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例6篇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1

同济大学教授朱钟炎及学者于文汇在2012年第2期的《同济大学学报》上撰写《后世博时代中城市与人的沟通——浅析城市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一文,就城市标识导向系统对城市生活的重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越是发达的城市越需要完善的标识导向系统以实现环境与人的顺利沟通,尤其是对城市环境完全不熟悉的外来人群,在城市中所进行的与位移相关的活动都需要依据城市标识导向系统的帮助来进行。从技术角度而言,标识导向系统从规划阶段到设计阶段的进展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在规划阶段宏观的分析和思考能够帮助项目从整体和大局出发,准确把握环境特征和具体需求。标识导向系统的规划阶段,首先是要对项目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对具体场地的分析、对活动人群及其需求的分析以及对主要人流动线和次要人流动线的预估分析等方面;此后,还要根据具体环境的功能及分区等方面确定该项目环境中需要的标识种类。在这一阶段还需要考虑标识系统的色彩划分,根据场地环境的面积和空间的复杂程度或根据标识的功能和标识所在区域进行色彩方面的规划;然后要根据前期的分析对项目场地内各类导向标识的数量和密度进行规划和预估,在环境各分区中明确确定各类标识的分布情况,并作出具体的布点规划。

城市标识导向系统通过“标-识-导向”的过程顺利地实现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使城市环境真正为人服务。为此作者认为,对城市环境中标识导向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守四项原则:一是功能性原则,即标识导向系统必须尽量采用标准化的图像语言、应该具备承载城市文化并塑造城市形象的功能;二是人性化原则,即标识导向系统的尺度必须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应该注意标识牌的结构设计的易装卸易调整、设计使用多媒体信息导向时应避免复杂性所造成的距离感与排斥感;三是无障碍原则,即标识导向系统应当注意使尽可能多的人群顺利地接受到环境信息、应针对残疾人等设置语音传达和光线感应等辅助设施;四是美学原则,即在满足其功能性基础上应该具有美观的造型并能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应该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相协调、适当根据其所服务环境的特色增加其趣味性。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2

论文关键词:TnPM,设备房标识系统,模式

 

0引言

TnPM是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以设备为主线的管理体系。随着TnPM在南京地铁的推广TnPM,南京地铁科技咨询公司针对地铁的设备房,创新性地提出了以TnPM/TPM的精髓文化现场可视化管理和现场持续改善为核心指导思想的设备房标识系统。

1 设备房标识系统凸显的四“模”特色

在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过程中,主要围绕四“模”工作进行组织,即由“模式创新”的提出,到为适应创新模式而开创的“模型扩充”,再到实际设计安装过程中分为“模块运作”,直至建造完成。最后经过的项目组科研团队与实践团队的紧密结合,优化整合“模板形成”,从而制定出完整的设备房标识系统标准设计建设规范。

1.1 模式创新

传统设备房的建造遵循的是地铁建造的传统模式TnPM,由设计部门设计出图,到建设部门建造完成、再到安装供货商安装完成、最后交付运营使用管理论文下载。在传统的设备房建设与使用过程中,设计、建设、供货、安装及运营等五方单位之间缺乏充分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各个单位按照自己的标准建造完成后便移交给另一方,属于典型的“缝接式”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南京地铁推行的设备房标识系统在前期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传统“缝接式”生产流程的缺陷,创新出“运营前置”的设计模式,即在设计建设前期,由最终用户---运营方提出使用、维护全过程的内在需求TnPM,系统整理后反馈给设计、建设、供货及安装部门。这种从设备房源头起就开始的多方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模式,强化了每一环节与其上下部门间相互衔接的紧密联系,呈现出“循环连接式”的特征,如图2所示。

图1 传统设备房“缝接式” 图2 新模式下的设备房“循环连接式”

1.2 模型扩充

传统的设备房在设计建造过程中无明确的模型可言,有的仅是体现一些简单的人机工程模型,大多是各专业系统常规性或习惯性地进行部分标识的设计,有的部门甚至缺乏相关标识的现场表现力。

在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过程中,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将设备房内各设备的标识进行系统分类,所有的这些分类标识设计过程中标准齐全TnPM,参照统一的模型进行定制。

设备房标识系统规划设计中,集中扩充的模型包括:

系统工程学模型:凸显设备全寿命全周期成本维护、从设备生产制造、使用、维护直至报废为止的全过程;凸显设备房总体从规划设计、建设监理、运营接管、维保商介入等全过程的管理与无缝衔接。

⑴人机工程学模型:凸显设备房标识系统的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凸显“6A+”设备房的人性关怀,凸显设备操作人与维护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⑵价值工程学模型:凸显“会创收”的设备房“精细维修”理念,凸显“功能”与“成本”之间的有机协调和平衡,突出现场改善的维修价值和设备最低寿命周期成本之间的关系。

⑶维修工程学模型:凸显设备维修与全员自主管理之间的关系,突出设备维修与设备可靠性之间的关系。

⑷可靠性模型:凸显设备维修价值论,凸显设备房标识系统与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之间的关系论文下载。

1.3 模块运作

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在总体规划中将设备房标识系统依据功能一共分为6大类、28中类和77小类。针对每个小类形成大小不一的模块,且每一个小类形成的独立模块除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设计需求外TnPM,在标识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其相应中类设计的共性原则;而相应的中类设计同样必须遵循其相应的大类设计的共性原则。

依据上述原则对各个模块的标识进行独立成套设计,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更能使设备标识语言凸现完整性、清晰性、系统性和准确性。

1.4 模板形成

设备房标识系统在设计、运作、完成的过程中,总结、吸收、提炼,制定出一套设备标识系统设计、制作、安装、培训与维护等标准规范,用标准规范指导南京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各设备房标识系统的推广工作。

标准规范的形成,可进一步促进在地铁沿线各站设备房标识系统模块运作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设计、制作、安装、培训与维护模块集成模板。

2 结语

设备房标识系统是以“一切标识设计全效服务于设备管理维护”为出发点,以改善与提高设备房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OEE)和完全有效生产率(TEEP)为目标,其四“模”的规划组织特色为其在南京地铁的实践与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R].南京,2008.

[2]南京地铁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南京地铁设备房标识系统培训文本--概述与规划[R].南京,2008.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3

1、尽快形成规划建设智慧城市理论体系。

智慧城市核心目标是如何形成智慧方案,指导建设智慧城市,为此就应分清原有的与将要新建的智能系统与智慧系统的相关性与区别点。我们认为有关技术实现的系统应属智能系统;有关对综合的、标准化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挖掘、提炼形成综合解决方案的过程,属智慧范畴。也可简单说获取数据方式为智能,分析利用数据方式为智慧。

目前,智慧城市的理论体系研究、综合业务、管理、服务、技术模型的研究与系列标准规范体系的编制往往被不少人忽视。

可以说,梳理提炼规范业务需求是基础。有了标准化的业务需求,形成标准化的数据结构就是比较简单的事情,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这里最大的障碍是原有的各类利益体,他们不太愿意接受标准化数据结构的要求,他们希望继续保留私有化的数据结构,以期继续垄断政府管理与服务类的应用系统。而这将是智慧城市系统规划与建设如何“和谐”平衡解决的问题。

2、尽快实现城市总体初步设计及标准规范编制。

智慧城市设计工作分三个阶段:规划设计、整体初步设计、开工后的详细设计。

近20年来,各类信息系统项目只有甲方规划设计一个环节,没有第三方的、中立的“初步设计”环节,初步设计都是由承建方免费负责编制。一般来说,免费设计等于没有设计,企业都是将现成的、私有的、不规范、不成体系的设计方案交给用户,以期长期垄断用户的信息系统。

因此,城市智慧系统、城市基础产业中的智能部分建设的首要环节,就是形成城市的整体初步设计,这就要改变各级政府相关的认识。智慧的基础是规范、梳理不同部门、各领域的业务系统,理清各类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共享的业务、数据、技术单元并实现整合升级。同时必须形成各类业务标准化、一体化。只有形成标准化的业务模型,才能谈到形成标准的数据结构体系,才能谈得到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挖掘、提炼形成综合解决方案的过程。

必须承认,智慧城市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共享、全社会从信息化会试享受各类优质服务。但信息共享的前提是数据充分共享,为此就要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而产生统一数据格式标准的前提是业务整合,产生统一的业务需求规范。

同时随着智慧城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应尽可能统一全社会的数据格式。目前尽管一些商业性大数据服务做的非常好,但仔细一分析,是基于简单的文档型数据结构,多数为“点的应用”,少数为“线的应用”,较少有统一的关系型数据结构,形成“面的应用”。而后者恰恰是智慧城市最需要的。

3、认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顶层设计环节。

近十年来,各级政府在做信息系统规划时反复强调做好“顶层设计”,但屡屡收效甚微。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片面理解“顶层”,仅按字面意思理解是最上层、最宏观层面的设计。而并没有理解顶层设计内容还包括“规划设计”与“整体初步设计”的两个方面,仅将规划设计理解为顶层设计,其结果不言而喻。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际含义是“全局性基础设计”即整体初步设计,即如何理清城市全局的综合业务需求并尽可能实现标准化、一体化,求同共性业务需求并实现整合,应由下至上逐层设计:相对穷尽最大值的技术实现方案与具体实现,并实现标准化、一体化并兼容国产化,求同共性技术并实现整合共享。包括网络分类与互连互通,共性的可复用的业务与技术组件提炼、共性与个性应用系统统一规划、设计与升级建设等。

4、国家各部委纵向系统需向地方开放。

尽管经过20年信息化建设与发展,但目前建设智慧城市遇到的难点一就是建设模型创新问题。在多年来,国家层面由各部委办局按照自己的分工职责,各自规划与建设纵向系统,形成“l”字形结构。由于当时客观原因导致基本不向其它行业开放数据格式标准、产品与各项功能调用的接口标准、系统测评标准。

可以说,这样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原本应一体化规划与建设的城市信息系统,在逻辑上人为分割成众多技术孤岛,产生信息孤岛,最后导致行政上的逻辑割据。

不过对智慧城市时代来说,各部部委的纵向系统应在保持现有数据逐级汇总的现状下,向各级政府全面开放业务与数据,形成“王”字形结构。

5、地方需创新形成规划设计与建设新机制。

相对于国家层面难点而言,地方层面难点则主要是机制改革创新问题。

一直以来,在地方城市传统信息系统项目,基本是由各委办局相关业务或技术科长负责规划与建设本行业的信息系统。但由于历史形成的建设机制问题,导致建设模式也存在较多弊端,众多的信息系统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有经济效益的大家抢着建设,而无经济效益的却被“冷落”,甚至谁也不愿与其它单位合作。

以技术领域为例,一方面IT公司提出云计算为三层结构(基础设施层、支撑平台层、应用层),另一方面大家都去重复建设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好的“基础设施层”,而很少有人去整合与按统一标准研发业务与技术难度大、经济效益差的“支撑平台层”与“应用层”。

所以智慧城市时代,应将“科长模式”升级为“市(区县)长模形式”,即城市要统一规划、设计与建设城市的智慧系统。

6、认识“两化融台”在智慧城市工程中的作用。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4

关键词:规划;设计;市政;给排水;工程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好坏不但影响到整个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而且还影响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经济的发展。目前,许多市政管理者已逐渐认识到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

一、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我国城市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期。人们正致力于营造生态文明的和谐居住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科学合理地给排水规划设计,使给排水系统即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又能协调好城市人口与水资源的关系,增加城市的活力。

2坚持节水的原则

近年来,由于干旱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少城市水资源不足,缺水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规划设计城市给排水系统时,要坚持节水的原则。将排水与给水做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进行思考。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特点,不断探究水量分析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以达到节水的目的。

3坚持按需进行的原则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一项系统的大型工程,含有排水系统与给水系统,涉及给排水管道设施的施工与水源的确定。因此它的规划设计不能盲目的进行,要按照城市建设的需要来进行给排水的规划设计。由于城市建设进度的变动,要根据不同时期城市建设的目标,逐步做好每个阶段的规划设计。使规划设计适应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城市建设的要求。

二、我国市政给排水规划现状

我国污水处理设施落后,有的设施甚至不能正常运行。以致于污水处理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一些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到15%,污水排放达标率很低。其中,大量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流中,破坏了河流的自然生态环境。据报道,目前全国大城市水源达到卫生要求的仅27%,几乎所有流经国内大城市的河流都受到污染。在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城市给排水基础设施运行的超长期性,以及水的易流性等方面。而且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十分落后,没有根据城市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的确定设计目标。有的污水管布置不合理,主干路敷设的管道距地表较近,埋深不符合要求,以致无法与支干路管道连接。还有的地方雨水管直接排入河流。由于对给排水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与设计,使城市的给排水系统难以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的建议

1给水系统规划设计

在给水工程规划设计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在市政给水系统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注意市政给水系统的整体性,使市政给水系统适合城市未来的发展。例如在铺设道路管线时,预留出给水管的位置、选择经久耐用的给水管材料等,以避免重复投资。此外,相关人员要对当地用水单位进行考察,听取用水单位的建议,对给水系统进行创新。

(2)加大现代技术的应用,可采取海水淡化的技术或实施跨地区引水、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等。另外,有的楼房水压设计过高,出现了超压出流的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在设计时应参考相关资料将水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起到节水的作用。采用减压孔板是一种比较好的减压措施,节水效果非常明显。

(3)为增强居民节水意识,节约用水,可适当调整水价,对水价进行分类。例如可提高自来水的水价,降低再生水的水价。以促使居民多使用再生水,少使用自来水。也可以使用节水龙头等节水工具,减少水量浪费。并且对一些生产需水量较大的企业实行特殊计价管理来限制其浪费水资源。

2污水系统规划设计

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前要对城市的污水排放量进行认真的计算,设计合理的污水系统,以满足城市发展的污水排放要求。现阶段,在污水系统规划设计上要积极采用雨污分流制,根据城区地形情况合理布置管线,选择耐用的管线材料,以取得好的污水排放效果。另外,污水管网由于受自身重力流的限制,管道调节困难,一旦形成后难以改造,因此在管网实施过程中应考虑水量大小、标准高低、使排水系统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在设计系统污水井时,要以相应道路中心线为基准线,按照设计人员指定的桩号偏距,来布置污水井。

3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为最大限度发挥雨水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在城市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时,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1)要查阅各个城市往年的降雨情况,选择适合的设计标准,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全面分析考虑,在规划设计时尽量做到使下游管道流速高于上游管道流速,以免产生淤积而增加排水管道的检修工作量。此外,雨水口连接管坡度要大于1%,雨水口埋设深度要小大于1米。

(2)按照城市长期规划,确定不同时期的排水任务,逐步规划设计好排水系统,在规划设计雨水系统时,要参考河流的远近,计算雨水管径。并将雨水系统规划设计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相结合,依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的有关规定,并根据城市的地形情况与长期发展规划,选择适合的排涝标准。为使雨水顺利排入河流,提高河道的泄水能力,可修建排涝沟渠等。

(3)在规划设计雨水系统时,还要考虑设立雨水积聚系统。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减少城市排水量与城市雨水的径流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例如浇灌树木、冲洗厕所等,节约了自来水的使用。渗透到地下的雨水还能补充地下水资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在进行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时,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方案,以使市政给排水工程顺利实施,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全东.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5

一、工作目标

进一步完善“三网一库”建设。依托人口计生专网,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发挥mis系统的“龙头”作用;依托政府专网,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程度;依托计生系统各级内部局域网,推进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依托全省人口数据集中管理模式,加强县、乡级人口计生信息的采集、录入、分析、反馈、服务等程序的规范化动作。提高数据质量,增加稳定性和可*性,基本建成比较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信息化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大幅度提高,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信息化省市先进位次。

二、工作要求

县、乡二级从基础建设、软硬件设施配备、信息应用、网络环境、人员机构配备等方面全面落实《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规范》和《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快人口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

三、信息化基本建设规范

(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乡级计生办至少配备2名信息技术员。专业技术人员具有计算机相关专业学历。县级要求具备大学本科以上,乡级要求具备大学专科以上。

(二)县、乡基础性建设。按照全县统一标准、标识建设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县、乡人口信息中心(站)建设

1、乡建成“一站、一网”。“一站”是指乡级人口信息站要有独立的信息化工作场所。“一网”是指人口信息站建立局域网,用于分管领导,办证大厅、人口信息站以及乡所等各部门的机器联网,实现信息共享。

2、环境建设要达到“九达标”。“九达标”是指在机房建设方面,从面积、位置、环境、地面、吊顶、防火设施、带电设施、空调、布线等九个方面符合工作的技术要求。

3、标识建设要达到“六统一”。一是乡(镇、办)人口信息站的工作人员、配备微机的村级信息员统一佩带胸卡。二是乡级人口信息站统一悬挂“人口信息中心”或“人口信息站”机构门牌。三是乡人口信息站统一悬挂宣传画,工作职责、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图等;四是乡工作pc机、网络设备以及办公设施统一标识牌,标明设备的名称。五是各种档案资料统一式样,统一归档。六是统一日常工作制度。

(三)各种设备配置和网络环境建设

乡硬件设备配备要达到相关技术参数标准,县级必须配备正版网络防病毒软件和网络硬件防火墙。乡级要配备正版防病毒软件。乡(镇、办)计生办至少配备3台单机,两台专用于mis系统,一台用于日常办公。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至少配备1台单机。乡级在配备单机的同时要配备相应的计算机辅助设施。

四、抓好信息应用规范

mis系统信息是全员信息,数据信息量大,关联程度高,应用范围广,必须着眼信息化今后的应用与发展,全员参与,统一流程,规范管理。

(一)规范信息化管理工作流程。即从信息的采集、录入、核查、反馈等各项基本操作流程,要做到统一采集内容,统一采集主体,统一录入要求,统一变更时间,统一数据库管理,统一反馈内容。

标识系统规划设计范文6

关键词:医院 内部审计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263-03

一、引言

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高技〔2012〕1202号文件印发《“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该《规划》涉及医药卫生领域有关的建设目标包括建设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工程等,建设支持各级医院上下联动、医保医药医疗业务协同等医疗健康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卫生监督和公众健康保障能力等等。可见医院各项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渐在加快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内部审计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其信息化建设也应当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子系统。因此,这就需要医院内部审计紧跟建设步伐,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及时跟进,通过信息化提升审计效率,丰富审计方法和手段,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审计业务对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是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也是医院现代化信息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实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当前医改形势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医院审计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对于加强医院内部审计基础建设,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和技术手段,有效防范医院审计风险以及提高医院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基本内涵

内部审计信息化,广义上讲,是指内部审计组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组织计划审计项目、实施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实现确认审计风险、评价组织信息战略和优化组织运营。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架构由应用系统、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规范与标准系统、安全系统等组成。它将审计信息的开发、管理和使用、宏观经济动态、法律法规、审计对象、审计计划、审计项目管理等信息全部纳入到平台上,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了解并指导审计工作,实现科学管理。

现代的内部审计已经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延伸到了企业的经济管理和风险控制,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实现内部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成本,扩大审计工作范围,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受审计环境的影响,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

当前,公立医院改革正在全面深入推进过程中,医院领导主要精力都在医疗业务和经营管理方面,对内部审计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是缺乏应有的认识。医院内部审计人员也没有深刻意识到新形势下的内审工作应当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外无压力,内无动力,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另外,大部分领导和审计人员对信息技术存在一种畏难情结,不敢轻易组织实施审计信息化建设。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不可避免。

(二)受制度缺陷的影响,不利于规范指导审计信息化建设

医院各类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系统使用中,很少考虑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被排斥于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环境之外,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医院信息管理框架中的层次较低。医院制度中缺少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制度规定,也没有明确的有关审计信息化建设标准,以至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比较薄弱,推进速度缓慢。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还处于摸索探索阶段,缺少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标准,不利于规范和指导审计信息化工作实践,不利于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质量,也不利于防范和规避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中的风险。

(三)受内审人员综合能力的影响,制约审计信息化发展

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专业结构单一,以财务会计、经济管理专业为主,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覆盖面广,审计业务日益复杂,涉及专业领域宽泛的特点。在信息化条件下,这支队伍的审计知识、审计技术已经老化,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审计软件应用知识培训,更谈不上数据库和网络化知识培训;同时也缺少具有现代审计和信息化结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会导致审计监督范围出现盲区,对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分析、判断能力不足等等,进而出现难以估量的审计风险。审计队伍信息化知识薄弱以及审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四)受审计手段落后影响,信息化建设缺少推力

当前医院内部审计手段多数还是以人工审计为主,通常是审计人员把财务数据拷贝到审计工作使用的计算机中,通过运用Excel等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再花大量的时间审查纸质的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这种传统审计方法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效率低,易出错,已经不能适应医院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医院内部审计发展时间短,无论从组建的数量还是人员上,都“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与财务、医疗业务规模相比,差距很大,因而市场上的软件行业不愿意将资金投向审计软件,导致能服务于医院的通用和实用的审计软件很少。另外由于医院信息系统缺乏应有的审计数据接口,导致无法进行有关的审计处理。审计手段落后势必严重影响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降低了审计效率。

四、发展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应对措施

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既是现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补充,也是审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既能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也可以提高医院风险管理的水平;而且改变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院立足现实,长远打算;做好规划,分步实施;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包括购置软硬件,培训人员,完善现行的管理制度等等。

(一)提高认识,建章立制,完善信息化建设环境

审计信息化建设关系和影响到医院内部审计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医院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关键是要提高信息化认识,要在制度上落实。医院应将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制定规划,建章立制,并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实践,将信息化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考评中。应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构建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相应的制度体系,以指导和规范信息化审计实践,解决审计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证审计信息系统有序有效,安全运行,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从上级部门到行业协会,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医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提高对内部审计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理解内部审计是维护医院经济安全的重要工具,是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要把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中,与医院业务、财务、资产管理流程等紧密联系起来,并且给审计部门以充分的信息系统查询授权。提升内部审计信息化在医院信息化管理框架中的层次,逐步实现内部审计业务和管理工作与医院信息化环境相适应,内部审计信息化与医院信息化同步发展。

近年来,北京地坛医院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专科特色,综合发展”的经营理念。医院陆续开设了心血管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科室。新开科室采购设备、耗材等,医院审计处监督院内招投标全过程,包括科室提出采购申请、设备采购论证、院办公会批准、招标文件的编制及招标全过程、设备验收入库等,对设备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如核磁、CT、DR等设备,对试剂耗材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医院领导非常支持审计工作,在信息系统查询方面给予审计充分的授权,比如,在设备效益审计过程中,通过PACS信息系统查询与设备相关的检查项目工作量,通过HIS信息系统对检验化验项目工作量及收入实现快速统计,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对设备使用预期目标和实际使用效率进行效益分析,提出意见及建议,保证设备购置既方便患者、取得社会效益,又实现合理收取费用、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使内部审计服务进一步实现全面“提速、增效、增值”。

(二)明确发展方向,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

系统规划是实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医院能否实施系统的规划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院在实施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之前应根据医院的发展战略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规划确定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向,明确审计目标。认真研究和认识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和具体内容。在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上,由各医院独立开发转变为全卫生系统的总体规划和整体推动,由局部管理的需求驱动转变为符合卫生系统审计业务管理的整体需求驱动。遵循“总体规划、统一建设、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有计划、有目的、分层次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三)建立审计信息化建设平台,实现审计技术和能力有效提升

将内部审计目标提高至组织战略层面,将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风险管理、审计预警、审计专家分析系统、法律法规查询系统、审计管理工具等最新审计理念与方法集成到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合理部署和利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开发集成审计预警工具,内置审计专家分析系统,对财务指标实现智能化分析,集成法律法规查询系统,内部审计管理工具等。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的财务软件与内部审计工具的数据接口标准并强制执行,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软件的开发规范,加强内部审计工具的通用性。设计更方便、更通用的适应医院需要的审计数据采集方法,以满足采集不同被审计对象电子数据的需要。针对不同的审计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一套完整实用的审计检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来定量地评价这些审计数据分析方法的检测风险,从而为减少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审计风险提供保障。借鉴国家审计信息化建设经验,研发和应用医院内部审计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联网审计系统,进一步实现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和审计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

地坛医院在2014年集成了医院网站、业务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上线了门诊自助挂号系统和自动办公系统。审计处结合医院的自动协同办公系统,逐步探索审计管理自动化,比如将合同审计等流程通过自动办公系统实现网络汇签,加快审核速度,提高审计效率,促进审计业务工作。同时结合市医管局对市属医院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针对部分定量指标,摸索切入点,从审计的角度,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实时监控预警和审计分析,通过建立审计预警系统,与医院业务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密切对接,尝试建设在线审计系统,为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摸索实施路径,提升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数字化和审计技术能力水平,以达到为医院领导出谋划策,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目的。为医院提高运营效率,保证医疗质量,改善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发挥辅助作用。

(四)提升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审计队伍建设

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审计也不例外,免疫功能能否发挥作用,最根本的还要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能力和水平。目前医院的审计人员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特别是不适应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因此一要把好人员进入关,二要把好人员培训关,三要把好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关,四要把好优秀人才选拔关。医院应加强培养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提高对审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加强进行数据库、软件编程、网络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要在各类审计项目中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研究解决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审计信息化专业能力。内审人员要加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学会运用新的审计技术,以适应内审工作发展的需要。医院从经验能力到年龄组成等,要科学合理配置审计人员队伍,要培养和树立典型,培养审计信息化骨干和中坚力量,逐渐形成多层次、分梯度的信息化审计管理队伍体系。

(五)医院上下协调互动,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

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参与医院业务系统、财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了解审计相关业务内容的信息化程度。领导亲自指挥,财务、基建、物资管理、信息等部门积极支持帮助,协调配合,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做好事前信息化建设目标编制,事中建设目标和规划实施,事后建设任务评估工作的顺利衔接,最终才能实现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体系有序推进。

总之,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性层面、管理机制等,要真正实现审计信息化目标还有较长的路要走,需要医院审计人员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才能不断开创医院内部审计工作新局面。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将引领内部审计工作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 蔡毓瑾.浅谈内部审计信息化[J].财经界,2012(4)

[2] 曹燕,常京萍.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战略研究[J].会计之友,2010(28)

[3] 唐忠良,程俊春,王伟玲.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2(27)

[4] 吴光清,陈航,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2(3)

[5] 刘翠平.卫生系统经济合同审计现状与对策研究.时代金融,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