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范例6篇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范文1

关键词:纳博科夫;蝴蝶研究;元学精神;小说美学

中图分类号:I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1)05-0130-04

一、蝴蝶研究对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的发生学意义

被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之一的纳博科夫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异类缪斯”,他那些违背“常规”美学原则创作出来的“另类”文学作品,企图超越一切“常规”文学观念、跨越科学与艺术的鸿沟、以“艺术”为旨归的独特小说美学思想,以及身处大动乱、大变革风口浪尖上的他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奇特的“纳博科夫现象”。

将“纳博科夫现象”放人文学史的大语境中去考察,无疑会给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以诸多的启示。遗憾的是,过往的纳博科夫研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纳博科夫小说谜语般叙事的破解之上,以致认为纳博科夫小说文体的独创就等于是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的全部内容。其实,奇特的小说叙事背后必定蕴涵着艺术家独特的美学思想,说纳博科夫所有的作品都是他对其美学与艺术主张的演绎确非妄语。我们再进一步逆向追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本源,就会自然而然地引向其蝴蝶研究。可以这样说,终生对蝴蝶的迷恋和精心研究从骨子里影响着纳博科夫的艺术哲学,科学研究成为孕育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的胎盘。从“科学”的视角切入文学理论思考也许不是纳博科夫的首创,但文学史上,像纳博科夫那样兼具科学家与文学家身份的人本就凤毛麟角。而引入“科学思维”去系统反思文学艺术内在特性,并从本人的科学经验自然而然地“内在”切入,从而窥见文学艺术自身发展与本质特征之堂奥的作家,可以说没有出纳博科夫其右者。

用图示可简要说明其艺术作品、艺术主张与蝴蝶研究之间的关系:

纳博科夫艺术作品生发于纳博科夫小说美学生发于纳博科夫蝴蝶研究

蝴蝶早已成为纳博科夫最具个人特色的标志性符码,其人生和艺术皆与蝴蝶结下不解之缘。纳博科夫曾多次声言,如果不是命运的播弄,他会终生从事蝴蝶研究。而根本不会考虑靠写小说来维持生计。不过事实却是,勤劳一生的纳博科夫不但成为一代小说大师,而且也基本实现了作为一个著名鳞翅目昆虫学专家的毕生心愿。

从他7岁到78岁去世的70余年间,蝴蝶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双栖活动”成为纳博科夫人生轨迹的双行线。

蝴蝶给纳博科夫的生命和艺术打上深深的烙印,因而,寻绎出他的蝴蝶研究与其本人根本内在、深层次的联系,方能从原初意义上解读出纳博科夫如何借助捕蝶活动与蝴蝶研究培育出贯穿其一生的将个体生命融入学术体悟的“元学精神”,解读出其“异常”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生发的超乎常规的美学思想及其内在根由,从而解读出其“异类”作品与“异类”美学思想之间的隐秘联系。

二、纳博科夫的“科学激情”与他对艺术本源的认定

长期的科学探索活动从骨子里影响着纳博科夫本人,也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小说美学思想。从根源上看,我们完全可以认定,蝴蝶研究对纳博科夫小说美学具有发生学意义,这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对蝴蝶的长期研究让纳博科夫对于大自然的本性和艺术本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他,充满无限诗性和神秘的大自然和现实世界简直就是同样充满欺骗的艺术的最佳范本和永不枯竭的艺术本源。所以说,纳博科夫关于艺术的本源论导源于他长期孜孜不倦的科学(蝴蝶)研究活动。

第二,长期的科学活动让纳博科夫在“大自然当中找到了我在艺术中寻求的非功利的”,发现了科学与艺术具有相同性质的“审美狂喜”、表面上差异极大的二者在内在基本特性上实际是契合无间的秘密。依据此原理,纳博科夫从中得出关于艺术作品的准确定义:艺术品乃诗道的精微与科学的激情的水融,由此导引出纳博科夫关于文学艺术本质论的独到见解。

在纳博科夫那里,“科学”与“艺术”之间并不像我们认定的那样存在着一条鸿沟:艺术家应该具备科学家的激情与诗人的精确,艺术品是科学的激情与诗的精确的完美融合,而“理想的读者”同样应该具有科学意识又有艺术品味。我们不要忘记,“科学家”纳博科夫和“艺术家”纳博科夫是“雌雄同体”的有机整体,他自己从来就没有将科学发现与艺术创造之间划上泾渭分明的边界。他说:“我当然欢迎任何科学枝条与艺术的总冠花序间术语的自由地内在转换。没有无幻想的科学,也没有无事实的艺术。”

在纳博科夫,“科学”与“艺术”实在都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并非改造)世界的诗性活动,是构成人们诗意生活和现实的最佳途径。在他看来,科学与艺术的那道山脊紧紧相连。它们共同的内在实质其实都超越了表面的“实在”,进入一个妙不可言的“审美狂喜”的“彼在”世界之中。

我们永远也不要忽略纳博科夫的科学实践与艺术实践之间天然同一关系的启示作用。因为在纳博科夫那里,他对自然和文学的感悟是他自身的“明心见性”,并不让自己走人知识系统的窠臼之中,在他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种将学术自然地融入自己生命的“元学”精神的回归。金岳霖先生是诟病近代知识系统论的“理智”论者,叹“苏格拉底式”“元学”哲学家的不复存在。在元学哲学家那里,哲学绝不单纯是“一个提供人们理解的观念模式,它同时是哲学家内心中的一个信条体系”。而从柏拉图以降的近现代哲学家自身与他信奉的哲学之间分离的特点改变了哲学的价值,为此。金岳霖嘘嗟不已,哀叹这种改变“使世界失去了绚丽的色彩”。

纳博科夫对科学探索与艺术的探究便有着浓厚的“元学”意味,他独具个人风格的人生哲学与艺术哲学是在他具体人生实践活动中自然形成,而非承袭或理性的逻辑推导的结果。像纳博科夫那样将科学探索与艺术探索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而且几乎倾其整个一生将=者融入自己全部生命的艺术家,在文学史上极为鲜见。

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足迹遍留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的高山沟壑。从7岁开始到他弥留之际,他的手上就几乎没离开过他的捕蝶网。仅仅在1949年至1959年十年间的夏日里,他几乎走遍了美国北部诸州,行程达大约150000英里。他的科学探索(纳博科夫一再强调他的“科学”与实用技术的根本差别)已经融入了他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他生命中自然组成部分,而绝非为着外在的功利与名誉,因而,他的“纯科学”充满了生命的绚丽色彩,也可以说是充满了激越澎湃的诗情。

纳博科夫自己将捕蝶的乐趣归纳为四个层次:首先,捕蝶乐趣的最高境界乃是捕捉到科学史上从没有被人发现过的珍稀蝴蝶,这是每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都梦寐以求的理想;其次,如果说亲自发现新种类蝴蝶的理想太奢侈的话,那

么退而求其次,你本来就被书上或杂志上展示或描述过的某些珍稀或地方色彩极浓的蝶类弄得心痒难耐的时候。突然某一天,在高山沟壑之上,你蓦然眼前一亮,恰好发现了“它们就在自己的生存环境里展翅翩飞于那些具有某种神秘魔力的植物与矿物质当中,正是这些植物与矿物质培育出了此处蝴蝶的珍稀特性,而那片风景也因此获得两次生命:它自身具备的那令人心旷神怡的原始野性加上这些蝴蝶与飞蛾的出没与生息”。再次就是在研究这些珍稀昆虫纷繁复杂的生活习性、生理结构与类别系统的工作中。如果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可以前人的谬说,树立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执牛耳地位,也有不亦快哉之成就感;最后,那就是爬山涉水之乐以及历经千辛万苦后终有所得的幸运与幸福之感。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接触到捕蝶网那冰凉的把柄,纳博科夫就欢喜得浑身颤栗。而且,拥抱大自然固然让他沉醉不已,而在常人眼中那枯燥乏味的实验室因为有了蝴蝶而同样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天堂乐园。

1940年秋,刚刚经历惊险的第三次逃亡后在美国立足不久的纳博科夫,不顾生活的极端困顿,开始了在哈佛比较动物博物馆的蝴蝶研究工作。他要将堆积在实验室里一箱箱杂乱无章的不同类别的蝴蝶标本进行重新分类,工作量之大超乎想象。然而,这一份开始没有任何报酬到后来薪酬也低微的工作却让他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即使是以他视力的严重损坏为代价也无怨无悔,因为他深切地体验到科学发现带来的另一种审美狂喜:精确描绘蝴蝶产生的那触手可及的愉悦,显微镜描图器下那静穆的天堂乐园,蝴蝶分类描写中诗一般的精确代表着新知识的积累给她的创造者带来艺术性的震颤。

对科学和艺术同样狂热的纳博科夫曾经雄心勃勃要完成三部大书:第一本书要“囊括我在不同国家、尤其是在落基山脉诸州的捕蝶冒险经历,对新品种的发现,对蝴蝶精妙的适应性状况的描绘。我想我可以最终达成科学、艺术、娱乐完美的融合”。第二部书拟命名为《欧洲的蝴蝶》,是一部关于俄罗斯以西欧洲大陆全部蝴蝶的完全目录。配上它们所有种类和亚种的彩色照片,并加上纳博科夫自己亲手所作的关于蝴蝶分类、栖居地与习性的注解。第三本书为《艺术中的蝴蝶》。设想将世界历史中以蝴蝶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尽收于一书,计划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

虽然终生勤奋的纳博科夫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宏愿。但他对鳞翅目昆虫学研究的贡献却不容忽视。正如对纳博科夫的文学成就存在争议一样,有同行指责没有任何昆虫学学位的纳博科夫只是一个鳞翅目昆虫学“业余玩家”,对昆虫学研究贡献不大。对此,雷明顿和许多昆虫学家一道加以反驳。雷明顿肯定了纳博科夫是“蓝蝴蝶研究的主要权威”,肯定他发表的大约20蝴蝶学论文的价值,而且发现了多达10种的新品种和亚种蝴蝶。更为可贵的是,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昆虫学家发现,在这10种蝶类中,除了其中的一两种,纳博科夫的命名到今天仍然有效,他的成就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此外,纳博科夫首倡将某些传统亚属蝶类提升为独立种属,他为此列举出的理由对通过分子基因进行研究的最新研究方法具有启示性意义。

长期的科学研究练就了纳博科夫洞悉物理万象的一双“慧眼”。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准确地洞察出蝴蝶学界长期忽略的一个科学事实:大半年或整年都在美国北方繁衍生息的部分蝶类并非那里的永久性居民,它们在那里难以度过严寒的冬季,只好从南方逐步移回到北方,这一点对“身在此山中”的美国本土昆虫学家来说绝对是一个意识不到的“盲点”。他还敏锐地发现,1941年他们在大峡谷南边捕捉到的蝴蝶标本跟人们早已熟知的眼蝶Neonymphs henshawl品种并非同属一个种类。他还诟病那些地方性变种蝴蝶命名的泛滥,颇有见地地认为,那些不是以精确观察的生物形态为根据、只是投机取巧地贴上地方性标签的命名实际上对科学研究毫无意义。

正是在他痴迷其中的蝴蝶研究中,纳博科夫发现。大自然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奥秘,她总会用障眼法“欺骗”我们,而我们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用我们的慧眼一层层揭穿这些“把戏”。达到认知大自然奥秘与更深真实的目的。他还让我们意识到,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早已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公认的”、“伟大的”美学观念的习惯性接受,才将这大千世界的美与神奇消耗殆尽,我们的眼睛与认知被大大地蒙蔽,而实际上。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永远的谜,具有永远的神奇,其多样性与复杂性永远不会被穷尽。而日新月异的科学发现并没有揭示出真正的自然之谜,相反,科学发现越多,她的神秘感就会越强烈,而这一切正是我们艺术表现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这种表面现象很有欺骗性,这不过是新闻报道式的幻觉。事实是,科学发现越深入,神秘感反倒越强。此外,我不相信任何科学已经戳穿了任何神秘。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倾向于将电工的机巧和心理医生的装神弄鬼称为“科学”。这些最多不过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昨天的中子和今天的真理明天就会死去。即便是更深刺意义上的“科学”――比如从可看可感的大自然的研究到纯数学与纯哲学的诗学――情况是同样叫人气馁。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了然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时间与空间的本性、大自然的天性、思维的品性。

纳博科夫的艺术本源观认定“自然”乃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艺术可能,艺术家的任务无非就是在“仔细研究他对手的作品、包括上帝的作品”、充分“了解这个给定的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真实的虚幻艺术世界”。藉此,纳博科夫既超越了后现代文学枯竭论,又赋予“艺术模仿现实”以崭新的内涵。

三、在科学激情中窥见诗道的精微――纳博科夫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长期的科学活动使纳博科夫的艺术思维在不知不觉间渗进了“科学思维”的特质,即,他让。本该”是激情四溢的“诗”加入了科学的“精确”之维度。

纳博科夫本人就是这样一个“精确”诗人。在他,精微的诗道其实才是艺术的本质特征。正如他的昆虫学研究同行批评他对蝴蝶的亚种与亚属比蝴蝶的科与种属更感兴趣一样,批评家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找不到他们平常想要概括出来的“中心思想”而大光其火。纳博科夫对此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文学作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其“思想”内容应该多么伟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所谓的“伟大思想”转眼间就会成为历史的烟尘而烟消云散,而艺术作品最为生动、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是艺术的细节,“只有近视者才会宽宥无知的含糊笼统的概括。在高级艺术和科学中。细节就是一切。在他的课堂上,他觉得能准确地画出卡夫卡《变形记》中那只甲壳虫比牵强附会地解读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加重要;如果带着某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去阅读《包法利夫人》,那么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他要求学生纠正福楼拜这部伟大作品的英文译本中的多处错误,特别要注意准确地翻译包法利夫人的发型样式等细节。对于细节,纳博科夫重视的程度比以往任何作家都来得强烈,因为他认为,文学最基本的微粒不是身躯庞大的思想,而是千

千万万琐碎的“小意思”。生活中灵魂痛苦的低喁,生命这本大书中那些不起眼的注解,才构成了世界和文学的奇妙:

在我学术生涯中,我不遗余力地给学文学的学生灌输关于细节的准确信息,关于产生出的意识性火花之类的细节组合物的信息,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组合物,这本书就是死的。就此而言。一般性思想根本就无足轻重。任何傻瓜蛋都可以理解到托尔斯泰对于通奸态度的主要看法,但为了欣赏到托尔斯泰的艺术,优秀的读者一定希望在脑海里勾勒出,比如说。一百年前从莫斯科开往彼得堡的夜行火车车厢的布局到底是什么样子。

纳博科夫对于文学特性的思考的确非常独特,而他的艺术之思是他独特的科学之思的逻辑结果,或者说他的艺术之思与科学之思自然而然地融合一体。从科学的精细观察人手,从直接面对实事本身出发,他培育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即那种悬搁了西方知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架构体系,从而让我们更无限接近艺术的本质属性的对事物的直接观照。对此,纳博科夫有一段颇为精彩的道说: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学者。我喜欢具体的细节而非概括,喜欢意象而非理念,喜欢模糊的事实而非清晰的象征,喜欢意外发现的野果而非人工合成的果酱。

纳博科夫自己特异的小说美学思想无疑就带有出乎预料的“野果”特性,他那些奇异的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人们从未见识过的奇异“野果”。对那些拾人牙慧的利用小说做法的旧行当讨好读者的“果酱”作品,他表现出极大的不屑。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范文2

他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理事陈敢清。他曾在国内外190多种报刊杂志和画册上发表摄影作品1000多幅,并先后举办过“百岛之市百种蝴蝶 珠海蝴蝶科普摄影展”(2005年)、“大自然的舞姬――珠海蝴蝶摄影作品展”(2013年)。这次我们邀请到了陈敢清先生来分享他与蝴蝶的动人故事,以及他对与蝴蝶摄影的思考、对广大摄影爱好者的建议。

张晓军:陈先生,您好!3年前曾看过您的蝴蝶摄影作品展,上百张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诗文相得益彰,给人以视觉震撼、心灵震颤。您最初是基于怎样的机缘爱上了蝴蝶摄影?

陈敢清:提起这事,说来话长。2000年底,我因工作需要在珠海市最西南端的荷包岛上作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考察,突然发现小山沟里几棵树上有很多蝴蝶,便举起相机拍下几只。照片冲洗出来后,感觉还可以,就投稿参加国家环境部门举办的《“中国乐凯”首届生态环境摄影展》。不久,接到获奖的通知,我很高兴能够意外获奖,但又苦于不知道所拍蝴蝶的名字,因为获奖作品将编辑成《绿色家园的呼唤》一书,书中作品标题后面需要加注蝴蝶名称。付印时间紧迫,编辑老师的提问我一时回答不出,甚是愧疚。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认识我所看到的蝴蝶!

第二天一早,我离开海岛直奔珠海市区,走访了很多家书店都没有找到我所需要的介绍蝴蝶分类的工具书,于是我又从珠海转至广州,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那一刻的欣喜,至今难忘,舟车劳顿早已抛之脑后,然而1000多元的购书款让我陷入窘境。即使连返程的路费、饭钱都搭上,还差十几块;若从这套书中拿掉一册,我又心有不甘。书店的负责人善解人意地为我破例打了折,我这才欣欣然抱着宝贝书踏上归途。

回到家后,第一事就是拿出蝴蝶标本对照《中国蝶类志》查找它的名称。原来,被我称之“七仙女”的蝴蝶,中文名叫作“虎斑蝶”!此后,我又带着这些工具书回到海岛,一边拍蝴蝶,一边翻阅学习,从认识我身边的蝴蝶开始,认识整个海岛上的蝴蝶和珠海市的蝴蝶。

张晓军:您为什么会对蝴蝶摄影如此情有独钟?这跟您的经历,比如毕业于什么专业,有关系吗?

陈敢清:我是武汉大学摄影专业毕业的,1984~1985年第一次在武汉大学参加新闻系主办的“新闻写作与摄影讲习班”学习,1984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又在武汉大学“摄影摄像艺术与声像信息专业”学习,1987年毕业。我喜欢摄影,外出常带着相机,看到好看的景物便“咔嚓”摁下快门,慢慢地,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摄影作品,新闻和人像、风光、民俗、纪实的都有。在学摄影的时候也偶尔拍过蝴蝶,真正专心拍蝴蝶,就是上面讲的,先拍荷包岛上的,继而拍珠海市的。近几年又开始拍全国各地的,只要有机会,走到哪里就拍到哪里的,只要我碰到了蝴蝶就毫无犹豫地拍下来。原因是,我想几年后再搞一个中国蝴蝶摄影展,宣传环境保护;另外,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雅林教授近年来正在着手准备编著《中国蝴蝶生态图鉴》(暂定名),要我帮助提供一些各地蝴蝶的生态照片。

我十几年来一直在拍蝴蝶,最初是痴迷于它们的美丽,但后来越发觉得拍蝴蝶是发自内心想要承担的一种责任。我当年工作的小岛只有13.5平方公里,却有成千上万的野生蝴蝶在岛上越冬,这使我震惊,也使我想要保护它们。我认为保护它们,就是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我拍摄蝴蝶是想在宣传环保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科普知识的传播,介绍蝴蝶的一些基本知识。摄影作品不仅可以展现自然的斑斓绚丽,也可以记录生态环境的变化、针砭某些作为。以前我在岛上拍到的蝴蝶越冬的壮观景象,如今已很难再见,多么令人痛惜。

张晓军:在翻阅您的珠海蝴蝶诗文摄影集时,我发现照片中的蝴蝶仿佛您镜头下的模特,或翩翩于万花丛中,或静静地落在枝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蝴蝶摄影,您一定乐在其中吧?

陈敢清:蝴蝶是漂亮的,拍摄它们虽然辛苦,但也充满快乐。我在小岛的山谷里拍蝴蝶常常单枪匹马,却一点儿也不寂寞孤独,反倒感觉身边好像有很多特别的朋友,它们默默无声地飞舞着,有时候还飞到我的头上、肩上、手臂上,甚至飞到我的相机上,优雅而不失俏皮,灵动可爱。因为我一直把蝴蝶当朋友,所以在拍摄过程中,我从不摆布它们(也不能摆布),只是在自然条件下拍摄它们随意飞舞、追逐嬉戏的自由状态。为了寻找自己满意的对象、捕捉精彩的瞬间,往往要观察等待很长时间,要有足够的耐心忍受阳光曝晒和蚊虫叮咬。当然,拍摄作品也不能一成不变,如何有所突破?需要不断地探索尝试。可以说,拍摄蝴蝶不仅是对体能、耐性的考验,更是对创新意识的挑战。

有一次,一只残锷线蛱蝶从我头上飞过,落在了比我高出两米多的树叶上,可惜的是我手中的微距镜头无法拍到理想的画面,即使加上增距镜也于事无补。我盯着它看了一会儿,忽然发现阳光投在绿叶上的蝶影十分漂亮。于是果断更换镜头,用手动对焦、F5.6的光圈和1/60秒的快门,以使蝴蝶背光面的细节尽量呈现出来。由于要两只胳膊举着相机、仰面朝天地,既怕蝴蝶飞走了,又怕拍得不够清晰,在紧张激动的拍摄创作过程中,我已满头大汗。然而,看到镜头中满意的画面,心海泛起幸福的涟漪,满是欣慰与喜悦。

还有一次,我在一棵海芒果树上发现一只旖斑蝶,它像躲猫猫一样,在我即将拍摄的时候忽然藏到一片竹叶背后。也真是好笑,它用竹叶挡住了头部,可是宽大的蝶翅还露在外面呀!我将计就计,借用蝴蝶身后从树叶缝隙透过的光线逆光拍下了这个即逝的画面。照片冲洗出来的效果不错,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思,通过寻找角度、随机应变地利用光线和背景,于是劣势变优势成就了一幅颇有意境的新作。只要有想法,多尝试,一定能拍出与众不同的蝴蝶摄影作品来。

张晓军:看来蝴蝶摄影并不那么简单,既需经验,又要有技巧,为了拍到如意的作品,千山万水也拦不住追寻的脚步。您曾形容蝴蝶是会飞的花朵,是大自然的舞姬,您对蝴蝶一定怀有独特的情感吧?

陈敢清:如果说蜜蜂带给人间的是甜蜜,春蚕奉献给人类的是丝绸,那么蝴蝶带给我们的是美丽。蝴蝶象征着爱情和幸福,代表着友谊与和谐。古往今来,人们讴歌赞美蝴蝶,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和绘画。正如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周尧先生所说:“不管是帝王、贵族、还是牧童、樵夫,只要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欣赏蝴蝶艳丽的姿态而深深地爱上它们。画家可以从湖底美丽的身姿获得艺术的启发,诗人可以从蝴蝶优雅的神态找到创作的灵感,哲学家可以从蝴蝶活跃的情趣悟到生活的哲理,科学家可以从蝴蝶奇特的习性得到研究的题材。因此,蝴蝶被人们称为‘会飞的花朵’‘百花仙子’‘大自然的舞姬’都是毫不过分的。”

自2000年至今,我拍摄蝴蝶已有15年了。这期间,到过珠海的许多海岛和山沟,不单是为了拍摄蝴蝶,也为了能做些有益于蝴蝶、有益于生态的事。蝴蝶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也让我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虽然我已从事30多年的摄影,但很多人都误以为我是专门拍蝴蝶的。近十年来,我应邀在北京、广州、湖北和珠海举办蝴蝶摄影展览十几次,也难怪,被各个媒体冠之以“蝶人”“蝴蝶迷”“蝴蝶谷主”“蝶痴”等。

张晓军:这么多年来,您一定拍了很多种蝴蝶,有过统计吗?其中属于濒危珍稀的物种有哪些?

陈敢清:为完成珠海市科技局的“珠海市蝴蝶资源调查”科学考察任务,2008年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我主要潜心拍摄珠海蝴蝶。2009年4月开始从湖北省神农架、武当山开始拍摄全国各地的蝴蝶,包括许多部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但因为时间和经费的原因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2010年和2015年,我曾两次到中越边境――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拍摄箭环蝶。2011年5月到广西猫儿山拍摄金斑喙凤蝶。2014年和2015年又曾二次到湖南省乌云界部级自然保护区拍摄中华虎凤蝶。至今总共大概拍摄了500多种蝴蝶。其中拍到比较珍贵的野生蝴蝶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Ⅱ级重点保护的中华虎凤蝶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所列的裳凤蝶、金裳凤蝶、燕凤蝶、枯叶蛱蝶、箭环蝶和白袖箭环蝶等。

张晓军:最近,听说您在湖南乌云界部级自然保护区考察时拍到了中华虎凤蝶,这是一次偶然的邂逅,还是一次如约而至的探访?

陈敢清:2014年3月20~23日,我参加了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在湖南常德召开的第五届会员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会上湖南省乌云界部级自然保护区刘国华所长为大家介绍了近年来曾在乌云界发现中华虎凤蝶,这一消息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强烈兴趣。于是,组委会在会议期间专门组织代表们前去考察,由于山区路况复杂,车辆又遇到抛锚情况,我和上海的张宁老师索性步行上山。怎料到一路尽是陡坡,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我们已气喘吁吁,饥渴难耐。后来,途经一户农家,得以补充点能量,继续前进。然而,当大家费了很大精力登上山顶时一只中华虎凤蝶也没有看到。我虽腰酸背痛,但仍心有不甘,对刘国华老师说,明年一定再来这里拍摄中华虎凤蝶。于是2015年3月26日我们再次来到乌云界,经过5个小时的跋涉终于登顶,置身于海拔1080多米云雾飘动的乌云界山顶。由于刘国华所长安排了保护区管理所熟悉情况的张文武同志陪同并作向导,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几只中华虎凤蝶,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张晓军:都说中华虎凤蝶像大熊猫一样珍贵,这个物种的原产地在哪里?为什么会如此稀少?您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蝴蝶资源的现状么?

陈敢清:中华虎凤蝶的确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只是关于它的保护宣传、保育措施以及研究状况等,与大熊猫相比还显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在上榜《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95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中,大熊猫就像是“大明星”,关于它的消息常常见诸各大媒体。中华虎凤蝶虽然未列榜首,但也十分珍贵,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

中华虎凤蝶因蝶翅鳞片的条纹酷似虎斑而得名,仅分布在我国少数地方,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野生蝴蝶,也是世界上非常珍稀的观赏性蝴蝶之一。据《中国蝶类志》记载,中华虎凤蝶仅生活在我国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和山西等省。近年来,在湖南省乌云界海拔1080米的山上偶有发现。虽然很多人没有见过,或者对它并不熟悉,但是在蝴蝶家族中它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它是我国唯一用“国名”命名的蝴蝶,还是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会徽中的标志性图案。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中华虎凤蝶实现人工大量饲养,温室里短期培养的研究性工作还处在实验性阶段。中华虎凤蝶的处境令人担忧,在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有它的名字,在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受威胁的世界蝴蝶》红皮书中它被列为K级保护对象。中华虎凤蝶一年只繁衍一代,通常在石缝、树干基部和枯枝下化蛹,生境的海拔高度、温湿度,以及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等因素都会影响它的生存。就湖南乌云界保护区中的个体而言,每年只有3月下旬至4月初这段时间能见到它们,其他时间则根本看不到。

由于中华虎凤蝶分布少、密度小,对生栖环境要求严格,发生活跃期短,人工繁殖饲养困难,因而被列为国内受威胁物种,此外,其生存环境的人为破坏也是导致其稀少的一大原因。山林砍伐、土地开发、山区旅游发展和化学性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每一样都会对它们的生存环境造成致命的破坏。加之中华虎凤蝶大部分时间处在蛹的状态,面对人为破坏无异于等死。我国目前对待珍稀野生蝴蝶的保护,一方面有专家学者在小范围小规模的研究,一方面是保护区采取封闭和半封闭性的保护,但是他们都有人力和资金不足的短板,未能充分发挥保护蝴蝶资源、进行科学研究的作用。不过湖南省乌云界部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从发现本地区有中华虎凤蝶之后,已加大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并采取增加寄主植物的种植,严禁砍伐林木、割芭茅草,禁止放牧和拉铁丝网,减少保护区居住人口等措施,并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从全国来说,中国蝴蝶资源的现状是生存环境被破坏,很多地方监督和管理不够,特别是一些地方捕捉贩卖蝴蝶,甚至采用毒杀手段,令人发指。有些种类虽然不在受保护的名录中,但是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滥采滥杀必将破坏生态可持续发展。希望我们能够早一点做好蝴蝶资源的保护,开发之前做好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和审批工作,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民众素质,不要让蝴蝶美丽的身影因我们的贪婪盲目而永远消失。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范文3

[关键词] 混沌学;后现代;《蝴蝶效应》;电影;反省

一、题:写在前面

蝴蝶效应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表明一切初始都是混沌的,在不确定中产生,并产生不确定,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这样运作的。这种复杂连锁效应,每天都可能在我们身上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结果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以至于马蹄上丢失一个钉子,其结果就可能是导致一个帝国的灭亡。

二、析:平实的剪辑,震撼的主题

(一)影片概述

电影《蝴蝶效应》的主人公埃文是一个平常的大学生,机缘巧合,他忽然发现自己可以通过一直搁在床下那些记录当年往事的笔记本回到过去,并进入自己当年的生活中。抱着也许这些落满灰尘的笔记本可以让他从此摆脱所有不愉快现实生活的想法,埃文数次回到过去,力图改写历史,但等他一回到现实,却发现一切都已面目全非。这让他越发负担沉重,为了弥补自己的错误,只好一次次回到过去,但每次总有些不经意的小事件发生,于是之后一连串连锁效应,让他和他亲人朋友们的生活更加彻头彻尾变得不如他的本意。频频地承受着现实生活总是一团糟的折磨,让主人公的神经崩溃,为了爱情、友情和亲情,最终,他选择了无可选择的选择,那就是,回到一切不如意改变之前的原点:在出生前死亡。

(二)主题表达

这是一部讨论人性的影片。西方文化认为数字“13”是万恶之首,只能带来苦难与不幸,因此必须铲除。而主人公埃文内心的恶,主要体现在13个方面,前12个为铺垫,最后1个为结束一切恶之源,也是影片高潮:

地下室恶作剧、父亲因自己死亡、炸邮箱恶作剧后朋友内心变态、暗地指使朋友杀朋友、凯莉自杀、作画杀人、狱中杀人、阻止烧狗让朋友“被疯”、凯莉沦为、企图使母亲健康、母亲流产、求证自己没有疯、出生前自杀。

导演精心安排了五次主要的闪回,将这些情节成功串起来:埃文记起了对凯莉的爱,凯莉却间接地因此而自杀;埃文和凯莉成为恋人,却杀死了她的弟弟汤米;埃文救了塞姆普太太和她的孩子,自己却成了残疾,同时伦尼内心种下了恶的祸根;埃文表面上为解救小狗,暗地却指使伦尼杀死了汤米而被关进精神病院,凯莉没有了汤米的维护也堕落成吸毒的;埃文通过录像带回到了母体中,从而结束生命。

影片使用大量闪白和快切回忆等方式使各个情节过渡,而这些情节又可以一环扣一环,并不单独存在:地下室恶作剧导致凯莉沦落为、向父亲索要秘诀导致自己成为疯子、炸邮箱恶作剧导致朋友杀朋友、暗地指使朋友杀朋友导致朋友“被疯”、作画杀人导致狱中杀两人、企图改变母亲病危导致母亲流产、求证自己没有疯导致凯莉自杀,最后结果是直接结束这些痛苦、恶果之根源——在出生前自杀。

(三)经典再现

一定要知道,对话与心理活动是该影片情节展开和揭示主题的核心方式。影片核心主题语言其实很简单却很精妙:“如果你某天早上醒来发现也许你可以按照一个全新的方向重新生活,你会选择改变吗?”经过主人公自认为“如果我有能力制造伤疤,那我有能力治愈伤疤吗”的病态心理展开一个个谜团一样的情节,引出高潮。

1.观众应该明白,主人公的父亲是清醒的,是完全正常的人,其对话和思想是影片的核心之一:“你不可能改变一个人又毁掉他”,认为儿子的企图“根本没有什么正确可言”,导演安排儿子张牙舞爪地要秘诀,并说,“我现在需要的是把他们改正过来”。换言之,其实主人公内心却是希望毁掉一个人又想改变好一个人,改变好一个人又想毁掉他,最后只能以死证明这是不现实的。

2.“我不记得了”或“发生什么事了”成为主人公经常的一句话,虽然是导演为了情节的展开和引出更大的悬念设的圈套,但是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自然会使主人公很落寞,加上其内心本恶,改变现实的决意已定但总是以失败告终,因此,主人公的这种“记忆缺失”目的更加昭然若揭,欲盖弥彰,其实质是不希望自己内心的丑恶被发现。

3.主人公探望“被疯的”朋友兰尼并默认其所说的“你一直都知道有大事发生”,就直接揭示了他内心的丑恶,也就是这一次,才让观众认识到主人公才是罪魁祸首,是他故意让内疚的兰尼利用他设好的局去杀死汤米,相信每位观众都会在这个情节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内心的强烈震撼和背后油然而生的丝丝凉意。

4.朋友对白:“压抑自己的外表下是有原因的,醒来情况会更糟糕。”而他却说:“我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你会了解吗?”以及主人公为企图改变炸残自己和为此给母亲带来的痛苦,开始闪回找到一把刀藏在身上被母亲发现,回到现实却发现是翻错了日记,恰恰从侧面反映他自己不愿意把自己的丑陋面示人的可悲,同时也自然地佩服编剧与导演深厚的功底。

5.室友念主人公日记:“大脑拒绝相信看到的一切。”埃文因为嫉妒而去臆想改变,却改变不了现实,却又企图强迫去忘记自己造成的各种痛苦经历和不承认自己就是造成这种错误的根源本身。有意思的是,影片在出现片名时,背景就是大脑形状的蝴蝶逐渐破碎,与此句日记所写统一,强调改变现实是不现实的事情。

6.茫然的主人公听到汤米说凯莉自杀时,也说“会自杀”,以及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在凯莉葬礼上再次特写将自己搬家时写的“我会为你回来的”陪葬,暗示自己的结局,并呼应了算命先生说他“没有生命线和灵魂,不属于也不应该来到这个世界”,最后只能回归到母亲子宫里自杀,看似凌乱的情节又一次集中体现主题,对导演的这种安排手法不细细体会是感受不到每个细小的镜头深刻含义的。

7.影片的另一个高潮就是医生说主人公父亲“天天找根本不存在的相片”,而这些相片却在他发现爷爷的死亡证明时亲眼看见,主人公这才“相信”自己并没有疯,因此,企图继续改变现实,并呼应影片开始,写下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几句话,而这几句话在闪回到母亲子宫自杀时才让人恍然大悟,并达到影片最高潮。

(四)艺术效果

这部完美的后现代影片,逻辑上十分缜密,整个故事的关键是日记,没有日记主人公就无法回到过去。虽然属于老套的一因多果编剧模式,但是摄影、剪辑和导演配合默契,把编剧似乎老套的构思模式表现得很新颖,对过程的过渡处理恰到好处,不平铺直叙,也不直白地说明很多讯息,巨量留白,通过使用大量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对白以及由此展开的情节铺垫来展现影片主题,从开始就是让人窒息的视觉冲击感觉一直延续到影片最后的胎儿微笑,从包含丰富创意的片名出现方式到结尾的幸福生活镜头组快切,都是影片的经典所在,情节处处是高潮。影片最精巧的设计就是主人公会“记忆缺失”,目的就是为了他能通过时间旅行回到过去,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利用这些“记忆缺失”,居然将所有看似摸不着头脑的情节都串了起来,而且最后让观众感觉是会在一个病态的人身上真实发生的一样,而且为了避免观众误认为主人公有穿越的能力,导演将记忆恢复的点控制在记忆缺失的相关部分,一方面解释了情节的具体发展,另一方面也将情节的突然中断加以补充。这种处理方式需要电影人学识渊博,富有哲理的思维,也是《蝴蝶效应》值得导演花七年时间构思、拍摄和最后成型,达到令观众掩卷长思、日久弥香的效果。如果为了迎合市场温情的需求,《蝴蝶效应》注定一开始就会失败,因为拍摄和剪辑绝对看不到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特效渲染,影片的成功就在于构思能引人入胜,能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展现的生活本身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部分,也恰恰能揭示我们生活的本质,撞击我们的灵魂,引起我们思想的共鸣。

三、叹:人性多变,更向善

要知道,世间并没有完美的事情,面对失败和痛苦,追求最美的价值是人的原始动力,而《蝴蝶效应》核心内容是:善与恶就在每个人心中,世人不要对现实妄为,表达了对命运抗争的迷茫和无奈,并最终只能以自我的结束作为对命运的妥协。不管电影版本有几个结局,胎死腹中应该就是本剧的主题结局了,也应了那句话:你生活中的很多事折腾再多,和胎死腹中一个性质,还不如胎死腹中来得更加让人欣慰和悲壮,免得让人活得痛苦,正如导演让主人公随母亲第三次流产而逝一样。电影本身并不刻意追求完美,不去误导观众人生一定是幸福的,也不强调后悔药,反而是推崇靠自身努力去实现完美,虽然最后是失败,但总比无所事事值得大家珍重,尊敬,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值得一看值得回味的地方吧,因为,至少导演给了我们一个最美好的愿望,即每个人都曾有最美好的时光,那就是出生前,都是完美和幸福的,经历世事,才让人变得恶,如果不希望出现对现实生活修修补补的痛苦发生在自己身上,惟一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结束在开始,这不是苟且偷生的理由,是为了追求最美,这就是悲壮。只是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能动性的否定,甚至讽刺,不免让人感觉如果看多了这类影片就会失落、烦躁,对生活的热情也会降低,因此这类影片不适合节奏明快的现实生活,欣赏的观众要有选择性,否则对影片本身深厚的艺术构思和哲理表达是不利的。

四、品:生活的艺术源自反省

命运最高明,千人千面,千人有千种对生活独特的阐释,即使你可以像捏橡皮泥一样随意揉捏,你也不可能捏出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生活,而只能依靠我们自己去改变生活本身,不是让生活来适应你讨好你屈从你,这样才是生活的本质。命运也最公平,过去,现在,未来,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三种空间里游荡,《蝴蝶效应》给我们推理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我们都是普通人,没有改变过去的超能力。当你获得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必将失去另一样东西,反之,当你失去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获得另一样东西。作为一个必须接触复杂社会的人,你并不能生活在真空里,生活不如意的地方多着呢,不要因为挫折而放弃生活,生活其实多姿多彩,你都做好准备了吗?迎接吧!因此,现实只能是完美与残缺并存,无数次的穿越永远改变不了现实,人只有知足和坦然面对才会演绎完美人生。正如风暴发生前,蝴蝶在扇动着翅膀,但它不知道,风会从哪一个方向吹来,而蝴蝶却说:我在努力地振动翅膀,抗争不幸生活的命运,不管你风从哪里来,我的命运会如何悲惨,但我积极的生活态度本身就是美丽的,好好活在当下,接受命运的舍与得,最后留给世人的总是最美的翅膀。

也许,这才是影片最根本的主旨。正所谓:尽人事,安天命,执无为而有为。因此,这是一部一定要再看一次甚至几次可以回味的经典电影。

[参考文献]

[1] 沈倾欢.《蝴蝶效应》剧情解读[OL].http:///review/3352393/.

[2] 何溪.蝴蝶效应、平行时空理论与电影结构[J].齐鲁艺苑,2008(02).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范文4

[关键词] 《欢迎来到东莫村》;蝴蝶;文化意象;中国文化

2005年上映的韩国影片《欢迎来到东莫村》,被提名大钟奖15个奖项,获得第四届大韩民国电影奖、最佳电影奖等一系列奖项。电影表现了在渴望自由与和平的人性追求中势不两立的敌我矛盾被逐步消解的过程,电影镜头中不断出现的蝴蝶形象,成为重要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意义,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和象征物。西方文字艺术作品中很难见到蝴蝶意象,①而在中国文化中,“庄周梦蝶”“韩凭夫妇化蝶”“梁祝化蝶”“破茧成蝶”的故事层出不穷。蝴蝶由于其独特的生长历程、绚丽的外表及其自由轻盈的曼妙舞姿,形成了相对稳定和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蝴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漫长积淀的结果,蝴蝶作为一个原型性象征积淀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反映。”②

韩国影片《欢迎来到东莫村》中,蝴蝶意象频繁出现如下图。

蝴蝶意象在《欢迎来到东莫村》中

出现的时刻、时长及数量分布图

根据图示可以发现,蝴蝶出现的数量和镜头时长,与剧情的变化成正比。片头部分大批蝴蝶在短时间内迅速出现和片尾部分大批蝴蝶长时间出现具有明显的呼应的关系。电影中戏剧冲突达到极致的紧张之际,蝴蝶会长时间地出现在电影画面中。蝴蝶意象不仅具有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深化着追求生命自由的主题表征。这充分表明,《欢迎来到东莫村》巧妙运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独有审美符号――有着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蝴蝶意象,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意蕴。

一、生命自由的展现者

影片片头1分26秒,悄然飞起的一批蝴蝶极富动感地持续了5秒时间,是整部影片中蝴蝶意象出现持续时间最短的一次,与前后镜头毫不相干,显得极为突兀。勒内・博奈尔指出:观众需要吃惊。观众在观看电影时,总是带着某种期待视野,片头部分突然出现的蝴蝶意象,迫使观众改变预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无疑,这一镜头的突然出现造成了“吃惊”的效果,预留大量想象空间引人思索。《欢迎来到东莫村》电影片头中翩飞的蝴蝶画面,极具动感,又极富空灵,充分展现和象征了生命自由的唯美,引人遐想,发人深省。

认真推究这一镜头,可以发现,画面中持续数秒的空白和由淡转浓再由浓转淡的黑白蝴蝶意象,以水墨韵染的形态出现,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留白”技巧。“留白”又称“空白”,雅称“余玉”,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通过在画面上留下大片空白,以笔墨和形体的虚实变化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空间。③这一表现方法后来被广泛运用到中国古典诗歌中。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④“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诗辨》) ,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留白”技巧的理论阐述。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无数吟咏蝴蝶曼妙美好的诗篇,生动展现了蝴蝶无拘无束极度自由的生命形态。如杜甫《曲江二首》“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温庭筠《菩萨蛮》“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欢迎来到东莫村》的片头,巧妙利用中国画的水墨图像,用诗意烘托的意蕴,渐渐转浓又渐渐散开的画面,以蝴蝶意象总起,生动展现了透明妩媚的蝴蝶翩翩飞入的自由样态,充分表现了蝴蝶自由而又唯美的生命象征。

二、生命自由的引导者

影片2分20秒,“疯丫头”雨恰目睹着一只正在舞动着的蝴蝶飞进联合军飞机的螺旋桨,迫使联合军上尉史密斯随机坠至东莫村。14分34秒,两只蝴蝶和“疯丫头”雨恰带着三名北朝鲜士兵进入东莫村。15分41秒,两只蝴蝶和“疯丫头”雨恰再次带着两个韩国士兵进入东莫村。

这三个镜头的共同指向,是蝴蝶和雨恰先后三次将敌对的三方带进了同一个地方――东莫村。在蝴蝶和雨恰出现之前,联合军、朝鲜、韩国三方士兵均不知道他们为何而战,均不知道他们将向何处。由于落入敌方势力范围难免成为俘虏,或者由于抗命或逃跑,等待他们的将是惩罚和审判,他们在身体和心灵上备受折磨。蝴蝶将他们引向了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东莫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空噪秋阳的鸣蝉相比,艳丽的蝴蝶活跃在春天丽日里,翩舞热闹在红花绿叶中,自由自在地与花相依。蝴蝶所在,必然是充满生机和自由的处所。刘令娴《答外》“鸣鹂叶中响,戏蝶花间鹜。”张易之《侍从过公主尚宅侍宴探得风字应制》“鸟鸣千户竹,蝶舞万花丛。”人们以至恨不能自身化为蝴蝶,飞往自由的所在,正所谓“身轻愿比兰阶蝶,万里还寻塞草飞”(钱《春恨三首》)“羡君花下酒,蝴蝶梦中飞” (钱起《题崔逸人山亭》)。

东莫村正是优美和乐的处所,对外来者充满着无限的吸引力。到处盛开的鲜花,无拘无束的儿童,哼着小调的姑娘,安然劳作的农夫,与山外的枪林弹雨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一袭雅致白衣的雨恰,她蝶飞般的行姿、轻盈地转身、头上飞动的白色鲜花,和时而翩飞时而歇落的蝴蝶完全融为一体。不难发现,蝴蝶意象是以雨恰为代表的淳朴善良、天真无知的东莫村民的外化,蝴蝶意象是静朴美好、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东莫村的化身。蝴蝶,是将人们导向生命自由的引导者。

不仅如此,蝴蝶还是通过化解敌我矛盾来引导生命自由的引导者。与蝴蝶结伴而出的雨恰是一个符号性的人物,是全体村民的缩影,她总是在电影中狭路相逢的三方敌对势力剑拔弩张的紧张时刻闯入,并以她的纯真将你死我活的斗争消解。在情势最为紧张的时刻,士兵无意引爆的手雷炸毁了村里的粮仓,粮仓被炸毁后漫天飞舞的米花,与漫天飞舞的蝴蝶融为一体。经过这一幕后,敌对三方逐渐友好地与东莫村融为一体,成为自由自在的东莫村村民而乐不思蜀。

三、生命自由的卫护者

在东莫村面临外来威胁的关键时刻,镜头中出现了一只、两只、三只以至无穷多只蝴蝶,由少到多,从弱到强,共同捍卫东莫村的和平安宁、捍卫着东莫村村民的生命自由。

70分28秒至70分44秒,小东国领史密斯去看他在坠毁的飞机里捡到的摄影机,当史密斯走进飞机残骸的时候,他看到了令这架飞机坠毁的那只蝴蝶正从坠毁飞机上一个残破的洞飞出去,再从破残的洞向上一看,只见一群蝴蝶正飞向天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蝴蝶气流飞向深邃的蓝天……镜头语言暗示,蝴蝶具有摧枯拉朽的战斗力,这种战斗力可以令任何来犯者不寒而栗。84分38秒,联合军决定对东莫村进行地毯式轰炸,蝴蝶再次形成强大的气流袭击了联合军跳伞的士兵,惊恐的联合军在强大的蝴蝶形成的气流的冲击下死伤惨重。

蝴蝶组成以身赴死的强大团体,化身为坚强不屈的战士,击败入侵的敌人,捍卫东莫村的宁静和生命的自由。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蝴蝶追求信念无比执著的赞颂,所谓“伤生不惜身投火,抵死犹将命乞花”(瞿佑《残蝶》)。中国文化中,还有蝴蝶保护人类的民间传说。据证,苗族、水族、独龙族、蒙古族等均有蝴蝶崇拜的记载。苗族有歌颂“蝴蝶妈妈”古歌,水族则有天大旱人将死时蝴蝶成群结队遮住太阳荫护水族子孙的传说等。⑤

很难证明,《欢迎来到东莫村》是否接受到中国蝴蝶文化意象誓死捍卫信念和荫护人类的内涵。但电影中,确乎有蝴蝶群起保家卫国的镜头语言,这与中国的蝴蝶文化意象的意蕴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沟通。

四、生命自由的幻化

125分54秒,当朝鲜和韩国士兵为引开联合军轰炸保护东莫村村民不受伤害的战斗结束之后,一只蝴蝶从士兵尸体和鲜血的雪地中翩然飞起,慢慢地变了两只、三只、六只。场景倒叙回到五个士兵第一夜住在东莫村的小屋,有一只蝴蝶在小屋里围绕着士兵们飞,从门外飞出悄然幻化为了雨恰,活泼可爱的雨恰蹦蹦跳跳地走到了小战士身边,轻轻跪下为他戴上了如同蝴蝶般美丽的白色小花。

片尾中出现的6只蝴蝶,对应了5个士兵和雨恰。5名因保卫东莫村而牺牲的士兵和雨恰,他们一同在此时化蝶,5位战士在战争中不同种度受到伤害的心灵因化蝶获得生命自由。而这6只蝴蝶在镜头中持续出现了57秒,是电影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显然是导演有意为之。

人身化蝶,是中国文化中历史久远的文化主题。惨痛的现实和美好的愿望,两者巨大的落差,使人只能寻求超越于现实的化身。源于儒道佛的化身哲学,因此成为理想和现实的平衡支点。“庄周梦蝶”“韩凭化蝶”“梁祝化蝶”已是妇孺皆知。陆游在《闲游》中吟叹“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鸦”,林希逸《惜花春起早》中也有“鸣鞭思晓月,化蝶逐香尘”,吴龙翰的《楼居狂吟》“觅得楼中一觉眠,将身化蝶入壶天”表达出只有化蝶方能获得美好。

五位士兵和雨恰死后,他们的生命精魂化为了蝴蝶,换了一种形式开始了新的生命,翩然起舞于无际的生命之海,这象征着生命的超越,意味着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的延续,生命的意义由此得到升华。

同时,化蝶也暗含导演对于现实的无奈,东莫村的命运何尝不是朝鲜半岛的现实处境,半岛的命运在外部力量的操控、内部南北对立中并不能真正由朝鲜人自己把控。东莫村虽然经过南北联合抵住了联军的第一次进攻,但第二次、第三次呢?敏感脆弱的政治话题通过化蝶被含而不露地隐于电影叙事之中。惟其如此,电影的结局更富于悲剧意义和悲剧美,这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化蝶所蕴涵的无奈与凄美。

《欢迎来到东莫村》以蝴蝶意象开篇,以蝴蝶意象结束,以中国画渲染的蝴蝶意象开篇,以中国传说的化蝶意象结束,全片以蝴蝶意象表征了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主题。蝴蝶意象的中国文化内涵,对主题表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该片因之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意蕴。

注释:

① 张嘉佳、孔繁萍:《探析我国古代诗文里的蝴蝶意象与其中的中国传统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② 王佳宝:《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云南电大学报,2009年第2期。

③ 万怡:《“留白”――中国艺术审美的新境界》,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4期。

④ [唐]司空图著,郭晋稀注译:《白话二十四诗品》,岳麓书社,1997年版,第27页。

⑤ 童尚兰:《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华东交通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范文5

关键词: 《蝴蝶君》 伽利玛 弗洛伊德 心理学理论 死亡本能

在百老汇上演的《蝴蝶君》不仅为黄哲伦赢得了1988年度最佳戏剧托尼奖,而且奠定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坛的杰出亚裔美国戏剧家的地位。该剧主人公伽利玛穿上和服,戴上假发,涂上口红,以蝴蝶夫人的形象于狱中自杀的情节,疑云重重,引起众多观众和学者的浓厚兴趣。关于伽利玛的死因,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角度从社会和文化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借助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以一种新视角来探析伽利玛的最终死亡。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受制于两类基本本能:生之本能帮助人们生存,而死亡本能则驱使人们回到死亡状态。作为生命的代表,伽利玛的自我利用它的防御措施来在不抵触西方福全社会和超我异性恋之道德规范的情况下满足本我对于爱、激情、力量和同性恋欲望的要求。但是,犹豫自我本身内在的缺陷和外部严酷的现实两方面的原因,生之本能在与死亡本能的斗争中注定要遭受失败。随着以东方主义为基础的蝴蝶幻想的破灭和宋丽玲男性身份的证实,伽利玛的移情和否认这两种防御措施均以失败告终,自我也随之分裂了,伽利玛则将自己转化为蝴蝶而自杀。因此,伽利玛以本我、自我、超我失衡的形式最终死于死亡本能之手。

一、精神焦虑――本我欲望得不到满足

弗洛伊德指出,当本我强烈的欲望冲动危及到本我的平衡机制时,人就会产生精神焦虑。伽利玛本我中充满着对爱、激情、力量的强烈欲望,却得不到满足,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中。身处西方的伽利玛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一个失败者。伽利玛生性怯懦,一事无成,年逾三十,娶了一个自己根本不爱的女人,仅仅因为她是澳大利亚大使的女儿,虽然终于以婚姻为代价获得事业上小小的提升,但婚后生活毫无幸福可言。很显然,这样的婚姻根本无法满足伽利玛本我中对爱、激情、力量的强烈渴求。为了事业和生活,伽利玛自我一直压抑着这些强烈的欲望,对婚姻采取麻木的态度。但是伽利玛本我的这些本能的欲望从未消失,只是暂时被自我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并且一直积极地追求着实现满足,诚如伽利玛所言:“可悲的是,所有男人都想要一个漂亮的女人,这个男人越丑,就越想要这么一个女人。”(Hwang,2001:2831)。在残酷现实和欲望理想的强烈落差下,伽利玛承受着精神焦虑的巨大煎熬。

二、道德焦虑――超我的道德惩罚

弗洛伊德提出,超我是外在社会价值道德观念的内在化产物。当本我意识到有悖于超我的价值观念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内疚感或者羞耻感,人就会产生道德焦虑。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西方父权社会,伽利玛虽不愿承认,却一直为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而承受超我道德的惩罚。伽利玛婚后多年无子,妻子暗示他去看医生,这对男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羞辱。在同学马克的安排下,伽利玛有了第一次性经历。那次更像是被的可怕的性经历给他留下对异性恋恐惧的阴影,在潜意识中刺激了他同性恋倾向。所有的西方女人都威胁、质疑着他作为一个阳刚男性的身份。伽利玛糟糕的性经历都表明他缺乏异性恋倾向。本我察觉到这种有悖于超我道德规范的危险后,压抑这种倾向,驱使伽利玛加强雄性化的阳刚之气。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伽利玛希望像《蝴蝶夫人》中的平克顿那样也俘获一只东方“蝴蝶”,来证明自己的作为阳刚雄健的男性魅力。对于伽利玛的道德焦虑而言,京剧名旦宋丽玲无疑是最佳人选,因为宋伪装的温柔的女性特质能满足他超我对于异性恋的道德要求,而宋真实的男性性别则能满足他潜意识中同性恋的欲望。

三、自我防御机制的失效

伽利玛的精神焦虑和道德焦虑都来源于他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一方面,他由于本我中对于爱和力量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备受压抑,另一方面,他一直因为自己同性恋倾向而备受超我道德惩罚的煎熬。这两种焦虑不停地折磨着伽利玛,时刻威胁着他的心理平衡。自我察觉到这种威胁后,启动防御机制以消除他的焦虑。

针对精神焦虑,自我采取移情手段,将伽利玛在西方社会受到压抑的不满情绪都转移发泄到东方“蝴蝶”宋丽玲身上,从而感受到被“完美女人”所爱带来的自信,满足本我对于爱和力量的欲望。受东方主义的影响,伽利玛认为自己可以主宰宋的命运,毫无顾忌地玩弄宋,因为宋是一个完全顺从西方男人的东方“蝴蝶”。很显然,宋只是伽利玛西方妻子的一个移情的替代对象,因此伽利玛故意冷漠无情地对待宋,从而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方面伽利玛达到了报复妻子的目的,宣泄不满,另一方面体现自己绝对的男性权威。通过移情手段,伽利玛从宋身上第一次体会到作为男人的尊严和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伽利玛的精神焦虑,这种被“完美女人”所爱恋的感觉使得伽利玛变得自信起来,不仅赢得了同事的艳羡,而且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提升为外交副使。

针对道德焦虑,自我采取否认手段,压制怀疑,否认事实,以维护自己的幻想。一方面,伽利玛否认宋的真实男性性别,从而否认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来减轻道德焦虑。否则伽利玛和宋一起生活20多年,怎么可能一点都没怀疑没察觉到宋的男性性别呢?有一次被妻子羞辱后,伽利玛气冲冲地来到宋的公馆,情绪激动地要剥掉宋的衣裳,但是犹豫好久并最终放弃这种冲动,当然部分是因为宋谎称自己怀孕了,不过最重要的原因是伽利玛害怕揭穿事实真相。实际上,伽利玛一直明白:“我知道你(宋)是谁……一个男人……是的,我知道!我一直很清楚自己的快乐是暂时的,我的爱情是个谎言。”(Hwang,2001:2866)另一方面,伽利玛否认宋的间谍身份,因为他很清楚,一旦事实真相拆穿的话,他对于顺从的东方“蝴蝶”幻想就会破灭,届时,他将不再是一个被完美女人所爱的真正男人,而是一个被人利用以窃取情报的可悲可笑的同性恋而已,他对于爱、激情、力量欲望的满足感将会统统消失。

实际上,自我的防御机制从一开始就存在先天的缺陷,因为防御机制都是通过压抑、隐藏欲望或者是否认事实等手段,因此,这样的防御不可能一直有效。死亡本能利用外部严酷的现实和内部防御机制的缺陷驱使伽利玛走向最终的死亡。弗洛伊德认为,当身体受到刺激时会产生不,与此相反,当刺激减轻的时候会产生相应的,按照这种理论,当刺激降低,就会增加,当刺激降低为零的时候,人将达到终极,也就是死亡,也就是说终极的就是死亡,而人都是追求的,所以都会走向最终的死亡,这就是弗洛伊德所指的死亡本能。随着以东方主义为基础的蝴蝶幻想的破灭和宋丽玲男性身份的证实,伽利玛的移情和否认这两种防御措施均以失败告终,自我也随之分裂了,伽利玛则将自己转化为蝴蝶而自杀。因此,伽利玛以本我、自我、超我失衡的形式最终死于死亡本能之手。

参考文献:

[1]Freud,Sigmund.On Metapsychology: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Trans.And ed.James Strachey.London:The 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Qnalysis,1979.

[2]Freud,Sigmund.The Ego and the Id.Trans.And ed.James Strachey.New York:Norton,1960.

[3]Hwang,David Henry.“M.Butterfly”.Heal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rure.Ed.Paul Lauter.4th ed.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2001:2824-72.

蝴蝶效应的哲学道理范文6

一是陕西安康一违反政策怀孕7个月的母亲,镇政府在没有通知其家人的情况下,强行将该孕妇送去县医院做了引产手术。消息一经爆出,引起了公众强烈的不满。不可否认,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安康基层的做法突破了道德的底线和法律的边界,这是对生命伦理的严重挑战。二是发生在四川什邡的。因担心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当地部分群众到什邡市委、市政府聚集,并逐步演变为,引起了严重的警民冲突。

尽管最终,安康的当事官员被问责,什邡也决定停止建设此项目,但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综观两起事件产生的社会效应,不难看出基层事件处理不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基层,是社会管理中最基本的单元,包含着最微小的个体力量。但我们还真不能忽视那些貌似微小的力量,特别是当这种力量正在通过一定方式累积叠加的时候。就好比有人掉了一根头发,根本无损外观,自己也没留意,再掉一根依然无碍,可常年累月地掉下去,就成了秃顶,这是哲学上的“秃顶论证”;又好比在百年老树下安家的一群蚂蚁,每天都去咬掉点树皮,日积月累,一阵微风就能把这颗老树轻轻吹倒,这是生物学上的“蚂蚁效应”;还好比在一匹骆驼背上放上一根稻草,骆驼对此毫无感觉,但一根接一根地放,骆驼最终会不堪重负摔倒在地,这是社会学上的“稻草原理”……

事实上,基层社会管理者更应了解的是混沌学理论中的“蝴蝶效应”,此效应说明,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大差异。“一只南美洲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引起一场龙卷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