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课教案范例6篇

团课教案

团课教案范文1

[关键词] 公共管理类专业;团队合作;合作能力;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25-05

0 引言

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取得,可以通过两个途径:一是长期的亲身实践;二是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学习[1]。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情景模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弥补本科生培养中实践环节训练的不足。案例教学十分契合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与此同时,对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还需要将其培养成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学生毕业后面临的社会,不仅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由于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多存在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这种现实现象直接造成了其在各类社会活动中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不足,而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素质结构正是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备素质。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联系近年来承担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体会,尝试探索了一套基于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

1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在解释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之前,必须首先对什么是案例教学加以界定。所谓案例教学,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学生之间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的教学形式[2]。基于对案例教学的理解,所谓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指在教学组织活动中,以团队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教学组织者通过有效的案例开发和教学模式设计,把学生的关注力集中到教学案例所确定的主题上来,形成一个团队之间、学生个体之间以及教师与团队、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充满互动和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在其享誉教育界的《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五品”目标,即努力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和发奋好学的“尊严”,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教学的“活力”,造就学生自负其责、自作选择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学生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感”,开启学生洞察事物的专注“意识”[3]。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践行上述“五品”的要求。因为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充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兴趣,课堂互动性强,便于激发课堂活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活动,更能实现对集体责任意识的培养。其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如下特征。

1)团队是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团队是由多个学生个体元素构成的集合。团队作为课堂活动的基本单元,实际上是学生作为课堂活动主体的组织化和扩大化。在课堂上,学生被分成几个既定的学习小组,以小组集体的形式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必须依赖于团队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较高的互动性。团队合作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师与单个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且还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团队以及学生团队之间的互动,因此互动性更强,互动的水平更高;二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公共责任感。责任感是合作精神养成的基础,也是合作能力生成的动力机制。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知识人”,还要培养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社会人”,该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对所在团队的责任感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集体责任意识。

2)以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该教学模式以团队为单位组织教学,同样以团队集体表现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每个成员的最终成绩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表现,而且要取决于团队的整体表现。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单靠个人是不行的,必须依赖于团队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该教学模式设计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的同时,还通过教学过程的程序和内容设计实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自我管理、组织领导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均需要以团队为单元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

4)案例是教学的主线。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对教学案例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普通的案例教学不同,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案例不仅要再现一个过去的情景,案例的选择还要具有较大的争议性,要保证学生在阅读案例后能形成发散性的观点,问题的设计也要能形成争锋相对的焦点。争议性是案例设计的必备要素,这就对案例的选材、案例问题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

5)教师是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案例的提供者、教学规程的设计者,更是案例教学实施中的控制者、倾听者、沟通者和引导者,同时还是案例教学效果的总结和评价者[4]。能否实现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双重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引导,将学生的个体行为引导到增加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来,这是对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挑战。

2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准备

实施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工作。

1)课程考核标准。课程考核及评价标准犹如一根指挥棒,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以团队为考核单元,将课程成绩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50%(学校规定15%~50%),以各个团队小组的课堂表现为评分依据,根据分组情况,团队第一名得满分(50分),其他团队依次根据课堂表现成绩占第一名的比例确定相应成绩,所有团队成员成绩相同;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50%,成绩根据每个同学实际得分评定。除此之外,为了鼓励课堂表现特别突出的团队成员,特设附加分,满分10分,附加分从严控制,主要在于克服集体消极情绪,激发个体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同学(30人左右)自由组合分为4组。课堂教学中设定评委团,由教师和4个小组组长组成。根据教学内容和案例主题选择,每次或每一阶段(一般为一周3次)课堂教学结束时,评委团根据每个团队小组在本次或该阶段的综合表现进行投票,评选出本次或本阶段案例教学优秀团队,每个评委拥有1票(不准投给本组),小组得1票计1分。教师提名最佳个人,每次得1分,每次课堂教学每组不超过1人。本门课程教学计划完成后,班长汇总课堂教学成绩,排出名次,分别给出各个小组的最终成绩,并给出最佳个人加分成绩。团队集体表现和最佳个人附加分相结合的课堂成绩评判方式,一方面强化了团队的集体意识,要想在学业总评中取得好成绩,单凭个人的突出表现还是不够的,必须带动本组成员共同努力,通过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于团队集体的责任感,有助于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保护了个体积极性。

2)教学案例开发。小劳伦斯E列恩认为:“教学案例是一个描述或基于真实事件和情景而创作的故事,它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学习者经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后会从中有所收获。”[5]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能否具备一套适合课程目标和学生知识结构、兴趣取向并反映实践热点、典型事例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能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性保障。就案例来源看,教师要对现有的案例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符合学生实际知识能力和教学设计的需要。学生自编案例是教学案例的重要来源。

为了整合团队力量,激发合作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笔者在教学案例设计中坚持了如下原则:(1)案例应具有争议性,没有明显一边倒的结论。比如农业税的存废问题,适合教师做案例分析,但不适合专门的案例讨论教学,因为废除农业税的积极意义和必要性是明确的,现在已没有讨论存废的必要;(2)案例设计必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在案例教学的安排上要与理论学习相一致,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不能脱离理论分析而泛泛议论;(3)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应该是一段时期内发生的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典型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今后分析同类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学方法选择。基于上面的课程目标和案例开发原则,以笔者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采用了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等教学方法。表1列举了案例教学中几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应用。

3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设计及实施步骤

不同的案例主题和教学方法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模式略有差异。下面笔者分别以上述4组案例为例,对论辩式、体验式、角色扮演、汇报式4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点进行介绍。

3.1 论辩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主要借鉴辩论赛的组织模式。“撤点并校”案例选择的背景主要是源于2011年以来的连续性校车安全事件,由此延伸到对校车安全背后的“撤点并校”政策的分析。所谓“撤点并校”,指的是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该项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政策执行结果却不理想。随着校车安全事件的频发,人们普遍对“撤点并校”政策持否定态度,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应该挖掘校车安全问题背后的根源性问题,全面评价“撤点并校”政策。观点的争议性非常切合论辩式教学的需要。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通过案例背景介绍,补充学生对该案例认识的不足,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辩论做铺垫;(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提供了近年来几起校车安全事件和媒体报道中关于“撤点并校”的评论。虽然课前已经阅读过案例,通过课堂的临时快速阅读,能够使全体同学进一步明确教学主题,聚焦注意力;(3)小组代表发言。正反双方代表开篇立论,陈述本方观点和论据;(4)自由辩论。正反双方同学围绕辩论主题展开充分辩论。教师在该阶段要控制好论辩秩序和讨论情绪;(5)评委团提问。未参与本次讨论的同学就正反双方的论辩观点进行提问,可以指定相关同学回答;(6)评委团投票。评委团投票确定优胜方,教师提名最佳个人;(7)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要点、重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教师只是对讨论过程和观点进行复述和点评,而不是简单给出对或错,目的在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案例教学必不可少的提升环节。

3.2 体验式教学模式

该种类型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对案例素材有切身的体验。大学生均经历过高考,也即将面临就业。通过同学之间、学生与家长及亲友之间的交流,他们对高校扩招政策比较了解,对就业前景更是十分关心,因而能够有话可说,畅所欲言。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教师对高校扩招政策的出台背景及实施进程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该政策有个立体式的了解,启发学生思考。在本案例教学中,明确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的积极影响和高等教育带来的收益,另外两组同学重点思考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问题和高等教育付出的成本;(2)案例材料阅读。案例中列举了近几年来重庆、福建等地区高三学生放弃高考的案例,引入学生对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成本与收益的思考;(3)小组内自由讨论。该阶段主要集思广益、凝练观点,为小组代表发言提供素材;(4)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就各自组承担的任务做主题发言;(5)观点补充。在该阶段教师要发挥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和引导各小组对各自和对方的观点进行补充,并就案例材料中设计的思考题进行提问;(6)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讨论的焦点、亮点、争议点进行点评,并给出自我观点和分析。

3.3 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角色扮演对案例素材要求较高,所选案例必须人物、事件具体。孙志刚事件人物角色明确,主要有孙志刚本人、同事、警察、收容所人员、定点医院医护人员、记者等。故事情节清晰,从进入收容所到被殴致死,相关部门撒谎,再到记者披露真相,这其中情节异常复杂,暴露了收容制度的严重弊端。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案例背景介绍。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孙志刚事件的整个过程,并从政策角度启发学生对该问题的思考;(2)角色模拟表演。每组同学分别在对孙志刚事件进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孙志刚事件的全过程,使得学生对孙志刚事件有更加直观的了解;(3)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代表分别畅谈对孙志刚事件的认识;(4)案例分析。案例材料围绕孙志刚事件的起因、过程、披露以及城市收容制度的产生及发展、城市救助制度出台的原因及意义等设计了系列问题。在该阶段,主要围绕案例材料和案例问题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终结的理论对城市收容制度终结的影响要素等进行深入分析;(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的角色模拟、案例分析过程等进行总结点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政策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4 汇报式教学模式

对于热点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汇报式的案例教学模式。要求每组同学在课下充分收集相关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分析报告,并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强化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户籍制度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从媒体上可以收集到丰富的相关资料,学生也能感受到户籍制度带来的问题,而且户籍制度涉及的面比较宽,影响比较大,因此适合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该问题。

该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教师命题。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要,为每组同学提出案例研究命题;(2)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以团队小组为单元收集材料,集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3)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提供一套因户籍制度带来的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问题的案例材料,分析户籍制度的利弊;(4)答辩。教师和同学向汇报小组提问,可以指定汇报小组任一同学回答,以检验团队小组其他成员对案例的理解情况;(5)总结点评。教师对本次案例汇报的优点及不足进行总结点评,并运用公共政策理论全面分析案例材料。

总之,无论是何种教学方法的使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都需要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从而实现学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培养的目标。论辩式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观点交锋、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案例讨论中先后发言者的难度差异;体验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案例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经历,学生有话可说,更能激发其兴趣和参与积极性;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体会深刻;汇报式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学生对案例掌握深入,能够慷慨陈词。

4 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

基于合作能力培养的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是笔者近年来承担的《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专题案例课程教学的心得和经验总结,目前仍然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阶段。在实施本教学模式后,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和能力素质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氛围方面的变化如下:(1)课堂出勤率大大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病事假等特殊情况,几乎没有同学缺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作为团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承担着对团队和团队其他成员的责任,起到了互相监督鞭策的作用,因而都能自觉出勤,杜绝了无故旷课的情况;(2)学生参与度明显增强。参与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自愿参与是精力投入的一个表现;二是高频率的发言,学生高频率的发言表明学生将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于案例并且富有成效地投入了讨论[6]。在教学中,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同学们能够慷慨陈词,发表见解;(3)师生互动性明显增强。在教学中,教师走出了三尺讲台的限制,围绕教室进行“旅游”,与学生打成一片,互动性明显增强;(4)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课堂教学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生们的笑声明显增多,心情愉悦有助于积极参与;(5)问题讨论的延伸程度明显增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思维得到激活,提出了许多超出案例材料本身的有价值的新观点、新见解。

其次,在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实现了如下能力素质的提升:(1)通过以团队为单元开展教学活动,以小组整体成绩作为个人学业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2)通过小组内讨论、情景模拟表演、主题发言、自由辩论、观点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3)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对典型案例的剖析,有效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效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团队合作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了预期的能力培养目标。同时,在案例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学生对团队的责任意识不强,精力投入不够,影响团队整体效能的发挥,也引起团队其他同学的不满,这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及时发现、有效沟通,这也更加印证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紧迫性;二是课程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应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改变卷面笔试考核作为必选项的硬性规定(目前规定不低于课程总评成绩的50%),对于专题案例教学课程,学生的学业投入主要集中在课堂讨论活动中,笔试难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此类课程可以考虑取消或者降低期末卷面考试的比重;三是受制于课程考核成绩必须呈正态分布的硬性规定,在小规模班级教学的情况下,“加工处理”后的课程考核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业投入度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与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60-65.

[3]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创新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宇航出版社,2002:4-6.

[4]司林波.本科管理类专业案例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定位[J].教育评论,2011,(4):59-61.

团课教案范文2

关键词:视频案例 教学法 公共行政学

一.课前准备视频案例

课前选择合适的视频案例是进行视频案例教学的首要步骤和决定性环节,它直接决定和影响视频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课前选择的视频案例既要紧扣课程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又要关注视频案例的真实性与可讨论性。视频素材的选取,应紧扣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所用视频资料不断更新,不断体现视频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需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选取合适的视频案例进行剪辑以便于向学生展示。视频案例的引入可以放在某一章节理论知识讲授之前,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在章节的讲授中穿插引入,同时提出相关讨论的问题。譬如讲到“行政决策与行政执行”章节时,因为理论讲授相对空洞,这时可以放一段焦点访谈中的拍脑袋决策导致损失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科学行政决策的重要性,对行政决策方法有了感性认识。视频案例的引入一般放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一般视频播放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譬如在讲解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一章里,理论知识主要国家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行政体制的形成与发展、行政权力的功能与作用,介绍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并对如何使用行政权力进行反思。理论知识讲解后,通过观看“近年官员行政权力腐败”、“焦裕禄纪录片”等视频资源,可以让学生了解应正确使用行政权力,巩固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行政责任的认识。

二.提出问题,组织团队成员进行讨论

教师在视频播放完毕、学生获得初步感知之后,或者在视频播放过程中,要对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消除疑惑,对案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与感知。然后,教师针对视频材料,结合教学内容与目标,提出必要的、合理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让学生组建团队,确定团队名称、团队口号、团队使命、团队歌曲等是非常队成员彼此就可以进行讨论。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发扬团队分工与协作精神。团队讨论结束之后,每位成员已经结合团队讨论的结果,对自己的观点或建议自觉地进行了补充与更新。这时候,就可以组织团队之间相互交流,倾听各个团队代表的发言,在更深层次的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展现每个团队的风采。

三.总结评价,加强视频案例库的建设

团课教案范文3

【关键词】团队管理 翻转课堂 初探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源于国外,2014年4月14日,Knewton《The State of digital education》:2014年,(美国)81%的中学以上程度的学生,有多门课程甚至所有课程通过网络学习;预计到2020年,98%的学习将通过翻转模式来进行。

一、团队管理课程在本校教学中的发展简介

《团队管理》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该课程培养的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学生的学习,比赛,以及将来的就业,创业等都意义深远,如果靠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实现的,目前《团队管理》课程已经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授课方式采用团队式教学,老师组成授课团队,上课由教师+助教团共同授课,助教团由表现优异的学生组成,不仅形式更受学生欢迎,也很快锻炼出大批的人才,本课程上课时间采用周实训的方式,一般为两周,每周24课时,共计课内学时为48。本课程自2009年起开设,至今已有7年。

随着市场营销专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团队管理》课程较好地实践了团队学习法、体验式学习法、专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同时融入互动式、参与式、角色转换式、探究式、竞赛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形成一套有效的现代教学方法体系,构建准职业化的现场教学环境,将真实项目、真实环境引入到教学当中,将模拟情境与真实环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方法。

二、团队管理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条件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为部级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二)市场营销专业群实训基地(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教学实践条件资源充足。

(三)已涵盖了以下多个项目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相对丰富:

1.课程标准。有明确的教学方法,课程任务描述清晰,课程学习内容选取合理,开发了基于具体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内容。

2.教学设计。设计了基于能力培养的学习任务,设计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设计了课程的项目化实训内容。

3. 教学课件。课件能体现交互性、探究性、实践性和项目化。课件制作注重趣味性,新颖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4.题库开发。每个项目均开发了50个选择题,共计300题,学生可以课前预习,自我测试。还有思考题,案例分析题若干,用于课后巩固知识。

5.教学案例库(含视频)。案例真实,体现职业性。案例类型丰富,数量多。目前每个项目的案例数量在5到10个,总计30个以上,并且在不断更新和丰富中。

6.微视频。目前授课使用的微视频以网络视频和学生实训实录视频为主,原创性视频正在不断更新中。

7.学生作品集,市场营销技能大赛信息等

(四)校本教材开发

依托课程资源建设的《团队管理》教材已经编写完成。

(五)网络教学环境

学院以百兆带宽接入因特网,拥有企业级大型交换机,设有企业级防火墙与路由器,学院磁盘阵列保证了大量课件的存储,数字图书馆海量信息可以供学生大量查阅专业资料。目前学院已建成的网络教学资源有:CNKI数字期刊,美星外文图书,超星电子图书 ,电子图书资料,电子教学素材等。

学院在网络课程平台(Moodle)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商院e学堂”,为课程资源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学院网站平台的服务器由电信与网通两路独享10M带宽连接,保证数据上传与访问的快速。确保了精品课程视频点播系统所要求的技术平台。良好网络教学环境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团队管理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理念、O计思路

1.团队管理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理念

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市场营销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使学生能够进行文化建设和组织建设;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以校内外专家教师为教学主体,多方技术人员通力合作;基于学生主体、强调素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便于在团队管理课程实施“翻转课堂”。

2.团队管理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设计思路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设计课程内容

团课教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教学做合一;讲学练合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就业的需求,社会对软件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从知识型到能力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各类高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而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是培养软件人才重要的必修课程,这让许多原本一直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也都开始大力拓展这类课程的教改思路。近年来,面向对象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这门课作为大一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开设。作为新教学改革的重点试点课程,经过几轮的探索和实践,这门课程无论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或教学效果上都给其他基础类课程的后续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下面就这门课程的改革思路进行介绍。

1 当前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当前,大多数院校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上都采用单个老师授课的方式,并采用理论加实践的形式,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教学资源单一或教学思路或角度有局限。虽然理论加实践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和增强动手能力,但由于老师教学资源和精力有限,这种学习的形式会让学生感到疲劳,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种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大多沿用了一般的知识点的顺序讲解形式,在课程知识点的系统划分上有欠缺,在学生解决实际项目问题上也有欠缺。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师的灌输并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如何将传统的教转变为学生体验式的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参与进来才是改革的重点。

因此,无论从教师教还是学生学的角度看,教学模式、教学设计都需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解决教与学角色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的人才需求。

2 课程改革新探索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OOP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技能,掌握3层的程序架构模式,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针对软件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勤奋、严谨、灵活的自主学习态度以及合理分工、团队协作的工作态度。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按以下教学改革思路按进行了实践。

2.1 改革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团队力量

我们首次尝试团队教学法,实行“大班授课、小班实训”的方式。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和实训教师组成。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建设教学资源,定期交流教学和学习情况。其中,主讲教师负责理论课堂的大班授课;实训教师负责小班的实训指导、作业批改和反馈等,其余环节都由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的共同进步,有利于课程建设规范,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老师的教学得到更好的学习补充。

2.2 采用“主题划分,案例贯穿”的教学设计

将传统的零散知识点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和划分。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划分为4大主题:主题1-面向对象基础;主题2-继承多态;主题3-泛型集合;主题4-3层架构的项目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基础案例一主题案例一项目案例3级案例,讲授4大主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1)基础案例。包括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对各主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进行“讲、学、练合一”;每个主题内包含多个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

2)主题案例。每个主题结束时,通过主题案例让学生整合本主题内容,进行综合性设计和训练。每个主题内包含1个主题案例。

3)项目案例。课程结束时,通过项目案例实训,使学生能够融合整门课程的内容,进行3层架构项目的设计和实现,项目案例设计和实现贯穿每主题。在每主题中逐步实现项目的主体部分,在期末将它们整合起来,成为完整规范的项目。整门课程包含1个项目案例。

通过“4大主题,3级案例”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高职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理念:“教、学、做合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教授知识,也能通过各级案例,锻炼学生利用知识实现案例任务的技能。

“4大主题,3级案例”的关系如图1所示。

我们按照这4大主题划分整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也分为这4个阶段。以第2主题讲解为例,我们将继承和多态的主题知识点融汇到课堂的基础案例中讲解,基础案例划分为教学案例和练习案例。例如,在主题2的第一次授课上,我们引入教学案例“人和教师、学生”之间的继承关系来讲授最基本的继承概念,并实例化具体的某个学生来说明类与对象的关系。随后引入练习案例“员工和销售员工、采购员工”的关系来让学生自己练习理解继承概念,教师总结纠正。最后,让学生将自行设计和描述“生物和动物、植物,动物和猫、狮子,植物和玫瑰、松树”之间的3层继承关系作为课后练习,并进行拓展。随后的每次课堂授课都会引入恰当的基础案例。当主题2的知识点讲授完后,我们会专门引入一个主题案例“小孩画图(长方形、圆、三角形等)”来对本主题的继承和多态等知识点进行串联,综合应用本主题。在主题案例结束后,我们会导入项目案例“学生选课管理系统”3层架构中的第2层数据访问层类设计,包括学生类、教师类、课程类等的设计。通过这3层案例的贯穿,完成主题2的完整实施。接下来就是其他各主题的类似实施。最后,通过主题4的主题讲解、训练,将前面各主题实施阶段中的项目案例各层串联起来完成一个完整的3层架构的“学生选课系统”,实现整门课程的实践项目。

2.3 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主体参与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体验式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其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能力,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以项目组团队方式主体参与学习,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和应用技能,为其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团课教案范文5

[关键词] ERP教学; 组织模式; 软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4. 06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4- 0117- 02

1 引 言

ERP——企业资源计划,它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经营业绩评估的系统化的管理平台。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摇篮,需要时刻保持与社会接轨,而ERP作为近现代科技和管理发展的产物,复合型ERP人才的培养也是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运用ERP软件系统进行教学实践的新模式显得迫在眉睫。ERP实验的基本思想是一整套完整的企业资源计划的流程来展示管理原理和管理思想,如何介绍ERP管理思想,营造一个模拟的企业运作环境,让学生就业之前了解企业运作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具备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决策能力来组织ERP教学,使走出校门后与市场接轨,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2 ERP软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性差别

ERP是边缘学科,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如管理学方面:库存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财务会计;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等知识。这就决定了在学习ERP之前必须要有相关的专业学科知识,而经管类院校几乎专业涉及的只是ERP的一个方面,这就给ERP课程的开设带来了困扰:ERP的系统性和专业的局限性;ERP的多学科性和学生专业的单一性;ERP的综合性与ERP教师专业知识的单一性。

2.2 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作为培养和传播先进知识和技能的高等院校,担负着为企业信息化输送后备力量的艰巨任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满足市场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得以立足和发展的动力。由于中国本土ERP发展大约都经历了从财务软件到ERP的转型,ERP教学上易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重合。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一般选用用友软件,而ERP教学的软件也有很大一部分用采用用友软件。①从会计电算化和ERP层面上来说,显然会计电算化是ERP的其中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在限定教学课时的情况下,很容易使学生对ERP的精髓不甚理解,会将会计电算化和ERP混淆,会造成ERP其实就是财务软件的升级而已的错解。②源自于ERP本身理念所包含的综合性、结构性和复杂性,以及学生由于本身所学专业的限制,教师在理论层面讲解ERP的概念和理解后,教授软件上的具体操作时,容易陷入纯粹的软件操作陷阱,与理论感觉相差甚远。③教学所使用之ERP软件往往是标准的演示版,与企事业单位实际使用的经过二次开发的软件有所区别,故ERP软件的教学易陷入为教学而教学,为软件操作而操作的嫌疑,此是ERP软件教学一大困境。

2.3 纯案例教学的困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理解的。建构主义要求教师和学生要转变原有的灌输式学习方法,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使学生重新获得学习的主动权,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进行主动的建构活动。当前采用的案例教学就是借鉴采用了构建主义,使课堂模式从纯粹的理论灌输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互动。但ERP本身是一门践性很强的课程,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学内容多元化,业务流程和软件功能复杂化等特性决定了ERP软件教学仅仅有案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静态的案例变成动态的模拟。

2.4 教学师资的困扰

ERP不一定是独立的一门课程,而是学科、多门课程理论知识的交集,涉及管理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会计学、生产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相关知识。其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交叉性以及实践性强等特点决定了ERP的教学师资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但现实中同时具备该多学科结构的师资可谓是凤毛麟角,对ERP教学的开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ERP教学的组织上,鉴于ERP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如要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则有必要采用有别于一般的纯课堂教学方式,如案例流程教学、实际生产现场教学等,因而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似乎这根本不是单纯一个教师就能完成整个ERP课程的教学。

3 ERP教学组织模式构建及相关对策

3.1 教学组织模式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的思想和ERP课程教学的特点,ERP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构建一个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体验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帮助下,开展体验式学习,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在实验或实践教学中实现学生对企业ERP实施过程的直观感受和理论知识的迁移。

3.2 “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

如前所述,ERP教学是多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授课难度高。如完全以ERP的子模块的分类按部就班讲解、学生用软件输入相应数据来学习和了解软件功能的话,则会有为软件操作而学习的嫌隙。学生对于软件本身的构架、相关知识的运用无法深刻理解,最后容易陷入纯粹学习如何操作的泥淖,这从根本上偏离了ERP教学的本质: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深入理解ERP的本质,有必要采用有别于一般课程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传统教学形式。在此,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可以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达:组织模式=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

3.2.1 案例教学:以企业仿真案例为载体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案例必须是企业仿真案例,如在实验教学环节采用某行业(如制造业、服务业等)企业的某一个专业职能和流程进行仿真而编制的案例,为财务、市场营销、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提供模拟教学环境,从而体现ERP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与结构性,使学生对物流、信息流和现金流有直观而系统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企业运作与管理全面而系统的认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3.2.2 专业区分、团队组建与角色扮演:根据专业,模拟企业岗位职能

在提供企业仿真案例的前提下,课堂教学就拥有了仿真企业的业务处理环境,因此,实验各个流程的设计要达到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由此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的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思考,主动加入团队中完成实验。依据学生的专业以及仿真案例的岗位设置,每位学生扮演一个角色,组织一个团队,以团队为一个整体来完成实验。在实验中,每个学生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牵引,针对一个特定的业务,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如学生A模拟财务部主办会计、学生B模拟财务部出纳,学生C模拟财务部部长,学生根据自身模拟的岗位角色,独立完成业务处理,如此可以熟悉软件的构架、系统的功能以及不同业务的流程处理。在局域网的环境下,在不同子业务系统中,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模拟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都有不同的“权、责、利”,在业务处理中,每位学生都可以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另该实验的组建是以团队形式,在实验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2.3 评价体系:事后控制、形成相应反馈机制

针对“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的课堂组织模式,在完成课程后,必需有相应的反馈机制,如可采用“客观评测”+“主观建议”形式,评测宜采用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由参与学生直接打分,最终统计出平均分,主观建议主要是参与学生对该课程课堂组织模式的反馈意见以及有何更好的建议。根据两者得结果对该课堂教学组织模式加以评定并改进,力求完美。

该课堂组织模式主要以企业实际案例为载体,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即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异将学生安排至团队中不同的角色上,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体会到岗位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增加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由此团队型、角色型的课堂组织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学习内动力。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以学生为主角,教师为辅导配角的团队型、探索型的课堂组织模式。在最终学习完成后,采取类似“学评教”的方式,对课堂组织模式、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氛围等进行多重评价,经过事后反馈、评价并加以改进最终完成课堂组织模式最优化的目标。

3.3 “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

在“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的基础上,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进一步充实课堂,完善课程。故笔者在实验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上,丰富课堂的教学的方式,学生多角度,多思维学习ERP的理论和精髓,提出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理论教学是任何一门课程必须要进行的教学环节之一,《ERP软件应用》课程也不例外。从ERP的起源,发展,到目前的国内外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ERP的概念、内涵;ERP的理论结构,包括ERP软件的构架、财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方面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前提。理论课程的讲授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针对某一方面,请相关的专家、学者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如此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了解到当今ERP的前沿问题,增加学习探知欲。案例教学的关键之一在于案例的高度仿真性,笔者认为如果在有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由学生进入单位相关企业实习,根据在企业实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团队形式自己编写仿真案例并将案例在ERP软件中进行业务处理,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实践能力以及专业把握能力,此举大有裨益。学生个别辅导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提升,提升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可采取的措施。

4 总结与展望

在目前ERP软件应用教学组织模式的“困境”中,相应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此情况下,笔者提出“案例教学+专业区分+团队组建+角色扮演+评价体系”的组织模式”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专题讲座+个别辅导”的多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ERP软件应用课程更为积极、主动,专业学习更为扎实、稳固,同时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团队合作精神。

主要参考文献

[1] 罗鸿. ERP原理、设计、实施[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盛巧玲. 基于ERP的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平台构建与教学模式探讨[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38-139,144.

团课教案范文6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驱动教学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2008年,教育部高教司了《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提出文科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以及用计算机解决本学科专业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化和多媒体技术使音乐专业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有效,学生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计算机多媒体音乐学习作准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消除学生的基础差异、服务于本专业、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音乐专业该课程改革的重点。笔者结合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来分析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

1 音乐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随着我国基础义务教育中信息化技术课程的普及,新入学的大学生基本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是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还有较大差异。有些学生可以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操作各种办公软件和应用系统,甚至懂得使用软件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有些学生只会访问网络、打字、使用常见的工具等;还有少数学生由于客观条件不允许,很少甚至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2)对计算机认识有差别。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是来自对计算机的认识和个人兴趣。一些学生认识到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重要性,如希望掌握文档编辑工具和音乐创作软件等,他们会主动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且能够举一反三,灵活掌握其他专业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另一些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只是一个娱乐工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枯燥无味的。

3)和专业课程联系紧密。

音乐类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主要体现在器乐演奏、作词作曲软件和指挥配器等,音乐类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计算机技术和音乐创作表演相结合的知识。通过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专业创作的灵感,提高计算机基础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2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思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具备演奏、表演和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在各级专业文艺团体从事表演、指导和研究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针对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状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制定具有时代气息和专业特点的课程改革方案。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提倡用课程案例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素材,提出综合性的案例供学生完成;学生则要自主获得相关的课程信息和知识技能,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完成个人知识体系构建。

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完整性、开放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从被动受教转为主动探索式的学习。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见图1)中,教师是任务的引导者、问题的指导者和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实践活动的监督者;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环境,辅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学生在课程案例的驱动下,通过分析和讨论,梳理知识脉络,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和难点。

在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要素是学生、案例和老师,具体表现如下:

1)消除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实施的主体。案例驱动教学大多采用分组的形式,在课程初期可以按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划分等级,然后按等级混合搭配分组。在混合团队中,基础良好的学生可以辅导基础薄弱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师和团队其他成员的帮助下完成案例。整个团队分工明确,充分调动了每个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2)突出案例的音乐专业特色。

案例是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的核心,案例选择则可以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任务除了可以增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把课程内容和其他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说,可以安排与音乐专业相关的案例,如在个人作品展示案例中,学生可用计算机音乐软件进行个人作曲,这样学生对电子音乐、乐器工艺、管弦和声等会有更深的了解,能够体会到计算机知识与音乐的融合。

3)提高老师的综合素养。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专业的特色来安排课程和制定案例,组织形式要灵活有序,教学方法要新颖有效。这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术创新意识,要明确最新科技的发展动向,可以说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是自我提高的过程。

高校音乐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3 案例驱动课程改革实例

音乐学院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在充分调研行业特色和学院学生背景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能够涵盖教学内容、培养专业综合素质的课程案例,如表1所示。

表1展示了一个音乐大赛案例,从中可以看出,课程知识点安排要循序渐进,案例安排要涵盖课程知识并形成一个系统。音乐大赛案例从赛事组织、个人报名和参赛等角度展开,难度适中,逐步深入。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独自或分组完成案例,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工具的使用技巧。

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尽快转换观念,充当引导和协助学生的角色,在完成课上授课后,让学生自我建构完成案例。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和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计算机远程通信工具来指导学生和答疑解惑,学生则要把案例的进度和完成情况定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向教师汇报。

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课程案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案例作品展示和评价,具体形式是队内自评和团队间互评,最后教师点评并计成绩。队内自评可以准确地评价团队内单一成员的参与程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主要考察点是参与程度、参与角色、合作能力和工作量。团队互评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针对案例的设计和实现成果来评价团队的完成情况。队内自评和团队互评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会参与和指示,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关注度。教师根据团队作品和成员构成,针对某个案例的创意设计、技术难度、完成效果以及创新程度等量化标准进行最后点评,为每个学生打分,这个分数体现了团队的优秀程度和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

上一篇繁星教案

下一篇短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