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花艺鉴赏范例6篇

美式花艺鉴赏

美式花艺鉴赏范文1

美学及设计美学强调鉴赏的不同方法或模式,这些模式的目标是试图把握恰当的鉴赏本质。作为包装设计根据传统的审美模式在审美鉴赏中的发生过程,笔者认为可将包装设计的审美鉴赏模式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对象模式和多元模式。对象模式主要关注所欣赏的包装对象本身的审美鉴赏并作出说明,其过程更接近于对抽象性的绘画、雕塑等作品的欣赏,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将其内容作为某类符号抽取出来并关注其形式特征。笔者认为,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之为绝对模式,这种鉴赏模式强调的是包装设计对象本身的艺术构成要素,忽略日常经验及对包装的个人化理解,从而从美学角度获得纯粹的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是无利害性的。多元模式呼吁鉴赏者参与包装对象的设计过程,关注覆盖设计过程中的诸多层面,以一种渴望全面拥抱鉴赏对象的姿态与设计作品相遇,通过对对象的使用目的,设计语言,科学结构,一直到文化的深层内涵等进行积累,获得一种和纯粹主义相反的丰富的审美经验。这种模式也可以称为相对模式,它与绝对模式的根本不同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鉴赏的中心及驱动力不同:前者侧重于包装设计作品本身的美学特征,后者落脚于包装设计作品与各类相关因素的共生共荣。

二、从沃尔顿的审美观念解释包装设计作品的审美判断

沃尔顿在他的著名论著《艺术的范畴》中明确指出,一件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的真正价值是两种东西交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一件艺术作品具有现实的(非审美的)感知特征;其次,一件艺术作品在其正确的艺术范畴中感知这些感知特征所感知的状态。沃尔顿用一种本质上为客观主义的观点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判断,又用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来描述审美判断过程,从而设定出这样一个审美判断的前提——要在正确的艺术范畴中感知。①沃尔顿提出的在审美上的心理与哲学观点如果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根据一件作品看似具有或者本来具有的某种审美特征,当相对于根据某些审美判断看似或是作品正确或错误的审美判断,②这种观点应属于多元模式。运用沃尔顿的观点我们以王薇拉(VERAWANG)女士香水包装为例来对其进行审美判断:首先要把它放在正确的范畴内感知——浪漫主义,然后在这个范畴内对此包装设计的感知特征产生相应的正确的感知状态,要形成正确的感知,需要四个条件:1、对于浪漫主义,它具有相对大量的标准特征;2、当感知它作为浪漫主义设计时,它是一件优美的作品;3、设计师设计的初衷是希望它作为一件浪漫主义作品被感知;4、浪漫主义设计已经得到了当时社会的承认,有了较好的地位。在正确的范畴内根据这四个必要条件审美主体才能做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反之若在判断所在范畴之初就有所偏差(如将其归入古典主义)或者不完全满足上述四项条件(如某种风格在当时并不为社会所认可,所归范畴背离设计者的初衷等),就会对设计做出错误的审美判断。从以上判断依据可知,王薇拉的这款以浪漫主义为主题的香水包装设计,在其应有的范畴内是一件值得肯定的成功作品。

三、“无利害”观点与典范式鉴赏包装设计的审美态度

斯托尔尼兹的“无利害”观点诉诸于一种特定的审美态度:“为其自身,无利害的和移情的注意以及静观意识中的任何对象。”在他的观念中审美经验参照了审美态度,当审美态度产生作用时,审美鉴赏被定义为整体的鉴赏,并借助审美观点为指导鉴赏提供一种普遍的审美标准。③我们的美感功能有先天的原因,它含有历史经验的总结。只看到眼前,因为美感产生时,没思考功用,没得到功用,看不到历史上的需求关系,这正是静观的反映论观点。虽然康德也否定功利、善、认识对美感的影响,④但是笔者认为从时代的发展进程与包装所决定的实际功能来讲,这种纯粹“无利害”的审美态度属审美的对象模式,诉诸于产品的包装设计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典范式鉴赏对象是一个设计对象,一个创造的对象,以致它的所有重要特征是一个设计者诸多决定的诸多结果,典范式艺术鉴赏的本质可以称之为设计鉴赏,⑤设计鉴赏的基本特征是鉴赏对象必须作为一个设计对象被鉴赏,属于审美的多元模式,仍以古驰(GUCCI)罪爱香水包装为例,它必须包含三项关键内容:

1、设计师的此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古驰(GUCCI)香水包装要解决的是作为此品牌的香水容器及购买者的接纳性问题,就这一点而言,此设计很成功——品牌意识强烈,满足使用功能,符合时下崇尚此商品的购买者的总体欣赏趋势;

2、作为设计对象具有诸多特征。古驰(GUCCI)罪爱香水包装圆形LOGO与方形外轮廓的对比使“双G”形成的透明视窗,标志更加突出,黑色外包装盒突出了瓶身和外包装盒上时下流行的土豪金色,突出了此品牌走在世界潮流最前端的设计理念,这些特征使得这一包装具有超高的辨识度和记忆度;

3、就设计者而言,如何将设计理念通过特定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意大利设计师FridaGiannini以Gucci的传统灵感作为出发点,将其加入到现代感设计中,在此款设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工艺之精湛充分体现了高科技和高阶时尚的完美结合。由此可见无利害鉴赏和典范式鉴赏有本质上的区别,就包装设计的审美而言作为设计本体典范式鉴赏更具有针对性,做此种鉴赏的根本就是认识和理解上述三个关键实体以及它们的核心特征,尤其是它们发生作用的诸多方式,因为这种相互作用体现确定了鉴赏对象的本质设计。

四、包装审美鉴赏应从设计者和鉴赏者双向考虑

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读者的文本”(作品),读者只能以“屈从的”态度阅读它;另一种是“作家的文本”(文本),它要求读者自觉地阅读它,“参与”并意识到写作和阅读的相互关系,因而也给予读者以合作、共同著述的乐趣。谈论作者就等于“给文本强加限制”,而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⑥她的这种思想也波及了设计界,她的文集《埃菲尔铁塔》一直被公认为关于埃菲尔铁塔建筑美学和巴黎风景美学的代表作,⑦而在20世纪70年代包装设计领域同样也掀起了“以设计者为中心还是以鉴赏者为中心”的审美鉴赏讨论。⑧以玛亚科布(MarcJacobs)雏菊绽放女士香水为例,见图3(图片摘自丝芙兰MarcJacobs海报),这一系列的香水味道倾向于清新甜美的花香调,因此包装的定位是:青春活力、阳光、快乐、自由,设计师MarcJacobs采用了甜美而俏皮的设计形式:瓶身设计由柔软边框包围着晶莹剔透的玻璃瓶身,平滑的表面和曲线雅致的边缘象征着单纯而诉诸美感的本质,圆形金黄色的瓶盖上散落着大大小小朵朵充满生气的雏朵,在每朵雏菊的中间则镶着金属质感的圆形花蕊,金色中带着洁白而触感极佳的花瓣(以金属质感的小细节体现设计的精致感是MarcJacobs喜爱的设计手法),外包装设计采用一连串的白色柔和雏菊蕾丝花边环绕在黑色纸盒的周围,尽善尽美的设计细节赋予了体验者无尽的年轻、神秘感受,加上仍旧灿烂的花朵,带来明媚繁花的绚烂感,是别致享受的精髓体现。MarcJacobs从1997年开始担任LV设计总监,但是从此款香水的设计风格可以看出和LV所有产品包装有着巨大差异,其设计无论从售卖效果还是艺术评价来看无疑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设计师在做设计时的考量包括了设计师本身的艺术倾向、鉴赏者的审美需求,还有商品自身定位的体现以及品牌意识。包装设计有其作为商品附加值的特殊性质,必然从各方面努力符合消费者的审美情趣,但是符合不等同于迎合,所有单纯为了物质利益而迎合消费者的设计必会随波逐流,而不考虑消费者审美倾向只关注设计师自我艺术表现的设计同样会面临问题,因此在讨论以设计者为中心还是以鉴赏者为中心的时候必须以体现商品乃至商品品牌本身的认知度为前提,这同样也是多元审美模式的一种审美方法;但是作为消费者单纯消费鉴赏时可以以自身为中心采用对象模式来鉴赏,这是和设计鉴赏不矛盾的。

五、结语

美式花艺鉴赏范文2

 

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开设的、有别于专业艺术教育的通识教育,是涵盖了文学、艺术、民族文化、人文地理等在内的交叉学科,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合理整合校内外的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了解到当地物质及精神文化,在课外艺术实践过程中能感知地方文化。因此,建立合理的、合适地方高校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顺利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保证。

 

一、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相关政策及要求

 

国家教育部针对自《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颁布实施以来,学校艺术教育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的现实状况,于2002年5月15日颁布并实施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教体艺(2002)6号),提出了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要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主要任务是要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文化艺术活动,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和保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02年7月25日颁布并实施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明确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内容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

 

为了落实教育部令第13号,教育部于2006年3月8日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的依据。其中,对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程的设置有了明确的规定。

 

除了以上文件外,国家还出台了多个针对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文件,均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任务、方式及实施途径、领导和保障等方面作了相应的指导和要求,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本人选择性对三峡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13所院校进行了网上远程调研,于2014年5月对四川省内的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校团委、学生处等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部门进行了现场走访。总体来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相对丰富的院校往往是处在专业艺术资源丰富地方的211大学和985大学,或者是设置了艺术专业的高校、师范院校等,而地方高校又随地域内师资的不同课程名称和内容的设置差别较大。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公共艺术限选课是按照《课程方案》要求开设的,而任选课随任课教师的不同每学期有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是按照校内外的艺术师资整合情况开设的。

 

攀枝花学院地坐落在地处川西南、滇西北的攀枝花市,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处于四川凉山和云南楚雄两大彝区之间,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突出。

 

(一)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及师资情况

 

本文列举攀枝花学院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加以比较分析。

 

2013-2014学年度第2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电子琴》、《古筝演奏与教学》;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开设了《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体育舞蹈》、《影视剧中的中国传统智慧》、《书法鉴赏》、《建筑美学》、《美术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赏析》、《现代陶艺鉴赏》、《化妆造型》、《数码摄影》、《古代艺术品鉴赏》、《现代美学创意与生活》、《油画鉴赏》、《中国画赏析》、《动画赏析》、《古筝演奏与教学》、《电子琴训练》;2015-2016学年第1学期《书法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音乐鉴赏》、《中国绘画艺术解读》、《数码摄影》、《影视服装设计》、《中外美术作品解读》、《陶瓷设计》、《红色歌曲与史识教育》、《中国民族音乐》、《世界名画》、《合唱与指挥》、《舞蹈形体》、《欧洲音乐简史》、《欧美流行音乐与信息技术》。

 

以上三个学期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情况,按时间发展来看,开设的门类越来越丰富,总体的趋势是向良性方向在发展。不难看出,艺术限选课课程相对固定,但仅限于《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而艺术任选课课程开设比较随意。学校于2015年全面启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学校自身的实际出发,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创业就业等4个类别的通识课程体系,使得公共艺术课程相对固定下来。

 

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情况,以2014-2015学年度第1学期为例,开课教师22人,其中,副教授9人,讲师9人,助教2人,其他2人。学校现有学生15000余人,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达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规定的0.15%-0.2%的要求。

 

(二)艺术社团建设情况

 

2013-2014年度攀枝花学院学生社团共68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4-2015年度学生社团共71个,其中艺术社团8个:双人舞协会、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2015-2016年度学生社团共73个,其中艺术社团11个:双人舞协会、吉他社、辛德瑞拉音乐社、动漫COSPLAY协会、广告与摄影协会、书画协会、景观与装饰设计学会、塑美与模特协会、戏剧社、古韵社、微电影协会。

 

以上三个年度所反映出的数据是艺术社团相对稳定但所占比例小,2013-2014年度为11.76%,2014-2015年度为11.27%,2015-2016年度为15.07%。除以上艺术社团外,从2006年开始,攀枝花学院整合了校内外资源,成立了大学生艺术团,下设了管乐队、民乐队、葫芦丝队、舞蹈团、合唱团、民族艺术团、电声乐队、街舞队、曳步舞队、女子劲舞队、主持人队、话剧团等团队,常年团员达700余人。

 

三、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远程调研或现场走访,结合攀枝花学院的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提出构想。

 

(一)公共艺术选修课

 

公共艺术选修课分为艺术限选课和任选课。

 

艺术限选课按照《课程方案》的要求,一共为8门。涵盖了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等方面内容,是针对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设计的鉴赏课。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各有侧重,这些课程的开设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不同需求,所以高校应该足量开齐这8门限选课。对于任选课,《课程方案》给出了指导性的方案,不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等特点、学校所处地域或周边地域的地方特色文化等内容选择性地足量开设。通过对限选课的强制开设和任选课的选择性开设,让广大非艺术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情趣,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

 

对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归口到教务部门进行管理,这样有利于对全校课程开设的统筹。攀枝花学院在这方面做法值得借鉴,在教务处设置通识教育学院,对全校的通识选修课包括公共艺术选修课进行归口管理,使得开课的课程设置和师资相对固定,并且在不断地挖掘培养适合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探索课程内容的设置等,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二)艺术社团的建设

 

艺术社团是大学生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有生力量,而课外、校外艺术活动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校内各种艺术活动,积极参与校外文化交流,是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

 

艺术社团的建设应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性原则,挖掘校内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资源,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在普及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指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艺术社团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一定艺术特长的学生组建的大学生艺术团,一类是有艺术爱好的学生群体组成的各种艺术社团。学生艺术社团主要承担课外、校外艺术活动的开展,品牌艺术活动的创建及创新等,艺术社团和其他社团一样,是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艺术社团应归到校团委管理,在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的水平,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体系建设中,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实行素质拓展学分认证,建立起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第二课堂艺术活动评价体系。以攀枝花学院为例,攀枝花学院于2004年9月成立由团委领导的公共艺术教研室,具体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在组织各种艺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活动。“木棉雅韵”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金话筒杯主持人大赛、“静明湖之声”歌手大赛、藏历年晚会、彝族年晚会、藏羌篝火晚会、毕业生晚会、元旦文艺晚会等品牌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很高的关注和认同。在校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中,成功组织了2015“木棉雅韵”四川高校联盟跨年演唱会等高水平的交流会,积极参与了2014年在西南科技大学举办的“涪水含章”萨克斯演奏交流会等艺术活动,多次参与了社区文艺交流活动等,使各高校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社会之间能够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学习。在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体系建设方面,攀枝花学院颁布了《攀枝花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实施办法》,与公共艺术选修课互为补充,共同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三)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

 

在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和设施配备是重要保障。公共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因此,需要建设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开设的多媒体教室。而第二课堂开展则需要学生活动场地,场地内应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满足活动的开展。不论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攀枝花学院在每个教学楼都建设了足够的多媒体教室,完全能满足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并划拨专门的维持费用于日常的维护维修。在第二课堂开展保障方面,攀枝花学院也加大投入。现有学生会堂1个,学生活动中心1个,还建设了舞蹈房、民乐排练厅、音乐教室等场地。场地内配备灯光、音响、钢琴等设施设备。划拨了这专项资金,纳入学生活动费管理,以满足第二课堂开展和校内外文化交流的经费保障。

 

四、结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对广大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育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尽管在具体实施时,各校由于生源、师资、校园文化、地域内民族、地域艺术资源等的不同而不同,但总体是可以建立相对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的运行及管理模式的。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高校结合自己的特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可行的运行及管理模式,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美式花艺鉴赏范文3

关键词:陶艺鉴赏;陶瓷史;高濂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中国陶瓷是一种包含着多重文化意蕴和多维价值要素的文化现象。”①它在以坚固、耐用、干净的特点满足人们实用需要的同时,由于自身细腻光滑、色泽温润的特殊品质,也成为一种艺术品。正因为如此,明朝文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将鉴赏陶瓷作为养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对陶瓷的剖析品评,折射出具体社会环境下的思想个体特色。

一、古典与新巧并存的艺术审美观

纵观《燕闲清赏笺》中高濂对陶瓷的鉴赏评价,我们不难发现,其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古倾向。他称赞宋代龙泉窑瓷器有粉青、深青、淡青之别,而明代仅剩下葱色,其余尽是油青,造型也每况愈下。他甚至感叹宋代定窑各类雅花囊、酒囊“式类数多,莫可名状,诸窑无与比胜。虽然,但制出一时工巧,殊无古人遗意。以巧惑今则可,以制胜古则未也”(《燕闲清赏笺·论定窑》)。官哥窑的葱脚鼎炉、乳炉、花觚、彝炉这四类仿古瓷器,被高濂列为“鉴家至宝”,“每得一睹,心目爽朗,神魂为之飞动,顿令腹饱” 。(《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

高濂这种尚古的倾向,与明朝复古思潮有着必然的联系。明初,朱元璋登基后,致力于恢复被元代中断了近百年的汉家思想,不仅依唐制传统设制衣冠,还颁布了在唐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大明律令》,旨在指导政府活动和规范社会生活,为朝政歌功颂德的“馆阁体”成为书风的主导方向,绘画上以宋画为尚,院体画复兴。而陶瓷领域中的仿古作品早在北宋、南宋之交就已出现。当时文人间考古风盛行,各窑出现了一系列仿青铜和仿玉器造型的作品,如鬲、鼎、尊、觚等。《燕闲清赏笺》中记载官窑瓷器,“论制,如商庚鼎、纯素鼎、葱管空足冲耳乳炉、商贯耳弓壶、大兽面花纹周贯耳壶、汉耳壶、文巳尊、祖丁尊,皆法古图式,进呈物也” (《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

明朝自上而下的复古风是强大而持久的。它在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同时,也深入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这无形中影响了高濂的陶瓷审美观。而宋代的仿古瓷器则为高濂崇尚古意提供了历史渊源。他曾批评“俗人凡见两耳壶式,不论式之美恶,咸指曰:‘茄袋瓶也’”。在高濂看来“孰知有等短矮肥腹无矩度者,似亦俗恶。若上五制,与姬壶样,深得古人铜铸体式,当为官窑第一妙品”(《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

高濂崇尚陶瓷的古意,追求和赞赏大雅的作品。这种“雅”首先表现在造型上。高濂遗憾龙泉窑“有坐鼓高墩,有大兽蓋香炉,烛台花瓶,并立地插梅大瓶,诸窑所无,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而奥中玻璃窑瓷器“其制不一,奈无雅品,惟瓶之小者有佳趣”。 (《燕闲清赏笺·论诸品窑器》)他将官哥窑法古图式的鼎、觚、壶、磬等作品列为鉴赏之上品,可见,古朴典雅、严谨含蓄的造型是高濂所推崇的。其次,色彩也为高濂所重视。他在比较宣窑和成窑五彩时说:“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彩,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燕闲清赏笺·论饶器新窑古窑》)清纯、淡雅的色调成为高濂的最爱。所以,高濂认为,官窑瓷器“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 (《燕闲清赏笺·论官哥窑器》)

色泽淡雅、鲜而不艳的青花瓷器得到他的高度赞扬。中国陶瓷超越了一般实用器皿的范畴,不仅是观赏物、把,在特定的环境中,还是生活情趣和理想情操的象征。高濂用“雅”的标准来评价陶瓷,以追求超然出尘的生活环境和幽雅内省的理想人格,这也正是“士大夫事事求雅的目的——人雅也。”②

但是,社会风习和思想文化决定了人的审美标准。高濂生活于明朝中晚期,此时,社会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艺术观念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产生了“以华为美的审美理想”。③另外,“市民、宫廷、民间、文人四者,是构成明代工艺的四个大体系。”④各具特色的审美体系相互影响。特别是市民审美趣味,它不同于民间的质朴,也不同于宫廷的华贵,更不同于文人的幽雅,它常常喜欢追求流行的趋势,有时甚至会为此而综合其它三个审美体系的特点。所有这一切,给明代审美文化带来了全新的内涵。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高濂对于陶瓷艺术不仅尚古,而且求新,对当时的各类新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对一些奇工巧作赞不绝口。明代的斗彩、五彩、彩釉瓷是极具时代特色的新品种。高濂赞赏明代景德镇瓷器说,“若坐墩之美,如漏空花纹,填以五色,华若云锦,有以五彩宝填花纹,绚艳恍目。二种皆深青地。亦有蓝地,填画五彩,如石青剔花,有青花白地,有冰裂纹者,种种样式,似非前代曾有” 。(《燕闲清赏笺·论饶器新窑古窑》)

明初的复古思潮只注重艺术形式上的复古,缺乏对表现主题和思想内容的探究。所以并没有给当时的审美带来新的变化,反而导致艺术气氛异常沉闷。物极必反,明中叶以后,出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以及公安派的“性灵说”。这些追求个性解放、重视情感和审美趣味的学说形成波澜壮阔的浪漫主义思潮。在艺术上形成了重自然,重自我的审美思想。在此影响下,“中国的工艺制作发展到明代,出现了一个前代没有的现象,那就是制作者着意表现属于个人的特点,标榜个性成为一种时髦。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工艺界从趋同的心理逐渐走向求异,个体意识明显的提高了。” ⑤明人这种富于创意、勇于求新的审美心态从《燕闲清赏笺》中可窥一斑。景德镇窑“宣德年造红鱼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图画鱼形,自骨肉烧出凸起,宝光鲜红夺目——青花如龙松梅茶杯、人物海兽酒杯、朱砂小壶、大碗,色红如目,用白锁口。又如竹节罩盖卤壶小壶,此等发古未有”。“又等细白茶盏,较坛盏少低,而瓮肚釜底绵足,光莹如玉,内有绝细龙凤暗花,底有‘大明宣德年制’暗款,隐隐桔皮纹起,虽定瓷何能比方,真一代绝品,惜乎外不多见。” 。(《燕闲清赏笺·论饶器新窑古窑》)

二、美观与适用统一的艺术设计观

中国陶瓷的艺术特征在宋代被发挥到极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王朝闻先生曾说“任何艺术品的创造,都必须服从人对它的特殊需要”。⑥既然高濂鉴赏品评陶瓷是为了修身养性,满足精神需求,美观便成为他至关重要的审美因素。这种美观包括造型、色彩、纹饰等多方面的因素。受理学思想和禅宗以及文人审美趣味的深层影响,宋瓷以含蓄幽雅著称,它的造型简洁质朴,刚劲挺拔,不事堆饰;釉色多属淡青、乳白、葱绿等;纹饰也是追求自然,合于天造。这样的艺术品位恰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是“芙蓉出水”之美,也正符合高濂作为文人的审美情趣。他所列的官、哥、钧、定、汝是宋代举世闻名的五大名窑,他追求陶瓷的古意和优雅也主要是对宋瓷的推崇。但无论是尚古,还是求雅,高濂注重的是陶瓷的艺术性。

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到宋代,“明显地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结合实用的生活用品,一是专供欣赏的工艺品。” ⑦这种趋势将宋瓷的艺术性发展到顶峰状态,而它对明代瓷器的影响则与宋瓷截然不同。明代瓷器以实用、小巧的生活实用器皿为主。如永乐年造的压手杯、成窑的鸡缸杯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高濂对此也有记载,“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口扁肚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草虫可口子母鸡劝杯、人物莲子酒盏、五供养浅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五彩齐箸小碟、香盒、各制小罐,皆精妙可人。(《燕闲清赏笺·论饶器新窑古窑》)客观环境使得高濂在注重美观的同时,对陶瓷的适用性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将“适用”列入陶瓷是否可入清赏的条件之一,显示了他美观与适用统一的艺术设计观。

高濂重实用的观点是有其思想成因的。其一,“中国人对于陶瓷的艺术欣赏和把玩是通过日常生活这一‘中介’而达到的。” ⑧陶瓷最初因实用而发明,并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六朝代替了铜器和漆器,成为人们生活器皿中的主要品种。当其中一部分陶瓷随着技术与艺术的发展成为艺术品时,人们对它依然存在着实用的情结。第二,明初,统治阶级为稳定政权而发起的复古思潮和采取的一系列务实措施,不仅维护了儒家在中国思想上的正统地位,也使儒家的入世思想落实到“用”上有了可能。第三,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与文化。西方科技的传入,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刺激,许多人开始热衷于研究实用之学。作为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的一员,高濂重陶瓷实用的观点是很正常的。他评价高丽窑的盏瓯“式有可观,但质薄而脆,色如月白,甚不佳也”。 (《燕闲清赏笺·论定窑》)龙泉窑“有坐鼓高墩,有大兽盖捍炉,烛台花瓶,并立地插梅大瓶,诸窑所无,但制不甚雅,仅可适用。种种器具,制不法古,而工匠亦拙。然而器质厚实,极耐磨弄,不易茅蔑” 。(《燕闲清赏笺·论诸品窑器》)

适用、经济、美观是工艺美术有机统一的三原则。而适用又是首要的,因为功能性不仅是工艺美术的主要特点,也是它与其它艺术的基本区别。生活于明代的高濂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大食窑的瓷器“皆以宜兴沙士为骨,泑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 。(《燕闲清赏笺·论诸品窑器》)工艺美术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在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要尽可能地为人们提供美的享受。高濂对美观和适用有着论证的看法,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他赞赏明朝著名的压手杯“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用可久,价亦甚高”。景德镇的坛盏“质细料厚,式美足用,真文房佳器”。 (《燕闲清赏笺·论饶器新窑古窑》)而玻璃的“酒盅、高罐盘盂、高脚劝杯等物,无一可取。色有白缠丝、鸭绿天青、黄锁口,三种俱可观,但不适用耳,非鉴赏佳器”。 (《燕闲清赏笺·论诸品窑器》)

工艺美术的“适用”不仅指适应使用目的,还包括适应使用主体、适应生活环境等诸多方面。以“瓶花”为例,高濂认为:“用如堂中插花,乃以铜之汉壶、大古尊罍,或官哥大瓶弓耳壶,直口敞瓶,或龙泉蓍草大方瓶,高架两旁,或置几上,与堂相宜。……若画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短瓶、纸槌瓶、花觚、高低三种八卦方瓶……” (《燕闲清赏笺·瓶花三说》)。这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再以宋代瓷枕为例,高濂不但以为其造型美不胜收,纹饰自然而有情趣,更对其实用方便的特点大加赞叹:“余得一枕,用娃娃手持荷叶覆身叶形,前偃后仰,枕首适可,巧莫与并”(《燕闲清赏笺·论定窑》)。这是与使用目的相适应。作为艺术品的陶瓷在装饰上也是有限度的,“工巧一过,便失去了艺术品最可宝贵的精神”。高濂反对过分装饰,他认为定窑的“合炉、桶炉、以锁子甲球、门锦龟纹穿挽为花地者,制作极工,不入清赏” (《燕闲清赏笺·论定窑》)。文人士大夫喜欢求清新淡雅的艺术,对高濂来说,陶瓷装饰得如此繁琐,便是与使用主体不相适应了。

三、结论

中国陶瓷是艺术生活化和生活艺术化相融并蓄的典范。高濂受明朝复古思潮的影响,他对陶瓷艺术的审美有崇尚古意的倾向,但他却不完全是一个复古主义者,他尚古只是为了追求一种符合文人审美情趣的艺术风格,希求通过这种途径来陶冶自己清雅玄淡的情操,他对新工艺和新作品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艺术审美观无疑是积极而进步的,它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鉴赏品评陶瓷作为修身养性的主要内容,艺术性是高濂关注的焦点,但他意识到了陶瓷兼日用品与艺术品、功能性与形式美于一身的特殊性,对美观和适用有着论证的看法。现代社会,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陶瓷从实用到精神需求的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濂美观与适用相统一的艺术设计观,对当今的陶瓷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①金城《中国陶瓷艺术大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1页。

②张燕编著《中国古代艺术论着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9页。

③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

④杭间《中国工艺美学思想史》,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40页。

⑤同③,第159页。

⑥奚传绩编《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美式花艺鉴赏范文4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教学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121-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已不能满足日常需要,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深层次的生活即精神生活。而美术鉴赏是一种精神食粮,它不仅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形成高尚的人格,成为一个有内涵有教养的文化人。由此可见高中生学习美术鉴赏的重要性与必然性。高中开设美术鉴赏这一门课程,不仅能提高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丰富他们的课堂生活,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综合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大批适合市场的技术性人才。然而,由于我国在美术鉴赏教学这一课程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晚,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须解决,如师资力量匮乏、教师专业素养低、学生不重视,导致美术鉴赏停滞不前,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等。对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传授鉴赏方法,培养审美能力

古人有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引导学生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不如直接传授学生鉴赏作品的方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在鉴赏过程中应善于将具体的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灵活掌握并加以运用,这才是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根本途径。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方法,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第一,在每部作品的实践鉴赏中培养学生的鉴赏方法。教学内容往往因其过于理论化而使课堂教学枯燥与乏味,因此,空泛的传授方法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鉴赏实践教学中,只有具体地结合作品特征与具体形象进行讲解,才能让学生在理解与掌握这一作品的基础上,理解这类作品,并形成自己独有的审美认识,在今后的作品鉴赏中学会举一反三。

第二,在实践鉴赏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理论素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学生的理论素养得不到提升,他们在鉴赏作品时,虽然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合适的语言加以表达,那么其对作品的领悟只能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上。

二、紧扣学科特点,强调审美知识

就美术鉴赏而言,紧扣学科的特点似乎容易引起歧义。有的教师容易理解成在课堂上使用大量的学科专业名词与专业术语,将一堂本应以鉴赏为主要形式、以陶冶情操为最终目的的美术教学课活生生地上成了一堂艰涩深奥的美术专业课,从而造成学生失去对美术鉴赏课学习的兴趣。也有一部分的教师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休闲娱乐性,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口味,把高雅的鉴赏课当成一种休闲娱乐,对美术作品中的逸闻轶事做过多地阐述。这些都是由于教师没有抓住美术学科的特点而作的偏颇之举,从而使美术鉴赏远离了审美教育的目的。其中,审美教育最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想要提升审美能力,就需要具备基础的审美知识技能。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雄厚的理论技能与知识储备,具有资深的专业素养。换而言之,在教学美术鉴赏活动过程中,教师就需不断地完善与充实自己,储备专业知识,并能把教材的知识系统与结构完全消化,授课时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深入浅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做好与本节课相关内容的准备,这种准备具体到道具方面上,例如,在授课《蒙娜丽莎的微笑》时,教师可以课前临摹一幅达芬奇的肖像画和一幅类似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油漆画挂在黑板上,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平时生活中,学生很难看到如此大、如此清晰的画,并且还与达芬奇有关,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在课前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上,教师可以从达芬奇的肖像画讲起,讲他的生平,讲他的逸闻轶事以及他对科学与艺术的不懈追求。最终回归到他在艺术方面取得的不朽成就,以及他严谨写实独有的绘画风格。经过一番铺垫,教师把本节课待讲的内容已经作了粗略的背景介绍。紧接着在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代表作进行鉴赏时,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入探讨,并启发学生去感悟作品和理解达芬奇在作品中所蕴涵的潜在内容。这样,学生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出来,进而为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审美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转第123页)

(上接第121页)

三、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想象力

众所周知,创作来源于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也不会出现艺术欣赏。可见,想象力与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对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激起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愉悦活跃的课堂氛围,以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与达标。现如今,传统的单一与枯燥的美术鉴赏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学生的需求,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对此,教师首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谈吐文雅、平易近人以及幽默风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带来亲切感,让他们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在和学生互动中营造一种和睦的课堂氛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整体成绩水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此外,在鉴赏中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放大图片,再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样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鉴赏《现代山水画花鸟画》时,教师课前可以收集一些齐白石的作品,如《牡丹》《牵牛花》,或者吴昌硕的作品,如《天竹花卉》《杏花图》《紫藤图》等,在课上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再配以中国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学生的思绪带入到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使学生身临其境。这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力都得到了激发与发展,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美术鉴赏的审美能力。同时,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形式与内容上去指引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最好在作品展示过程中配以合适的音乐,便于学生感悟与体会,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对作品内容与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进行鉴赏,在自我探究与发现中提升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美术鉴赏课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抓住本学科的特点,强调最基本的审美知识,与此同时,还应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美术课堂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学习的兴趣。这样,将会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安静.高中美术鉴赏课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3]杜立红.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4(43)

美式花艺鉴赏范文5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洋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它的精神内核是 “笔墨”。

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一词在元代的绘画典籍中已经出现,一则见于夏文彦《图绘宝鉴》,其中说北宋僧仲仁画梅“以墨晕作梅,如花影然,别成一家,所谓写意者也”。另一则见于汤逅《画鉴》,他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之至清,画者当以写意之,不在形似耳。”前者意在“舍形而悦影”,强调的是略形而重意。后者主张创作的关键在于意的彰显,不应该把形似看作根本目的。在更早的画论里,虽然没有使用写意一词,但南朝宗炳的“畅神”说,唐朝张彦远的“怡悦情性”论,宋代欧阳修、苏轼的“古画画意不画形”、“笔简而意足”、“意气所到”的主张,都说明写意精神出现在前,写意画法出现于后,因此不但概括随意的画法可以表现写意精神,工细的画法同样也能表现写意精神。

3.主体精神

不能说中国艺术精神就是写意精神一端,“写意精神”强调了主体精神世界的表现,通过“寓意于物”、“寄乐于画”,实现个体的“畅神”。但中国的艺术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载道”精神,“载道”精神注意群体意识的表达,看重表现天人和谐的秩序和人际和谐的秩序,在中国画里一直存在。

另一个是“畅神”精神,也可以叫“写意精神”,比较注重个体意识的自由,个人精神对物欲的超越,这两者的互动和互补推动了中国画艺术的不断前进和发展。但“写意”与“载道”并非互不相关的,个体的“意”直接联系着精神品格和道德理念,所以古人说:“人品不高,用墨无法”。“载道”可以起精神导向的作用,不过也要通过个体才能实现,一张好的画不仅可以让人愉快,而且可以使人得到更高层的启示,因而在中国“载道”精神和“写意”精神,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表现出“寓教于乐”的特点。于是,在人们的认识中,这个“写意”精神就变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非常主要的且一直被关注被重视的方面。

4.传神

对写意传统的理解,无外“写”和“意”两个要点。“写”是指书写性,作画时应书法用笔,“意”是指作者主观内心的思想感情,可能是一种审美感情、一种精神品格,也包括艺术家的个性。“传神”的“神”是指客观对象的精神风貌,最早是讲人物传神,为人物传神写照,后来有人用到山水花鸟里面。因此,写意画在山水画、花鸟画中得到发展。在中国画“天人合一”写意性艺术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画家“望秋云,神飞扬;临秋风,恩浩荡”(南北朝王微《叙画》)的艺术情怀,使其对自然山水的表现变为人化了的自然,这不仅仅是“天”与“人”的高度融合,而且是画家内心世界自由扩展与情感的抒发。

写意画在长期发展中,造成了主客观结合的独特方式。画家是用“写意”主导“传神”的。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观,要点是不走极端,既抽象又具象。

画家虽然要以客观世界为依据,但不是被动地模拟对象,画中的客观对象已经经过了画家心灵的陶冶,注入了自己的感受,诸如抽取、疏离、夸张、比喻等因素,而且不同的人,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画得光有民族性、时代性,没有个性,没有个人风格,那也是不成功的。齐白石所总结的中国画的造型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包括剪裁,包括变形,还包括幻化。所以对写意精神的理解,有写,有意,二者可以并行不悖。作为写意画家更应该考虑:怎样在重视写意精神的前提下,把写意画法与工笔画法结合起来,把“写意”与“传神”结合起来,把“畅神”与“裁道”结合起来,怎样把写实因素,写意因素和传统的装饰因素加以解析重新整合起来。

5.意境

中国画的写意理论,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古代画论中,最早的“意”是讲“立意”, “意境”的意,是讲画家在创作作品以前要有一个意念,要有一个意想,要有一个意图,要有一个创意。这个意图,这个创意当然是跟创作者的艺术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主题先行”。看一张画首先是感受画家的“意”,画家的精神。所以一张好画不仅要笔精墨妙,还必须神满意足。笔精墨妙离不开在自由书写中形成笔墨相对独立的美,从而又要把意境、意趣书写出来。

美式花艺鉴赏范文6

一、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

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是集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之大成,经无数艺术家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积累的结晶;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具有颇为丰富的各种表演手段。戏曲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过程。所以,提倡学校开设戏曲艺术课,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进一步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戏曲艺术含有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欣赏,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纵观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出现了歌唱性乐曲教学的单一局面,课堂上常见的是中外名曲,我国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诸如戏曲、曲艺所见甚少。有些学生对西方音乐卓有兴趣,对贝多芬,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了解掌握较多,而对中国音乐杰作知之不多。尤其对我国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徽班进京,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对千百年传唱不衰的戏曲剧目与代表人物知之甚微;对中国自己的戏剧创作大师象关汉卿、汤显祖、王实甫、田汉、夏衍等知之甚少;对古往今来著名的戏曲剧作《西厢记》、《窦娥冤》、《桃花扇》、《白蛇传》、《红灯记》、《白毛女》、《沙家浜》缺乏了解。这种现状与当前我国音乐素质教育极不吻合,要打破这一僵局,必须作出极大的努力。

实践证明:艺术形式与艺术追求和思想意识与精神风貌密切相关。不同的形式与追求其结果不尽相同。时下,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找到与戏曲艺术结合的切入点异常重要。通过戏曲艺术教学,使更多学生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拥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国,在这些遗产中戏曲则是独具风貌的重要艺术形式。这里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表演,有长久传唱不衰的乐曲,还有传播范围极广的民间传说。这些必将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追求与兴趣,激发他们的民族信心与自豪感。因此,为弘扬民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进行戏曲艺术教育是音乐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演唱才能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设音乐戏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戏曲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唱念做打行行俱全,中小学生通过初学可置身于戏曲艺术熏陶之中,将使他们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那些脍炙人口、久唱不衰的著名曲目和唱段,如“花木兰”、“表花名”、“小放牛”、“:小姑贤”、“小女婿”,以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穿林海跨雪原”等,不但把学生带入了优美的境界,同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也得以丰富和提高。

戏曲艺术教育的初级阶段是了解和赏析的阶段。教师从戏曲的形成、发展、历史的沿革出发,试从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著名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一般性知识入手,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由欣赏著名艺术家,如梅兰芳、马连良、尚长荣、叶少兰等有代表性的演唱与表演,进而发展到对戏曲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内容主题及典型人物的分析与鉴赏。 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除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工作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很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只有进入这样阶段,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以升华。这一阶段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象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音乐教学模式。

三、实施戏曲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因此,在戏曲艺术教学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这主要体现在现代戏曲中,特别是象杨子荣、郭建光、李铁梅等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学生传唱,振奋他们的精神斗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是普通政治课所不能替代的。

当然,传统戏也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歌颂民族英雄主义、杰出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剧目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红灯照》、《秋瑾》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已救人精神的剧目有京剧《赵氏孤儿》、《除三害》、《铡美案》、《赤桑镇》等;取材于历史名著和历史故事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将相和》、《霸王别姬》、《打龙袍》、《二进宫》等;其他剧种、曲艺等也是同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好戏,如评剧《井台会》、《打金枝》、《茶瓶计》、《三节烈》等戏曲教育都丰富充实了音乐艺术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力的提高,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校中普及和推广戏曲教育既是继承与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

四、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建议

在认清对中小学生音乐课和课外活动进行戏曲知识学习与演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更应抓紧实验操作。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面上调查,摸清底数,选择确立好试点校、试点班。由点带面,让典型带动一般,先进行普及戏曲基本知识的工作,然后步入实际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