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法治意识范例6篇

培养法治意识

培养法治意识范文1

http://

关键词 高中生;法治意识;价值观;群体目标

以往的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和教育目的,仅仅是从防止未成年人犯罪这个角度进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政治法治文化日益丰富,法律和公民的生活越来越密切,高中生是进入社会的公民预备队,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性的法治意识培养,让他们不仅仅不能违法犯罪,还要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力和要承担的义务,本文从法治意识和法治价值观进行分析,明确高中生应当有怎么样的法治观念和行为模式,为中国未来中学生法治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中生需要树立的三种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相对于完整的社会人来说,高中生最需要的是关注自己和外界,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这三种意识是法律社会中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的自我认知,以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为依据,把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融合在一起的自我认知。高中生在学习中基本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但是这个角色可以使子女,也可以是兄弟姐妹,但是就“公民”一词,很多高中生还感到陌生,因为这种称谓在一般生活学习中不会存在和运用,它是法律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特有名词,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高中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公民身份的意识已经为法律所期待。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角色,要求高中生必须要树立起国家主人的地位意识,把自己和国家联系起来,不论是建设经济还是体现民主,高中生都需要把“公民”身份强硬地表现出来。

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公民的法律责任意识,也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责任人意识,这和政治学习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相通的。现阶段的中学教育往往对责任意识进行道德层面的教化,却忽视了法律层面的引导,对高中生应当灌输责任不仅仅在于道德的可遵守,也要进行法律责任的应遵守。法律责任不仅仅是承担犯罪刑事责任,还可能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这样在下一代的立法中,法案才可能为我们下一代的法律人所理解和接受。当我们的未成年人懂得了法律并理解了法律,那么法律权威自然而生,责任意识促使他们进行社会公正的自觉维护。

权利义务意识是高中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关键问题,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就很难理解自己的权利是他人履行义务的结果,而他人的权利也需要自己作出相应的利益牺牲来维护的。这点上,可以加强学生的法制历史学习,从著名的法律著述和法制故事学习权利义务文化,最终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享受自己的法律权利,也要严肃对待自己需要履行的法律义务,这样才能在未成年人心目中形成和谐的权义观念。

二、高中法治教育应培养的价值追求

法律意识的树立是法律被认识的重要表现,但是认识法律和理解法律并不是一个相等的关系,知道法律形式和理解法律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是法律学习和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公民意识还是权利义务意识,都在遵循一个合理的法律价值,这就是公平正义价值观。法治的公平正义,主要涉及到四个价值观的树立,即秩序、自由、公平和正义。

秩序价值是合理社会生存环境的基本保障,没有秩序,即使再民主再自由的国家,也可能变得混乱不堪,因为每个人的权利都需要得到保障和彰显,如果没有界限的张扬权利就可能使权利和义务突破平衡的临界。我们通过不同的法律调整和权利义务规制,就是为了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秩序环境,因此高中政治常常讲习的和谐与稳定,就体现在这个秩序价值之上。因此,在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应当教育他们树立起社会秩序为首要的价值追求。

自由价值是法律的终极目标。从生理学和社会学来看,中学生又特别是高中生因为校园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最渴望得到社会自由,往往就会选择脱离学校学习的正常轨道,那么高中法治教育就需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由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校园,要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有限度地,学生的自由在于学习的边缘,那么社会的自由边缘就在于他人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样的灌输可能更加形象地表示了自由价值的高中化展示。高中生在认识法律自由价值时,对于勤学和逃学之间可能会更加明白自由的真谛。

公平正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核心追去,宣扬的是人类社会一切真善美的标准。通过对历史和政治题材的学习,让高中生去理解公平观念的发展历史,比如男女平等历史、奴隶等级历史和贵贱差异历史,结合到当前经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更好地比较公平与非公平的优劣,形成内心自主的公平意识。对于正义,不能简单地看对与错,这个需要教育学生从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让学生认知正义价值的相对性理论。比如,我们打击犯罪是在伤害犯罪嫌疑人,但是我们却保护了无辜的人,那么从惩恶扬善这个角度和人民主权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正义才是绝大多数支持和维护的正义。

三、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教育的相关建议

大力推行实用性法律教育。高中生法治意识提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法律,学习法律,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在高中学习阶段可以进行普及。对在校高中生开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从而具备法治意识,具备运用法律处理基本法律事务的能力和意识。

将基础法律学习纳入高考之中。主要是将比如法理学中关于权利义务和正义公平的通识性法律知识加入到政治理论课的教授中,把这部分学习设置到高考测试选拔当中,让学生和家长能够真正重视起对法律的学习和研究。

突显司法机关的宣传能量。主动邀请校区所在地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对高中生进行校园法制宣传,特别是关系未成年犯罪和违法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知晓什么行为可为,什么行为不可为的规范行为模式,用警示和激励的双重方式提高高中生的法律学习和遵守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

http://

参考文献

[1]朱世媛.“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载《中国轻工教育》,2008年(4)期

[2]华金.“中学生法治教育研究——以高中历史课程中法制史为例”[J].载《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培养法治意识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教学;政治课堂;法制意识;着力培养

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程度是培养全面性人才的标准之一。法制意识的培养,不能随心随欲,同时也是不可一蹴而就的,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长久而系统性的任务。因此,学校进行政治课程教学时需要采取合理高效的方式,从而实现法制教育的稳定性开展。

一、培养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处在青少年阶段,对外界的判断力以及自身的认知力还很薄弱,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种消极不良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往往会失去自身的行为控制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当下,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益突出,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发展,对家庭、社会、自己周围的人际网络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青少年受到法制思想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然而初中政治课程的设立恰恰解决了这一难题,作为学生日常接触的学习科目之一,政治课程由此成为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融合法制思想的不二载体,广大青少年是其直接受益者。加强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法制教育,培养正确的是非观与法制观念,初中政治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挖掘课程资源

1.明确法律含义

在初中政治课中,教材内容不仅包括道德理论知识,还涵盖了一系列日常得以运用的法律条文,例如《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民法》《刑法》等。初中政治课首先从法律基础知识的介绍开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法律是什么,即:由国家制定的,并且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法律不是枷锁,而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让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法律。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通过这一点导入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对自己的公民身份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具有强制性,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具有普遍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切实维系法律与学生的相关性

教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着重介绍与学生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的法律,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使学生明确如何能够称之为犯罪行为以及违法行为,让学生明白与自己健康成长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道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前者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应当受到严格处罚;后者普遍概括为不履行法律规定或者超出法律禁止界限的行为。同时让学生知道违法必然受到制裁,即凡不履行法律规定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法律意识,为自己拉一根警戒线。

三、优化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政治课程一般较为严肃。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中应当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缩小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距离感,着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留下的弊病,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教学。例如在设计具体案例应对的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启发,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动性并用以正确分析现实问题。其次可以选定一个法制主题进行主题班会、模拟法庭或者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组织。同样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户外调研等多项活动,从而通过宣讲法律故事、进行典型案例审理等方式,将法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加深印象。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在学生假期过程中双向入手,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活动,从源头断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2.探索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师应当实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运用多重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理论传输与自我实践、合作学习与独立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进行合理科学的学习,提高学习效能。在学习之余,应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计划性插入情景教学,以游戏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提升学习的热情。学生自主寻找案例进行剖析再现,并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与想法。

3.注重课程教学的层次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情况,做到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教学设计与练习布置,将法制意识彻底融入学生生活。首先应当注重不同性格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不同的学习能力水平,进行深入分析,设置不同的层次与不同形式的教学。中学阶段法律教育是法律常识的启蒙教育,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与自身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应用,培养学生懂法知法守法的良好品质。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政治学科的特点,逐步渗透法律知识,使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观念的熏陶并将其转化为己用。

4.提高法制教育针对性

初中学生大多处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比较叛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除了以必要的法律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之外,更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在此年龄段内有不良行为或者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与帮扶,矫正不良思想,预防违法犯罪。学校及时对全体学生的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并存档备案,尤其是留守儿童,对管教宽松者,切实了解其在学校与家庭的双重表现,对行为不良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家长建立一个长期通信的渠道,及时交流、解决。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与关爱。

5.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化的发展,多媒体逐渐走进教育教学中,尤其对于政治、数学一类的严肃性科目,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将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用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案例展示出来。例如多数国家屡禁不止的,近些年来,由于青少年群体的是非能力较差,贩卖者逐渐将矛头转向这一群体,进行引诱。在讲解危害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多样化的案例供W生进行分析与警惕,搜索一些历史鸦片知识向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将任务下发给学生,让其自主查找资料,给以鲜明的对比,让其充分认识到的危害性,自觉地抵制、拒绝。

在当今社会,由于法制观念培养教育的不及时,教育模式不完全,导致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从而使犯罪率大大增加,给家庭、个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初中政治学科的开设有效地为法律知识的普及提供了联系的平台,与青少年直接进行对接,将法制意识留在心中,更加珍惜现下的稳定美好的生活,为其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遵守法律并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培养出能够适应法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初中政治课程的教育任重道远,必须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努力,在提高学生自身法制观念的同时,也为国民素质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岑光庆.初中政治教学如何有效渗透法制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0):18.

培养法治意识范文3

关键词:依法治国;理工科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

一、当前理工科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现状

(一)理工科大学生宪法意识状况调查

笔者对重庆两所大学2013、2014两个年级共360名理工科大学生的宪法意识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宪法知识的学习还是很重视的,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宪法意识比较薄弱,宪法的知识比较欠缺。具体调查数据如下:

1、对宪法知识的了解以及重要性的认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33.3%的学生宪法知识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46.34 %学生的宪法知识来源于网络和新媒介,受社会舆论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19.43 %。70.8%的学生认为宪法对于现实社会学习非常有必要,79.5%的学生认为自己宪法知识欠缺,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说明他们还是重视的。70.6%的学生认为宪法对于现实社会学习非常有必要,17.8%的人认为地方法律更加具有实用性,11.6 %的学生认为不了解也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学习宪法的积极性较高,认为学习宪法还是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表明部分工科大学生宪法知识缺乏,宪法意识薄弱,没有形成系统的宪法意识。

2、现实案例中具有宪法意识的能力调查

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关或者突发事件时能够具有宪法意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如勤工俭学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占62%,无意向的人占38%;如购物时商场保安人员无理搜查你随身携带的物品,拒绝强烈抗议的占58%,找商场领导或消费者协会解决的占25%;忍让、不和他一般见识的占17%。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是具有法律意识的,但还有部分学生宪法知识缺乏,学校系统的宪法知识教育还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

3、对当前高校宪法教育的满意度调查

在高校宪法教育中,46%的学生认为学校对于宪法教育的普及以及推广是很满意的,这说明学校开展宪法教育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5%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学宪法知识缺乏针对性,不能与所学专业结合;18%的学生认为校园法律宣传不到位,存在形式化倾向;11%的学生认为只有文科专业同学需要开设法律课程,理工科可以不必要开设。这表明高校在开展宪法教育以及宪法意识普及工作中还是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二)理工科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宪法权利意识不强

调查显示,理工科大学生中,有的对宪法权利意识的概念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享有宪法权利,有的学生对宪法权利的追求体现出不关心的态度,少数学生抱以消极的社会道德观念。部分学生对于宪法权利的理解仅仅为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对于言论自由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知道的不多,常处在被动局面。学习的热情决定着接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理工科类学生属于技术应用型,部分学生对于宪法意识的认知存在偏见,认为学习宪法没有实用性或显性价值,造成对宪法知识的被动接受,无法从实践和生活中感知法律知识和宪法意识的重要性,这他们是宪法意识薄弱的原因之一。

2、没有形成宪法至上的理念

宪法是公民自由之保障,是公民权力之源泉。在根本原则、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问题上,宪法规范了治理国家最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规范了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工科大学生普遍认为地方法律法规要比宪法更加具有实用性,一般法律更易于解决日常纠纷,一些同学甚至认为宪法是国家大法,解决的是顶层设计、国家层面的问题,并不能解决实际生活发生的问题。

3、宪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设立法律专业或法律的公共基础课,但是实际上课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高校并没有针对宪法开展专题教育宣传工作,宪法的教育受到了忽略;或者虽然开展了宪法教育,但往往拘泥于形式,贴几张海报宣传,办几次宣讲大会,在学校挂宣传横幅,这些手段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不能达到使宪法走进生活、深入人心的作用。

二、加强理工科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当代中国开辟了一条治理国家和未来发展的光明大道,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将宪法的内涵精神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水平。

(一)加强宪法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宪法知识的掌握是形成宪法意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学生学好宪法的有关知识,才能进一步认识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工科院校,除了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应根据工科专业的特征开设相关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宪法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将宪法意识培养、行业法规教育等作为必修课。在宪法的传播与普及过程中,学生耳濡目染,对宪法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既增强宪法的权威性,也不断培养学生形成宪法至上的观念。

(二)改进教育模式,提高法治教育成效

学校在办学宗旨上要依法办校、依法治校,努力创建一个健康向上、氛围轻松的校园环境。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合法权利如何保护的问题,各高校对触犯校规行为都制定了严格的责任处罚,却没有给学生申诉、旁听的机会,甚至有的高校对触犯校规的学生直接武断的裁决,遭到学生的上诉和控告。因此,高校在制定规章制度之前,应该予以公示,采取民主的方法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既体现学校办学体制的公平合理,又使民主、法治理念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将法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采用“教学案例法”等方式,充分运用网络社交等新媒介教育教学资源,将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学内容上可以讲工科专业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与国家制度、管理体制等,讲深讲透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的法治精髓等,使学生在思想上深刻认识和确立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理念,宪法是每个人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三)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宪法教育氛围

学习宪法的基本内容、领会其精神实质,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普法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动员和宣传教育。工科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需要全社会形成遵守法律、维护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良好氛围。只有形成合力,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使宪法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高校在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宪法意识教育时,可以根据教育目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宪法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学校可以举行关于宪法的实践活动,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活动,走访附近的社区、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既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在宣讲过程中使宪法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加强大学生宪法意识的培养,将进一步深化他们对依法治国方略、法制建设的理解、认识和认同,从而转为遵守法律、维护宪法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10-23

[2] 李志强.新中国法治之路的回顾与思考[J].消费导刊,2010(4)

[3] 张书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键在党[J].党政研究,2014(4)

培养法治意识范文4

关键词:职业高中政治教学;合作意识;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合作教学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近年来,合作教学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对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有非常大的作用。对职业高中政治教学来说,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只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开展合作教学的意义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教学的教学形式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职业高中各科的教学也开始了全面的更新调整。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适时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合作意识,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促进合作教学的有效开展。在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为高校输送更多素质全面、综合能力水平高的人才,革新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使他们具备合作、竞争和发展等诸方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有效策略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种教学形式,目前已在很多职业高中政治课堂中得到了应用并推广。但是,要想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学习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此,职业高中政治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明确合作形式,加强互动合作

职业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具体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合作与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和见解,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与别人进行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有效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法庭这一节时,为了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加深对法庭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的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顺利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这种合作学习的任务仅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能完成的,需要集体紧密合作,形成合力,促进合作活动的顺利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有效的合作再现法庭审判的过程,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法庭审批程序等方面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一举两得。

(二)开展小组辩论,提高合作能力

很多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态度比较冷漠,不会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或者对教师的要求表现出不积极、不配合的态度,影响了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使合作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寻找到他们的兴趣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学生通常对比赛是非常重视的,因为比赛结果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荣誉。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辩论赛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比如在讲到"公有制与私有制"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赛,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在辩论开始之前,学生就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积极地查阅、搜集资料,并为了小组的荣誉而献计献策,经过讨论与交流,确认发言稿和辩手。经过充分准备,课堂辩论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学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三)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合作意识

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人际关系也较为简单,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不知道如何与社会上的人进行沟通,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职业高中政治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开辟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范围,使他们积极走向社会,从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从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例如,在讲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开展一项问卷调查活动,让学生自己做一份问卷调查并到社会上去实践,调查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情况,并完成实践报告。同学们在接到这项任务时积极主动地查阅了相关资料,在交流与沟通的前提下做好了调查问卷,并在课下完成了调查过程。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会了怎样编写调查问卷,并掌握了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增强了合作意识。

(四)避免形式主义,调动学生积极性

合作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一直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但随之而来的是形式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略了实际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在一些观摩课中尤为严重。这些看似合作气氛非常浓厚的合作学习,却没有实现真正的合作,很多学生由于知识所限,很少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应。也有很多学生对教师的回答过于肤浅,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不能对所讨论问题的本质作出透彻的理解,不能发挥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在合作教学中将合作培养教学落到实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享受"合作"的过程,真正享受这个相互配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意识,避免形式主义的合作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指导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开展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才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谭鸿敏.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J].文教资料,2011(04)

培养法治意识范文5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 合作意识 教学目标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致使人与人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作越发的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想要完成一件事,就必须要将多人的甚至是一个团队的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将其完美实现。由此可见,在高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具体到高中政治教学而言,它是一门体现人文精神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政治教学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帮助学生增强合作能力。本文就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要增强

如果想要更好地通过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的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就要增强互动合作。在政治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不仅是教学基础,还是有效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时时与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教师可以在授课时针对一些问题向学生提问,同时学生也要给予回答,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或知识点时,也可以向教师进行询问,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又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下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课下搜集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料,等到下次上课时要求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拿到课堂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如果资料中有不理解的知识,教师则要给学生进行讲解。最后,教师再与学生一起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学生不仅会更好地接受课堂知识,同时也会领悟到合作的意义。

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互动合作的积极性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来调动学生与自己互动合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等,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这种行为给予表扬与肯定。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自动地与别人进行合作,最后将问题解决。比如,在讲解一堂需要多位学生参与才能完成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提出要求,让他们自由组成小组来完成这项课程任务。要想完成这项任务,小组成员就必须进行分工合作,这就需要小组成员必须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以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这样,通过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构建良好的合作平台,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更加明确合作的重要作用。

三、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社交协作能力

对于高中生而言,其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接触的人几乎都是上学的学生,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不知道如何与社会上的人进行交流,这非常不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去慢慢接触社会,试着与社会上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比如,当讲到政治教学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做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内容是“社会上的人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写一份调查报告。这样就迫使学生主动走上大街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去图书馆搜集相关的各种资料。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增加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合作意识,一举两得。

四、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在的很多学生课堂积极性很差,甚至对教师的提问不予理会。这就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与学生进行合作。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如何应对呢?我认为教师可以比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对比赛这两个字比较敏感,也比较重视,在比赛中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来获得比赛的胜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组辩论赛,就会迫使学生积极地去查阅有关书籍,搜集各种资料,赢取比赛的胜利。由此可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辩论赛,不仅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才能力、思辨能力及合作能力。

五、避免纸上谈兵,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提出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培养的方法,教师要切实地运用到教学中去,避免纸上谈兵,从而真正将学生的合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具体而言,在课堂上,教师要杜绝只有少数学生参与教学合作的现象发生;要自动地与那些由于腼腆或成绩差等原因不愿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进行交流;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此外,教师还要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宽知识层面,这样有助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合作式的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参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主要起着指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塑造成具有突出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谭鸿敏.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方法[J].文教资料,2011(10).

培养法治意识范文6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公安院校 学生 警察意识 培养

一、当前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培养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工作的复杂性和对敌斗争的严峻性,为新时期人民警察的素质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在拥有扎实的公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同时,需要同时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法治意识、奉献意识、廉洁意识等涵盖丰富的警察职业意识。当前,社会治安的新形势、公安工作的高标准、队伍建设的严要求及教育国际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尤其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对公安高等教育特别是警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

目前公安院校学生都是“90后”群体,思想非常活跃,但辨别能力比较弱。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中,学生接受各种思想文化影响的途径更宽、更快,从而造成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强烈冲突甚至可能出现价值观偏差的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变革使学生在关注焦点、学习动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如何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如何顺利完成学业、如何适应毕业入警制度变革带来的竞争压力、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越来越多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给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

(二)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经济社会的发展,治安形势、犯罪特点的种种新变化,社会和行业对警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和造就卓越警务人才,已经成为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卓越警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学生成才模式的复合性,培养过程突出理论实践相结合与知行的统一,强调通专结合、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既具备系统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过硬的警务技能、较强的社会治安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还需具有创新的思维、开阔的视野、顽强的作风和服务民众的意识等。

二、培养和强化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警察意识培养,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作为公安院校的老师,要弘扬师德、关爱学生,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广大教师要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永恒追求,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努力以高尚的师德修养、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真正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充分发挥自身所长,为学生专业学习、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竞赛等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专业介绍、专业讲座或专业沙龙等方式,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专业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凝聚力。要帮助学生制订专业学习规划,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引导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要组织学业咨询团队,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或通过QQ、微博等网络手段进行答疑,悉心为学生答疑解惑。要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专业学习引导、专业思想教育及教学系部和学生管理大队之间的协调联系,及时通报学生学习情况及在教学环节发现的学生对警务化管理的意见建议,积极协助学工部门、学生大队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综合素质测评、评先评优、党员发展等相关工作。

(二)夯实管理基础,发挥警务化管理在养成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养成教育是警务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将警务化管理的制度内化为学生个人自觉的行为规范,将给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会让学生受益终身。也就是“打牢基础、养成习惯、学会做人、终身受益”。大队是警务化管理制度最直接的执行者,学生警务化管理的开展,主要由学生大队完成。落实警务化管理,必须紧紧抓住“五字诀”:一是“学”,就是组织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警务化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新生入学集中学、老生在校经常学、发现问题重点学”,把制度深深刻入学生的大脑。二是“做”,就是引导学生按照警务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人处世,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出好每一次操、站好每一次队、叠好每一床被子、擦好每一双鞋、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明白“习惯成自然、点滴养成之”。三是“督”,就是强化督促检查,切实发挥制度的刚,及时纠正学生违反警务化管理制度的行为,确保警务化管理每项标准落实到位。四是“评”,就是结合警务化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督查情况,通过集合、点名、队务会开展经常性的讲评、点评,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议,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警务化管理目的、意义,形成对警务化管理制度的理性认知和行为认同。五是“省”,就是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内省、自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内在的心理约束,形成自觉执行警务化管理制度的坚定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警务化管理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的精神升华。

(三)多措并举加强学管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学管干部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警务化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进一步加强学生管理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一步明确学管干部的角色定位,全面提高学管干部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学管干部队伍,是培养和强化公安院校学生警察意识的前提和保障。推进学管干部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首先要加大辅导员选拔、管理、使用工作力度,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严格按1:100配齐配强学生管理干部。其次不断优化学管干部队伍的结构。要选调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优秀毕业生和引进招录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充实到学生管理干部队伍,不断为学管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学管干部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鼓励并支持专职学管干部攻读硕士学位,改善学管队伍的学历结构。要注重培养、造就一批专家型学管干部,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警务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要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管干部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就业指导师进修培训,在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获取各类资格证书,努力造就一支“一专多能”的“专家型”学管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专职学管干部队伍的职业化建设。V大学管干部要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学管工作就是自己事业所在、职责所在。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学管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激励、职务晋升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四)多部门积极联动,坚持服务育人、文化育人。

学生警察意识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学生第一、服务至上”,建立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优质服务和各类保障。要建立《教师干部联系学生寝室制度》,全校教师干部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把联系学生寝室扩展到联系学生,经常主动深入到学生寝室,开展思想教育、学风引导和指导寝室文明创建,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训练、交友、心理、家庭等基本情况,主动为其答疑解惑、帮助解决困难,成为其品质上的典范、学业上的导师、生活中的朋友,辅助其成长成才。

服务育人要特别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卓越警务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完善健全学校、学生工作处、大队、区队、寝室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开好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服务,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通过普查、定期排查及时发现心理危机情况。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促使教风、学风、校风的健康形成,起到对学生思想引导、情感熏陶和意志磨炼的功能。要把校园文化建设自觉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以“忠诚”文化感染、熏陶师生员工,激励斗志,塑造形象,凝练精神。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形成良好的大队文化和专业文化,其内涵是大队师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价值取向。大队文化具有^强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控制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专业认同感和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乐学感,产生职业使命感,激发归属感和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设立荣誉室、布置文化环境、制作大队网站、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库等多种方式建立和培育大队特色文化。如开设大队微博,宣传介绍学生学习、生活、训练、执勤、文体活动等,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情教育影响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王树国.公安精神文化四层理论体系的内涵和应用[N].人民公安报,2012-01-01(3).

[2]于洋,何睿.论警察职业认同[J].政法学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