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范例6篇

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

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 感染控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59-03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较强的传染性等新发特性,大部分人群对其缺乏免疫能力,极易出现大范围流行性传播,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损伤、呼吸衰竭及严重并发症,重则可导致死亡,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该研究分析了2008年1月―2014年1月间124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感染控制以及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124例,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8~74岁,平均为(55.2±8.4)岁。其中,20例为确诊病例,42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7.8~41.3 ℃。其中,18例呼吸急促,32例咳嗽,19例呕吐或腹泻,4例重症患者。对照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10~71岁,平均为(53.7±8.9)岁。其中,21例为确诊病例,41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8.0~41.5 ℃。其中,19例呼吸急促,31例咳嗽,11例呕吐或腹泻,3例重症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感染控制措施

1.2.1.1 防控措施 根据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进行全面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用具穿脱方法以及心理培训。设计并完善的病区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入院及出院流程、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以及出入病区的流程、物品交换流程。针对性地制定并完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感染控制监督以及管理措施。

1.2.1.2 隔离措施 对病区进行分区管理,分为确诊区以及疑似区,确诊患者允许多人同住,但对于疑似患者应予以单间隔离。病区应分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以及清洁区3个部分,并设置缓冲带,做好明确的标识。患者均应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在隔离病室内,所有诊疗活动均应在病房内完成。同时,应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不予陪护。所有医疗器械均应进行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处理。

1.2.1.3 防护措施 所有出入隔离室、污染物品处理、患者标本接触者以及医疗废物处理者,均应接受二级防护。加强手部清洁消毒,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品。应设立监督岗,监督出入隔离室医护人员严格正确佩戴、脱卸防护用品。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应加强体温监测,2次/d,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感染科并予以有效隔离治疗。

1.2.1.4 消毒措施 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对通风不良应按照换气扇,而重症患者应进入层流病房护理。隔离区所有物品表面以及地面均应严格清洁消毒,并完善终末消毒处理。对于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在使用后应置入双层布袋中进行封存,并以500 mg/L含氯消毒液予以浸泡15 min,然后清洗消毒处理。所用氧气湿化瓶、面罩以及防护眼镜均应以5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30 min以后,清洁干燥。体温计均应专人专用,听诊器以及血压计等在用前及用后均应严格消毒处理。隔离室内均应设置锐器盒以及密闭式污物储存装置,对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进行分装,并由专人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收集和处理。

1.2.2 护理措施

1.2.2.1 心理护理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因病情突然、需隔离治疗等,多存在恐惧、担忧、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及病情康复。故在护理全程中应贯穿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和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其心理障碍,协助其树立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2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措施。介绍医院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制度、病区消毒隔离情况等,提高其安全感以及信任感。讲解各项检查以及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强化卫生宣教,讲解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疾病防治及康复的影响,协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予以其充分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坚定其治疗和胜病信心。

1.2.2.3 重症护理 (1)急性期护理 ①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肛周护理以及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洁净衣物,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或者更换,预防发生褥疮。强化营养支持,如无法经口进食,则予以鼻饲营养物质,将床头抬高45°角~60°角,速度宜控制在30 mL/min左右。②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并予以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并判断其咳嗽性质以及痰液量、颜色、唇及甲床是否存在紫绀现象,并维持酸碱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体温>38.5 ℃者,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予以解热止痛药物。对于呼吸衰竭以及低氧血症者,应及时予以氧疗。③机械通气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处理,并及时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清除出去。积极进行气道湿化处理,以免形成痰痂。④管道护理:各类管道应准确放置并妥善固定,加强管道巡视,以免导致管道牵拉或者脱出。

(2)缓解期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变化,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等指征。针对性地予以胸部物理治疗,视患者的肺部呼吸音情况予以叩背,叩背时患者应取俯卧头低脚高位予以引流。强化营养支持,予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于消化的饮食。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密切监测用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予以处理。

(3)康复期护理 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食新鲜蔬果以及高蛋白软食。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病情康复。加强对症护理,并遵医嘱予以增强免疫的药物。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解除其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手等,被褥及衣物均应勤换洗。

1.3 观察指标

于护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分越高表示焦虑及抑郁症状越严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情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者独立填写问卷表格并当场回收,该次共发放124份问卷,均全数收回。

1.4 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两组护理前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及SDS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x±s,分)

2.2 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比较[n(%)]

3 讨论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主要有甲型H1N1、SARS、H7N9流感等[2]。由于人群对这类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能力,极易造成大范围传播,导致社会公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均具有严重影响[3]。

对于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完善的应急体系以及护理流程是根本保证[4]。及早发现、隔离、诊断并予以针对性治疗,是改善临床预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同时,应完善各项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5]。李晓燕[6]对956例确诊或者疑似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防控原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仅6.4%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应针对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点、表现、体征以及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在严格掌握病因及传染途径的同时,综合分析传染期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4]。贾淑娟[7]在其研究报道中指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基因结构变异大、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类型复杂、传播途径多以及普遍易感性等特点。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无菌操作制度,加强健康知识及疾病防控知识宣教力度至关重要。新发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加之病情突然,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担忧甚至绝望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以及病情的康复。该研究中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评分为(46.32±12.03)、(46.72±11.79)分,SDS为(41.08±10.11)、(41.26±10.19)分,得分均较高,证实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故对这类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非常必要。该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疾病风险。同时,将健康教育与各项护理工作相结合,全程贯穿心理护理,在消除其负性情绪的同时,使其能够自觉养成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消除疾病康复及健康危险因素,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对疾病疾病进行分期护理,从急性期、缓解期以及康复期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相比于传统的整体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全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予以针对性处理,预防病情突变,降低死亡率[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感染控制措施、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以及重症监护,结果显示,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获得了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率均在80.0%以上,而对照组均未超过5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证实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尤其是强化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实施全面的感染防控措施并完善各项护理以及管理流程,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孔庆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防控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2.

[2] 夏志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防控措施研究[J].当代医学,2013,(33):93-94.

[3] 李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防治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0):131-132.

[4] 邓琼英.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31):374.

[5] 区月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控制、护理工作要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1):179,180.

[6] 李晓燕.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956例防治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78-80.

[7] 贾淑娟.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53-55.

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ICU;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干预;监测

ICU是危重症患者的集中地,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明显多于普通病房,为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各项措施落实情况,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我院从2010年4月~2012年4月对我院96例ICU机械通气患者从抬高患者床头35~45°、管道无积水、管道无黏液、聚液器内冷凝水不超过1/3、气囊膨胀良好、咽部无积液、早期胃肠内营养、使用有湿热交换器等方面入手,研究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入住ICU超过24h且通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超过48h者,符合上述标准96例,其中男52例,女44例,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65岁,应用呼吸机48~72h,平均为144h。

1.2方法

1.2.1数据收集法检测 采用《国际医院感染控制协会》"预防医院内肺炎的患者护理监督表"。该检测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床头抬高30~45°,管道无积水,管道无黏液,有湿热交换器,有肠内营养,气囊膨胀良好等)及是否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2.2采用前瞻性目标检测方法 感染控制护士3次/w,分早、中、晚三个时段进入ICU随机调查各项措施执行情况,填写检测量标,并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检测1w共获得有效检测数据278份(n=278)。

2结果

2.1 96例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情况 检测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16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16.67%,因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延长平均住院日为21.9d。

2.2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汇总如下,见表1。

3讨论

3.1护理措施执行不力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6例患者检测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6例,本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病率为16.67%,因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延长住院日平均为21.9d。调查显示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措施落实不佳会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升高,而经过干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措施落实到位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呼吸机环路冷凝液是高污染物质,在接近导管处的冷凝液中平均细菌浓度达到2×105cfu/ML。当患者改变时,含菌的冷凝液易顺管道流入患者的下呼吸道,造成感染,因此,应及时清除呼吸机环路的冷凝液。声门下分泌物及胃内容物的误吸已成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引起因素,一旦气囊压力不足,分泌物即从气囊边缘进入下呼吸道,造成感染。而气囊压力过大又容易造成气囊侧壁缺血坏死的问题。目前很多医院采用手指捏感法,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无法将此项内容作为交接班和护理记录内容。据报道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循环护理认证结果显示:ICU护士使用测压器监测气囊压力的行为只有26.4%,而本研究调查显示,气囊良好膨胀率只为73.02%。有学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气囊上分泌物的清除技术可显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本研究278次中,观察到157次呼吸机使用患者中使用肠内营养液,占56.47%。

3.2护理策略

3.2.1设置合适的温度湿化器,及时清除积水杯内的积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少细菌滋生。

3.2.2维持气囊压力1.96~2.94KPA,将气囊压力作为常规进行交班。

3.2.3及时更换呼吸机外管路呼吸机更换不能单以时间(7d)为标准,还应以呼吸机管路的污染程度更换呼吸机管路。

3.2.4加强胃肠内营养的管理,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是抢救呼吸衰竭等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能够延长患者生命,争取有效的救时间,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1]。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其多发生在患者接受通气48h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医院感染,发生几率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严重时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以此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探讨了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2017年2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重症监护病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以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7:28,年龄25~68岁,平均(38.3±2.5)岁,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76d,平均为(45.3±1.9)d,其中外伤19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8例,脑血管意外18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9:26,年龄23~60岁,平均(40.4±3.1)岁,其中脑呼吸机使用时间为6~81d,平均为(47.3±1.6)d,其中外伤1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脑血管意外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基线资料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预防及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观察组给予专业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环境护理干预 医护人员进出病区时应更换工作服,在病房中设置层流空气,并定期清理层流设备或者空调的过滤网。护理人员每天监测病房内的空气、物体表面细菌和紫外线灯使用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护理人员开展有效的床边隔离工作,针对绿脓杆菌、黄金色葡萄球菌等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挂牌警示,听诊器和体温表等单独使用,从而避免交叉感染。

1.2.2 气道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保证气管切口周围皮肤清洁,定时更换切开处敷料,通常以每8小时更换一次为宜,并保证套管口干燥,如出现污染应及时处理。同时护理人员注重气道湿化,利用微量泵实施持续气道湿化,选择0.45%的生理盐水,同时也可辅助氧气雾化吸入方式,使用灭菌注射水(5ml)、糜蛋白酶(4000单位)和兰苏(30mg),保证呼吸道的湿润和通常。此外,护理人员辅助患者排痰,当通道患者肺部出现痰鸣音时,护理人员开展吸痰工作,吸痰负压设置为100~150mmHg,吸痰时间应控制在15s范围内,并且在吸痰作业前后均给予患者100%纯氧,有效改善吸痰导致的缺氧现象。

1.2.3 呼吸机管道管理 护理人员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以7d更换一次为宜,并且合理处理管道内的冷凝水,集水杯应放置在管道的最底部,护理人员及时检查与倾倒,避免发生冷凝水回流现象。此外,湿化缸的温度应控制在33~36℃,避免呼吸机通气管路中形成冷凝水。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具体诊断标准为:开机通气48h后患者体温超过38.5℃;痰培养出现病原体或者致病菌异常;机械通气24h后出现感染性肺炎。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率)表示,卡方检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参照P≤0.05。

2.结果

观察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9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16.36%,对照组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67.27%,观察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9.294,P=0.000。

3.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临床常见院内感染,多发生于重症监护病房行机械治疗患者之中,其发生率较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合理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为初始抗菌治疗奠定坚实基础,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开展有效的预防及护理工作,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针对重症监护病房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给予专业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几率,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  肺部感染 排痰护理

老年肺部感染患者常常因呼吸道粘膜纤毛运动减弱、肺功能降低、咳痰无力、反应迟钝、机体功能退化等原因使痰液不易排出而阻塞气道,严重影响通气功能,使肺部感染久治不愈,为了有效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我们在患者排痰中采取了综合护理措施来治疗肺部感染,从而使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得到了减轻,肺功能得到了改善,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收治186例肺部感染患者,男性113例,女性73例,年龄60~96岁,平均年龄74岁,除5例死于呼吸衰竭外,其余均好转出院。

2 排痰护理措施

2.1  气道湿化

(1)超声雾化吸入:在雾化器中加生理盐水10ml,a糜蛋白酶4000U,庆大霉素4~8万U或生理盐水10ml加沐舒坦1片或生理盐水10ml加氨溴索15mg、地塞米松5 mg行雾化吸入,吸入时嘱患者重复做深呼吸动作,直至雾化液吸完。每次雾化时间约15~20min,以使水分和药液可随深而慢的吸气沉降于终末支气管及肺泡,这样既可湿化呼吸道、增加纤毛活动能力、防止分泌物干涸、促使痰液排出,又可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对于神志不清,体弱无力,严重呼吸困难者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时,守护在身边,密切观察其吸入情况,一旦痰液稀释,痰量增多而无力咳出时,及时电动吸痰协助清除痰液,避免窒息发生。(2)氧气的湿化与温化:严重缺氧患者长时间地吸入常规湿化的氧气易导致气道干燥,痰液变稠,甚至形成痰栓阻塞气道。而在氧气湿化瓶中加入40~60℃温灭菌水进行湿化吸氧,可温化气道、稀释痰液。(3)补充水分:患者常因为呼吸困难,呼吸加快,张口呼吸,使部分水分经呼吸道散失,进而致痰液粘稠。因此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以稀释痰液,一般20~30 min饮水30~50ml,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加体内水分,必要时亦可增加静脉补液量。

2.2  物理疗法

2.2.1  定时翻身

定时翻身(每两小时为宜)可促进痰液的排出,防止肺泡萎缩和肺不张,有利于肺部炎症的吸收好转。翻身时宜缓慢进行,同时配合拍背、咳痰,将患者逐步翻至所需体位。对神志不清的病人,翻身前先吸净口腔、鼻腔的分泌物,以防活动后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的发生,保证了痰液引流通畅,达到体位引流的目地。对于危重、衰竭病人在翻身的同时要观察其面色、呼吸等情况,动作轻柔。另外,定时翻身也可防止褥疮的发生。

2.2.2  叩击背部

通过叩击震动患者背部,间接地使附着在肺泡周围及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咳出。叩背操作时,将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屈曲120°,指腹与大小鱼际肌贴背,以腕关节用力,由下至上。自边缘到中央,有节律地叩拍背部,同时嘱患者深呼吸。叩背时用力不宜过猛,防止肋骨骨折、肺泡破裂等意外发生。

2.2.3  有效排痰

经过以上3项措施,痰液大多已从肺泡壁进入气道,此时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嘱病人深呼吸,在呼气约2/3时咳嗽,重复数次,因深呼吸可带出少量肺底部分泌物,配合咳嗽可产生痰液运动及咳出的效果。对无力咳出痰液的患者用双手压迫其下胸部和上腹部,嘱其用力咳嗽,可以加强膈肌反弹的力量,排痰的效果显著。

3  其他护理措施

3.1  饮食护理

嘱患者在痰多、粘稠时,一定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并建议病人少吃或不吃海腥发物及油炸香燥、肥腻食品。

3.2  环境舒适

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具体做法:(1)每天进行室内通风,一次15~20 min。在冬天选择恰当的时间通风换气,通风时给病人盖好被子,以免着凉,注意室温保持20℃,湿度60%。(2)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注意室内卫生。(3)保持病房安静,以利于患者休息,避免情绪波动。

3.3  心理护理

抑郁、焦虑、紧张的心理不利于痰液的排除。由于病程长、对治疗缺乏信心,对痰液引流存在恐惧心理,认为排痰的这些措施只治标不治本,因而不愿意接受此措施,这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采取以上护理措施前,耐心说服病人与家属,使其明白疾病的控制,单靠抗菌素治疗是不够的,而结合护理,才能收到显著效果。特别是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尤其重要。通过排痰减少细菌、病毒在体内的数量,从而达到减轻疾病的效果,这些排痰的方法,只要能坚持,效果是确实可靠的。我们鼓励病人要面对现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切忌紧张、焦虑和悲伤。因为一切过激的心理反应,均可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血浆儿茶酚胺含量升高,使全身血管收缩,大量血液转移到肺循环内,肺血容量急剧增加,使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困难加重,痰液不易咳出。另外,在做上述护理操作时,我们尽量做到动作轻、稳、减轻病人的痛苦,经过耐心说服患者都能积极配合,痰液引流顺利。

4 小 结

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5

作者:傅世敏    作者单位: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神经外科,重庆

【关键词】  气管切开术;呼吸道护理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措施。气管切开对脑外科病人具有解除呼吸道梗阻,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便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气道内滴药,有利于控制肺部感染等作用。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50例气管切开病人,现将呼吸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50例气管切开病人,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89岁,平均55岁,重型颅脑损伤9例,脑出血30例,肿瘤11例,气管切开时间最长75 d,最短7 d。通过科学及时的呼吸道护理,本组病人均达到了预期的护理效果。

    2  术后呼吸道护理

    2.2  加强气道护理

    气管套管的纱布长时间摩擦颈部,使局部皮肤发红甚至糜烂。可将纱布带套上止血带在将纱布的两端与外套管两端固定,松紧度适宜。气道口应用湿纱布覆盖避免异物进入。吸痰是保持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通畅的重要而又最基本的措施。加强翻身、拍背、吸痰,让其被动咳嗽一次,意识不清、咳嗽排痰困难者,应随时清除气道中的痰液,吸痰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无菌操作,应快速、准确、轻柔地用吸痰管抽吸分泌物,禁忌将吸痰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超过15 s。重视气管内导管的消毒,常规每6~8 h进行一次清洗,分泌物稠厚又多时,可随时清洗,煮沸消毒好后立即安上,以防长时间的脱离,引起外套管内壁痰液结痂,阻塞气道;每日更换一次性纱布垫2~4次;有污染时随时更换,保持切口处敷料干燥,无污染。

    2.2  充分湿化呼吸道

    气管切开后,原有的正常呼吸道湿化、加温等功能丧失,致呼吸道内分泌物干燥、结痂,分泌物不易排出,使呼吸道阻塞,给呼吸道护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充分湿化呼吸道是保证呼吸道通畅的重要措施,而持续湿化可以使气管处于湿化状态,降低痰液粘稠度,易于排出,避免了长时间的负压吸痰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也减少了肺部感染机会。常规采用超声雾化吸入,常用湿化液为生理盐水注射液加敏感抗菌素、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沐舒坦微量持续气道滴入,湿化量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量及病人的生理需要及时调整。

    2.3  控制口腔部细菌定植

    口腔部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开口处,已有文献报道气管切开后各部细菌阳性,通过每次的咽拭子观察中发现,其培养结果与气道分泌物的结果相同,说明咽部细菌定植为气道细菌的一个重要来源[3]。所以,加强口腔护理,高热、术后禁食 、昏迷 、鼻饲、生活不能自理者`,保持口腔的清洁,应根据ph值合理选用漱口液;定期做口咽部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菌素;病情允许时头部抬高30°~45°,尤其是鼻饲时至少应保持1 h,以避免鼻饲液返流至咽部,从而降低口咽部肠道菌污染及定植;尽早给病人少量多次生理盐水吞咽,这对返流及逆行的胃肠道内革兰氏阴性杆菌起到正常的冲洗作用。

    总之,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呼吸道阻塞患者最常见的操作,加强气道管理是呼吸道护理的最重要而又基本的措施。呼吸道的充分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必备条件。控制口咽部细菌定植进一步降低了气道或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加强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的护理,降低控制肺部感染,提高气管切开病人的生命质量,也是提高神经外科病人众多治愈率的有效措施和根本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1] 易兴翠.吸入性损伤病人的评估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3,18(1):41-42.

[2] 杨丽芹,魏丽萍,刘晓霞,等.气管切开术的术后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4):286-287.

清理呼吸道护理措施范文6

方法:通过分析VAP的感染原因,制定VAP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

结论:VAP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采取不同预防策略联合应用,可有效减少VAP的发生。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 感染因素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21-0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48h后或停用机械通气去除人工气道48h之内发生的获得性肺炎,是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1]。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资源浪费的特点。国外报道VAP的发生率为9.0%~70.0%,病死率50.0%~69.0%[2]。国内调查VAP发生率为43.1%,病死率为51.6%[3],本研究对我院PICU发生小儿VAP的感染因素与预防护理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为进一步完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1年4月~2013年2月我院PICU收治的75例机械通气超过48h有完整资料的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机械通气持续时间48~218h,、其中重症肺炎32例,呼吸窘迫综合症16例,重症手足口病12例,败血症9例,复杂先心手术后6例;均采用口腔明视气管插管,其中男孩43例,女孩32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4.6岁。

1.2 诊断标准。①VAP发生在机械通气48h以后或脱机72h内。②机械通气期间出现发热,体温≥38℃;气管内吸出脓性分泌物;白细胞计数≥10.0×109/L;深部痰培养,检出致病菌或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培养出新的致病菌;X线胸片出现新的渗出性病灶;在通气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动脉血氧分压下降[4]。

1.3 结果。75例患儿发生VAP共9例,发生率为12%;死亡2例,发生率为2.67%。

2 VAP感染的危险因素

2.1 外源性感染因素。

2.1.1 机械通气时间较长。建立人工气道后,气管直接向外界开放,呼吸道失去了对病原菌的过滤和非特异性免疫保护的正常作用;也增加了受污染和与外界空气接触的机会。

2.1.2 医源性因素。包括呼吸机管路消毒不彻底、呼吸机管路中积聚含菌冷凝水、气管插管灭菌不严、供氧湿化瓶中的水、雾化器、复苏囊、吸痰器等都可能成为感染源。

2.1.3 药物的应用。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机体防御屏障被破坏而引起感染。机械通气病人常应用制酸剂以预防应激性溃疡,当胃液pH≥4时,则可导致致病菌在病人口咽部或胃内迅速大量繁殖。

2.2 内源性感染因素。

2.2.1 自身菌群的移位。误吸是造成自身菌群移位的直接原因,尤其是昏迷的病人,咳嗽、吞咽反射抑制,气道内的清除功能低,口咽部分泌物不能经口吐出或咽下,易造成误吸。

2.2.2 机体免疫力下降。尤其是儿童、慢性消耗性疾病、危重病人等合并肺部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

2.2.3 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的患者口咽部与下呼吸道的屏障直接受到损害,提供了细菌进入下呼吸道的机会,同时又成为细菌繁殖的场所。粘附在气管的细菌也因吸痰而脱落引起感染。

2.2.4 呼吸机雾化和湿化系统管理不当。由于呼吸机的雾化装置被污染而引起VAP或带菌的呼吸机管道冷凝水倒流入患者气道造成细菌的直接种植。

2.2.5 胃肠道定植菌逆行与吸入。以接受胃肠营养、止酸剂治疗的患者较为常见。这类病人的胃液pH值常≥4,微生物可在胃中繁殖至高浓度;当发生胃液反流或误吸时往往造成患者下呼吸道感染,这也是VAP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2.2.6 多种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长期使用多种广谱抗生素改变了患者正常微生物的寄生,免疫功能下降或抑制,使VAP发生机会增加。

2.2.7 其他。医务人员在护理、操作、吸痰引流时未做到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手上的细菌直接被带入患者的气道内,种植于下呼吸道而引起VAP。

3 VAP的预防措施

3.1 一般性预防。包括严格戴口罩、穿隔离衣和手套,严格无菌操作,安装通风与空气净化设备等,这些措施仍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

3.2 洗手。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最常见的传播途径,而洗手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最简便且易行的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护士在各项操作前后、在接触一个患者前后均要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用流动的清水或洗手液进行洗手。

3.3 减少误吸。避免给吞咽异常的患者经口喂食。患者取30~45度半卧位可避免胃液反流,使口咽部细菌定植概率降低,减少误吸的发生,减低VAP的危险眭。

3.4 消化系统预防。实施选择性的消化道去污染和口腔去污染,减少胃肠道和口咽部的定植菌群,主要用于免疫力低下的VAP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同时应在病情允许下避免使用抗酸药物和H受体阻滞剂。

3.5 呼吸系统预防。镇静剂和肌松剂可减弱患者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咳嗽能力,使得误吸易于发生,引起肺部感染。故应减少或限制使用影响意识的药物(镇静剂、肌松剂)。对使用中的呼吸机、呼吸管路、湿化器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两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湿化器中须使用无菌水,每24h更换一次;积水杯中的冷凝水应及时倒弃,不可使冷凝水流向病人。冷凝水不可直接倾倒室内地面。

3.6 人工气道的护理。建立人工气道后,需定时吸痰,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首选经口插管的原则,如必须经鼻插管者,插管时间应小于48h。仔细评价患者的自主呼吸和咳痰能力,指导患者正确咳嗽、翻身和拍背。

3.7 胸部物理治疗。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引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VAP的发生与下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受阻有关,胸部物理治疗可以促进肺内分泌物的排出,从而减少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

3.8 营养支持。给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措施。应尽早给予患者肠内营养,若早期胃肠道不能耐受较大容积营养液时应辅以肠外营养。营养不良可增加细菌对支气管的依附性和院内肺炎发生的危险性,多数研究发现早期进行肠道营养可减少VAP发生。

3.9 加强相关知识培训。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的VAP相关知识、技能培训是预防VAP的关键。定期组织学习,与考核,同时应加强细菌学监测,人工气道的病人应定期留取痰培养标本送检。

因此,VAP的预防不能单靠某一项措施或某一个医护人员,我们应综合医护无菌技术、患者条件和预防外源性污染因素,正确管理患者和呼吸环路,尽可能降低VAP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杨韦华,张廷香.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6):253-256

[2] 钱彩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对策[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