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初级论文范例6篇

工程初级论文

工程初级论文范文1

本文以初级公务激励为研究对象,以个体激励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等激励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初级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初级公务员的特征和职业路径需求,探索了适合初级公务员发展的激励制度和措施,以解决初级公务员工作动力不足,职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为完善公务员激励提供有益路径。

关键词:初级公务员;激励;职业发展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初级公务员

根据《公务员法》等相关规定,本文认为我国的初级公务员是指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处于主任科员级别以下的非领导职务业务类公务员。初级公务员按职务序列可以分为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和办事员四类,对应的级别为九至十五级。

(二)初级公务员激励

初级公务员激励就是以政府组织为激励主体,充分认识初级公务员在工作中担任的角色、职务职级、行政能力等特点,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在晋升、培训、考核、奖惩、工资等激励制度上设计满足初级公务员现阶段需求与职业发展需求的制度体系,使初级公务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其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供组织保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以实现政府组织所期望的目标。

二、初级公务员激励的理论基础

(一) 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是指使员工得到满足并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是非满意因素,是指若缺少它员工就容易产生不满的消极因素。

(二)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是职业生涯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人在不同的职

业发展阶段中,对职业的需要以及追求发展的方向和采取的行为方式存在较大异这些差异同样包括着阶段和年龄特征的概念。

三、我国初级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务员激励机制取得的成效

1. 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的有关“定期升级工资”的规定,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999年7月、2001年1月和2001年10月提高了公务员的工资标准,四次调整共使公务员工资水平人均提高了320多元,这与政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是政府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积极转变职能的有效举措。

2.考核制度进入规范化

根据有关统计,全国每年平均95%以上的公务员都参加年度考核,以98年度考核为例,98年度参加考核人数5043557人,占当年公务员总数的3%,其中确定优秀等次698339人,占考核人数的13.85%,称职等次4337628人,占参加考核人数的86%,确定不称职等次7590人,占参加考核人数的0.1%5,1240人由于考核不称职受到了降职处理。”

3. 竞争上岗取得显著成效

竞争上岗是一种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主要特征的干部选拔任用方法,是对传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构建干部竞争激励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上岗对于促进机关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不正之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初级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

1.初级公务员激励缺乏针对性

我国对公务员激励实行的是对全体公务员运用整体划一的激励制度、措施和方法,而针对全体公务员的激励虽然会对初级公务员起一定的作用,但却由于忽视了初级公务员的特点和职业路径发展需求,没有认识到各种激励因素对各层级公务员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致使现行的激励制度和措施对初级公务员激励的针对性不强,激励的功能得不到完全的发挥。

2.初级公务员激励缺乏持续性

我国现行的激励制度和措施为初任公务员融入政府组织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但在初级公务员职业生涯的中、后期,各项激励制度和措施并没有为初级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晋升、考核、工资等制度的不完善反而会挫伤初级公务员工作的进取心和积极性。

3.初级公务员激励缺乏系统性

我国现行的初级公务员激励仅局限于各项激励制度或措施的实行与完善,很少从系统的角度对各项激励制度进行评估,且初级公务员在工作中所面对的服务对象―人民群众,他们的反馈也很少被纳入到激励的评定中,致使对初级公务员的激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初级公务员激励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激励意识

长时间以来,我国公务员在激励意识方面存在的痛疾仍然对公务员激励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官本位思想、论资排辈思想等。在对初级公务员激励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初级公务员激励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和管理责任意识缺乏。

2.激励制度不完善

我国实行的各项公务员激励制度己经得到逐步完善,但是现行的这一系列激励制度对初级公务员所起的激励效果却不甚理想。对初级公务员来说,公务员激励制度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3.激励实施过程中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各项公务员制度,能够对初级公务员产生激励作用的规定、条款较多,但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还与现实的外部环境有一定差距,更多的表现出当前我国初级公务员激励实践中尚存的不足和偏差。

四、完善初级公务员激励对策

(一)完善激励意识

初级公务员构成了我国公务员队伍的主体,因此对初级公务员进行有效的激励能够对我国公务员整体素质和行政能力的提升以及政府效能的提高产生重大的影响公务员激励制度的完善必须先从激励意识的优化做起,只有认识到初级公务员激励的重要性,才能在激励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初级公务员的特征和需求,为初级公务员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合理的匹配过程和可预见的发展蓝图,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体系。

(二)完善职务职级晋升制度,扩大初级公务员职业晋升空间

在我国现行公务员晋升制度中,晋升资源有限性和晋升需求无限性的矛盾使得公务员对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趋之若鹜,助长了不正之风,使其中公平竞争的成分弱化,打击了初级公务员的积极性。因此,完善公务员的职务职级制度,扩大初级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相互对应幅度,健全公务员职务调整制度,可以通过更加合理的制度安排,科学配置政府组织的人力资源,更好地调动初级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注重公务员职业生涯发展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组织需在认真研究分析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在培训设计时注重初级公务员在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尊重初级公务员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同时政府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公务员调整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融合,力争个人自我实现与组织目标达成之间的协调。

(四)完善工资制度,实行公务员绩效工资制

绩效工资在激励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和稳定公务员队伍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也是公务员工资制度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根据不同级别公务员的职业发展规律,实施相应的层级工资,同时利用级别工资和绩效工资拉开不同级别、不同工作能力公务员之间的工资档次,以保证工资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

结语:

初级公务员激励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政府组织来说,是怎样激励能防止初级公务员的的惰性,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务员整体的行政效率;对初级公务员个体来说,是怎样激发其工作热情,加快其职业发展步伐。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初级公务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指出初级公务员激励的方向及措施。相信若将其运用于公务员管理及激励的实践过程中,会对初级公务员的激励带来一定程度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耿相魁.:构筑公务员激励机制的理性思考[J].长白学刊,2009,04:71 -74.

[2]耿相魁.: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J]大连干部学刊,2009,07:25-28.

[3]吴颖.基于员工满意度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优化研究[D].导师:刘帮成.上海交通大学,2013.

[4]耿相魁.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J].当代社科视野,2009,Z1:15-20.

[5]耿相魁.论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健全与完善[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9,02:42-47.

[6]席仲安.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估创新研究[D].导师:何翔舟.浙江工商大学,2013.

[7]耿相魁.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D].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04:37-41.

[8]徐俊峰.初级公务员素质模型构建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7.

[9]玉长文.转型期我国基层公务员激励机制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7.

[10]彭宏.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需求及激励政策的调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李婷婷.公务员绩效评估公平感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实证研究[D].导师:蔺丰奇.河北经

贸大学,2011.

[12]彭风波.公务员职务晋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研究[D].导师:王建基.新疆大学,2012

[13]徐莉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研究[D].导师:钱宁.云南大学,2010.

工程初级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问题;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36

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的初中班级管理中仍存在着种种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班主任管理的实践经验,对当前初中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初中班级管理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

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系统工程,它要求班级管理者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一系列与育人有关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管理知识,涉及范围非常广阔。目前,初中班级管理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班主任中有些老班主任敬业精神强,经验丰富,但观念守旧,与学生代沟较深;有些中年班主任能力偏低,责任心不强;有些青年班主任责任心较强,积极性较高,但经验不够,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种:(1)是教育部门及学校不够重视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班主任普遍缺乏管理班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班主任没有班级管理理论知识的扩充和更新。(2)是班级管理者无暇学习班级管理系统理论。在“应试教育”仍占主体的今天,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班主任不仅要上好课,处理班级相关事务,还要应付一些形式主义的检查,无暇学习班级管理理论。

1.2 初中班级管理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在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中,班主任都被认为是学生的管理者、监督者和引导者,具有较大的权威,有的班主任总认为,学生不成熟,不会议事,只要自己的决策是对的,在班里命令就行。其实,这是导致专制型管理的根源。他们认为初中班级管理的对象――12-15岁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不够成熟,能力也较弱,班主任从心理上认为这项工作没必要让学生参与,学生完全处于被管理的地位,没有任何参加班级管理的途径和机会,完全失去了其班集体的主体地位,班级管理出现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的现状。

1.3 初中班级管理内容片面

班级管理是对班级全部资源的管理,只有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班级管理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目前在班级管理内容上存在严重的片面化倾向。

(1)重视常规管理,忽视培养的学生的综合能力。

(2)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习指导。

1.4 班级管理中师生的人际关系不够和谐

人际关系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团结和学习效率的高低,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但现阶段,在班级管理中仍存在种种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形同陌路”。综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不公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偏向人缘型学生,对他们偏爱有加,忽视中间型学生,厌恶嫌弃型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学习内容的专注程度。(2)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班主任不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和真实感受,因此不能以最合理的方式去管理学生,不能有效引导和组织班级活动。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从而使得家长不能有效地配合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家长也不能全面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在学校各个方面的表现,因此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做到有效地帮助和指导。

2、优化初中班级管理的对策分析

2.1 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优秀的班级管理者

2.2 以人为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施行民主管理

2.3 班主任应注重班级管理技巧

2.4 创建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都确认:人际关系是教育学生学会生活的核心问题。因此,在班级工作中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1)教师应该是做人际交往的典范。教师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上要有情有理。

(2)知行同步,指导学生正确的交往行为方式

利用晨会、班队会、实践活动等一切契机,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讲“群体内聚力”、“冲突与沟通”等社会心理学知识,通过创设积极的交往环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平时有目的地组织一些主题班会,把学生十分自然地带进教师精心设计的良好人际网关系中。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在班集体中,通过各种交往活动表现和发展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那些适应不良的学生,要善于为他们在班集体或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心理气氛,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们与同学友好交往的机会,并坚决制止嘲笑、挖苦、讽刺等不良行为,同学也要为他们寻找合适的场合,使他们独特的才能有施展的机会,以利于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和自信。

(4)教师要充分注意发挥家长、社会对形成班级良好人际关系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密切配合,创设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当前初中班级工作管理中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作为班级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班主任影响和感染着每位学生,而且也是管理好班级的重要因素,一位人格高尚且循循善诱的班主任,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要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正荣.中小学班级管理:从技巧到技术[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9月

[2]张万祥.班主任工作创新艺术100招[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3]万玮.班主任兵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4]胥持文.中学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04月(上旬刊)

[5]马忠敏.初中班级管理要“管”、“育”结合[J].文教资料,2007年第13期

工程初级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加强学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使党的建设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以学习思想为指导,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加强学习制度建设、强化学习阵地、丰富学习内容、采取有效学习方式和注重学习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以学习思想为指导探索学习型政党建设

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等工人阶级政党领袖,都对党的学习作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列宁曾说:“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P699也强调:“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2]P179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3]P185的命题,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一系列有关学习的光辉论著,形成了学习思想,指导着建设实际上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倡导终身学习。他号召全党干部都要进“无期大学”,要求全体党员都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生学习思想。他告诫全党要端正学习态度,“学习一定要学到底”,[4]P184要克服自满心理,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重视团队学习。他注重培养全党学习的良好风气,希望“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5]P179实行比学赶帮。他强调“要有组织地学习”,提出“要设立教育部,建立起学习制度”,组织各种“学习小组”,[6]P553来推动全党学习的热潮。他还创造和倡导了整风运动这种在党内普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形式。提出“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7]P178他强调学习要“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8]P802这一方针后来发展成为指导全党学习的总方针。在学习方法上,他还提出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等方法,并特别强调运用“挤”和“钻”的方法进行学习。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和参加了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制定。他的学习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继续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发挥指导作用。反复强调全党要加强学习,学习过去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除学习马列理论外,还要学习经济建设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他重视对工农干部的文化教育,主张教育向工农开门;要求党的各级干部“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9]P1481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学习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根据新中国成立后党自身建设的实际情况,在新的环境中积极探索学习型政党建设。

(一)加强学习制度建设,不断兴起学习热潮

党通过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在职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轮训全党中高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等,规划部署了全党开展大规模的学习活动,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如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干部学习正规化制度、学年制、考试制、干部轮训制度、高级干部自修制度等。这些制度较好地结合执政党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极大地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党三次兴起学习热潮:第一次是学习12本书的热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推荐的《共产党宣言》等12本书作为建国以后“干部必读”。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和党中央的要求,全党兴起了读书的热潮,12本书成为干部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教材,成为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主要经典文献。第二次是学习著作的热潮。为了适应全党学习的需要,1951年10月,《选集》开始出版,党的各级组织纷纷发出通知,提出学习的具体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随即掀起了自觉学习著作的热潮。第三次是学习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热潮。1953年12月,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制发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随着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的下发,全党兴起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学习活动,切实地解决了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转变问题。

(二)重视学习阵地建设,提高执政团队的整体素质

1.加强执政党党校建设。执政后,党按照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要求加强党校建设。1953年9月,党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加强党校工作的问题。会后,中央将原来5个中央局党校和山东、华南两个分局党校改为7个中级党校,制定了马列学院(高级党校)和7个中级党校轮训高、中级干部的计划,规定了各级党校的学习课程。1955年中组部和召开了两次党校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党校“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增强党性”[10]P784的教学方针。全党正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党校教育网。

2.重视干部学校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部门及各个业务部门成立了大量的干部学校。据政法、财贸、群众团体系统不完整统计,全国省、市以上共有干部学校和训练班347所。其中:中央一级34所;省、市一级313所。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初,共培训干部一百二十七万五千多人。[11]P773

3.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1950年11月,政务院发出《关于举办了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要求把工农干部培养成为新的知识分子,以适应建设事业的需要。据统计,1952年工农速成中学有51所,在校学生达18806人。[12]P74到1955年底,干部文化补习学校265所,在校人数84729人。[13]P273

(三)拓宽和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党执政的整体水平

1.把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1951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将党员的理论学习,按照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分为三级。随后,全党不断掀起理论学习的高潮。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参加理论学习的干部达二百五十多万人。

2.加强文化学习。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员文化程度普遍很低。据1949年下半年的统计,在326万多地方党员中,文盲半文盲占69%,小学文化程度占27.66%,中学文化程度占3.02%,大学文化程度占0.32%。[14]P158为适应经济建设任务对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要求,1953年12月,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有计划地提高工农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骨干。据统计,1954年至1955年两年间,通过业余文化教育,全国共有17万干部摘掉文盲的帽子,26万名干部达到了小学文化程度,6万多干部达到初中毕业程度。[15]P273

3.重视业务技术的学习。为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党有计划地抽调大批干部到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开办的各种干部专业培训班,学习财经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据不完全统计,1951年至1954年,全国各高等院校共培养专业干部2.2万人。1956年1月,中央要求各级专业干部学校采取“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方针,在课程设置上,业务理论课与业务实际课可占到整个课程的60―70%。[16]P777此外,党还通过派遣留学生的办法,到苏联和东欧的人民民主国家学习科学技术和财经管理知识。

(四)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确保学习落到实处

1.分级学习。1951年2月,中央制定《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将全党的理论学习,按照党员理解能力的发展程度分为三级,对每一级的学习对象、内容、时间和方法等作了详细规定。规定要求用考试来决定学习者参加那一级的学习以及学习的成绩,有效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2.以业余学习为主。干部的学习有在职业余学习和离职集中学习两种方式,而以业余学习为主。为帮助在职干部业余学习,各地党委开办干部业余学校。业余学校充分考虑在职干部业余学习的特点,较好地处理工学矛盾,既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影响干部的日常工作。据统计,1953年初,全国各地举办的业余政治学校达到842所,在校学习的在职干部有43万多人。[17]

3.农村党员采取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三种:(1)冬学。党根据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在冬季农闲时,从1949年冬到1955年冬,连续组织了7次适合农民特点的冬学教育运动。据1951年的数字,农村冬学入学人数达到4200万人。[18]P576党动员和鼓励农村党员积极参加冬学,并在其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集训。集训党员,一般是在中央出台新政策之后,各级党委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集训时间一般安排在秋季,每期约10天至15天左右。集训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3)党课。党课的内容主要包括:党的总路线教育;党在农村中各项政策教育及党的基本知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教育。党课的形式以讲解为主、辅以联系实际的讨论,一般每月定期上党课一次或两次。党课的教员,一是指定县委、区委委员或县、区机关中有讲课能力的党员干部兼任;二是从支部中选择政治文化水平较高的支部委员或党员担任。[19]P331

(五)注重学习成果转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能在指导实践中见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苏联是唯一可以借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中央要求全党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来建设新中国。然而,苏联的情况与我国有很大不同,它的建设道路也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在这样背景下,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既学习借鉴苏联经验,又大胆突破苏联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和新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1953年,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依据列宁的过渡时期学说正式提出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将过渡时期的起点从新中国成立算起,并明确过渡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相当长是多长呢?最初设想是3个五年计划,即10年到15年时间。总路线学习纲要也指出:从苏联社会主义改造所用时间来看,我们的改造也需要这么长时间。当时测算过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从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到完成,用了10年或稍多一些时间。那么,中国设想用10年到15年过渡到社会主义,还算是打了一点机动时间的。[20]P218

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突破了苏联的传统模式,以极大的勇气对新的实践进行理论上归纳和总结,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最为重要的理论成果,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首先体现在如何对待民族资产阶级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暴力没收不是“剥夺剥夺者”的唯一途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列宁试图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赎买理论付诸实践,结果失败了。党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形式和“四马分肥”的改造原则,把改造企业和改造资本家本人结合起来,将本来属于对抗性质的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赎买理论变成了现实,顺利解决了中国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学习型政党的经验教训

1.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克服教条主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向苏联“一边倒”、学习苏联经验是一项基本的国策。应当说,学习苏联经验对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是起了有益的作用的。但由于苏联经验本身的缺陷,再加上我们在一段时间内片面强调按照苏联规定的内容进行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性学习不够,联系中国实际不够,独立思考不够,这就导致了党“由民主革命时期的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转到更多地信从斯大林创造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模式,其标志就是轻易地放弃了自己长期总结出来的新民主义经济理论,转而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21]P3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2.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学习专业知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其次还要广泛学习国家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全新的国家经济建设任务,虽然反复强调学习经济工作是全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但从总体来看,全党的经济知识储备是不足的,在历次的学习活动中成效也很有限。经济知识的不足,促使党在经济建设中面临困难的时候,不是从经济建设本身,而是习惯于从思想文化,尤其是从政治找原因。正如李所说“不研究经济规律,主要是从政治看经济问题。”[22]这应该引起当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重视的一个历史教训。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4][6]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5]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11][16]中央组织部编.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

[12]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15][19]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7]各地干部业余理论学校简况[N].人民日报,1953-1-27.

[18]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2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工程初级论文范文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分类号】G635.1

引言

初中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格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又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校制度的执行者,班主任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才能做好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1 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理论不够完善

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是初中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班主任应该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断摸索,并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潮流不断的将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水平是衡量班主任综合素质的主要依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管理效率。同时,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还能促进初中班主任更为全面的接受现金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生成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初中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缺乏足够的教育管理理论,而且不够完善。

(二)初中班主任的心理不够健康

现如今不仅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有问题,部分初中班主任也因压力过大而开始出现心里健康上的困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教师普遍都有较大的压力。在被调查的老师之中,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承受着很重的心理压力,而接近一半的老师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在初中,这些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繁琐且复杂,就更需要承受更多的压力,一些心里素质差的老师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各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关注初中班主任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使其能够尽快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三)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不够科学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下,一些开明的初中班主任为管理好整个班级,主动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看待问题,做到事事以学生为本,从而提高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效率。但一些墨守成规的初中班主任仍然将应试教育作为主体,根据自身经验去片面的管理整个班级,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关心、爱护学生。使得学生从心里抵触老师,极易与老师发生口角。进而影响了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由此对管理班级造成极大困难,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2 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完善初中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体系

现如今,“科研管理”和“民主管理”取代了传统的“经验管理”和“权威管理”。为适应课改要求,班主任也应主动转型。因此,初中班主任要想做好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一方面班主任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习全新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论,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熟练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本内容,不断完善初中班主任自身的教育管理理论,提高管理班级的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通过对专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培训来转变初中班主任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同时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举办主题研讨会,传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思想。由此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完善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教育管理体系,从而做好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

(二)通过多种方式来减轻初中班主任的压力

初中班主任的工作繁琐且复杂,需要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很大。初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极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如果班主任的心理存在问题,就会使得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甚至于对学生的整个人生前途都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作为整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初中班主任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也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前提。如果连老师自身都存在着心理问题,那么又怎么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呢?在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班主任应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从而解决问题。

(三)对初中班主任的管理方法加以改进

作为整个班级的核心,初中班主任的品质和形象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班主任应给自己一个精准的定位,明确自己该做的不该做的、能做的和不能做的。班主任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提高管理班级的专业技术和水平,增加班主任管理工作的信心。并将科学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去,提高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效率。对于初中班主任而言,对管理方式的改进实质上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将研究与管理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完善初中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初中正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的判断能力,对于事物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班主任要想做好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完善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科学合理的调整初中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体系

班级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又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校制度的执行者,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态度反映了学校对班主任工作认可度和评价考核。新课程改革使得科学、民主的评价标准取代了传统意义上升学率第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学校应树立科学的考评观念,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为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进而确保班主任在实际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最终保证初中班主任能够更加积极的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结束语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学校制度的执行者,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繁琐且复杂。尤其是先如今的新课程改革要求班主任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将学生发展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和前提,这就对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情势下,初中班主任要想做好整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条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转变管理思想,不断创新自身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工程初级论文范文5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 理论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是在科学地继承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并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得出的正确结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曾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2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未来的共产主义按照成熟程度的不同,划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并且进一步提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曾提出过“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备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这表明列宁考虑过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但列宁没有明确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后又一个初级阶段的概念。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但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却做出了超越现实的判断,高估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需要一个继续巩固的过程。对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符合实际的估计。

我国经济上出现后,引用了老子《道德经》里的话“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以及孔子的“欲速则不达”的话,表明他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反思。后来在谈话中指出,看来社会主义也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也要分阶段,最起码分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阶段,一个是比较发达阶段。

19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第一次明确做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方面特征的第一次比较科学的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质特征的初步揭示。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历史前提以及这一阶段存在的长期性,揭示了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解决途径,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于我们党全面、深刻和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全党全国人民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在本世纪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业推向更高的水平。因此,在今天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价值,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对于共产主义的发展曾提出过分阶段进行的思想,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说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观点,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一个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现行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在这个科学体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一块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告诉我们,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立足于这个最大实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正是从这个实际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特别需要对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性质保持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不要因为我们现在生产力水平低,各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就否认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不要因为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伟大成就,就认为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阶段。

第四,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有清醒的认识,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当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一些糊涂的认识,认为这是离开社会主义,搞资本主义;同时,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困惑的关键,仍在于对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第五,从世界范围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其他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并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尤其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情,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新世纪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全党全国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全面前进,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立足实际,努力奋斗和工作着,而我们所面对的最大实际,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工程初级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对策

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主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班主任扮演着班级管理工作舵手的角色,也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学生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班主任不但起着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沟通并共同教育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纪律、日常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管理,可以说工作是繁杂而至关重要的。但不管班主任的工作多么繁杂,都应该将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真正做到五育并重、德育为首。

1初中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在生活和学习上逐渐减少对父母看护和管理的依赖,但是尚未达到高中乃至大学阶段能够完全自立进行自我管理的程度。只有调动起班主任队伍的德育工作积极性,采取“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一种以初中青少年学生为主体进行参与的德育方式,才能实现德育观念转变,完成德育工作改革。

2理解学生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

理解学生就是懂得学生心里想的,相信学生口上说的,明白学生手中干的。中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不时会出现或这或那、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这些都在所难免。一个人总是由童年到少年,再由少年到青年,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班主任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还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班主任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唯有理解学生,才能与学生沟通。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理解是宽容的体现,是情感贴近,是心与心的碰撞。理解能避免疏远、对立,理解能化解矛盾。理解是粘合剂,能将师生之心紧紧地连在一起。

2.1寓德育教育于班级活动:

要打破德育工作只能即时进行的限制,解决德育工作计划性不强、效果不够明显的问题,建议班主任将班级活动设计成德育教育主题的,以一次深刻的集体性德育教育代替对每个学生的谈心,并且通过德育教育预防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过程中也重视班级活动的重要性,但在学校里进行的班级活动缺乏实用性,因此班主任可以向学校申请,将班级活动推行到校外。例如,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保日,班主任可以将这一天的班级活动课移到校外,组织学生进入到街道和社区,观察不文明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制止这些行为,阻止不文明行为最多的学生评为“环保公益先锋”。学生在实践中会体会到不文明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劝人环保的难处,这种深刻的体验会让他们在日常的行为中更注意环保,公共道德也同时得到提升。另外,深入社会的班级活动能够开阔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程度,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

2.2与学生家庭联合营造德育环境:

青少年有自身的心理发展需求,但是由于社会活动的原则不同,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在家的行为受到家长的管制和限制,在校的行为受到教师的监督。加之初中学生要应对“中考”,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关注点都在学业水平上,很少重视他们的心理发展需要。即使班主任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倾听学生的心事,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支持他们思想和行为的独立性并加以引导,但是学生一旦回家,将在校获得的德育教育运用在家里,可能会适得其反。例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作业而家长非要监督、学生希望帮家长处理一些家务而受到家长的斥责:“有心情帮忙做家务,还不如去学习”。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道德发展受到打击,主体性地位被剥夺,德育教育效果难以保持。因此,建议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性同时,将这种德育教育思想传输给学生的家长,力求学生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家,所处的德育教育环境都是一致的;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道德表现能够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和支持,只有这样,学生的德育教育主体地位才能展现,德育发展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够得到发挥。

3加快推广渗透教育理念

有效的德育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与其他教学课程交流配合完成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顾及到了各门学科的特点,注重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诚信、善良、踏实和稳扎稳打等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初中班主任应该认识到青少年正处于性格不稳定、浮躁的青春期,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在玩的同时让他们学到各种知识。例如,组织各种网络竞赛、讨论活动,让学生认识网络的利与弊,讨论怎样合理有效利用网络而又不沉迷于网络,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寻找材料,开展有奖知识竞答等活动。这样在有效利用网络的同时,又能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

4德育工作是系统性工程

班主任针对学生有效地执行德育工作,就是他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它和各位班主任本身的性格、理论知识水平、德育工作理念以及教育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和社会、学生家庭、学校教育、班级活动、学生自身品德有着直接关联。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系统性的大工程,它就要求在整个系统环节里各个方面都要有科学性,要有针对性,要实事求是,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其效力。综上所述,目前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教育时效的“应急”性和教育方法的刻板性,而德育教育要求突出情理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因此班主任德育教育方法应该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创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方法有两种:第一,将班级活动带到校园外,使德育教育贯穿在具体活动之中,增强德育教育的长效性;第二,与学生家长加强德育教育合作,营造学校家庭相一致的德育教育环境,使德育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白铭欣.班主任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59-60.

[2]全,易连云.教育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3]刘来喜.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6-17.

[4]严金洪.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漫谈[J].新课程(中学),2013(0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