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机械论文范例6篇

重型机械论文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1

一、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与现实的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而高职院校则更加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加指向于现实的厂矿和企业,这些现实的社会企业中更需要动手能力出众的制造者和劳动者,不需要理论层面上高谈阔论而动手能力较差的人才,因此,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快迎合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不再像理论学习那样有好坏学生之分,而是都在一个平台或者一个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再就是在现实的机械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个小组的学生将会围绕着一台机器或模具进行操作,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近距离地让一部分学生了解到同组学生的操作方法,对于现实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二、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是时下的主导,市场经济的一大特点便是竞争,使得传统的学习观也发生很大变化,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终身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的过程中,淡化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课时,转而注重学生对于所学机械课程的独自探索学习,学生会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一些机械类的使用方法和操作原理,使得现实学生对于课堂上所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且在现实的机械操作与使用过程中,学习到很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进行独自学习,这对于现实机械专业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笔者发现由于在教授机械类课程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转而是在现实的动作过程中学到必要的机械使用知识,和传统的班级学科授课相比,让学生独自去探索必要的知识,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行动导向型教学也改变了学生的思维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式,会让学生明白很多机械知识是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在相互的学习与讨论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来自于实践生产过程中的,只要学生不断去探索、去创新便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发现的机械操作方法,该教学方法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现实意义。

四、结束语

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高职院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改变机械类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机械知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具有如下优点,主要表现在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行动导向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机械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机械类课程进行行动导向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配合这一教学方法,由教师主讲逐渐变化为学生主学,由教师主导逐渐向学生主体进行发展,来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动手能力出众、综合素质突出的机械类人才。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2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构尺度综合;机构仿真

《机械原理》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1,2],《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则是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及深化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选用的设计题目以往多为针对不同类型的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机构的类型机构及尺寸由教师指定,一般为平面六杆机构。班级各学生所需分析的机构类型或机构的尺寸不同。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高工科学生的综合能力已成为机械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此大环境下,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将以分析为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变为“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3,4]——型综合——尺度综合——运动动力分析”的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势在必行。

二、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课题组首次在大三詹天佑班及车辆专业部分学生中试点,进行了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组在充分调研查阅的基础上,选用文献[5]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并自编了与之配套的任务书等教学资料。

1.设计的目的及任务。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使其对于机械的组成结构、运动学以及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建立较完整的概念;掌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培养机构选型与组合和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和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其任务为:针对某种简单机器(它的工艺动作过程比较简单)进行机械运动简图设计,包括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设计与评定,机构尺度综合等。

2.设计题目。本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选择了“圆盘型自动包本机进本系统”、“水稻插秧机”等六种机械系统作为设计与分析的对象。各个机械系统由多个能够完成具体工作的机构组成,其各组成机构必须动作协调,方能实现预期要求的功能。教师根据各机械系统所包含的具体工作机构的数目,将学生分为2~4人一组,每位学生在完成所要求的整体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前提下,还须独立完成该机械系统中的指定工作机构的型综合、尺度综合及其运动分析(动力分析部分为选作)。因此,任意一名学生的工作均需各自完成,不可能“拷贝”他人成果。

3.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完成:①全组讨论及提出两个以上系统设计方案;②经比较、选优,确定系统最终方案;③每个学生设计分析总体系统中的一个机构;④每个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运用解析法完成机构运动分析;运用解析法选作机构受力分析;⑤每个学生运用软件选作机构的仿真与验证;⑥完成设计说明书。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方法的改革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前期工作。《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为期两周,为使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理解《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做好先期准备工作,我们提前一周半进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授课。许多学生听课后即开始查阅资料,重温课程设计中所用到的相关先修课程的知识,讨论方案,主动找老师答疑等,教师也插空到班级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2.集思广益,确定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各组学生拟定出两个以上机械系统运动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六十多名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集思广益,优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具体做法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主讲,其他学生补充,借助PPT介绍本组初定的几种设计方案,指出各方案的优缺点及筛选原因,其他学生提出问题及建议。通过讨论,学生对许多概念、基本理论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巩固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且各组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开阔了思路,对本组原有的设计方案又有了许多新的设想。

3.理论联系实际,完成机构设计。由于所承担的任务不同,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总体系统中一个机构的设计,难度较大。指导教师与实验室老师一道,带领学生参观各类机构模型,演示各类机构动画,讲解各类机构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一一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指导学生运用solidworks软件对自己设计的机构进行仿真与验证。

4.综合运用知识,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教师对运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解,对运用solidworks软件和ADAMS软件进行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方法及常见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辅导,使得学生在求解机构的运动过程中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5.在课程设计的各环节中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程设计整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查阅文献、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克服困难、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并在对每位学生单独进行答辩的过程中加以考核。强化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较为理想。许多学生感慨,这次课设虽经历了许多困难,但收获了知识,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语

开展“设计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收效明显:

1.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逐步掌握了工科学生应具备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3.促进了师资的培养,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队伍得到了锻炼。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进,万朝燕,杜立杰.机械原理[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孟宪源,姜琪.机构构型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邹慧君.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3

关键词:相似理论;机械工程;应用

相似理论源自上个世纪前期,自问世之初就受到了国内外物理学科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众做周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极为类似的物理现象,他们的作用原理大多相同。由于该类作用本质或是现象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因此在众多科学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已经早在上个世纪就形成了独立的研究学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相似理论。顾名思义,相似理论主要是对现实情况中相似作用的影响元素及其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进行分析。伴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似理论也逐渐趋于完善。构建成了以“相似三原理”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另外我国也发表了与相似理论相关的工程理论论文,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且获得国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的一致好评,被高度誉为相似理论的新鲜血液。

1相似理论的实质与特点

相似理论其实质为对实际生活中各种类似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学说。也就是对相似现象的共同点加以研究的理论。而该理论在模型构建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借助现有计算机模拟技术以虚拟的形式,根据模型原型的预定功能、结构等,以相似理论为指导完成对应模型的构建。相似理论发展的基础为:(1)对自然界作用现象的合理定义;(2)对应现象所涵盖的物理原理符合于某一客观规律,不存在偶然性;(3)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完成对现象中各个物理量的测定,它是客观事实。现今,相似理论已经不仅仅是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还成为了机械工程设计的基础,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伴随着现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相似理论在今后必定随之不断吸纳全新技术与理论概念,进而在各个适用的领域中都可以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相似理论通常是以物理作用现象产生的前提条件为入手点,对每一项条件及其所对应的现象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借助现有的数学算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以函数关系的方式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在进行充分验证之后实现推广应用。相似理论的研究及其成果较为抽象,由于大多只是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运算的方法来得到结论,所以所得的结论大多只能给以研究者一个理论的研究方向。同时,由于其研究的物理作用范围极为广泛,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一定的应用,不光是在机械方面,还在别的工业生产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似理论在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时,能够有效的为所出现的问题给以一定的指导,在解决各类复杂工程问题时,起着切入点的重要作用,在处理实践问题上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

2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就我国机械工程的发展而言,相似理论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促进作用,同时在各类机械研发、修理中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相似理论,又被称之为相似工程学,以一个独立学科来表示这一理论就充分说明其对于工程研究的重要作用。而就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的实践应用而言,涵盖了工程系统相似设计、成组技术、相似模拟制造、相似仿真以及机械相似模拟设计等等。其中现今最受瞩目的就是成组技术,它的实质也就是借助实物之间的相似性质,根据原来所存在的一定规则分门别类,对相同作用性质采用统一模式进行研究的方式。目前,依托于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已经和自动控制工程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有效结合,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生产。而就工程领域而言,在设计以及制造的各个环节中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而相似模拟技术则是借助对仿真电路中电流以及电势差等相关物理参数的合理控制,进而实现逻辑运算的目的。但是,该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过于依赖研究人员的经验,很难对系统运行的结果加以及时控制。而借助现有的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缺点。在机械工程零件设计的过程之中,相似理论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首先,在对机械零件继续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预先对其需要实现的工程进行预估,借助相似理论对能够实现该功能的现有零件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模拟出零件的构造。进而通过仿真模拟整个机械系统的运转情况,对不合理的结构加以适当的修正,并再次进行仿真。依托于相似理论,在多次仿真之后就可以在实践中对零件的性能、结构以及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进行测试,并合理结合相似三准则的内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修正,进而保证整个系统能够安全、高效的投入到运营环节中。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于研究方向指导、机械问题研究切入点以及对系统整合分析等。在实际的机械工程中,借助相似理论可以对机械整体的运转方式加以详细分析,并合理结合相似的相关机械对其运行特点以及预定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并借助相似性对其进行模拟。其基本步骤与零件设计环节类似。但是由于在对整个系统进行相似性分析时,所涉及的数据量以及各类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过于庞大,一旦出现失误将会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因此,在进行模型仿真的时候,可以对其适当的简化,先对模型的整体框架进行构建。进而按照预定的功能,填充能够完成相似功能的各个组件,并且及时的对模型整体运作参数进行记录分析,对不合理的地方加以适当的调整,最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模型的构建。于此之后,则可以在实践测试之后投产使用。

参考文献

[1]仵锋锋,曹平,万琳辉.相似理论及其在模拟试验中的应用[J].采矿技术,2007(04).

[2]宋,张贵文,党星海.相似理论内容的扩充与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05).

[3]易刚,龚代瑜.试论结构模型设计中的相似理论[J].国外建材科技,2004(05).

[4]迟世春,林少书.结构动力模型试验相似理论及其验证[J].世界地震工程,2004(04).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4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考核越来越严格,机械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各种机械原理知识深奥复杂,为了提高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水平,则必须要积极加强实验教学力度。当前部分院校的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脱离了实践教育的根本目的,使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发展的要求,多年的教学经验与事实证明,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使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与教法已经不再适用。在素质教育时代,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应该更注重实践教育,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

一、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常见问题

1.实验教学理念陈旧

当前很多教师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虽然开始重视实验教学,将实验课程当做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地认识到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目标,对实验教育目标的理解也不是很清晰,因此导致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育水平不高。

2.实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理念的影响,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比较陈旧,有的教师只是按照大纲教材对实验内容进行讲解,忽视了对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激发,从而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完成了实验学习,但是并没有掌握真正的实践技巧,从实验中学习到的内容不多。

3.硬件设施不足

实验教学离不开各种实验设施设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没有积极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导致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对机械专业教学水平产生影响。

二、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创新策略

1.改变教学理念

在机械专业教育中,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是重要的、基础的内容,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对这门工科专业的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机械原理知识比较抽象、复杂,机械设计要求较高,很多学生仅凭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掌握其深意。对此,必须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要对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的目的进行明确,将实验教学纳入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任务中,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分析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重视实践性,并且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项目,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对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2.1加强分组合作实验教学。教学过程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进行锻炼的最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接受更好的实践锻炼。分组合作教学是素质教育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各种实验项目进行分析,例如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要完成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教师不予讲解,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内容对传动装置原理、?C械组成、设计结构等进行讨论,并且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项目,再由老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结果进行评判。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并且促使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对各种问题进行解决,减少依赖心理。

2.2从验证型实验到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转变

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启发,学生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应该要从传统的示范型实验转变为参与型实验,从传统的验证型实验转变为设计型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解、学生操作,按部就班地对各种实验内容进行完成。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设计和验证过程中,可以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实验项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实验项目进行选择,从实验过程中学习各种知识。

3.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完善

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要积极加强实验室建设,补充一些新型机械以及典型的机械模型和实物,可以将一些企业的失效零件或者机械设备收集起来,用于学生对机械元件、机械原理等加强认知,并且通过对机械进行实践操作,加深对机械工作原理的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完成机械设计任务。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5

【关键词】机械专业教材 岗位导向性 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E2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40-02

军队院校的士官教学目前正经历着从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学历教育向以满足岗位需求为主导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理实一体的任职教育的转型。由于教育理念的转变,传统的学历教育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育转型的需求,特别是用于士官教学的机械专业教材,例如,《机械基础》、《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等,存在着诸多与任职教育不相适应的缺陷,成为教育转型中必须重点加以研究和改进的环节之一。

一、机械专业士官教材改革的现实需求

由于岗位需求、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以及学习(训练)方法的变化,造成机械专业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忽视士官的岗位任职需求,只是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导向

例如,《机械基础》士官教材,不仅全面涵盖了各种机械传动机构(平面连杆、凸轮、齿轮、带与链、涡轮蜗杆传动等)和机械零件(轴、轴承、联接件等)的工作原理、结构和特点,还包括了不少设计、计算以及制造的内容,不仅与部队的装备、设备相脱节,而且与士官学员的未来岗位工作——即针对装(设)备的维护保养、故障排除和修理相脱节,造成士官学员到部队后还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岗位技能和知识,即现有机械专业教材缺乏与士官相关专业岗位的有效对接,岗位指向性不强;

(二)片面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训练零散而不成体系

现有的士官机械专业教材,没有实现理论教材与实践(实验)教材的高度统一,片面注重表层知识的灌输,忽视了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与提高,特别是缺少有针对性的综合技能训练项目,造成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士官学员学习后实践能力提高有限。例如,士官教材《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虽然安排有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以及故障诊断、排除等实践性内容,但是这些实践环节不仅零散而不成体系,而且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传授,结果造成教材上的实践经验变成了理论知识,学员学习后并不能转化成自己的工程能力与素质;

(三)只反映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变革

对于士官学员,现在正逐步推广“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即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践技能的训练融会贯通。因此要求教材要打破传统理论教材与实践(实验)教材(指导书)的界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内容的高效、有机融合,特别是要创设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情景,从而适应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编写的原则

为了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实需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与岗位工作情景一体化并且边教边学边做,在教材编写时需要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一)岗位工作任务的导向性原则[1]

要选取那些在士官岗位工作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较多地覆盖机械类课程的能力目标与知识节点的项目(对应岗位工作任务)作为教材的基本构成单元,摆脱过去以机械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为导向的编写原则,同时能够使得每个项目中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让学员在课堂上即能提前接受岗位工作培训;

(二)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情景化原则

由于“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实施是以士官任职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因此教材的设计要与工作过程相适应,即将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情景设计中,使学员通过对工作过程的“学”和“做”,在课堂上就接受了岗前培训;

(三)组织结构的模块化原则

为适应不同士官培训层次(初级、中级或高级)以及不同培训时间的需求,同时兼顾不同专业岗位的特点,教材应该采用可裁剪、可拼接的模块化组织结构(模块由模拟岗位工作内容及过程的项目所组成),实现“宽基础、活模块”[2]的教材体系。这样在对知识与技能进行了有目的地综合、融合和整合后,就大大提高了教材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四)编写体例的多样化原则

由于士官学员的思维形式趋于表象化,缺乏抽象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在教材编写时要树立“学员为中心”的理念,坚持图文并茂、以图代文、通俗易懂的原则,尽量摒弃复杂、冗长的语句和庞大的文字段落,代之以简洁生动的文字、直观的插图和简单易行的实验,从而尽可能帮助士官学员提高学习兴趣、快速而准确地掌握教材中的核心知识与技能。

三、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编写的具体组织与实施

在明确了编写原则后,可以按照如下几个步骤来开展教材的编写:

(一)士官学员未来岗位工作及能力需求的调研

为提高机械专业教材的岗位针对性,必须深入研究相关专业士官学员,例如,军械制配、军械修理或空调电站等,在部队所从事的与机械类课程相关的典型岗位工作,以及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情况。调研的方式可以采用院校教员深入相关部队、训练场或演习场进行实地考察,或者邀请部队相关技术保障人员来院校进行交流等等,从而密切教材编写与部队岗位工作的联系。

调研的具体内容可以参考如下几个方面:

1.相关装备、设备:例如,可以了解配备的典型柴油机、机床或空调的机械、液压或电控部分的结构与原理,以及技术说明书、使用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2.相关岗位技术保障工作:此为调研工作的重点环节。主要是了解在装备技术保障过程中,专业士官所从事的装备使用与操作、维护与保养以及故障诊断与排除、修理等典型工作内容与环节,以及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军械制配专业的士官学员在院校的焊接课程中虽然接受了手工电弧焊、氩弧焊、等离子弧焊以及CO2气体保护焊等各种焊接方法的“全面”培训,但是因为针对性不强造成学员焊接的特定岗位技能基础不牢固,甚至到部队后要重新学习、巩固才能承担焊接任务,因此这些都是调研所要解决的问题;

3.其他:例如部队对装备的维修保养体制及具体内容、士官人员的使用情况,以及部队装备和士官岗位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等等。

(二)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具体编写规划

在调研工作结束后,应当仔细研究士官各个典型岗位工作对机械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情况,并将其进行合理归纳或分解后有机地融入到机械类各门具体课程中去。考虑到机械类课程和士官岗位工作的特点,机械专业教材在主体结构上可以包括三个大模块,即基础知识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和专业训练模块:

1.基础知识模块

这是在忽略了各士官专业方向上的具体差异而所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组成的模块,构成了各机械类课程的通用理论基础。在编写过程中要把握必需和够用的准则,不再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即主要是关于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性以及基本应用等机械专业通识知识的介绍,摒弃与岗位工作无关的高难度理论知识(特别是设计、计算等相关内容)。例如,对于《机械基础》课程,可以考虑将常用机构和传动(包括铰链四杆机构、带与链、齿轮、轮系及螺旋机构)、常用零件与联接(包括轴、轴承、弹簧、联轴器、键和销、螺纹以及铆接等)作为编写对象,而且应该将重点放在其操作使用、维护保养、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以及国标标识、更换修理等应用知识的介绍上。

2.基础训练模块

基础训练模块主要由基础训练项目组成,应该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机械类课程的能力目标和知识节点[3],实现将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的有机融合。这些基础训练项目作为传统理论教材知识体系的分解单元,必须具有均衡性、逻辑性和全面性,因此如何设计综合性的典型工作项目,并使其逻辑清晰、覆盖性强、大小适中,成为基础训练模块编写的技术关键。例如,对于《机械基础》课程,各类型减速器(直齿、斜齿、锥齿以及多级减速器)的拆装就是很好的基础训练项目来源:首先是知识点覆盖面较广(包括了各类型齿轮、轮系、轴、轴承、联接件等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典型应用),其次训练了学员的机械拆装和维护修理能力;对于《液压传动原理与技术》课程,典型液压控制回路中液压元件(包括液压泵、马达、缸以及方向、压力、流量控制阀)的故障检测与排除也是较好的基础训练项目来源:首先是项目包含了典型控制回路及重要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功能特性等理论知识,其次训练了学员灵活运用液压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方法的能力。

3.专业训练模块

专业训练模块主要由专业训练项目组成,主要针对未来士官专业岗位上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工作任务,因此不同专业的士官学员将会拥有不同的训练模块。在对部队相关专业士官的典型岗位工作进行调研后,可以结合院校配备的装(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情况来制定。例如针对部队典型装(设)备中机械与液压系统的维护保养、防腐蚀、简易故障诊断及修理甚至是战场抢修等等,均可作为专业训练项目的重要来源。专业训练项目的重要特征是真实模拟士官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并且是对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的高度融合和螺旋上升。因此,士官学员在接受了该模块的培训后,也就提前具备了一定的岗位任职能力。

(三)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试用、评审及修订

在完成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初稿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和教学实践,听取任课教员和学员的意见建议,在评审中听取院校和部队专家评委的意见建议,并在修订过程中适当兼顾部队装备的更新以及岗位工作的发展,从而切实提高任职教材的编写质量。

四、结束语

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建设并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而是士官任职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只有随着士官任职教育理念的转变、“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推广、一体化专修室的配套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员的培养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士官机械专业教材的建设才能取得成功并且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孙健,李继良,曹立庚.关于士官任职导向一体化教材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职业,2011,2:130-132.

[2]陈民秀,王福良.按任职教育特点构建士官教材体系[J].现代教育,2008,14:204-205.

[3]杨树兴.项目教学法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268-269.

重型机械论文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制造技术;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16-01

一、应用型本科的建设

2014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会分阶段设置,在已有的高中、专科职业教育层次之上,将另设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截至目前,国内大多数的高职、三本及部分二本院校,共计600余所,已初步完成了转型定位,即明确向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方向进行办学,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重点。

二、高校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置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类学科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奠定学生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目前几乎所有院校的机械类专业都开设有此课程或类似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以大学物理、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图、互换性技术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开设在本科阶段的第6或7学期,课程内容含有较多的公式图表、且图形抽象、知识点繁杂,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因内容和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师生普遍反映难授难学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形式主要包括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其中实践环节主要是课内实验及相关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

三、应用型视野下《机械制造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与应用型模式不符

《机械制造技术》原本是为“厚基础、宽口径”的传统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这样的定位本身就与“重应用,强实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应用能力的提高更多取决于学习和实践的能力,而不是基础的宽厚。然而目前高校中,尚没有完全以应用型定位的类似课程取代《机械制造技术》。

(二)教学内容多课时少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由传统的刀具、机床、夹具、工艺四门课程整合而来,原四门课程总课时超过300学时,据笔者了解(以笔者所在天津地区为例),目前高校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课时多为64课时,个别高校类似课程也存在160、80、48等几种课时形式。应用型本科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大实验实习、压缩理论课已成应用型高校教改的趋势,但这一变化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内容该如何组织?

(三)没有合适的教材

传统本科院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也相对较好,但这类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理论性过强,所需的学时数较多,并不适合应用型院校选用。目前市场上已有的一些标明“适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据笔者调查发现,其内容体系并无变化,只是在细节阐述上进行了高度压缩,反而更不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教材可以说就是普通本科教材的“简化但不简单的”版本。

(四)课程理论环节过于传统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理论环节过于传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过时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制造技术也快速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书本上的内容有些已不符合当前实际,如切削时积屑瘤的产生条件,传统描述是发生在中低速,但是几十年前定义的中低速,今天来看己经是相当低的速度了,这种定义已然不正确了。另一方面,课程中重点讲解的技术装备,实际在当今企业中多数已落伍甚至淘汰了,如“普通机床的传动”这一知识点在此课程中一直是重点内容,但是在数控机床普及的今天,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普通机床是否还有意义?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

机械专业一般属于招生较多的专业,《机械制造技术》又属于学时较多的课程,两个条件的组合意味着高昂的教学成本,这使得此课程的教改异常困难,据笔者了解,各高校中此课程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怎样开展《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改问题。

四、总结

笔者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关于《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七个方面的问题,并对部分问题,就问题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也对个别问题的教改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有些是该课程特有的,有些则是我国在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过程中共性存在的,并且很多问题笔者也只知问题所在,却无好的解决办法。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道路上,肯定会有更多新的问题出现,加强交流、探索可行有效的改革措施,是每一位高校任课教师该用心去做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

[1]宫文峰,张美玲,黄美发,莫秋云,陈晶晶.应用型本科模式下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探讨[J].科技教育,2015(1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