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职称论文范例6篇

新疆职称论文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1

通过对新疆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财经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56名教师进行的调查,同时对这四所院校的10位教师进行了个别访谈。结果发现目前新疆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专业学科发展

(一)专业学科发展较快,但独立性不强

新疆旅游专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全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等院校看,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两所上升到2010年的16所,目前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数占新疆高等院校数的42.1%,在校学生为2301人。但目前旅游专业的地位仍不容乐观,其首要的原因是缺少独立的学科地位。通过对新疆16所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进行调查,仅有4所院校(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职业大学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单独成立旅游学院,占总比例的25%,低于全国的35%,其余的12所均是同经济管理、地理或服务管理等其他专业联合成立的,这种同其他专业联合的形式,在旅游专业成立初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专业教师资源紧张的状况,但从专业发展的长期性看,由于缺少学科独立性和针对旅游专业教师的培养及管理制度,致使学校对旅游专业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师资培训和教师实践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从而影响了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师生配比相对合理,但旅游院校、教师和在校学生数量远落后全国

表1显示,截止2010年,新疆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为16所,在职专任旅游教师133人,在校学生为2301人,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在全国排名中,分别为第27位,第28位和第29位,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数的1/4,1/11和1/15,说明旅游院校数、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落后全国,这与新疆旅游资源大省不相称;师生配比为1:17.3,低于全国的1:23.9,按照教育部规定高校合理的师生比例应为1:18,新疆高校旅游专业的师生配比相对合理。

(三)教师学历较高,但职称偏低

通过对四所院校旅游专业教师调查得知,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新疆高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博士、硕士教师数占教师总数的81.2%,其中新疆大学和新疆财经大学这两所本科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师100%都是博士硕士,新疆教育学院和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这两所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博士硕士也占教师总数的72%。伴随着学历提高的同时,是旅游专业教师的职称偏低,由于旅游专业自身起步较晚,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还属于一支年轻队伍,在职称结构上看,具有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远远低于初中级职称,教授、副教授只占教师总数的34.4%,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的比例更低,在调查的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副教授以上高职称占该院校旅游教师总数的比例仅仅为16%;这样使整个旅游专业教师队伍中缺少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致使在组建学术梯队的过程中缺少高职称、高学历的带头人,这将影响整个旅游专业教师的职业水平的提高。

二、专业教学发展

(一)教师缺乏实践经历

教师的实践水平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不足,将会导致科研不利,教学不济,从而影响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教师讲课是否生动,是否令人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历。经历越丰富,讲解理论就越能由浅入深,驾轻就熟,生动活泼。

目前,新疆旅游教师队伍在学科结构和学历层次上都有了明显的改观,唯有与旅游业缺乏交流与接触这一点尚未根本改善。调查显示,只有25%的教师在工作后参加过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而仅有12%的教师有过旅游方面的从业经历。通过对具有从业经历的教师进行更深一步的访谈得知,一部分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是通过在旅行社或酒店做短期兼职实现的,也有个别教师曾经有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些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自己的实践经历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深受学生的欢迎,但这在为数众多的专业教师中所占比例极其有限;还有一部分的教师通过带学生到酒店、旅行社实习,有过简短的见习实践经历,大多高校的旅游管理教师走的是从“校门“到“校门“的路线,虽然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都比较高,但实践能力却相对较弱,这样就很难将书本上生涩的理论融会贯通,变成学生能够熟知的工作常识。一些教师虽然通过自己多年的刻苦钻研,掌握了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像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景区规划等具有较强实务操作性的课程,由于缺乏从业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局面,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保证对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在学生实训或实习的时候捉襟见肘。

(二)讲授课程缺乏相互联系

通过对56名教师的调查,笔者发现52%的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关联性不强或不是很强,处于杂而散的状态。本文列举5名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并试以分析。教师A的主讲课程包括“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师B“客源国概况、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教师C“新疆旅游地理、旅游民俗、旅游经济学“,教师D“旅游公共关系、旅游政策与法规、摄影技术与欣赏“,教师E“旅游心理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许多旅游专业教师都成了“杂家“,甚至有少数教师3-5年内,讲授课程达7-10门,固然,通过授课方向的交叉可以增加专业教师对其他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提高教师知识掌握的广泛性,但却存在着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授课内容需要一个主干体系的支撑,教师的授课应围绕这一主体而向相关方向拓展,这样教师的学术科研才能在自己熟悉的学科领域中进行深度的探究,形成自己的科研课题和主攻方向,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得以提升。

三、科研发展

(一)教师科研积极性不强,科研数量不多,而且等级较低

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体现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56名教师的科研情况调查,结合中国知网期刊检索(http://),从的数量看,2000年至今,共计数447篇,每人发表7.98篇,每人年均发表0.6篇,在调查的56人中,11人从未发表过论文,占调查人数的19.6%,15人从未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论文,占总调查人数的26.8%,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209篇,占总数的46.8%。从论文的质量看,高质量、高水平的科研论文较少,一般刊物多于核心刊物,国际性刊物极少,2000年至今,核心期刊158篇,占总数的35.3%,而且普遍是一般核心期刊,影响因子较小,较高级别的核心期刊为《人文地理》《地理学报》,但为数很少。

(二)科研立项数量少,与旅游相关的科研立项更少

除了科研论文外,科研立项的申报也是反应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由于目前许多科研立项在审批过程中倾向于高职称教师申报的课题,而使得职称低的教师立项数量相对较少,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青年教师立项申报的政策,但由于旅游是一个新兴专业,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致使在同年龄段申请立项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这也阻碍了一些青年教师的申报积极性。而新疆旅游教师总体高职称少,而这些高职称教师中许多又是从其他专业或相近专业转变过来的,真正搞旅游的不多,前期的一些科研成果与旅游相关性不强,申报立项率自然较低。如一些高校的许多老师是搞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研究,或者在攻读硕士、博士时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前期的研究成果自然是属于地理类多,而地理属于理工类,旅游归属于管理类。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2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新疆几代摄影人努力的结果。不少同志把发展新疆的摄影事业作为终身的追求,他们放弃了仕途的升迁,放弃了内地的高薪聘请,心甘情愿地为新疆的“摄影大厦”添砖加瓦。这种执着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令人钦佩。

我作为一个热爱摄影的个中人,总被那些有个性、有作为的摄影人所感动,总想借助手中的这支拙笔,捕捉一些他们的风采。希望他们的追求与奋斗、成功与收获,能带给更多的人以启示。愿他们的热情、才情、深情能够感染更多的人共同为西部大开发作出新的贡献。

“飞毛腿”依敏・尕依提

说起伊敏・尕依提,知名度可大了。当年,新疆各族人民称他是传达党和声音的“飞毛腿”。在偏僻的农牧区,他的名字又成了“照相机”的代名词,他是我国第一代优秀的维吾尔族摄影家。

伊敏・尕依提出生于1913年,现已87岁高龄。他曾在《民族画报》社、《西北画报》社担任过摄影记者,50年代末回到新疆工作。他酷爱党的新闻摄影事业,深入天山南北,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手中的照相机,宣传党的政策,反映新疆各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生活,介绍新疆的美丽风光,成为当时新闻图片发稿最多的记者。有时,昨天发了他在喀什拍的图片,今天发的却是他在伊犁拍的图片;有时,今天发的是牧区图片,第二天又有了他在乌鲁木齐拍的图片。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送给了他这个“飞毛腿”的雅号。

重视理论和教育的樊矫健

在新疆,有一位公认重视摄影理论研究的人,他就是原《新疆画报》社记者,新疆摄影理论研究会会长樊矫健同志,人们都尊称他为“樊老”。

新中国刚成立时,他在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新闻摄影。1961年,他向当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提出到新疆工作的请求,结果被分配到石河子搞摄影宣传。从此,一辈子就扎根在了新疆。

几十年来,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倾注到被人瞧不起的摄影理论研究上。他勤奋地撰写评论文章,结集出版了《摄影漫谈》。1982年以来,他与几位同仁共同主持召开了10届新疆摄影理论研讨会。他汇编了6本论文集,正式出版了新疆摄影论文选集《西部摄影探索》。这100多万字的文稿,从修改、编辑到落实资金,全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尽义务完成的。

为了提高摄影队伍素质,樊老离休后,又集中精力从事起新疆的高等摄影教育。1990年,他和新疆艺术学院协商,在美术系增设了成人摄影大专班,并亲自主持专业教学。现已培养出8届毕业生,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党政机关、文化艺术部门和新闻媒体的摄影骨干。

40多年来,他无怨无悔地为新疆的摄影事业奔忙着。1999年,当之无愧地荣获了乌鲁木齐市“德艺双馨”摄影工作者,同时又获得第四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组织工作奖。

一辈子就当摄影记者的宋士敬

“有个目标越来越清晰,有个追求越来越强烈,那就是摄影”。这是部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新疆日报》社高级记者宋士敬同志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总结。

的确如此,他从1955年分配到《新疆日报》,到1997年退休,一直从事摄影记者这一个职业。他热爱这个职业,放弃了所有升迁和调任其他工作的机会,固执地坚守着摄影,用相机记录着新疆40多年的社会变革与历史发展的轨迹。他在一本画册的序言中,记载了自己的心志:“摄影人表达情感,必须依靠形象,对自己承担的采访任务必须拍好,不能因为自己的失误,给历史造成形象的空白。否则,什么追求、热爱,都是空话”。他就是凭着这么一种责任,圆满完成了每一次的采访任务。去牧区采访,在马背驼峰上一坐就是20多天,他毫无怨言。承担我党第一代领导人刘少奇、、和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来新疆视察的摄影采访,是他最光荣最引以自豪的任务,为新疆人民和国家留下了一整套珍贵的图片资料。

他不仅自己忠诚于摄影,还带领着一班年青人,认真做好新疆新闻摄影学会的组织领导工作。1990年以来,连续举办了10届“新闻摄影及报刊使用图片评选会”,认真贯彻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强调了摄影的纪实功能,强调了摄影记者的积累,提高了摄影记者的业务能力,为推动新疆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扎扎实实地开展活动。

风情摄影的追梦人

新疆是迷人的,不仅以其美丽的风光,还以其独特丰富的民俗风情,吸引着不少的摄影人,《新疆体育》杂志的摄影记者李芝庭同志就是这么一位执着追求者。

他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专毕业生,20岁离开大都市乌鲁木齐,到南疆喀什工作,一呆就是27个春秋。他运用手中的照相机,形象地展示了南疆各少数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古老的人文景观。1985年调入《新疆体育》担任摄影记者后,他又把拍摄全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新疆风情”的摄影主题,记录了不少濒临消失的民间体育活动。

在实践中,他还形成了从事民族风情摄影的独特见解,在1984年全国第二届摄影创作会议上,他提出:“在民族风情摄影创作中,要热情反映各民族健康向上的民俗风情,要克服猎奇心理。拍摄的作品要对社会,对这个民族负责。”他的发言,受到与会者的赞扬。他还是新疆第一个把地区摄影展“喀什风情”搬到北京的人;第一个举办“新疆民族风情展”的人;第一个出版《新疆风情》摄影画册的人。

我的民族美的歌

2000年8月,一本反映哈萨克族的大型画册《中国哈萨克》正式出版发行。那美仑美奂的奇异风光,细微刻画的哈萨克族习俗以及美好生活的全面展示,让人惊羡叹服。这本画册的作者就是致力于表现本民族的哈萨克族摄影家、现任《新疆画报》副主编的涂苏别克同志。

涂苏别克曾是一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的高材生,他勤奋好学,精通哈、汉语言;从小骑马爬山锻炼出一幅强健的体魄,这为他从事摄影事业提供了优厚的条件。1992年他调入《新疆画报》后,更是如鱼得水。十多年来,他不停地拍。冒着缺氧、雪崩、瘴气的侵袭,独闯三山两盆地,强烈的高山紫外线,给他的脸上留下了一块块的黑色疤痕,成为永久的纪念。他每年都要跟随着哈萨克族牧民,拍摄放牧和转场的图片,多少次的风雪遇险,从未动摇过他的决心。

艰苦的跋涉,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感人镜头,一幅幅山川的绝色美景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100多幅(组)作品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奖。代表作《冬牧转场》《哈萨克民俗》《走进乔戈里峰》《天山》等一大批摄影专题,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影响,为宣传新疆、介绍哈萨克民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人像摄影的开拓者

在乌鲁木齐,有个家喻户晓的大众摄影公司,从1982年成立以来,一直稳步发展,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影楼”“中国百佳明星影楼”等诸多响当当的称号。在遥远的新疆,能冒出这么一个全国都知名的影楼,关键在于有一位不甘寂寞,勇于创新的总经理杨文明先生。

杨文明,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舞台摄影师,在80年代初经营照相馆时,他就潜心研究如何突破那古板,呆滞的拍摄方法,把舞台布光艺术巧妙地运用到影室人像摄影中。而后,他又着力突破人像摄影中的几种常规方法,利用逆向思维,开拓出与众不同的招数来,创造出奇特的艺术效果。1990年,中国人像摄影学会在北京召开了《杨文明艺术人像摄影创新专题研讨会》,肯定并推广了杨文明的经验。几年来,他多次捧走中国人像艺术摄影大赛金、银、铜等大奖,新疆摄影家协会专门为他举行庆功会,授予杨文明“摄影事业突出贡献奖”称号,1999年他又荣获自治区授予的“德艺双馨文艺百佳”称号。

经商赚钱为摄影

近年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摄影家协会的名声越来越大,成果越来越丰。会员们的摄影作品,在国际上和部级大赛中屡获金、银、铜等大奖。有人说,这是靠州摄影群体团结奋斗的结果。而伊犁州的摄影同仁却说:“这完全是靠有一位好兄长高旭,他勇于下海经商,撑起了这美丽光环的一片蓝天。”

1987年,高旭辞去了州文联副主席的正县级官职,承包了州摄影图片社。通过他十来年的刻意经营,现已成为一个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公司。作为公司的总经理,高旭的口袋鼓了,但他心里想的不是享乐,而是如何发展州摄协事业。他虽然腰缠万贯,但出差从不住豪华宾馆,就餐常常是一碗汤面一块干馕。而在摄影上却格外的慷慨大方,每年都要拿出3-5万元资金供会员们外出创作和举办摄影展览。他曾拿出过35万元为州文联新建了一栋职工住宅楼;1997年,又捐赠给州文艺基金会17万。而今年为承办第6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开支又高达15万元以上。他常说:“我赚钱,就是要振兴我们的摄影事业。只要能出精品、出人才,花钱值!”

光影写兵情

和平年代的军事摄影如何表现?这是不少部队摄影人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对于新疆军区联勤部的专职摄影干事王卫东来说,更增添了几分难度。因为在他工作的环境里,既没有飞机大炮,也没有导弹军舰,常常面对的是手术刀、方向盘、行军锅。经过多年的苦苦思考与实践,他终于闯出了一条路子,那就是紧紧抓住新疆的地域特点,反映后勤官兵在戈壁荒滩、火洲沙漠、雪域高原中做好后勤保障、甘洒热血的无私奉献精神,把一个个生动的场景定格为永恒。

几年来,他曾三上昆仑,与运输部队的官兵们,冒风雪,闯冰河,度过了高山反应、马料充饥、饿狼围困等一道又一道的生死线。在途中,他支撑着被高山反应折磨的身子,颤颤巍巍的举起相机,记录了《世界屋脊兵车行》《新娘送郎上昆仑》《昆仑兵情》《补衣补到天边边》等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悲壮场面。这些作品先后被军地报刊成组整版地予以报道,并分别在全国新闻摄影评选,国展、部队和自治区的影赛中入选获奖,有的荣获金、银等大奖。

“摄影是一种苦涩的美丽”。王卫东在军事摄影中的开拓精神与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受到了部队的表彰,先后荣立6次三等功,一次二等功,多年被评为“新疆军区最佳新闻宣传干部”和首届“新闻报道双十佳 ”称号。他在记录再现部队官兵精神的同时,也用照相机谱写了自己的成功之路。

冰天雪地里的黑马

近年来,新疆摄影界杀出一匹驰骋在冰天雪地的黑马,一组组梦幻般的冰雪摄影作品让人刮目相看。他,就是奎屯市公安战线上的一名老兵――马新林。

成功,基于他对冰雪的深入体察与揣度,深深地扎根于新疆地理地貌的特殊性之中,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对冰雪、山体进行研究分析,在摄影艺术领域中开拓出新天地,提炼出新主题,创造出新技法。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3

谢木西尔,女,维吾尔族,共青团员,新疆图木舒克市图木休克镇人。现就读于新疆建设兵团工贸学校信息工程系市场营销专业15-8班,本人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及校广播室播音员职务。从2010年入学至今,始终不懈努力,拼搏向上,积极参加校园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2012年第九届全国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心绣未来”演讲项目中分别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及全国二等奖。在兵团中职院校“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获得学生组第一名。先后获得校级“优秀标兵”、“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播音员”等荣誉称号。

我来自祖国的大西北――新疆,在那里生活着47个少数民族。在这片热土上,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美景与美食,民俗与文化并存,构成了一幅新疆特有的风情画。

我的家乡在图木舒克镇,那里各方面的条件还比较有限。当地的居民若是想购买一些新款的物品还要到很远的阿克苏。我从小就憧憬着我的家乡能够发生变化,甚至梦想着能在家乡开一个大商场,在商场里供应最新、最全的商品,让家乡的人们都能享受便捷的市场流通。如果梦想能实现,我也能为自己的家乡发展作出贡献,那是一件多么自豪和高兴的事。

怀揣着梦想,我来到了新疆兵团工贸学校,选择了市场营销专业。在校期间,我见证了一轮又一轮的对口援疆行动让新疆和兵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族同学享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助学的各项惠民政策,很多家庭困难的同学都纷纷走向了职业学校学习职业技能,还有整齐的校舍,先进的实训设备等等,这些变化让我们梦想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了。

为了自己的梦想,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训操作,我都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最好。在职业学校学习,我深知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勤学苦练才能技高一筹。在校期间,我认真听每堂课,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利用课余的时间反复练习技能实训,在假期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通过不断的努力,我的成绩的不断提高,进入了年级的前列。在全国职业学校第九届“文明风采”竞赛中获得了省级一等奖和国家二等奖的好成绩。当远在南疆的爸爸妈妈得知了这些后,他们在电话里传来那喜悦的笑声让我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课程中,我了解了“草根慈善家”――阿里木。阿里木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贵州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将卖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人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动中国的颁奖评委给他写了这样一段颁奖辞: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现在,我有了新的梦想,像阿里木叔叔那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更多的人,去践行民族团结,为边疆的稳定,为家乡的变化,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做一名有梦想有信念的民族团结典范。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调查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聘任制改革不够深入;高校教师职务终身制问题没有解决;薪酬激励强度不大;考核机制有待改进;激励针对性不强;教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新疆高校教师现状及师资存在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教师现状。

新疆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2006年新疆高校(含成人高校)有专任教师17294人,其中少数民族6014人,占到34.78%。专任教师中,教授715人,占4.13%;副教授4725人,占27.32%;中级专业技术职称7441人,占43.03%;初级专业技术职称3458人,占20%;无职称955人,占5.52%。职称结构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分布状态。其中副高和中级职称的数量最大,二者之和占到总数的70%以上,构成了高校教师的主体。

(二)新疆高校教师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

面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新疆高校人才供需矛盾突出。一是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急需人才难以引进。缺乏大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工作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学术带头人,急缺大批中青年后备人才。二是人才流失、流动现象严重。新疆高校中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的骨干人才和拔尖人才每年以较大的比例流向待遇更好的高校。这种流动对部分经费困难的高校造成很大损失,师资队伍建设停滞不前。三是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受体制制约,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需要的低学历层次人员和不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无法转向社会,教师聘用及流出机制不完善,高校内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压力大,使各项激励的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限制。

二、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对新疆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假如让您对学校提一些建设性意见,您希望学校改进(请按重要性排序)”的多项选择。从该题的调查结果看,各选项所占比例为:薪酬制度43.75%,用人制度29.91%,考评制度13.39%,管理制度12.95%。这说明新疆高校的激励措施中,薪酬制度的满意度最低,其次是用人制度、考评制度和管理制度。

新疆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诸多问题。经调查分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聘任制改革不够深入。

虽然新疆高校从2004年7月开始推行以全员聘任制为核心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但就近年来实施状况看并不十分理想。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合同管理,改变教师与学校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促进“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的全员聘任制还未真正建立。目前,新疆高校还无法以聘任合同来规范校方与教师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高校教师职务终身制问题没有解决。

目前,新疆大多数高校教师聘任实质上还是重评轻聘,以职称等级作为聘任的唯一标准。虽然职称评审在教师培养、选拔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职务职称不分,与职责分离,评职称就是评待遇,职务终身制”的观念根深蒂固,职称仍是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真正体现被聘人员的能力、业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薪酬激励强度不大。

新疆高校的薪酬制度模式比较单一,“平均主义”尚未真正打破,绩效激励不足,薪酬增长过多依赖于职称晋升。目前,新疆高校的薪酬制度主要存在两种形态,即工资和津贴。工资主要依据教师的工龄、学历、职称等来设计,既没有突出岗位的要求也没有考虑个人的绩效;津贴主要是以工作量(专业技术职务和课时)来确定,主要是以物质激励为主。在等级工资结构下,薪酬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个人的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讲,即使个人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果职称晋升不上去,也无法提高报酬,因此激励强度不够大。

(四)考核机制有待改进。

绩效考核涉及到评价理念、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结果的运用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过程。而新疆高校的绩效考核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考核方法上还未完全根据学科类别与学科层次、岗位类别与教师职级的具体情况来划分,还未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重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二是在考核指标的设计上,未将专业能力考核与师德学风考核紧密结合,在科研考核、教学考核、学术工作考核、社会工作考核等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上还有待探讨。三是在考核结果的运用上,关键是教师个体发展与学校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统一。此外,教师工作的独有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量化,比如教学态度、奉献精神等。

(五)激励针对性不强。

激励需要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激励运用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缺乏对各层次教师的调查研究,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如年轻教师对物资激励促动较大,而年长教师对精神激励促动较大,一些教师对政治上进步的需求较大,一些教师对民主权利较为关注等等,所以应该尽可能地根据不同人的需要设置不同的激励措施。

(六)教师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

例如: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性科学规划,教师任用存在随意性和无序性;教师职业仍然是“终身制”,有“进口”无“出口”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教师队伍中的冗员不能有效剥离,使高校积重难返;教师来源单一化(事业调入或录用毕业生)使其他行业合适人员进入障碍明显,至今未形成与其他行业人员合理交流的机制;一些政策不具有连续性,忽略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和职业的特性,不注意对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放松了教师队伍的持续建设。

三、对策分析

(一)深化职称聘任制改革。

在学校内部,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在批准的管理和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范围内,采取社会化评审和单位自主评聘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聘用制,由学校(学院)确定岗位目标和基础聘期,聘期可以拉开档次,对优秀人员可以加长聘期;对不能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并经进修仍不合格的人员应当转岗、分流。要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竞争机制和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促进教育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要继续认真研究和解决聘用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深化全员聘用制的关键是在聘任程序上细化,在聘后管理制度上完善,其目标是建立起学院或基层单位自主用人、优化组合、双向选择的新的用人机制。

(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要逐步实行动态岗位津贴制度(如借鉴北大、清华、华中农大等高校的经验),按教学、科研总积分决定拿多少岗位津贴,通过一个渐进化改革过程,最终完成整个学校的薪酬体系改革。一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稳定、吸引和激励人才,从注重单纯提高个人待遇向引导鼓励人才干成事业转变。二是规范岗位津贴制度。收入分配政策要重实绩、重贡献。逐步建立国家工资与校内岗位津贴相结合、工资分配与货币化福利制度相结合、短期激励与中长期保障相结合、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高校薪酬制度。要逐步减少工资中的固定部分,加大活的部分,把工资总额中的津贴、补贴纳入岗位工资,加大岗位工资中绩效工资所占的比重。三是探索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对拔尖创新人才可以试行年薪制,对短期聘任的教师可以实行协议工资制。规范教师兼职兼薪的办法。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对经考核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要坚决按合同规定办理。四是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要鼓励优秀人才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人股、创办企业等方式取得合理回报。薪酬激励体系需要针对不同的激励对象设计出不同的激励目标、不同的激励措施。

(三)改进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使考核工作真正达到激励先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的目的,我们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加强考核标准体系、考核方法的研究,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加强考核结果的使用。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年度考核的政策法规,宏观上为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高校教师年度考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发挥高校教师年度考核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尤为重要。对此,新疆高校对现有的考核评估体系需进一步加以完善,要建立科学合理、实用有效、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5

关键词:甘肃新疆省,新疆建省,新疆,省名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22-0042-05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并将其命名为“甘肃新疆省”。关于新疆建省问题学界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建省主张、建省过程、历史意义诸方面,对“甘肃新疆省”这个特殊的省名本身却少有研究。①吴福环先生在研究新疆建省问题时率先提出,“甘肃新疆省”的名称与行政现实之间存在着“名实不符的现象”,②此说富有启发性,但尚未深入讨论。齐清顺先生对“甘肃新疆省”名称也曾有过简要的讨论。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甘肃新疆省”名称的形成、实质及使用等问题作一探讨。

光绪十年(1884年)九月三十日,清政府就新疆建省问题上谕:

前经左宗棠创议改立行省,分设郡县,业据刘锦棠详晰陈奏,由部奏准,先设道、厅、州、县等官。现在更定官制,将南北两路办事大臣等缺裁撤,自应另设地方大员,以资统辖。著照所议,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④

至此,新疆建省问题得到了清政府最后的确认,“甘肃新疆省”这个特殊的省名也于此首次亮相。以两个省(区)并称来命名一个新设的行省,这在我国政治制度史上是罕见的,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我们要弄明白“甘肃新疆省”省名的特定内涵,首先要从其独特的命名方式入手。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时,清政府之所以会以“甘肃”“新疆”两地并称来命名该新行省,一方面是由于历史上新疆与甘肃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刘锦棠的建省理念。

自古以来,由于地缘因素,甘肃与新疆的关系非常密切。新疆东部与甘肃更是唇齿相依,明代曾有人将二者上升到“保哈密所以保甘陕”⑤的战略高度。永乐四年(1406年),明政府设立哈密卫,受甘肃总兵节制,新疆东部地方开始纳入甘肃省的日常政务管理范围。清朝继承了甘肃省管辖新疆东部的传统,雍正九年(1731年),“筑巴尔库勒城,以安西同知驻防其地”,⑥隶甘肃布政司。

收复新疆后,清政府开始考虑如何统治新疆的问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十一月,乾隆帝曾考虑“在新疆实行与内地相同的州县制统治”。①但鉴于新疆已经实行军府制度的现实及新疆东部历史的特殊性,乾隆帝决定新疆实行军府制,“当令满洲将军等前往驻扎”,但新疆东部地区仍归陕甘总督管辖,“该督统辖所及,至乌鲁木齐而止”。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廷又设立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乾隆三十八年改为都统),掌管乌鲁木齐及其以东地区军政事务。这样,新疆东部地区事实上形成了陕甘总督与乌鲁木齐都统共管的情况:“各级官员的行政管理权归都统,行政建置则归陕甘总督管辖。”③这在《嘉庆重修一统志》也可得以体现,新疆东部除记之于“新疆统部”之下,又记于“甘肃统部”之下。④

这样,新疆东部州县就长期处于甘肃省的行政管辖之下,新设建制也均以“甘肃”来冠名: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改甘肃安西道移扎哈密”,⑤同时于哈密设通判、巡检,“由镇西府以隶甘肃省”。⑥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于甘肃新疆巴里坤地方置镇西府”,“置甘肃昌吉、绥来、阜康三县,隶迪化直隶州”。⑦由上可见,从明代直至新疆建省之前,今新疆东部地方长期受甘肃省的行政管辖,二者已浑然一体。

事实上,不仅新疆东部州县官员存在着既受新疆军府官员、又受陕甘总督双重管辖的情况,在新疆最高官员伊犁将军的任所也有一些陕甘总督派任的官员。如嘉庆年间,镇西府有:“同知三员:一、伊犁理事;一、伊犁抚民;一、吐鲁番。”⑧即伊犁理事、抚民二同知由陕甘总督派驻,但由伊犁将军直接管辖。⑨可见,在某种程度上,甘肃对于新疆的行政管理已经超出新疆东部,与新疆其他区域也有紧密的联系。这种历史上的密切关系,是新疆建省时以“甘肃新疆”并称来命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锦棠的建省理念是新疆建省时以“甘肃新疆”并称来命名的另一重要原因。光绪八年(1882年)刘锦棠在谈到新疆建省设想时指出:“新疆、甘肃势难分为两省”,主张将新疆各地“归并甘肃为一省”。其理由有三:一,新疆已设和将设的厅、州、县只有二三十处,这与当时郡县最少的贵州、广西等省相比,还不到其一半,难以自成一省。二,“新疆之与甘肃形同唇齿”,新疆各项事务必须要借助甘肃的支持才能顺利开展,“若将关内外划为两省,以二十余州县孤悬绝域,其势难以自存”。三,新疆单独建省会增加行政建制,费用将大量增加,与甘肃合为一省会较“另为一省稍免烦费”。他的设想是:

仿照江苏建置大略,添设甘肃巡抚一员,驻■乌鲁木齐,管辖哈密以西南北两路各道厅州县,并请赏加兵部尚书衔,俾得统辖全疆官兵,督办边防。并设甘肃关外等处地方布政使一员,随巡抚驻■。⑩

当然,这里面甘肃对于新疆的战略支撑作用是刘锦棠建省理念的核心,这也是他之所以主张将这个新建的省要以“甘肃”来命名的主要原因。

正是由于上述甘肃与新疆密切的地缘关系以及自明代以来甘肃对新疆东部开展行政管理的史实,清政府经过长期讨论与审慎决策,最终将这个新建的行省以“甘肃新疆”来冠名,“甘肃新疆省”这一特殊省名最终形成。

刘锦棠在其建省设想中明确表示:“新疆、甘肃势难分为两省”,要将新疆各地“归并甘肃为一省”。这个得到清政府认可的设想可能会让今人得出这样的结论:“甘肃新疆省”是包括甘肃和新疆在内的一个省。其实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甘肃新疆省”究竟是不是包括二者在内的“超级行省”,我们不仅要从当时的建省理念来看,更要从建省以来的行政现实及二者的实际关系来看。

刘锦棠在建省方案中明言,驻扎乌鲁木齐的虽是“甘肃巡抚”,但其所管地域并未包括甘肃,而仅“管辖哈密以西南北两路各道厅州县”,“统辖全疆官兵”;同时,布政使也仅负责“甘肃关外等处地方”,两者均不涉及甘肃事务。从巡抚、布政使的职责范围可见,新疆是一个完全与甘肃并行的省级行政实体,她与甘肃之间存在着挂名依靠的关系,但并未有任何实质性的行政合并。对此齐清顺先生曾有清楚的判断:

(甘肃新疆巡抚)其实并无权、也无能力顾及甘肃事务,甘肃军政事务仍由陕甘总督主持,甘肃新疆巡抚也仍主管新疆一地军政事务。①

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后,清政府一改新疆东部在行政上隶属于甘肃的传统,逐步将其改隶于新疆。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决定:

哈密厅通判向隶甘肃安肃道管辖,今新疆改设行省,所有哈密通判即划归镇迪道管辖。②

光绪十二年(1886年),“割迪化、镇西往属”。③从此,甘肃、新疆有了清晰的行政区划界线。从人员任免来看,甘肃、新疆各有一套行政班子:甘肃省是“陕甘总督兼甘肃巡抚”,④新疆则有专任的巡抚。甘肃、新疆各有一套独立的地方行政体系,并未统一事权,也没有什么兼任的现象。

同时,从地方事务来看,也没有任何两属的现象。《清德宗实录》载:光绪十七年(1891年),“甘肃泾州等州县被雹,甘肃新疆温宿州被水被雹。”⑤显然,这里“甘肃”与“甘肃新疆”是并列的两个省,不存在“甘肃新疆”同时包括甘肃、新疆的情况。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十二月度支部奏报的《妥酌清理财政章程清单》第31条规定: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甘肃、新疆六省,每年预算报告册得展限至六月十五日以前到部。⑥

这里更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甘肃与新疆是并立的两个省。

综上所述,“甘肃新疆省”不是既包括甘肃又包括新疆、具有超越地位的“超级行省”,实际上只是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以来“新疆”省名的全称,即是在行政、地域辖属上与甘肃省并立的“新疆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已可明确,所谓“甘肃新疆省”其实就是建省以来新疆省名的全称。但由于这个省名中包括了两处地名,这很容易让人误解或不知所云,同时这种命名方式也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及地名习惯,因而其具体使用很不规范,这决定了其使用时间不可能长远。

(一)“甘肃新疆”被简称为“新疆”

自建省伊始,“甘肃新疆”就被简称为“新疆”,而且日渐成为一种稳定的趋向。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初二,清政府了任命首任新疆巡抚的上谕:

刘锦棠著补授甘肃新疆巡抚,仍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宜。⑦

在同一谕旨中,既称“甘肃新疆”,又称“新疆”,后者显然是对前者的简称。后来,各类文书、典章如多次提及新疆,除首次提及时用“甘肃新疆”这一全称外,后面则往往都简称为“新疆”。有的甚至全然不用“甘肃新疆”全称,全用“新疆”这一简称。即便像《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这样一部规定清代典章制度、下笔谨慎的典籍,往往也是径称简称,如在介绍建省以来新疆的行政建制时,其起首标题就直呼“新疆”。⑧“会典”尚且如此,遑论其他?一些写作严肃的史作,如完成于宣统三年(1911年)的《新疆图志》,也很少使用“甘肃新疆省”这个全称,《新疆图志》这一题名就未采用“甘肃新疆”全称,新疆官员于“纂校衔名”中列举职衔时无人采用“甘肃新疆”这个繁复的称呼,均只称“新疆”。①自然,在文人笔记、口语操用中,直称“新疆”更是普遍现象。这样,当时的社会普通人士往往只会听到“新疆”这一简称,后人在大量的史籍中往往也只看到“新疆”这一简称。长而久之,常人就只知道称新疆省,而不知有“甘肃新疆省”之称。

(二)称“甘肃新疆”为“甘肃”

在官方文献中,“甘肃新疆”也有被简称为“甘肃”的情况,这很容易造成人们对“甘肃新疆省”的误判。由于历史的惯性,新疆东部原属甘肃、后属新疆的地方,在清代官方文件里仍时时被称之为“甘肃某地”。《清德宗实录》载:光绪十三年(1887年):

甘肃新疆巡抚刘锦棠奏,甘肃镇西厅入秋以来,田鼠为害,又降大雪,灾伤可悯。②

实际上,此时镇西划归新疆已有一年多了。《宣统政纪》载,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初二,“以甘肃镇迪道陈际唐为甘肃新疆布政使”。③作为新疆省府所在的镇迪道,在新疆建省二十多年后却仍被称之为“甘肃镇迪”。长期以来甘肃管理新疆东部州县,让人们产生了深刻的历史记忆与叙述惯性,由是可见。

除此之外,新疆一些新设郡县也有被称之为“甘肃某地”的。如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南路添设分巡甘肃阿克苏兵备道、分巡甘肃喀什噶尔兵备道”。④光绪十一年(1885年)四月,清政府命令:“甘肃阿克苏镇总兵黄万鹏,著杨昌■、陶模悉心察看。”⑤

除了上述新疆具体地名常被称为“甘肃某地”外,作为新疆最高行政官员的巡抚也有被称为“甘肃巡抚”的情况。以《矿务档》记载的新疆巡抚饶应祺的官衔为例。该档收录了不少饶应祺于新疆巡抚任内形成的文档,这些文档有一小部分称其为“甘肃新疆巡抚”,大部分则简称其为“新疆巡抚”,但也有将其称为“甘肃巡抚”的个案。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初七日饶应祺“咨送遵旨查明和阗一带金矿折■批”,总理衙门在记录该文档时即将其称为“署甘肃巡抚”。⑥当然,如此称新疆巡抚的情况也只偶一见之。

由上可见,建省以后,清朝官方文书将“甘肃新疆某地”称之为“甘肃某地”仍属平常。这些称法今天看来虽然不规范、不正确,也没有被普遍使用,但给人们理解“甘肃新疆省”的真义带来了混淆。

(三)“甘肃新疆省”使用的时间

以“甘肃新疆”来称呼今新疆某地,这种情况出现于新疆建省之前,最迟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文献中已有这种表述。该年,清政府于“甘肃新疆巴里坤地方置镇西府”。⑦只不过,当时之“新疆”与今天之“新疆”完全不是同一概念,它指的是“改革土司制度以后,设立新的行政机关的国内少数民族地区”,云南省乌蒙府、贵州省古州及其西部地区、四川大小金川、湖南西南部等地都曾一度被称之为“新疆”。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新疆只是全国众多“新疆”之一,当时被称为“西域新疆”。

“新疆”的意义古今迥异,“甘肃新疆”当然前后所指不同。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皇帝指示纂修《大清一统志》事宜时说:

至西域新疆,拓地二万余里,除新设安西一府及哈密、巴里坤、乌鲁木齐设有道、府、州、县、提督、总兵等官,应即附入甘肃省内,其伊犁、叶尔羌、和阗等处现有总管将军及办事大臣驻■者,亦与内地无殊,应将西域新疆另纂在甘肃之后。⑨

由上可见,此时的“甘肃新疆”指的是隶于甘肃省的今新疆东部地区的新设郡县,而天山南北是以伊犁将军为首的另一个行政区域“西域新疆”。此时的“甘肃新疆”与建省以来作为省名的“甘肃新疆”完全不是同一概念。所以,尽管“甘肃新疆”在新疆建省以前就是被时常使用的地域名称,但直到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时才被赋予指代天山南北全新疆的意义,并被广为使用。

“甘肃新疆省”省名此后虽有被简称为“新疆”的稳定趋势,但在清朝的重要文书中仍一直使用,直至清朝灭亡为止。如宣统三年七月初二日(1911年8月25日)“内阁奉上谕:甘肃新疆伊塔道员缺著潘震补授”,①其时已近辛亥革命。不过,自辛亥鼎革、清帝逊位之后,“甘肃新疆省”这个繁复的省名就不再于现实社会中使用,人们已习惯于用“新疆”这个简称,并一直沿用至今,再未更改。因此,“甘肃新疆省”作为省名,实际上仅只使用了28年,而“新疆”一词则自清中叶以来直至今天都在使用,这也就难怪,很少有人知道新疆还曾有“甘肃新疆省”这样一个全称。

总而言之,由于“甘肃新疆省”这个省名包括了我国今天的两省(区)而实际上仅指新疆,理解困难,称呼拗口,建省以来人们对它的使用既难以长期坚持,又失之规范,于是多数人遵循旧习仍将其简称为“新疆”。

“甘肃新疆省”这一特殊省名的出现,是清政府包括刘锦棠在筹划新疆建省时既考虑历史上的甘新关系、又权衡甘新政治现实的产物。新疆建省却拿甘肃来挂名,这虽然有利于减少建省的阻力及保障建省后新疆省政府的正常运转,但毕竟甘肃省同时存在,“甘肃新疆省”实际上也仅只管辖新设的新疆省。这里就出现了有学者所谓的“名实不符”问题。这个名实不符的历史现象,今天看来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需要解答的历史谜团,而回归历史则“反映出清政府最高决策者在新疆建省后如何划分甘新两省的权责问题上,含混游移”,这也被批评为“甘肃新疆省”建制上的“含混及不彻底之处”。②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甘肃新疆省”这个特殊省名背后的积极意义。以甘肃、新疆并称来命名新设的新疆省,这是清政府建省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与实践上的重大尝试,在清末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有效地解决了像新疆这样的边远地区的建省问题。“甘肃新疆省”建立以来,甘肃成为新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稳定的重要依托与保障,充当了新疆与中央政权联系的通道与纽带,二者唇齿相依、互相倚靠。而这正是当初清政府以“甘肃新疆省”来命名“新疆”的战略预期。

“甘肃新疆省”的建省模式还为后来台湾建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在筹建台湾省时,就沿用了新疆的建省经验,提出“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③正是在甘肃新疆省的建省经验上,才会再次出现“福建台湾省”这样以两省并称而实指一省的个案。

【作者简介】陈剑平,男,1978年生,湖南武冈人,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清代新疆史研究。

① 《谕旨》,《内阁官报》1911年第3期,第1页。

新疆职称论文范文6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新疆智能建筑起步较晚,专门从事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没有接受过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造成施工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系统一旦发生技术故障也难以排除,从而使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新疆智能建筑人才稀缺现象相当突出。

(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与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在确立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明确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提炼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如下:一是具有正确识读和应用专业CAD软件绘制工程施工图的能力;二是具有初步设计中小型建筑工程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电气消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能力;三是能够编制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资料的能力;四是具有设计、安装、调试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能力;五是具有编制智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能力;六是具备对各子系统组态、编程、系统集成的能力;七是具有对智能建筑设备运行管理及维护。

(三)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和能力要求,构建了“工学结合、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基础为平台,以建筑供配电及照明、安防与消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四大核心系统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重心,突出实践教学和岗位技能训练,形成工程管理及设备运行管理综合知识,达到知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不断递进,通过顶岗实习,获取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从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基于施工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吻合。该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围绕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理论和实践对应,结合职业成长规律,根据各阶段的能力和要求不同,获取相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该体系由3大教学平台组成。一是职业基础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形成职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平台:通过做、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四大核心系统安装操作技能,以及岗位技能训练项目融入课程,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训练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安装调试等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基本素质。三是岗位管理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施工组织管理、工程成本控制、建筑设备运行管理等知识和能力,形成职业综合素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实际工程实习,从事各项生产活动,获取职业岗位初步的工作经验,达到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校企合作、双边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探索了基于施工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双边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的特点和技能要求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和项目,构建了“三平台、三阶段,技能递进”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以基本技能实训为职业基础平台,以建筑设备监控、综合布线、安防、电气消防四大系统为核心进行职业专项技能实训和课程设计,以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算编制、毕业设计等培养职业综合实践技能,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获取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

(一)师资团队。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等多种途径,建立了数量合理、结构优化、教学质量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多名教师具有机电建造师执业资格证、技师职业资格证等,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充分保障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二)校内实训基地。

近年来,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更新实训、实验设备,加大设备投入力度,逐步建成了为本专业教学服务的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实训室,专业软件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改善了教学条件,使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校内实训的70%以上。2013年9月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建立了全疆第一家且目前唯一一家智能楼宇管理师考试鉴定站,鉴定站的建立不仅能满足本专业的实习、实训考核要求,而且还能够满足疆内智能楼宇职业资格考试等教学要求。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疆内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企业专家指导专业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满足了智能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教学参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要求,逐步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四)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实施体系。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论证下,建立了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并对教学各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建立了校企共建监控机制,对专业建设过程、课程建设过程、教学质量运行实施监控,制定了《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制度》、《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等管理文件,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