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例6篇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健美操运动;大学生;运动处方;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76-04

目前,国内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而对于如何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的却很少,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的研究较少,并且大部分的干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个别心理干预效果研究上,缺少有效治疗和干预措施。在国内,对体育运动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但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干预来考察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有关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就更少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所在是结合心理学,研究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什么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课题组教师所在学校哈尔滨理工大学为定点单位,从中选取该课题组教师所执教的2011级健美操选项课319人,使用SCL-90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筛选出有心理不健康倾向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子图书馆查阅2005~2011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书籍13部,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n)、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期刊、学术论文46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宋文丽老师、哈尔滨医科大学石建慧老师、黑龙江科技学院刘宏辉老师等专家进行实地访谈,听取专家想法建议,并对运动处方设计和调查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

1.2.3 心理测量法 本课题组使用国际通用Derogatis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进行被试筛选。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0-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发放问卷319份,收获问卷319份,有效问卷312份,有效率97.8%。经前测发现强迫倾向有12人,躯体化24人,抑郁倾向20人,人际关系不良倾向32人,焦虑倾向13人,偏执倾向6人,敌对倾向7人,恐怖倾向14人,精神病性倾向7人。先将312人进行测试,进而再将这些具有倾向性学生作为研究被试,经过5周的实验处理后,再对参加实验的被试进行测量,考察其心理健康倾向是否发生变化。

1.2.4 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单因素前后测实验设计,通过健美操运动处方模式对被试进行教学实验(教学时间为5周),测量被试在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记录统计,问卷的每个题目以5个等级评分计算(O-4分),分值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表1为运动处方设计详情。

1.2.5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统计记录的调查数据进行样本分析,使用SPSS 11.5对两组被试实验后的SCL-90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实验的效应。

表2显示了通过5周的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被试在SCL-90上表现的t检验分析。SCL-90的后测分数表明,经过健美操处方锻炼,具有实验组被试的不健康心理倾向得到缓解。针对各项目上实验组前后测分数的t检验分析表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具有显著效果,而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因子影响在统计意义上均效果不明显。这说明健美操运动处方锻炼对强迫、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几项不良心理倾向有较明显的改善效果,但对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则改善不明显。

2.2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

现今大学生时间与书本为友,而对于同学之间的沟通严重缺少,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连自己班的同班同学名字都不知道,容易心情低落,看到别人穿着华丽或是成绩优秀,再或是在某些活动或比赛中表现突出,就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等心理,总是妄想自己能够巨人、美丽、受关注,在别人面前撒谎或夸大自己,而在各科考试前夕又精神紧张,神情低落,甚至胃痛或是其它身体疾病产生,容易产生恐惧,对自己的情绪难以控制,害怕自己会发疯,做出不道德行为,看到女生穿着性感和对女生寝室总是做出偷窥行为,甚至去偷女生晾晒的内裤和袜子,容易受到情伤,产生自杀的倾向。针对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通过5周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本课题的健美操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针对人际关系、抑郁、偏执、焦虑因子特征,注重个体需要,发挥教学情感功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懂得学生,并通过健美操运动作为一项平台,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搭建心灵的桥梁,鼓励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心理状况,例如在分组练习部分中,5人一组合作练习这个项目可以使得学生建立一个小的社交群体,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配合,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小组内互教互学这个项目可以提供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进而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改善抑郁症状;创编队形项目可以提供一个思考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回忆脑中各种舞蹈片段,从中截取和搭配,并进行改善,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模仿能力和创编能力,改善偏执症状;“华山论剑”提供一个竞争的舞台,让学生感觉自己想武侠小说中的大侠一样,勇于打擂、保擂、败擂,坚持不懈,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勇于接受受挫的精神,改善焦虑症状。

第二,针对强迫、躯体化因子特征,注重音乐的功能,选择富有时代感的旋律。健美操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一般情况它都会选择曲调欢快、节奏感强的音乐进行伴奏,它是为了让训练者在音乐节奏气氛的烘托下,将训练者逐渐地带人运动状态中,然后随着音乐节律,激发训练者的情绪,使之始终保持饱满精神、情绪激昂的状态,将几个或几十个动作一气呵成完成。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培养起良好的韵律感,改善身体机能,提高对动作的掌控力和协调性,极大的改善心理状态环境,健美操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相比的特殊的锻炼身体的方式。可以在集体练习中选取例如“中国好声音”里面吉克隽逸的Halo、张玮的High歌、丁丁的爱要坦荡荡、黄鹤的Rolling In The Deep等现今最受大学生所关注和喜爱的歌曲。

第三,注重健美操的美育作用。健美操运动过程就是一种感知美、体验美的过程,它要求训练者在准确、舒展、协调、优美并且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下,由固定或自由创编的成套动作组成来展现艺术的“健、力、美”,它的表现效果是塑造出具有激情、刚健、优柔、敏捷、粗狂、细腻、富有青春活力的动作展示,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还能启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健美操这项运动有一特点就是可以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去感官动作技术,并提供空间去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意志力,使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这项活动的主人。

第四,本健美操运动处方对于敌对、恐怖、精神病因子的改善效果一般,针对此问题,本课题组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但是,由于心理健康状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实验历时5周,时间较长,而学生在非实验时间的活动并不受到限制,因此不能做出健美操教学就是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变的原因的结论。而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作用的机制及影响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首先,健美操运动具备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功能;其次,本课题组制作的运动处方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进行实验后,受实验对象在抑郁、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六个因子中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适合加入到体育教学课改项目中;第三,科学的认知健美操运动教学中的情感功能、音乐功能、美育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合理搭配运用,将健美操运动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2

学生 身心健康 体育课程研发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但是,今日在校学生,因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拥挤的空间、极其缺少的体育锻炼活动、超生理负荷的激烈竞争等多方面原因,导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问题突出的现状,表明我们的学校体育在具体操作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与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的关系,仍是偏重竞技运动的技术、规则的教学和体育技能训练,忽视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健康的教育。在引领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的活动内容、手段、方法上,简单陈旧、过于程式化,很难激起学生对体育课程和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很难保证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应有作用的发挥。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种活动,加大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力度,是当代学生强烈的要求。

基于落实“健康第一”,改善学校体育的现状,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国民健康方面应有作用的目的,我们成立了以主管校长牵头,体育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师与体育教师、音乐教师共同合作,开发引领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研究课题组,确定以引领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研发为校本模式创新研究的龙头,通过改善体能和激发潜能来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健全发展。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健康第一”

在体育课程方案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利用积极的心理教育内容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游戏活动形式,创建将体育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积极品质的洋溢和学生潜力激发的运动激励新课程上,变革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增强身心素质,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健全发展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优化课程模式。保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落在实处,实现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支持作用,使之成为有效地维护教师与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增效力量。

2.实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通过创新体育课程教材内容,丰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向多元化发展,吸引学生对体育健康教育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通过积极参与身心健康的运动来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掌握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保健知识,以及人体生物学知识与脑科学知识,养成终身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习惯,成为具有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高素质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实现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3.提高学校体育的实效

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强身健体活动内容与游戏方式,引入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开发研究中,以活动性、参与性、体验性、校本性和个性化的多重教育内容优化组合,创新体育课程。引领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美好的心灵感悟,接受积极的心理激励,学会通过自身的积极努力去获得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实现良好的自我完善,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取得实效。

二、研发构思

1.采用创建、嫁接、重组的课程研发方式

创建突出运动锻炼引起学生身心发展效果的“活动―感悟―发展”新型“运动心理激励”课程,将心理教育与体育游戏两门课程嫁接,以心理知识讲座与体育游戏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把心理卫生保健知识、青春期教育、提高学习效能技术指导、良好自我塑造指导蕴含在讲解知识中。通过体育游戏实际体验,身心互动的“知识学习―游戏互动―激发动因”复合型的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以原有体育教学模式为基点,增加活动性、游戏性、趣味性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重组“旧貌换新颜”的新型体育教学课程。

2.创编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体的特色教材

优化整合学校教育资源,自主创编、录制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健心操”与“运动心理激励”特色电子教材。以其音频、视频的全新面貌,突破纸质教材的局限,为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程研发提供教学内容保障。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开启前所未有的体育教材应用新局面。

3.开发课余时间的隐性课程

开发课余时间的潜在课程。如课外活动时间、中午午休时间、学生周六日和假期休闲时间等。通过在参与身心互动活动中的暗示、模仿、感染、认同等方式,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温暖和谐的良好人际环境,创造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全方位多角度构建良好育人环境。

4.重视教学中良好心理氛围的营造

以科研促教研,激励所有任课教师用自身的亲和力、真诚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身心互动活动,将师生的积极情感转化为教与学的内在动力,通过师生间的关爱与交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获得教与学的发展。

5.建立健全学生体育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体育健康档案,为开展有针对性的身心教育指导和身心问题的改善、干预提供依据。为检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心理健康、学习能力、体能提高水平,提供对比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完善提高体育课程开发研究,积累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真实数据资料,为改善学生体育课程成绩评价单一、只注重竞技能力的现状提供参考,完善学生在校成长记录的内容。

6.家庭、学校与社会联动

开通学校、家庭、社会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连接的渠道,将“健心操”与“运动心理激励”拓展为家庭亲子游戏活动内容,引领学生、教师、家长同步参与体育健康教育活动,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网络系统,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于学生整体生活之中。

三、研发策略

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也是人的生理、心理生成的机制。学生健康的身体机能、积极的心理潜能与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同样需要在体育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开启与发展,离开了积极的体育健康教育活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与智慧的潜能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确定了以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心理功能为研发的出发点,以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参与、自我激励、自我完善为体育健康锻炼的活动方式。

1.新型体育课程电子教材的编写

包括以各类运动项目为内容编写的健身与健心相结合的锻炼活动,以游戏娱乐活动为内容的健身与健心相结合的锻炼活动,以音乐欣赏激励、音乐审美激励、音乐感受激励为内容的健身与健心相结合的高雅情趣与审美态度培养活动,以太极拳、长拳等武术项目为内容的健身与健心相结合的锻炼活动。学生全员积极参与“运动心理激励”,帮助大多数学生提升心态,改善消极的认知结构,焕发积极的生命活力,完善身心素质,引导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发展观念,学会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指导个别心理功能和身体机能发展过程中遇到困扰的学生,诸如焦虑、抑郁、敌对等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身体的生理指标发育不良、身体素质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在锻炼活动中进行改善性的调治,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回归正常发展水平。

2.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健身活动瑰宝

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与实施形式的设计构思,以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理论、体育健康教育理论为支撑。博采国内体育健康教育研究成果之众长,汲取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养生学之精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创编出多种形式运动和身体锻炼娱乐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科学、辩证的积极运动过程,洋溢积极情感,优化心境,提升体能,实现健身、健心、健脑相统一。这种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锻炼活动形式,突出了增强体能、提高心理功能、促进发展的效能。

3.创新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式

“健心操”与“运动心理激励”以简明、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调动整合他们的想象能力,焕发出他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通过改变认知观念,将身心健康外显行为与优良心理品质形成的内在变化进行整合,启迪积极的人格特质,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提高学习生活的效度。这是一种更加贴近他们思想实际,深受他们喜欢的体育健康教育引导方式。将音乐陶冶、动作范式、语言导引整合于视频、音频之中,从视觉、听觉、运动感觉多通道引领学生参与“健康第一”的学习与启迪活动,学生一边聆听音乐和导语,一边进行活动锻炼,动静结合,变心理教育单一的说教方式为音乐激扬渲染、身体机能改善的运动心理激励,寓体育健康教育于活动乐趣之中,更适合现代学生身心特点与需求,增强了体育健康教育的效果。

4.坚持研发与应用相结合

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程的创编、实施过程,注重落实新课改“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请学生参与编排,听取他们的意见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完善,保证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从始到终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坚持研发与应用相结合,边实践边改进边提高。体育对于促进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健康教育蕴含在体育运动与音乐美术鉴赏中进行,以人体科学辩证的运动过程,引导诱发内心情感的疏散、宣泄,使心境得到优化,体能得到锻炼增强,达到健身、健心、健脑的效果。这是一种体育健康活动在手段和方法上的改进和创新,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锻炼,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纠正消极心境和不良行为表现,强化优良心理品质的功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的认识,教他们学会如何通过身心互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方法,增强自我身心调节和保健的能力,获得身心健康的基石。

总之,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综合游戏、多媒体视频技术等多种手段,汲取中华民族传统强身健体之精华,研发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课程,创新了学生体育与心理健康学习及锻炼的方式,改变了学校体育的现状,实现了通过改善体能和激发潜能来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健全发展的研究,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自主研发电子教材和新型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投入锻炼活动,适用于学生在团体活动中体验价值,享受乐趣,激活个体内在动力,获得良好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适用于个别存在身心问题和障碍学生的疏导调治,具有帮助其改善身体素质与心境,纠正不良行为走出困境的效果。创新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使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借助于此内容、形式,充分发挥在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矫正学生行为问题、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和创造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突出体育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支持作用,还有待于从学校管理理念和行动上的转变提高开始,做到在全校范围内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积极品质洋溢和潜力激发上,形成以积极的体育健康教育带动学校整体工作发展的共识,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参考文献

[1] 曲宗湖,吴志超,刘少曾.现代教学理论与体育教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3

关键词:民间传统体育 心理健康 高职学生 体育锻炼

“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随着对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许多专家学者[1][2][3]已经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并取得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提高认识和深化教学改革奠定了基础。以往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大多是局限在基本理论和状况调查的范围,虽然这些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要真正解决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还需要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目前主要对策是从心理咨询、心理教育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然而在以往的学校体育中这方面未予以重视,因此,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就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及在具体体育锻炼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上进行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健身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的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度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拟就民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研究,旨在为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

1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随机分层抽取武进电大2004级、2005级、2006级部分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个年级选32人(男女各16人),共计96人。其中48人(男女各24人)作为实验班,另48人作为对照班。实验组用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等民间体育项目连续干预10周,对照组仍用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进行10周教学,两组被试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40分钟。实验前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简称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验结束后仍用MHT分别测试实验组被试和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0.0软件包统计处理。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表1结果显示,实验后民间体育锻炼组被试无论在总分及个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及自责倾向六个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及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实验后对照组被试除了冲动倾向因子得分外,其它所有因子得分均低于实验前相应因子得分,但只有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2.2分析与讨论

已有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可以将各种心理矛盾引发的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绪发泄出去,从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蔡先锋[4]等人的研究指出,长期参加运动训练的高中生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高中生。蒋碧艳[5]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调查中指出,体育锻炼能有效地降低紧张、愤怒、疲劳、慌乱及抑郁等不良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被试连续参加民间传统体育锻炼10周后,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与改善,该研究结果支持了上述有关身体锻炼能够调节心理矛盾,改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

但是对照组被试参加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锻炼后,除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有明显改善外,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各个因子状况上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似乎又与上述运动有利心理健康的结论有不吻合之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对照组被试是集体形式参加锻炼的,锻炼者可在活动中通过相互交往形成亲密的人际关系,因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因子状况改善是很正常的。那么,为什么对照组被试运动后其它因子状况没有改善呢?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趣味性较差,不受学生喜欢所致。张力为[6]研究认为,身体锻炼要取得最佳心理效应,首先必须是令参与者愉快和感兴趣的活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当然,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解释,陈建国[7]等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按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与锻炼,实验前后对照组被试心理状况未发生明显改善,可能是由于实验前后锻炼内容相同所造成的。在此暂且不论其解释是否正确,但至少可以对其解释提出以下两点质疑。首先,实验前没有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假如对照组被试实验前心理健康状况已处于较高水平,那么运动后被试心理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是很正常的。其次,在研究中仅对被试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作了比较,没有对心理健康其它因子状况比较,究竟各因子状况变化如何,我们不得而知。当然,以上仅是一种推测,对此尚需实验加以验证。

3 小结与建议

民间传统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它趣味性强,运动量适中,深受学生喜欢,建议把民间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材列为高职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姒刚彦.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1):62-64.

[2]Moses J, Steptoe A, Matthews A, et al. The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mental well-being in the normal population: a controlled trial [J]. J Psychosom Res 1989,33(1): 47-61.

[3]Dunn AL, Marcus BII, Kambert JB, et al. Comparison of lifestyle and structured interventions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J]. JAMA 1999,281(4): 327-334.

[4]蔡先锋,翟一飞,王霞等.高中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北,2003,22(3):58-60.

[5]蒋碧艳.上海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1997,7(2):75-78.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肥胖;健康;心理 ;运动干预

在重视形体美和健康体质的今天,肥胖女生也承担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在生活、就业和各种面试的巨大压力下,肥胖女大学生对改善形体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而运用哑铃健身操这种喜闻乐见的团体活动的互促方式进行健康干预,更容易坚持,对改善心理健康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2016年的体育达标测试后,在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一、二年级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单纯性肥胖女生,自愿参加受试者35人。

1.2 研究方法

1.2.1运动干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3个月的哑铃健身操练习,时间为下午16:30--18:00,每周3次,最大强度为心率≤(220-年龄),每次进行90分钟。前20分钟以广场舞形式热身,主要选择时尚活力的广场舞;然后60分钟的哑铃健身操,最后的10分钟放松活动以波浪操和简单的拉伸性的瑜伽动作为主。每次运动后提示减少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摄入,且饮食要定时定量。

1.2.2 心理测试:实验前后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统一在老师讲解下,由实验对象独立完成。身体指标测试:实验对象分别在锻炼前和3个月的哑铃健身操训练试验后,在同个时间段,空腹状态下,由同一个测试者矫正过仪器后进行各项指标的测试。

2研究结果

2.1运动干预对身体指标的影响

从表1看出,河南护理职院肥胖女生在瘦体重、胸围和肱三肌皮褶厚度上相比实验前没有明显变化;在身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肩胛下皮褶厚度、髂前皮褶厚有较明显变化,但不显著;体重、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腹部皮褶厚上比实验前有显著变化;通过研究可以说明,强力瘦身操在对身体指标的影响和改善形体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影响

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10项因子中,实验前和实验后没有明显变化是肥胖女生在人际关系、敌对方面;实验前后变化不明显是强迫症状、恐怖、偏执这三个方面;实验前后有明显性变化,是躯体化、抑郁、焦虑和睡眠质量方面,而在精神性病上比实验前有着非常显著变化。这说明哑铃健身操在对促进肥胖女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体成分是决定和影响人体健康的早期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运动干预对身体成分的影响就尤为重要。运动干预3个月后发现,哑铃健身操对肥胖女生较大影响是在体重、体脂百分比、腰围、臀围、腹部皮褶厚方面但由于干预周期有限,体重还是在肥胖范围,随着运动干预周期的延长,体成分改善的效果将越来越明显,可达到健身减肥锻炼的效果。经过这3个月的哑铃健身操团体锻炼结果显示,进行哑铃健身操运动干预是一种调解效果好,效果更持久,更容易被接受的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的方法。

4结论

运动干预提高了身体对脂肪的利用率,加速了体内新陈代谢,使肥胖女生体重减轻,腹部皮褶厚度明显减小,腰臀比例更趋于合理,对体型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运动干预对改善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10项因子中的8项均有明显改善,特别是精神病性因子方面更为显著。节奏欢快,动感有韵律的哑铃健身操,可以有效消除躯体化方面焦虑,减缓抑郁情绪,对改善肥胖女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5

【关键词】急诊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743―02

急诊患者病情危、急、重的特点使患者及家属情绪易于紧张焦虑[1],如果护理措施不当易导致护患纠纷,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病情恢复。因此对于急诊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是急诊护士面临的重点工作问题之一。本文中我们对急诊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急诊患者健康的恢复和病情改善的影响以及对护患关系的改善的影响进行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6月~2013年6月于本院急诊科就诊的急诊患者及家属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床编号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诊疗组)和观察组(健康教育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年龄21~86岁,平均年龄(45.7±18.5)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文化程度:初中9例,中专和高中11例,大专及以上10例。观察组的30例患者中,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46.9±17.4)岁,其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文化程度:初中10例,中专和高中12例,大专及以上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文化层次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对患者及家属未予以有计划有目的性的健康宣教。观察组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宣传教育,即主要由管床护士负责对患者及家属对其所患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诊疗计划、预防护理等方面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同时给予患者及家属以心理疏导,耐心解答其健康知识等方面问题。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改善程度,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对护士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选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程度、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和对护士的满意程度比较:观察组的病情恢复程度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和对护士的满意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科室作为医院抢救严重患者的一线,其医疗服务水平是医院整体水平的一个窗口[2]。急诊患者病情特点不同于其他科室患者,因其多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复杂的特点,同时患者及家属缺乏对所患疾病特点等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如护理人员缺乏护理经验,往往容易紧张、焦虑、烦躁等,而这又易致其情绪及心理处于相对较差状态[3],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张丽明等认为传统的诊疗模式普遍偏于重视患者的生理需求,而忽视患者及了家属的心理需要[4],因此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极其重要。宣教的直接目标,即提高患者的健康教育理念,缓解患者及家属的各种焦虑紧张无助不安心态。最终目标理念为促进急诊患者病情康复的顺利进行,并提高急诊患者及家属对急诊护士工作的满意程度,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罗坤等研究发现对急诊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程度,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5],这与本研究的结果是相符的。

急诊科室的环境使护士处于一个高压力,高风险的环境,护患关系往往较为紧张,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改善护患关系,增加了患者的满意度,改善了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秀梅,张炜兴,徐惠兴.应用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满意度[J].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6(12):473.

[2] 朱燕妮.健康教育对急诊科患者及家属自我效能的影响[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5:41-42.

[3] 蔡丽萍.急诊科开展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护理与康复,2011,10(5):382-384.

改善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健康管理;健康发展;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G47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4-0247-02

一、健康管理定义

健康管理是指导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体及群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认识健康问题) 干预(解决健康问题)循环的不断运行。其中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环每循环一周,解决一些健康问题,健康管理循环的不断运行使管理对象走上健康之路。其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实施健康管理是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达到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的目的。健康管理是由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服务机构所提供,健康管理公司和医疗机构是合作关系。具体做法是通过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进行评估,为个人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干预实施。

健康管理就是基于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的个体化健康事务管理服务,它是建立在现代营养学和信息化管理技术模式上,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的角度来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健康保障服务。它帮助、指导人们成功有效地把握与维护自身的健康。

二、健康管理科学基础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是健康管理的科学基础。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发生早期病变,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这个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在形成疾病以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可成功地阻断、延缓、甚至逆转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从而实现维护健康的目的。

美国的健康管理经验证明,通过有效的主动预防与干预,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按照医嘱定期服药的几率提高了50%,其医生能开出更为有效的药物与治疗方法的几率提高了60%,从而使健康管理服务的参加者的综合风险降低了50%。健康管理立足于找出隐藏在人群中可能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或解决。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绝对危险性”和“理想危险性”之间的差距就是个人可以改善而且应该努力摒弃的不良生活行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通过有效的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危险因素”的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这构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学依据。

三、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视加强健康管理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人类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的疾病通过早期发现可以得到有效控制,1/3的疾病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对健康的维护不仅是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更重要的是在疾病没有到来之前就能够做到“防患于未然”。当今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是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得病或者死亡机会的因素)。如果我们的医疗政策只关注20%的病人,就意味着忽视了80%受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威胁的人群应有的健康权利;同样,针对相对健康的人群,患小病的人群和患大病的人群也应采取不同的科学方法确认、评估和去除健康危险因素,以达到防控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目的。为促进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就需转变观念,积极进行健康管理:

1.转变观念,增强健康管理的理念,提高健康投资的意识。维护人的健康是最具有收益的投资,世界经济组织认为,有8%~10%的经济增长,要归因于健康人群;而亚洲经济发展奇迹,甚至源于30%~40%的健康人群。所以对健康的投资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健康投入要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二是个人也要投入,对自己的健康加强关注。因此,要转变观念,对健康进行管理。健康管理是“预防为主、防未病之病”,预防要比治疗更重要。健康管理通过确认和去除可干预的健康危险因素,能为我们提供促进健康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要从单纯地预防控制疾病走向全面地维护和促进健康。个人的不健康风险因素是可以控制并降低的。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通过有效地改善生活方式,80%的心脏病与糖尿病,70%的中风以及50%的癌症是可以避免的。要充分认识到体检的重要性,通过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健康隐忧,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的系统管理;通过企业健康管理服务平台,能让每个员工方便、及时地了解自身的健康改善和潜在隐患、积极参与自身健康管理、采取行动改善健康。

2.开展目标健康管理,积极推进健康的城市化。要积极构建人人都能健康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将健康管理作为今后医疗服务的方向和重点,在政策、资源配置及财政保障上优先考虑发展医疗系统健康管理的能力。健康管理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种方法,更是一套完善、周密的服务程序,其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群更好地恢复健康、维护健康、促进健康,并节约经费开支,有效降低医疗支出。2009年中国城市健康状况调查提供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人处于疾病和亚健康状态,而开展健康管理,每年可以节约20%的医疗费用,并可提高企业生产率超过15%。因此,实施“企业员工目标健康管理”,为推进全民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模式。“员工目标健康管理计划”的内容包括:通过体检了解员工身体状况,采取不同的方案,分级开展健康管理;定期为员工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在流行病高发期免费注射疫苗,同时提供健康讲座,重大恶性疾病专家会诊及转诊服务,对患慢性疾病员工给予健康干预,组织员工健康竞赛,对身体健康水平提高的员工给予奖励等。2010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以“人人享有健康环境、人人享有卫生饮用水、人人享有基本环境卫生设施、人人享有可及病媒生物防制服务、人人享有良好的健康教育”为目的,将爱国卫生工作的内容、标准和要求从过去的政策性的号召和倡导转变为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