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例6篇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生 网络交往 正负面 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网络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必备交往工具,但是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多种益处,又存在较大程度的不良影响。我们一定要认清交往的本质,充分利用网络真正实现有效丰富信息、便捷和谐的交往。先分析网络交往内涵:

1网络交往内涵

网络交往和传统人际交往不同,是一种新兴的交往方式,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受现实生活中人际圈的限制。仔细研究网络交往的确切含义,其实还没有确定的内涵。经过阅读文献,发现网络交往的含义在于两点:首先从广义上说,网络中以各种信息交换为基础的交往行为均可以称之为网络交往。狭义上说,运用网络技术,以互联网为媒介,建立双方互利的、虚拟或者是相对虚拟的人际关系,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形式。网络交往突破地域、地位、阶层、经济等的差异,与传统交往的理念和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分析,网络交往就是指各级教育工作者通过制定有关的正确网络交往制度,对受教育者的网络交往行为有恰当有效的引导和监管,指导各级各类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交往,教育广大学生们逐渐接受正确交往却不沉溺于不良网络交往,从而保障学生们心理、思想健康发展。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年龄一般在16岁左右的,属于青春叛逆期,在心理上属于断乳期"。在此阶段的高中生刚刚摆脱初中的幼稚,渴望拜托家长的看管、期望追求独立的心理、希望与外部建立更多的朋友关系,是自己独立的发展、彰显自我个性。在高中阶段是高中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决定时期,更是自我思想迅速走向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生的人际交往一般有迫切的交往心理。人际交往最为独特也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是青春期。儿童期是个体在情感上最依赖父母的时期,朋友次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这种感情依赖会逐步淡化。青少年时期的情感依赖则逐步从以父母为中心转变为以朋友、同学为中心,并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加强。高中生正处一个由幼稚到成熟逐步转变的"伪熟期",是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高中时期是交友的高峰时期,也是关键时期,高中生对人际交往有着迫切需要。所以,在网络的冲击下,高中生网络交往必不可少,现对高中生网络交往正面影响简析如下:

2网络交往对高中生正面影响

2.1丰富信息,拓宽知识面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此句表达的意思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制的,但知识是无止境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网络交往必不可少,它以海量的信息和多元化特点占据着网民的交往。高中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他们喜欢在网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朋友之间共享网络信息资源。通过视频学习更多的知识、通过微信交流了解更多的国家大事、通过资源平台丰富自己的信息,拓宽个人的知识面,增加高中生对外界的认识。高中生可以根据自我需要,搜索引擎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第一时间获取世界各地的最新资讯并加入积极讨论中,在知识和信息的海洋中不断汲取营养,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师和书本,而是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与网络中多种多样的角色进行紧密的交流和互动,能够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拓宽知识面。

2.2满足需要,扩大交际面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有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亦称为社交需求。新时代的高中生更是存在对社交的强烈需求,希望网络世界中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成为朋友,希望自己在虚拟的世界中被理解、被认可、被支持。高中生更置身于网络平台中,因为交流的便捷性、互动性、快速性等特点,满足了学生交往的心理需求。网络交往大多是匿名,不分贵贱、贫富等,这种平等的交友解决了高中生交友困难、担心隐私泄露、个别问题不好当面述说的障碍。解除高中生不良心理障碍,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又能够使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扩大原有的交友范围,由于没有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年龄、职业、背景、信仰等限制,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更能够寻求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的帮助,发展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在网络交往中高中生能够感受到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选择权,彼此交往的平等性,因此更能够坦诚的交换彼此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际交往更加切实的顺利发展。

2.3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化

网络交往作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为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们通过微信、微博、博客、个人空间等网络平台记录自己的动态、上传自己的影像、录制自己的音频、撰写小说等,在网络平台上,尽情的展示自我;还可以通过 BBS、聊天工具等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发扬了自己的风格,近年来,好多草根明星等,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自己,进而被发掘。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的自我展示,潜意识里也激发了自我的创造思维,为自我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可能。

3网络交往对高中生负面影响

3.1弱化交往道德责任意识

网j交往存在匿名性,这就大大放松高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尤其是很多学生自控能力基本为零,在网络世界中放纵自我、彰显自我的网络社交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导致道德意识变得模糊、责任意识更是变得极为单薄。一些学生在网络中肆意传播谣言、篡改捏造事实,导致民众恐慌,明显扰乱网络秩序。网络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暴力、色情、恶意、非法等信息的传播屡见不鲜,这些不良信息的传播使自我控制力不足、是非辩证力不强的高中生来说,很难辨别真伪,也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因此转嫁到现实生活中,就容易造成高中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在交往的过程中淡化了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3.2诱发人格以及心理障碍

网络交往常常使高中生陷入不良心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诱发高中生人格问题。网络交往不是心与心的交流,而是通过键盘和屏幕进行沟通,有些语言当面不好说出口,但是面对冰冷的屏幕可以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毫无顾忌,甚至违背道德、触犯法律。这样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心理的阴影,原本在现实生活中文文静静的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大胆暴露,超越制度的限制,由此出现人格的失衡。在高中实际交往中,很多学生唯唯诺诺、不善言辞、不愿交际,而在网络环境中,则是侃侃而谈。特别是异性之间的关系,网恋、虚拟情人、游戏伴侣等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那些对网络产生过度依赖的高中生中,容易出现网络交友成癖的不正确交友观。这种肤浅的、随意的交友观直接影响高中生个体在现实中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建立,甚至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

3.3深化学生人际交往“代沟”

代沟是处于不同时代的人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差距,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认同差异,更具体的说法就是时代差异导致价值观的分歧。代沟是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普遍现象,它不仅能证明社会的发展进步,更能体现社会中大众优秀品质代代相传、不良做法否定创新的不断变化。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代沟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出现障碍、思想呈现隔阂、情感凸显冲突等不良负面影响层出不穷。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网络交往是无数家庭中高中生和家长乃至与长辈之间不可跨越的时代鸿沟。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中生接触很多网络语言例如:沙发、河蟹、杀马特、V587等,这些高中生看来时尚的网络用语更加妨碍了代际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家长和长辈们的交流越来越少,他们网络共同话题几乎为零,家长们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其余无法和高中生沟通。久而久之代沟越来越深,真诚的交流少之又少,严重阻碍高中生和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坦诚交流、交往,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高中生的交友范围主要是与同学、同辈人之间的横向交往,本来就忽视了与家庭、教师的纵向交往,而网络交往的出现,高中生更热衷于与网友频频互动,网友多是同辈人,因此真正与成年人交流互动微乎其微。所以,网络交往不仅使高中生与同辈人之间的横向交往减少,更削弱了原本与老师、家长成人间的纵向交往,使得原本薄弱的纵向交往代沟问题更加严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高中生的社会适应,影响高中生的成长发展。

3.4提高人际交往潜在危险

互联网的世界包罗万象、异彩纷呈、扑朔迷离、危险丛生,网络是跨越时空的,设计的范围相当广泛,大数据让人超乎想象甚至难以置信。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 25.5%,网络在高中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已达到较高水平,高中生在网络交往中可以获取无限的知识,也可能深受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影响。国家主席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他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因为网络交往的极端自由性和开放性,使网络上散布一些暴力、、不实内容等,这些不安全的、缺少正能量的网络内容侵蚀着高中生的思想,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有 70%的少年犯因受网络色情暴力内容影响而诱发盗窃、抢劫、、杀人、放火等严重犯罪,这些内容加大了现实交往中人际交往的危险性。

总而言之,网络交往对高中生的正负面影响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上只是粗浅的分析,在现实生活中还会有不同方面的负面影响。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门的高中生来说,一定要坚持做人的原则,网络交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中生不能正确认识网络交往负面影响、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发展方向,致使思想沉迷不良交往中,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只要广大高中生能专心学习、合理上网、谨慎交往,一定不会受不良交往的影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参考文献

[1] 顾海根.青少年网络行樘卣饔胪络成瘾研究[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豹.互联网对城市青少年交往的影响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3.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2

网络是解疑答惑的老师。我最初接触网络是通过网络解决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起初,在工作中遇到好些以前没有遇到的课题。我很困惑,也很为难。觉得自己已经落伍,不能在胜任现在的工作。但研究课题摆在了自己的面前,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自己经过一段的苦苦探索后,还是没有什么头绪。有人建议我说,上网查查,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上网查了,果然不让人失望。我从中获取营养,吸收人家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践,问题很快迎刃而解。网络真的是我的良师益友。

网络是交友的途径 。 的确,在网络上能认识许多朋友。网络规则我不懂,在网络中,更多的接触的是异性朋友,它优于现实,避免了在现实中的许多尴尬。通过交流认识了许多不同行业的人,也更多的了解了人们的困惑和需求。在网络中,朋友间彼此倾吐着在现实中难以倾吐的苦恼;彼此分担和分享着苦痛和快乐。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网络同时能让人放弃许多朋友,正如一个朋友所说的:网络朋友不是朋友,这样的说法也不无道理。人们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确是这样。我认为网络之交薄如雾,丝丝微风既会吹散彼此的情谊。网络虽然有这样的特点,但我仍然这样认为:现实中的朋友需要经营、需要真诚;网络中的朋友也同样需要经营和真诚。这样才真的不失是一种交友的好途径,快捷,方便,利于交流。

网络是现代生活的必需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能缓解这一压力的当然少不了网络。在这个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当然也离不开网络,网络为现代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成为了传递信息的最佳的途径。没有人否认,网络带给人的好处和优点。如某某病人需要肾源,网络查询很快便能知道,网上查罪犯更是了得,天地之大,竟然无罪犯的藏身之地……

网络不是生活的全部。网络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方便,能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但它不是生活的全部。它无法代替生活中的种种。在网下,你能真切得体会亲人的亲情、朋友的友情;能尽情呼吸自然清新的空气;能领略观赏美丽迷人的景观;能品香茗,尝美食……总之它是网络所不能给予的。网络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对于体味生活的滋味,它不能给你,真正能给你这种滋味的是能用手触摸到的地方。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社交网络 青年群体 思想政治教育

伴随着WEB2.0时代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日益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成为最受青睐的新型人际传播工具之一,并对青年群体产生了深远影响。充分认识时下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利弊影响,有利于探索SNS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加强新形势下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交网络的兴起与特点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交网络服务,其理论依据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尔格伦于1967年创立的“六度分隔理论”,也就是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隔的人数不会超过六个”。根据《2010-2011年中国社交网络用户行为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我国社交网络月度覆盖人数已达到3.8亿,其中活跃用户1.55亿,占我国互联网用户总人数的31%。中国已经成为社交网络技术发展最快、社交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社交网络之所以会受到网民特别是青年人的青睐,与其信息传播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首先,真实性存在。在Web2.0时代出现以前,互联网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的代名词,早期的网络社区、BBS论坛、博客,用户都是一个个ID符号,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这虽然有助于保护个体的隐私,但后果却是增加网络信息的不真实性,降低了网络交往的信任度。区别于传统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社交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实名制,使网络用户以真实的姿态出现,揭开了网络人际交往的神秘面纱,建立起来一个可以相互信任的透明社交圈,强调了网络的真实性存在。

其次,开放式互动。社交网络将网络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无限延伸,还原现实的社交关系,他的存在基础是好友或是好友的好友,通过熟人圈建立一个现实的世界。在社交网络的人缘基础上,用户通过自己的实际需要,通过熟人找熟人,通过搜索、朋友介绍加为好友或是加入群组的方式,与“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建立连带关系,并通过信息的分享,扩大交流与互动,拓展社交范围。

第三,平等式参与。社交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平等、共享的交流平台,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它消减了中心的意义,凸显了去中心化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信息反馈、留言板、群信息、粉丝关注与评论等功能,清晰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当用户的个体身份得到尊重需求的满足,就会有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当富有创意的表达或积极参与受到其他用户肯定时,用户对自己在网络世界的角色变得更加自信,也推动他们更充分地参与到社交网络中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社交网络对青年群体的影响

1.社交网络的正效应

(1)获取自我认同。青年是思想最活跃的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用户可以将日常看到的、想到的思想和信息及时共享,提取精华并链接到网络上有价值的信息,使自己的好友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鲜活的思想,把握热点、观点和动态,并加以评论。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米德“主我与客我”理论,人们渴望认识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社交网络恰好为“客我”提供了一个空间。现代青年人大多都怀揣自我实现的梦想,追求更高级的心理需求,在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中,很多深层欲望不能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在社交网络中通过被关注、被接纳、被赞许、被肯定,得到了群体的归属感和尊重感,这对于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种种压力并不堪重负的青年人来,可以缓解压力、宣泄情绪、获取自我认同。

(2)满足情感需求。青年人的情感体验最为丰富,在当今社会,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很多人的圈子变得极其“狭隘”而且不稳定,往往出现孤独、焦虑、忧郁等情绪情感。社交网络真实性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将虚拟的互联网与真实的人际关系结合起来。在社交网络上,青年人的交往更容易、内容更深入、效率更高,可以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满足了他们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喜悦、忧伤,在一个平等的透明的社交文化中建立起可控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圈,情感获得了支持,真实情感得到回归,增加了愉悦感和幸福感。可以说,立体的、多样化的社交网络平台极大地满足了当代青年人的情感需求。

(3)减少社交成本。根据传统的社会学理论,青年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是家庭、学校、朋辈群体、大众传媒,而社交网络的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开辟了青年社会化的又一途径,当代青年已成为了“社会化网络一代”。社交网络一方面降低了青年交往的经济成本。比如走访、电话、信件、QQ等传统的社交方式,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较大的经济成本,这对于经济上依然依靠父母的青年学生或者是正在奋斗中的青年,都是一笔较大的开支。另一方面,社交网络降低了社交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现实生活的忙碌和压力限制了青年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交往活动中,社交网络却可以即时与朋友进行联络并可以及时记录活动轨迹,与朋友一起分享动态,掌握朋友的近况并及时做出反应。目前,社交网站开通的多种API更是可以让用户通过多种途径消息,携带手机即可消息,现代社交已成为“拇指社交”,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即可与朋友互动与分享。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4

一、培养抵制不良诱惑的习惯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处处暗藏危机,诱惑系数非常之大。而现今在校青少年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使他们较易受到网络非理性的影响。笔者在上《网上查找信息》这节课时,用5分钟时间给学生自行浏览网上信息。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受网上图片、声音、动画的影响,很容易点击进入网络游戏界面,或者。除此之外,网络中还有许多诱骗用户输入电话、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的陷阱。

为了有效地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我给学生播放了不良信息对人产生危害的故事视频,让他们深刻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同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专心浏览有用的文化知识上面,认清自己上网的目的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做到合理安排时间,有限度地上网,改正在网上随意点击的不良习惯;还教给学生磨砺意志法、请人监督法等抵制不良诱惑的方法。

二、培养慎交友的习惯

通过计算机进行的交流与面对面的交流相比有很多优越之处。网络交往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青少年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在相互关系平等的状态下,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找到共鸣和理解。在校园里也经常会听到学生讨论某某去会见网友的事情,虽然见网友不是都会出现坏的后果,但这种失去了舆论监督的新式网络沟通方式,必将弱化道德能力,造成道德取向的迷失。

作为教师,我对学生反复强调一定要清醒认识到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可过于轻率地相信别人。我引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慎交网友,不进入营业性网吧”教育学生必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我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特别是女学生,更应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三、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

网络社会知识丰富,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等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已布满了网络的触角。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用鼠标轻轻一点,无意识地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随意地浏览网上丰富的信息。所以要培养良好阅读的习惯,必须做到有选择的阅读。

明智的选择是学会在网络资源中阅读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很多青少年学生能够意识到上网有许多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放松心情、查找所需的资料、增长见识……特别是可以在网上阅读相关科目的知识,资源相当丰富。“网络”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学生和家长不仅可以阅读内容,还可以发表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笔者在2007―2010年开展过信息技术专题博客,曾经有200多个学生和家长注册。在博客上,学生可以阅读信息,与家长、教师进行主题讨论,教师还能用“闲侃”的形式答疑、解惑、讲道理。

四、培养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习惯

互联网的语言自由,在带给人类巨量的信息外,还出现了一个新生词汇:“网谣”,即网络谣言,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作为学生,对于网上的谣言识别能力和鉴别能力较差,容易跟风传播,无形中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网络环境 中职德育教育 影响 工作对策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传统信息交流的时空观发生重大改变。网络虚拟的时空与现实世界相互交织,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我们面对的文化景观出现异彩纷呈与鱼龙混杂的状况。在这种新的文化景观下,中职生的生活、学习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一、中职生上网情况调查

1.中职生上网率越来越高,上网时间越来越长。

中职生是以学习中等专业技术为学习任务的,课外时间宽松。调查显示,一年级中职生的上网率高达88%,其中有68%左右的中职生是互联网上的常客。超过36%的中学生每月上网的总时间在20小时之内,而20%的“网虫”则超过30小时。

2.网络交友已成为流行的方式。

调查发现,93%的中职生拥有网友,其中64%超过10个网友。中职生们还承认,他们更喜欢结交异性网友。结交异性网友,填补感情空白,是许多中职生网聊的主要目的。现在,随着手机上网的普及,网络聊天的途径更多元化,除QQ聊天之外还有微信、微博、论坛、陌陌等。大部分中职生都知道网友是虚拟世界的产物,清醒地选择“不见面”,但是同时少部分学生会选择在网下会面。

3.中职生对网上不健康内容认识不一。

网络是个聚宝盆,也是个大染缸,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充斥其间。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而言,他们对网络内容的价值认识不一。调查显示95%的中职生认同“网上内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5%的中职生不赞同这种看法,认为网络让自己找到需要的东西,自己特别喜欢。中职生年龄在16到18岁之间,身体发育迅速,但思维尚不成熟,个别学生易受网络诱惑,价值观产生扭曲。

二、网络环境对中职生德育的影响

1.网络环境对中职生德育的积极影响。

中职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主人翁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视野空前开阔,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中职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网络上与素不相识的人“零距离”接触,极大地满足了中职生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人际关系的扩展,对于渴望“成人感”的中职生而言,网络业已成为情感沟通与疏解的渠道之一。

2.网络对中学生德育的负面影响。

(1)迷恋上网对中职生身体的损害

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挤占了中职生正常的学校体育活动和社会锻炼时间,甚至有一些学生把手机带进课堂,使学生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受到冲击。长时间上网,容易导致学生过度用眼和用脑,造成学生视力与神经功能障碍,甚至一些学生,形成网络依赖症,导致学生认知失调。

(2)中职生迷恋网络对学习产生巨大影响

网络每时每刻传播的海量的信息,对中职生的头脑形成了信息“轰炸”。很多学生已经习惯遇到问题,指尖轻轻一点,知识和信息随之而来,这样就弱化了学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一项调查表明,“泡”在网上的青少年,文字表达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都明显低于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

(3)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职生的道德规范意识

网络是一个信息大杂烩。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都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些颓废、庸俗与落后的文化侵蚀网络时空。中职生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是非判断力,但意志尚不坚定,难以抗拒不良信息的困扰。网络诱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网络环境下中职生德育工作的对策

1.增强网络素质,利用网络阵地。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德育工作者用好它,就可以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德育工作者无论思想与素质都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积极利用网络在德育工作上的价值,另外一方面提高自己的网络技术水平,善于运用QQ、微博、飞信等新交流工具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

2.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中职生健康教育的关键是强化他们的内心自律,铸造思想道德“长城”。抵制腐朽、落后网络文化的侵袭,需要依靠中职生不断加强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建设。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资源和校园网管理体系,强化网络管理制度,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纯净的网络空间。

3.德育工作多元化,学生生活丰富。

道德实践活动是中职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手段。学校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夏令营、好人好事、各类文娱活动、体育运动等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充分利用德育课的德育教育主战场的作用,有效延伸德育课课外活动。

中职生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前途光明而又艰难重阻,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寻找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对网络交友的认识范文6

为了做这项研究,pew中心在2010年10月到12月期间对2255为美国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有1787人使用网络,在这一群人中有975人,或说总数的47%,使用SNS服务,诸如facebook(92%)、linkedln(18%)、twitter(13%)或者myspace(29%)。Pew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来询问这些人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细节,以及使用社交网络同个人选择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

将新的研究结果同08年的一份调查相比较之后,pew中心发现,使用社交网络的人数几乎是之前的两倍。但08年的调查还发现,人们亲密关系的规模和多样性整体下降,并不一定同网络的使用有关。

根据最新调查,美国人的密友数量有所回升,从08年的平均1.93个增加到如今的超过2个(2.16)。而这是由上网导致的,上网用户平均拥有2.26个亲密朋友,而那些不上网的人平均只有1.75名好友。使用社交网络的人平均拥有2.45个密友,数据还显示,在表示没有密切朋友的人当中,上社交网站的人数是不上网人数的一半。

但是在你已经拥有一大群熟人时为什么还需要密友呢?为了比较上网者和非上网者(即线上和线下的朋友)的社会关系的规模,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等比扩大方法”(scale-up method)的技术。在这项技术中,研究人员给出一个特定的族群假设为名叫walter的人然后将研究对象认识的名为Walter的人数同全美的Walter总人数相比较来确定该人的社会关系规模。

例如,全美国有1%的人名叫Walter,那么按道理来讲你的社会关系中也应该有1%的人名叫Walter。如果你认识一个叫Walter的人,那么你的社交规模就是大约100人。

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发现非网络用户平均拥有506个社会关系,而网络用户则拥有669个社会关系。手机用户的平均社交规模为664,而那些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网的人则平均拥有714个社会关系。

将传统的人口统计学打破至个人的社交网络后,研究者们开始怀疑那些想要拥有更大关系网的人会选择特定的网络平台。Facebook、LinkedIn和twitter的用户的平均社会关系数目分别为648、786和838。看来twitter用户们更胜一筹,抱歉了,myspace(694个社会关系)。

在对975位社交网络使用者们进行进一步调查后,研究者们发现,他们的网络关系平均不会超过社会总关系的一半。比如Facebook用户平均拥有只拥有229个facebook好友。

研究还发现,互联网用户会比不上网的人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满分100分,互联网用户在社会总支持数字上平均会高出3分,而重度facebook使用者则平均高出5分。

调查中还充满了针对facebook用户的研究结论。例如,11%的facebook用户拥有比自己预计的更多的facebook好友,其中平均有7%的好友是他们从没见过的。调查还发现,在持“大多数人是可以信任”观点的人中,facebook用户要比普通网民多出43%,比不上网的人多出三倍。(资深的facebook用户对人的信任度更高)

人们的facebook好友中,平均22%是高中时代认识的,12%来自家庭关系,9%来自大学。对比大学和高中的好友数量,可以发现,即便在今天,也不是人人都会上大学的。

不好的方面,调查在统计学上指出了myspace恐将消亡的可能性。数据显示大部分受访者(76%)拥有myspace帐户超过两年,但只有3%的人在最近六个月中注册myspace。尽管该网站的用户数量依然不算少,但62%的用户表示登录频率低于几星期一次甚至几乎不登录。与之强烈对比的是,24%的twitter用户是最近六个月才注册的,而且52%的使用者每天至少登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