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1

摘要:就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而言,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放射肿瘤诊断,其二是放射肿瘤治疗。在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放射诊断设备也在不断的进行更新,有最初简单的X线诊断机到现在的CT以及DSA等多种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放射肿瘤医学诊断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使得诊断结果更加精确,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发展;展望

作者:张英浩王莹(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杭州310000)

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各行各业都将计算机引入到管理中,尤其是放射肿瘤医学对计算机的应用更为普遍,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肿瘤治疗的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诊断的结果也更加的精确。而在放射肿瘤医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这些内容之间只有紧密配合才能够使得放射肿瘤治疗效果得带明显的体现。就我国目前的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状况而言,其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临床中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拓展,随着放射肿瘤医学的不断发展,未来的肿瘤治疗效果会更加的突出。

1放射物理学研究

医学中放射物理学是一种交叉的学科类别,能够利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对肿瘤疾病进行详细的诊断,并且根据诊断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治疗。随着放射物理学的发展,X射线技术出现,放射肿瘤医学中逐渐将X射线技术引入,使得放射诊断的结果更加的精确,同时为治疗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就目前放射肿瘤所采用的设备现状来说,所采用的放射诊断设备在性能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中在现代放射肿瘤诊断中,主要采用的诊断设备为核磁共振成像以及数字减影仪、X线诊断机等影像技术。这些影像技术的应用,使得影像思维得到了拓展,影像技术的更新,使得影像学向着功能化的方向发展,功能化影像学的出现,使得各种细微的形态学都能够得到良好的观察结果,而且在扫描的速度上以及在影像清晰度的呈现上,更加具有优势,为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由诊断机衍生出来的治疗机种类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目前的放射肿瘤治疗中,主要使用的治疗机为射频治疗仪、超声聚焦刀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治疗技术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技术,都属于物理学肿瘤治疗技术范畴。

2影响诊断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

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4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

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

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5结论

总之,放射肿瘤医学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之中,使得肿瘤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的精准,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提升。通过放射肿瘤工作者长时间的研究和改进,各种诊断技术以及治疗技术出现,使得肿瘤的治愈率逐步提升,放射治疗和诊断也能够对人体中的各个部位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就目前的放射治疗技术来说,其还是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其也只能起到局部的治疗效果。因此,还需要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放射肿瘤医学中的各项科技进行拓展和创新,这对肿瘤工作者而言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包尚联,张怀嶺.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2(01):118-120.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2

治学精神:刻苦钻研、善于总结

刘玉清的为人、做事、治学,一贯以“认真”著称。无论是在校的求学阶段,还是在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总是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注重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不断总结,发现问题后再查阅文献以提高认识。这种学习、实践、查证、总结的循环治学方法贯穿于刘玉清的一生,形成了他独特而又严谨的治学精神。

读片是放射科医生的基本工作,刘玉清强调:每一次的读片分析,都要认真、细致,稍有疑问就要追根究底,力求诊断意见清楚、全面,决不能有半点粗心和怠慢。因为这关系到对患者的全面诊断,还将影响对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他认为,要做出正确、全面的影像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影像学征象的分析,还要客观地探讨其内在生理、病理学基础,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尽量作出全面的诊断分析。因此,放射科医生除了掌握放射学的知识、技能外,还应不断学习、了解有关的临床及基础医学知识,必要时可直接检查病人。刘玉清经常告诫自己和同事:“放射科医生不是‘读片员’,也不是‘操作员’,而是医生!”他还总是引用一位国外学者所说的话:放射科医生不仅是患者的医生,也是医生的“医生”。

刘玉清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摸索中,注重分析实践材料和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这对丰富和发展其专业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1957年至今,刘玉清、评论及学术演讲等280余篇,主编专著8部,参编17部,作为负责人和主要参加者获卫生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国家级2项,部级5项,医科院级1项)。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钻研精神,以及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学术研究个性是分不开的。

医德风范:爱岗敬业、真诚相待

刘玉清对待每一项工作都认真负责,持之以恒。他长期担任过放射科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下,科室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他本人也数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59年,他出席了北京群英会;1978年,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1985年,出席北京市劳模大会……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刘玉清认真仔细地完成读片和诊疗等基本任务,他始终保持对患者的热情与真诚,态度和蔼可亲。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诊、求教者络绎不绝,刘玉清对他们均一视同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地真诚相待。当患者以各种“方式”要感谢他时,都被他婉言谢绝。他经常说,医生的天职就是为患者服务。

刘玉清还非常重视人才培养,为指导青年医师、研究生和进修医师等竭尽心力,言传身教,从实践中培养、锻炼了青年医师们的各种临床能力,也促进了学科的人才建设。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要求,特别重视对影像学发展新趋向的把握,亲自审核研究生和青年医师们研究课题的各项进展。对于课题实践的各个步骤,任何一个微小细节、错误,他都不会放过。刘玉清同时也以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着青年一代,这包含着他培养青年医师的良苦用心。1986年,刘玉清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和中国医学科学院“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

学科建树:开拓进取、不断求新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玉清倡导与病理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手术切除肺、食管标本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并逐步形成制度,建立了对照记录,定期进行分析总结,该合作一直坚持至今。这对深化多种胸肺、食管疾患病理基础的认识和提高X线诊断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教研资料,推进了科室学术建设,填补了当时国内此项空白。

20世纪60年代,为提高心脏X线诊断水平,刘玉清一方面将“X线-病理对照”转变为“X线-手术对照”;另一方面,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意识到,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心电图和X线各有其作用和限度,于是他逐步创建了以X线为基础的“X线-临床-心电图”三结合的心脏X线诊断方法。这使放射科医师能够发现一些临床医师没有注意到的诊断问题,纠正了某些不当的临床印象,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这些以X线为主的全面分析方法,为创建心血管放射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放射科开展介入治疗工作做好了铺垫。

20世纪70年代,随着CT的问世,刘玉清敏锐地注意到,这是放射学向影像学发展的新动向。1974年前后,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医学影像学”的学科新概念。1977年,他发表文章较全面地向国内评价了CT及其临床应用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上,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相结合,共同形成了诊治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刘玉清于1985年率先向国内介绍了这一新概念,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介入诊疗已成为同内科、外科治疗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之一”。同时,“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的应用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医学攻关项目,并与防治重大疾病以及我国相关器械、器具现状相结合,制定了15个攻关专题。刘玉清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了专题的评审、中期评估和项目的总结、验收工作。这一工作对推动和提高我国介入诊疗技术及相关器械、器具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影像学新技术的发展和传统X线诊断及其各种造影检查的成熟,逐步形成了具有多种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学。与此同时,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也促使我国的现代医学影像学演进成为诊治兼备的学科体系。刘玉清自90年代初即倡导、推动这一新学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多次撰文或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演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刘玉清当时提出,应加强影像科室介入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及主要介入治疗技术的规范化问题。他强调,介入放射学应为医学影像科的组成部分,实现与影像诊断优势互补,这将更有利于其发展。他还提倡开展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即“各种技术综合分析,优选应用”。针对心血管疾病,他提出“三主轴”(超声、CT、磁共振)和“两翼”(X线平片及相应造影和核医学)的主要诊断进程,并应以患者诊治的“实际需要”为原则。临床和影像学医师应综合分析研究多种影像技术(新技术和普通X线检查)的诊断性能(优势及不足),从中优选出合理的检查技术,向患者提供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诊治效益。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临床应用规范化研究,由刘玉清负责医学影像组,他将他的这一思路落实其中,促进了影像学及相关专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刘玉清组织放射学(含介入)、超声、核医学有代表性的专家,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着重探讨了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和我国的战略对策,并于2001年出版了专著《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受到行业内人士的普遍重视。刘玉清提出,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作为一个科室必须诊治兼备,由影像诊断(含CT和MRI)、超声、核医学和介入治疗(含超声、核素治疗)等分支学科组成。同时对专业人员的培养又应划分为神经、心胸、腹部和骨关节影像学等亚专业,各有分工,协调发展,以适应临床学科如大内科及其呼吸、心脏、消化等分支学科的对等发展。因此,医学影像住院医师必须进行诊、治兼顾的全面培训,高年医师则应有所侧重、各有专长。他积极呼吁、推动组建“大影像”概念的新世纪现代医学影像学科,进而探讨向“宏观(即生态环境、心理等)和“微观”(即分子、基因水平等)方向发展的新趋势。

绸缪为国:学科统筹、协调发展

1981年至1983年,刘玉清历任阜外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院长、所长;1987年至1992年,任该院、所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84年至1993年,任两届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放射学会主任委员;1993年,被授予“中国医科院、协和医大名医”称号;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勤耕不辍,多年来对心胸放射-影像学医、研、教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还为我国的医学影像学学科结构建设呕心沥血。

关于如何组建我国现代医学影像学学科,刘玉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可采取“两步走”的策略:一是先组建“独联体式”的医学影像学部,开展联合性学术活动;二是逐步组建统一的医学影像学学科。

在看到我国临床应用研究与国外相比并无明显差距,但是医学基础和实验研究领域却与国外水平相差甚远的状况后,刘玉清大力呼吁各个医疗单位和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等积极创建、开展基础和实验研究基地,积极推进相应研究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地区、各单位的专业、学术水平发展颇不平衡,设备条件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刘玉清极力提倡:向广大城乡基层居民提供有效且优质的影像学服务。尽管影像学新技术的应用率不断提高,但普通X线检查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和胸肺疾病的检查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X线设备在我国乡镇单位已基本普及,因此,若能坚持提高与普及并重,针对影像学不同亚专业开展多中心的“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研究”,制定出适当的“规范”,减少不必要的、高昂的、重复的检查,必将提高诊断效果和效率,直接造福于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乡镇居民。

国际交流:互动双赢、学术“外交”

1978年至1984年,刘玉清担任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咨询委员;1984年,受聘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1991年,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学会名誉会员;1970年,担任阿尔巴尼亚国立第二医院放射学中心顾问。多年来,他致力于拓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使我国放射学跻身于世界放射学之林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也为国际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自1978以来,刘玉清先后40余次出访美、日、澳、德、法、印、新、韩、马等国,进行考察、学术交流、参加会议和讲学,增进了与国外同行间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3

1.1工作人员队伍质量不高现在在基层医院中从事放射科工作的医生大部分为非专业学校毕业,有一部分甚至是退伍军人。低学历是普遍存在现象,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中专学历为主,同时具有放射专业技术资格者更是在少数,这也使得大部分工作人员无法取得编制。影像学的发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医学的方方面面,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影像工作者,我们不单是要能胜任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不断努力探索和发展自己工作,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当今世界影像学的发展趋势,并能不断的努力自学,去了解和掌握一些影像学的前沿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不单是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更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每一种技术操作不但要做好而且也要做的规范,出现问题要能及时恰当地处理,提高我们放射科的工作质量。

1.2放射设备落后在二级乙等以下医院的放射科中,普遍存在设备陈旧、简陋、档次低下等现象,所摄片的清晰度、对比度、黑化度、灰质度等都比较差,从而导致误诊、漏诊的病例较多;大量胶片的储存需要很大的空间,不便于我们工作人员的管理和学习,给病人去不同医院就诊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少有CT、MRI、DSA等大型现代化医疗设备,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也基本上都是应用常规X线检查,这些问题就表现的更加明显。

1.3放射技术水平与临床工作要求有一定差距区县的乡镇基层工作的放射专业技术人员少,据了解区县的乡镇基层医院放射室以一名放射工作者,又投照,又作诊断报告医师,因为工作的需要而不便于外出进修学习。这样我们的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培训和学习,知识老化,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便不能很好地为临床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对物质等个方面的也有了新的要求,然而部分基层医院的经济效益不好,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甚至低于人民平均生活水平,与他们心目中的期望相甚远,因此导致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低下,不能更好的努力学习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也就不能与临床科室配合开展新的技术合作。

1.4部分医院对影像科室发展的重视不足自20世纪80年代起,数字化X线摄影成像系统缔造了X时代的巅峰之作,现代医学影像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医学影像学科室是现代化医院的支柱之一,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手段和推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医疗行业数字化进程的不段深入,医疗影像的数字化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

2就业前景分析

2.1医学影像学就业范围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涉及面广,是一门新兴的而又成熟的学科,医学影像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①超声医学,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超声等;②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计算机断层成像(CT)诊断、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③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④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⑤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2.2医学影像学的发展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为医学影像拉开了序幕,20世纪50~60年代被称为电子时代,影像增强器、超声成像等出现,成就了放射诊断学,20世纪70~80年代被誉为电子计算机时代,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DSA)的发明与应用,被誉为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后,放射诊断学上最重要的成就,随后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的应用让放射诊断学过渡到了影像诊断学,另外20世纪70年代迅速兴起的介入放射学,取得了令人触目的进展,目前介入放射学以其独特、简易、准确的方法和较好的疗效,成为了一项同内科、外科治疗并行的第三种独特的治疗体系,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组成部分形成了这门新的临床学科———医学影像学。目前医学影像学仍在不断的发展、成熟与进步中。

2.3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机会大大增多随着医疗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并建立起了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迅猛发展。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患者对于医院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较多的患者会选择相对医疗技术较好的医疗卫生单位,迫使同级同区域的医疗机构竞争加大,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增加床位”及“争创三甲医院”等方式来取得优势,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特别是大型的医学影像设备,就成为相对重要的手段,因此,医疗卫生单位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此同时,纵观目前的医疗体制,医疗卫生单位非常需要影像专业人才,但是又无法提供足够的人员编制,致使很多医疗卫生单位不得不通过招聘来解决问题,这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4医学院校影像专业技术学生较少毕业生就业情况较乐观近几年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较多医学院校把重心放到了培养医学影像诊断医师上,而忽视了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致使影像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然而影像检查技术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对于这部分人才需求相对较大,所以他们的就业情况相对较好。

2.5医疗卫生单位对影像技术专业人员学历要求相对较低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小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医疗卫生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单位都需要学历在本科以上的医疗一线人员,但是县及县级以下卫生单位对于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并不高,因此医学影像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对较小,就业前景相对较好。

3就业策略

3.1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打下牢固的基础进大学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好好学习的信心,杜绝进入大学就能放松的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应提高自己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要善于思考、提问和总结,努力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相关知识,尤其是影像学知识,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3.2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影像专业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外,也需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包括外语能力、电脑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这些素质需要长期积累磨练,为以后应聘增加一定的优势。

3.3把握实习机会提高实践技能进入实习之前,实习生应尽量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到医院及影像科室的相关制度,并复习巩固与所实习内容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临床知识和影像学知识,为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实习过程中,要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多看、多问、多做,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病例相结合,理论知识指导实习工作,实习工作巩固理论知识。应学习如何运用影像检查方法,知道何种疾病应首选何种检查方法,应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技术,能够生成质量好的影像图像,也要尽力学习如何书写各系统的影像报告,学习如何把影像学资料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分析解决问题。尽量提高巩固自己的知识,累积一定的工作经验。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4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应用;发展趋势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69-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T、DR、MRI等多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借助各种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对解剖结构的成像更为详细,对病变组织的形态了解更为清晰。本单位拥有的影像技术设备是西门子1.5tMRI、西门子胃肠机、ge单排CT、意大利GMm-DR、飞利浦DR以及飞利浦64CT。本文主要就利用MRI技术对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探讨和分析医学影像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 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1 医学影像MRI技术简析 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图像,也可称为磁共振或者核磁共振成像,此项技术借助电子计算机和图像重建的功能重新建立成像的医学影像技术,表现于灰度呈现度不同,反映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情况的数字化影像技术。MRI对小儿脑部的分辨率较高。MRI的检查范围比较广,非常适合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位以及心脏血管等检查,但是对于体内有磁性物质的病人则失去检查功能,而且MRI没有CT适合对钙化的效果检查,对肺部和骨皮质的现实也比CT的检查效果差[1]。

1.2 MRI技术在小儿脑部磁共振的影像分析 本单位拥有西门子1.5tMRI,此设备拥有独特的西门子Tim线圈,可以同时对全身各脏器功能进行扫描、灌注扫描以及成像。西门子1.5tMRI的软组织分辨率较高,无放射线,因而对人体的身体基本无害。扫描过程中,检查对象平躺在检查床上以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以及斜位的体层图像,还可以做无创性全身血管成像、闹弥散、灌注等功能成像,西门子1.5tMRI具备高分辨率胰胆管水成像、输尿管水成像等优秀的影像学检查功能,为检查者提早发现病变情况。

回顾近期本单位小儿头部磁共振检查共80例,平均年龄1.5岁,在小儿服用镇静药物熟睡之后进行扫描。将小儿头部放于线圈中心,用海绵垫固定,按照定位图调整扫描的范围。结果发现,80例患儿都获得了比较满意的图像,一次镇静完成检查的患儿58例,服用镇静药物后未能及时扫描导致检查中惊醒,需二次镇静才能获得所需图像的患儿22例。颅内出血患儿33例,脑软化42例,其余为颅内其他疾病和正常磁共振影像。患儿在做磁共振检查前需使用镇静药物,否则运动伪影会影响图像的质量,甚至导致无法获取检查诊断。在扫描过程中应用双梯度中的zoom选项,以提高细微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在小出血点的检测上结果准确。磁敏感加权序列具有高分辨力、薄层重建和流动补偿的优点,有效降低了小动脉和噪声对检查的影响,比较适用小儿脑部血管病变的检查,尤其是小儿细小血管早起出血的诊断精确,并能判断小儿脑组织可存活性几率。而弥散加权序列则可产生两套的图像,其中一套b值是1000的弥散加权图像,另外一套是b值为0的T2加权图像,能减轻颅底磁敏感的伪影,改善信噪比。

西门子1.5tMRI的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磁体,先进的相控阵线圈,开放式的设计,大型的磁体空间,成像快速、图像质量和精确度高。本单位西门子1.5tMRI的配置,不仅能更好的满足医疗、科研工作的需求,更带动了单位医疗技术水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趋势

20世纪下半叶,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从单纯的放射诊断科室发展到如今的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临床医学影像科室。伴随着计算机、信息科学以及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在不断发展并日趋完善的先进医学影像的技术中,最初的计算机X线摄影透过人体放射于影像板上形成潜影,再将其放入激光扫描机上扫描,经过模数转换器,图像信号则生成图像。随后发展的CT利用X线对人体某一范围逐层扫描,获取信息,也是经由计算机处理得到重建的图像。此外,CT的图像显示器、多幅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让探测器对X线有更为高度的敏感性,可将接收的X线转变成模拟信号,再变成数字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器变成CT图像,再由多幅照相机摄片提供诊断。随后逐步发展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记忆盘中储存造影、注射部位的透视影像转变的数字,减去蒙片数字,将剩余数字转变成图像,成了较为清晰的纯血管造影像,其技术比一般的血管特管造影更为简便、经济,更少引发合并症,但导管插管技术不断普及以后,静脉法数字减影逐渐被动脉法所替代了[2]。目前的核医学比较先进的显像方式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将单光子注入人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借助计算机重建影像,这种发展是电子计算机断层和核医学示踪原理相互结合的高科技医疗技术,采集的信息量大,适应面广,特异性高,放射性小,技术的逐渐发展在当今的医学影像技术中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分子影像的出现,为新的医学影像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曙光。目前全球医学界都致力于研究开创分子影像和基因的治疗,其重要步骤是借助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MRI或者红外线记录信号,再显示分子、代谢和基因转变的图像,为医疗的诊断提供准确的基因表达。而PACS系统的产生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产物,其标志着网络影像学和无胶片时代的来临,PACS系统储存、管理、传输、处理数据,完成在放射科和其他科室之间的影像传递,还通过互联网和微波技术实现远程诊断,这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当今医学影像技术影像资源的效率[3]。

3 结束语

现代的医学影像技术经过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的先进设备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界接受了利用医学影像帮助诊断治疗方式并不断研究并创新更高技术的医学影像技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医学界的不断革新、科学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研究会为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启更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袁聿德.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09):16-17.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5

1军队疗养院放射学科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多方面的

挑战

CT成像技术的发展,MR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传统影像医学检查的数字化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ACS),使CT、MR、US、CR、DF、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在临床适应证与检查方法上发生改变。这种层面成像和数字化影像的变革,使一百多年来放射学科X线的重叠影像,常规正、侧位的传统成像技术和读片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改革。尤其在军队疗养院,放射学科还因经济效益差,设备消耗大、维护困难,放射学科正逐步边缘化,越来越不受重视与支持。

2我院放射学科的现状

2.1知识老化由于军队疗养院保健工作性质,放射科常见慢性病种有限,使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知识与信息的更新割裂,这使较大比例的工作人员难于跟上迅速发展的专业知识,面临所掌握知识的迅速老化。

2.2设备依赖性的制约医学的发展极大程度地依赖设备的完善和更新。疗养院放射学科由于设备更新的周期过长,相应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逐步跌入低谷。

2.3工作模式制约军队疗养院放射学科由于只进行普通放射线工作,连胃肠造影也很少做,根本没有使用、操作CT、MRI、介入操作经验,造成诊断与逻辑思维混乱,扭曲了更新、普及与开拓新知识的正常模式,降低了放射学科在整个疗养环节中的地位与威信。

2.4知识结构单一和断层由于工作人员没有从事“三基”知识与经验,使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在知识更新方面存在很大的惰性,放射学科的医生不能充分掌握现代的影像学知识,使放射学科在设备、人员素质及业务范围内存在较明显的知识断层。

2.5观念陈旧由于在迅速更新的知识面前许多专业人员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有很大的局限,致使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在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管理等方面均存有陈旧观念,检查手段不全面,对中青年力量的培训不利,医技人员专业素质无法适应专业的发展。

3军队疗养院放射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面对新的挑战和着眼放射科的实际,联勤后部队疗养院的放射科应采用什么样的对策,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此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3.1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制定出放射科近期和远期的发展规划,确立具体的奋斗目标,培养和造就在疗养、教学与科研方面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开发出高新和适宜技术,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从而保持学科主动发展与更新的势头。

3.2实现放射学向影像学的转变医学影像学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传统放射学的基础之上的,在影像设备逐步数字化的今天,传统放射学科也应尽快地实现向影像学科的转变。

3.3加强传统X线诊断,提高放射学科自身素质在日常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中,在某些方面如胃肠道、骨骼系统和胸部疾病传统X线检查仍占主导和重要地位。传统X线诊断仍是影像诊断的基础。加强放射学科的基础训练,把传统X线诊断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合理设计影像学检查程序,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到“以疗养员为中心”。

3.4加强人员培训与学术交流为了使放射学科专业人员牢固掌握“三基”知识与技能,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系统培训,建立合理的住院医师培训模式,选准“苗子”,逐步建立疗养院专科医生体系,造就放射学科技术骨干,使人人成才,提高科室群体素质,以保证放射学科高水平运行。

3.5逐步更新落后设备加强设备管理应结合联勤后本战区情况,逐步加大放射学科数字设备的投入和更新。

放射医学影像技术范文6

【关键词】创伤急救;放射影像技术;合理应用

患者在医院检查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主要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节约时间快速进行患者抢救[1]。现阶段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可以准确地帮助患者诊断,能够有效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根据检查的结果,制定符合患者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案,因此要重视放射影像技术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合理性,以便创伤急救患者在医院就诊中采取适合的诊断[2]。借助放射影像技术在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患者较为准确地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判,准确掌握患者病情详细状况,在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检查中由于患者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快速得到救治,要缩短检查诊断的时间。鉴于此,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分析总结创伤急救患者合理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拍片检查的76例创伤急救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类型和检查的结果,76例创伤急救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2.62±8.12)岁;76例创伤急救患者疾病类型包括胸部创伤患者23例、头部创伤患者26例和四肢创伤患者27例,患者就医治疗时均需要放射影像技术协助进行疾病诊断,以此为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符合患者疾病治疗的方案。纳入标准:①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创伤急救患者;②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完整,可以为试验提供相关的准确数据;③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类型的慢性疾病患者,严重的肝肾脏功能障碍的患者;②对本次诊断检查依从性不高的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和精神病患者。

1.2方法

医院主要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其中CT检查包括CT平扫和增强,使用检查的仪器为SIEMENS64排CT以及GE单排螺旋CT,MR融入治疗中,MR检查使用的仪器为GE1.5TBrivo355MRI,利用X线可以检查平片,使用的检查仪器为GE飞天6000ⅢDR,在检查中应用相关的检查仪器进行扫描检查[3]。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头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应用CT平扫以及MR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②观察胸部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③观察四肢创伤急救患者使用CT平扫以及X平片检查的具体诊断结果,分析比较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研究数据结果的计算,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经χ2检验,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头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四肢创伤患者诊断结果

27例四肢创伤患者采用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致伤的因素以及条件不断变化,创伤已经成为人类的致伤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依据国家疾病的相关分类统计,在发达国家中创伤在疾病的病死率中高居第4位,并且在儿童以及青壮年中高居第1位[4]。创伤的主要定义从广义角度来看,是机体受到某些物理性或者是化学性以及生物性的致伤因素,而导致组织内部结构的破坏以及出现功能障碍;从狭义角度来看,是指机械性的智商因此导致机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5]。依据伤口的情况,将创伤分为开放性创伤以及闭合性创伤,根据部位分为颅内、胸部以及腹部损伤和脊柱、四肢损伤等[6]。对于四肢骨折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开放性或者是闭合性,将肢体进行固执后,要观察其手指或者脚趾的血运情况,在急救过程中要包扎骨折位置,出血时要使用止血带肢体的畸形较为严重时,要先顺着畸形的方向进行牵引,使其逐渐恢复正常后进行妥善的固定,脊柱上的骨折主要发生在颈椎以及胸腰椎等交界的位置,颈椎的骨折可能会使四肢出现瘫痪情况,胸腰椎的骨折会使下半身出现瘫痪,在急救过程中对颈椎骨折的患者搬动时,要将双手抱于患者的头部两侧,并且沿着颈椎的轴线进行牵引,避免出现脊髓的损伤,在转移过程中依据患者情况进行人工呼吸,对于颈椎骨折要通过使用颈托或者是制作简易的纸卷来进行颈部的固定;腹部的损伤也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种,闭合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有肝、脾等重要脏器官的损伤,会导致大出血,使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开放性的腹部损伤主要是对腹腔相通的肠管有所损伤,对此类患者进行急救要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搬动,禁止食用水以及食物,伤者要采取平卧位,通过无菌纱布或者是三角巾,对其伤口进行包扎[7]。胸部损伤相对较多,可能包括肋骨骨折、气胸、血胸以及肺挫伤等,对其进行急救时,要选择合适的并迅速转至医院接受治疗;对于颅部的损伤,可能会出现头皮的血肿、挫裂伤以及骨折、颅内血肿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此类患者的病死率相对较高,对此类疾病进行急救,要迅速将伤口包扎,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必要时进行紧急抢救并快速转入医院进行治疗[8]。创伤急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先进行抢救,再固定搬运,并在此过程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病情的加重或者受到污染,如患者出现伤口出血等症状时,要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在使用止血带的过程中,要先将较为柔软的布片垫在止血带的下方,但是要注意避免在上臂1/3或者是腋窝下使用,以防出现神经损伤,止血带的使用材料不可以用电线、细绳等。在包扎伤口时要注意伤口的保护,预防伤口出现感染,包扎过程中动作相对较轻,避免伤口大量流血,确定包扎位置[9]。在对患者的转运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或者头晕、脉搏以及血压减弱等症状时要先停止转运,就地进行抢救;搬运的主要方式有担架搬移以及徒手搬移等。在患者送至医院后,要积极采用有效的技术来确诊患者的病情。在创伤急救中患者出现颅内损伤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患者通过CT进行平扫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与临床的病情并不相符,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迟发性的颅脑损伤,因此在进行病情的确诊中进行CT复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胸部创伤在急诊创伤患者中有较大的比例,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大多是通过X线片来进行,但是对于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因为检查中的不仔细,不能为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受伤部位,很容易导致遗漏情况出现。对于腹部的创伤,通过X线片以及B超来进行诊断,很容易错过抢救的时机,出现较为严重的后果。传统的X线片检查是通过模拟影像来进行诊断,但现目前随着医学的影像技术发展,可以通过数字影像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有着较高的准确率以及检出率[10]。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放射影像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革新,主要是为了确保在患者应用放射影像技术疾病确诊的时候,保障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提供准确的依据,其检查的结果也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1]。现阶段临床应用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和MR检查等,探究放射影像技术发展历史,均是从常规X线检查发展而来。在医院检查外科损伤的时候,一般会采取X线平片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调查发展具有比较高的应用价值,而且患者采取X线平片检查,检查的费用也会相对较低,患者的接受程度较高。但是X线平片检查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椎体骨折可以很好显示,但是会忽视附件骨折,需要应用CT检查,更好地显示患者骨折的细节[12]。对于胸部创伤患者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准确率要高于X平片检查,因为好很多的胸部创伤患者疾病比较复杂,创伤部位也相对比较多,X平片检查对于胸部创伤严重患者来说,临床检查的结果就不容易准确,造成胸部创伤部位遗漏的情况,胸部创伤患者病情一般比较严重,不能够有效准确地诊断,就会比较容易错过最佳的抢救时机,对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因为为了保障胸部创伤患者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采取CT平扫及加强检查,更加准确地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挽救患者的生命。头部创伤患者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其中MR检查的检出率更高,能够更加准确地对头部创伤患者,脑部挫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骨折疾病类型进行准确诊断。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可以根据患者创伤部位类型,选择适合的放射影像技术,进行疾病诊断,保障创伤患者疾病检出率。为了更好地将放射影像技术应用在临床患者诊断中,帮助患者加强疾病治疗的效果,因此对于不同创伤患者采取不同的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准确率进行了探究,其中创伤患者包括头部创伤、胸部创伤和四肢创伤患者,对比可以看到头部创伤患者26例均采取了CT平扫和MR检查,MR检查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CT平扫检查的84.62%(P<0.05)。头部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十分快,在临床应用CT平扫诊断结果和患者临床病情表现大多时候是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患者因为没有准确的诊断病情,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在临床对于头部损伤患者应该采取MR检查诊断。23例胸部创伤患者诊断用CT平扫和X平片检查,CT平扫检出率95.65%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73.91%(P<0.05),可以看到临床对于胸部创伤患者CT平扫准确率更高,尤其是对于危重病人,临床检查不仔细或者出现了患者不配合的情况,就不能准确地提供受伤部位,不能够展开治疗措施,因此在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诊断中采取CT平扫准确诊断患者疾病情况。27例四肢创伤患者诊断检查CT平扫及加强和X平片检查,CT平扫及加强检出率100.00%显著高于X平片检查的81.48%(P<0.05),在临床四肢创伤患者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主要是传统的X平片对于脊柱、四肢创伤患者大多数是可以做出诊断,但是在检查中X平片还是有一定的缺陷,对于隐匿性的骨折症状及一些椎体附件骨折症状,诊断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且在诊断中CT平扫检出率更高,还能够有效地检查出骨质水肿症状。综上所述,创伤急救中应用放射影像技术诊断,头部创伤疾病患者采取MR检查、胸部创伤患者应用CT平扫检查、四肢创伤患者实施CT平扫及加强确诊,放射影像技术在临床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帮助患者疾病诊断,对于患者疾病及时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金燕,杨丽萍,彭庆荣.基于多学科协作团队的急救护理路径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7):948-951.

[2]夏倩倩,朱姬莹,朱湘文,等.SPARK教学模式在非医学影像科住院医师放射科专业基地轮转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8):699-702.

[3]胡锋兰,法萍萍,谢展松,等.非同型输血方案在重度创伤患者紧急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20,33(2):123-126.

[4]傅玉川,余行.医学影像自动分割技术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20,44(5):420-424.

[5]朱超,REVELMP,PARKARAP,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人与放射科:来自欧洲放射学会和欧洲胸科影像学会的建议[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0,43(6):745.

[6]鲁美丽,杨国浩.模拟教学在院前严重创伤气道管理培训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19,41(10):1100-1102,1107.

[7]王彦军,赵威,张松涛,等.战创伤模拟人在急诊创伤救治技能培训中的应用观察[J].人民军医,2019,62(8):675-677.

[8]张慧媛,孟祥溪,谢馥芯,等.18F-FDGPET/CT影像组学对肺腺癌患者PD-L1表达水平的预测价值[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1,41(8):473-478.

[9]张永珍.分析数字放射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3):95-96.

[10]孙健锋,杨红燕.影像放射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意义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6):318.

[11]赵书才.胸部创伤数字放射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