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尔邦节范例6篇

新疆古尔邦节范文1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在每年伊历12月10日庆祝古尔邦。这一天,是全世界伊斯兰教徒的盛大宗教节日——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是根据古代阿拉伯地区的宗教传说演变而来的。古阿拉伯人有每年宰牲献祭的风俗。伊斯兰教继承了这一风俗,并规定该日为宰牲节,也叫做古尔邦节。在我的家乡,这个节是一次民族欢乐的盛会。家家户户都要制作节日食品,沐浴燃香,去清真寺参加会礼,举行宰牲仪式,以及摆出宴席,访亲问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米甫”歌舞,男女老少都在欢快的民乐声中起舞。古尔邦节的重要性如同我们汉族的春节。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开展各种活动,共同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

古尔邦节这一天,(阿尔曼江)早早提上茶砖和大块的冰糖就来叫我,我们约好一同去(木扎帕尔)家拜年,我们先去了(阿西丁)家,一进正房,浓郁的伊斯兰气氛迎面而来,色彩艳丽、图案鲜明的草原图腾文化和各种草原“古丽”绣织在挂毯上,草原暮宿草绣在周围为花边,色彩呈鲜红和土黄色,黑色线条勾勒其中,墙正中是麦加清真寺,墙上挂了很多挂毯。各种女工作品和系有鹰羽毛的冬布拉精巧地挂在周边。

房间正中的桌子上整整齐齐地摆着食品,以“馓子”为中心,四周是馕、蜂蜜、酥油,各种甜食点心,点心中大多掺有胡麻油,不但颜色好看,嚼在嘴里,甜丝丝之中透着辛辣味。四周是各种干果:乌梅、葡萄干、杏干、无花果干、山楂片、核桃、巴丹木,琳琅满目,我们早以忍不住了,于是都动起手来,各种食品吃起来都那么美味。

离开了(阿西丁)的家,我们分别又去了几位同学家,大街小巷里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气氛,大街上塔塔尔和热瓦甫的激越声,和那悠长的维吾尔歌曲,让我的心伴着悠扬的歌声沉浸在古尔邦节所带来的欢乐中。

我家乡的古尔邦节二:

我的家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这儿居住的人有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回族,当然也会有汉族。每年都会有一个盛大的节日被称为古尔邦节,它是我们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少数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

记得去年过节,爷爷奶奶还有爸爸妈妈全都聚集老祖母那儿,全家上下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中。看着一头头羊被阿訇宰时,我的心里真的不好受。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的节日要杀掉这么多的动物?爸爸不是常教导我们要爱护动物吗?那为什么此时却要杀它们呢?带着疑惑我问了爷爷,爷爷给我讲述了古尔邦节的来由。

原来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害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为有此渊源,所以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是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牺牲节”或“宰牲节”,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由于古尔邦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日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却又是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使得年节也异常的丰富多彩。

当我明白了古尔邦节的来由时,长长的叹了口气。我多么想改变这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因为我喜爱动物。

我家乡的古尔邦节三:

我的家乡是位于准葛尔盆地西北缘的新疆克拉玛依。

克拉玛依是个美丽而热情的城市,在这个有着30多个民族的城市,到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情意。尤其是古尔邦节来临的时候,各民族之间相互“拜年”,充满了欢乐。

临近古尔邦节的时候,我们会看见许多小区单元门前拴着羊。到了节日的早晨,靠近清真寺的居民早早就可以听到聚礼的声音。聚礼之后,人们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按宗教传统杀羊,然后在家里炖羊肉、烧奶茶、摆上节日美食,准备迎接客人。

这个时候,我最开心了,外公会带着我去他的维吾尔族好朋友阿乌提爷爷家“拜年”,阿乌提爷爷家里四周墙上挂着美丽的壁毯,地上还铺着地毯,各种各样好吃的食物摆在各式各样漂亮的盘子里,干果、水果、馓子、点心等等,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还有我最喜欢的抓饭和清炖羊肉呢。阿乌提爷爷穿着维吾尔族服装,戴着精致的小花帽,拿着长长的“冬不拉”给我们弹奏一曲民间舞曲,别提有多神气了。

晚上,爸爸会带我去油建小区里的“大巴扎”逛逛,那里人可多了,热闹非凡,有卖新疆腰刀的、有卖烤全羊的,各种新疆特产应有尽有,真是目不暇接。

新疆古尔邦节范文2

关键词:维吾尔族;礼仪民俗;风俗习惯;节日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导致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礼节禁忌。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维吾尔族的礼仪民俗、风俗习惯、礼节、禁忌。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或“团结”。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占新疆总人口的46%,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维吾尔族人民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古典文学名著《福乐智慧》、辞书《突厥语大辞典》,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礼仪风俗。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维吾尔族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诺鲁孜节(春节)等。

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等级性的、封建的礼节逐渐消失了,体现着平等友爱、互敬互让的礼节则继续保存下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意义。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

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维吾尔族节日有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牲节)、诺鲁孜节(春节)等。

维吾尔族礼节:待人接物很讲礼貌,在路上遇到尊长和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三十度,并连说:“艾斯拉姆艾来孔!”回礼语为“外来孔艾斯来姆”。

维吾尔人十分讲究邻居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家里做了好饭,左邻右舍间常互相赠送品尝。一家来了亲朋或远方的贵客,各家邻居都要轮流请到自己家作客.一家有红白喜事,邻居们少不了争相帮助.走远路的陌生人路过村落,遇到困难,维吾尔人总会慷慨椭,不会让他饿着肚子上路。

其他民族群众到维吾尔族家中作客,都很尊重民族习俗,讲究礼貌.吃饭时,不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随便到厨房或锅灶前面去,不剩食物在碗中,注意勿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共盘吃抓饭时,不伸手乱抓,也不将自己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在屋内和人交谈时,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喧哗。否则,被认为是对他人不尊重。在称呼对方时,必须用“您”,忌讳直呼“体”(除非对自己的妻子或挚友)。

到别人家作客时,如果主人是久未晤面的亲朋好友,或是有较高威望的人,上门时,必须带若干礼品。女的带抓饭、大块牛羊肉、包子、馕、布料等。女人和男人一般不同时上门。男人一般不带礼品,如果有必要带的话,也只带些糖、水果、瓜等物。作客后的几天,女主人自己或通过孩子,要向客人回赠礼品,如馕、糖等物,数量要比人家送来时的略少,不能超过。否则,会被对方视为不接受礼品。离开时,全家人站在门外送出。主人双手垂握,说些谦逊客气话:“招待不周,请多多原谅!”。

维吾尔族禁忌: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擤鼻涕、打哈欠、吐痰,饭毕有长者领作都瓦时,忌东张西望或站起;禁食猪肉、驴肉、狗肉、骡肉和自死的畜肉及一切动物的血,屋内就坐,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请茶,忌用单手;未经主人同意不得擅自动用主人家的物品;到别人家去,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进门。

青壮年妇女一人在家时忌外人进去;新婚夫妇的洞房忌随便闯入;见到门上挂有红布条,表示妇女分娩或小孩出疹子,忌外人入内;不要和妇女开玩笑;在公共场合忌光着上身,更不能穿着背心、裤衩到别人家里去;忌背后议论别人的短处;禁止在住地附近、水源旁边、墓地、清真寺周围和果树下面大小便、吐痰或倒脏水;禁止携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禁止在墓地附近修猪圈、厕所,不许牲畜在墓地内乱跑,不许从墓地上取土;不得用自己的水桶或罐子在水井或涝坝内打水,要先用公用水桶打水,然后倒入自己的桶或罐内;北疆地区,禁止在长辈面前讲诙谐或揶揄的语言。

用过餐后,客人要表示谢意。如果是喜事请客,客人们多说“姆巴列克保松(祝贺)”的话;如果是办丧事,做“乃孜尔”(死者忌日祭礼),客人不能发笑,表情要沉重。虔诚的穆斯林要双手举到面前,说一声“阿明”,念一段《古兰经》祷告文字。说毕,双手抚脸,散场。气氛自始至终保持严肃。

维吾尔人以助人为乐,舍施为荣,认为这是做善事。待人接物十分热情,晤面时,将年长的称为“阿卡(哥哥)”“阿恰(姐组)”,年轻的称为“吾卡(弟弟)”“森丽姆(妹妹)”。

维吾尔人对亲朋好友、乡邻、街坊,甚至外乡外地人,只要他们的生活发生困难,需要接济,不论亲疏关系,不论民族,都要在力上予以接济,即使自己少吃点,少穿点,少用点,善事不能不做。当你面临危难险境时,他们会挺身而出,热情相助。

其他禁忌 清真寺是穆斯林教徒向真主祷告之地,必须清静,肃穆,洁净.故而在寺内严禁喧闹、随地抛洒垃圾,严禁大、小便。严禁在麻扎(墓地)挖土,毁坏草木或大小便。严禁在涝坝(贮水池)、伙房、水房等地大小便。

抽大麻烟()、赌钱、酗酒、斗殴、说谎、偷摸等,都被视为丑恶行为,受到舆论指责。

维吾尔族的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在青年男女成亲之前,都要经过提亲和订亲仪式,反映了维吾尔族对婚姻的慎重。小伙子看上了谁家的姑娘,或是男方家长准备物色一位姑娘为儿媳,事先都要履行“提亲”的手续。男方向女方家提亲之前,要经过一番调查,女方家姑娘的年龄、家庭、长相、人品等情况都要进行了解,认为合适时,才会提亲。也有男女青年早已热恋,双方私下商定婚事后,再请家人去“提亲”,以达到双方关系公开化和合法化。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维吾尔族的食俗: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的节日: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维吾尔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前两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新疆电视台举办晚会的有三个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现在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传统节日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开斋节”、“古尔邦节”。过节时,维吾尔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互相登门拜访,庆贺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

古尔邦节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宰牲”或“血祭”。维吾尔民族的古尔邦节同汉族的春节一样,节日气氛特别浓郁。

关于古尔邦节的起源,民间流行着一则古老的宗教传说:先知易卜拉欣要按真主的“启示”牺牲自己的儿子伊斯玛仪作祭礼,当他正要举刀宰杀时,派遣的特使牵着一只公羊从天而降,示意以宰羊代替杀子,这一天正是阿拉伯太阴历12月10日。伊斯兰教创立后,将太阴历12月10日定为伊斯兰教的节日之一,这个日子恰恰是麦加朝觐活动的最后一天。这样,古尔邦节逐渐成了从11世纪初开始改信伊斯兰教的维吾尔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古尔邦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再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最后还要“换哈达”,即拔去坟头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浇些水再回家。

按传统,节日聚礼之后早晨是献牲祭祀,取悦的最佳时机。通常,人们把血祭的牲畜宰好入锅之后,男子们开始互相拜节,妇女们则留在家里炖肉,摆节日食品,烧茶等,准备迎接客人。节日的第一天,首先给在近期内发生过丧葬等家难的左邻右舍或乡亲拜节,表示慰问;其次是给夫妻双方的长辈拜节;再次,就是给近邻和长者拜。其它的拜节活动往往是三五成群,男女分别进行(在维吾尔民间礼俗中,一般是不允许男女混杂的)。

拜节之后,才是同辈的亲朋好友之间的拜节。大家除了互相道贺,彼此问候之外,还共餐,吹拉弹唱,一起娱乐。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10 月1日,又称拉玛丹节,中国新疆地区称肉孜节(Roza,波斯语,意为斋戒)。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和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参加会礼,听伊玛目宣讲教义。

教法还规定在节日进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为:①拂晓即吃食物,以示开斋;②刷牙;③沐浴;④点香;⑤穿洁美服装;⑥会礼前交“菲土尔・赛德盖”(开斋施舍);⑦低声诵念赞主词。

诺鲁孜节是悠久的维吾尔族节日,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是艺术的节日、体育的节日。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新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伊朗语,意为“春雨日”。相当于伊朗古太阳历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历3月22日。达一天相当于汉族的春分,故而“诺鲁孜”节也叫迎春节。维吾尔族在信奉伊斯兰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们看来,星神是掌握人类命运祸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类的主神之一,而双鱼星则是人畜的病源。所以穆斯林们正好在双鱼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时,举行诺鲁孜节,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新年节。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是伊斯兰宗教节日,在维吾尔族历史中只有一千多年的历时。而诺鲁孜节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也是新疆电视台举办晚会的三个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之一。也是全疆唯一一个各个乡镇政府及农村及学校举行集体活动庆祝的节日。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于2009年将诺鲁孜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诺鲁孜是传承下来的庆祝活动,将其视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诺鲁孜节,作为文化遗产和悠久传统和睦的象征,对加强各国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邻友好理想基础上的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2010年联合国大会第A/RES/64/253号决议后正式成为国际性节日。

参考文献:

[1]从熟语看维吾尔族的好客习俗文化---王德坏《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2]维吾尔族节日习俗一瞥---瓦哈甫・吐尔逊《中国民族》, 2010年07期

新疆古尔邦节范文3

“如果不喝酒,到了机场我们新疆人会笑话你的。他们会问你:难道在这里没有朋友吗?好朋友,你喝的不是酒,是民族团结!”主人指着倒满酒的杯子向即将返程的我们说道。

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招待客人的酒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醉西部”,只因这个位于新疆南部的自治州位于中国的最西部,主人要客人喝“醉西部”便顺理成章。

关于南疆的几个误会

岁末之际,记者是带着种种遐想和猜测踏上了南疆旅途。

“别听外面瞎说,民族地区人都很淳朴,我们这里治安非常好,公安局接到的报案很少,最严重也就是牧民喝醉酒丢了牲畜……”在从机场赶往克州首府阿图什市区的路上,司机老李说道,脸上挂着几分得意之色。

老李十几岁就从老家河南来新疆参军,当了几年汽车兵,几乎跑遍了新疆。退伍转业后,他便响应“优秀退伍转业军人留疆建设”的号召留了下来。早已无数次迎来送往内地商客,他深知初到南疆的客人肯定会关心这里的治安状况,所以往往没等客人开口,他就先为南疆正名。

或许是已经深深认同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老李眼中,南疆同北疆相比,不但是瓜果更香甜,就连牛羊肉都更美味,治安更是没得说。

初到克州,行走在留着小胡子和裹着黑纱巾的少数民族同胞之间,尤其是看到不少民族同胞腰间配有一把小刀,难免都让人感到不安和紧张。但这种紧张很快就被好客的微笑和对民族习惯的理解逐渐消褪,那把最初刺眼的小刀仅仅是少数民族为方便食用肉食的餐具而已。

在新疆,内地人对空间的概念都会和新疆人发生碰撞。

喀什机场位于阿图什市和喀什之间,距离阿图什市区40公里。高等级的高速公路将两座城市连接起来,尽管两市距离不远,但道路上车辆依然稀疏。一路飞驰,让久困在北京拥挤马路上的记者跃跃欲试,想体验一把在戈壁公路“大尺度”空间里飚车的感觉。

“别看路况很好,但是两旁没有参照物,司机容易疲劳,哪怕几秒钟走神,后果也不可想象。现在大风天气比较少,要是春天,瞬间风力会非常大,而且风沙里能见度可能都不到1米……”老李一脸苦笑地劝道。

听罢,我只觉得有些耸人听闻,但到克州第二天便黄沙四起,天气预报果真出现了“10级瞬时风力”的出行警告。克州的朋友也告诫记者不要随便开车,在他们眼中新疆的司机都是职业的,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开车并非易事。

长期在新疆跑运输的司机,开车到拥挤的内地自然也不会适应。在新疆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一个新疆司机开车去山东,结果困在立交桥上,后被交警指引下桥,年轻交警忿忿地说“真笨,连桥都下不来”,新疆司机则不屑地回应“好好的地儿,修什么桥”!两种心态对比下,空间概念的差距由此可知。

克州同样被初来乍到者所误解。虽然克州全称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但这个以克族(全称柯尔克孜族)命名的自治州如果按人口算,最大的民族是维吾尔族,汉族人口更少,州府所在地的阿图什市只有4万汉族居民。

在克州,克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在中国最西部的县――乌恰县。克族人和邻国吉尔吉斯斯坦主体民族是同族,血亲加上几乎相同的语言,使得乌恰成为了规划中的重要口岸。

新建的海关检查站就离乌恰县城不远,因为海关不能建在海拔几千米的帕米尔高原之上,所以在乌恰县附近通关的汽车会被贴上封条,在全程监控录像的伴随下前往几百公里外的边境线出口进入邻国吉尔吉斯斯坦。

“前苏联刚刚解体的时候,从吉尔吉斯那边真运过来不少好东西,直升机、坦克都当作废铜烂铁卖过来。现在不少中国人在那边开矿,今年年初吉尔吉斯动乱,中国人在那边的生意都受到了影响,”谈到邻国吉尔吉斯斯坦时,老李如数家珍。

尽管吉尔吉斯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一个和欧盟互免签证的国家,但因为中亚国家自身的“先天不足”,人们一直期许的边境贸易并没有像预想中那样火热。

探访“维乡”――松塔克

抵达阿图什后第二天,记者一行就驱车前往阿图什市西南郊两公里处的松塔克乡,参观维吾尔族民居,并探寻新疆伊斯兰教的起源。

松塔克乡在克州属于比较富裕的地区,路旁民居色彩斑斓的木雕门洞,金碧辉煌的圆球尖顶都标注着庭院主人的身价。

“这里的不少维吾尔族村民把生意做到了中亚。很多人甚至花200万来装修自己的家,他们很有耐心,装修可能会搞好几年。”看着车窗外随处可见的金色屋顶,克州友人向我介绍道。

车停靠在一户村民家门口,往里走便是庭院,木质框架和玻璃组成的穹顶笼罩其上,数根精细的雕花木柱和四周浮雕式的木壁让所有人惊叹不已,和我同行的伙伴甚至忍不住抚摸着木柱的纹理,感受着匠人历时数年完成的刀工。

庭院四周大小不一的房间里全铺着漂亮的地毯,进出都需要脱鞋。小巧的火炉和干净茶具等细节都告诉我这是一户生活精致的人家。庭院后边留有一个小园子,葡萄藤和葡萄架占满了整个后院。

参观完,我们走进了另一户普通人家的庭院,相形见拙的装修透露了主人的经济状况,但其家居布置的精致和整洁却不输前者。

在乡村的街道上,不时能看到出租三轮摩托行驶其间,车座都用红色的帷幕遮蔽起来。学校和清真寺不时出现在记者视线中,围墙上也能见到一些口号和标语,汉字和维吾尔文相伴左右。

“我们这里的学校都是双语教学,上过学的年轻人都会讲汉语,其实很多人是非常向往内地的,但是他们很难融入,所以只能去相对发达的乌鲁木齐打工,”好友指着一闪而过的小学向我说道。

听闻乡民间的对话,我依稀能从中找到“外来词”汉语的影子。一位维吾尔族老人见到一个没有留胡须、穿着讲究的维吾尔族中年人时,特别热情地打招呼问候聊天。虽然我不知他们具体说些什么,但老人张口称呼对方时,一声“书记”却听得真切。后来向通晓民族语言的好友求证后,才知道那位中年人果然是位干部。

偶遇“赶巴扎”

在准备返回阿图什市区途中,我们偶遇了“赶巴扎”(赶集)的胜景,维吾尔族乡民赶着毛驴车,或者如同阿凡提一般倒骑着毛驴前往市集。好友看到此番情景,说起了少时在此地的趣事。

本地的毛驴老实聪明,驴儿们也识得集市和家之间的道路。好友少时调皮,一次和小伙伴傍晚看到一位酒醉瞌睡的维吾尔族老汉骑在驴上晃晃悠悠往家走,于是便上前牵着驴儿掉了个头,想让驴往集市返,结果掉头后,驴儿迟疑了半晌不肯走,小淘气们只得在驴屁股上拍了几下,驴儿才又驮着老汉去了早已空空荡荡的集市。

“现在城里富裕些的人都去超市购物,只有小市民和乡民才会去赶巴扎,另外就是你们这些外地游客。”尽管阿图什市区的主要建筑已经和内地城市趋同,但他依然希望边疆地区能更多地参与到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本地人也

能像沿海发达地区居民一样生活。

好友的美好愿景,在刚从高度城市化的北京“解放”出来的我看来如同一场重复的悲剧。多年后,当地人可能要像北京人一样借助书本上的历史老照片去追忆胡同文化和市井生活了。

尽管在他眼中“原生态”并无价值,但却暗暗羡慕内地游客对喀什的热衷。

“南疆旅游的景观资源都在克州,但是喀什保留了几座所谓的‘高台民居’,内地游客就都跑去喀什了。我就不明白‘高台民居’有什么看头?”从小就对维吾尔族生活方式再熟悉不过的好友,不理解内地人为什么在意“原生态”,而事实上,对我这样第一次来到南疆的内地人来说,所有和内地“不一样”的,都是新鲜而有趣的。

被一张牛皮终结的古佛国

在松塔克乡游访的重要目的地就是“苏里唐麻扎”,这是新疆第一位皈依伊斯兰教的汗王的墓葬群,埋葬着喀拉汗王朝的先人。我们驱车来到了一个叫买谢提的村子,一座幽静庭院内,新月塔矗立一侧,两排低矮的小树簇拥出一条林荫道,道路的尽头一座淡蓝色的小宫殿是现在眼前。

“由于年代久远和战乱、地震、火灾等原因,原来的建筑早已损毁,我们在原址上根据英国博物馆收藏的早年西方探险家拍摄的照片重新修建。一些工艺已经失传,比如宫殿墙壁上蓝色的琉璃瓦,现在是用瓷砖代替的。”松塔克乡文化站的讲解员说道。

尽管宫殿已经不是古物,但每年从新疆各地虔诚来访的宾客却络绎不绝。

两鼎青铜滏被安置在宫殿正门两边,其中一口鼎的边沿上镌刻着早已失传的文字,这一失传的文字如同南疆一个个在历史中闪现的王国和最初的36个城邦一样。

南疆北疆以天山为界,南疆孕育的是“绿洲文明”,自古居住此地的民族都是聚水而居,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绿洲城邦在浩瀚的戈壁中如同散落在大洋中的海岛。这种特点形成了“既早熟而又晚熟”的文明发展特点。早熟便是南疆城邦早已区别于北疆流动的畜牧经济,迅速发展出定居的农耕文明,但封闭的绿洲群落又限制了城邦国后续的发展之路。

“苏里唐麻扎”的主人苏里唐・萨图克・波格拉汗无疑是真正走出这片绿洲的第一人。在很多中亚学者眼中,新疆其实就是中亚的另外一种延伸,而中亚自古以来作为亚洲大陆中央地带的要冲,不断受到东西方文明的影响。盛唐时,中亚是的腹地,后又逐渐经历了“突厥化”和“伊斯兰化”。

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中亚地区的萨曼尼王朝逐渐信奉伊斯兰教,并且不断侵犯当时南疆地区的喀拉汗王朝。一次,萨曼尼王朝皇帝的弟弟纳斯尔・本・曼苏尔发动失败,逃往南疆,被喀拉汗王朝收留。

后来他的“一张牛皮”的故事流传甚广。相传当时归降的纳斯尔因为需要一块地方每日礼拜,便向汗王申请一张牛皮大的土地修建清真寺。汗王应允,并挑选了一头最大的牛送给纳斯尔。结果纳斯尔趁牛皮未干,将其剪成细条,圈出了一块领地。汗王自知上当,但最终无奈默许。随后新疆地区第一座清真寺便拔地而起。

纳斯尔来到阿图什后,当时信奉佛教的年轻王室成员苏里唐对他产生了兴趣,在朝夕相处中,苏里唐最后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借宗教力量向自己的叔父夺回了王权,随后在自己的汗国推行了伊斯兰教。

苏里唐站稳脚跟后,不但相继征服了新疆境内信奉佛教的高昌王朝,并反手灭掉了长期与之争斗的中亚萨曼尼王朝,最后有千年佛国之称的古和田国也被其征服。他统治了中亚大部和新疆大部的喀拉汗王朝,迅速地推行伊斯兰教。

距离苏里唐麻扎不远处,我们造访了喀拉汗王朝的前世佛缘――莫尔佛塔。在一片戈壁之中,两座早已被风蚀得斑斑驳驳的园塔孤独地矗立在那里。尽管还有简单的标识介绍,但很多本地人都误以为这两座古塔为烽火台。

新疆古尔邦节范文4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共同的喜好、习俗和禁忌。民族风俗习惯广泛地渗透到该民族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汉族、维族由于文化差异性,幼儿文学中也有许多汉族文化因素,这就使得维族学生学习幼儿文学时必然存在着中介文化现象。

一、幼儿文学中维族、汉族关于节日的中介文化

新疆民族风俗习惯虽然纷繁多样,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新疆与汉族交往的日益频繁,多元化、交融性极为明显,新疆各民族与汉族风俗习惯的相互借鉴、交融、整合在不断进行中,我也注意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汉族的民族风俗习惯,同时及时引导学生热爱汉族文化。例如学习《端阳》“端午花,红又红,摘朵鲜花送金龙;端阳端,粽子棕,拿个粽子塞龙洞;龙戴鲜花吃粽子,吃饱粽子回龙洞,请你不要伤害屈原老公公。”我们给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又如《新年来到》“新年来到,人人欢笑,姑娘要花儿,小子要炮,老太太要块大年糕,老头儿要顶新毡帽。”介绍汉族的春节习俗,同时也让维族学生介绍维族的一些节日,如肉孜节、古尔邦节、圣纪节、法蒂玛忌日、巴拉提节、盖德尔夜、阿舒拉日、都瓦节都是伊斯兰教方面的节日,跳火节则是萨满教节日,像肉孜节、庆丰收、喝水节等等则与农耕有关。全族最重要的是肉孜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古尔邦节是开斋与宰牲。肉孜节相当于汉族春节,但是又有不一样的习俗。两个不同的民族,节日文化必然不同,就会产生中介文化现象。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维族学生克服节日“文化休克”现象,实现文化的正迁移,了解汉族的节日风俗习惯并热爱汉族文化。

二、幼儿文学中维族、汉族关于花的中介文化

维吾尔族关于花的崇拜表现在饮食、服饰、民居、建筑、人名等各个方面,特别喜欢用花取名字,比如:“热依汗古丽”(紫苏花)、“阿勒通古丽”(金花)、“阿依古丽”(月亮花)等等,在维吾尔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花是青春、爱情、吉祥、幸福、胜利等的象征。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花表现了维吾尔族人对社会、人生、宇宙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幼儿文学中对于花的儿歌、故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幼儿文学中儿歌、故事中关于花的有些内容却有着汉族、维族文化差异。例如:儿歌《十二月花》“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中装,三月桃花红千里,四月蔷薇靠矮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花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香,九月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案上供,十二月腊梅雪里香。”又如《郁金香》“红酒杯,黄酒杯,郁金香是彩色杯。小蝴蝶,小蜜蜂,朝着酒杯飞飞飞。又喝酒,又喝水,蝴蝶、蜜蜂全喝醉。”学生对蔷薇、栀花、芙蓉、郁金香都不清楚是什么样子的花,对于许多花的内涵,维族、汉族又有差异性。教师要比较分析,引导维族学生跨越有关花的中介文化,从而正确理解该首儿歌,并对汉族的相关花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

三、幼儿文学中维族、汉族关于动物的中介文化

汉语维语中均有大量动物词语,由于汉族、维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模式,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思维方式、审美观念、、语音系统等方面也都不一样,因此汉族、维族动物词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我们都知道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比较忌讳猪,所以像《小猪努尼》这样的幼儿诗歌最好不要让她们学习,免得引起她们的反感。又如儿歌《螳螂》“小螳螂,学木匠,两把锯子一个样。去给娃娃盖新房,盖的房子没开窗。蜜蜂一见哈哈笑,螳螂气得肚子胀。”还有儿歌《小蚱蜢》,维族学生不清楚螳螂、蚱蜢是什么样子的动物。

再如《乌鸦说瞎话》,“小乌鸦,穿黑褂,闭着眼睛说瞎话。说小猪,馋嘴巴,偷了小鸡一只虾。说小羊,爱打架,咬了小驴短尾巴。说小狗,爱传话,挑拨猫鼠分了家。小乌鸦,说瞎话,谁都不愿去理它。”在汉语中乌鸦具有贬义。乌鸦在上古时代并不具有贬义,在《淮南子》、《山海经》等神话中乌鸦具有神圣的色彩,但是后来乌鸦在汉族许多寓言中都具有贬义,例如:《乌鸦兄弟》、《乌鸦为什么老是“哇哇”地叫》、《群乌学艺》、《乌鸦与蜀鸡》等寓言故事中乌鸦就成了黑色的顽固派,包括一些汉族古诗文、谚语中乌鸦也是带有贬义。而在维族的寓言故事、谚语中乌鸦也是具有丑陋、蠢笨贬义,如《山鸡与乌鸦》、《乌鸦与狐狸》。在教授关于动物的儿歌、故事时,我们既要注意维族、汉族的文化相类似的地方,以引导他们利用维族文化进行文化的正迁移,帮助理解汉族儿歌、故事及其相关文化;也要注意维族、汉族文化的差异,注意维族的禁忌,以免引起民族矛盾。

四、幼儿文学中维族、汉族关于摇篮曲、游戏歌的中介文化

比如我在教授新疆班学生学习摇篮曲、游戏歌时,请学生们唱他们新疆地区的摇篮曲和游戏歌。学生唱维吾尔族的摇篮曲时,非常兴奋,而且用维语唱,我听不懂,但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待本族的摇篮曲充满着感情。许多幼儿文学作品大多富有游戏性和表演性,尤其在学习游戏歌时,他们非要上讲台表演,他们表演维吾尔族的游戏儿歌,不仅有动作,有的还伴舞蹈动作,这符合“新疆班”学生能歌善舞,天性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要引导维吾尔族学生利用维族的摇篮曲、游戏儿歌来促进他们对汉族的摇篮曲、游戏儿歌的理解。

五、幼儿文学中维族、汉族关于民间故事的中介文化

学习故事时,我请他们讲新疆地区的故事,例如《阿凡提的故事》,我及时给予赞美,评价他们新疆地区的故事“太美妙动听了”,学生听了都很高兴。《阿凡提的故事》中阿凡提是维吾尔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已经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理想的写照,是维吾尔族民族传统幽默性格的体现。阿凡提的故事深入维吾尔族人民的心灵。除了《阿凡提的故事》,维吾尔族还有许多幽默的民间故事,像《桑树阴影的故事》、《聪明的农夫》、《樵夫与哈熊》等都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贪婪、愚蠢,表现了人民的智慧。教师可以把维吾尔族的这些故事与汉族的《神笔马良》、《巧媳妇》、《金斧头的故事》等故事进行比较学习。又如维吾尔族民间故事《两个骗子》、《铜锅》讽刺了骗子最后害了自己,可以引导维族学生与汉族的《狼来了的故事》进行比较学习。

学生学习理解汉族民间故事时,就有可能借助于他们维吾尔族相类似的民间故事,这样就会存在文化中介语的现象。教师通过维族与汉族的民间故事文化比较分析,引导新疆班学生借助于他们维吾尔族的民间故事,进行文化的正迁移,帮助他们理解相关汉族民间故事。

六、幼儿文学中渗透民汉一家、维护祖国统一的文化融合

新疆古尔邦节范文5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促进;对策;新疆

旅游业也可以称作旅游产业,它是一种依靠旅游资源与设施,专门从事招徕、接待游客的行业,如今,它已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综合的产业群,主要为游客提供交通、娱乐、游览,住宿、消费等服务。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具有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对相关行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拥有“朝阳产业”的美称。在改革开放之初,新疆的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卓有成效,对新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新疆这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位置上与内陆地区相隔比较远,因而交流少,这也让新疆在大多数人心中显得很神秘。旅游业的发展让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使社会更加稳定,同时,由于游客的进入使得文化得到交流,外界更加了解新疆的特色、新疆的人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等,这也同时增强了外界对新疆的关注,进一步地加强新疆经济的发展。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少数民族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截至今日,少数民族在新疆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包括已经废弃的建筑物,至今仍居住的特色建筑和一直流传在民间的各类民族文化。随着新疆对外开放,新疆各民族文化也被更多的人认识,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未来新疆旅游发展的趋势。

(一)新疆民族文化旅游

1.新疆民族新疆原有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塔吉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锡伯、满、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新疆少数民族所占的人口比例大于50%。因此,民族文化旅游将成为一种趋势。

2.新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1)民族歌舞、节庆新疆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民族歌舞,以民族舞蹈、节庆为主的民族文化娱乐,已经成为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如维吾尔族的刀郎舞、哈萨克族的鹰舞、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和肉孜节、塔吉克族的油灯节、喀什的龟兹文化节、吐鲁番的葡萄节等,对中外旅游者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民族餐饮民族餐饮业也是新疆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越来越吸引游客的眼球。如维吾尔族的烤羊肉串、烤全羊,回族的粉汤,哈萨克族的那仁,塔吉克族的包尔沙克等,这些本地的餐饮与国内外餐饮相互融合提升,使之成为新疆旅游不可错过的一大特色。

(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新疆旅游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有起色,因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也有了自己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民族历史遗址旅游新疆是古代西域古国的一部分,这里有很多古西域故城遗址。历史上新疆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最深,所以这里有很多回王陵、伊斯兰教圣裔墓、传教士墓和维吾尔著名学者墓。吐鲁番游:高昌古城、交河故城;巴州游:楼兰故城、米兰遗址、罗布人村寨;库车游:龟兹故城、默拉纳•额什丁麻扎;和田游:尼雅遗址;哈密游:哈密王陵、盖斯墓;喀什游:莎车王陵、阿帕克霍加墓等。

2.民俗节庆活动

节日,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诺鲁孜节含有送旧迎新的含义。哈密维吾尔族农民的祭苗青仪式,是发展与保留得最完整、最富文化气息的诺鲁孜节庆典活动。塔吉克人的油灯节,通过特定的仪式,火就可以为人驱除灾祸、带来幸福。伊犁四日游中包含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等大型草原,在草原上逢重大的节日就会举行体育活动,赛马、叼羊、姑娘追、追姑娘、摔跤等,在那拉提草原上还有国际赛马场。

二、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与问题

新疆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近些年发展非常快。但是从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机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看,仍存在很多问题。牧区和农区是新疆民区的两大类型。牧区以毡房、木屋为主,农区则是平顶土坯房屋加院落格局,旅游区的民族民居现在都多朝着砖石水泥材料和楼房方向发展,屋内装修陈设现代化的意味越来越浓厚。旅游者自身的饮食习惯冲击了当地的饮食文化,新疆清真饮食已经被打破,如今汉餐、西餐、清真餐三分天下,饮食品种更为丰富多样。新疆各民族的服装服饰多姿多彩,这是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审美意识等的产物。

三、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也是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新疆作为多民族的聚居地,为新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借助西部大开发等政府政策,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推广。

(一)提高民族文化保护意识

保护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旅游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保护新疆民族文化可以从旅游者和本地居民两方面着手。旅游者方面,可以通过旅游宣传教育和导游引导,使旅游者正确认识本地的民族文化,不盲目欣赏,不盲目诋毁,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本地居民方面,教育并引导旅游地居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政府或者相关部门要深入挖掘和重现一些渐渐消失的传统风俗习惯、节日庆典、宗教仪式,使民俗文化能够创造出书面文字形式或视频,使之得到很完整的保护并流传下去,并以此作为旅游教育资料;政府或相关部门要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让他们意识到本地民俗文化是非常有价值的,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促使他们自发地主动保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要盲目地以利益为重,用扭曲的不正当的形式来显示自己的文化,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化和习俗;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采用经济手段或者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扶持特色文化,为当地特色文化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必要时可以参与其中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

(二)融合民族文化与旅游设施

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最主要的一点是,在景区游客能够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族服饰、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文物古迹旅游中。

四、结论

整篇论文以个人角度大致阐述了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的认识,对新疆民族成分、旅游资源简单地介绍,对新疆民族文化旅游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个人意见。但未能全方位、细致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已逐渐占有新疆旅游的主导地位,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刻不容缓。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中,能有更多的人通过新疆民族文化旅游对新疆有全新的全面的认识,提升新疆旅游在全国旅游中的地位。

作者:赵玉新 孙浩捷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逊.新疆两千年[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1.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

新疆古尔邦节范文6

【关键词】新疆高校 民俗文化课 有利条件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01-03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并被称为“人民学”(Volkskunde),在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被称为“大众古俗”(popular antiquities)或“大众文学”(popular literature)。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W. J. Thomas)首次提出民俗学(folklore)一词,从此之后,这一学科风靡欧洲。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方先进的人文科学和社会学说的输入,科学意义上的民俗学也传入我国。从广义上讲,民俗学是一门关于传统文化的学问,是关于发生在人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的学问。而民俗是依附民众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民众所创造并在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中传承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它凝聚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是逐步形成的并进而影响整个民族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本文从新疆各高校开设民族民俗文化课程的有利条件出发,探讨了在新疆民族民俗文化课程教学上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

一 开设新疆民族民俗文化课程的有利条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其面积构成我国领土的1/6。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方资料显示,2012年年底新疆的总人口为2232.7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85.49万,占新疆总人口的62.05%。新疆是自古以来多民族居住,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俗文化作出了贡献。多源生成、多元并存与多元发展是新疆的文化特色,新疆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完全能被高校文化环境所反射。新疆高校是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根据其民族构成特点,在学校构建多元文化环境,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形式。此外,无论是国家教育政策还是国际环境,无论是新疆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有利于民族民俗文化课程的开设。

1.政策导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要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这关系到人类生存问题”。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要帮助解决社会面临的某些问题。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新疆高校开设民族民俗文化课程完全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另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让新疆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新疆”的口号,让世界了解新疆,也要通过有关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来宣传新疆。

2.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新疆不仅有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瑰丽的山川、神奇的地貌、丰富的物产、辽阔的草原,而且有众多的民族、多样的文化、极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新疆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新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开设民族民俗文化课程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有关农耕、游牧、宗教的节日文化、民族风味的饮食文化、体育文化、五彩斑斓的服饰文化、舞蹈文化、民间手工艺、民间宗教的麻扎文化等,它们是新疆民俗文化的集中表现,且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仅仅以新疆各民族的居住民俗为例,我们可以介绍维吾尔族农民的庭院民宅、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等。虽然都是游牧民族的毡房,但是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的毡房装饰各有区别。要说新疆本身就是个开放的、没有城墙的民俗博物馆一点也不过分。从“节日”上看,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那达慕大会、西迁节等都是反映新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精神文化的传统节日,它们凝结着各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民间音乐如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演唱、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花儿会等同样能成为新疆民族民俗文化课程的重要成分。加上2000年6月建立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疆大学民族民俗博物馆,也可发挥教学实验实践场所的功能。

3.丰硕的研究成果

新疆的民间文学教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但直到改革开放才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1978年开

――――――――――――――――――――――――――

* 基金项目: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新疆民族文化冲突与适应”(编号:XJEDU010213C01)

始,由王堡、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等老一辈教授为新疆大学中文系学生开设民间文学课程,为之后的民俗学学科发展铺平了道路。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教授在1981年用维吾尔文出版教材《民间文学概论》,1986年用维吾尔文出版教材《民俗学概论》。在他们的带领下,民俗学专业初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学队伍,并编写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教材,课程建设趋向成熟。民俗学专业从专业设立初期就开始重视实践教学,有计划地组织采风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自1979年开始便与民间文学课程同步安排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安排学生利用实习的机会到全疆各地收集少数民族民俗物品,通过学院师生多年的努力,2000年6月建立了新疆大学民族民俗博物馆,目前存放着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新疆13个世居民族的5000多件具有珍贵价值的民俗和历史文物。2005年,新疆大学民族民俗博物馆的介绍图书以三种语言出版发行。近年来申请到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2011)、“维吾尔族本土知识的保护与传承”(2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维吾尔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以民间麦西来甫为例”(2005)、“维吾尔族民俗文化中的传统审美观念研究”(2008)、“喀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2005)等诸多课题研究为民俗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实例。

4.足够的师资力量

新疆大学是西北地区最早培养民俗学专业研究生的大学之一。新疆大学中文系在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下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方向,并从198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95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获得批准,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教授被聘为首位博导并开始培养民俗学及民间文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一批年轻的博士、硕士学成归来,新疆民俗文化课程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2003年民俗学硕士点获得批准,并根据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宗旨与任务设立“民俗文化学”、“新疆民俗文化研究”和“新疆民间文学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目前,毕业于该专业的8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各大中院校成为新疆民俗学教学科研的主力军。

二 新疆民族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

新疆民族民俗文化课程在教育内容上更贴近新疆地区高校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利于新疆高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生动有趣地介绍各民族民俗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所在院校区域的文化认同感。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有利于高校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当地社会,并为成为民族地区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尊重该课程的特殊性,它既不是理论课又不是实验课,它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加上选修民族民俗文化课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分属不同民族,这就需要积极调整课程设计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民俗文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参考以下教学方法。

1.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用

教师讲述民俗文化课程时,不仅使用传统的“教师主讲”方式,而且要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民俗文化课的教学模式不能停留在老师“满堂灌”的状态,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观看相关的影视资料,展现生活场景,建立起生活与课堂的链接,生动形象地讲述复杂、深奥的民俗文化知识。通过观看有关新疆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影片,可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尽量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民俗的热情。选择影片时,要选比较短、教育性较浓、能展示诸多民俗文化类型的影片。另外,还要注意影片的拍摄效果、娱乐程度和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观看影片之后,应组织学生讨论影片的拍摄方法、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影片展示的各种民俗要素,还要把影片内容与其他资料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一方面将会认识各种民俗现象,另一方面他们还学会怎样鉴赏影视资料。

2.提倡“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专业、民族成分不同,在上课期间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各种优势。当讲述到具体民俗文化时,可以适当提问学生,让学生回忆和介绍本民族的相关民俗,充分倾听学生的讲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这些民俗文化的深层意蕴,并在该生讲述过程中让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还可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采用演唱民歌、临摹民俗图案等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认识和接受民俗文化。如在讲述民族服饰民俗时,教师邀请各民族学生给大家介绍其了解的相关服饰及其实际意义、价值;在讲述人生礼仪时,教师邀请一些学生介绍本地区、本民族的婚礼和葬礼等习俗。再如,在讲述饮食民俗时,教师邀请各民族学生介绍本民族的主要饮食文化、饮食品种、代表性食物制作方法等,其内容包括维吾尔族的香馕、抓饭、烤羊肉串、烤包子、烤全羊、羊杂碎,哈萨克族的熏肉及马肠、阔兹、奶疙瘩、马,蒙古族的奶酒、烤饼、沙尔阔勒、宝扎,回族的粉汤等。在讲述民间音乐时,还可以让学生表演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演唱、麦西来甫,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花儿会等。这样,学生不仅在娱乐中学习民俗文化知识,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

开展民俗文化课外教学活动,参与民俗文化田野调查是民俗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组织学生到附近村寨、社区进行民俗考察,访问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甚至引导学生参加相关民俗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教师还可以安排民俗文化相关题目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找出相关资料做成课件并在课堂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充分利用各民族传统节日的民俗教育功能,创造多源文化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持续而又渐进的,能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新疆各族同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新疆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那达慕大会、西迁节等最具广泛性和代表性。虽然上述传统节日大部分是放假的,但是庆祝活动几乎限于本民族的现象较为普遍。各高校将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的现象还不十分普遍,这与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价值未能充分重视有关。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广

播、电视台、校园网、橱窗板报等新闻媒体把传统节日宣传作为重要任务,在节日期间开设专题、专栏,通过新闻报道、言论评论、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介绍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利用学生餐饮部门,制作各种节日食物,提供给学生“品尝”传统节日的机会。通过节庆活动,不仅增进各民族学生的情感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让那些未选民族民俗文化课的各族学生在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中认识并享受民族民俗文化。

总之,由于西方国家“文化霸权主义”战略的影响和各高校普遍忽视民俗文化教学等原因,新疆各民族民俗文化正在面临逐渐消退、变化的境地,民俗文化在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弱。由于对其他民族民俗文化的不了解,相互看不惯对方的生活习惯,新疆高校学生中的习俗冲突是日常性的,随处可见的,虽琐碎细小,却在持续地、经常性地侵蚀着民族之间的感情。在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新疆民族民俗文化的应有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突出的主题之一。为此,首先要改变目前民俗文化课程在新疆高校中地位不明确、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明显、教学实践环节缺失的状态,合理利用新疆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熟悉民族文化,懂得民族习俗。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民俗,又能激发学生爱国爱疆的热情。新疆民俗文化中蕴藏着不少优秀的艺术、思想、道德精髓,它们是目前精神文明建设中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也是建立新疆精神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1]王娟编著.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

[5]、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文明办〔2005〕11号

[6]热依拉・达吾提.新疆民族民俗学的学科建设[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7]王萍.论关于新疆民俗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建设[J].昌吉学院学报,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