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例6篇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1

职业安全近年来已成为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护理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大量的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感染及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由此而引起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损害已经受到社会和医院等各方面的重视[2]。最新调查显示:护理始终成为容易发生职业相关人体工效学损伤十大行业之一;职业损伤更加剧了护理人力短缺的状况。急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紧张繁忙,心理压力大,接触的化学、锐器、血液、体液等有毒有害物质特别多,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士往往在病人第一时刻到达医院时即投入对病人的抢救,容易忽视对自己的保护,或者护士自身对此认识不足,管理层也缺乏对此类知识进行相关培训,致使急诊护士完全暴露于危害因素下成为高危职业暴露群体。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护对策的研究进展。

1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的种类和特征

1.1 生物性危害 如瞬间血液的飞溅、体液、分泌物等[3]。急诊护士应对的是急危重症病人,创伤、骨折、自杀、酗酒、意外等恶性事件容不得护士事先先进行自我保护,再去处置病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接触患病的几率,放大了危害的后果。很多先兆流产、早产、自杀者事后血液生化检查都是艾滋病获得者、肝炎病毒携带者或梅毒感染者。又如酗酒者突发呕吐、毒物飘散在空气中;肠道感染性腹泻的病人排出的传染性污物;呼吸道传播性疾病病人的飞沫;疱疹病人的疱疹液;急性中毒病人洗胃过程中的体液、尤其是毒性很强的有机磷,其挥发性的大蒜味带有很强的刺激性,护士在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强迫性的被动吸收。Www.133229.Com肺的弥散快,血流量大,加上工作自身的不良习惯等[4],对护士的身体产生很大的毒害。

1.2 损伤性危害 有报道,总体上医务人员经表皮黏膜暴露率为每年每人次2.16%[5]。我国也报道锐器伤率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作匆忙、粗心、操作不规范、操作时未按标准预防有关[6]。急诊护士由于工作节奏紧张,工作量大,接触锐利器械如刀片、剪刀、缝针、针尖、玻璃、安瓿的频度比其他科室护士高得多,尤其是年轻护士,经验少、在接触锐器过程中不注意防护,操作时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如用手直接掰安瓿、用手直接处理扩创用物、针筒使用后随意摆放、注射或拔针过程中自伤等[7]。有人做过统计,在对该院368名护士的问卷调查中,有328名护士在最近1年内发生过锐器伤,其种类依次为针头(84.45%)、安瓿(10.37%)、刀片(3.35%)、剪刀(1.83%);锐器伤发生的环节依次在注射和拔针过程中(39.96%)、掰安瓿(13.72%)、整理用物时(13.72%)、手术配合时(3.36%)[7]。所以锐器伤已成为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1.3 化学性危害 ①医院日常消毒常用戊二醛、含氯消毒剂、乙醇、环氧乙烷、碘等消毒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均产生一定的刺激性,尤其是戊二醛、消毒灵等,除了气味刺鼻、皮肤损害外,一定程度上还可产生基因突变,导致癌变发生[8],对护士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危险。②肿瘤病人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顺铂、柔红霉素等。③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尤其是化疗药物,其配制过程中溢出的药液和粉末对护士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

1.4 物理性危害 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尤其是创伤病人。没有家属陪伴,经常需要做各项辅助检查,如床旁摄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遇到急危重病人,护士首当其冲作为第一责任人陪同在旁,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9]。另外,消毒空气过程中,紫外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不当可造成眼炎、皮炎等。

1.5 社会心理危害 急诊是医院的窗口,是医院抢救的第一线。病人病情往往来势凶猛,家属常有急躁、暴怒情绪,对医疗护理的要求较高,常常希望自己的家人得到更多的、最快速的救治。护士为接诊第一人,直面病人及其家属,一旦病人救治无果或希望渺茫,家属会责怪医生救治不力,会将其对医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护士身上,尤其是在病人死亡、家属发生醉酒后,甚至辱骂、动手殴打护士,使护士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严重者,护士长期在高压状态下,会产生对所处工作环境的恐惧心理,甚至要求调离急诊室,使急诊人力资源流失。

2 防护对策

2.1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降低职业暴露及暴露后感染率

2.1.1 加强自身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10,11] 有报道,采用标准化防护后,医务人员的血液暴露率可从35.8%下降到18.1%[12]。接触病人必须带好口罩、乳胶手套,尤其在接触有高度传染性的病人时要带双层乳胶手套,可大量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锐器伤口后进入血液的数量[13]。口罩与手套应放在科室显眼的地方。护士袋内常备乳胶手套,处理骨折、酗酒、接触带血液、体液的病人时及时带上,勿用手直接接触病人的伤口。洗胃时最好带较厚的棉质口罩,带上围裙、手套,必要时带上护目镜。采血时尽量使用带负压的真空抽吸试管,避免护士二次污染。护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14],特别是自身有伤口者,要做好伤口的清创处理工作,注意伤口保护、佩戴乳胶手套进行工作,防止细菌侵入。预防是控制感染的关键[15]。管理层对护士要经常强调洗手和戴手套的作用,保证护士在急危重病人抢救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避免遭受外源性的污染。损伤性污物,如针头、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盒内,密闭存放,禁止双手回套针帽。掰安瓿时用砂轮划锯痕,安瓿颈部应垫棉球,防止玻璃尖端或碎屑损伤护士皮肤。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含氯消毒剂,尤其是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时,应带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用手取放。消毒液应加盖,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减少刺激性气体的密度,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损伤。取用戊二醛内的物品时应带好手套,器械取出后应用生理盐水浸泡或冲洗,减少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戊二醛溅入眼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滴入林可霉素眼药水,做好眼保护。辅助检查时,护士最好离开放射源区。如病情需要必须陪同,则必须带好铅帽、穿好铅衣。床旁摄片时应配备含铅屏障,以便拍片工作人员及时躲藏于背后,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开启紫外线进行室内消毒时,应清空现场,护士勿直视光源,以免眼受伤。建立输液配置中心,减少护士接触细胞毒性药物的几率,为肿瘤病人输注液体时带好手套、口罩,减少毒物对自身的损害。

2.1.2 发生意外和事故的紧急措施暴露后的预防[16] 医院应制定职业危害暴露处理流程,设立意外伤害或损伤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意外损伤个人档案以便查询或随访。发生锐器伤后立即挤出受伤处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5%的碘伏溶液消毒后包扎。伤后及时向医院院内感染办公室专管人员汇报并填写报表,对污染的情况进行评估,受伤害者及时进行健康体检和医学观察,或根据情况安排适当休息。如对病人及伤者进行有关化验项目的检查,并对化验结果进行跟踪,定期随访。若化验结果显示阳性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如接种疫苗、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等。

2.2 加强职业暴露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针对急救科的工作特点,进行相关的培训,注意操作规程[17]。接触每个病人前后都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擦拭,认真按照六步法的要求洗手,使用手套的护士在接触病人后应将手套弃去并洗手,防止护患交叉感染。清创手术后术者应自己清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时受伤。术中不可将针尖或刀片等锐利器械面向他人,手术刀片不可用手直接装卸,而应采用持针钳[18]。

2.3 增强法律意识,提供法律及组织援助 ①完善疫苗接种制度,根据某种感染的危害程度和发生感染的频率进行预防接种,尽量在医护人员工作之前进行免疫接种,以改善暴露者的预后是目前被普遍公认的手段[19]。取得医院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免费为急诊护士进行各种疫苗的注射,如乙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等。②与“110”携手,设立急诊报警预警系统,一旦有暴力事件发生,立即启动无线呼救系统,使警力在短时间内即刻到达现场,阻止暴力发生。急诊安排保安24 h值班,加强巡逻,确保急诊工作场所医护人员和财产物品的安全,保障急诊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2.4 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应急能力 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压力,如果未及时的给予有效地排解和疏导,易产生心理障碍[20],要加强心理辅导教育,提升护士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每个班次均有高年资护士把关。业余时间组织娱乐活动,放松身心,可增强科室凝聚力并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工作关系,减轻护士工作与心理的压力。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身心愉快的为病人服务。提升护士心理素质,对有负面情绪者应采取措施,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诉,也可使用姑息、转移、忽视等方法减轻心理压力,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身心环境。

3 小结

当前,医务人员受到的职业性暴露及损伤已越来越受到人们及管理层的重视,人们也采取了多项防护措施来积极应对。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医患矛盾加剧、医护人员自身保护意志薄弱、国内对职业性暴露及损伤的前瞻性研究不够等。护理人员职业性暴露及损伤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重点在于强化护理职业防护知识与技能,规范操作,改善工作条件;尤其是对新护士加强防护意识的培养,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21]。

【参考文献】

 

[1] 高国贞,刘桂卿.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情况调查[j].现代护理,2006,12(12):18.

[2] 戎敏之.护理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研究现状[j].现代护理,2007,13(25):24282430.

[3] 龙永梅.血站采血护士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57.

[4] 刘芳.实习护生职业暴露及防护教育探讨[j].家庭护士,2007,5(6b):87.

[5] hosoglu s,akalin s,sunbul m,et al.predictive factors for occupational bloodborne exposure in turkish hospitals[j].am j infect control,2009,37(1): 6569.

[6] 杨小华.产房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及防护对策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9b):6162.

[7] 杨晖,归冬梅,叶丽萍.临床护士锐器伤的现状调查及防护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a):2021.

[8] 姜红,胡兰,王晓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j].中国医院管理,2006,26(7):5356.

[9] 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当代护士,2005(2):29.

[10] 孙云.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对策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08,8(6):7274.

[11] 周洁,钱培芬.灼伤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b):2426.

[12] beltrami em,williams it,shapiro cn,et al.risk and managements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in health care workers[j].clinical microbiology,2000,13(3):365407.

[13] wittmann a,kralj n,kover j,et al.study of blood contact in simulated surgical needlestick injuries with single or double latex gloving[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2009,30(1):5356.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2

【关键词】 创伤;院前急救;呼吸心跳骤停;复苏

AGuidelines for withholding or termination of resuscitation in prehospital

Abstract: Injury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or Americans between the ages of 1 and 44 years.Some of these patients will be unsalvageable due to the extent of their injuries.In order to preserve dignity,conserve precious human and financial resources,as well as to minimize risks to the health care workers involved,patients who can be predicted to be unsalvageable should not be transported emergently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ED) or trauma center.However,it is difficult to make decision to withhold or terminate resuscitation attempts in the field.This paper aimed to introduce the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NAEMSP)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ACSCOT) on outofhospital withholding or termination of resuscitation for adult traumat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TCPA) patients who meet specific criteria.

Key words:injury;prehospital care;cardiopulmonary arrest;resuscitation

创伤已成为44岁以下美国人首位死亡原因。大多数最严重创伤患者通过急救医疗服务(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EMS)体系进入医院。这些患者中的一部分由于创伤范围广泛、严重而无法救治。尽管最大的复苏努力,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traumat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TCPA)患者存活者仍罕见。穿透性创伤,尤其单纯胸部穿透伤比钝性伤或多发性穿透伤的预后稍好;钝性暴力常导致严重多发伤,钝性伤所致的TCPA存活者更加罕见。

为了维护伤者尊严,节约宝贵的人力和财政资源,并尽量减少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的风险,对无法救治的TCPA患者不应转运到急诊部或创伤中心。然而,现场决定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非常困难。一直以来,院前TCPA患者预后极差。对于极少数潜在可能获救的院前TCPA患者,应权衡其内在消耗与复苏风险。首先,创伤复苏要大量消耗急诊部、手术室、ICU的物资;其次,EMS人员和公众要承担与急救转运相关的风险;第三,院前创伤复苏混乱的环境可能加重血源性病原菌暴露给急救人员的风险程度。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从已有文献依据制定TCPA患者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指南才是明智之举,才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

在对TCPA概况、TCPA患者早期心电节律、复苏持续时间、急诊室剖胸探查术、快速转运与现场稳定、空中救护等大量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美国急救医疗服务医师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NAEMSP)和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创伤委员会(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ACSCOT)关于“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急救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指南”作出联合立场声明[1],并作为附件收录入ACSCOT制定的美国创伤急救体系评价标准:《创伤患者最佳急救资源2006》[2]一书。

NAEMSP和ACSCOT支持在医院外(院前)创伤急救中,对成年TCPA患者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必须符合以下特定标准。

1 根据院前急救人员的初步评估,对任何钝性创伤病人,发现无呼吸、动脉搏动消失、EMS人员到达现场时心电监护仪上无ECG电活动时,可不予复苏。

2 根据院前急救人员的评估,对穿透伤病人,发现无呼吸、动脉搏动消失时,应迅速评估有无其他生命迹象,如瞳孔反射、自主运动、或ECG电活动。如有以上任何生命迹象,应立即进行复苏并送往就近医院急诊部或创伤中心;如无上述任何生命迹象,可不予复苏。

3 与生命明显不相称的穿透性或钝性损伤,如断头或半体离断,应不予复苏。

4 穿透伤或钝性伤患者出现脉搏消失时间过长的表现(如青黑色、尸僵、腐解),应不予复苏。

5 损伤机制与临床情况不相称的呼吸心跳骤停患者,提示有非创伤性原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应实施标准的复苏。

6 EMS人员目击的呼吸心跳骤停,经过15分钟的心肺复苏(CPR)仍抢救不成功的创伤患者,应终止复苏。

7 现场确诊的呼吸心跳骤停创伤患者,到达急诊部或创伤中心的时间超过15分钟,应视为无法抢救,应终止复苏。

8 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转运指南和方案应该根据各自EMS系统不同而制定。应考虑平均转运时间,不同EMS提供者覆盖的急救范围和该系统确定性急救能力(即创伤中心)。当转运可能时,应确保气道管理和静脉输液管道准备完好。

9 特别要考虑溺水和雷击患者,因为明显低温可能会改变患者的预后。

10 EMS提供者应非常熟悉决定终止复苏或不予复苏的指南和方案。

11 所有的终止复苏方案制定和实施都应在EMS系统医疗主任的指导下进行。对于终止复苏的合适性,在线医学控制是必要的。

12 终止复苏的政策和方案必须包括相应法律执行机构的告示和医疗诊查者或法医对尸体的最终处理的告示。

13 必要时,死者家属有权使用以下资源,如牧师、社会工作者和其他辅导人员。EMS人员必要时可以询问和咨询抢救情况。

14 管理终止复苏的附带政策和方案应受到质量监督体系的持续监控。

这些建议没有特别强调小儿患者、某些医学原因(如心肌梗死)可能诱发事件的病人、有复杂因素的病人(如严重低温)等。低于32°C的深度低温会导致进行性的心动过缓,心输出量减少,意识丧失,最终脑干反射消失,就象死亡一样,但经过合适的治疗和复温治疗后还有存活潜能。低体温合并外伤的例子,如冷水淹溺(尤其是儿童)、雪崩埋葬,和随后环境暴露引起的轻微创伤。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应该被积极的复苏和运送到有能力复温的中心。因此,该指南是以现有可获得的研究数据为基础,应随着创伤患者的急救进展而改进。

这是美国急救医疗服务医师协会、美国外科医师协会创伤委员会关于“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急救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指南”作出的联合立场声明[1],并收录入ACSCOT制定的美国创伤急救体系评价标准:《创伤患者最佳急救资源2006》[2]。

在创伤正日益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一大公害,居死亡原因第4 位,在儿童和青壮年则居第1位这一大背景下[3],笔者介绍了美国“创伤性呼吸心跳骤停:院前急救不予复苏或终止复苏指南”,为我国创伤急救体系,尤其院前创伤急救实践提供参考,建议“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院管理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或国家卫生行政管理等部门,结合中国实际制定出可操作的系列院前创伤急救指南或规范。

参考文献

[1]Hopson LR,Hirsh E,Delgado J,et al.Guidelines for withholding or termination of resuscitation in prehospital traumatic cardiopulmonary arrest: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MS Physicians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Committee on Trauma[J].J Am Coll Surg,2003,196(1):106-112.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3

近年来,随着《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对产业工人的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病的预防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但是对长期处于实验室的疾控中心检验人员所面临的职业危害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面对越来越多的传染病暴发流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和公共卫生监督工作的加强,涉及疾病预防控制的检验工作任务明显加重,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一个特殊群体,又是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的组成部分,受到物理化学伤害、病原生物感染和心理危害的机会日益增多,理应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关注、重视和社会的理解。对卫生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很有必要。

1职业危害因素

1•1物理化学因素卫生理化检验项目烦杂,涉及到食品、化妆品、车间空气和生物样本,工作流程复杂,精度要求高,实验室人员在配制试剂和样本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酸、碱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侵害,既有强腐蚀性的,也有强氧化剂和有毒有害气体,如常用的强酸、强碱、氯仿及苯系物等;在检测过程中又将接触到有毒无机气体和被公认的致癌物等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氯气、氨气、氰化物,砷化物,高汞化合物、氯胺T、有机磷、有机硫等,以及在分光光度法中参与显色反应的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有机染料等,通过皮肤、呼吸道进入机体,长期反复接触易引起酸碱烧伤、呼吸道粘膜损伤、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中毒等[1],从而危害身体健康。近年来各地时兴实验室整体装修,大量使用彩钢板和木工板等材料,而实验室通风有限,长期释放甲醛等有毒气体等,对检验人员具有慢性毒害作用。而空气污染物的损害效应决定于它的化学性质、浓度和人体接触的时间,实验室内空气污染有特殊的一面,经常是多种有害物质的混合性污染,发生有害物质的毒性相加现象。低浓度的污染物质长期地作用于人体会产生慢性的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往往不易被人注意,而且难以鉴别。微生物实验室室内有无通风设备、消毒剂的种类、浓度、有效作用时间和使用方法都会对检验人员产生影响。

1•2生物危害因素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是疾控中心卫生检验人员的又一项工作,随着疾控中心职能的扩展和深化,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监测任务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检验人员在对患者标本的采集、运送和检查过程中都会接触到致病性的病毒和细菌,如果自身防护不严和操作失误极易发生职业暴露事故,如在采集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粪便等标本和在处理检验废弃物时,通常发生针刺损伤、标本液溅起污染眼睛、破损皮肤等,都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等血源性传染病;在采集呼吸道患者标本时引起呼吸道传染病。

1•3心理危害因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是一个半封闭的工作环境,与外界接触有限,一方面工作性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检验人员必须具有严谨、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作状态又是细致的脑力劳动与持久的体力劳动的结合。疾控中心的检测报告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文书,这就要求检验工作者要了解一般的法律常识,在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同时必须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稍有不慎,将引起纠纷和投诉,有时还会有家人的误解,心理压力极大。另一方面近年来食物中毒和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检验人员经常性加班加点地工作,打破了日常生活规律,心理危害不可避免,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常常表现为偏头痛、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反复洗手等症状。调查表明,部分从一线下来的医务工作人员约有50%有程度不同的强迫症状,35%变得非常敏感和焦虑,50%有抑郁症[2]。

1•4检验人员防护意识的欠缺部分检验人员,尤其是基层的检验工作人员,对自己身边已有的危害因素视而不见,不注意防护措施,认为没关系,甚至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是对现有或潜在危害因素缺乏认识,不知如何加以防范和控制等,这些将直接影响着检验人员的健康。

2控制措施

2•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改善实验室环境及工作条件对于理化实验室,应添置通风设施如通风柜、万向排气罩等将实验废气排空,同时安装洗眼器和紧急冲淋装置,配置防护眼镜、手套和医药急救箱,确保暴露后得到及时便捷的处理。在新建改建实验室时应注意城市的主导风向和房间朝向,合理布局,以减小实验室的交叉污染和对外环境的污染。对微生物实验室根据检测因子的分类级别建立相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用生物安全柜取代原有的净化工作台。在呼吸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装独立的送排风系统以控制实验室气流方向和压力梯度,完善排污系统和空气高效过滤系统[3],加强实验室内空气流通,同时增设感应水龙头和自动洗眼器等设施,配备好常用消毒液与急救包等。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4

【关键词】氨气中毒;急性肺水肿;急救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8例患者脱离中毒现场后30min后到达我院急诊科,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2.3,事发地居住4例、过路行人4例。

1.2 临床表现

8例患者因吸入氨气后不同程度出现畏光、流泪、眼刺痛、视物模糊;声音嘶哑、呛咳、胸闷、胸痛伴呼吸困难、心慌、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伴有恐怖感及皮肤烧灼症状。其中某男,住院号032653、77岁,口唇发绀,呼吸急促,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查体:体温36.0℃,脉搏64次/分,血压139/84mmHg,呼吸22次/分,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口唇轻度紫绀,声音嘶哑、舌体黏膜脱落并有少许出血点,咽部出血点广泛融合成片,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湿罗音。立即给予开放静脉通道强心利尿,并给与加酒精去泡沫给氧等一系列急救措施,经对症支持治疗、防治感染等一系列治疗与护理措施,患者症状缓解并收住院,其余7名患者症状较轻予以急诊留观。经综合治疗护理8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后复查胸片无异常改变。

2 急救措施

2.1 对症处理

患者入院后脱去污染衣物,对眼部灼伤者立即用清水或3%硼酸溶液反复冲洗,至少15min,然后给予氯霉素眼药水或其他抗生素药膏每隔2-4h点眼一次,结膜充血明显者以维生素C注射液0.5ml作球结膜下中和注射,眼部水肿明显者,使用氢化可的松眼药水和抗生素眼药水交替使用;皮肤烧灼者,立即用清水、3%硼酸溶液或食醋等冲洗皮肤消除再灼伤;咽部刺激症状者,予以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4万u+糜蛋白酶4000u雾化吸入2次/日,喉片含化消除咽喉部不适症状。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等指标。

2.2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给予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同时根据心电监测显示的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的呼吸情况给予个体化吸氧。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变化。并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末梢循环、瞳孔等变化,做到正确评估病症程度。

2.3 预防肺水肿

评估本组病例,有一名患者出现肺水肿征象,立即采用肺水肿救治预案,①吸氧。早期给予加酒精去泡沫给氧(氧气以30%酒精滤过,4~6L/ min),症状减轻后给予低流量吸氧。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祛痰剂雾化吸入,给予生理盐水150ml加氨茶碱0.25地塞米松10mg静滴,缓解支气管痉挛,降低气道阻力。③早期、短程、足量地应用糖皮质激素。④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⑤严格限制液体入量,每日不超过1500ml。

3 讨论

3.1 氨气是一种无色带有稻草气味的刺激性剧毒气体,300mg/m3可导致闪电式死亡。主要制毒作用为刺激皮肤、眼及呼吸道,损害呼吸道粘膜,造成喉头水肿窒息、肺水肿。由于氨中毒发生快,对成批患者应迅速采取抢救措施,本组病例接到通知后立即汇报医院领导,取得了各个部门的配合和人力支援,保证了急诊资源的合理应用。患者到诊后急救人员沉着冷静,分工有序,忙而不乱进行救治,是本组病例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3.2 氨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是急性肺水肿,所以预防和治疗急性肺水肿是关键。氨气为高水溶性刺激性气体,在水中溶解度大,在眼和上呼吸道的潮湿组织表面很快溶解,形成碱类物质,产生速发的、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发生皮肤灼伤、角膜溃疡、喉头水肿、化学性肺水肿、继发ARDS。高浓度时可引发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因此现场急救要争分夺秒,尽可能减少伤员在毒物中的暴露时间,切断进一步损伤。本组病例通过病情评估,及时发现肺水肿征象的患者,给予积极救治,患者预后良好。

3.3 液态氮是在高压或低温状态下储存的,发生泄漏时,由液相变为气相,液氨会迅速气化,体积迅速扩大,没有及时气化的液态以液滴的形式雾化在蒸气中。在泄露初期,由于液态的部分蒸发,使得氨蒸气的云团密度高于空气密度,氨气随风漂移,易形成大面积染毒区和燃烧爆炸区。现场抢救时需及时对危害范围内的人员进行疏散,做好宣教工作,并采取禁绝火源措施,防止发生灾害。

【参考文献】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5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1

一、目的1

二、工作原则1

三、编制依据1

四、疫情预警分级2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3

一、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3

二、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专家指导小组3

三、专家评估委员会4

四、机构职责5

第三部分疫情控制8

一、病例确认8

二、疫情分级响应8

三、响应级别的调整与终止13

第四部分医疗救治14

一、指定收治医院14

二、成立医疗救治专家小组14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14

第五部分疫情报告、信息管理与14

一、疫情报告14

二、信息管理与15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16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16

二、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16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17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17

五、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支持18

第七部分附则18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20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专家组名单31

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35

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4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52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61

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65

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77

第一部分总则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到目前为止,已证实可感染人的禽甲型流感病毒亚型有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后病死率很高。由于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以及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一、目的

为了贯彻国家和广东省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法律法规,科学、规范、依法、有序地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人禽流感应急反应机制,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工作要求,减少人群感染机会,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广东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依法管理、属地负责、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靠科技。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卫生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四、疫情预警分级

根据动物禽流感疫情危害程度和/或人禽流感发展趋势,参考《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警级别分级原则,将人禽流感疫情由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级别,即:一般(Ⅳ级)、较大(III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作为应急响应级别警示色。

(一)一般疫情(Ⅳ级)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1.本省范围内出现疑似或确认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但没有发现人禽流感病例;

2.省外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对本省造成直接威胁时(如输入性人禽流感疑似病例)。

(二)较大疫情(III级)

本省范围内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之一:散在的人禽流感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输入性人禽流感确诊病例(尚未发生人传人)。

(三)重大疫情(Ⅱ级)

省内出现多点或多起聚集性病例(未发生人传人或仅发生有限的人传人)。

(四)特别重大疫情(Ⅰ级)

省内出现人传人病例,发生人禽流感暴发或流行。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

一、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省、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需要,成立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在同级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一致,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人禽流感应急处理的相关工作。

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公室(简称应急办)、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政、规财、基妇、爱卫、科教等主要处(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指挥、组织、协调和部署本地区人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监督、协调和联络、制定各项治疗、控制疫情的措施、落实禽流感防治的各项具体工作。

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应急办公室。

二、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专家指导小组

省卫生厅根据人禽流感疫情情况和防控工作需要成立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专家参加的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组织。各市、县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相应的技术指导组。

(一)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主要由传染(感染)科、呼吸科、ICU、儿科、急诊科等专科的专家组成。根据卫生部《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附件1)负责制定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组织、协调开展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对疑难危重病人抢救进行技术指导,指导做好医院的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工作。

(二)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由流行病学、消毒和卫生监督专业的专家组成。负责及时提出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建议,并评估其效果,以保证取得最佳的防制效果。同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院等,要及时成立现场流调处理组、卫生监督组、疫情信息组、消毒及院内感染控制组和宣教组(热线电话)等现场工作组。

(三)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小组:由病原学等方面检验专家组成。负责病原学、血清学样品的采集、运送、检测及结果的判定等指导工作。

(四)病例诊断专家指导小组:主要由医疗救护、预防控制、检测技术专家指导小组专家组成。负责人禽流感病例的诊断指导工作。

三、专家评估委员会

各级卫生部门成立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由各级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各级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人组成。负责分析、评估人禽流感疫情的发病现状和流行趋势,进行风险预测、预警,及时提出调整响应级别和结束响应的建议。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和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小组、人禽流感病例诊断专家小组、省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人员名单见附件2。

四、机构职责

各级卫生部门和机构要根据各自职能,切实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禽流感防制工作的监督、管理和部门间协作。组织检查和督导,及时发现和纠正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组织制定本地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指引及实施方案。包括人员、物资的紧急调动方案,完善资源的最优配置等。

3.统筹规划、科学合理整合卫生技术力量,建立预防控制、临床救治、病原学的专家库,建立疫情应急的人员储备库,防止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4.组织专家会诊,明确病例诊断或提出诊断意见,及时评估临床治疗病人、预防控制疫情措施的效果,完善各项防治方案。

5.负责提出应急物资的储备方案,建议经贸等有关部门做好抗病毒预防性和治疗药物(金刚烷胺、金刚乙胺、达菲等)、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

6.组织开展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等工作。

7.疫情信息和疫情应急响应级别。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防制工作的具体实施、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

(1)做好疫情的监测、报告、核实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对疫情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估。

(2)组织实施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预防控制措施。

(3)参与病例的核实诊断工作,为病例会诊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建立紧急疫情控制物资储备库,储备消杀药品、检测试剂、器械、防护用品等。

(5)对疫情预防控制措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建议。

(6)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

(7)组织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2.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省卫生厅召开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会议,提出启动或停止应急响应的建议,并参与组织和具体实施。

3.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人禽流感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及相关业务培训工作,并负责建立本省标本库。

(1)在已具备条件的并已经开展人禽流感检测的地级市实验室,由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培训后开展禽流感检测工作;对未开展人禽流感检测的地级市并且具备条件的实验室,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并认可,方可以开展相应的实验室检测工作。

(2)各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专人负责,并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承担检测工作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各检测实验室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试剂、设备均处于良好状态,收集临床标本,随时准备开展检测工作。

(三)医疗机构

1.负责病人的诊断、治疗、收治管理、疫情、病情报告工作。

2.负责病房的消毒隔离工作,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3.做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

4.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5.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标本采集,送到指定的流感检测实验室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根据省卫生厅的疫情级别,放置相应疫情级别的警示牌。

7.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病人心理辅导工作。

(四)卫生监督机构

1.负责监督疫点、疫区预防控制措施落实。

2.负责监督收治病人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

3.做好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

4.负责监督各级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工作。

(五)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搞环境卫生、除“四害”。

(六)健康教育机构

搞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禽流感和其他相关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卫生防病的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成员单位以及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和人禽流感疫情处理的需要,按照各自职能,参与防控工作,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提供紧急物资的调配和供应、市场监督管理、污染扩散的控制、相关法规制订、疫区封锁隔离以及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交办的相关工作等。

第三部分疫情控制

一、病例确认

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本市内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报告后,应于6小时内派出市级病例诊断专家指导小组进行判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各地级市首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报告后,应于12小时内派出省级病例诊断专家指导小组进行判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年度首例人禽流感病例由卫生部组织的人禽流感防治专家组进行最终确认。

二、疫情分级响应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通过对禽类等禽流感疫情、人感染禽流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确定疫情预警级别;根据疫情控制情况,专家评估委员会可临时组织专家进行评估,调整预警级别,提出防治策略及重点措施;专家评估委员会应及时向省卫生厅提出建议,省卫生厅根据建议上报省政府,并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授权下启动相应级别的响应。预警级别和应急响应的启动、变更及结束程序相同。

根据疫情发生情况采取以下不同的响应措施:

(一)出现一般疫情(Ⅳ级)时,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蓝色级别响应采取以下措施

1.本省范围内出现疑似或确认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禽流感疫情发生所在的地市及疫点所在县(区)应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卫生行政部门立即启动人禽流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2)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当地农业部门的疑似和确诊的动物禽流感疫情通报后,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及相关医疗卫生人员,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附件3),对病、死禽密切接触者自最后接触病、死禽之日起进行医学观察7天,并填写相应报表,汇总后上报。

(3)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扑杀、处理病、死禽的人员,在禽类禽流感疫区进行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暴露人员,应严格按照《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附件4)进行个人防护。

(4)在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县(市、区),按照《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附件5),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5)按照《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附件4),协助农业等有关部门对消毒工作进行指导和效果评价。

(6)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健康教育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通过对社会公众心理变化及关键信息的分析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及时组织相应的科普宣传。具体知识点参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附件6)。

2.本省范围内出现疑似或确认禽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非禽类禽流感疫情发生地或省外出现人禽流感疫情对本省造成直接威胁时应采取如下相应措施:

(1)信息沟通。卫生、农业、林业和工商等部门应增强信息的沟通。加强医务人员、禽类养殖和宰杀贩卖人员等高危人群监测,排查疑似病例,并加强省际间疫情信息沟通,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2)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卫生、教育、建委、交通等重点部门应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察。

(3)预检分诊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完善发热呼吸道病例预检分诊制度,配备专业人员,对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和鉴别诊断,对可疑病人要及时进行隔离。

(4)做好应对人禽流感发生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物资、设备等。

(5)开展大众健康宣传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

(二)出现较大疫情(Ⅲ级)时,由地级以上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黄色级别响应并采取措施

出现III级疫情时,除采取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病例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发现人间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时,须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2.病例诊断与隔离救治。按照《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附件1)诊断为疑似、临床诊断或确诊病例后,立即送指定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和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工作。

3.疫点消毒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附件4),组织、指导对疫点和病例活动范围内的污染场所进行终末消毒。

4.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接到疫情报告后,按照《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附件7),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对疑似、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追溯可能的感染来源,开展传播途径及暴露因素等方面的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人禽流感病例个案调查表》,并进行网络直报。

5.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按照《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附件3)对病、死禽和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天。

6.实验室检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严格按照《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件8)对病例进行标本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各省级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阳性,或发现无法鉴定的流感毒株,应立即将原始标本及分离物送国家流感中心进一步复核、确认。

(三)出现重大疫情(Ⅱ级)时,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橙色级别响应并采取措施

出现Ⅱ级疫情时,除采取上述预防控制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

2.在更大范围内加强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除在发生禽流感疫情的县(区)外,各市根据疫情扩散、波及的范围,参照《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在更大的范围内对有禽类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开展人禽流感疫情监测。

3.专家委员会根据禽流感流行特征,人疫情发生情况,确定或调整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公共娱乐活动;限制公众聚会活动、旅游劝告;加强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人员集中的地区消毒措施;加强对学生、外来流动人员等重点人群的预防控制。

(四)省内出现人传人病例,发生人禽流感暴发或流行即出现特别重大疫情(Ⅰ级预警)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红色预警级别,在省政府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试行)》、《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三、响应级别的调整与终止

(一)Ⅳ级:根据农业部门宣布解除疫区,由县级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III级:根据农业部门宣布解除疫区,且末例人禽流感病例治愈7天后,无新发病例出现,经市级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分析论证,提出降级或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市级人民政府或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

(三)Ⅱ级:根据农业部门宣布解除疫区,且末例人禽流感病例治愈7天后,无新发病例出现,经省级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报请本级人民政府或本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卫生部报告。

(四)Ⅰ级:危害基本消除,处置工作已基本完成,经省专家评估委员会评估并做出响应结束建议,由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研究并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应急委员会批准,授权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第四部分医疗救治

一、指定收治医院

各地级市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当地二级以上具有传染病救治能力的医院作为人禽流感病人的定点收治医院。

二、成立医疗救治专家小组

各指定医院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小组,负责医疗救治工作,一旦发生疫情,要服从本地区紧急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指导小组指挥,作出快速反应,携带必须的医疗器械、药品及防护用具等及时赶赴现场,有效开展医疗救治,并做好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收治医院要加强预检分诊制度,做好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防止院内感染。

第五部分疫情报告、信息管理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人禽流感疫情的报告、信息管理与。

一、疫情报告

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发现人禽流感疫情,按照“网络直报,逐级审核,属地管理”的原则,立即通过《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同时电话或传真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详细信息不得晚于疫情发现、核实后2小时。省卫生厅及时将人禽流感疫情向卫生部、省政府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二、信息管理与

(一)卫生行政部门

1.疫情:

在确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出现后,省卫生厅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省人民政府的授权下应及时、主动面对公众和媒体,疫情有关信息。

2.疫情通报:

省卫生厅及时将人禽流感疫情向省政府有关部门、各市卫生局、驻粤部队及毗邻的省份、港澳地区通报。

各市卫生局接到上级的疫情通报后,应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卫生局通报。

卫生、农业、检验检疫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流感、禽流感监测信息。

人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农业和检验检疫部门,并向毗邻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

接到疫情通报的毗邻地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统一报告内容,规范报告程序,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

组织专人收集国内外相关疫情信息和了解最新疾病预防控制技术。

第六部分保障措施

一、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应对能力

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消毒处理和实验室检验的能力;加强对医务人员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一位接诊医务人员都要掌握人禽流感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相关知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能力和诊疗水平。

二、完善检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省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重点地区和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建立地、市级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备专人负责,并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承担检测工作。

三、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科研机构要完善有关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配备必要的人员,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使生物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开展人禽流感病毒检测工作的实验室必须符合国家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等规定开展工作。在应急状态下,卫生厅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临时指定合格的实验室开展相关检测。

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对专业人员进行有关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措施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开展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指导,特别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和检查,督查应急预案制定、业务培训、技术演练、疾病监测、疫情报告、传染病预检分诊及疫情现场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五、做好物质储备,保障经费支持

各级政府保障人禽流感应急防疫物资、疫情处理业务、疫情监控和临床救治等资金落实。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合理安排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经费,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检测试剂等物资。

对人禽流感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治疗费用、疑似病例实验室病因检测费用等应首先通过现有各种医疗保障机制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各种医疗救助制度等解决。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禽流感病人的医疗费用,属于基本医疗统筹等基金支付范围的,由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有关规定支付;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资金支付范围以外的医疗费用由参保人员所属统筹地区政府负责解决。上述渠道不能解决的,由当地政府负责统筹支付。

第七部分附则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区域范围内涉及人禽流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各地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相应预案。

本预案自之日起生效。

国家有关部门对人禽流感防制策略、防制技术方案有调整、人禽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或对人禽流感流行规律的认识深入时,省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预案中附件及技术方案作相应调整。

附件:1.《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

2.《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其专家指导小组、疫情评估专家组名单》

3.《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4.《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

5.《人禽流感疫情监测实施方案》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

7.《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8.《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1

人禽流感诊疗方案(2005版修订版)

人禽流行性感冒(以下称人禽流感)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中的一些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早在1981年,美国即有禽流感病毒H7N7感染人类引起结膜炎的报道。1997年,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发生H5N1型人禽流感,导致6人死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又先后获得了H9N2、H7N2、H7N3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的证据,荷兰、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及我国相继出现了人禽流感病例。尽管目前人禽流感只是在局部地区出现,但是,考虑到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缺乏免疫力、人类感染H5N1型禽流感病毒后的高病死率以及可能出现的病毒变异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该疾病可能是对人类存在潜在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1、H9N2、H7N7、H7N2、H7N3等,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稀酸、卤素化合物(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活性。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的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即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活性。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禽类。野禽在禽流感的自然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目前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

(二)传播途径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家禽分泌物和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毒株也可被感染。

(三)易感人群一般认为,人类对禽流感病毒并不易感。尽管任何年龄均可被感染,但在已发现的H5N1感染病例中,13岁以下儿童所占比例较高,病情较重。

(四)高危人群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及其同地居住的家属、在发病前1周内到过家禽饲养、销售及宰杀等场所者、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与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为高危人群。

三、临床特征

(一)临床表现

1.潜伏期根据对H5N1亚型感染病例的调查结果,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2.临床症状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后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症状。感染H9N2亚型的患者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没有任何症状;感染H7N7亚型的患者主要表现为结膜炎;重症患者一般均为H5N1亚型病毒感染。患者呈急性起病,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患者可出现高热不退,病情发展迅速,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临床表现明显的肺炎,可出现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及瑞氏(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可继发细菌感染,发生败血症。

3.体征重症患者可有肺部实变体征等。

(二)胸部影像学检查

H5N1亚型病毒感染者可出现肺部浸润。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表现为肺内片状影。重症患者肺内病变进展迅速,呈大片状毛玻璃样影及肺实变影像,病变后期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可合并胸腔积液。

(三)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一般不高或降低。重症患者多有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并有血小板降低。

2.病毒抗原及基因检测取患者呼吸道标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白抗原(NP)或基质蛋白(M1)、禽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还可用RT-PCR法检测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性H抗原基因。

3.病毒分离从患者呼吸道标本中(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分离禽流感病毒。

4.血清学检查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IgG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有助于回顾性诊断。

(四)预后

人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感染H9N2、H7N7、H7N2、H7N3者大多预后良好,而感染H5N1者预后较差,据目前医学资料报告,病死率超过30%。

影响预后的因素还与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是否并发合并症以及就医、救治的及时性等有关。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1.流行病学接触史

(1)发病前1周内曾到过疫点。

(2)有病死禽接触史。

(3)与被感染的禽或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

(4)与不明原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

(5)实验室从事有关禽流感病毒研究。

2.诊断标准

(1)医学观察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1周内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者。

对于被诊断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

(2)疑似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甲型流感病毒M1或NP抗原检测阳性或编码它们的核酸检测阳性者。

(3)临床诊断病例被诊断为疑似病例,但无法进一步取得临床检验标本或实验室检查证据,而与其有共同接触史的人被诊断为确诊病例,并能够排除其它诊断者。

(4)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者。

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特别是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相关组织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或采用其它方法,禽流感病毒亚型特异抗原或核酸检查阳性,或发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禽流感病毒亚型毒株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可以诊断确诊病例。

(二)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注意与流感、普通感冒、细菌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军团菌病、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五、治疗

(一)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应进行隔离治疗。

(二)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粘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它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

(三)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

1.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Oseltamivir,达菲)为新型抗流感病毒药物,实验室研究表明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有抑制作用,一般成人剂量每日150mg,分两次服用。1-12岁儿童剂量根据体重计算每次给药剂量,每日两次。15kg以内的儿童每次给药30mg,16-23kg每次给药45mg,24kg-40kg每次给药60mg,或40kg以上及13岁以上儿童剂量同成人。

2.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抑制禽流感病毒株的复制,早期应用可能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减轻病情,改善预后,但某些毒株可能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有耐药性,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成人剂量每日100~200mg,儿童每日5mg/kg,分2次口服,疗程5天。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作用。老年患者及孕妇应慎用,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和1岁以内的婴儿禁用。金刚乙胺的毒副作用相对较轻。

(四)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⑴毒邪犯肺

主症:发热,恶寒,咽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咳嗽,少痰,苔白,脉浮滑数。

病机:毒邪袭于肺卫,致肺卫蕴邪,肺失宣降。

治法:清热解毒,宣肺透邪。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柴胡10g黄芩12g炙麻黄6g炒杏仁10g

银花10g连翘15g牛蒡子15g羌活10g

茅芦根各15g生甘草6g

加减:咳嗽甚者加炙枇杷叶、浙贝母;

恶心呕吐者加竹茹、苏叶。

⑵毒犯肺胃

症状:发热,或恶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

病机:毒邪犯及肺胃,湿浊内蕴,胃肠失于和降。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和胃。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葛根20g黄芩10g黄连6g鱼腥草30g

苍术10g藿香10g姜半夏10g厚朴6g

连翘15g白芷10g白茅根20g

加减:腹痛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

咳嗽重者加炒杏仁、蝉蜕。

⑶毒邪壅肺

主症:高热,咳嗽少痰,胸闷憋气,气短喘促,或心悸,躁扰不安,甚则神昏谵语,口唇紫暗,舌暗红,苔黄腻或灰腻,脉细数。

病机:重症毒邪壅肺,肺失宣降,故高热,咳嗽;痰瘀闭肺,故口唇紫暗,气短喘促。

治法:清热泻肺,解毒化瘀。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炙麻黄9g生石膏30g先下炒杏仁10g黄芩10g

知母10g浙贝母10g葶苈子15g桑白皮15g

蒲公英15g草河车10g赤芍10g丹皮10g

加减:高热,神志恍惚,甚则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也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

口唇紫绀者加黄芪、三七、当归尾;

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芒硝。

⑷内闭外脱

主症:高热或低热,咳嗽,憋气喘促,手足不温或肢冷,冷汗,唇甲紫绀,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病机:邪毒内陷,气脱,阳脱,阴竭。

治法:扶正固脱。

基本方及参考剂量:

生晒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炮附子10g先下

干姜10g山萸肉30g炙甘草6g

加减:汗出甚多者加煅龙牡;

痰多,喉中痰鸣,苔腻者,加金荞麦、苏合香丸、猴枣散。

注射剂可选用醒脑静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2.中成药应用:注意辨证使用口服中成药或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

⑴解表清热类: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柴银口服液、银黄颗粒等。

⑵清热解毒类:可选用双黄连口服液、清热解毒口服液(或颗粒)、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连粉针剂等。

⑶清热开窍化瘀类: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或胶囊)、清开灵口服液(或胶囊)、清开灵注射液、醒脑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等。

⑷清热祛湿类:可选用藿香正气丸(或胶囊)、葛根芩连微丸等。

⑸止咳化痰平喘类:苦甘冲剂、痰热清注射液、喉枣散、祛痰灵等。

⑹益气固脱类: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五)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抗菌药物应在明确继发细菌感染时或有充分证据提示继发细菌感染时使用。

(六)重症患者的治疗重症患者应当送入ICU病房进行救治。对于低氧血症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氧疗,保证患者血氧分压>60mmHg。如经常规氧疗患者低氧血症不能纠正,应及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治疗应按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原则,可采取低潮气量(6ml/kg)并加用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机械通气的相关合并症。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机械通气过程中应注意室内通风、空气流向和医护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

(七)出院标准

1.13岁(含13岁)以上人员,原则上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

(1)体温正常。

(2)临床症状消失。

(3)胸部X线影像检查显示病灶明显吸收。

2.12岁(含12岁)以下儿童,应同时具备上述条件,并持续7天以上。如自发病至出院不足21天的,应住院满21天后方可出院。

六、预防

(一)尽可能减少人,特别是少年儿童与禽类的不必要的接触,尤其是与病、死禽类的接触。

(二)因职业关系必须接触者,工作期间应戴口罩、穿工作服。

(三)加强禽类疾病的监测。动物防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禽流感疫情,应立即通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职业暴露人员做好防护工作。

(四)加强对密切接触禽类人员的监测。与家禽或人禽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者,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人标本并送至指定实验室检测,以进一步明确病原,同时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有条件者可在48小时以内口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

(五)严格规范收治人禽流感患者医疗单位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接触人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戴手套、戴防护镜、穿隔离衣。接触后应洗手。具体的消毒隔离措施和专门病房的设置应参照执行卫生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诊疗方案》的相关规定。

(六)加强检测标本和实验室禽流感病毒毒株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范,防止实验室的感染及传播。

(七)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未熟的肉类及蛋类等食品;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八)可采用中医药方法辨证施防。应用中药预防本病的基本原则:益气解毒,宣肺化湿。适用于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附件2

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各专家组名单

一、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人事变动时由该职务相应人员负责)

组长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副组长黄小玲党组书记兼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彭炜副厅长

局长广东省卫生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

黄飞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廖新波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陈星伟副部长联勤部卫生部

林苗副局长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成员:吴圣明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陈祝生处长广东省卫生厅规财处

伍岳琦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

吴少林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李建中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疾控处

温伟群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卫监处

巫小佳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基妇处

许立凡主任广东省爱卫办

徐庆锋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科教处

邓峰主任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李健处长联勤部卫生部卫生防疫处

杨建国处长广东省军区后勤部卫生处

胡龙飞处长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卫生监管处

二、广东省人禽流感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省流感专家组人员)

组长陈荣昌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副组长黄文杰主任医师总医院

覃铁和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成员陈小苹副主任医师省人民医院感染科

黄子通教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蔡绍曦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林琳教授广东省中医院

唐小平主任医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三、广东省人禽流感预防控制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林锦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组长邱建锋主任医师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罗会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员林立丰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柯昌文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何剑峰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宋铁主管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黄仙钟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卫生监督所

王鸣主任医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新伟副主任技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广东省人禽流感病原学检测专家指导小组

组长杨杏芬教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副组长江丽芳教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柯昌文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员

徐军教授广州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

李晖副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张欣主管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文博副教授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吴新伟副主任技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大鹏副主任医师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卫生检疫中心实验室副主任

五、广东省人禽流感病例诊断专家小组

组长肖正伦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副组长覃铁和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

林锦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员陈小苹副主任医师广东省人民医院感染科

黄子通教授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蔡绍曦科主任南方医院呼吸科

林琳教授广东省中医院

唐小平主任医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陈荣昌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何剑峰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柯昌文主任技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吴新伟副主任技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六、广东省人禽流感疫情评估专家委员会

组长姚志彬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副组长黄小玲党组书记兼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彭炜副厅长

局长广东省卫生厅

广东省中医药局

黄飞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廖新波副厅长广东省卫生厅

成员肖正伦教授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

许锐恒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声涌教授暨南大学

林锦炎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何剑峰副主任医师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王鸣主任医师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唐小平主任医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吴圣明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办公室

伍岳琦主任广东省卫生厅应急办

吴少林处长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李建中处长广东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

黄文杰主任医师广州总医院

附件3:

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为及时、科学地判定动物禽流感及人禽流感的密切接触者,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禽流感在人间的发生和传播,制定如下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

1.判定标准

按照以下判定标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判定并填写(表3-1、表3-2)。

1.1禽流感病(死)禽的密切接触者

(1)在病(死)禽所在地(禽场、禽散养户、野禽栖息地、宠物市场和饲养户及有关屠宰、经营单位等)直接从事饲养、观察研究、捕捉、装运、贩卖、宰杀、加工病(死)禽的人员及在这些场所内生活、工作过的其他相关人员,在农贸市场内特指那些直接从事贩卖、宰杀活禽或病(死)禽的人员及在贩卖、宰杀场所生活或工作的其他相关人员。

(2)从事捕杀、处理(如处置禽尸体和环境清洁、消毒等)工作,但未按相应规范采取防护措施的人员。

(3)直接接触病(死)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的相关人员。

1.2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与出现症状后的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共同生活、居住、护理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和体液的人员。

1.3现场流行病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确定的其他密切接触者。

1.4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对可能被禽流感病毒污染的物品进行采样、处理标本、检测等实验室操作或者违反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工作人员。

2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追踪

2.1禽流感病死禽类密切接触者

对禽流感病死禽密切接触者入户调查,仔细询问每一个人的接触情况,并登记(表3-1)。

2.2人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

人禽流感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表3-2)。

3密切接触者的处理原则及措施

3.1处理原则

(1)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2)根据密切接触者数量、接触程度等可采取集中医学观察或自我医学观察的措施。

(3)观察期限暂定为7天(自最后接触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患者计算起)。

(4)医学观察开始前,根据确定的观察期限判断实际观察时间。

3.2处理措施

(1)医学观察开始前,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机构专业卫生人员必须通过口头或以告知书的方式,告知被观察对象以下内容:

①人禽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等相关防治知识。

②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机构联系人、联系方式,以便出现相关症状后进行报告。

(2)在医学观察期间不限制医学观察对象的活动,但病(死)禽密切接触者须在疫区范围(疫点周围半径3公里)内活动。被观察对象如需离开疫区,必须得到当地政府的同意后方能离开疫区。

(3)医学观察期间,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机构的专业卫生人员每日对密切接触者测试2次体温,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也可由患者自行测量体温,专业人员每天两次通过电话询问情况),并做好个案登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按《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每日统计汇总表》(表3-4)汇总,录入到“中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中,并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4)医学观察期间,被观察对象出现发热等异常临床表现的,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进行诊断和报告,并按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实验室检测。若发现密切接触者已出现肺炎可疑症状时,应立即通知指定医疗机构派专用车辆将其接入指定医院进行隔离诊治。

(5)根据需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是否有人传染人、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并根据其具体接触方式、频度、时间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6)对于输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其有关流行病学资料直接通知病例来源地的相应机构,由来源地负责追踪和调查其密切接触者,处理措施同上。

(7)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已离开原地,由疫情发现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通知其目的地的相应机构,由到达地负责追踪调查,处理措施同上。

表3-1省市县病死禽类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一览表第页

调查单位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病/死禽种类最早暴露时间最后暴露时间暴露

频度暴露

地点暴露

方式备注

注:1、暴露地点:包括⑴家中⑵工作单位⑶市场⑷饭店⑸公园⑹其他

2、暴露频率:填写从最早暴露时间到最后暴露时间其间暴露情况,分为⑴每天⑵数次(写明日期或日期范围)⑶仅一次

3、暴露方式:⑴饲养⑵销售⑶购买⑷宰杀⑸烹饪⑹排泄物、分泌物⑺玩耍⑻食用⑼其他

4、备注:请以家庭为单位,填写密切接触者之间相互关系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住址接触病例类型最早接触时间最后接触时间接触频度接触地点接触方式备注

表3-2省市县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一览表第页

调查单位调查人员、调查日期年月日

注:1、接触病例类型:⑴疑似病例⑵确诊病例2、接触地点:包括⑴家中⑵医疗机构⑶工作单位⑷饭店⑸公园⑹其他

3、接触频率:分为⑴每天⑵数次(写明日期或日期范围)⑶仅一次

4、接触方式(多选):⑴共餐⑵同室⑶同病区⑷共用生活用品⑸分泌物、排泄物等⑹诊治、护理⑺探视⑻陪护⑼其他

表3-3动物禽流感和人禽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最后暴露时间医学观察地点暴露类型医学观察开始日期医学观察记录医学观察解除日期

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

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体温症状

注:暴露类型:1接触患者2接触病死禽3接触患者+接触病死禽

症状:指咳嗽或咽痛

医学观察地点:包括⑴家中⑵医疗机构⑶其他

医学观察实施责任人、、

表3-4禽流感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每日统计汇总

疫情事件名称疫情

发现

日期医学观察开始日期密切接触者出现体温≥38℃伴

咳嗽或咽痛等症状最后一名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日期

累计观察

总人数当日观察解除观察

新增人数正在观察

总人数新增

人数累计

人数新增

人数累计

人数

合计

填表单位:省市县(区、市)填表人:

附件4:

人禽流感消毒、院内感染控制和个人防护技术方案

为规范做好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预防控制人禽流感措施,制定本方案。

1现场消毒技术方案

1.1消毒原则

发生疫情后,应及时有效地对污染物品进行消毒处理,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消毒工作应该由经过培训、有现场消毒经验的人员进行,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采用相应的消毒方法。消毒工作应避免盲目性,如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可以使污染物品无害化时,可以不进行消毒处理。

1.1.1仅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的现场消毒

仅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开展现场消毒。现场消毒工作原则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禽舍包括死禽和宰杀的家禽、禽粪和墙壁地面等进行终末消毒,必要时对禽舍的空气进行消毒。

(2)对划定的动物疫点内病、死禽可能污染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3)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对流动水体和较大的水体等消毒较困难者可以不消毒,但应严格进行管理。

(4)对划定的动物疫区内可能污染的物体在出封锁线时进行消毒处理。

1.1.2出现人禽流感疫情的现场消毒

发生人禽流感疫情时,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合农业部门针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开展消毒工作,还要对发生人禽流感疫情的疫点进行消毒,并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消毒效果评价,以确保消毒处理有效。收治禽流感病人的医院应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现场消毒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配合农业部门针对动物禽流感疫情开展消毒工作,按《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2)对发生人禽流感的疫点、疫区进行现场消毒,消毒重点应包括病人的排泄物、病人发病时生活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等。

(3)医院应同时按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要求对禽流感病人诊疗过程中可能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1.2消毒方法

1.2.1病房、病家和禽舍的地面、墙壁等一般物体表面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泥土墙吸液量为150ml/m2~300ml/m2,水泥墙、木板墙、石灰墙为100ml/m2,地面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

1.2.2纺织品耐热、耐湿的纺织品可煮沸消毒15分钟,或采取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或用25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不耐热的纺织品可采取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消毒时,将欲消毒衣物悬挂在密闭空间,按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小时。

1.2.3动物及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呕吐物稀薄者,每1000毫升可加漂白粉50克,搅匀放置2小时。尿液每1000ml加入漂白粉5克混匀放置2小时。成形粪便,1份粪便加20%漂白粉乳剂2份,混匀后,作用2小时。对厕所和禽舍的粪便可以集中消毒处理时,可按粪便量的1/10加漂白粉,搅匀加湿后作用24小时。

1.2.4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1.2.5食物生吃的瓜果、蔬菜类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浸泡15分钟。病人的剩余饭菜不可再食用,在医院按感染性废物处理,在疫区可以煮沸30分钟,或用20%漂白粉乳剂浸泡2小时,也可焚烧处理。

1.2.6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或0.2%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1.2.7家用物品、家俱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浸泡15分钟,硬质物体表面也可按一般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1.2.8手用0.5%碘伏溶液或0.5%氯己定醇溶液涂擦,作用1~3分钟。手的消毒也可用醇类免洗手消毒剂涂擦,自然干燥后即可。

1.2.9人与动物尸体动物尸体应焚烧或喷洒消毒剂后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水源。病人尸体宜尽快火化。

1.2.10运输工具车、船内外表面和空间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作用60分钟。

1.2.11垃圾医院与禽流感有关的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疫区的可燃物质尽量焚烧,也可喷洒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以上,消毒后深埋。

1.2.12污水对小水体的污水每10升加入10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溶液10毫升,或加漂白粉4克。混匀后作用1.5小时后余氯为4mg/L~6mg/L时即可。较大的水体应加强管理,疫区解除前严禁使用。

1.2.13饮用水对疫区的饮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其微生物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2.14空气对无法通风的空间受到污染后应进行空气消毒。房屋经密闭后,每立方米用15%过氧乙酸溶液7毫升(1g/m3),放置瓷或玻璃器皿中加热蒸发,薰蒸1小时,即可开门窗通风;或以0.5%过氧乙酸溶液(8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也可使用紫外线进行消毒。

1.2.15医疗器械一次性医疗器械使用后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按《消毒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进行消毒处理。

1.3评价原则

1.3.1过程评价发现疫情后,是否及时对所有必须消毒的物体按规定的方法采取了有效的消毒措施。

1.3.2效果评价实验条件允许时,可以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当消毒前后自然菌的杀灭率≥90%时可以认为消毒合格。

2人禽流感院内感染控制技术

2.1病人隔离原则

对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和确诊病例应尽早采取住院隔离,确诊病例可置同一房间,其余的应置单间隔离。限制病人只在病室内活动,原则上禁止探视、不设陪护,与病人相关的诊疗活动尽量在病区内进行。

2.2医院的隔离

2.2.1呼吸道感染疾病门诊

(1)独立设区,远离其他门诊、急诊,出入口与普通门急诊分开,标识明显。

(2)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

(3)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确无交叉,有明显标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更衣室、浴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消毒室和防护用品更换室等,污染区包括病人可能进入的各类诊疗室、污物暂存处。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

(4)诊室和留观室通风良好。

(5)留观病人一人一间,房间内设卫生间。

(6)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口罩,不能离开留观室,严禁病人间相互接触。

2.2.2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病区

(1)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分隔无交叉,并保持一定距离。

(2)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区明显无交叉,有明显标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会诊室、更衣室、浴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消毒室和防护用品更换室等,污染区包括病室、病区走廊和污衣、污物暂存处等。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

(3)保持病区通风良好。

(4)病区内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其它医用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移出病区。

(5)病人一人一间,房间内设卫生间。

(6)病人戴医用防护口罩,禁止离开病房和相互探访。

(7)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若必须探视时,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2.2.3人禽流感确诊病人病区

(1)已建立负压病房的医院可以采取房间隔离。房间隔离的具体要求包括:

①使整个病区的空气定向流动,从办公区走廊缓冲间隔离病房。

②隔离病房为污染区,隔离病房外的走廊与病房之间设立缓冲间,防护用品置于缓冲间内。

③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前,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离开隔离病房时,在缓冲间更换防护用品并进行手的卫生处理。

④病人的诊疗、护理工作和病人的生活活动在病室内完成。

⑤隔离病房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出入,进行出入人员登记。

(2)未设负压病房的医院应做到以下隔离措施:

①独立设区,与其他病区相隔离,有明显标识。

②布局合理,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无交叉。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会诊室、外更衣室、淋浴室、库房等,半污染区包括治疗室、医护人员办公室、消毒室和内更衣室等,污染区包括病室、病区走廊和污衣、污物暂存处等。在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区,并设隔离屏障。

③病区分别设立医务人员和病人专用通道。

④病区通风良好,保证空气流向从洁净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⑤病区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中,损伤性废物放入利器盒,其它医用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移出病区。

⑥病人戴医用防护口罩,不得离开病区。

⑦重型病人应当收治在重症监护病房或者具备监护和抢救条件的病室,该病室禁止收治其他病人。

⑧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病人病情危重应由医务人员及时向家属通报病情,若必须探视,探视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做好个人防护。

3禽流感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

3.1防护原则

接触或可能接触病、死禽类或禽流感病人的所有人员都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以下原则:

(1)应采取防护措施预防禽流感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

(2)进入被传染源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防止呼吸道传播。

(3)接触病人、疑似病人、疫区内的病死禽等传染源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均应采用防护措施。接触传染源污染的物品时也应采取防护措施。

(4)既要采取措施预防人禽流感由病人传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由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5)应根据暴露的危害程度分别采取基本防护、加强防护和严密防护的方法。

3.2防护方法

3.2.1基本防护

(1)适用对象:医院诊疗工作中所有医务人员,可能接触病禽或病人的人员。

(2)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裤、工作鞋、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

3.2.2加强防护

(1)防护对象:进入留观室、病区的人员,进入疫区的人员,其他接触病、死禽和病人等传染源及其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并包括其污染物品的人员。

(2)防护用品:隔离服、医用防护口罩、帽子、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防护镜或面罩、鞋套。

3.2.3严密防护

(1)防护对象:宰杀病禽的人员,对禽流感病人进行有创操作或尸体解剖的人员。

(2)防护用品: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正压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3.3更换防护用品顺序

根据防护用品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护用品更换顺序,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以方便更换防护用品为原则。工作结束后,更换防护用品的顺序原则上是先脱污染较重和体积较大的物品,后脱呼吸道、眼部等最关键防护部位的防护用品。对于常见的防护服,一般可按下列顺序穿脱防护用品。

3.3.1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戴帽子。

步骤2:穿防护服。

步骤3:戴口罩。

步骤4:戴上防护眼镜。

步骤5:穿上鞋套或胶鞋。

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3.3.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2:解防护服。

步骤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4:脱掉防护服,将里面朝外,放入污衣袋中。

步骤5: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或污衣袋中。

步骤6: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步骤7: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里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8:洗手、消毒。

3.4防护用品的要求

防护服:符合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可为联体或分体式结构,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具有良好的防水性、抗静电性、过滤性效率和无皮肤刺激性。

防护口罩:符合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口罩可分长方型和密合型,应当配有鼻夹,具有良好的表面抗湿性,对皮肤无刺激,气流阻力在空气流量为85L/min情况下,吸气阻力不得超过35mmH2O,滤料的颗粒过滤效率应当不小于95%。也可选用符合N95或FFP2标准的防护口罩。

其他:应当满足实际使用需要。

附件5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早发现、早报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及时、有效地采取防控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传播和蔓延。

2监测启动条件

相关地区若发生以下情况之一,应立即启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工作。

2.1由省级农业部门确认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2毗邻接壤国家或地区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2.3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包括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3监测范围的确定

3.1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3.1.1在当地农业部门划定的动物疫区范围所涉及的县(市、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1.2若某县(市、区)的动物疫情发生在边界乡镇,则在与其边境相邻的其它县(市、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毗邻接壤国家在边境地区发生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在与其边境相邻的县(市、区)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2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3.2.1发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县(市、区)启动应急监测。

3.2.2若发现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为输入病例,则病例的原发县(市、区)应同时启动应急监测。

3.2.3发生实验室污染引起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则病例所在实验室及县(市、区)应同时启动应急监测。

4监测对象

监测范围内的发热(体温≥38℃)伴流感样症状病例及密切接触者。

5监测时限

5.1发生动物疫情的地区,应急监测开始于农业部门发现疫情之日;止于农业部门解除封锁后7天。

5.2没有动物疫情,但出现人间病例时,应急监测始于卫生部门发现疫情之日,止于该病例的最后一例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的结束之日。

6监测方法

6.1病例的发现

6.1.1被动监测在应急监测期间,监测县(市、区)内的各级医疗机构对前来就诊的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进行登记和报告。

6.1.2主动监测

(1)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上报的发热伴流感样病例进行追踪和排查,每日将进展情况逐级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见表5-2)。

(2)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入户搜索、排查居民中是否有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每日将搜索、排查结果逐级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并将病例送往医院治疗。

(3)监测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日上报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按(附件3)执行。

(4)上述病例若发展为不明原因肺炎,按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方案执行;若发展为人禽流感疑似病例,则按(附件7)执行。

6.2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与检测

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对流感样病例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附件7)。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采集病例相关标本。

采集上、下呼吸道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同时要采集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进行A(H5N1)亚型特异的抗体检测。

先由省级及以下疾控机构进行初步检测,阳性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同时各地要根据卫生部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及时报告病例的有关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应在24小时内将相关标本送上级疾控机构。

标本的采集种类、时间、运送、保存和检测具体内容,参见(附件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

6.3报告与反馈

开展应急监测期间,监测范围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填写《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卡》(见表5-1),并登陆“中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同时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用电话和传真方式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卡》上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网络直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开展追踪排查工作,并将结果填写到(表5-2)中,每日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逐级上报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省级或部级的检测、诊断结果及时逐级反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更正病例的转归情况。

7职责与分工

7.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当地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根据疫情分析结果,适时加强或调整防治力量及人员,并督促落实。

7.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7.2.1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制订全国监测方案;负责监测工作的组织、督导、协调及评估;负责全国监测资料的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反馈;进行技术指导和开展专业培训,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开展实验室检测工作(具体职责参见附件8相关内容)。

7.2.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省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反馈;对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指导;进行主动监测,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开展技术培训和实验室检测工作(具体职责参见附件8相关内容)。

7.2.3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本地区监测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反馈及上报信息;对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指导,必要时进行现场调查;开展技术培训。

7.2.4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承担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随访,标本(病例鼻、咽拭子、血清及环境、动物标本等)的采集和运送;开展主动监测;负责当地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并及时上报信息。

7.3医疗机构职责

各级各类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负责病例的发现及报告工作,协助县(市、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防治知识培训(尤其是传染病防治法及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

8监测系统督导和评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督导检查本辖区内的应急监测工作,评估监测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可根据评价结果对应急监测进行必要的调整,注重新技术在监测中的应用。

督导和评估内容:密切接触者管理;登记的完整性和随访情况;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病人的登记和流调的及时性;现场工作质量与监测资料分析及上报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标本采集和运送情况。

9保障

9.1人员准备及培训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建立应急反应队伍。参加监测工作的各单位应加强对各级医疗卫生和防疫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明确监测要求,包括病例定义、报告、调查、标本采集等程序与要求,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特别是加强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防保科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以保证按要求报告疑似病例。

9.2督导检查

上级部门定期对下级监测点进行督导检查,进行质量控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年召开一次监测工作总结会,总结经验,分析监测工作中的问题,交流监测资料及所开展研究工作的结果,以促进防治工作的开展。

9.3实验室监测网络

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流感中心牵头,全国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具备一定条件的地(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组成监测网络实验室。由病毒病控制所负责诊断试剂的研制、推荐、标准化,诊断复核疑难病例,鉴定各地分离的病毒毒株。网络实验室应做到检测试剂标准化、信息传递快速化,定期由上级单位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9.4后勤保障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准备好控制疫情所需的器械、消杀药品、诊断试剂、疫苗等物资。

表5-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卡

(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

1基本情况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身份证号:

性别:男女

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

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病人属于:本县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它地市外省港澳台外籍

现住址(详填):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大中小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2临床表现

发病日期:年月日

诊断日期:年月日

死亡日期(如病例死亡):年月日

首发症状(描述):

发热:有,体温(最高)℃无

鼻塞:有无头痛:有无咳嗽:有无

气促:有无呼吸困难:有无

血常规:年月日WBC:×109/L;N;L

年月日WBC:×109/L;N;L

年月日WBC:×109/L;N;L

胸部X线检查:年月日结果描述:

年月日结果描述:

年月日结果描述:

3流行病学史

3.1发病前7天内接触过病、死禽(包括家禽、野生水禽和侯鸟),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或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环境:

是否不知道

3.2发病前7天内与疑似或确诊病例共同生活、居住,或护理过病例:

是否不知道

3.3发病前7天内,在出现异常死禽的地区居住、生活、工作过:

是否不知道

3.4高危职业史包括饲养、贩卖、屠宰、加工、诊治家禽的职业人员:

是否不知道

3.5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职业人员:

是否不知道

3.6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

是否不知道

3.7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接触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

是否不知道

报告单位:

报告医生:填卡日期:年月日

表5-2人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表

填报单位:填表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报告单位追踪情况转归备注

体温临床表现肺部影像学白细胞H5N1核酸检测治愈好转不明原因肺炎人禽流感死亡

注:1人禽流感应急监测报告表填报的是发热伴流感样症状的病例情况。

2报告单位:若为医疗机构上报的病例,则填写医疗机构名称;若为入户搜索出的病例,则填写搜索人所在的单位

3H5N1核酸检测填写阴性/阳性。

附件6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

一、禽流感健康教育要点

(一)动物禽流感疫情或人禽流感疫情出现时

在动物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后,及时、主动面对公众和媒体传播以下信息: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严重程度;

2.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

3.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有效的防控措施,就医的注意事项等;

4.到疫区旅游的注意事项,个人防护措施;

5.必要时,公布健康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针对公众进行心理疏导和调适,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公众预防从禽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个人防护措施和注意事项。说明人从禽类感染病毒的低风险性,禽流感是否能人传人的情况,禽流感病人的传染性等。

(二)禽类禽流感疫情扑灭后或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转归时

1.强调疫情已得到控制;

2.农业部门或卫生部门继续开展监测工作;

3.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恢复生产而采取的措施;

4.告知公众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健康问题和心理问题。

二、人禽流感防控健康教育核心知识

1.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传染性疾病,通常只感染禽类(如候鸟或鸡、鸭等家禽),并容易引起流行。尽管禽流感病毒有高度的种群特异性,偶尔可以跨越种群屏障感染猪等哺乳类动物,甚至人类。

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其中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一部分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引起的疾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因其在禽类中传播快、危害大、病死率高,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正在不断变异,其寄生的动物(又叫宿主)范围会不断扩大,携带并排出病毒的正常家鸭比例也在增加。此外,病毒还可感染虎、家猫等哺乳动物,甚至在猪体内也可检出该病毒。

2.什么是人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导致人发病甚至死亡。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按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

3.人是怎样感染上禽流感的?

目前认为直接接触染疫的禽类或接触受其排泄物污染的物体是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途径。至今,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个案大多发生在乡村或城市周围,散养家禽,家禽与人交往密切,染疫的禽类可通过粪便排放大量的病毒,人接触有病毒的排泄物和/或污染的外环境的机会很大。在屠宰、拔毛、烹饪染疫家禽过程中,或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可能感染禽流感。病毒也可能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但是,禽流感不会通过煮熟的食品传播。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人已通过进食煮熟的禽肉或禽类制品而感染禽流感,即使这些食品已被H5N1病毒感染,一旦加热煮透,就能把病毒杀死。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患者有哪些表现?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可引起严重的疾病。起病很急,早期表现类似普通型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在39℃以上,持续1~7天,一般为3~4天,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除了上述表现之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重症患者还可出现肺炎、呼吸窘迫等表现,甚至可导致死亡。

5.防治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关键是什么?

防治人禽流感关键是预防控制禽鸟类的禽流感疫情,其次是预防人从禽鸟类感染禽流感病毒。万一不幸感染发病,要及时就诊,医疗机构要加强监测及时,做到“四早”,指对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5N1)要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发现病例,控制人间疫情:

早发现:当出现发烧、咳嗽、呼吸急促、全身疼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就医。

早报告:发现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及时报告当地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早隔离:对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病例要及时隔离,对密切接触者按要求进行医学观察和隔离,以防止疫情扩散。

早治疗:对人禽流感病例,应积极开展救治,特别是对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要及早治疗,经过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及使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绝大部分病人可以康复出院。

6.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人感染禽流感?

(1)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流感禽流感非常重要。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不吸烟,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2)保持室内清洁,使用可清洗的地垫,避免使用难以清理的地毯,保持地面、天花板、家具及墙壁清洁,确保排水道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每天开窗换气两次,每次至少10分钟,或使用抽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3)注意饮食卫生,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或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4)留意政府的信息。发现疫情时,应尽量避免与禽类接触;公众特别是儿童应避免密切接触家禽和野禽。如饲养家禽或鸟类应避免与其密切接触,接触后要及时洗手,要做好饲养场所卫生。

(5)注意生活用具的消毒处理。禽流感病毒不耐热,100℃下1分钟即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汞、氯等常用消毒药都很敏感。

(6)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应留在家中休息并尽快就诊,并切记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外出或与禽类接触史。

附件7

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为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下简称“人禽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和控制人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传播,特制定本方案。

1调查目的

1.1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2发现和追踪病、死禽类及人禽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3发现人传人的线索,并寻找其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提供依据。

2组织与准备

2.1启动条件

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监测系统报告、群众反映、媒体报道、疫情通报等途径获知本辖区内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发生经省级及以上农业部门证实的禽流感疫情。

(2)发现人禽流感预警病例。

(3)发现人禽流感疑似、确诊病例。

(4)发现其他需要排除人禽流感的病例或需要开展调查的相关情况。

2.2组织及实施

2.2.1县级卫生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疫情调查的组织及领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禽流感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2小时内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取相应预防、控制措施,并将调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根据需要,可请求上级部门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

2.2.2市级及以上卫生部门市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市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应邀或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2.3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制定流行病学调查计划,明确调查目的、调查组人员组成,确定成员的任务及职责。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有关领导、流行病学工作者、临床医生、消毒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其它相关人员等。

3调查内容和方法

3.1背景资料收集

3.1.1当地地理、气象、人口等资料的收集

通过查阅资料、咨询当地相关部门等方法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如地理位置、流域、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湖泊、河流、交通状况等)、气象资料(如年均气温、年均月气温、年均降雨量、年均月降雨量、年均湿度、当年月均气温及月均降雨量及月均湿度等)、农林业(土地使用、农业种植、养殖业、野生动物、候鸟迁徙情况等)、人口资料(最新的人口总数、年龄别构成、流动人口数)、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国民经济总产值、人均产值、医院数量及床位数、学校数量等)、其它相关资料如特殊风俗及生活习惯等。

3.1.2历史及横断面相关资料调查

通过查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医院相关资料,了解当地(以县为单位)一年内的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和主要传染病种类及发病情况,了解当地一年内的流感疫苗接种情况(接种疫苗型别、覆盖率、主要接种范围及对象、接种疫苗数量等)。

3.2动物疫情调查

3.2.1动物养殖及禽流感疫情情况

向省级农林部门及当地的农林部门了解当地禽类养殖业情况(包括家禽种类、数量、密度、免疫状况等)、历史上的禽流感疫情(是否发生、疫情发生地、诊断情况、动物类型、病原型别以及疫情发生处理情况等)、当年的动物禽流感疫情(是否发生、疫情发生地及疫区范围、诊断情况、动物类型、病原型别、发生经过及处理情况等)、动物尤其是禽类异常死亡情况、候鸟迁徙情况及禽流感监测情况等。

3.2.2当地禽类交易情况

调查当地及周围的农贸市场尤其是活禽交易市场情况。对市场内的活禽及禽类制品经营者进行调查、登记,了解货物来源、加工及交易方式、现场屠宰、防护情况、近期是否有异常表现等情况。

3.2.3当地动物饲养及动物疫情情况

参见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内容。

3.3病例搜索

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乡村医生等在当地主要医疗机构采用查看门诊日志和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入户调查等方式主动搜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对搜索出的病例进行随访、筛查,直至排除人禽流感。

3.4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

对于搜索和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人禽流感预警病例、人禽流感疑似病例、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等应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的采集。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发病经过和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个人暴露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3.4.1临床资料

通过查阅病历及化验记录、询问诊治医生等方法,详细了解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进展等情况。

3.4.2病例所在地基本情况

(1)环境情况:通过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居住地地理位置、人口资料、社区环境、交通状况、经济水平、卫生状况等情况。

(2)动物饲养情况:通过农业部门了解病例居住地所有养殖场及住户进行动物及家禽饲养情况调查,了解家禽种类、饲养方式、饲养规模、禽流感疫苗免疫接种、禽类交易情况等。

(3)动物疫情情况:向当地农业、林业部门了解当地动物疫情监测结果,特别是禽类的异常死亡情况。通过向兽医询问、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病例居住地一年内是否有家禽异常死亡情况,重点掌握近期内(6个月内,尤其是近1~2个月)发生禽流感或禽鸟类发病(死亡)情况(发生时间、动物发病表现、发病及死亡的动物种类、死亡数量、诊断结论及依据、处置情况等)。

3.4.3病例家庭及家居环境情况

通过询问及现场调查了解病例家庭人员情况、家庭居住位置、家居环境、家禽及家畜饲养情况、病死家禽及家畜情况。

3.4.4病例发病前活动范围及暴露史

(1)发病前7天内与人禽流感病例的接触情况:接触时间、接触方式、接触频率、接触地点、接触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等。

(2)发病前7天内与病死禽的接触及防护情况:饲养、贩卖、屠宰、捕杀、加工、处理病(死)禽,直接接触病(死)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等。

(3)发病前7天内有无其它接触可疑禽流感病毒污染物(如实验室污染)的情况。

(4)当病例无上述三项接触史时,重点调查其发病前7天内的活动情况,以了解其可能的环境暴露情况,如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或曾出现病(死)禽的地区旅行,是否到过农贸市场及动物养殖场所等。

3.4.5病例发病后的活动范围及密切接触者

确定病例发病后的详细活动范围,追踪密切接触者。

3.5高危人群的调查

3.5.1通过现场调查及向农业、工商等部门了解情况等方式,掌握动物禽流感疫情,重点了解人禽流感疫情发生地的禽类养殖场、禽类散养户、屠宰场、禽类批发及交易市场、公园禽鸟类养殖场所的禽类饲养、捕捉、屠宰活禽、储藏、运输人员、禽类交易及经营人员以及宠物鸟类的养殖人员,并了解曾滞留禽类养殖、屠宰场所时间较长的人员情况。

3.5.2向动物研究专业机构了解专业从事禽类研究及监测人员情况。

3.5.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确定有潜在高危行为的人员。

3.6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及处理(详见附件4)

3.7聚集性人禽流感病例

3.7.1聚集性病例定义以疫点为单位出现2例及以上人禽流感病例。

3.7.2聚集性病例的调查

从病例间的接触地点、接触时间、接触方式等方面了解病例间是否存在人传染人的可能性。

3.8其它相关调查及研究

3.8.1人禽流感感染因素研究

为探索人禽流感的危险因素,分析可能的感染方式、感染途径及影响因素,开展人禽流感的病例对照研究。调查内容可参考流行病学调查表。

3.8.2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对不同暴露机会、暴露方式、暴露时间及频次的人群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以了解是否存在轻型感染及隐性感染病例。

4资料的分析、总结和利用

4.1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2在疫情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人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汇总分析结果、调查报告及时整理归档。

附表7-1流行病学调查表

一、病例的发现/报告情况

1.病例的首次发现单位(具体到科室):

1.1联系方式:(1)电话:(2)传真:(3)E-mail:

1.2发现时间:年月日时分

2.首次报告单位:

2.1接到报告单位:

2.2报告方式:电话传真E-mail网络直报其它

2.3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2.4报告疾病名称:

3.首次报告时,是否进行网络直报:是否

3.1若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单位为:

3.2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3.3报告疾病名称:

二、病例一般情况

1.病例姓名:家长姓名(若是儿童,请填写):

2.性别:男女

3.民族:

4.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则实足年龄:岁或月)

5.身份证号码:(或家长身份证号码)

6.户籍:省市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7.现住址:省市县(区)乡(街道)村(栋)组(单元)号

8.学习或工作单位:

9.联系电话:(1)手机:(2)家庭电话:(3)其它联系人电话:

10.职业: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保姆

餐饮业商业服务工人民工农民

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

待业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其他

三、病例的发病与就诊经过

1.发病日期:年月日

2.发病地点:家中单位其他

3.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前,是否自行服药:是否不知道

3.1若自行服药,则服药种类:

4.请填写以下就诊情况:

就诊次数就诊单位就诊日期治疗天数诊断结果是否隔离入住院时间门诊/住院病历号转归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四、病例的临床表现

1.首发症状(描述):

2.流感样表现:

发热:体温(范围)℃持续时间:寒战

咳嗽咳痰咽痛头痛鼻塞流涕肌肉酸痛关节酸痛乏力胸闷气促呼吸困难腹泻结膜炎

3.其它临床表现(描述):

五、病例居住环境及暴露情况

1.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楼)周围环境描述:

2.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楼)周围3公里内是否有:活禽市场农贸市场饲养场

天然湖泊人工湖河流小溪湿地沼泽均无其它

3.是否能见到候鸟或野禽:经常见到偶然见到从未见过不知道其它

4.近期是否有死亡候鸟或野禽:是否不知道

4.1若有,常见地点:

4.2候鸟或野禽最近死亡时间:年月日

5.病例居住地点(村庄/居民区)动物饲养或病死情况:有无

养殖场名称动物种类饲养数量病/死数量病/死时间处理方式处理时间参与处理人员数量

6.家禽饲养户人员情况:

总户数总人口数常驻人口饲养家禽户数饲养家禽户人口数病死家禽户数病死家禽户人口数异常表现人数

(流感样病例/发热性疾病等)

7.若居住地有养殖场,则:

养殖场名称饲养动物种类及数量病/死动物种类及数量

8.农业部门是否已经证实死亡家禽死于H5N1型禽流感:是否证实中不知道

8.1农业部门H5N1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或PCR情况:

分离(PCR)阳性标本类型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分离时间分离单位

9.当地环境是否已经进行彻底消毒:是否不知道

9.1若已经彻底消毒,则时间为:年月日

10.有病死动物后,当地有无流感样/发热/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有无不知道

10.1若有,则填写以下表

病例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发病/死亡时间有无接触及时间备注

六、病例家居环境情况

描述病例家庭位置(位置/附近水源等情况):

2.病例家庭:围墙院落半封闭院落敞开式院落其它

3.病人家居住房类型:平房独立楼房公寓其它

4.房屋地板类型:瓷砖木地板土地其它

5.多长时间打扫一次房间:

6.家中厨房菜板使用:生肉/熟食加工分开生肉/熟食混用

6.1若混用菜板,则加工完生肉类后:每次均清洗偶尔清洗1次从不清洗

7.家庭成员的禽流感知识知晓情况:明白听说过从不知道其它

7.1若明白,则知识来于:电视报纸广播宣传单入户宣传其它

8.家中禽类饲养情况:

动物种类饲养数量饲养时间活动范围动物粪便可见范围

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厨房厕所

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厨房厕所

仅圈内院内卧室内厨房厕所院外其它圈内院内卧室厨房厕所

9.家禽圈位置,描述与病例居住房间关系:

室外厕所内厨房内人居住房间无人居住房间单独禽舍其他

10.近期内病例家中病死动物情况:

动物种类饲养数量病死数量发病/死亡时间死亡原因处理方式

11.农业部门是否证实病死动物死于H5N1型禽流感:是否不知道

11.1环境/病死禽畜采样情况:

采样种类采样时间采样地点采样份数检测结果检测单位

12.家庭环境是否进行彻底消毒:是否不知道

12.1若已经彻底消毒,则时间为:年/月/日

13.病例家庭成员及与病死动物接触方式: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发病与否接触病死动物种类接触病死动物方式

1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2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3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4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5饲养打扫禽舍宰杀烹饪食用无

七、病例生活习惯、既往健康史

1.饭前洗手:每次均洗手偶尔洗手从不洗手其它

2.是否抽烟:是否

3.1若抽烟,每天几支:1-4支5-9支10-20支20支以上

4.是否有慢性疾病,若有(医生已经诊断,可多选)

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其它慢性肺部疾病冠心病

糖尿病肾病免疫缺陷其它慢性疾病:

5.一年内是否接种流感疫苗:是否

5.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日

6.是否曾注射免疫球蛋白:是否记不清

6.1如有,最后一次接种日期://日

八、病例发病前的暴露情况

1.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禽类及其它动物:是否不知道

1.1若接触,则接触动物种类:鸡鸭鹅野禽其它

1.2接触方式:饲养打扫、清洗禽舍接触动物分泌物购买加工生鲜禽肉

职业运输收集或运输禽类粪便收集或卖鸡蛋清洗禽毛

买卖活禽宰杀禽类食用处理/掩埋禽类

1.3接触时间:

1.4接触家禽后是否洗手:每次均洗偶尔洗一次从不洗手

1.5若未接触过禽类及其它动物,是否在病前2周内到过:

饲养场农贸市场河/湖/塘边湿地公园其它

2.病前2周内是否接触病死禽类:是否不知道

2.1若接触,则接触种类:鸡鸭鹅野禽未接触不清楚其它

2.2若接触,则接触方式:宰杀、加工病死动物接触病死禽排泄物

接触病死禽分泌物直接接触病死禽食用病死禽肉其它

2.3接触时间:

2.4若食用病死禽肉,则所食用时是否熟透:是否不知道

3.病前2周内,若参与宰杀、加工病死禽类,则主要方式:捕捉或固定病死禽类烫洗死禽

拔除禽毛接触死禽血液清洗/接触死禽内脏刀切病死禽肉清洗、处理禽肉

3.1接触病死禽期间,手部伤口情况:无伤口未愈合旧伤口处理过程造成伤口

3.2处理病死禽类时是否采取防护措施及其它预防措施:

带手套穿防护鞋带口罩服用抗病毒药物无任何防护措施

3.3处理病死禽后是否洗手:每次均洗偶尔洗一次从不洗手其它

4.发病前2周内是否与其它发热病人有所接触:是否不知道

4.1若接触过,则填写下表:

病例姓名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诊断最后接触时间接触方式及频率接触地点

4.2若在医院接触病人,则与病人接触时是否戴口罩:是否

4.3若看望病人,看望病人后是否洗手:是否

5.发病前2周内,是否到过禽流感病毒学实验室:是否

5.1若曾到过实验室,是否进行防护:是否

6.病例旅行史(发病前2周内):

旅行起始地旅行时间旅行目的地发病地点以外所到地区情况

九、密切接触者情况(具体见附件4中的表2)

姓名性别与患者关系联系电话

十、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第1次检查: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第3次检查:月日,WBC:×109/L;N%;L%检测单位:

2.X线检查:

第1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第3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3.CT检查

第1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第2次检查:月日结果:检测单位:

4.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

标本类型采集时间检测方法/检测结果/检测单位/检测时间

十一、转归与最终诊断情况

1.最终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排除(病名:)

2.诊断单位:

3.转归:痊愈死亡其他

3.1若痊愈,出院日期:月日

3.2若死亡,死亡日期:月日死亡原因:

十二、调查小结

调查单位:调查时间:月日-月日

调查者签名:

附表7-2农贸市场、交易市场相关情况调查表

一、市场一般情况调查

1.市场名称:

2.市场地址:

3.市场环境(描述):

4.管理人员电话:(1)电话(2)传真

5.市场形式:全天候封闭式全天候露天式晨市定期会其它

6.禽类交易情况:活禽交易活禽现场宰杀生鲜禽肉交易鸡蛋交易生猪交易

生猪肉交易其它

7.若有禽类交易,则主要种类:活鸡生鸡肉活鸡宰杀活鸭鹅鸽子其它

8.市场固定摊贩人数:

9.市场流动摊贩人数:

二、市场内摊贩情况调查

姓名性别年龄经营时间经营种类及方式进货来源血液采集异常表现备注

附件8

人禽流感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

为及时、科学地采集和运送人禽流感病例或疑似污染环境等各种类型的标本,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和检测方法,提高检测质量,明确诊断或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1采集对象

1.1人禽流感医学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确诊病例。

1.2其它需要进行人禽流感诊断或排除者。

1.3需要采集的环境标本。

2采集要求

2.1从事人禽流感检测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在标本采集过程中,采样人员参照(附件5)规定的防护措施进行安全防护。

2.2住院病例的标本由所在医院医护人员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指导下采集。

2.3标本采集具体种类和数量由现场工作组确定。

2.4密切接触者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

2.5根据实验室检测工作的需要,结合病程再次采样。

3标本种类

每个病例应尽可能同时采集上、下呼吸道标本;需要排除人禽流

感的死亡病例则依据《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3号)的规定采集尸体标本,没有条件进行尸体解剖的,可采集呼吸道灌洗液或经皮穿刺采集肺组织标本。

3.1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深咳痰液。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

3.2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活检标本。

3.3尸检标本:病人死亡后应依法尽早进行解剖,在严格按照生物安全防护的条件下,进行尸检,主要采集肺、气管组织标本,条件允许下也可采集肝、肾、脾、心脏、脑、淋巴结等组织标本。

3.4血清标本:每一病例必须采集血清标本,须采集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第一份血清应尽早(最好在发病后7天内)采集,第二份血清应在发病后第3~4周采集。采集量要求5ml,以空腹血为佳,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管。

3.5其它标本:如果病例有腹泻症状,可在发病后采集粪便标本;有胸水者可采集胸水标本。

4标本采集方法

4.1咽拭子:用2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同时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将拭子头浸入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4.2鼻拭子:将1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轻轻插入鼻道内鼻腭处,停留片刻后缓慢转动退出。取另一根聚丙烯纤维头的塑料杆拭子以同样的方法采集另一侧鼻孔。上述两根拭子浸入同一含3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旋紧管盖。

4.3鼻咽抽取物或呼吸道抽取物:用与负压泵相连的收集器从鼻咽部抽取粘液或从气管抽取呼吸道分泌物。

将收集器头部插入鼻腔或气管,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3ml采样液冲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器)。

4.4咽漱液:用10ml不含抗菌素的采样液漱口。漱口时让患者头部微后仰,发“噢”声,让洗液在咽部转动。然后将咽漱液收集于50ml无菌的螺口塑料管中。无条件的可用平皿或烧杯收集咽漱液并转入10ml螺口采样管中。

4.5深咳痰液:要求病人深咳后,将咳出的痰液收集于50ml含3ml采样液的螺口塑料管中。

4.6呼吸道灌洗液:将收集器头部从鼻孔或气管插口处插入气管(约30cm深处),注入5ml生理盐水,接通负压,旋转收集器头部并缓慢退出。收集抽取的粘液,并用采样液涮洗收集器1次(亦可用小孩导尿管接在50ml注射器上来替代收集)。

4.7胸水:在B超定位下进行胸腔穿刺,抽取胸水5ml,置于无菌的塑料螺口管中。

4.8肺组织活检标本:在超声或X线定位下,经皮穿刺取肺组织活检标本,置于含3ml采样液的塑料螺口管中。

4.9尸检标本:每一采集部位分别使用不同消毒器械,以防交叉污染;每种组织应多部位取材,各部位应取20~50g,淋巴结取2个。

4.10粪便标本:采集5~10g粪便置于含5~10ml采样液无菌螺口管中,严格密封。

4.11血清标本:用真空负压采血管采集血液标本5ml,室温静置30分钟,1500~2000rpm离心10分钟,收集血清于2ml无菌螺口塑料管中。

注:常用的采样液配方为:pH7.4~7.6的Hanks氏液或MEM/DMEM液。在采样液中需加入抗菌素,可用青霉素(终浓度为100U/ml)、庆大霉素(终浓度为1mg/ml)和抗真菌药物(终浓度为2µg/ml)。

5标本包装

标本采集后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内分装成一式三份(分装标本的生物安全柜不能用于提取核酸)。一份当地检测用,一份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一份保存以备复核。

5.1所有标本应放在大小适合的带螺旋盖内有垫圈、耐冷冻的塑料管里,拧紧。容器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5.2将密闭后的标本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

5.3标本有关信息填写“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单”见《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流程》(中疾控疾发[2005]526号),用另一塑料袋密封。

6标本保存

用于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应尽快进行检测,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如无-70℃保存条件,则于-20℃冰箱暂存。血清可在4℃存放3天、-20℃以下长期保存。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单独保存。

7标本送检

7.1上送标本

检测结果阳性或可疑的原始标本或分离物应及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和进一步检测;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测阴性,且有明确流行病学证据的病例的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检测。

7.2标本运送的生物安全要求

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

7.3标本送检的程序

各省(区、市)需要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标本时,应事先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处理办公室联系。具体要求见《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流程》(中疾控疾发[2005]526号)。

8实验室生物安全

从事人禽流感检测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在检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生物安全Ⅲ级防护。不同的标本检测生物安全级别要求如下。

8.1标本的分装和核酸提取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病毒培养物的核酸提取必须在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8.2标本的抗原快速检测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8.3人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必须在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里进行。

8.4采用灭活抗原进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血清抗体时,要求在生物安全Ⅱ级实验室内操作。采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必须在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操作。

8.5阳性标本和分离物的保存及销毁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24号令)执行。

9标本的实验室检测

9.1核酸检测:方法包括RT-PCR和Real-TimePCR,建议使用国家流感中心或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引物和探针。

9.2抗原快速检测方法包括ELISA法和金标法,本方法仅具参考价值,不作为诊断依据。

9.3病毒分离及鉴定:采用SPF鸡胚和MDCK细胞分离方法。病毒的鉴定采用血凝抑制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或序列测定。

9.4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微量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单扩溶血试验。

以上实验室检测方法详见《全国流感/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

10检测结果的判断和报告

10.1各检测项目阳性报告

10.1.1H5基因核酸检测:A型特异性引物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产物,两对H5亚型特异性引物都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产物。

10.1.2抗原快速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为阳性。

10.1.3病毒分离及鉴定:分离出病毒,并经鉴定为H5亚型或H5N1亚型。

10.1.4血清学检测: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增高有诊断意义。

10.2各检测项目阴性报告

10.2.1H5基因核酸检测:两对H5亚型特异性引物均不能够扩增出预期大小的产物。

10.2.2抗原快速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检测,结果判断为阴性。

10.2.3病毒分离:培养物红细胞凝集试验阴性。

10.2.4血清学检测:血清抗体滴度<1:20为阴性。

10.3H5基因核酸检测不一致

两对H5亚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的产物检测结果不一致时,则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如果为H5N1病毒序列,则判断为阳性。

标本检测结果有关信息填写“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具体见《疑似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接收、检测和结果报告反馈工作流程》中疾控疾发[2005]526号)。

11实验室检测流程

应采集人禽流感检测对象上呼吸道标本和下呼吸道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同时要采集病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标本进行H5N1亚型特异性抗体检测。

原则上,先由省级及以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初步检测,阳性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检测阴性,且有明确流行病学证据的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一步检测。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具备检测条件的,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邻近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认证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检测。

具体步骤见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标本实验室检测流程图。

12人禽流感实验室检测职责

12.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责

12.1.1对省级以及其它人禽流感检测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复核,并对上送的标本做进一步检测。

12.1.2对不具备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条件的省级上送的标本进行检测。

12.1.3对需做微量中和实验的血清标本进行微量中和试验。

12.1.4对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株做抗原及基因分析。

12.1.5及时向送检标本的机构反馈检测结果。

12.1.6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人员进行实验室技术和生物安全培训。

12.1.7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提供技术和试剂支持并进行质量控制。

12.1.8对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实验室检测和生物安全工作进行督导。

12.2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

12.2.1对辖区内人禽流感标本的采集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物质支持,必要时直接参与标本的采集。

12.2.2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禽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和抗原检测。获得国家认证的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才可开展病毒分离和微量中和试验。

12.2.3按照生物安全要求妥善保存原始标本或禽流感病毒株。

12.2.4符合上送条件的标本或毒株按规定及时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2.5及时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人禽流感检测的相关信息。

12.2.6及时向送检标本的机构反馈检测结果。

12.2.7根据疫情的发展和工作需要,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指定辖区内符合要求的部级流感网络实验室开展相应的人禽流感检测工作。

附表8-1

不明原因肺炎/疑似人禽流感病例标本送检单

姓名性别年龄详细住址发病

日期标本

种类标本量

(g或ml)采集

日期主要临床表现备注

体温(℃)咳嗽咽痛肺炎其他

注:主要临床表现:体温填写最高温度,其它栏符合的打“√”。

采集人员:送样人:采集单位:

送检日期:200年月日

收样人员:收检日期:200年月日

附表8-2

不明原因肺炎/疑似人禽流感病例标本检测结果反馈表

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采样日期标本类型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试剂

(厂家、批号等)检测日期检测结果备注

发生呼吸道暴露的应急预案范文6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决策部署,从严从紧抓好院前急救防疫工作,确保院前急救工作顺利平稳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视急救站点防疫工作,全面落实防控措施。作为疫情防控重要一环,院前急救防控工作任务重、风险大,各急救站点所在医院应高度重视,将急救站点的防控工作纳入本院的防控体系,并有专人负责落实包括人员管控、环境消毒、出车及消杀工作规范、培训、防疫物资储备等方面工作,确保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二、加快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应对能力。各地应尽快按国卫医发〔2020〕19号《关于进一步完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指导意见》及**省卫健委《**省进一步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要求,完成负压救护车配置、洗消中心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以提高应急应对能力。

三、制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各单位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和**市急救中心制定的《**市院前急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制定符合本地的相关新冠疫情防控方案、流程、预案。开展全员学习和培训,熟悉和掌握疫情防控工作和知识。组织开展实战演习或桌面推演使流程落地。

四、新冠相关病人实施闭环管理。成立转运专班,疑似和确诊病例要由专人专车(负压救护车)尽快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新冠相关病人具体救护车选择和急救流程参照《**市急救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防控工作流程》执行。

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个人防护和消毒。按照国务院制定的《应对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中《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引》要求进行个人防护操作,详见附件2。相关消毒流程参照《**市急救中心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防控工作流程》。

六、严防急救机构院内感染。把牢单位入口关,所有进入人员测温、亮码、戴口罩。调度指挥中心发挥急救哨点作用,接警时常规询问发热史和疫区史。成立院感防控巡查组,落实巡查清单,开展每日巡查和不定期突击检查。急救机构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种尽种”新冠肺炎疫苗。所有一线急救人员每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其他非一线人员每两周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制定针对不落实防控的工作人员个人的经济处罚办法并落实。防控措施落实不力,造成新冠院内感染,严肃追责。

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指引。预防是职业暴露的最佳处理方式。如发生呼吸道保护不到位或与新冠确诊病人密切接触,应尽快佩戴合格口罩脱离暴露环境,及时上报单位领导,由单位专家组评估是否进行医学观察、预防用药和心理干预。具体可参加国务院制定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指引》。

八、加强防疫物资储备。各地应做好医用耗材、药品、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院前急救防疫物资储备工作,建立储备清单,实行物资设备动态储备。原则上物资药品储备量应满足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运转需求。各急救中心做好各站点统筹,确保储备充足,调配渠道畅通。

九、科学统筹安排,确保疫情期间日常急救服务正常平稳开展。各地急救(指挥)中心和站点所在医院应科学统筹安排,确保疫情期间日常急救服务能正常平稳开展。同时做好发热报警病人及其家属的电话指导和心理干预工作。如遇到心脏骤停、心脑血管急危重症病人合并发热时,应及时做好防护,不得以不排除新冠可能拒绝抢救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