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升高。这是一个放热、气体分子总数减小的反应,因此增大压强,降低温度将有利于氨的合成。

[投影]根据这个小组回答选择合成氨的条件时,是不是压强越高、温度越低越好?在实际生产中怎样选择合成氨的最佳条件?

[学生]不是。压强太高,对设备要求越高,会增加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低,耗时间,不利于生产。

[教师]不错,这个小组同学分析得很到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压强越大,对设备的材料质量和制造水平的要求越高,能量消耗也增加,从而增加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如果采用较低温度,虽然有利于增大平衡混合气中氨的含量,但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使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压强跟温度。此外为提高反应速率还需要加入催化剂,而催化剂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目前,合成氨工业普遍使用以活性铁为主的多组分催化剂,又称铁触媒。铁触煤在500℃左右活性最大。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实际生产中合成氨的适宜条件是温度在500℃左右,压强在20~50 MPa之间,并以铁触媒为催化剂。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氨含量随着温度、压强数据的变化而变化的图表,利用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思想分析合成氨工业所需适宜条件,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思维分析化学、工程问题。同时以学生的答案为出发点,设问“是不是温度越低、压强越高越好?”从而引导学生从生产实际出发,考虑产率、设备、投资、成本等一系列工程问题,体会到光靠化学基本原理解决实际工业生产问题远远不够,还应具备与工程、技术等相关知识,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任务三:合成氨的基本生产过程

[投影]PPT播放“合成氨――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科学史话及相关装置图。

[提问] 通过刚才播放的科学史话可以看出任何一项简单的过程都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科学史话并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合成氨都需要经历哪些生产过程。

[学生]合成氨的基本生产过程主要有三个步骤:一、制备合成氨的原料气;二、原料气的净化;三、氨的合成与分离。

[教师]概括很正确。要实现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首先要获得合成氨的原料气,空气中有充足的氮气,可以通过液化空气再蒸发分离出氧气获取氮气,那么要通过什么工艺和技术来获取氢气呢?老师有以下几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是最佳选择?请从资源、能耗、成本、设备、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

[投影]氢气的制取方案:

方案一:电解水制取氢气。

方案二:由煤或焦炭制取氢气,原理为C+H2O[=]CO+H2。

方案三:由天然气制取氢气:CH4+H2O[=]CO+3H2;由煤或焦炭、天然气制氢气过程中产生的一氧化碳与水蒸气反应:CO+H2O[=]CO2+H2。

[学生]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是最佳选择。电解水制氢气消耗大量电能,成本高,不适用于制取大量的氢气;利用煤制取氢气投资高、能耗高,且副产物污染环境;天然气易获取,成本低、能耗也低,且便于管道输送。因此选择天然气制取氢气相对来说比较好。

[教师]很好,考虑得很全面。不错,从20世纪50年代起,天然气已成为世界上合成氨的主要原料。但由于我国煤资源储量大,分布地区广,目前还有许多工厂仍然以煤作为合成氨生产的主要原料。制备好原料气后,还需将原料气进行净化处理,以除去制备原料气过程中产生的CO、CO2、O2、H2S等杂质气体,一是为了得到纯净的原料气,二是为了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投影]合成氨生产简易流程图和合成塔内部构造示意图。

[教师]净化后的原料气经过压缩机压缩至高压,进入氨合成塔,氮气与氢气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请同学们根据这张图思考如何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中获得我们需要的氨气呢?剩余的氢气与氨气去哪了?

[学生]认真观看图片,思考并交流。为得到氨气,需将混合气体中的氨冷却使其液化,然后分离出来,剩余的氢气与氨气重新送到合成塔继续反应。

[教师]很好,观察、分析得很到位。老师再补充一点,液化氨时要经过冷凝器,分离出来的其他气体需经过循环压缩机,再送到合成塔,同时不断向合成塔补充新鲜的原料气,这样氨的合成就形成了一个循环流程,使氮气和氢气得到充分利用。

设计意图:学生认真观看播放合成氨的科学史话,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历史,知道每项工业生产过程都需经历漫长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体会科学家们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通过获取氢气的方案筛选,一方面学生了解了几种制取氢气的基本技术手段,一方面学生也学会从能源、能耗、成本、设备、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获取氢气的途径,从而选出最佳方案。获取氨气利用液化分离技术,剩余原料气循环利用等都是化学工业上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在改进技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的提高。

任务四:合成氨工业的发展

[教师]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合成氨的反应原理、适宜条件的选择以及合成氨的生产过程,自1913年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厂投产以来,合成氨工业不断发展,我们学习的只是合成氨知识库中的冰山一角。假如你是一名合成氨工厂的厂长,为了更好地发展合成氨工厂,你还具备合成氨的哪些知识?

[学生]合成氨的发展史、原料气的净化工艺和技术、催化剂的改进、合成氨工艺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合成氨的知识很感兴趣,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利用多媒体网络搜索关于合成氨的相关知识,然后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输入关键字“合成氨”,有图2链接,输入“合成氨原料气净化”有图3链接。

[教师]这位同学演示得非常好,请同学们课后就工业合成氨这部分内容,挑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网络搜索,每个小组同学挑选一个模块进行搜索整理,然后小组与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分享。

[教师]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合成氨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我们忽略了在生产实际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家猜猜是哪个环节?大家可以联想我们在实验室制取对环境有污染、有毒物质时所进行的最后一步操作。

[学生]尾气处理与回收。

[教师]不错,这位同学反应很快。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液的处理越来越成为技术改造的重要问题。

[投影]尾气处理与回收是工业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本节课最后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认真翻阅教材,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得出答案。

设计意图:学生扮演合成氨工厂的厂长,考虑还需具备哪些关于合成氨的知识,积极踊跃发言,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需要不断努力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课堂上学生亲自上讲台进行网络搜索有关合成氨的知识,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学会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技术素养打下基础。尾气处理与回收使学生意识到工业生产中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还应关注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使用,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每一步。

四、结语

本节教学设计以任务为中心,将工业合成氨分为四项任务,每项任务以问题为情境线,将STEM理念渗透其中。任务一以化学基本知识与原理为科学依据,利用数学表达式,通过计算判断某一特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是否自发进行;任务二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合成氨的适宜条件,在此基础上又结合工业生产实际,从设备、成本、经济效益等方面探索合成氨的最佳条件;任务三从能源、能耗、环境、成本等方面考虑选择获取原料气的最佳方案,从合成氨的生产过程中理解所包含的技术要素,了解合成氨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装置和流程;任务四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自己思考需要掌握的合成氨的知识,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信息并与同学分享,最后通过尾气处理与回收使学生意识到环境的保护、资源的合理使用等也是工业生产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难看出,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个领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对四项任务一一解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STEM是科学教育的重要趋势,将STEM理念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余胜全,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4):13-14

[2] 丁杰,蔡苏江,丰光.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教育创新与跨学科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41-43

[3] 任伟,李远蓉,马坤鹤.基于STEM教育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模式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5(7):10-12

合成氨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三聚体;构象;理论计算

众所周知,DNA分子呈现为螺旋形,所有氨基酸分子也都具有某种特定形状进行生命活动,如具有α螺旋,β层或者PPII等左旋和右旋结构等。然而,氨基酸分子正是由于具有特定的结构形式而对生命活动有特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氨基酸分子的构型构象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分子结构也会受到不同溶剂或者分子内氢键的影响,进而稳定整个结构[1]。我们也知道,氨基酸中最小的分子是甘氨酸,其具有一个羧基和氨基,以及与亚甲基相连。然而,当每一个甘氨酸首尾相连缩水后,就会产生肽键,而肽键会直接影响和作用于生命活动。同时,不同的肽键数目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生命体[2]。前人借助于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脯氨酸多聚体的自聚集体,并且发现其β结构形式可以作为蛋白质结构重构的阻聚剂[3]。本文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研究了甘氨酸三聚体的构象重叠,进一步探究其可能的存在形式,为以后研究其各方面的性质提供前期基础。

1 理论方法

密度泛函DFT-B3LYP理论[4]是目前量子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本研究中,对甘氨酸三聚体采用6-31++G**全电子基组。为了考虑结构中的弱相互作用,所有计算都采纳了D3色散校正[5]。整个计算任务都采用GAUSSIAN 09程序包[6],在单机上完成。

2 结果和讨论

2.1 势能面搜索及几何结构

根据结构设计,甘氨酸三聚体主链有十个原子,九个成键,两个肽键(重叠区域)。基于我们的经验,对每一个肽键,采用了三个不同的扭转二面角(分别为-60°, 60°, 180°)来搜索其势能面的最稳定结构。因此,产生了3x3=9个构象。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由于结构链的扭转,原子之间会存在弱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采用了B3LYP-D3校正的泛函形式[5],这种泛函较可靠、并精确预测计算的电子能。

采用可靠的B3LYP-D3泛函,并结合6-31++G**全电子基组对甘氨酸三聚体进行了结构全优化,优化结构见图1。研究结果发现:主链上C-C平均键长为1.528?,靠近左侧羧基的C-C键长较短,而靠近胺基部分的C-C键长则较长,N-C键也有类似的特征。在侧链上的C=O键长分别为1.211、1.227和1.227?。同时,两个胺基的二面角分别为176.4°和174.9°,近似于平面。此外,我们也通过比较发现,甘氨酸单体主链上O-C-C-N的二面角为-161.4°,说明在氨基酸大分子中,甘氨酸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单体的结构特征,也为以后生物大分子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2 相对稳定性

为了探究甘氨酸三聚体的电子特性,即从化学活性上探究化合物的稳定性,我们对甘氨酸单体、二聚体以及三聚体的HOMO和LUMO做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它们的HOMO-LUMO能隙(H-L)。研究结果发现:三聚体的能隙为6.12 eV,其比二聚体和单体的能隙少约0.16和0.20 eV,表明甘氨酸三聚体的化学稳定性较弱,致使HOMO电子容易跃迁到LUMO轨道上。

3 结论

本文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对甘氨酸三聚体的构象进行全局搜索,并讨论了它们的相对稳定性。结果发现:与甘氨酸单体相比较,三聚体主链及侧链上的键长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甘氨酸重叠的肽键部位。同时,通过能隙计算,我们也看到随着甘氨酸聚合度增多,则能隙变小,表明其稳定性更弱。这些研究结果将对理解氨基酸生物分子的生命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Docampo, Z. R.; Pascu, S. I.; Kubik, S.; Otto, S.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within a Synthetic Receptor Can Reinforce Guest Binding [J].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1206-11210.

[2]Profant V.; Baumruk V.; Li X.; et al. Tracking of the Polyproline Folding by Density Functional Computations and Raman Optical Activity Spectra [J]. J. Phys. Chem. B 2011, 115, 15079-15089.

[3]Sandvoss, L.M.;Carlson, H. A. Conformational Behavior of β-Proline Oligomers [J]. J. Am.Chem. Soc. 2003, 125, 15855-15862.

[4]Becke A D. Density-functional thermochemistry. iii. The role of exact exchange [J]. J. Chem. Phys. 1993, 98(7): 5648-6.

合成氨论文范文4

关键词:牛磺酸 氨解工序 母液套用

牛磺酸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和食品添加剂,在医药及食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医药化工产品[1]。但是中国生产厂家众多,目前中国持有牛磺酸药品生产批准文号的生产厂家有20家,另外还有近20家化工厂生产,共计40余家。其中除湖北潜江市永安药业、山东菏泽市洪方精细化工、湖北黄岗市富池制药厂、江阴华昌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湖北荆门市沙洋天一药业有限公司,五家使用环氧乙烷法,其他厂家多采用乙醇胺法。

传统合成工艺乙醇胺法,其生产工艺简单,但设备生产能力小,收率低(48~52%),生产成本高,能耗大,劳动强度大。采用环氧乙烷法新工艺,收率高(70~78%),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稳定。而且该工艺工业化时间短,存在很大的挖潜降耗空间,生产成本有望进一步降低。环氧乙烷法中氨化工序的收率及生产的连续性是工艺中的重点,本文对环氧乙烷法牛磺酸生产工艺流程、氨解反应理论分析和母液在生产中的应用及主要设备进行了阐述。

一、环氧乙烷法主要原理

二、氨解反应过程的理论分析与生产工艺

1.氨解反应理论分析

该反应是一个液相均相反应,属于热效应不明显的可逆反应,平衡常数基本不受温度与压力的影响。为了提高反应速度,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在设备许可的条件下,采用高温高压是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的[2]。

2.氨解反应工艺流程

该工艺是将22%的氨、13%的2-羟基乙磺酸钠与末次母液,经高压泵加压至17~19.5 MPa,然后经过换热器由40℃升至270℃,进塔式反应器内,维持18~19.5 MPa,温度265~270℃,反应时间为1h。反应后的物料连续流出,经减压阀将压力降至1.0 MPa以下后进入闪蒸器进行初步的汽相与液相之间的分离,闪蒸后的汽相进入氨吸收系统,液相进入蒸发系统。

三、母液套用在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长期生产数据可得,氨解反应收得率在70%~80%,没有参与氨解反应的2-羟基乙磺酸钠会随生产系统进入下一道工序,其中除小部分发生副反应,大部分会以2-羟基乙磺酸的形式存在于母液中。母液可以通过相应的处理和提纯,以羟乙基磺酸钠的形式再次参与氨解反应。在氨解反应过程中除生成氨基乙磺酸钠外,还会生成亚氨基二乙磺酸钠。这些亚氨基二乙磺酸钠也会存在于母液系统中,这些亚氨基二乙磺酸钠若再次投入氨解反应中,则可提高反应产物中2-羟基乙磺酸的比例,提高生成收率。

四、氨解反应的主要设备简介

1.高压泵

工艺要求生产过程中反应压力为18~19.5MPa。高压泵选型时扬程应为20.0 MPa,流量为7m3。

2.换热器

工艺要求将高压介质有40℃升至270℃,温度变化较大需选用导热油方式进行加热。

3.氨解反应塔

工艺要求反应介质在反应塔内,维持18~19.5MPa,270℃反应1h,为了让物料充分反应,塔内需加相应数量的塔板。

4.减压阀

工艺要求反应完的介质降压至2.5 MPa。减压阀选型:公称压力32 MPa,工作温度350℃,调解流量7m3/h,进口压力20.0 MPa,出口压力2.5 MPa。

5.氨解工序设备流程图

五、工艺生产情况

氨解工序反应收得率可从70%~80%提高至85~95%,并且设备操作稳定,减少了废液的排放,降低了生产综合成本。

参考文献

合成氨论文范文5

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学院附属医院,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 探究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治疗异位妊娠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该院确诊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将这10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各5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只单用甲氨蝶呤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发现,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4%,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1%,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甲氨蝶呤单用治疗,在治疗异位妊娠方面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 米非司酮;甲氨蝶呤;异位妊娠

[中图分类号] R71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a)-0127-02

正常的妊娠孕妇,其受精卵位于孕妇的子宫体腔内,异位妊娠(Ectoopic Pregnancy)指的是受精卵在孕妇的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并生长发育的妊娠,简称为EP[1]。目前,异位妊娠的病发率不断增加,传统的治疗异位妊娠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是传统的手术治疗的方式具有诸多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出现,比如患者的输卵管发生粘连、再次异位妊娠等。血清β-HCG值是判断妊娠是否异位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血清β-HCG值测定水平的不断提高,异位妊娠的诊断检出率逐渐提高,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探究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治疗异位妊娠中的治疗效果,现选取2012月10月—2013年9月在该院确诊的100例异位妊娠患者,将这100例患者分成两组采用单用甲氨蝶呤和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联合治疗的方式,通过对比两组的疗效可知,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诊断并确诊患异位妊娠的100例患者,在这100例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21岁,年龄最大的为37岁,平均年龄为26.5岁;患者的停经时间最短为23d,最长为53d,平均停经时间为33d。这100例患者均符合该院此次药物治疗的标准,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分别是:所有患者的输卵管妊娠没有发生输卵管破裂和流产的情况;所有患者的附件包块的直径<4cm;所有患者是的血β-HCG的水平低于2000IU;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出现明显的内出血的情况;所有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以及肝功能和肾功能正常。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各50例。

1.2 方法

首先对照组只单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患者进行甲氨蝶呤的治疗时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每次注射的量为每平方米50mg;观察组在采用和对照组同样方法肌肉注射甲氨蝶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米非司酮口服,连用3d,平均每日服用2次,每次服用米非司酮25mg[2],。

重复用药的方法要根据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进行服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的第4天和第7天进行血清β-HCG值的检测,并检查血RT、肝肾功能。当第7天患者的血清β-HCG值下降的幅度不超过15%,没有包块破裂和腹腔出血等情况的患者,用药时和第1个疗程用药量和用药的方法相同。并对患者的血清β-HCG值恢复正常所需要的时间进行记录,并观察患者的包块缩小的情况和患者的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等各种不良反应的情况[3]。

1.3 疗效判定

患者的血清β-HCG值恢复正常,患者的腹痛情况消失,患者的包块缩小和消失的判定为治愈;患者的血清β-HCG值在1周之内没有变化或者血清β-HCG值上升、患者的腹痛情况加重,患者的包块没有缩小反而增大,患者盆腔内的积液增加的判定为无效[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发现,采用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的50例对照组患者中,治愈的有35例患者,失效的有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而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50例观察组患者中,治愈的有45例,失效的有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的治疗情况如表1所示。经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2 两组患者的血清β-HCG值和包块变化

其中观察组患者的血清β-HCG值恢复到正常范围之内需要的时间最短为12d,最长为26d,平均天数为19d;对照组患者的血清β-HCG值恢复正常范围需要的最短时间为14d,最长为31d,平均天数为22.5d。观察组患者的血清β-HCG值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包块缩小直径超过30%的有36例,对照组的患者包块缩小的直径超过30%的有3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该院检查诊断的妊娠者中选取了100例异位妊娠患者,根据目前的最新药物保守治疗的方式对这100例患者进行保守药物治疗。分别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对照组单用甲氨蝶呤,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对两组不同的治疗结果进行了对比。从结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的异位妊娠患者的疗效明显比单用甲氨蝶呤的好,血清β-HCG的数值和包块直径的大小是衡量妊娠是否异位和异位妊娠情况的重要指标,尽管两组患者的血清β-HCG值的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包块缩小的直径超过30%的有显著差异。同时,采用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式能够降低单用甲氨蝶呤治疗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5]。

到目前为止,治疗异位妊娠不在仅限于手术治疗,药物保守治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等。该研究分别采用单用甲氨蝶呤治疗和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从结果中可以明显的看出,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异位妊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海娜,胡超峰.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效果观察[C]//2011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学术年会暨“妇产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杭州:浙江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2011.

[2]岑兰芬.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子宫粘膜下肌瘤92例疗效观察[C]//浙江省第十七届农村医学暨乡镇卫生院管理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浙江:浙江省农村卫生学会,2009.

[3]蒋苏梅,杨宁.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在治疗胎盘植入中的应用C]//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9.

[4]孙婧.张翠英.孟瑛.氨甲喋呤与米非司酮及中药联用对异位妊娠中血β-HCG的作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2,12(2):74-76.

合成氨论文范文6

关键词:油氨分离,放油操作再生处理

 

氨作为一种天然且廉价的制冷剂,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和热力学性能,在制冷技术的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氨与氟利昂等其他冷剂相比,有毒性亦有爆炸性。论文发表,油氨分离。使得氨在作为制冷剂使用时,应用场合受到了限制。氨制冷技术长期以来主要应用于食品冷冻冷藏、较大规模的工业制冷等领域。随着氟利昂冷剂产生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问题的显现,氨冷剂重新被人们评估和研究应用。氨制冷系统中,润滑油起着对压缩机运动部件润滑的作用,由于润滑油与氨不溶,润滑油过多进入制冷系统后使得热交换量减少,制冷效果变差。本文从润滑油分离与回收的设备和原理两方面着手阐述其工作过程和操作注意事项。

1 氨制冷剂的主要特点

1.1氨制冷剂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

氨是应用最广泛的中温制冷剂。标准蒸发温度为-33.35℃,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分别是132.3℃和11.33MPa,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适中。氨汽化潜热大(-15℃时的汽化潜热是R22的6.4倍),单位容积制冷量大,获得相同的冷量,与氟利昂比较氨制冷系统可以选用较小尺寸的压缩机和换热器,功率消耗也较小。氨在低温下能以任何比例与水互溶,但几乎不溶于冷冻机油。论文发表,油氨分离。

1.2氨制冷剂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

氨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作用,消耗臭氧潜能值ODP=0。

尽管大气中的氨能吸收红外辐射,但因其大气寿命较短,在吸收的辐射热量不足以对环境造成影响下,氨分子即已经分解,因此,氨温室效应潜能值GWP=0。

氨被大气中水汽吸收后,可以抵制酸雨的形成。进入土壤的氨,可以作为农作物氮肥的来源。

1.3氨制冷剂存在的缺点

氨有毒、有强烈刺激性气味。与空气混合物体积浓度达16%~25%时,遇明火可发生爆炸。

氨的绝热指数较大(K=1.4),在蒸发温度较低,冷凝温度较高时压缩机的排气温度较高,为保证润滑油的正常润滑作用,须采取相应的冷却措施。

当氨中含有水分时,对锌、铜、铜合金(磷青铜除外)有腐蚀作用。因此在氨制冷系统中的设备、管道、阀门、仪表等避免出现上述材料。

2油氨分离

在制冷系统中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蒸汽温度可达90℃~140℃,使得积聚在汽缸壁上的润滑油部分汽化成油蒸汽。这些油蒸汽和小油滴被高速的排气带出压缩机而进入制冷系统,在冷凝器和蒸发器的传热面上形成油膜,并沉积在其底部,从而降低了它们的传热系数和减少了有效的传热面积,使得冷凝温度上升,蒸发温度下降,制冷能力降低,系统不能正常工作。因此在压缩机排气之后,冷凝器之前,设置油分离器,将排气中的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大部分分离出来,并送回压缩机。

对于氨制冷系统,由压缩机排气带出并进入制冷系统的润滑油,随排气温度的上升而急剧增多。润滑油的蒸发率与氨蒸气温度的对应关系如下:排气温度80℃,油的蒸发率是3.31%;排气温度100℃,油的蒸发率是7.68%;排气温度120℃,油的蒸发率是16.03%;排气温度140℃,油的蒸发率是34.68%。适合于氨系统中油分离的设备种类有洗涤时油分离器、填料式油分离器和离心式油分离器。

2.1洗涤式油分离器

洗涤式油分离器适用于氨制冷系统,桶体是由钢板卷制焊接,两端焊有钢板压制的椭圆形封头。上部封头中心部位为进气管,伸入桶内,沉浸在桶下部的氨液中。进气管下端焊接有底板,下端四周开有平衡孔,避免氨气冲击搅动桶底沉淀的润滑油。进气管中下部(位于液面以上部位)开设有平衡孔,进气管上部装设多孔伞形隔板。桶体下部侧面设有放油管接头,与集油器连接。侧面稍高处设有进氨液管接头。伞形隔板之上的桶体侧面有出气管接头。

洗涤式油分离器用来把压缩机排出的氨气经液氨洗涤,油蒸汽温度降低凝结成油滴沉积于桶底,含油蒸汽经过直径较大的容器,降低其流速和改变其流动方向,器内的伞形孔板也可以使油进一步分离。油分效率大约80%~85%。

选择洗涤式油分离器时,根据桶体内要求的蒸汽速度和流量的连续性计算出桶径的大小。对于洗涤式油分离器,桶体内要求的蒸汽速度为0.8~1m/s。

安装洗涤式油分离器时,安装位置靠在冷凝器的地方。进液管一般来自总调节站或冷凝器,为了保证油分离器内氨液充足,一般要求油分离器进液管比冷凝器出液口位置低200~250mm。论文发表,油氨分离。

2.2离心式油分离器

离心式油分离器的油分离效果很好,适用于大中型的制冷系统。压缩机的排气经油分离器进气管沿着切线方向进入桶内,顺着导流叶片高速旋转自上而下流动,借助离心力的作用将排气中密度较大的油滴甩出,沿壁流下沉淀在桶底部。氨蒸气经桶体中心的出气管内多孔板引出。存积在底部的油可定期排放,也可由底部浮球阀自动回油到压缩机曲轴箱或排出至集油器。有些离心式油分器,还加有冷却水套,以提高油分效果,并减少对操作人员的烫伤危险。

2.3填料式油分离器

填料式油分离器适用于中小型制冷装置中,根据冷剂的种类分为氟用填料式油分器和氨用填料式油分器。根据结构形式分为卧式填料油分器和立式填料油分器。

填料式油分离器在钢板卷焊而成的筒体内装设填料层,填料层上下用二块多孔钢板固定。填料可以是陶瓷杯,金属切屑或金属丝网,以金属丝网效果最佳。当带油的制冷剂蒸气进入筒体内降低流速后,先通过填料吸附油雾,沿伞形板扩展方向顺筒壁而下,然后改变流向从中心管返回顶腔排出。分离出的油沉积在它的底部,再经过浮球阀或手动阀排回压缩机曲轴箱。

综上所述,填料式油分离器的分油机理是依降低流速、填料吸附及改变气流方向来实现的,其中以填料层的吸附作用为主。与洗涤式油分离器相比,填料式油分离器的分油效率较高,可达95%,安装位置较紧凑且对安装位置及安装高度没有严格的要求,可以多台压缩机共同用一台油分离器,故填料式油分离器现已广泛用于氨制冷系统中。但填料式油分离器对气流的阻力较大,要求筒内制冷剂蒸气的流速不大于 0.5m/s。论文发表,油氨分离。此外填料式油分离器的金属丝网一般采用不锈钢丝网,价格较贵。

3、润滑油的回收处理

3.1润滑油的回收

集油器是将系统中的油集中回收的容器。它是用钢板焊制的立式圆柱形容器,其顶部设有回汽管接头,用作回收氨汽的出口和降低筒内的压力。筒体上侧部设有进油管接头,它与其它容器的放油管相连接,各容器中的油由此进入集油器。筒体的下侧设有放油管,以便在氨回收后将油从筒内放出。此外,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在壳体上还装有压力表和玻璃板液面指示器,通常集油器的进油量不易超过其容积的70%。在放油前,为了加速油中氨液的蒸发,更好地回收制冷剂,常采取在集油器顶部用水淋浇加热的措施。放油时只允许各设备逐一进行,避免压力不同的设备互相串通。

3.2集油器的操作

在氨制冷系统中,如果从油分离器、高压贮液器、冷凝器等压力较高的容器中直接放油,对操作人员是很不安全的。另外,在这些容器中氨液也较多,为了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并减少氨液的损失,应将系统中各有关容器的油先排至集油器,再在低压下将油从集油器排出。如发现设备放油接口处发潮或有结霜现象时,说明有氨液放出,应立即关闭放油阀。论文发表,油氨分离。

具体放油操作如下:先开启集油器上的减压阀,使集油器内处于低压状态,然后关闭减压阀。再开启有关设备的放油阀与集油器的进油阀,收集各设备的积油。收集完成,关闭进油阀,逐渐开启集油器上的减压阀,使油内夹杂的氨液蒸发。当集油器内压力接近回气压力时,关闭减压阀。静止20分钟,若集油器压力表指针有显著上升,应重新开启减压阀。论文发表,油氨分离。直到压力不再上升为止。然后再开启放油阀,待油放净后,再关闭放油阀。放油时,操作人员应戴上橡皮手套,站在放油管的上风侧操作,不得离开操作地点。

3.3润滑油的油质要求

润滑油在制冷系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制冷机械的运动摩擦部件既起到了润滑的作用,也带走了压缩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量,同时还可以降低排气温度,提高制冷设备的工作效率;润滑油充满油封及汽缸和活塞间隙以阻止制冷剂泄露和高低压串气,起到了密封作用;对于具有能量调节的压缩机采用润滑油油压的变化调节卸载机构,润滑油在此起到了动力的作用。此外,润滑油还可以带走系统内的杂质和磨屑。

氨制冷系统中,油氨不互溶。润滑油随着冷剂进入系统,使得压缩机缺油。因此需要将分离出的润滑油和设备中积存的润滑油回收、处理后再送回压缩机中。润滑油从油分离器、高压贮液器、低压循环贮液桶等设备的放油管接出,通过集油器放油。

氨系统常用46#冷冻机油。其特性:(40℃时)运动黏度41.4~50.6mm2·s-1,凝固点不高于-40℃,闪点不低于170℃,水分:无,机械杂质:无;灰分不大于0.01%。

3.4二次油的再生处理

从系统中排出的润滑油(以下简称二次油),含有氨和少量的水分,极少量的机械杂质。冷冻油中含水,会和氨混合加剧油的化学变化,使冷冻油变质,而且会腐蚀金属;冷冻油中含有机械杂质会加剧运动部件摩擦面的磨损,堵塞油过滤器。冷冻机油在高温和金属的催化作用下,与垫片、制冷工质、水和空气等相接触,会引起分解、聚合和氧化等反应,生成沥青状炭化结焦物。这些物质能破坏气阀的气密性能,进入管路系统后堵塞过滤器和膨胀阀。因此,对润滑油的再生处理就是要将二次油中的水分、机械杂质除去,也不能含有炭化结焦物。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

将二次油注入锥底容器加热至80℃~90℃(温度过高直至沸腾,易炭化结焦),保温12小时,将氨和部分水分蒸发,冷却至常温,静置1~2天,使油内的机械杂质和水分沉积在底部,从锥底容器底部排除污油。将沉淀好的油用油泵打入滤油桶,用120目的尼龙过滤布过滤第一遍,再经压力过滤机过滤第二遍后,经抽样检测,油色呈黄浅,无怪味,手感稍有粘性为正常油。二次油再生处理后,打入油桶可再次使用,降低了制冷设备运行的成本。

参考文献

[1]魏长春,孔维军.《制冷空调维修与操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李明忠,孙兆礼.《中小型冷库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

[3]张建一.《制冷装置节能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