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企业文化建设范例6篇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政校企联动 实训实习基地 五三型

[作者简介]林燕(1973- ),女,浙江德清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实验实训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浙江 宁波 315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校企合作双主体视角下实践教学管理研究”(课题编号:KT2011215)、2012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实验室工作会项目“校企文化的融合与延伸――特色实验室文化内涵构建研究”(项目编号:Y201229)和2010年度宁波市服务型教育重点建设专业“医药产销人才培养专业群”二级项目“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编号:Y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55-02

实训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养成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是高职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也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进行产学研的切入口。近年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构建“教学、培训、科研、服务和校企合作”五位一体的实训实习基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五三型”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基本观点

1.“服务型”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最终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为经济社会服务。2005 年宁波市政府提出要“构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就是强化教育的服务功能,提高教育的服务水平,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和优质的学习服务,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和谐联动发展。因此,充分发挥基地优势,为学生谋求利益、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为地方经济服务,最终实现“三服务”,是基地建设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2.政校企合作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保障。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离不开政府保障和企业支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的条件。”2008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预审标准也要求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起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教育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对接,与企业合作是服务经济的重要渠道。因此,政府搭台,校企合作无疑是建立服务型实训实习基地的重要载体。

二、“五三型”实训实习基地的基本结构

“五三型”实训实习基地着力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以政府支持、学校自建或校企共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药学类高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教师、工程师为主、实验师为辅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的“三师队伍”;以提高质量为根本,深化基地内涵,着力搭建“五个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培训平台、零距离就业平台、校企文化融合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五个平台的构建,将教学、培训、科研、服务及校企合作等“五个方面”有机结合,最终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学生、企业、地方。

三、“五三型”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途径

1.政校企三方联动,多形式创建实训实习基地模式。根据实训、实习及就岗就业等不同阶段的要求,兼顾校企双方利益,通过学校自筹资金建设、校企共建、政府资助建设等方式多形式创建实训实习基地。一是根据岗位设置,自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其中,实训车间根据医药生产企业基本工艺,突出重点岗位群操作,合理布局车间岗位;检测中心根据医药生产企业的检测中心要求,建成理化测定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并结合学校的教学需要,适当放大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单岗位操作训练和多岗位操作流程的学习。

二是通过校企共建,补充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以“课堂进车间”和“车间进校园”的形式,在校内外建立实体性实训基地作为教学补充。在这里企业员工、学校老师是指导老师,学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不同阶段的实训或实习。利用校内场地,分别与多家企业合作建成“实验药店”“联合实验室”,以及药品质量在线控制基地、中药炮制中心、药用植物基地等。这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较好地弥补了我校实训平台的不足。

三是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群对应的原则,把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学校提供指导性实习计划,企业带队教师按照实习计划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实践。

四是取得政府支持,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力度。通过申报各级项目,获得各级政府的资金资助,相继建立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药剂生产和检测、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化学制药实训基地,生物制药实训基地等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同时基地的设施设备得以增加,校内的实训条件更加完善。

2.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根本,着力深化实训实习基地内涵。一是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为“226”模式。即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两个月实训,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两个月教学实习,再通过双向洽谈,到企业进行六个月的就岗就业实习。通过三个阶段的循序渐进,学生实现初步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应职应岗能力,到最终完成就业选择三部曲。

二是点面结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面即面上普及,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课堂内实训,分课程单元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完成并掌握。点即重点突出,是以提高和创新为目的,将实践操作技能与课堂外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是构筑“三师”队伍,增强基地服务功能。实践教学团队是基地对内对外服务的主要力量,也是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团队由教师、工程师和实验师组成,面对不同的学员拥有三种不同身份:面向学生是教师,面向员工是培训师,面向企业是工程师。因此,鼓励教师和实验师利用寒暑假进企业锻炼,真正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也真正能起到培训师和工程师的作用。此外,聘请企业工程师作为校内实训兼职教师和校外实习指导老师,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是文化融合,提升校企合作内涵。一方面,在校内实训基地注入企业文化元素。通过基地物质文化的展示、环境的影响,营造仿真的药品生产、经营和管理氛围,使其具有医药行业的职业性;将医药生产、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医药行业对产品质量标准及人员素质要求,结合在实训基地各项操作规程、管理规范中,使其形成特定的制度规则;逐步成为基地教师、学生以及技术人员的行为规范,使医药企业的职业性内化于实训基地刚性规则。另一方面,在实习基地,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活动,带去校园文化,为企业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内涵,也为实现学生与员工、教学与生产“零距离”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五三型”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成效

1.资源共享,搭建了“五个平台”。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搭建平台。通过与大企业稳定进行订单培养、与小企业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实训场所,实现校企双赢。另外,针对大部分企业没有订单培养的需要,我校以“集散式培养”方式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由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两个月的专业综合训练,形成一定的岗位操作技能,再到实习基地进行两个月的教学实习,经过学校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形成初步的应职应岗能力,再通过双向洽谈会,企业和学生相互选择就业与择业。

二是实现资源共享,为师资培养和职工培训搭建平台。实训实习基地的建立,使学校双师培养“536”工程得以有效实施,构建了以教师、工程师为主,实验师为辅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学校利用基地条件对教师进行设备操作和各类精密仪器培训,提升教师操作技能,并利用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搭建平台。同时,我校先后与多家企业合作举办培训班,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有利场所。

三是提升实践能力,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搭建平台。学校不仅与企业合作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而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项职业技能大赛,搭建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激发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高。有的学生在技能大赛后直接被企业录用,学生就业渠道更加宽广。

四是融合校企文化,为实现文化育人搭建平台。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通过基地物质文化展示、环境布置,将医药企业职业性内化于基地的刚性制度,并进一步影响基地成员的行为和思想,形成一种柔性准则;在这一柔性准则的长期熏陶过程中,逐步形成医药类特色实训基地行为文化;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对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理解作为一名医药人的责任和使命,成为一种类企业精神文化。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类企业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学生的行为中,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五是实现优势互补,为促进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基地设备和人力资源,为校企合作进行科研和技术服务搭建平台。学校利用基地的仪器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2.互惠互利,实现了“三个服务”。一是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将校内实训、校外实习以及学生就岗就业实习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步养成职业素养、具备应职应岗能力,实现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为学生合理定位实训实习岗位,服务于学生的目的。

二是基地不仅是校企进行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还是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实践和企业职工培训的教育平台,是校企进行产学合作的技术平台,也是校企共同搭建的文化平台,实现了以资源共享为原则,使基地成为校企双方共同阵营,服务于企业的目标。

三是利用基地优势,为行业和企业培养更多符合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利用基地师资和设备资源为企业转化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企业的发展,使基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好地发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胡晓军.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训实习基地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2]侯宝丽,李莎.打造新型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

[3]林燕.校企双主体视角下“四个融入”实践教学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2(6).

[4]林燕.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院校实验室类企业文化内涵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10).

[5]潘菊素,夏积仁.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中宁波高校校企合作的联动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5).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队伍建设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素质的根本保障,成为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更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着力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培植执行文化,全方位搭建员工成长成才平台,形成人才健康成长、脱颖而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态势,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夯实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一、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构建人才培养层级体系

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是根本。一般来讲,根据企业人才队伍的现状,可以通过分析影响人才队伍结构的相关因素,从人员层次、学历、专业、学术水平等可以具体量化的因素,将企业人才队伍划分为“中层干部队伍、专业管理队伍、技能人才队伍、青年员工队伍”。围绕“四支队伍”的构建和发展,统筹规划、科学谋化、创新模式,形成分层次的制度建设层级体系,使制度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1.中层干部队伍。企业的中层干部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企业各项决策的执行者,具体经营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企业形象的体现者。作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其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严格管理、加快培养、增强活力的原则,健全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培养职业精神,激发团队活力,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2.专业管理队伍。专业管理队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专业管理队伍建设方面,推行双向选择、公开竞聘制度,形成“岗位靠竞争、靠实力,收入凭业绩、凭贡献的竞争择优机制。践行重点专业领域的“首席”制度,延伸优秀人才上升通道,在企业创新发展中充分发挥专业管理队伍的引领作用。

3.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为企业做出贡献的人,高技能人才是各相关专业的优秀代表,是技术人员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提高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突破年龄、资历等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人才评价和绩效激励机制。

4.青年员工队伍。青年员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骨干力量。打造企业发展的长青基业,迫切需要加快青年员工成长成才。以“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要成才、人人都能成才”为导向,以岗位成才为主渠道,健全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管理和激励机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青年成长、满足企业事业需要、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规律的人才管控体系。

二、以人才成长为主线,搭建人才建设立体平台

完善的机制是保障,搭建平台是途径。加强完善绩效考评结果应用体系和优秀人才开发、评选与激励机制建设,搭建起培养、选拔、使用环环相扣的立体平台。

1.搭建培养平台,筑牢储备基础

一是全员培训提素质。要树立以发展需要为导向、全员培训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素质建设为重点的培训理念,坚持前瞻性、储备性、实用性的培训原则,建立职业化、类别化、层次化的培训体系。二是管理创新促提高。把创先争优理念贯穿到企业每一个岗位、每一项工作中,借助竞赛平台,以竞赛促提升,号召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提建议、订措施、主动改进、持续提高,激发员工岗位成才的激情。三是导师带徒求创新。充实导师队伍,树立上级做下级导师的理念,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

2.搭建选拨平台,打造攻坚团队

一是评先选优,引领示范。完善典型推选、培育、宣传、使用四项机制,全面开展各类先模评选活动,把握先模的成长规律,扩大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建立竞争上岗常态机制,促进岗位交流,搭建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选人平台。

3.搭建使用平台,助推企业发展

一是组建培训师队伍。建立高学历、高资质、高技能培训师团队,确保优秀人才价值的延续。二是成立专家工作室。抓好重点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通过搭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使用平台,带动批量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

三、以人才建设为引领,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发展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人才队伍的建设,在企业内部营造“崇尚人才、学习人才、争做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群体效应,激发广大员工岗位成才、求上进、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通过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强同业对标过程管控。同时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评价,将员工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一批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表率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范文3

设计无国界,在中国的许多大型建筑或作品出自外国设计师之手,在世博会上却有一些外国馆是我国设计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世博会是中外展示设计技术和能力的碰撞,近几万个活动项目,涵盖了会议、展览、节庆、演出、赛事等活动内容,通过展览展示中的声、光、电、颜色和工程等技术来表现世博会的内涵。作为会展产业链上的一份子,展示设计搭建企业通常都是在“后台”默默无闻地耕耘,一场成功的展会,在“庆功宴”上却少了它的身影。这一次,世博会来了,一次会展业的最顶级盛会,一次博物馆的世界级展览会,一切的形式和内容、展示和效果,展示设计企业大显身手的时刻到了。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厉无畏表示,世博会吸引了众多的国际资源、国际创意人才和企业到中国,将推动上海的设计产业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乃至中国经济的发展。世博会,之于展示设计企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一个使命,也是一个契机。设计企业将如何向世人展示世博会的魅力?世博会将带给设计企业怎样的收获?世博后的设计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格局?

服务世博 特点突出

2010年5月1日,中国,上海,人类再一次盛会――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举行。世界博览会(WorldExhibition or Exposition,简称World Expo)又称国际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世博。“很多人混淆了世博会与国际展览会的概念,所以需要对世博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梳理。”世博元老、中国展示设计委员会荣誉主任岳祖德告诉记者,世博会是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参展者向世界各国展示当代的文化、科技和产业上正面影响各种生活范畴的成果。

展示设计的功能在于阐述主题与形象树立,特别是世博会这样规格层次最高的展览活动,由于其独有的特点,展览展示也寻找着合适的参与途径。

第一,主题明确,要求企业在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世博会可以说是最能体现会展经济发展的一次盛会,“不管是规模、时间还是展示手段、展会期间的维护、展会期间的推广活动等要求都远远超出一般展览的要求。”华阳恒通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朝华深切理解世博会的含义。世博会不同于专业展览会,所有的展览与展示要围绕主题进行。“因为世博会项目的设计与普通的展厅设计区别甚大,每一个参展者都有特定主题,而不像普通的商业展那样目的明确,直奔产品而去。”美易腾展览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国际部副总裁徐岱介绍,“应该是对于参展者参展理念的深刻把握,才得以使我们的设计脱颖而出。”岳祖德强调,“世博会是展览行业中的奥林匹克”,所以在规格与层次上与其他展览会活动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与商品展、成就展甚至形象展不同,世博会是一次全球视野下,对生活的态度和观念的展示,“世博会重庆馆的设计搭建,对我们提出了创作理念与会展技术的全新要求。”重庆视博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志宏说。从会展角度来说,除了规模高、时间长之外,在理念、内涵以及表现方式等诸方面都是普通会展无法比拟的。

第二,绿色环保,设计、材料先进。世博会展出的是一种趋势,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倾力投入的产品或工程。首先,使用材料要符合国家标准和上海市标准。“环保标准是基础的,还要符合消防要求。”北京东方仁杰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杰说。如今绿色与低碳已经越来越多被提及,“在设计搭建方面,如果企业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或者侧重,自然就不能参与到世博会的项目中。”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国际组织联合馆项目部商务总监贾俊向记者介绍。“低碳、环保、绿色的理念与工程质量和安全并非矛盾的。”童志宏说。

北京中新吉毅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世博项目小组副组长佟媛媛在参与世博会项目时深有感触,世博会的设计搭建完全不同于普通展会,“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选择要求很高,品质等级均高于普通展会。”根据世博会要求,环保与绿色不仅体现在施工用料、技术层面,重要的是绿色环保理念的渗入与表现,而一些资质差、能力有限的搭建设计企业自然会被淘汰。

第三,创新。世博会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直接反映在各国场馆的设计与建设,从外观造型到内部装修,从设计表现手法到新技术应用,都是世博会对展示设计行业提出的特殊要求。“创新既是世博会的灵魂,也是我们设计和搭建重庆馆的灵魂。”对于创新,童志宏有着深刻的理解。重庆视博展览公司早在十年前草创之初,就确立了“超越平庸的信念,卓尔不凡的想象”的公司理念,十年磨一剑,“世博会为视博公司提供了创新展示的舞台。”

创新方面的东西是需要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相结合来实现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在设计理念和建筑理念方面打破传统,使用高科技产品来不断变换展示手法,以接近国际潮流前沿。例如北京中新吉毅国际商务会展有限公司在做萨尔瓦多馆的火山喷发以及危地马拉馆内郁郁葱葱的森林,都运用了声、光、电特效,加上原始风貌的建筑特点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来实现设计思路,更多启用先进仪器及材料,并使之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们所认知的趋势,这就是世博会对展示设计提出的最高要求。“处理好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注重展览的效果与观览者的接受感受,才是我们设计与搭建、硬件与软件创新的旨归。”童志宏从最终受众群体的角度很好地诠释了创新。

第四,对安保等各项工作严格要求。世博会从5月1日至10月31日,展会持续184天,如此长时间的展期必然对场馆建设和搭建设计有不同一般展览会的要求。“世博会的技术性、安全性要求超过所有展会。”贾俊指出,世博会指定搭建商的选择标准很大程度是按照建筑的标准来要求入围企业的。”

不仅如此,入围企业入驻世博会又面临着严格、复杂的程序。张杰深有体会,“世博会的安保工作严格。每一次材料、人员、车辆进场,都要检查。”具体到企业的工作时间同样有要求,“尤其是搭建工程,工作时间为上午九点到下午六点,如果晚上加班必须提前报批。”张杰说,做世博工作也是做服务工作,严要求才会出高质量,这也正是与普通展会的不同之处。

“由于世博会历时过半年,我们对于世博场馆的搭建,都是严格按照永久性建筑的标准建造的。”徐岱告诉记者。世博会是一件庞大的系统工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非常巨大,

“企业都想通过这个活动给世人留下点财产。”曾多次参加世博会的岳祖德对世博会场馆搭建有着更清楚的见解。所以,参与世博会项目的设计企业更明白其中道理,“在临时特装展位与永久建筑物之间,在形象体验互动展示与博物馆陈列展示之间,在环境营造与叙述手段之间,我们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童志宏对记者说。

由此看来,展示设计企业参与世博会,不仅要拥有深厚的设计和资质基础,还要在工程中不断适应、理解活动的主旨,围绕业主的思想拓展思路。服务世博,不仅仅是一句话。

历经世博 受益匪浅

的确,能够参与到世博设计搭建绝非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对设计搭建企业的历史、资质、管理、团队、施工能力、工厂信誉度,包括政府关系等综合关系的考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但凡能够参与世博,为世博做过努力和贡献,都是对企业的一种历炼和积累。

几乎每个世博项目的竞争都是一场“消耗战”。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从征集展示设计方案到确认设计团队,就历时两年多,从上百家企业的竞标到数十家企业的最后通关,足见世博会对于展示设计业有巨大的吸引力。以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公司竞标杭州馆项目为例:2008年初,上海世博局向全球招标“城市最佳实践区”优秀案例。中国美术学院周刚教授领衔设计的杭州馆概念方案在垒球106个城市自荐、上百个国际组织推荐,历经国际遴选委员会层层评审,杭州“五水共导”案例从2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可持续城市化”领域展馆。概念方案中标后,杭州市又在全国范围内筛选十家设计和施工单位,经过半年考察进四强,经专家组反复评选确定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公司为最终中标机构。杭州馆竞标过关斩将历时两年,前后艺术创作七稿,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公司等40多名专业人员参与设计创作。

应了那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起具体操作世博工程来,最花费精力和时间的是在前期程序和准备工作上。设计工作不易,做世博工程搭建同样耗时耗力,“工人在去年11月就入驻进场了,主要是办手续等一系列工作,其实真正开始做搭建工作也就两个月的时间。”张杰告诉记者。

拿到通关证,“实战”才刚刚开始。中国有三十四家企业参与世博项目是设计、搭建一体化,直线的管理和沟通,为项目的进程和高效完工省去了不少时间。而上百家企业接手世博项目是分开的,专门做设计或搭建。对于北京东方仁杰展览展示有限公司来说,这一次接了三个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场馆的搭建工作,分别为中国航空馆、非洲联合馆赛舌尔国家馆和上海世博会美术馆。张杰表示,“做搭建也是要分程序分步骤地进行,前期提供小样,由甲方监理审核、世博局消防部审核,然后才到了施工阶段,工人工作的同时,甲方监理在现场督查,消防部门也会定期抽查。”

正是有这一项项看似繁琐又极其严谨的程序,才保证了世博工程的安全和有序。许多企业在接世博项目时已经做了心理准备和应对方案,但在世博会的设计搭建工作中,还是碰到了许多棘手的难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第一,跨越中西方文化差距,深刻体会参展者的参展主题。所有人对于上海世博会的期望值都很高,尤其参展者,他们许多是以国家为单位参展,有一定的民族荣誉感,希望本国家馆馆的设计是最棒的。“如何达到他们的期望值就是一大难题。”徐岱说道,一些已经在本国国内完成设计的参展商,在为他们进行深化设计和搭建的过程中,就遇到过许多“过渡”问题,比如很多原设计不符合世博局工程管理规定,消防设计规定,很多设计材料在本地市场无法获得等等,此时就需要与原设计师进行及时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可以避免其后产生的一系列连锁问题。

第二,在不可预测的变化中完成即定目标。北京东方仁杰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在搭建赛舌尔国家馆工程时,面对最多的就是不断的改工程和改方案。张杰说,“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我们做出了15棵高4米的椰子树,但甲方业主视察时不满意,要求高度为6米。”在工期、价格、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下,这的确给工作人员出了难题。怎么办,如何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并达到让业主和观众满意的效果呢?绞尽脑汁,他们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另外增加20棵树,高度按6米设置。这样一来,由于有对比,使整个椰子树的画面形成错落有致的流线感,不失美观。虽然还是增加了成本,但是在不破坏原有的东西和保证工期的前提下,这是最佳的办法。怪不得人们常说设计师也是魔术师,以变求和。张杰也谈到了沟通的重要性,在前期,业主、设计方、搭建方要多沟通多探讨,这是对于没有去过业主国的搭建工人来获得信息完成目标的一个最有效的方式。前期工作越细,后期工作质量就越高。

第三,创意的天马行空在真正落地攻关阶段,能否顺利击败“拦路虎”决定了项目的精彩程度直至成败。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公司为此专门邀请众多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同研发,整合资源成为大家的共识。只要有一线实现创意的希望,就不惜付出百倍的努力,创意设计师夜以继日地泡在实验室和车间,变身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一项一项地将绝佳的创意将旁人看来异想天开的事情变成现实。

也许对观众来讲,最后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美丽壮观的展馆、建筑,但其中饱含了一线设计、搭建企业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困难。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让更多的企业深刻地了解到一个国家要承办一届世博会是多么的艰辛与不易。在投入世博项目的创作过程中,真正应验了古人“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至理名言。中国美术学院科研创作处副处长、中国美术学院创意产业发展公司总经理余伟忠告诉记者,为了关注了解世博会的意义和历史,设计班组成员历时三年亲身投入世博会,其中克难攻坚、屡败屡战,自我加压的苦处难与君说。设计师们感慨良多,甚而发出“珍惜生命,远离世博”的调侃,深刻体会世博会蕴含的创新、进取、和平精神。“当做完了项目,看到业主的笑容,想到观众的赞誉,让中国设计在世博绽放。这就是我们最大的荣誉。”张杰的感慨绝对代表了众多企业的声音。

参与世博,除了对企业在精神层面的鼓舞和品牌的提升,也的确让企业在实战中受益。既加深了对政府项目程序管理体制、报批手续的理解。又巩固了团队的服务意识和向心力。对此,贾俊很有共识,“通过团队作业,让公司的运营模式得到调整,使公司的运营管理更完善。”佟媛媛进一步做了补充,“参与世博会是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学习国内外优秀展馆的长处,更多

的是对中国企业设计理念的提升。”

世博效应 影响深远

在众多接受采访的企业及会展行业专家,一致认为世博会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在这里可以有碰撞,也可以有融合,“世界博览会,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活动,当然它其中的知识也是丰富多彩的。”岳祖德告诉记者。通过世博会,建立于国外设计企业的联系,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机会。

我国会展行业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状态,展示设计作为行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关注。世博会不仅带来的是声光电等技术层面的革新,而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设计行业的趋势及进程。“国内与国外的展示设计确实存在一定差别,毕竟国内的会展行业起步比较晚。”徐岱清楚认识到这种差距的存在,基于此,更多参与世博会的国内设计企业通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理念,将世博会当做发展展示设计行业的跳板,努力争取更多经验与知识。

诚然,在与国外设计企业相比较之下,中国展览设计中理性、概念、全面的传统理念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设计展览的发展。但全球化的趋势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进程使中国的设计展览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叙事性、抒情性、描写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说中国某些设计缺乏故事性、接受性、生态场景性是可能的,但并不是全部。”童志宏有着不一样的观点,中国的展示设计并不需要全盘照搬西方的设计,

“保持民族地域特性而又具有开放心态的展览设计才是达到国际化设计的根本途径。”

世博会设计和搭建企业在世博会的参与通常分为与国外企业合作,与国内企业合作,企业独立完成等几种情况,而合作是主旋律。不可避免国外与国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碰撞。童志宏表示,一方面,这种影响是深远的,观念和技术上的革命往往是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产生的;另一方面,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中外观念和技术上的互补交融,对双方的观念变革和提升都是巨大的。

对于中外展示设计企业的相互接触与合作,贾俊深有感触,“和香港、英国的会展设计公司合作,感觉国外设计企业的理念非常清晰,在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一些专业性的知识。”他说,中国的设计师眼界不够开阔,如果能够依托世博会打开视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我们也会做得更好。”

谈到展示设计企业的生存就不得不提及国内企业的特性,“中国企业的特长是灵活,模仿力强,但缺乏创新。”张杰总结到。所以中国企业需要向国外企业学习标准化和创新能力,以此减少差距。从世博会层面上说,世博会是对中外展览企业的一次全方位的检阅,对中国企业尤其具有划时代意义。各种设计理念和技术的交流,给了中国企业学习、吸收、提升的绝好机会。

“世博会是我国设计企业一个开拓眼界的机会,而且也是技术交流的好机会,打破传统观念,寻求突破。”多次参加世博会的经历让岳祖德更具发言权,他曾多次提到国内展示设计企业竞争激烈,但基本停留在价格竞争层面,而不是理念、设计的竞争,世博会也将对国内一批展示设计类企业产生优胜劣汰的作用和影响。“对参加世博会设计和搭建工作的企业来说,在世博会运作过程中始终用‘世博’的标准严格要求做好整体和细节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呈现给观众一个完美的会展作品。”罗朝华说。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业各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设计企业要如何做才能搞好设计、搞活企业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了。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电力设计企业也应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建设信息化管理制度,增加企业效益、提高企业效率、提升企业效能,实现电力设计企业的规范化运作、标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集约化发展,在使企业管控力增强的同时,使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一、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国国内多数的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还是比较早的,电力设计企业一般生产任务较多、技术要求也比较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与发展。

(一)从无到有

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出现,这在企业之间引起了不小的波动,电力设计企业也开始尝试将简单的编程应用与计算利用PC机操作,到了八十年代,电力设计企业就开始实行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比如:利用CAD制图,实行财务电算化。

(二)从模块到系统

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对实现信息化管理更是迫切,电力设计企业开始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建设该部门的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使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由以往简单的功能应用模块渐渐向部门级的信息系统模式转变,使电力设计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三)从分散到集中

近年来,为大力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电力设计企业制定了“整合信息孤岛、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按照统一应用、统一设计、统一组织的工作思路,推动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朝着优化整合、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求

电力设计企业具有生产过程参与人数多、工程周期长、电力设计设计专业广、电力设计数据资料及其内容多、电力设计过程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多、企业管理需细化到各部门等特点,电力设计企业的生产与管理都具有标准化的模式要求,因此实行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实行信息平台统一架构。电力设计企业应将企业的信息门户、数据中心、信息网络、应用集成平台等进行统一架构,使各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内部以及应用系统之间能够通过统一的标准的接口,实现电力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整合、信息数据共享与利用以及系统应用的无缝接入集成,使电力设计企业能够很好的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第二,横向应用集成。目前,我国电力设计企业中存在着多个应用系统服务统一业务的现象,每个应用系统都保留着同一业务的信息数据情况,造成信息堆积。为了保证企业信息数据的全面、准确、真实、一致以及可追溯,使企业业务流程得到优化发展,使企业信息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使企业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电力设计企业应将各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横向应用集成。

第三,纵向数据贯通。电力设计企业在设计与管理的过程中应将业务信息数据进行纵向交换,使信息数据进行上下贯通,使信息平台建设得到推广使用。实现企业纵向数据的贯通,需要规范传输协议、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

第四,开放标准。进行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包含许多的模块,要使各部分的内部系统与各部分之间的系统都达到高度的一致,实现统一、协调,这就要求将各部分的设计方案以及产品选型必须符合业界的开放条件和开放标准,使电力设计企业不仅能够独立运行,又能使企业之间互通互联。

三、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发展目标

电力设计企业实行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主要有以下目标:

首先,企业信息数据得到交流、交换,拓宽企业信息渠道。电力设计企业进行统一组织,建立企业各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统一平台,使企业内部的生产与管理业务数据信息实现纵向交换,使企业信息上下畅通。

其次,企业数据信息共享、共利用。企业生产部门进行统一协调,实施开展企业生产流程设计活动,建设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数据中心,使企业数据交换体系得到完善,使企业的数据点播与数据交换目标逐步实现。

再次,推进集成应用,优化业务流程。电力设计企业要制定业务标准,设计架构,开展集成应用试点,先易后难,梳理业务流程。实行“三流合一”计划,将企业的信息流、管理流与生产流进行整合,使企业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企业管理效能得到提升,促进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

最后,搭建企业门户,展示企业内容。建成企业的统一主页系统,规范企业业务应用界面风格,统一管理用户身份,确保企业的信息数据系统安全,将企业的信息资源综合展现出来。

四、电力设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特点

(一)原型试用

电力设计企业应积极创新,抛弃传统的将需求分析透彻后再展开试用的方式,采用原型试用模式,让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软件开发商提供的系统软件进行试用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试用,使企业对信息平台的工作方式以及功能模式等产生直观的印象,再联系企业的实际工作需要,提出规划需求,对信息软件进行修改。

(二)边搭建边使用

电力设计企业要搭建一个信息平台是需要时间的,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因此,可以实行“滚动搭建、分布实施”,边搭建边使用的方法,一个信息模块搭建、测试完成,就可以将其进行推广使用。针对不同的模块,还可以进行同时搭建,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推动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

(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电力设计企业进行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实现企业的设计流程规范化,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平台建设时必须遵循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 搭建式开发 面向服务 软件开发 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软件开发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的需求。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软件的开发是建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的,开发技术如果不能不断改进,就无法很好的结合需求开发软件;第二,传统技术开发的软件缺乏灵活性,在其运行过程中几乎不能进行调整或者改变;第三,从传统企业的系统整体来看,企业的整个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其信息模块都来源于不同的平台、开发工具,此外信息的管理规范、需求等都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结合实际的变化需求,对软件的开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策略。

1 软件开发现状

目前,诸多领域的业务普遍出现需求量大、种类多变的现象,所以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要求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根据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面向服务的搭建式软件开发技术,它具有较好的抽象性以及灵活性,能够很好的解决软件重组和集成等问题。此外,由于其采用的是面向服务的结构,企业在应用时能够更快速更方便的对软件的组建进行重组、构建,面向服务作为指导思想也变得更为普及。

搭建式软件开发模式与传统的开发模式不同,它能够让数据层、逻辑层等彼此分开,其资源的配置方式也变得更加简便,这样就能够实现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性。

2 搭建式软件开发技术

2.1 开发思想及体系结构

搭建式软件开发技术也就是说能够随时根据不同需求组建不同的,能够更好满足用户需求的应用系统,它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即时性,用户可以不用付出很大的代价就能够构建满足自身需求的应用。此外,搭建式开发技术能够在用户需求发生改变的时候做出快速的响应,以便更好的完成面向服务的应用。

搭建平台是搭建式开发技术所创建的系统,它的搭建是有许多层面的构建共同实现的。其中界面表现和逻辑控制能够很好的融合是通过表单设计器来完成的;工作流主要负责逻辑控制的定制、修改以及业务的产生和完成等过程;功能库能够为每一项服务提供相应的组件;数据管理层是通过各种数据库来实现管理的。

2.2 搭建式开发技术体系结构的实现

2.2.1 工作流管理系统

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称为工作流,系统中一些文档、信息等遵循设定的规则进行流转,让各个组织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协调,从而实现整体的目标。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层:第一,数据层:系统通过数据库对定义数据以及运行数据进行存储;第二,业务层:主要包含整个流程的引擎、监控工具以及数据的访问构件等;第三,表示层:其用户有流程的定义人员、系统的管理员以及其他一些用户。

2.2.2 自定义表单系统

自定义表单系统是构建平台面向服务的重要构件,它能够使界面表现和系统的逻辑控制有一个很好融合,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将常用的控制以及功能很好的设计到搭建平台中,操作方式要做到简单。自定义表单系统能够对数据的安全存取提供保障,其具有人性化的服务界面,此外该系统还支持二次开发,这样就能够保证软件能够即时的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对提高工作效率有极大的作用。

2.2.3 搭建框架运行系统

搭建框架运行系统是通过各种基础的模块组成的整个软件系统的基本服务模块,它是软件系统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各种子功能封装,从而组成一个具有强大功能的业务系统。作为应用系统的门户,它集成了各种常用的模块以及各种业务的管理功能。该系统具有很好的扩展机制,同时还提供各种开发配置工具,能够为应用的再次开发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该系统还摒弃了一些与业务本身没有关系的技术,这样就能让软件的开发设计人员集中精力于业务本身,有效地降低了软件开发的复杂性,同时还节约了开发成本。

3 结束语

互联网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变的十分广泛,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其应用软件也变的十分复杂。传统的软件开发技术已经不能适应如此快速的变化,其自身的设计思想以及软件的可开发性、即时性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此外,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加剧了它被搭建式软件开发技术取代的趋势。本文从搭建式软件开发技术的实用性、先进性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阐述了此技术在应对各种业务变化方面的优点。搭建式软件开发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随着该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必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搭建企业文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国家示范高职;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

作者简介:程琳(1962-),女,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教育与实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3-0011-02

目前,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已完成建设任务,经教育部、财政部验收合格后,正式成为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承载着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任,是我国高职教育全面推进的一项试点,改革才刚刚起步。因此,在示范项目验收后,示范院校专业建设工作决不能浅尝辄止,还需要深化专业建设内涵,巩固示范建设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引领作用。

一、充分发挥“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功能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培训的基本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体制基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只有在政府主导下才能有效地开展。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合格验收后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功能,为高职专业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平台、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一)继续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建设面临很大的困难,高职教育要改变买方市场现状,必须继续深化“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内涵[1],争取政府加大对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供需双方都来关心学生培养质量的局面。需要政府大力支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根据本地区“十二五教育发展纲要”的布局,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配套,建立一套刚性制约机制,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需要政府主导行业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政府明确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明确行业制定区域性的职业分类标准、职业人才规格、职业准入标准,提供区域性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使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符合行业标准;需要政府搭台,建设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共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长效机制。

(二)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在建设期间,各建设学校均搭建了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办学的管理平台,这些管理平台的建立,为重点建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建设期短,管理平台的架构还不尽完善,平台的内涵建设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和内涵。

1.建立“多元化”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架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架构应该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政府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表现为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共建学校的办学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煤矿安全监察局、重庆市煤炭工业管理局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二层次的平台是政府与行业共建国家示范院校的管理平台,如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与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达成共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平台;第三层次是学校与行业企业根据“双赢”原则搭建“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办学管理平台架构的层次性决定合作的力度和效果[2]。

2.完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的内涵。从学校层面,需要继续争取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完善三个层次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制度建设,使合作办学制度化,而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机制落到实处,形成长效机制。从专业层面,应该充分依托学校搭建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在形成的机制和建立的制度保障下,进行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专业的资源优势,搭建专业层面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运行保障机制和管理制度;有的专业可依托专业的场地资源、人才需求优势等“引企入校”,形成利益共享的管理平台,搭建校企合作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专业,还可根据行业对特殊岗位人才急需的情况,采用“订单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的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学校和企业合作办专业的教学管理平台。

二、打造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