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流行业的认识范例6篇

对物流行业的认识

对物流行业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高职教育 培养理念

高职学生的培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实际从事作业的能力,尤其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要重视和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我们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物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改革探索。

一、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结合物流企业工作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就业的方向,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注重对学生毅力、学习能力、刻苦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通用能力结构。

2、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根据物流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技能需要的知识体系提炼专业能力,作为知识培育的切入点和考核点,重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3、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整个的学习构架以工作结构为基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框架,构建学习机构,安排在学校三年要进行的课程结构,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工作流程而展开。让学生进入专业初始就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流程有清楚的认识,根据工作过程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5、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完成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工作者,变被动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吸取,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去探索去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采取物流专业课程开发角度是面向整个物流职业,而不是单纯面向职业岗位能力,见图1。

该构架模型中层面划分基于物流理念、物流活动、物流过程、物流流程、物流信息、物流决策、物流分析及物流优化。层面的递进针对学生认知规律而设定,能带上去的同学尽可能推送到比较高的层面,带不上去的则力争在较低层面有所收获。每一层面有相对应的出口(岗位层面和岗位类型)。不论哪一层面教学,均以现实物流活动及应用为导向,构建有内容(数据、案例、项目、任务等),有方法(调查、建模、演绎、归纳),有工具(project、excel、word、PowerPoint、flexsim),有成果(方案、模型、分析报告)的多维、但清晰的教学空间。

二、培养理念革新

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解惑者,必须要让学生贯穿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来。将“爱”、“懂”、“会”始终贯穿于学习中,让学生因为爱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而去不断探索,寻求发展这个行业的新的领域,为了发展就要求懂,这样自然就会不断的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再是老师提问,而变成学生提问,在这种反复提问,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许多的知识就消化和吸收了,从而达到会,自然就想去应用,整个培养过程从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自然而然从一个学生转为一个物流行业的从业者。

三、课程的设置

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学院1+4+1的培养模式设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安排如下。

1、讲座和参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大延伸,一方面邀请企业界物流从业人员走进来,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们走出去,现身说法,身临其境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物流企业、职业和行业,开阔视野,激励学生学好专业。

2、社团活动。由学生组建物流专业社团,由教师引导以项目小组形式开展物流市场调研、企业联络、培训考证等活动,推动学生更近的认识物流行业与企业;推动物流专业持续建设。

3、市场调研。一方面设计有关物流岗位分类与要求、物流业务类型、物流市场状况等有助于认识物流业的课题,促进学生自主的去认识物流;另一方面在物流专业社团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承接社会需求的市场调研课题,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岗位,作业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按照工作过程开设课程实训,分别设置运输模块、仓储模块、配送模块的实训环节,利用校内实训室通过软件模拟操作,完成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设计及解决作业方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熟悉常见物流硬件,能应用物流信息系统模拟相关业务流程。

在二年级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三年级则以实际企业为背景进行应用与创新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4、企业实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实习。早期安排短期的企业认识实习,带领学生走访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不同的物流业务和岗位,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后期则安排较长期的顶岗实习,每个学生选择一家企业为宜,实际承担岗位职责。在整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努力尝试各类实习工作,以锻炼基本素质和能力。目标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多了解社会,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我们已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上节课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意知识点,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不断的变换切入问题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颖有好奇心,想要去探索答案。

2、“案例和实务操作”法。 根据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物流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基本概念,通过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软件,将现场作业引入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教学法和激励机制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知识,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现场认知加视频及图片法。在教学过程安排物流市场调查、物流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走进工作现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将书本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加感性认识。

对物流行业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 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提高,其越来越受各个国家所重视,作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下文中简称中职)和高等职业教育(下文中简称高职)两个办学层次,在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洪流推动下,我们发现这两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衔接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此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我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国内部分中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情况。

一、对高职阶段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较为一致

从调研数据统计看出,高职学校对物流人才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上,除了与人合作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外,均要高于中职学校。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高出较多,59.23%的高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45%的中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在与人合作能力和与人交流能力方面,中职学校要高于高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的占90%,高职学校分别为82.17%和76.15%。综合比较得出: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对学生在高职阶段职业核心能力重要性认识比较一致,排序由高到低为: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对高职阶段学生专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差异较大

调研显示,高职学校与中职学校相比更重视专业能力,高职学校认为“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选择上,任何一项都比中职学校的选择高。高职学校认为高职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为仓储作业能力和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认为非常重要的分别占60.77%和57.69%;其次为物流市场拓展能力和配送作业能力,分别为51.54%和49.23%;最后为运输作业能力,占44.62%。中职学校认为高职阶段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认为非常重要的比重占45%;其次是运输作业管理能力、配送作业管理能力、仓储作业管理能力,分别为35%、35%和30%;认为重要性最低的是物流市场拓展能力,认为非常重要的只占25%。

综合比较分析调研情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职学校普遍较各中职学校更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2.中职学校对高职阶段专业能力重视度的排序由高到低为:物流信息管理能力、运输作业能力、配送作业能力、仓储作业能力和物流市场拓展能力。

3.高职学校对高职阶段专业能力重视度的排序由高到低为:仓储作业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物流市场拓展能力、配送作业能力、运输作业能力。

4.在仓储作业能力和物流市场拓展能力两方面,中高职重要性认识差异最大。

三、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认识差异较大

调查发现,高职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落差较大。仓储作业管理、配送作业管理和运输管理“非常重要”的评价达70%左右,认为物流基础和物流信息管理“非常重要”的分别为56.49%和53.44%,物流营销为47.33%,认为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三门课程“非常重要”的学校只占35%左右。中职学校对高职阶段所有专业课程的评价认为“非常重要”的比例都比较低,均在50%以下,其中配送作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均占45%。仓储作业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都为40%,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和物流营销均为30%,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仅为20%。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职学校对高职阶段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排序由高到低为:仓储作业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作业管理、物流基础、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营销、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和物流成本管理。

2.中职学校对高职阶段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排序由高到低为:配送作业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作业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基础、物流营销、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和物流成本管理。

3.中职学校比较重视配送作业管理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学习和培养。

4.高职学校比较重视物流仓储、运输和配送知识的传授。

5.中职学校对各课程的重视程度都较高,评价相对平衡。高职学校对供应链管理、物流营销、物流成本管理和采购管理等课程的重要性评价相对不高,对不同课程重要性的评价差异较大。

四、课程设置重复

对比中高职课程设置情况可以看出,在专业课程上存在较高的课程重复度(见下表),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形成良好衔接。

对物流行业的认识范文3

首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体制。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前所未有,涉及的市场经济主体数量大、种类多,市场经济的各种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都逐年增加,引发企业物流成本日益上升,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尽管众多企业已经有了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意识,但是却没有有效的措施给予支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问题众多,难以切实有效解决,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企业必须进行自我反思。

其次,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寻求自我生存的支持资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行列当中,逐步引进国外先进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共同发展,由此造成我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残酷的竞争压力和竞争环境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实现自我突破和发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统一物流成本管理。最后,基于会计核算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研究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物流成本管理中的核算问题,完善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实现企业效益增收,提高企业获利空间,增加企业收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使我国市场经济高效发展。

2基于会计核算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企业物流成本的认识不管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鉴定都存在局限性,企业管理人员虽然了解企业物流成本,但是对于具体的成本管理就只是认识到会计核算这一环节,没有意识到过程控制以及核算预测和计划制定这些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缺乏最基本的认识。

2.2缺乏规范统一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首先,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环节和项目没有完全的认识,所以在制度制定方面缺乏全面的制度;其次,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核算只是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统一的参考样本,所以在选择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方面,就需要在实践中去进行不断地尝试和更改,造成整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制度不全面,核算标准和核算方法不规范、不统一。另一方面,会计核算形式复杂多样,难以统一管理。会计核算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予以表现,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步骤,才能够将原始的经营管理信息进行量化,最终形成会计信息,该过程中的一系列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的方式方法就被称为会计核算形式,会计核算形式多种多样,各自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2.3缺乏合格的人才基于会计核算角度进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专业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首先,管理操作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财务会计技能,能够清楚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组织形式,明确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过程,能够对会计核算进行熟练的操作和自我总结;其次,管理操作人员必须知晓物流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只有管理操作人员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够促使企业进行有效的物流成本管理控制。但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物流管理的会计核算认识不全面,自然在人员配备上面会有所欠缺,引发企业人才的缺乏。

2.4没有调动企业全员参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会计核算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分,涉及到企业的每个人员,需要大家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促使成本核算的全面完成。但是,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的过程中,对于物流成本的认识有限,只是将物流成本管理归于物流部门,而没有涉及到业务部等部门。

3改善基于会计核算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的措施

3.1加强学习,转变企业管理人员思想认识企业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认识,经常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班,参加物流成本管理的全面培训,与其它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探索,寻求自我突破和完善。只有管理人员意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够进行自我完善和更新,从而做出长远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成本管理决策,做好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

3.2完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标准和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需要明确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范畴,了解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核算方法和核算形式,确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核算的流程,从而确定岗位的设立和岗位职责,确定岗位考核统一标准,明确管理方法。在大型企业当中,企业要确定从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层层渗透,制定自下而上的负责制,选取内部管理控制的方法,让各岗位之间彼此依赖又彼此制约,从而达到内部制约平衡,实现会计核算的过程控制和监督。

3.3明确并坚持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基本原则首先,坚持合法原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要遵循会计核算所必须遵循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准则,遵循这些法律规则是每个企业所必须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对社会尽职尽责的重要表现。其次,坚持持续经营原则。持续经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更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进行物流成本管理必须要坚持持续经营的原则,从长远利益出发,做好全面真实的会计核算预测和控制,切忌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自毁前程。最后,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过程中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对一系列的数据记录必须真实、客观和可靠,对于一系列的会计凭证必须要进行真实的核对和数据记录,在进行会计核算报表的制定和公开时,必须保证报表数据的精确性。

3.4储备人才首先,企业可以进行自我人才培训,例如培训员工对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处理技巧方法。其次,企业可以通过对外引进相关人才。最后,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所需人才。

对物流行业的认识范文4

1 现代物流及其教学要求

现代物流源自于实践, 经历了由隶属于市场流通的角色向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和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角色的转变。

这种转变促进了其理论和实践的极大丰富。从理论上看, 现代物流是多学科的集成, 这种集成形成了崭新的现代物流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模式。

从实践上看,现代物流除了强调各功能要素的运作之外, 更强调各功能要素运作的系统化、物流服务的一体化和社会化、物流服务的增值性, 以及物流在形成和维持供应链中的作用。

现代物流的发展和特点对其教学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现代物流教学应面向社会、面向就业; 现代物流教学应适应 “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要求; 现代物流教学应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等。

2 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教学实践和学生调查发现, 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管理类本科物流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模, 教学模式不明确。

从社会需求看, 物流人才的能力结构包括: 操作能力、设计与运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研究和教育能力。与这种需求相对应, 目前专科 (高职) 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并基本建立了以企业岗位和岗位群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但目前的物流教学在本科学生能力培养的定位上比较模糊, 进而导致了教学模式的混乱。

(2) 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教学缺乏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

从目前的研究看, 虽然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教学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 日益重视实践教学, 强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在教学中的地位, 但对于这些环节缺乏系统性设计, 容易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过分简化, 降低了其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效果。

(3) 现有的教材对相关内容的阐述缺乏深度。

在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提出诸如 “ 物流是什么, 是否是一项具体活动” 、 “ 物流与运输、仓储等活动的区别是什么 ”“ 学习物流的目的是什么 ”等问题, 而目前很多教材往往注重相关内容的广泛涉猎, 以构建模块化的知识, 但对于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探讨, 使得学生无法从教材中得到上述问题的解答思路。

3 管理类本科专业物流管理教学设计

要解决上述问题, 就要结合现代物流的特点, 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等进行设计。教学设计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31 1  确定本科物流教学目标

布鲁纳认为, 教学目标有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

结合物流及物流教学的特点, 本文认为本科物流教学的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本科物流教学的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现代物流的服务本质和系统特性, 认清物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构建系统化的物流知识体系; 本科物流教学的情感目标则是强调物流教学在学生今后就业和发展中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对物流领域的认同, 保证其能形成积极学习的动力, 并主动构建现代物流的知识体系。

31 2  教学对象的分析

管理类本科各专业的差别使得学生形成了不同的起始能力和专业背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应从资金流的相关知识出发, 加强学生对物流、信息流、工作流等的认识, 体现出其相通之处, 起到强化和扩展学生的知识背景的作用, 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避免出现学生重建其知识体系, 或对原有知识体系进行否定和动摇的现象。

31 3  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分类, 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类。物流的陈述性知识主要阐明了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物流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物流知识的问题, 包括概念和理论应用、知识结构完善和知识迁移三个方面。物流管理的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物流知识的问题。

在物流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念、逻辑演化的观念理解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以更好地理解物流的本质。

31 4  选择教学方法和策略

31 41 1  物流教学中的归纳和演绎教学法在物流教学中, 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理解物流的本质以及学习物流的目的等问题。在关于物流的本质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运用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物流的服务本质。

首先明确生产和服务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分别列举运输、储存、信息处理、包装、配送等物流作业要素的作用和目的, 最后归纳形成物流的本质是服务的结论。而在讲授学习物流的目的时, 教师可以在明确物流的服务本质的基础上, 结合第三利润源、效益背反等理论, 运用演绎的方法, 说明物流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谋划各功能要素, 使之相互结合形成物流系统, 达到系统最优服务水平。

31 41 2  物流教学中的指导学习和发现学习策略指导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师的系统讲解和直接指导下形成知识体系; 而发现学习则强调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 形成知识体系。在物流教学中, 针对物流系统的复杂性和物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使用有指导的发现学习策略。

一方面, 教师通过指导和讲解, 使学生明确物流的本质和学习物流的目的, 辨清物流及其与具体活动要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另一方面, 教师提供思路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周围生活中的物流现象 , 分析其实质 , 掌握物流的本质和学习目的。例如 ,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学校所在城市的物流 , 要求学生通过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

31 5  运用教学媒体

在本科物流教学中应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就相关知识, 如物流各功能要素的运作、物流技术设备等进行演示,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在实践教学中, 由于企业分工和个人兴趣所在, 学生往往只会关注物流的某一方面, 缺乏系统的认知, 这就使实践教学容易与理论教学相分离。沙盘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模拟实践和深化理论理解的方法。

通过沙盘模拟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物流系统的构成, 以及物流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而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深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 1 ] 白世贞, 陈化飞 1物流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研究 [ J ].物流科技, 2004 (3) : 58 - 601

[ 2 ] 关善勇 1论物流管理课程本科与专科教学 [ J ]. 辽宁高职学报, 2007, 9 (4) : 17 - 181

对物流行业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物流企业;物流风险;物流保险

    一、我国物流保险发展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我国政府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已经把物流列入要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物流行业是风险相当高的行业,在货物运输加工包装和物流配送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相当大,迫切需要通过保险来转嫁风险物流保险可以分散物流过程中发生的风险,降低物流经营者的损失,提高物流经营者抵抗风险的能力,完善的物流保险制度就像一把保护伞,为物流经营者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物流业整体发展的重要基础制度之一。

我国物流业中广泛应用的保险险种主要是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财产保险是承保机器设备、厂房、仓储材料等财产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风险;货物运输保险是以运输过程中的货物作为保险标的,保险人承担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保险。这两个险种都是针对物流过程中的单个环节进行保险的,物流企业迫切需要一个专业的综合性的险种,为其分担在物流运作过程中所承担的系列风险,真正降低物流企业的运作风险。

目前针对物流行业的专业险种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在全国推出“物流货物保险”和“物流责任保险”以及大地保险公司推出的“物流综合险”等,这些保险较传统的货物财产保险而言更为合理,责任范围也更大了,但由于物流保险在我国推出的时间很短,保险公司还处于探索阶段,出于对风险的防范和对成本的控制,保险公司对产品所承保的责任范围不仅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对许多条款的理解都未作详细的说明,如故意行为如何认定等,使得物流保险在市场上尚未被物流企业真正认可,发展较为滞后。

二、我国物流保险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从物流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物流企业对风险重视不够

我国物流企业中,相当一部分为中小型的物流公司,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低,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企业主的风险和保险意识差,往往认为保险是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把参加保险当成一种负担看待。另外,现代物流涉及环节多,要素复杂且货物数量多单件价值低,如果逐件逐环节进行投保,则投保手续十分繁杂,保险费高昂且存在保险真空地带,保险并不能化解所有的风险。因此,物流企业一般不愿意投保。同时,无规范无标准的运作将会带来巨大的潜在风险,使物流相关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大,风险的可认知性和可控性降低,这将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经营风险。现在的物流市场也缺乏标准化的物流企业分类和标准化的信用评级体系,无法对物流企业进行合理分类,使保险公司更难做到险种和责任设计上的量体裁衣。

   物流企业对保险的功能认识不清,部分物流企业错误地认为只要购买了物流保险,保险公司就应该对物流过程中的一切风险提供保障,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一些公司投保后由于有所依赖而放松了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有的甚至故意制造风险以获得保险赔偿。实际上,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企业,保险公司并非对一切风险都承保,而是只针对可保风险承保。

 (二)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进行分析

   保险宣传模糊,承保服务不到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保险公司在宣传保险产品时往往存在模糊宣传的情况,使得企业对各险种的保障范围和功能理解不到位,对保险责任和免赔条款认识不清晰,以致企业在险种选择上出现偏差或失误。同时,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往往只注重保费收入,对于企业购买的险种是否合适则很少考虑,更不用说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帮助企业分析其可能面临的不同风险,并提出合理化的投保建议了。

对物流行业的认识范文6

1.1增加当前的就业形式

根据当前物流行业的就业形式,国内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人才非常缺乏。主要是因为当前高等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较少,并且大多数人对物流行业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导致每年报考的人数大幅下跌,导致最根本的原因是每年报考计算机、通信、化工以及机械制造行业的人数以几何形式的速度上涨,但对于物流管理行业则是逐年减少。其中每年报考计算机、化工、机械以及通信行业的人数能占到整个报考人数的60%以上,对于报考物流管理行业的人数则达不到5%,所以国内该行业的就业人数非常匮乏。为了更好的带动物流管理行业,各大物流管理企业在人员招聘上也是要求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知识性人才,在学校内学到的只是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对于实践能力没有一定的基础性。所以企业在招聘就业岗位上为实习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在今后考取专业资格证书上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带动了当前物流管理就业形势的发展。

1.2双语教学模式的发展

根据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语种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但对于物流管理行业来说,一些英语的简写加大了对专业性知识水平有限管理人员的难度,使得管理员在区分投揽上没有依据性,所以对于当今物流管理行业也加大了对语种的学习模式。并且对于一些商品的产品规格上都有专业的英文标注,这些都会对物流管理员在识别上加强了难度,针对这种局势的发展情况,物流企业在培训策略上加大了对双语教学的模式。其中对于一些专业性术语的缩写都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平时加强对英语方面的练习,包括发音和写作。并且在后期考核制度中对学过的专业性术语的知识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管理人员进行再次的培训,对于已合格的员工颁发职业英语证书,说明对物流管理及岗位的有一定的认可,可以凭借专业的职业证书和技能证书得到企业专门的承认。

2高职院校双证书的衔接模式

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实现各种有效技能的对接。首先,在制度上采取了双证书的制度,在学习阶段内完成在院校内的学习教育,获得院校内颁发的学位证书,按照物流行业的管理标准在职业资格证书上分为不同的划分方案,其中最高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为高级物流师,高级物流师资格证考取的对象为从事多年物流管理行业的人员,具有丰富的累积经验,对管理中的事物能够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处理。所以对于较高级资格证的考取对象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其次便是物流师,属于国家二级资格证书,在物流管理界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报考的对象为在物流管理行业从事2年以上的员工,并且学历为硕士或以上学历,对事物的流程能够进行详细的规划分析。助理物流师属于在校学生报考的对象,只要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对一些专业性的技能能简单的操作,便能符合报考助理物流师的资格。最低程度的为物流员,针对对象为大众群体。通过这种划分详细层次的模式,能够对资格证与考试体系两者间进行有序的衔接。另外,要在实践经验上与双证书进行有效的衔接。高职院校为专项人才提供实践的机会,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与院校实现企业合作的模式不断加大,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运用专业知识性人才,加强了对操作流程的规范性。这种模式也为院校内的实习生提供了工作岗位,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在实习过程中不但能得到专业技能的认可,在物流证书上也能实现岗位职业证书与职业课程的有效对接,使物流人才可得到全面认可,具有扎实稳固的专业技能走向工作岗位。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