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安全监理细则范例6篇

顶管安全监理细则

顶管安全监理细则范文1

在四月份安全监督检查上,综掘二区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加强科区安全日常监管,以预防煤矿安全事故为工作重点,促进煤炭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4月份重点工作总结如下:一方面继续坚持验收制度,坚持现场存在的问题进行严肃追究处理,重点是管理责任的追究,做到了验收的公平、公正,考核严格兑现。另一方面坚持跟代班制度,盯住了边远区、薄弱区的安全管理。

一、采取的措施及监督落实的完成情况

1、通过深入现场(7228切眼以及33采区三中车场),熟悉掌握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在《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范围内,在符合《煤矿生产技术管理规定》以及集团公司刚性规定条件下,编制审批《7228切眼注浆补充安全技术措施》、《33采区三中车场修复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并对职工进行贯彻,指导掘进施工,落实技术方案。

2、针对7228切眼注浆漏液,采空区喷浆不严问题,现场严格落实现场喷浆严实不留孔洞,并加强漏顶段CO浓度及甲烷浓度的监测,发现异常立即补打注浆孔注浆,漏液采用黄泥进行封堵,现场完成效果较好,保证了7228切眼注浆安全高效施工。

3、依据集团刚性规定以及巷道施工标准,针对《83下一中辅助车场掘进作业规程》展开全面自查互查工作,及时更新并报技术科并通过审阅。

4、组装硐室施工前期及施工过程,不断带领职工学习《83下一中辅助车场组装硐室补充安全技术措施》,对施工现场及时监管验收,责任到人,存在问题坚决处理。组装硐室施工标准总体较高。

5、积极执行干部跟班制度,监管薄弱地区进行了重点督查,观察迎头变化情况,较好的把握工程质量,实现了文明安全生产。

6、对7228切眼架棚段设置10组观测点进行矿压监测管理,观察记录并分析顶板下沉量影响因素,并采取锁棚腿等方式加强顶板管理,整个矿压监测工作得到较好的完成。

二、存在的不足

1、圆班工作安排不饱满,不能及时跟上工作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后期需要加强。

2、职工施工标准意识较低,陋习较多,需不断指导才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后期需要加以学习并改进。

顶管安全监理细则范文2

【关键词】高职 “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85-02

2011年9月19日,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把加强学生实习管理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历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不断创新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断完善专业实践教学方案,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手段,有效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念。在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中,出台了一整套管理规范和流程,重点加强过程性管理和监控,确保学生外出安全。在实践的每一年里,都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改,逐步形成了“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本文试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例,对高职“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一、实习实训环节的具体做法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将第六学期之前根据教学调整,由统一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企业的顶岗称为“顶岗实习”,而将第六学期到企业顶岗称为“毕业实践”,特别明确学生在选择第六学期实践单位时必须以“能够就业”为主要目标,实现实习与就业“一体化”。各专业在系部的统一指导下,都将毕业实践作为重要的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制定了符合各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大纲。顶岗实习则根据实际需要开展,并结合第五学期课程安排进行专业课程内容替换。系管理层则在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中,出台了一整套管理规范和流程,重点加强过程性管理和监控,确保学生外出安全。在实践的每一年里,都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改,逐步形成了“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内实训场所开拓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机制

电子信息专业在校内教学和实训中,引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理论学习、实习实训、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企业化管理。让学生尽早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衔接,充分了解企业文化,尽快适应企业管理模式,培养职业意识。电子商务专业已经建成专门的电子商务创业实训中心。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室、物流配送实训室、学生网店展示室等实训场所配备了电子商务模拟实训系统、博星网络营销教学系统、TPL物流教学系统等多种硬软件设备,自主研发了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天天来店”网站,使学生在校内即可实现综合电子商务实战训练。计算机应用专业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引入敏捷软件开发工作流程与规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百色电厂物资管理系统、企业的门户网站、手机游戏等多项校内、企业项目,在校内就接触到真实的企业需求、体验到真实项目的开发过程,也提升了自己的就业能力。通信专业与广西润建通信、广西联通、广西移动、广东长实通信等大型企业合作,实现了校内即可完成基站维护实训。

(二)各专业根据专业培训的特点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与实训

电子信息专业制定具有电子信息专业特点的教学组织模式,有效落实工学交替。探索实行“分段轮换、交替穿插、半工半读”的柔性顶岗实习方式,即按照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实现企业顶岗实习和校内理论教学轮换进行,达到“企业用人不间断,学校教育不中断,实习教学不冲突”的效果;电子商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则抓好学生的毕业设计,利用全真的校内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第六学期就业为目标的毕业实践打好基础;通信、网络专业则在第五学期就开始专业对口企业入校招聘,面试通过的学生可以提前到企业顶岗,教师将布置与该学生实习岗位相关的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工业网络专业则实行“2+1”模式,即从大三的暑假开始学生即通过面试到合作企业开展过程性教学实践活动。

二、校外实习的管理流程

形成系就业工作领导办公室、校内实习指导老师、校外实习指导老师、生活辅导员四级监控体系,实现对学生外出顶岗实习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了监管流程图(见图1)和外出实践申请办理流理图(见图2)。

(一)系就业工作领导办公室

由系党政联席会议确定成立每年的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系办主任、当届辅导员、各教研室主任组成。下设办公室,由系党总支书记担任办公室主任,设专职就业秘书一名。制定《毕业实践任务书》、《毕业生第六学期学生管理细则》、《毕业实践安全责任书》等管理文件,管理、指导、规范外出实习、实践的流程。同时还负责对各教研室所提出候选实践指导老师人选认真审核确定名单,同时对毕业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工作指导和监督。负责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定期与相关企业、毕业生进行沟通和回访。

(二)校外实践指导老师

邀请企业人员担任,一般为学生实践单位的直接主管领导。校内实践指导老师和生活辅导员定期与校外实践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指导情况。学生实践时间达到教学要求,则由校外实践指导老师提供毕业实践鉴定表。

(三)校内实践指导老师

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以及实践前动员工作;清楚了解每一名学生基本情况,做到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每周与指导学生联系一次,掌握学生实践情况;招聘信息,做好推荐面试工作;每周日上报《毕业生监控表》;同时向系部就业干事口头汇报毕业实践情况;把工作情况详细登记到《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本》上,由系部就业干事不定期检查。校内实践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跟踪要坚持至学生毕业后半年。为确保管理到位,每位指导老师所带学生原则上不超过20人,一般为10至15人左右。还出台《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制度》,对校内实践指导老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四)生活辅导员

生活辅导员由班主任、辅导员组成,主要负责建立班级QQ群、飞信群及时向实践学生招聘信息,做好推荐面试工作;做好安全教育、家校联系等工作。经常与校内实践指导老师和校外实践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重点把握还没有落实实践单位或者就业的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配合学院完成毕业生管理的其他事务如学费、学生综合测评、档案、补考通知、毕业生资格审查等工作。参加系部组织的单位实地回访工作。

(五)学生

学生外出之前,必须办理外出实践申请手续,即家长、学生要与系部签订《学生安全责任书》,并填写好《学生毕业实践申请表》(包含签章有效的企业接收说明、单位联系人及联系电话、工作岗位描述、学生个人联系电话、家长、校内指导老师、辅导员、系领导签字栏)。未办理好毕业实践申请手续的学生,不得外出,否则按旷课处理。实践期间,学生每周主动与校内实践指导老师汇报实践的情况,主动获得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学生实践申请手续的办理情况、每周与老师的沟通情况、毕业实践总结报告书、单位的对其工作表现的评价等共同作为学生毕业实践课程的成绩。

三、结语

目前,在高职生实习“四级监控、精细化管理”模式中,还存在“一头热”的问题。热的“这一头”自然是学校。而冷的“另一头”有两个,一是企业,即专业对口、质量高的合作企业非常难找,一些企业对于配合学校实习、实践阶段的管理不是非常上心,往往安排技术含量不高、专业不对口的岗位给学生,达不到实践的教学目的。就业弱势学生找专业对口的毕业实践单位非常困难。二是学生,部分学生思想波动比较大,缺乏吃苦的精神,在择业方面还存在“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思想。同时还存在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的矛盾问题。由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就业率的具体考核要求,但是毕业实践针对在校学生,对于能够批量安排的企业而言,最终并不需要全部的学生。如果学生实践工作结束后被淘汰掉,难免会影响到就业率,给系部推荐就业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实现全院各系统一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的管理规范和审批制度非常必要,学院对系部的指导和监督更需要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全国职业教育实习管理工作视频会召开,鲁昕出席[N].中国教育报,2011-09-20

[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推行“三三四”顶岗实习,实现四方共赢[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09-01-01

顶管安全监理细则范文3

【关键词】采煤工作面;初次放顶;技术管理

一般意义上的初次放顶,是指初采工作面开始开切眼到它直接顶冒落高度达到采高标准的1.5至2倍,这一阶段工作面垮落就被称为初次放顶。纵观以往技术的管理经验,工作面的初次来压技术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为加强顶板的管理提供依据,进一步减少顶板事故发生,从而保证安全生产。尤其是初次来压做正确预报和初次放顶时的顶板控制,能够明显杜绝伤亡事故。

1.初放期间坚硬顶板的安全威胁及预测

在工作面的回采过程中坚硬顶板不能随它的推进及时冒落,这样在采空区容易形成悬顶,当悬顶面积超过界限时假如直接顶产生来压就会断裂导致冒落,危害比较大:

(1)工作面产生片帮以及掉顶。

(2)上下的顺槽顶、底和2帮移近量大,从而不能有效保证通风断面。

(3)支架立柱的下缩量在极短时间内骤增,有可能被压死。与此同时,顶板大量冒落会损坏工作面附近的支架等其它设备。

(4)由如果顶板悬空的面积大,产生突然冒落时冲击气流对工作面人员安全造成威胁。

采煤面经常由于顶板发生裂断,支架阻力不能抗衡岩梁回转,导致大面积的压垮工作面而发生事故,所以必须搞清楚采煤工作面控制岩层性质和范围,准确预报使用的直接顶、老顶裂断运动的发展过程,开展针对采煤面初次放顶的监测预报,做好现场顶板的安全管理工作。初次放顶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三部分:①是否恰当设置监测仪表;②综合判断矿压显现;③能够依据判断预测建立一套现场会诊技术,措施制定,以及加强支护的规范化制度。

监测仪表是指顶板动态仪而言的,一般在工作面的上、下巷各设置3台的顶板动态仪;在采煤工作面中部的初排和末排各安装1台的顶板动态仪做监测。

2.初次放顶时控制顶板措施

(1)初次放顶时期,直接顶板应该按照“限定变形”准则,确保直接顶和老顶不会出现较大范围的离层,在可以预防控制的范围内,保证完整的直接顶。一是杜绝直接顶破碎导致漏冒与回柱在顶板跟下发生伤人事故;二是避免因老顶来压时冲击波冲击直接顶,造成比较严重的切顶垮面。这意味着采煤工作面必须从切眼推进就开始,提高初排支柱初撑力(大于90kN);同时要对支柱的根根、班班及时进行支护质量跟踪监测,使支柱的支撑能力得到保证,这方面内容是现场会诊的着重点。从煤矿多年的现场管理经验来看,对支柱有效支撑的能力做好保护主要是监控两个质量,管理三个环节,就是抓支柱维修的质量和支柱支设的质量,三个环节是指抓泵站压力符合规定要求,给底板软穿合适柱鞋,对初排支柱做到每一班进行二次的注液。只有保证支柱有效的支撑能力,才会使支柱在“承压限定状态”下开展工作,直接顶的位置被支架阻力的限定,顶板下沉量数值被限定在在支柱缩量值(压缩后的煤粉,人员鞋、帽等作为辅支护物缩量)与顶板允许的弯曲值范围以内,杜绝顶板破碎产生冒落事故。

(2)做好老顶的控制。初次放顶时,直从接顶开始垮落到老顶首次垮落阶段,不仅要管控好直接顶,更主要的是抓好老顶控制。采煤工作面的推进,老顶会达到其极限的跨度产生挠曲下沉,随之直接顶也下沉。综合这一情况,总结矿压的显现规律和特点,预测预报老顶来压进行。放顶小组要根据预报再次组织开展现场技术会诊,有针对性的采取加强措施,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在支柱齐全,保证它们有效支撑能力的基础上,使用特殊支护如丛柱、戗柱和戗棚等方式,来增强支护强度,发挥支架在老顶的“给定变型”状态情况下的支护作用,避免发生大面积的压垮,造成推垮工作面的事故,使老顶安全渡过初次来压阶段。

老顶断裂垮落,煤壁前方承受的支承压力峰值向深部传递,采煤面及上下两巷的矿压显现逐渐减弱,采煤工作面开始正常推进管理的阶段,仍然需要继续抓好直接顶管理,防止局部区域冒顶事故发生。

3.工作面的顶板管理

3.1回采期间工作面顶板管理

(1)常用措施:①加强设备检修,提高开机率,保证工作面推进度,确保工作面快速推进。②生产中采用追机作业方式,移架时带压移架,移架后及时用护帮板护帮,局部若有片帮掉顶现象,抵车后及时拉超前支架支护顶板。③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达到额定工作阻力的80%,泵站压力不得小于30MPa,使支架有较高的初撑力,减少顶板对煤帮压力,较好地控制住片帮、掉顶事故的发生。

(2)支架管理液压支架在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工作面采向,对歪架及时采用支架本身的调架千斤顶和DZ~28单体进行调整,使支架顶粱与工作面顶板接触严密,迎山有劲;支架间做到不挤不咬,相邻支架间的错茬合理,架间空隙均匀,前探梁升起,护帮板与煤壁接实,严格控制端面距;端头支架易发生歪架现象,影响安全生产,对端头支架增设防倒千斤顶,确保支架处于良好状态。

(3)工作面规格质量管理严格按回采层位组织施工,采高控制在3.8m左右,保持顶、底板平整,回采过程中工作面支架带线作业,做到煤壁、支架、链板机成直线;支架垂直链板机、不歪斜。

3.2端头顶板管理

工作面上下端头煤壁三角处因受两巷及工作面采动影响压力大,易发生片帮掉顶,对此在上下端头煤壁三角处架设斜跨棚和顺山棚,加强端头顶板管理。跨工作面机头、机尾用7.0m长ll#工字钢设双排挑棚,一梁四柱,随机头、机尾交替迈步前移;上下隅角受锚梁网支护影响,收角后上下隅角不能及时充分冒落,超前工作面煤壁5m提前将锚索退锚,在上下隅角切顶线处用单体加补密集切顶点柱,用材料将上下隅角充填实。

3.3过断层期间顶板管理

工作面属“三软”煤层,而装备的机电设备功率较大,过断层一般采用硬过法。过断层期间工作面煤岩结合部的顶板管理非常重要,同时存在较大难度。除了要进行正常的顶板管理方式外,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1)控制采高,减少破顶范围及破顶量 当工作面距断层面10m时,提前俯采或仰采逐步降低工作面采高,采高降到3.2m左右,进入断层带时,采高控制在2.8m以内。刹底或飘车时每刀刹底或飘车量不超过100ram,工作面上下出口与巷道保持一致。

(2)陕速擦顶移架,减少空顶时间。拉架时,先降后立柱,再同时降前立柱和移架,待支架移动后,立即将降柱手把扳回零位,使之擦顶移架。工作面顶板破碎段,拉架的错茬距离不小于15m,以此保证顶板的整体。

(3)断层影响范围内严格进行追机作业,只准~茬拉架 其它茬不得拉架.以此保证移架时供液系统的液压,从而达到快速移架的要求。

3.4工作面更换大件时的顶板管理

工作面更换部分大件,检修人员有时需要在支架下煤壁附近作业,一方面要求作业人员具备较好的安全自保意识,在作业前认真细致观察顶板及煤壁情况,不站在架间作业;另一方面需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加强顶板、煤壁支护。

(1)更换煤机大件,应将提前煤机停放在顶板较为完好处,支架留出步距,使用半圆木对煤帮进行背帮处理,半圆木放在护帮板中间位置,使用支架护帮板将半圆木抵在煤帮,背严、背实。

(2)降下支架后再更换支架的顶粱和前探梁,顶板假如出现长时间空顶的现象,安全隐患大,解决的做法是将检修支架两端的支架上设置圆木,一到两个小班之前开始上圆木,工作面按照每推进两刀上一根的速度开展,合理搭接圆木在两侧支架,有效的检修支护支架上方顶。

4.认真管理初次放顶

4.1自上而下,严抓严控

生产矿长作为第一责任者,对回采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必须严格,其主要职责是组织领导初次放顶小组,根据初次放顶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将初放面的隐患和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全面负责顶板管理工作;总工程师负责技术管理,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规程措施,指导实际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监督实施,在技术上做好管控。采煤队的主要职责规程规定是搞好工程建设质量,加强细节管理,开展安全生产和实现文明生产。安全监督职能部门主要监督检查措施规程的落实情况,全面检查安全隐患,监督整改,做好安全工作。技术室、调度部门、供应等要各尽其责,履行好业务保安工作。采煤队长要直接抓安全技术,落实好保障安全措施,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4.2跟踪检查,及时处理问题隐患

科技的进步为工作提供了更多的科学手段,抓住支柱初撑力这一初放的主要矛盾,认真对工作阻力鉴定和现场进行整改,做好坚持研究到决策兑现的工作循环。放顶领导小组的每一个跟班成员必须详细了解有关规定,像泵站压力应该达到18MPa这类,要懂如何鉴定、会记录数值、会分析实际状态,鉴定支柱初撑力与工作阻力要亲力而为,掌握工作面支护的质量及顶板动态,做到了然于胸。初放期间要仔细观测,重点的观测区应设置在靠近放顶线附近的末排支柱,不正常段及有构造结构变化、悬挂顶、局部冒顶区域等特殊地点的上下端头、机和风巷超前支护,应采用巡回检查,及时处理有关问题。观测数据要完整、齐全、真实,宏观情况要有重要记述,存在的隐患应该提出建议,按照规定放顶领导小组责任成员在记录上签字。放顶领导小组对检查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立即组织现场整改,使支柱初撑力及工作阻力符合规定要求。

4.3不断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若人员素质低下,质量意识不够,管理工作有形式无效率,那么先进技术,好的管理措施也不能对安全生产产生促进作用。要在提高人员素质上下大力气,领导带头从上到下开展组织学习活动,使职工队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重点抓质量问题,安排专业干部给工人上培训课,增强职工质量意识,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任务。

顶管安全监理细则范文4

关键词:土建;高支模;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如今,社会经济和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同时科技实力也在不断进步,很多城市开始建造高层大型建筑,超过5.6米的钢管支撑架在土建施工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技术的不够完备和我国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作出规范,很多建筑企业没有技术标准,施工人员凭借经验施工,造成模板高支架坍塌掉落导致重大事故。基于此,本文作者总结了高支模施工在土建施工中安装、使用、拆卸等方面的技术要点以及安全要点。

1、土建施工中的高支模施工技术概述

在高支模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各个施工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在设计施工图纸时,要明确标出各个支柱的具体尺寸,对于周边的梁板也要进行详细的注释,确保施工过程中高支模工程体系的完善和明确,确保各项施工材料都能满足预设的施工目标。此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质量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便能够在高支模工程的施工中做到科学管理,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由于高支模施工技术难度比较大,在施工中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顶板施工中,要遵循设计的方案,依据施工数据对模板、满堂架进行施工,同时还要注意板面的标高以及楼板的厚度。在安装梁模板时,首先应该安装底模,确定中心线之后进行拉线校正,确保底模板水平,而后才能安装侧模板,梁还应该与墙、板、柱子之间的支撑架稳定相连,确保能够形成一个牢固的支撑系统。最后在施工中还要注意剪力墙和柱模板的施工过程,为了保证柱子的垂直度,柱子模板必须与承重架相连接,避免混凝土浇筑中,由于荷载的影响造成柱子发生变化,同时剪力墙的上板部分可以采用铁丝或者螺丝进行调节,确保墙体在施工中能够达到横平竖直的效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之前,也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仔细检查施工的配比,监测合格之后再进行浇筑。

2、工程案例分析

假设某工程建筑面积为27935平方米,为普通高层住宅,地上32层,层高3米,总体高度98.2米。地下车库与地下三层连成一体。地下第一层5.4米,第二层5.2米、第三层4.1米。主楼的主体结构是剪力墙结构,地下车库是以独立柱基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一)高支架模板的整体设计

该工程的支模体系采用高度超过5.6米的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模板采用18毫米厚甲板,龙骨采用的是50mm*100mm的木枋。大截面梁用φ48*305的钢管配合支顶。梁支架设计成步距为1.5米,在施工中可做适当小范围的调整,但不得超过1.5米。梁底支撑木方之间间距为0.3米。梁高如果超过0.8米,那么对啦螺旋杆控截面要做相应调整。楼板高支架的设计要考虑板立杆和梁立杆间的纵横拉通保证架体稳定。高支模设计成立杆纵横间距1米,步距1.5米的构架。为保证高支模体系,要对前面一层机构搭设钢管支架进行加固。

(二)高支架模搭建施工

高支架的实施结合现场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施工作业流程,按照流程分布进行。搭建施工时要按照以下标准进行:第一,两瓣之间的立柱两者纵向和横向的间距应该相等或者成倍数。第二,钢管立柱底部设立的垫板厚度必须大于5厘米,顶部要设可调节的支托并且保证楞梁间楔紧无缝隙。第三,大梁截面平面内每隔12米设置横向剪力撑,剪刀撑与地面夹角在45――60度之间为宜,剪刀撑应与各构件可靠连接,最后在可调顶托的托板上并排安装双排下层木枋。当支架高度超过五米时,要在周围和中间有结构柱设置一个横向间距6米左右,纵向间距2-3米的固结点进行加固。

(三)高支架模板拆除要点

高支模的拆除要等所有混凝土试块强度全部达到规范的抗压强度后,经过有关责任人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拆除。拆除时要注意一下方面:第一,模板的拆除和模板的安装顺序刚好相反,拆除时遵从先上后下,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进行。第二,高支模板拆除时用最快最稳的方式吧扣件和钢管拆开并及时清理保养,堆放整齐。第三,整个拆除过程过注意用目测管理的方式对拆除区域和周遭地区设立警示牌和提示语,防止意外发生,并安排专人进行看护管理。

3、土建施工中的高支模施工主要技术

3.1、高支模工程的施工要求

由于高支模施工技术难度比较大,在施工中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在顶板施工中,要遵循设计的方案,依据施工数据对模板、满堂架进行施工,同时还要注意板面的标高以及楼板的厚度。在安装梁模板时,首先应该安装底模,确定中心线之后进行拉线校正,确保底模板水平,而后才能安装侧模板,梁还应该与墙、板、柱子之间的支撑架稳定相连,确保能够形成一个牢固的支撑系统。最后在施工中还要注意剪力墙和柱模板的施工过程,为了保证柱子的垂直度,柱子模板必须与承重架相连接,避免混凝土浇筑中,由于荷载的影响造成柱子发生变化,同时剪力墙的上板部分可以采用铁丝或者螺丝进行调节,确保墙体在施工中能够达到横平竖直的效果。在进行混凝土施工之前,也要确保混凝土的质量,仔细检查施工的配比,监测合格之后再进行浇筑。

3.2、高支模工程设计方案

通常情况下,高支模工程施工方案为:首先确定梁线的位置,在确定轴线之后,定好水平方向的控制线,搭设顶架时要运用钢管在梁底进行铺设,然后安装模板和侧面的模板,在板底用木枋龙骨架设在钢管的顶托托板上;其次,进行楼面的模板安装过程,对梁板的钢筋进行捆绑,然后运用混凝土进行浇筑,在混凝土达到预设的强度之后,可以进行梁板模板的拆除;最后对水平的拉杆进行拆除,将钢管的顶架也进行拆卸,对模板进行清理即可。

3.3、高支模体系安装

高支模施工中,主要安装的内容包括:柱模板安装。一般综合楼的柱模多选择采用18 胶合板,80×100 的木枋作竖楞,间距为300mm;柱箍则采用的是2Φ51 的钢管和M16 对拉螺栓。楼面砼模板的安装。绝大多数的办公楼以及综合楼等的施工中,在选择楼板模板时多采用18mm厚的建筑木模板,并且是两层木枋排列;梁模板则主要选择18mm 厚的建筑木模板,通常为两到三层木枋排列。梁模板安装。施工人员在进行梁模板安装时,如果地面的承载力不够,则应在梁支顶架的下方铺上垫板,并在柱模的缺口处钉好衬口档后,将底板的两头放在其上,然后再立靠柱模,打入木楔。梁模板安装结束后,还要进行详细检查,复核各梁模的中心位置是否对正,同时各顶撑之间要设剪刀撑,用来保持顶撑的稳固。

3.4、混凝土浇捣

高支模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和速度对模板及整个支架的受力情况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及速度,有效确保模块支架体系施工的安全性。同时,浇筑过程中,应从梁中间向四周开始浇捣,以免高支模由于受力不均匀而引发坍塌事故。

3.5、高支模的施工监测

为了确保高支模系统施工的安全,施工方除了自己进行监测外,还可以委托第三方对其施工变形情况进行监测。通常测点主要选在梁中部,并且受力较大的一些位置。具体监测过程为:模板搭设结束之后,施工单位或者第三方监测单位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工程的模板及其支撑的系统进行详细观测,每日观测两次,混凝土浇筑期间,每半小时观测一次。在此期间,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工,并快速疏散人员,待险情排除后方可复工。

3.6、高支模体系拆除

建筑高支模支撑体系在拆除前,必须要经过工程技术负责人的亲自验证,并确认之后施工中不再需要时,方可动手拆除。其中,承重模板的拆除必须要在混凝土试压报告合格之后,经相关单位监理人员进行正式的书面批准后,方可拆除;而对于跨度较大的梁底模,拆除时应先从跨中开始,逐渐向两段拆除;此外,阁楼的施工须一次性完成拆除。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模板支撑体系的拆除,均得在接到主办施工单位及相关管理人员下达的指令之后,方可开始施工。

4、强化土建施工中高支模施工质量安全措施探讨

4.1、强化施工前控制

高支模工程指的是水平混凝土构件模板支撑系统高度超过8m,或跨度超过18m,施工总荷载大于10KN/m2,或集中线荷载大于15KN/m 的模板支撑系统。建筑高支模相对于其它工程而言,危险性比较大,所以应该在施工前期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另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该组织专家进行论证与审查。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应该组织不少于5 人的专家组,对已经编制好的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论证与审查。进行论证与审查的专家组一定要提供相关的书面论证与审查报告,施工企业应该依据报告进行完善与补充,施工企业的总监理工程师与技术负责人签字后才能实施此项方案。

4.2、强化支模施工安全

保证高支模施工安全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搭设支顶模板时,应该在施工场地设置明显的警戒标志或者设置围栏,并且派专门的人员进行看守,禁止非施工人员进入;其二,在进行脚手架的安装和拆除时,禁止用撬棍,尽量避免物体碰撞,这样能够有效的防止脚手架及其附件变形或损坏,并且在拆除的过程中,应该将拆除下来的部件进行统一整理和堆放,避免给以后的施工带来麻烦;其三,从支模的最高处向下每隔2.2m 设置一道水平杠杆,或者在门轲的底端的立杆上扣设通长纵向杠杆,保证脚手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其四,如果高支模的脚手架影响了正常的施工,在经过相关部门的允许后,才能拆除架手架内侧的交叉杆,操作完成后,应该立即将交叉杆重新安装回去;其五,为了保证高支模的施工质量,应该尽量避免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高支模的底座应该采取一定的固定措施,防止基座移动。

4.3、强化高支模施工质量

保证支模施工质量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进行高支模施工方案的设计时,应该组织专业团队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然后设计出符合工程状况的设计方案;其二,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在材料进场时,应该要求材料供应商提供材料的检验报告、合格证、生产许可证等;其三,进行混凝土振捣时,保证振捣均匀密实,避免出现漏浆;其四,当高支模施工完成后,应该按照模板工程质量控制程序,对模板的施工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当检查合格后才能验收,以此保证高支模的施工质量。

5、结语

总之,高支模施工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技术。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在使用支模技术进行施工前,必须严格按照经过审核的施工方案做好施工的各项准备工作,从而编制专项高支模施工方案。在施工中,还要结合高支模技术的特点对施工要点进行考虑,抓住施工中的主要细节,采取规范的施工措施,确保工程结构达到施工中要求的优质结构。与此同时还要在整个工作中对施工技术的安全和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施工过程的财产安全,为全面提高施工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罗重芬. 土建工程施工中的高支模施工技术分析[J]. 门窗,2014,07:75.

顶管安全监理细则范文5

关键词:大口径给水管;顶管施工;技术应用

1 案例工程基本概况

某穿越河道的大口径给水管道工程,拟采用顶管施工技术,其中管道采用Q235B钢种,为壁厚14mm的DN1600钢管和壁厚12mm的DN1000钢管,这两种类型的钢管以平行的方式水平敷设,顶进总长度为500m。在顶管施工前,工程完成工作井和接收井的布置工作,工作坑和接收坑平面尺寸皆为6m×4m,工程的工作坑和接收坑的制作都采用了倒筑法,施工标准深度为4m,厚度25cm,分为两层施工,其中采用Φ14@200规格的钢筋和C25规格的混凝土。另外通过现场的测量放样,定位好顶管的轴线、底高、中心高程,以避免顶进路线与钢管桩的位置出现冲突。工程的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是曲线顶管的施工测量,随着管道的向前推移,测站的坐标也随着改变,从而影响顶进时管内和管外的有效通视,另一方面是管道的管径大,在具有压缩性和低强度的土层中推进,流动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会诱发管道的偏移,因此纠偏也是顶管施工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案例工程顶管施工技术应用方法

基于案例工程大口径给水管道的基本情况,工程应用顶管施工技术是在拟定施工方案的基础上,明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施工平面布置、顶力计算、工程监测等,阐述工程顶管施工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法。

2.1 施工平面布置

关于施工的平面布置秉着“节约用地”和“控制污染”的原则,分为场地平面布置和井内布置两个部分。

(1)场地平面施工布置。施工现场管道吊装和拼接时的起重,由25t的吊车负责,并在吊车附近开辟一处管道存放临时地点,工作井左侧则布置好搅拌设备、输送设备等,右侧为宽6m、长20m、深2m的三级泥水沉淀池,为便于顶管施工弃土的处置,需要分别在地面放置一台送泥泵和基坑下放置一台排泥泵,以及由四辆运载车运送废弃泥浆。

(2)井内布置。机具的布置主要有千斤顶、泵站、顶铁、排泥泵、密封环等;管线布置主要有排泥管、空气管、自控电缆、泥水管等;井内以40°钢梯作为上下的通道,其中钢梯利用膨胀螺丝固定在井壁上,并设置1.1m的钢护栏;在井内操作平台设置配电箱,提供24V的照明电压,以及设置60W功率的照明灯和适量的应急照明系统。

2.2 计算顶力

(1)DN1600钢管顶力。首先是根据公式HF=3.14/4DO2?酌HO,其中计算参数取值情况为:DO(顶管外直径)1.632m、?酌(土湿润度)18KN/m3、HO(掘进厚度)12m,经计算,得出顶管机的迎阻压力NF为463Kn;其次是根据公式F总=DOLfk+NF+F侧,其中计算参数DO(顶管外直径)1.632m、L(顶管设计顶进长度)245m、fK(单位面积的顶管外壁与土的平均阻力)3.0KN/m2、NF(顶管机迎阻压力)463Kn、F侧曲线顶管侧向力0,计算出顶管总顶力F总423.1T。

(2)DN1000钢管顶力。计算方法与DN1600钢管的顶力计算一致,按照计算参数DO1.028m、?酌18KN/m3、HO12m、L245m、fK3.0KN/m2,分别计算出顶管机的迎阻压力NF和顶管总顶力F总为179KN、251.1T。

2.3 施工流程

在计算顶管施工各段钢管顶力的基础上,工程需要做好充分的出洞准备工作,并合理布置进洞和出洞的止水装置,以便正常的顶进施工。

(1)出洞前准备。出洞前,需要选择在动力系统、液压系统、中继间等功能均正常的顶管机,其中动力系统,在设备到位后,选用强度和刚度均符合要求的基坑导轨,然后安装顶管钢后靠、起重系统和工作平台。

(2)进出洞止水装置的布置。具体的做法是将钢板预埋在工作井和接收井的洞口位置,并安装橡胶止水装置,以控制在顶进施工时洞口水土的流失,同时还要做好应对明水干扰等准备工作。

(3)正常顶进施工。首先是在凿除洞口砼之前,需要分别在洞口底部、洞口两腰、洞口中心几个部位凿出合适大小的洞口,观察结构层、洞口等位置是否漏水和漏泥,如果发现漏水和漏泥,则需要将样洞封住,在处理井壁外侧的土体后,再凿除洞口的封门。其次是打开洞门之后,将顶进机的机头顶入洞口,直至油缸到位,才可以将泥水管和电缆拆除,并检查液压、照明、压力表、通风、电气、测量、通信和电气等装置是否正常,可通过联动测试,全方位检查是否存在故障。再次是根据设计参数,在顶进施工时控制好正面图压力,并通过联机测试、顶进测量等方式,准确把握顶进的方向和时机,避免异常沉降情况的出现,其中机头刀盘、排泥泵、进水泵、主顶千斤顶、吊机等的控制,均为顶进施工的技术关键。

(4)进洞收尾工作,一方面是纠正进洞轴线、标高等的偏差,可以50m作为单位测量距离,并在顶管机接近接收井时,再打开收井的洞门,另一方面是在进入接收井后,将管道吊出,再利用柔性材料进行封堵。

2.4 顶进施工监测

在顶进施工前后,需要委托安全检测部门监测施工现场,以准确指导顶管施工的开展。首先是在顶进施工前,测量出地下管线和地上建筑物的情况,尤其是地上建筑物,需要确定具体的标高和位置,以便采取合适的保护准备措施,预防顶进施工时候发生突发事故。其次是测点的布置,以5m作为单位距离,将沉降控制桩布置在轴线上面,并进行合理编号,顶管时还需要委派专人定时测量沉降,以准确得出推进速度、出土率、补浆频率等,同时通过横断面的观测点,指导顶管的有效推进。再次是监测时间的把握,借助水准仪和经纬仪,在顶进前、进洞时、机头通过后、顶进后1-3日、顶进后7-10日,观测路面的位移和沉降情况,并记录好桩顶原始标高、地面隆陷情况、沉降值、沉降速率等。最后是布置沉降观测点,为了提高观测时的安全系数,沉降观测点通常设置在硬路面上,以钻孔的方式和圆钢插入的方式,稳固在原土层50cm以内,再利用细砂填实,而后则以分别以0.5h和6h作为单位时间,在顶管穿越构筑物和顶管结束后,对路面的沉降进行测量。除此之外,工程在以人工记录方式采集数据资料后,还需要借助软件处理数据,以及做好测量仪器检查、模型误差纠正等工作。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案例工程大口径给水管顶进施工技术的应用探讨,发现顶进管道的向前推移,测站的坐标也随着改变,从而影响顶进时管内和管外的有效通视,以及受到管道口径的影响,在具有压缩性和低强度的土层中推进,流动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会诱发管道的偏移,因此文章提出了施工平面布置、顶力计算、施工流程控制、顶进监测等一系列的建议,基本解决了顶进施工存在的问题。至于文章技术建议的实践应用,笔者建议在具体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结合工程的实际条件和实际需求,合理应用以上的技术,必要时可对关键技术的细节内容进行合理调整。

参考文献

[1]曾一坚.惠安城南水厂原水输水管道工程机械顶管施工方案措施浅析[J].福建建材,2013(10):68-70.

[2]叶琴.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给排水管道顶管施工技术研究[J].科协论坛,2013.

顶管安全监理细则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顶岗实习 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及顶岗实习实现了理论与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对接。但是,顶岗实习的人数多、涉及面广、周期长、指导教师人数少、实习过程难以监管等情况成为影响顶岗实习质量的困扰,使顶岗实习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充分认识到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提高学校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从学校、企业、院系、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结合自身学院的特点,通过移动端对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学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高职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认识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顶岗实习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顶岗实习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环境等资源,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是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为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的必要途径。

如何在新形势下完善高职校外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理顺管理渠道,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切实保障顶岗实习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我国经济转型和深化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目前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从学校和企业层面,“校企合作基础不稳,缺乏政府、政策的指引和保障,用人单位、学生、实习学生权责关系不明确,学校和学生的成本加大,企业或用人单位缺乏动力”①。此外,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实习职业和岗位种类涉及面广,学校在顶岗实习管理上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师层面,组织管理和过程监控难度大。大部分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整个学年,包括上下两个学期,顶岗实习周期长、实习地点分散、岗位差异大,一旦学生离开学校,不在老师可监控的范围之内,不可控因素增加,指导老师无法实时知晓学生的实习情况,加大了实习管理的难度。此外,大部分学校指导教师缺乏企业经验、实践能力和经验欠缺,指导效果差,实习质量难以保证。

学生层面,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识不到位,容易将顶岗实习理解为就业,对待遇期望过高,普遍不能理解实习生待遇比正式员工低一些,因而频繁跳槽。“此外,由于学生自制力差,缺乏有效约束,离开学校和老师的监管后,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处于“放羊”状态”②。无论是在寻找实习单位,还是实习过程中,老师不能给予及时的指Ш桶压兀学生的工作及生活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影响校外顶岗实习的质量。

三、国内研究现状

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在顶岗实习环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者提出必须加强顶岗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并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不同的质量监控体系。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张峰在分析目前高职顶岗实习管理中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架设基于GPRS的高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使学生、辅导员、教师和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实现学校、企业、学生间无障碍沟通,提供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全过程精细化管理的技术手段,对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的高职技能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基于ISO9000标准构建了适于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质量监控体系,具体包括:在坚持“确立顾客(即学生和企业)为导向”、“坚持全过程监控”和“坚持持续改革”三项原则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ISO标准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监控文件体系、组织保障体系、信息通道及基于PDCA(计划、实施、评价、处理)循环的监控体系。

济南工程专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三三三模式”,即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督导,各级部门在教学运行、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方面进行三线监控,学生、教师和企业对顶岗实习进行三方评价。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在分析了影响顶岗实习教学质量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校级、院系级和专业级顶岗实习三级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下构建了目标、制度、运行、条件保障和质量评价反馈这五大子系统,保证了顶岗实习阶段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由此可见,针对我国目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阶段存在的种种问题,构建基于“学校――院系――指导教师”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并辅以学生管理人员的配合是有效且富有操作性的。

四、构建精细化过程管理体系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精细化管理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对于顶岗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结合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信息化的精细管理将成为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是增强顶岗实习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丰田汽车公司的企业管理创新。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结合院系自身特点,从学院-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制定了详尽的过程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从第三学年开始,利用移动端APP,使学生、老师和企业可以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实现无障碍沟通。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了计算机学院校企联合指导顶岗实习制度。具体做法如下:

1.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一是对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实行监控,包括每个学生的实习单位名称、单位地址、单位性质、实习岗位、指导老师信息等,一旦学生更换实习单位,及时更新实习单位信息;二是通过移动端APP,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进行监控,设置实习指导老师和学生两个端口,学生加入对应指导老师的实习团队,通过移动端APP,每天签到,记录顶岗实习内容,实习秀,并要求学生在APP中填写顶岗实习日志、周志及月度小结等。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日志及实习秀,给予及时的实习指导,实现对学生实习过程的实时动态管理;三是顶岗实习质量的评价与监控,包括顶岗实习评价标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制度的建立,顶岗实习制度的建立等。

2.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评价体系的建立。该体系涉及四个部分,从学院、企业、教师、学生四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分别是顶岗实习教学管理体系、校外指导老师管理和评价体系、校内指导老师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及顶岗实习学生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

3.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的运行。在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的运行上,计算机学院设置了顶岗实习双指导老师制度、顶岗实习督导制度、顶岗实习检查制度、建立顶岗实习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校企联合指导顶岗实习制度的建立,共同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精细化管理,确保顶岗实习质量。

五、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推进使得精细化管理成为未来我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的必然趋势,计算机学院基于移动端建立的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注重过程实时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作用,其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有力保证,同时,该体系不是停留在学术探究层面上的纯理论体系,而是对于顶岗实习这一教学环节,结合自身特殊属性,充分利用移悠教进行实际操作、完善的体系。

注释:

①何玲.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0).

②邱丽芳.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张峰.基于GPRS的高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周吴浪.构建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机制[J].高教学刊,2016(3).

[4]王金岗.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3).

[5]吴君.高职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有效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

[6]李向东.高等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

[7]何玲,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