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例6篇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石寨山 青铜器 艺术特色

古滇国的存在历史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在西汉末期进入发展的鼎盛期,这个时期也是古滇国青铜艺术创作最为繁荣的时期。对云南石寨山青铜器的研究很多,大部分都是对其铸造工艺进行分析,鲜有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研究。本文将对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云南石寨山青铜器分类

云南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从装饰类型上分两个部分:基本器型和铸造在器型上的立体饰物(青铜铸像)。从使用功能上分类,可分为生产、生活类、兵器类、饰品类及礼乐器类等。这些青铜器涵盖了古滇国人从生活、生产用具到祭祀礼器,是古滇人生活的缩影,文明的结晶。

石寨山青铜器从装饰风格和造型艺术上看,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融合了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并着力突出当时云南民族固有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因此,这些古滇青铜器物很好地兼具了艺术性与实用性,代表了古滇国青铜艺术的最高成就。

如图1的二虎噬猪扣饰,刻画的是一头野猪、一条蟒蛇与二虎凶残相斗的场面,造型逼真,可谓栩栩如生。大虎面对野猪、蛇的双双进攻全力挣扎:用其前爪紧抓猪的前腿,但被身边的蛇紧紧缠绕住颈部……将猪、虎、猪、蛇的搏斗、撕咬场面刻画得惟妙惟肖,整体造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他如出土的铜牛、铜鹿及执伞女俑、羽人舞蹈俑等造型等更是栩栩如生,写实风格呼之欲出。

二、石寨山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狩猎、礼乐、祭祀及战争构成了古滇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正是通过石寨山出土的这些精美青铜器,真切地感受到古滇时代人们的生活及文化内涵。

(一)呈现开放与包容的文化内涵

石寨山青铜器属于中国青铜时代的晚期,它充分吸收中原冶铜技术精华,工艺铸造及审美意识精益求精,极富地域特色。特别是在青铜器的使用范围和功能定位上。我们知道,商周青铜器是以礼器、祭祀用具为主,作为等级社会的产物,代表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利,释放强烈的宗教信息。而石寨山青铜器则代表古滇国最高的铸造艺术成就,其造型艺术反映一种生活的原生态,从生活用品到宗教礼器应有尽有,同时也呈现了一种包容、开放的创作姿态。

(二)释放宗教与祭祀的文化内涵

《左传・成公十三年》中强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与战斗被摆在国家头等大事的位置。云南石寨山青铜器不仅记录了当时古滇国社会生活和宗教场景,同时也释放出了当时看重宗教与祭祀的风俗趋向,其实质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活观。古人非常敬畏大自然,对他们来说,最神秘的就是昊天,最可追颂的就是已故的先人。因此,古滇国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就是进行各种祭祀活动,包括对大自然的崇敬与顶礼膜拜。

(三)诠释敬畏自然的文化内涵

从石寨山出土的青铜铸像可以看出,自然崇拜与是古滇国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它引领古滇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面对神奇的大自然,古滇国人充满敬意。因此,上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下至飞禽走兽、山川河流,这些神奇的自然现象都被古滇人以强烈的意识符号固化于青铜器的艺术创作中。比如对牛的崇拜,在石寨山青铜器的动物形象中,牛的造型最多。这是因为处在农耕社会,人们收获与生存的最大寄托和象征就在神奇的牛身上。它是勤劳和富足的象征,预示着劳动与收获,是一个民族兴旺、繁衍的征象。其他如对虎、蛇、蛙、太阳、月亮的崇拜,无不诠释了他们敬畏大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三、石寨山青铜器的艺术分析

k烂的纹样以及写实的造型并非石寨山青铜器所代表的古滇国艺术成就的全部,其真正的内涵蕴含二者之间互为补充、变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和谐大美。

(一)青铜器造型之美

在石寨山青铜器中,无论栩栩如生的立体饰物,还是绚丽多姿的装饰纹样,都反映了其造型美的艺术内涵。深入刻画各种形象的心理活动和其内在精神状态是石寨山青铜器在立体饰物的艺术特征之一。无论动物还是人物,其形体结构、动态特征均以真实的物象为参照,同时将创作者的思想内涵融入其中,因而青铜器便呈现出轮廓鲜明、比例匀称的艺术之美。如虎视眈眈的老虎、蓄势待发的豹子、平和安详的牛羊等,都直观地说明了石寨山工匠们在青铜器的造型设计上的匠心独运,他们正是通过这种艺术的创作去实现作品整体形态之间的平衡以及稳健的力量之美。

(二)青铜器内涵之美

艺术美的要素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表现的,是内容所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的;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这是青铜器艺术的核心。石寨山青铜器正是具备了内外兼在的内涵之美。例如石寨山出土的杀人祭铜鼓贮贝器,集中诠释了古滇国青铜器艺术创作的内涵之美。贮贝器盖面上铸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多达32个,形态各异,或坐,或跪,或站,或奔走,或手捧贡品及器物。神情或毕恭毕敬,或冷峻肃穆,或双手持缰骑于马上往来奔驰,神情威猛。在祭祀的中间,作为祭祀陪葬的几名奴隶或是被捆绑受刑,或是倒在血泊中。紧邻的铜鼓旁边,一个小孩正低头哭泣,其状凄惨。凶残的奴隶主和幼稚的孩子形成了鲜明的画面对比。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古滇国祭祀的血腥场面,以及其表现出的社会性的悲剧与凄凉。人情冷暖、悲欢离合尽在这小小的“历史舞台”上争相上演。

(三)青铜器的意象之美

石寨山青铜器不仅有精美绝伦的造型之美,同时还兼具丰富而深邃的意象之美,从而达到了一种艺术创作的高度。比如,牛虎铜案因曾作为祭祀礼器而具有了强大的威慑力和权势感。在当代欣赏者的眼中,此时的审美意象已经不是认识阶段的第一印象和感觉,而是欣赏者在对青铜器的视觉形象及其表现内容的双重激发下,在脑海中经过审美想象、情感体验、审美格调等多种心理活动后,所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新形象。它把物态化意象转型为和创作者心灵化意象相重合又相移位的再造性心灵意象,在审美心胸经受震荡和净化的过程中,回返自然。这一欣赏过程的完成,也是精神上自我超越过程的完成。因此,通过对于古滇青铜器的欣赏,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视觉上的审美,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愉悦和畅想。

参考文献:

[1]杨根.云南晋宁青铜器的化学成分分析[J].考古学报,1958(3).

[2]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C].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古代艺术 青铜器 纹饰构成法 几何对称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34-01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是古代先进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产物。纹饰简单来说就是青铜器上面的图案和纹理。青铜器纹饰和当时社会的冶炼铸造技术、文化、、审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于研究青铜器纹饰的构成形式及其法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纹饰反映了形式美构成特点、法则、规律,也是古代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积累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共识特性。目前,国内的学者、专家对于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可以说说雨后春笋,大放异彩,然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艺术高度往往是大相径庭,差强人意。文中,主要在简单介绍了青铜器纹饰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几何对称的角度,初步研究了纹饰的构成法则和规律,这对于艺术研究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纹饰分类及定名

针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主要是从纹饰的分类及定名开始。我国古代青铜器纹饰文化研究较早,比如,在宋代时期的《考古图》一书中就提及到五癸鼎:“鼎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而在《博古图录》里面也有提及到毛鼎:“腹有蝉纹,饰饕餮,间之云雷,亦以贪者惩也”。这些反应了宋代时期对于纹饰命名的研究成果。后来,蝉纹、饕餮、云雷,等词语被沿用至今。

2 纹饰的文化意义

纹饰的文化意义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宗教意义、美学、传统文化等,青铜器纹饰是古代社会文化的结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主要以动物为主,包含了现实生活中的动物以及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主要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祖先、神崇拜的宗教思想。而对于美学、文化方面的研究,近代的研究成果较多。高本汉先生在1937年对青铜器图案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发现古代青铜器纹饰具有分组的现象。

3 青铜器纹饰构成法

3.1 对称及共用形

在古代青铜器文化里面,对称式纹饰的基本构成手法,它包含了高贵、典雅、朴素、踏实、简单、和谐等多种感情特性,可以增加青铜器的画面感、协调感。对称是一种组成方法,可以将两个及以上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构成规律组合为一个整体,对称手法是古代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特征。

古代青铜器大部分以兽面纹为主要纹理,大部分的兽面纹表达了丰富的对称形式美,几乎都以鼻梁为对称线,面部的两边对称,左侧有耳朵、上面有双眉,下面则有口、腮等,主要采用了几何对称的布局。在描绘鸟类的纹理结构里面,这种对称的布局应用也比较广泛。比如商代青铜器的鸟纹采用直立或倒立对称的结构,不仅结构简单,显得更加朴素和典雅,主要用于其它纹理的陪衬。

在古代青铜器纹饰中,共形往往和对称同时出现。共形是共用形状的简称,它反映了两个及以上的形态存在共用体的现象,常见的情况是形态并列叠置,这就产生了部分形体为多个形体共用的情况。这种形体共用的情况,增加了形体的模糊感、神秘感。共形可以控制整体结构的布局,促进了形状和相体的共存和依赖感,可以达到使用不合逻辑的布局实现合乎逻辑的画面,还可以节省空间,从而布局更多的形体。共形的技法突破了呆滞的写实,增加了纹理的俏皮、灵动、活泼,具有良好的美感。

3.2 调理和重复性

调理反映了秩序,实现造型上的统一,可以将相似的形体划归为同类对象,从而实现秩序上的整齐和归一。重复性反映了相同或相似形体的反复性出现,主要用于纹理的重复性编排,调理和重复性的统一可以实现将纷繁复杂的形体组织成排列整齐、一致的纹理图案的目的。调理和重复性的运用,可以产生视觉上班的紧凑感、韵律感。

在古代青铜器纹饰中,条理性和重复性主要表现为二方连续性、四方连续性,这在几何纹理样式中是最多见的,大都采用规律性的编排方式,从而易于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其中,二方连续是指在水平方向或者垂直方向上的两条带状的纹理样式,有均衡排列、平衡排列、混合排列等多种排列形式。四方连续是指一个纹理样式向四周延伸的样式,分为菱形连续、梯形连续、方形连续等。

举例来讲,商代青铜器常见的云雷纹,包括了多种纹理结构:单个单向的旋转形式、两个C形以及S形旋转的组合样式。商代时期的青铜器大都采用连续带状的云雷纹,就是应用了二方连续的特性。勾连云雷纹,主要使用倾斜的山形线条,并以倾斜线条连接起来,同时山字纹重复,山字纹理采用粗线条,云雷纹采用细线条,体现了粗中有细、喜中有粗的别致和独特。

3.3 多样化与统一

自然界的人、事、物都是统一、协调的,复杂而多变,这也真是青铜器纹理构造的基础。多样化统一是形式美的表现,也是最高的形式。多样化反映了万事万物的个体差异化,而统一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多样化和统一性在古代青铜器纹饰技法中应用较为普遍,多样化赋予了纹饰的变化特性,丰富了纹饰的内容和色彩,而统一性则从整体上增加了纹饰的庄重、有序,饱满,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秩序文明的寄予。

3.4 对比和协调

在古代青铜器纹饰的构造技法中,对比也是常用的技法和法则,包括主次纹、地纹的结合运用,通过将主纹、次纹、地纹的应用面积、线条粗细等特征进行对比,侧重主要纹理的烘托,凸显主纹理的美感。殷商时期的主纹大都采用兽面纹,当然也包括其它的动物纹理,通常这种纹理面积较大,主要采用浮雕的形式,地纹则使用丰富的云雷纹,主要运用平雕式,纹理样式丰富,整体上凹凸有致,做工精美。西周以后的青铜器纹饰则注重主纹和地纹的综合运用,同时出现了其它层面对比,比如,纹饰的疏密对比以及几何纹样的对比。在殷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这段时间内,虽然纹饰更多,结构更为复杂,但是在纹理协调方面颇有成就,比如1996年出土的三羊答臀方尊。主纹和次纹的对比、协调、统一,才造就了青铜器文化的和谐之美。

4 结语

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纹饰的构成技法较多,主纹、次纹、地纹的多样化、协调和统一造就了韵律美感。研究纹饰的构成技法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和研究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达.鲜卑鹿纹金饰牌初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青铜器 装饰纹样 窃曲纹 构成形式

人类由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比起原始时代的彩陶艺术,向前发展了一大步。青铜器在造型的优美多样,装饰手法的丰富多彩,图案纹样的精工细密,描绘物象的概括准确等方面,都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风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创造智慧与艺术才能。青铜器的装饰图案是原始陶器装饰图案的继续和发展,在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中,除了各种不同的动物纹饰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几何装饰纹样(在崔延子、丁沙玲著的《流光溢彩的民族瑰宝—中国工艺美术》一书上,把窃曲纹划分在几何纹饰当中。),这些几何纹样分别以主体纹饰和辅助纹饰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这些不同的几何纹饰和各种神奇的动物纹饰共同构成了商周青铜器的装饰造型的风格特征。在这些几何纹饰中窃曲纹在西周末期充当了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

一、窃曲纹的定义和由来

(一)窃曲纹的定义

《吕氏春秋-适威》有云:“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窃曲又称穷曲纹。窃曲纹在周代青铜器装饰纹样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其主体是为倒“S”或倒“C”型结构,以目形为中心,两端分别有一段向上或者是向下弯曲的回钩线条构成扁长的图形。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的简化和抽象化。 也有不少的窃曲纹省略了中间的目形纹,仅以粗夼的线条组成。

(二)窃曲纹的由来

窃曲纹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对于青铜器上窃曲纹的由来,有的人认为它是模拟榉柳的花纹,郭沫若解释为模拟鬼柳、榉柳木材的花纹,认为不少铜器的前身系木制品,因而保留了木材花纹的纹饰。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简化和抽象化的动物纹样。但是从历代装饰纹样的发展来看,仍然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的要求而由动物纹样变形的的几何纹样。

在商代,青铜器是以饕餮纹和夔纹为主要的装饰纹样,运用夸张和象征的手法将动物的面部特征集中在一起,这种装饰纹样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气氛。到了西周末期和春秋战国中期,它的装饰艺术风格就比较简疏了,在装饰题材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饰进一步的抽象化,逐渐的演变为几何纹饰,而窃曲纹就是一种由龙纹或者是某一种动物纹饰抽象演化而形成的一种最具有代表性几何纹饰。

二、窃曲纹的分类及其构成

(一)窃曲纹的分类

1.从装饰纹样的发展历程来看,窃曲纹可以分为两种:目形窃曲和带状窃曲。

图1 目形窃曲纹样

目形窃曲:是以类似于眼睛的目形为中心,两端均有一段向上或者向下的回钩,这种目形的窃曲纹是青铜器装饰纹样中窃曲纹的早期表现形式。从纹饰中心的目形我们似乎可以推断出窃曲纹的形成并不是一种凭空而来的纹饰,如果说商周前期的饕餮纹和夔纹的那种狞厉、狰狞是在当时的时代条件下人们对大自然或者是未知事物的一种神化的崇拜,我们可以想象以云雷纹为底的青铜器上存在的我们现认为的各种动物纹饰多是天上的神灵,或者是能够上天入地的神物,因为他们可以在云雷之上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在西周时期人们崇拜的对象,逐渐的从天上回到了人间,以前的那些装饰纹样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所以人们就自然淘汰掉了。

图2 带状窃曲纹样

带状窃曲:带状的窃曲纹是青铜器装饰纹样中窃曲纹发展到后来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省略了前期的纹饰中的“目形”纹饰,仅以粗圹的线条表示,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得到提高,人们的崇拜对象也进一步的发生了变化,在西周晚期已经没有什么动物是人的对手了,人们对许多自然界存在的动物都不再恐惧,不再崇拜,既使是征服不了的猛兽至少对它的习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已经不再属于崇拜的对象了,这样的动物的神秘性就小了,更不要说称之为神了,所以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纹饰多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了,因为只有抽象的才是超现实的,才是人们所崇拜的,所以以动物纹饰抽象而来的窃曲纹就成为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装饰纹样。目形窃曲纹也被更加抽象几何化了,仅以粗细的线条来表现。

2 .窃曲纹从构成形式上看可以分为: 为倒“S”或倒“C”型结构,其中这两种基本结构经过构成组合又可以分为好多中构成形式,这些在以下会有详细的分解。

(二)窃曲纹的构成形式

(三)窃曲纹的形式美

1.统一和规律

构图的统一和规律,这种形式美和当时奴隶社会的时代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这种节奏感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感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奴隶们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动作一致,而要求统一规律,使其产生一种节奏,从而增强集体的力量。

2.韵律和均衡

窃曲纹的单独纹样的表现多用非对称的形式,使人产生流动、轻快、活泼、质朴的韵律感。窃曲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呈二方连续的图案组织形式,并且不是一种单一的二方连续,而是一种呈中心对称的。二方连续图案是在单独纹样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是单独纹样多次重复的一种形式图案,这种图案主要体现的是韵律和秩序之美。二方连续图案它常是一个母题,组织成带状的连续反复,产生一种秩序感。这种格式,与当时的文学作品《诗经》有相似之处。《诗经》多运用“一唱三叹”的反复形式,以增强所表达内容的印象,也产生一种韵律感,而青铜器上的窃曲纹则多用反复的连续,来表达其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3.空间的关系

二方连续的图案构成形式左右相顾,上下相随,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它们的延伸性和连续性是非常强的,窃曲纹以其部分和整体间的对比、和谐及动感构成了独特的美。西周时期窃曲纹样打破了商代以来在空间关系中以直线为主的特点,也打破了对称的格式,但是又没有完全摆脱直线的雏形,因此形成了直中有圆,圆中有方的特点。(如下图所示)纹样两端分别有一段向上或者是向下弯曲的回钩线条,在拐角处用短弧线连接过渡,这样纹样的装饰手法在空间布局和审美上都有一种特别的韵味,使得图形饱满而又美观。

图5 窃曲纹

据以上的结构分析可以得出, 窃曲纹的倒“S”或倒“C”型结构,是表现运动形态的主要结构,它以构成元素的反向组合为特征,彼此之间形成一种正反互逆,回旋反转的关系,又由于它们主要是呈二方连续的表现形式出现在青铜器皿上的,它们的结构沟通连缀,气势贯通,具有很强烈的节奏感和流动感,这种倒“S”或倒“C”型结构体现着人们的抽象思维及其反映在图案构成上的韵律、节奏和秩序,是生命的存在和运动形式在人们心理上的沉淀。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从美学的角度上对我国古代装饰纹样的抽象演变是这样说的:“抽象的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个方面的共同特点,这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沉淀:内容沉淀为形式,想象、观念沉淀为感受。这个由动物形象而符号化演变为西周时期抽象的窃曲纹的沉淀过程,对艺术史的审美意识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窃曲纹是由动物纹饰逐渐抽象化、符号化的结果,它们由再现(模拟)到表现(抽象化),由写实到符号化,这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是美作为“由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

三、窃曲纹的应用及对后代装饰纹样的影响

(一)窃曲纹的应用

在研究纹样在装饰上的意义,除了直观的纹样形象本身外,应当结合器物的实用目的,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礼器来用的,礼的特点是整齐和秩序。整齐的带状纹饰正是符合这样一种要求,窃曲纹作为一种带状的装饰纹样,在铜器的装饰部位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西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坐卧逐渐的升高,欣赏的视觉点上移,窃曲纹的装饰已经逐渐的转移到了器物的颈部。所以它在器物上一般都是用在上颈部位和肩颈部位,正是体现一种整齐和秩序之美。这种秩序和规律,和西周时期的礼制要求有一种直接的联系。也反映出古代图案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是用以恰当表现思想意识的。

(二)对后代装饰纹样的影响

六朝时期出现的忍冬纹,是在中国古代的装饰纹样中最早的植物纹样,发展到唐朝时期的卷草,虽然这些纹样的表现内容和西周时期的窃曲纹是不一样的,但是从它们的形式感上讲,它们的表现手法又是一脉相承的。根据个人对这些装饰纹样临摹和研究,认为六朝忍冬纹和唐卷草纹样的连续纹样表现形式是在窃曲纹的构成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在它们的构成形式上,所以我认为六朝忍冬纹的构成形式是从青铜窃曲纹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并且到后来的唐卷草从形式感上也吸取了这种构成形式。分析如图6所示。

正是由于窃曲纹的这种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兼容性和衍生性,所以广泛的被人们所喜爱。并成为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图案构成形式。

四、结语

从以上西周时期窃曲纹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灵活的线形纹饰弥补了青铜器体块特质的不足,赋予凝重的青铜器以生命的气息,线条的表现更加的抽象化和程式化。灿烂的青铜器艺术,是没有人身自由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奴隶们创造的丰碑。

在奴隶制度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由奴隶和平民所创造的无与伦比的青铜器品类繁多,精湛独特,不仅是各类器物造型的审美的独创设计,令人惊叹,而且各种器物表面的丰实装饰设计更实奇绝独特而光彩夺目。迄今遍及神州的不断出土难以数计的丰硕珍遗中,可见其繁花似锦的美化装饰纹样,是“藏礼于器”而有双重特质与综合功能。各种青铜的礼器、重器的装饰纹样都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杰作,是写实与装饰的合一。装饰与实用统一的审美创造,构成了华夏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精英文化,在世界装饰艺术宝库也迸射异彩。可从中窥视出中华传统装饰艺术中的纹样美学理念,能更好地解读传统装饰纹样语言符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天自秉著,中国工艺美术史, 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社 1985.01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03

[3]马承源主编 ,中国青铜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07

[4]周泗阳 ,万山编绘,中国青铜器图案集 1993.12

[5]崔延子、丁沙玲著,流光溢彩的民族瑰宝—中国工艺美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05

[6]陈鸿俊编 ,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4.08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4

形象、有趣、富有感情的语言无疑可以为一堂美术课增色不少。教师要把美术课本中每一课的内容内涵和艺术美发掘出来,创设美术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于想象氛围中,体验、感受与理解美术作品,学生就会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盎然,在学中感受乐趣,从而喜欢美术,更喜欢美术课。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生动性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在导课和教学过程中,运用趣味性、形象性的语言,从学生的实际活动出发,或借助故事、游戏、影视、流行音乐等元素,或新奇变化的语言形式和手段,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充满乐趣,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画扇面》时,我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进行画扇面的学习。首先让学生欣赏教材中的图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区分折扇、团扇等扇面,再复习以前学过的中国画中的花鸟画、山水画的画法。从感觉开始,到动手动脑,认识美术、感受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乐趣和美,这样,学生很从容地跟上新授课的步伐。紧接着进行启发:你们知道扇子有哪些样式吗?扇子上都有什么样的图案呢?请学生思考并且讨论,让学生描述自己对扇子的形象认识,讲一些有关扇子的有趣故事。然后,教师讲述历代书画家都喜欢在扇面上绘画或书写以抒情达意,或为别人收藏或赠友人以示留念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而教师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语言则是这种氛围的催化剂。两节课后,学生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扇子,并且在扇面上画出了各种形式的图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例如:在执教六年级下册第七课《奇思妙想》时,课前我思考,如何使学生产生奇思妙想呢?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我对学生这样说:有一天,我正在上课,突然从外面嗡嗡地飞进一个“小朋友”,长长的身体,绿绿的翅膀,你们猜它是谁啊?这时,学生都睁着好奇的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着这位朋友的出现。当我把课前制作好的一个蚂蚱摆到学生面前时,学生欢呼雀跃,大声喊道,“蚂蚱”。这时的蚂蚱不是一个可怕、冷冰冰的动物,而是学生们都很熟悉的小昆虫。接着,教师通过形象的语言讲述有关蚂蚱的外形、结构、体色、生活习性等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制作一个喜欢的小动物或物体,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性

美术是浸入情感的艺术,是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所以,美术教学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和美术知识的学习。教师通过幽默有趣的语言将活动内容、活动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这些情感,从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获得乐趣和情感的满足。

在课堂中,教师语言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语音的轻重、语调的升降、语气的强弱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的一句话,运用不同的音量和速度、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语气说出来,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够把语言和所授的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效果会更佳。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看教师的善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有新的教学观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故事,将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以一颗童心引导学生,让学生产生创意。有一次我曾经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的语速欣赏评述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宁静的湖面,高贵而优雅的天鹅,一只伤感的面对死亡的天鹅,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在月光下慢慢合上翅膀与生命告别。然后,将“天鹅”这幅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迷彩服》一课时,我穿着一身迷彩服走进教室,学生用惊喜的眼光看着我,“同学们,老师穿的是什么衣服啊?”“迷彩服。”接着,我一边讲迷彩服的用途,一边在黑板上给学生画迷彩服,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完全被迷彩服吸引了。画完后,我给学生讲了叔叔身穿迷彩服在山间草地打击敌人的故事,迷彩服在作战中给叔叔带来的用途,学生兴致高涨,他们纷纷讲有关迷彩服的事情,这时,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进行迷彩服的绘画。每个学生都全心投入美术的表现与创造活动中,自觉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理解,真正收获了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和理解。

三、美术课也应有体态语

让学生接近美术,喜欢美术,欣赏美术,必须打破学生对美术的神秘感,用极易理解美术的手法帮助学生理解美术,使学生真正喜欢美术,用心去描绘美术,理解、评价、分析美术,逐步成为一个具备艺术素养的人,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美术课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绘画、手工制作、综合探索外,还有欣赏评述。在课堂中,当学生完成美术作品时,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进行评述和引导学生欣赏。所以,在评述作品或欣赏作品时,教师不仅有语言艺术,而且利用眼神与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心意沟通的境界,从而避免语言过多给学生带来厌烦感。例如五年级下册《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是欣赏课内容。课前,我了解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了解了一些青铜器的铸造知识,收集了古代青铜器的图片资料,设计了“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我们如何欣赏古代的青铜艺术?”“你能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青铜器谈谈对它的感受吗?”等问题。课中,我通过提问,让学生讨论;展示图片资料,根据青铜艺术的欣赏方法,引导学生从青铜的造形上、纹饰上、文字上进行欣赏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欣赏评述作品时,作品激发人们所产生的情绪,要通过教师的眼神流露出来,传递给学生。教师的眼神对学生理解作品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眼神还能控制课堂气氛。当学生上课时出现走神、曲解绘画内容时,教师可用眼神加以语言进行提醒,既不会破坏课堂气氛,也不会让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将课堂良好的氛围保持下去。口型与面部表情也是形体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灵活地运用好口型与面部表情,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纠正错误。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现代艺术教育;铜版画教学;铜版画艺术

铜版画是版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15世纪起源于欧洲,但是传入中国仅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发展的并不是很好,所以,中国在艺术教育中加入铜版画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现状

21世纪,社会加速发展,经济持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在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普通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似乎又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所以,就要对现代学生的艺术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来说,在现代艺术教学中植入铜版画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就目前来说,有很多学生在学习铜版画之后进入社会却由于没有合适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条件,因此放弃了这一特长,导致中国的铜版画发展的并不是很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当前的艺术教育中才更应该融入铜版画教学。

二、现代艺术教学植入铜版画教学的必要性

(一)学习国外的艺术特色

铜版画最先起源于欧洲,曾一度被无数绘画大师所推崇,例如,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法国的马奈等,都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铜版画的艺术特色是典雅、庄重,而且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名贵的艺术画种。中国却很少有这种能够反映阶级差距的艺术作品,所以,学习铜版画也是学习欧洲的历史渊源。铜版画的主要技法分为直接制版法和间接制版法两种,直接制版法就是利用刻刀等在金属板上进行雕刻。间接制版法是指用防腐剂涂在板面上,当形成一层防腐层后,再在上面作画,最后放在腐蚀液中腐蚀。在中国,这样的技艺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就需要认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二)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铜版画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典型产物,代表着当时的思想,具有典型的西方思维。但是,作为中国人,在艺术教育中植入铜版画教学,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论是授课还是学习过程,总会或多或少地将东方人的思维融入到铜版画文化中,这样就会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欧洲的铜版画选材一般是以社交生活、爱情、景致、思想的、科技和时代等为主,但是,在中国大部分的铜版画中却是以自然山水、风景名画等为主,并通过艺术的手法融入到铜版画中,或者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结合起来,融入到铜版画中。在艺术教育中通过铜版画的教学,在不断的交流、创作中,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铜版画从引进中国开始,逐步开始被人们所学习、模仿。在中国,铜版画渐渐地经历了民族化、本土化的洗礼,随着历史脉络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虽然它也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中国,它渐渐地完成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几乎成为了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艺术。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融入铜版画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中国的绘画艺术具有文学性、抽象性、象征性、写意性等特征。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水平。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入到铜版画中,对中西方文化融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对铜版画这一西方传来的艺术品进行学习并创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艺术认知水准。并且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通过对铜版画的学习,进行艺术创作,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在现代艺术教育中融入铜版画教学将会是中国艺术教学中的一个创新,对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学生进行铜版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杨磊 单位: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波.浅谈铜版画的艺术特色[J].青春岁月,2012(16):41.

[2]刘波.铜版画实验性和实践教学改革[J].美与时代(中),2015(7):49-50.

青铜艺术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设计特征启示

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在商代没有体现出来。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自然界美丽羽饰和华丽鸟冠的大集成者,凤纹的鼎盛时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时候的青铜器纹饰有大量的凤纹出现,那个时代的在青铜史上被称为凤纹时代,凤纹中除了羽饰华丽,在凤冠上面也有很多的变化,根据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为多齿冠、长冠和花冠等种类。

一般动物纹,是指的从纹饰上看,能够看出动物的具体的形象来,这类纹饰虽然没有占据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种类繁多,例如牛纹、马纹、羊纹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动物,还有蛇、鱼、蟾蜍等小动物,都在动物纹之列。

虎纹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是比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对称的两虎食一人头的形象。一般的虎纹出现的时候,是那种具有威吓、森严的纹饰,这也符合商代的统治阶级的需要;牛纹单独的在青铜器的装饰比较少见,但是饕餮纹的主要造型来源于牛头形象的说法也是比较盛行的,因为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牛的地位相对的也是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铜器上面装饰牛纹。二、动物纹饰的历史价值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称青铜器的饕餮纹为一种“狞厉的美”,的确有他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了动物纹饰在当时的历史价值。青铜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用途是有区别的。在商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为主,可见当时的人们特别是上层阶级比较尚酒。并且纹饰以饕餮居多,饕餮纹的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始终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力量,指向某种似乎是超出人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间解释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释,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义的神,这也是那时候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统治阶级那些劳心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占卜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论是在农作、出行、还是战争、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师占卜问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动活泼的写实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到了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灭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饮酒,到了周朝青铜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礼器,开始以“礼”治国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过青铜器鼎的区别来树立统治者的地位,那种威严、狞厉的饕餮纹也逐渐的减少,取代它的是窃曲纹,其实这也是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明贵贱,辨等列”“记功烈,昭明德”的铭文,这些主要记载祭祀、战功、婚嫁等的青铜器是上层阶级重大事情发生的见证,也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地位,彰功显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战国,铁的出现也迫使青铜器走下坡路。“礼崩乐坏”也验证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铜器出现比较多的是兵器、食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发展。青铜器的应用,则是是钟鸣鼎食的组合,那种以“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已经消逝了。在纹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开始向几何纹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大场面战争、狩猎或者生活的图案场面,例如“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的纹饰就属于此类。由于青铜器是只有帝王、将相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尽管这些青铜器是由普通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来制作的,但是,整个造型设计和装饰基本都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来实现的,体现的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青铜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现代价值

作为现代人来研究青铜器纹饰,只有靠出土的实物和历史记载资料来考察。出土的实物靠科技手段来推测年代比较可信,但是,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就很困难了,因为这些在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文字还不是很成熟,处于发展阶段,后来的文献记载也是自己的研究和听闻。但是,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来考证,就会出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局面。但是这些青铜器纹饰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以及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是龙纹、虎纹、鸟纹等,是夸张、想像力的精华和浓缩,是富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究其设计的创意源泉仍是生活、自然界以及当时的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工作者,无论深居高校,还是战斗在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在进行设计创意的时候,都在思索同样的问题:设计的创意点是什么?设计创意的源泉在何处?为什么有的设计师作品层出不穷,个个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有

的设计师的作品却依然平淡无奇。研究青铜器的纹饰,就会给出我们这个谜底。青铜器上的怪兽纹、夔纹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动物的抽象,那些动物有的生产劳动中所必须的畜力,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是部族图腾崇拜的对象;这些都和生产生活有关,我们现在的设计也不能脱离生产生活而存在。这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指出了一个途径:当设计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出去深入生活,了解一下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给自己的设计思维添加新的活水。

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否也应该深思一下?设计高校培养的未来的设计师,培养的对象是一些在教室中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体验真正的生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学习就是从素描、速写、色彩应试的基础课开始,进入高校就强化基础、构成的训练,一般只有一、两次简短的采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到农村,第一次以设计的眼光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等,当他们毕业成为职业设计人的时候,才思枯竭是不会令人感到以外的。增加采风时间、深入体验生活是我们高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2、中国青铜器宝典,郑春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美的沉思,蒋勳,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文汇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