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例6篇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1

唐山市原副市长、市老科协会长杨振义,唐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杜仲勋,唐山市政协常委、市老科协副会长刘秉善对该校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们希望双方通过交流沟通信息,进一步发挥农大的科技优势,推动双方老科协工作向前发展。

路南区拟建设赵田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运新一行考察了唐山路南区荷花坑配菜中心及赵田庄基地建设用地。教授们提出,要把本身特色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技术能力,并就路南区整体规划设计、蔬菜保鲜、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观光农业、扩大物流范围、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科技支撑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和建议。他们还建议调整农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带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形成农业品牌产品,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新路。在就合作项目如何开展进行了商讨后,双方表示要扎扎实实合作,产生效果,帮助农民致富脱贫。(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 供 稿)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会长唐运新一行赴唐山市路南区参观考察,与唐山市老科协进行经验交流,并为当地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支招”。

唐山市原副市长、市老科协会长杨振义,唐山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杜仲勋,唐山市政协常委、市老科协副会长刘秉善对该校教授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们希望双方通过交流沟通信息,进一步发挥农大的科技优势,推动双方老科协工作向前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2

[关键词]井冈山红色旅游农民收入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三农”问题日渐凸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继续前进的“瓶颈”。实际上,“三农”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如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加强农村经济区域合作,有效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简括而言,就是在新时期如何增加农民收入。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一号文件”,其基本精神就是关于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井冈山市政府在近几年里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在一开始就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红色旅游上,多方法、多渠道地促进农民增收,这为其它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例证,同时也为其它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好的榜样。

一、井冈山旅游业的发展

井冈山市自1988年组建井冈山旅游局以来,主打“红色旅游”的牌子,同时整合“绿色旅游”资源,他们依靠旅游行业自身的滚动积累和政府的少量投入,使旅游业不断壮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现在又通过“依靠旅游,发展旅游”的精神不断努力和全面发展,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井冈山市外承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内接广大内陆地区,与国内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源市场以及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国都比较接近或有直接的交通相连,随着赣粤、昌泰高速公路和井冈山机场的开通,泰井高速公路的完工和吉井铁路的即将开工以及319国道的改造,赣江航道的开辟,形成了完善的“水、陆、空”一体的交通体系和各旅游景点之间的“半小时”到达圈。便利的交通使游客的到访量不断增加,大量的游客到访也使农民的增收成为现实。

2003年井冈山全市客流、货流和信息流明显升温趋旺(除去因非典造成的客流减少)。全市客运周转量达13150万人/公里,仅比2002年下降了4%;货运周转量达到3865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了20%;邮电业务总量达633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6.3%;移动电话用户21940户,比上年增长了62.5%。运输和邮电事业的发展为风景区内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①。

井冈山市旅游业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逐渐实现了由“渐变”到“突变”的跳跃式发展。井冈山市对内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外积极做好旅游宣传促销,狠抓旅游经济,使全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进一步巩固,序列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三、二、一”的大跨越。2002年“三、二、一”产业分别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2.58%,33.37%和24.05%,旅游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占全市GDP的近三分之一,且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递增。这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当地的财政增长,旅游增收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如下表1)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除1998年因全国的特大洪水影响,到访的游客减少外,井冈山旅游接待人数几乎每年都在以10%-15%的速度递增。仅2004年上半年就接待海内外游客78万人次,与2002年同比增长了1.68倍。今年“五一”黄金周,游客如潮,风景区内的旅游景点全面火爆,共接待国内游客11.03万人次,比前年同期增长122.8%,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份2001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100万元人民币,比前年同期增长75.58%②。2004年“七一”前后,就有20架次旅游包机、12趟专列、58个团队近10万人赴井冈山举行党团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接受传统教育。大量游客的到访有效地拉动了井冈山市商贸、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农民们也积极加入到旅游服务的大军中,使自己的收入大幅增加。宾馆的个数与床位数的增加都代表着到访游客在井冈山过夜的人数增加,过夜则可以加大游客在当地的消费,更好地促进当地的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第一产业农业的变化并不是非常显著,这就要求井冈山风景区更好地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在有条件的地方发展观光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井冈山的旅游经济正在给人们一片欣欣向荣的感觉。

现在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占井冈山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0%左右。无疑,旅游业这个“无烟工业”已成为井冈山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据估计,在未来的几年里,井冈山的到访游客会继续上升,达到400万人次/年。那么,风景区的门票收入即可实现16000万元,按照1:5的相关产业的发展比例,旅游收入即将突破10亿元,直接提供财政收入上亿元,旅游业将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经济生命线”③。

二、井冈山农民收入的增加

井冈山市的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左右,共计11.02万人,是一个“九山半分田,半分水路绕庄园”的典型山区市。原来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和伐木业。因山区气温偏低,不适宜种植庄稼,年亩产粮食仅600斤左右,远远低于山下的农田产量,再加上山上许多部级野生动物的破坏,例如野猪的偷食和践踏,致使产量更加低下。依靠种植业,大多数农民只可以养家糊口,想要致富,困难重重。砍伐竹林原也是当地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现在为了保护井冈山风景区内的自然环境和国家禁止乱砍滥伐的法律限制,伐林的收入来源早已变得非常微薄,所以农民们原有的谋生途径已经不再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么井冈山农民们增收的路在何方呢?旅游业的兴起为农民们收入的增加开辟了新的道路,旅游业的发展让老区农民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井冈山市旅游局办公室主任张华介绍,今年以来,井冈山“红色旅游”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全市的宾馆入住率在70%-75%之间,进入旺季以来,每逢周末,宾馆的入住率均达到90%左右。井冈山市旅游局统计,今年上半年,井冈山市旅游收入达4.2亿元人民币,与2002年同比增长1.77倍,上半年共有一万多名来自港、澳、台、东南亚和欧洲等地的游客踏足井冈山,此外,赴井冈山自驾车旅游呈上升趋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黄洋界保卫战哨口、等领导人的旧居等景点参观者众多。

新华网记者在对红军医院旧址所在地小井村调查中了解到,过去村里年人均收入仅300元左右,如今39户人家,有的经营工艺纪念品,有的开餐馆,人均年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小井村农民黄谦淼现在已拥有上千平方米经营场所和数十万元资金,他深有感触地说,是红色旅游帮他圆了发家致富梦。

我们在旧居所在地的大井村调查时了解到:大井村位于旧居旁的公路两边,全村共45户人家,172人。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他们享受到“红色旅游”带来的诸多好处。旧居旺季时每日游客的到访量2000人左右,淡季时每日也有500人左右;部分村民旧居入口处摆摊设点,每月平均收入可达400元左右;部分村民在当轿夫,每月平均收入可达600多元,而井冈山市内一间“准二星”宾馆的服务员月收入才300多元。我们访问了部分村民,他们对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他们“洗脚上田”感到非常满意。大井村村民李玉红,23岁,湖南客家人,前年从湖南嫁到江西,她自己靠贩卖纪念品每月可赚400多元,她的丈夫是轿夫,每月有800元左右收入。据她介绍,原来她婆家依靠种植和饲养家禽为主要生活来源,仅仅能解决温饱问题。自从从事旅游服务业后,他们全家每年的收入可达11000元左右,除去一年里的一切开销,可节余6000多元。因为大井村的农民依靠从事旅游服务有较好的收入,所以全村仅有12人外出务工,远远低于其它村庄,并且许多的外村人到此地打工谋生。大井村的旅游经济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我们在大井村调查时碰到了一位来自荆竹山村的农民,他叫徐有长,原来靠养路为生,每月收入200多元,据他介绍,荆竹山村里共有30多户人家,绝大部分到大井或小井旅游景点入口处做生意,现在每人每月可赚300多元。他自己今年过年后和妻子小孩一起出来,近几个月生意特别好,每月收入比从前大有改观。大井村支书邹秋平向我们介绍说,现在有三四百外村人在大井旅游景点从事旅游服务行业,外地务工者的增多,使大井村村民的竞争意识加强,服务态度比以往更好,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游客购物消费。村委会从7月初对本村农民的收入情况调查中了解到,2004年4月中旬到6月底,每户都有2000元以上的存款,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④。村民们主要从事的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服务业,如果再大力发展农家游等项目的话,村民们的收入将会变得更加可观。

从上面两个村庄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井冈山市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使风景区内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农业已经不再是农民们谋生的主要手段,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对景区内农民收入的增加起着决定作用。依靠旅游业的发展,农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焕然一新(如下表2)。

三、小结

井冈山旅游资源的特色就是红色旅游,井冈山市政府紧紧抓住这一特色,同时整合绿色旅游产品,积极改变和提高农民的收入。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农民带来了许多的实际利益,它受到了农民朋友们的广泛欢迎,井冈山农民的生活正在进行着“第二次”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井冈山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国仍然比较落后,但是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躇而蹴的,它所表现的是厚积薄发。我们相信井冈山农民的生活会伴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会有辉煌的明天。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井冈山旅游发展的不足之处,例如:井冈山的旅游经济辐射范围较小,景区近的村庄经济较好,而离景区稍远的村庄经济相对薄弱。公费旅游造成井冈山的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旅游产品的促销能力不够,包装档次不高等等。井冈山市政府应该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农民兄弟们的建议,合理使用经济和行政杠杆调节景区内和非景区内农民的收入,同时积极提高井冈山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和包装品位,不断扩大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辐射圈,让“红色井冈山”的经济永葆活力,让老区人民真正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注释:

①《井冈山市统计指标提要》(2003年)。

②《井冈山旅游局“五一”黄金周统计资料》(2004年)。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3

顶层设计为生态文明“留白”

画里有山有水,不过,山是荒芜的、水是黑色的、天空是灰蒙蒙的。这是20世纪末期在徐州市铜山区广为人知的一个小朋友的画作。当老师问这位小朋友为什么要把画画成这样时,小朋友回答,因为他看到的就是这样。

这幅画反映的就是铜山当时小作坊式工业企业遍地开花的情景。作为江苏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是20世纪末期铜山最真实的写照。

面对环境治理的重任,铜山决策者决定遵循自然规律,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生态功能区划,采用分类考核,用顶层设计斩断粗放发展的老路,为生态预留广阔空间。

铜山区辖18个镇(场)、11个街道办事处,经济实力差别较大。以往的考核,始终是工业重镇位次靠前,农业乡镇垫底,影响了一部分镇域发展优势的释放。近年来,铜山一改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法,根据各乡镇功能定位、区域特色和发展重点,结合生态功能区规划,因地制宜确定考核项目。

汉王镇位于云龙湖风景区,风光旖旎,山青水美,发展旅游经济优势明显。镇党委书记潘公志介绍,分类考核前,汉王镇在全区的综合考核中每每“垫底”;实行分类考核后,该镇不再考核工业,而把开发旅游资源、发展观光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已连续三年在全区分类考核中名列前茅,全镇财政收入连续三年突破亿元。

实践证明,分类考核也是生产力。它不仅促进了铜山工业经济的集约集聚发展,还结束了以往“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历史,全区镇域经济呈现出错位发展、各显神通的局面,乘数效应正在彰显。

“三大工程”打造碧水蓝天

微山湖碧波荡漾,渔帆点点;吕梁山连绵逶迤,郁郁葱葱;黄河故道风景如画,百里飘香……

俯瞰徐州,铜山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将古城紧紧环绕。作为徐州生态腹地,铜山正在用“绿化工程、清水工程和蓝天工程”全力打造都市人回归自然的生态家园。

为扩大徐州的生态腹地,铜山启动“二次进军荒山”行动。通过5年艰苦努力,铜山山区造林在面积和质量上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石质山地共营造生态公益林5.6万亩,昔日光秃秃的山头已披上了五彩缤纷的新装。

同时,为从源头上杜绝污染,铜山区痛下决心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共有200多家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改造,180家污染严重企业被取缔关闭,36个非法排污口被封堵,52家企业因环境违规被罚款,100多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被清理取缔。

目前,铜山区所有火电企业全部安装了高效、独立的脱硫设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由2005年的12万多吨减少到目前的不足2万吨。水泥行业除尘率从80%提高到了现在的99%。

健康的城乡水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指数的必要条件。投资6000多万元实施生态补水工程,通过南水北调通道将长江水引入娇山湖、楚河、玉泉河三条城市河道。投入3亿多元,建成龙亭、利国和柳新5个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已达14多万吨,新增污水收集管网总里程170多公里。

河流水质改善后,铜山人没有止步。如何让城乡居民感受水的柔情、享受水的滋润,使之成为运动、休闲和游乐的好去处?铜山的决策者们把目光投向了亲水景观。

铜山的城区,有两条东西贯穿的河流,一条名楚河,一条叫玉泉河,是城区主要的景观资源。玉泉河生态整治完成后,铜山又邀请上海同济大学担纲楚河的规划设计,定位为宜人亲水景观环境,从而创造出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浓墨重彩描绘田园风情

早春的拔剑泉,潺潺流淌,水面飘着淡淡的轻雾,粉墙黛瓦和纤纤细竹倒映水中,一派水乡的清新宁静。行车在铜山区乡村,天蓝水碧,翠竹挺拔,村舍俨然,处处洋溢清美恬淡的田园风情……人们印象中的脏乱差的农村,已彻底变了样!

改变从何而来?铜山的决策者告诉记者:“落实群众路线,就要把群众身边的事、关心的事办好。这些事不惊天不动地,也不增加GDP,但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享受到。”

铜山区环绕徐州,虽然由县改区,但还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区。农村垃圾处理更是环境建设的盲区。

清洁活动离不开真金白银。在“清洁城乡美化家园”行动中,铜山制定了“一人一月一元钱、农村垃圾全扫完”的长效管理机制,即区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一元的标准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农村保洁。仅此,区财政每年要拿出1000多万元。

目前全区农村污水处理率超过60%,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超过70%,受益人口超过70万;319个行政村全部成为市级生态村,两个村获“部级生态村”称号。

垃圾处理只是铜山“清洁城乡,美化家园”活动的一个方面。此外,该区还进行了农村道路建设、路灯安装、改厕、村庄整治、河塘整理、河道疏浚、园林绿化、文体设施建设等,实现城乡净化、绿化、亮化、美化。2014年,铜山区仅村庄整治总投入就达到2.8亿元。

有产业支撑的美丽村庄,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村庄。单集镇马园村,过去曾是省级经济薄弱村。通过村庄整治和产业扶持,现在的马园村,东有禅河流过,西有葡萄飘香。以肉鸭养殖和黄瓜制种为主要产业,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288元。

绿色洁净、各具特色的村庄环境促进铜山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吕梁山风景区、微山湖风景区、玉带河风景区等建设都被纳入徐州市重点项目,台上摘草莓、马集采金杏、“开心农场”种蔬菜等成为广受市民欢迎的旅游项目。

科技创新给力绿色崛起

进入新世纪,铜山的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虽是农转工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但是“五小”的高耗能、低效益、高污染等于自杀,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2006年以来,铜山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一举砍掉“五小”企业300余家,经济的大半壁江山轰然倒下。

如何补元气、求发展?铜山借“伤筋动骨”搞“脱胎换骨”,以国家高新区、利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张集维维产业园和三堡物流园“一区三园”为主战场,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对钢铁、装备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同时主攻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传感网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降耗,大打环境“翻身仗”。

发展新兴产业主要靠创新驱动。借助“蓝火计划”、“5+1”科技创新联盟和淮海科技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铜山抢占了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工程机械、电子信息、车辆制造、食品、钢铁五大主导产业,安全科技一大特色产业和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三个新兴产业。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4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镇*片位于该镇东部,是2000年撤乡并镇前原*乡的辖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28917亩,30个行政村,13120口人;境内养蚕业历史悠久,是我县著名的“蚕桑之乡”;同时又是全县玉米制种和“泽州黄”小米生产基地;毗邻陵沁一级公路,交通便利。调研中,我先后走访了横岭、*、北上矿、小丰头、大丰头、岭上、湖里、大泉河等8个重点推进村。这8个村2007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北上矿村,为4565元;最低的是大丰头村,为3640元。这些村都是典型的纯农山区,山大坡广,土地资源丰富。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它们围绕“山”字下功夫,立足“农”字做文章,突出农民增收、美化环境、丰富内涵、基层组织建设等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连片建设。

(一)以壮大五大特色产业为抓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牛鼻子”紧抓不放,重点发展壮大小米种植、玉米制种、山楂种植、栽桑养蚕、外出务工等五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一是发展栽桑养蚕促增收。栽桑养蚕是*片的传统产业。所调研的8个行政村,目前共发展密植桑园400多亩,年产茧量达到3万公斤以上,总收入近40万元,并正在进行传统养蚕向省力化养蚕的技术革新。大泉河村是发展养蚕业的典型。该村目前共发展密植桑园100亩,年蚕茧量达到2.5万斤,总收入达到30多万元,人均增收530元。二是发展特色小米促增收。*片所生产的“泽州黄”小米以其“纯天然、无污染、甜粘香、色金黄”等特点被奉为“谷物之冠、米中之王”。明朝兵部尚书张丙曾将其作为贡品带入宫中。目前8个村种植面积达5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年产小米150万公斤,总收入可达1000万元。为了做大做强这一无公害品牌,近年来*村投资300万元新上米康尔食品公司,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路子,年产值达150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300多元。三是发展玉米制种促增收。玉米制种是*片农村家家户户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目前该片30个村,2000多农户发展玉米制种产业,种植面积达5000亩,年产玉米种子150万公斤,是全县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在近年种子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各村与县种子公司协商,开展了春季定价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积极性。仅此一项,户均年收入达到2000余元。四是发展山楂种植促增收。基于*片交通便利,空气质优等优越条件,王坡煤业在*村投资新建了彤康食品开发公司。现已投资400万元建成了“泽州红山楂基地”700亩,桃、杏、苹果等优质果园100亩。后期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建成绿色农业基地近2万亩,可带动30多个村、4000多农户就业增收。五是劳务输出促增收。近年来,*片农村积极主动进行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如横岭村委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在有针对性地对外输出劳动力的同时,并协调保障务工人员权益。据不完全统计,8个行政村每年累计向外输送劳动力800余人,年创收达1000万元以上。

(二)以实现“五化”为目标,全力美化山区农村环境。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片农村深入开展以“街道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道路亮化、饮水安全化”为目标的村庄环境整治活动,使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

一是加快街巷硬化。8个村采取上级补一点、村里贷一点、群众和在外工作人员捐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解决资金难题,积极开展街巷硬化。在所调研8个村中,目前户通率达到了8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二是加速村庄绿化。8个村把村庄绿化、街道绿化作为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累计种植各类树木万余株,极大地美化山区农村环境。三是狠抓环境净化。8个村全力实施了沼气建设、厕所改造、垃圾处理、村庄整洁等四大工程,大大净化了农村环境。沼气建设方面,目前8个村共建设户用沼气池60余个,中型沼气站7个,联户数达到320余户。厕所改造方面,8个村新建公侧25个,填埋农村厕所150个,改造100个。垃圾处理方面,8个村修建垃圾池62个,建立了户自打扫,村集中拉运处理机制,净化了村内环境。定时清理村内垃圾,不仅净化了环境,而且培肥了地力,使泽州黄小米等农产品真正成为无公害绿色产品。村庄整洁方面,8个村集中粉刷墙壁15000平米,整修残墙断壁2000米,煤池200个,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实现道路亮化。在实施道路亮化中,各村针对原有路灯残旧不堪、照明效果差的状况,积极整改安装。各村都把道路亮化作为重要工作正在积极组织实施。五是确保饮水安全化。*片大胆尝试企业化经营管理,积极推进连片供水工程,建成了岭上村供水站,缓解了方圆十几个行政村上万余群众的吃水难问题,结束了“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三)以建设“六个场所”为内容,不断丰富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按照全县新农村建设“六进村六入户”的要求,*片以建设文化、就医、购物、体育、议事、服务等六个场所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适应新时期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在建设文化场所方面,各村以建设科技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大力实施“一站一栏一员”工程,即设立一个科普宣传站、办好一个宣传栏、选好一个宣传员。目前有五个村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其余3个村正在建设之中。在建设就医场所方面,各村积极推进标准化卫生所建设。目前,8个行政村对卫生所进行了标准化改造,每所面积都不少于60m2,内部诊疗室、消毒室和药房相互隔离,有相关医疗诊断消毒设施和医疗废弃物处理设施;同时还配备了一批专业技术较强的医护人员,完善了农民基本卫生医疗服务条件。在建设购物场所方面,8个村,村村都根据实际消费情况,建立了一个便民购物商店。在建设购物商店的过程中,各村都能够按照相关补助政策,促使便民购物商店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使之成为百姓消费的“放心店”。在建设体育场所方面,横岭村投资20万元建成了健身广场,大丰头村投资18万元的健身广场正在紧张建设之中,北上矿村投资60万元的文体广场现已完成投资20万元,湖里村建设的500m2休闲广场即将完工。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促进了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兴起。在建设议事场所方面,各村重点加强了建设党员活动室和村民议事室两个场所建设。目前,除小丰头正在施工建设外,其余各村都建立了两个场所,并做到了相关制度公开上墙,为广大党员和村民提供了行使民利的场所。在建设服务场所方面,岭上村、*村和北上矿村都建立了农民培训与就业指导服务场所。每年都对农民进行种养殖业等生产技术、务工实用技术及法律知识等培训。

(四)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手段,努力形成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8个重点村集体经济都为零收入。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他们结合全县“百矿带动”“百家帮扶”新农村建设帮扶要求,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与各单位、各企业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了建设新农村的合力。

一是“百矿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去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11座煤矿与*片山区农村结对帮扶。王坡煤矿在*村新上了彤康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帮扶*村建设山楂园700亩;*煤矿为北上矿村提供资金6万元,加快了文体广场的建设;泊村煤矿积极组织青壮年劳力学习煤炭开采技能,吸收8个行政村累计30余位农民在该矿工作。今年,润华公司分别向大丰头、大泉河、岭上三个帮扶村先期提供资金各3万元。泊村联办煤矿为横岭村提供文体和亮化设施共3万元。大阳煤矿以工程帮扶的形式积极帮助北上矿村完善村文化广场建设。二是“百家帮扶”加快新农村建设。去年,10个市县单位与*片山区农村结对帮扶,其中市人行为*村提供资金8万元新修了高标准运动场;市公安局提供资金10万元为小丰头村完成大街小巷硬化2.5公里;市委办公厅为岭上村提供资金5万元支持沼气建设。今年,全县各对口帮扶单位分别帮助各村进行了街道硬化、公厕改造、文体广场等的建设,并结合本单位业务,给与了*片新农村建设大力支持。三是“内聚民力”加快新农村建设。各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横岭村在制定村庄建设规划时,村民共提出建议40多条,研究采纳8条;*村在建设办公楼时,村民义务投工2000多个,承揽了拆除旧房、垃圾清运等工作;大泉河村铺设出村公路3公里,群众和在外工作人员累计捐款达到6万元,保证了工程如期进展。

(五)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看是否有一支工作踏实、作风正派、廉洁自律的基层党组织队伍。8个行政村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巩固和发展了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一是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要建设新农村,就要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能力水平高、公道正派的优秀党员担当带头人。所调研的8个村中,除*村和大丰头村的支部书记上任时间在8年左右外,其余6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连续任职时间都在10年以上,其中岭上村党支部书记张保法和大泉河村党支部书记秦海生连续任职时间达32年。现年55岁的张民政当选“村官”之前,是一位很有名气的民营企业家。他凭着对家乡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热爱,捐资助教、捐资修路、扶贫济困,赢得了群众的赞同与认可,被推选为北上矿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二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横岭村过去是一个有名的上访村、瘫痪村。五届村委换届中,横岭村组成了一个新旧干部结合的班子。新班子上任后,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要求,一是建立了“两会制度”,全体党员组成党员议事会,同时选举产生非党村民15人组成村民代表议事会;二是每月10号,定期举行“民主日”活动;三是建立民主理财制度。通过完善一系列制度,村支部、村委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大大促进了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三是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北上矿村注重在优秀青年农民、优秀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把一些善于致富、乐于奉献、公道正派的优先发展成党员、培养成干部,把勇于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生力军。近三年来,先后发展了党员4名,其中带民创业的2名,致富能手2名。

二、对全县纯农山区连片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泽州县共有李寨、南岭、山河、晋庙铺、犁川、柳树口等六个纯农山区乡镇,以及大箕镇东南部、金村镇东南部、*镇*片等三个纯农山区。据统计,这一区域共1221.31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人。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快这一区域连片建设是全县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保持在省市领跑的关键所在。为此,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两轴四区”的连片建设发展框架,把加快纯农山区型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点来推进。*镇*片的实践,给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一)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困难是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难。因此,只有生产发展,农民富裕,才能更好地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只有富民之策、富民之业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山区新农村建设。*镇*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就是立足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农民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承受能力的条件下,山区新农村建设就有了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对全县山区乡镇来讲,当前要重点抓好两项任务。一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立足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快当地原有传统产业发展,如南岭酥梨、柳口中药材、山河黄牛、晋庙铺南江黄羊等,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切实加强劳务经济发展。各个山区乡镇都要成立劳务输出组织,抓好农民培训和外出务工输出。

(二)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大投入,不断美化农村环境。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泽州县纯农山区农村相对历史欠账较多、投入不足、建设难度很大。*镇*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多渠道增加投入,在统一抓好实现“五化”,做到“六有”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狠抓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广大农村的环境面貌、生产生活条件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正是以美化农村环境为纽带,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感受到了建设成果带来的实惠,大大增强了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五化”“六有”是全县新农村建设“六进村六入户”在山区农村的具体化。全县山区乡镇都要以实现“五化”,做到“六有”为主要内容,不断美化农村环境。

(三)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发动农民群众。农民群众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受益者、管理者。加快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镇*片在推进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政策宣传、培训拉动,企业带动、能人推动等,充分调动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力军作用。在全县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都要认真做好群众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扎根百姓心中,显示出勃勃生机。

(四)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形成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山区乡镇经济相对欠发达,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形成社会帮扶的强大合力。*镇*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取得成绩,与社会各界的帮扶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整合好各种涉农资金优先向山区新农村建设倾斜,进一步开展好“百矿带动”和“百家帮扶”活动,在资金、技术方面对口提供帮扶,全面推动了山区新农村建设。

(五)加快推进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新农村建设最基层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加快推进全县山区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镇*片在推进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中,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入手,通过选好配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大力发展农村党员、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工作,加强了核心、凝聚了民心、鼓舞了人心,加快了山区新农村建设。全县山区乡镇在加强新农村建设中,都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山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三、对加快全县纯农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资金问题是困扰山区新农村建设最普遍、最棘手的难题。对于纯农山区村来说,村集体基本上没有多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前期资金大多是“要”、“捐”、“贷”和帮扶单位支助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建设资金捉襟见肘,日显窘迫。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要加大县乡财政倾斜力度,在现有帮扶的基础上,设立山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及统筹各类涉农支农资金、项目,集中投放到山区新农村建设上,并力求逐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同时,在开展“百矿带动”和“百家帮扶”活动中,要进一步加长单位和企业帮扶的时间,至少要在3年以上,确立帮扶工程,确保帮扶成效,不断推进纯农山区型新农村建设。

(二)要进一步加快山区农村产业化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中最艰巨、最需要长期持续抓好的基础工作。虽然*镇*片有传统小米种植、玉米制种、栽桑养蚕等优势产业,但现在大部分还停留在以户为战,小打小闹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和产业规模。可喜的是王坡煤业适时而动,组建成立了以红果种植深加工,品牌小米等农副产品开发,生态养殖为主的彤康公司,积极走“龙头带基地联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推行基地化生产,公司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全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今后,我们应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更多像王坡煤业彤康公司这样的市场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涉农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生产经营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带动千家万户增收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同时,还要积极积极发展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山区农村的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抵卸市场风险能力。

(三)要尽快建立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在调研中发现,山区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目前还都处于原始状态,人们对于处理新垃圾的方法一般就是深埋处理,或是把废品垃圾燃烧掉。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垃圾,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着农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还影响着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在这方面,王坡煤业彤康公司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上马的有机肥处置基地项目,将垃圾收集、垃圾处理、有机肥制造形成一条循环经济链条。建成后,将大大改善*片农村生态环境和当地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而且还能为彤康公司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大量的有机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个做法为全县农村垃圾处理探索了一条好路子,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推而广之,我们可以在全县统一规划,积极引导、扶持支持几个实力强的涉农企业按片投资建设几个中心垃圾处理基地。县乡财政可以针对农村不同情况,给予一定的建设资金及配备转运设备、减免运行费用等扶持,逐步形成“户聚、村收、乡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的垃圾处置问题。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5

1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农业和旅游业都是对国家长期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促进两个产业共同发展,是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那么,乡村旅游正是这农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完美结合点。近年来,山西省旅游局按照国家旅游局关于推动农业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山西省“五位一体”旅游产品开发战略,把推进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展开,努力形成农业旅游产品区域布局均匀、产品结构合理、地方特色鲜明的局面。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以及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而成为世界范围内最“热”的旅游活动之一。山西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体验民俗越来越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努力发展山西省的乡村旅游,对于增加人们的收入,特别是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山西省现有的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尚难形成大型的聚集效应。如何大力发展山西省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通过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将自身产品推销出去,是每个乡村旅游企业都应该关注的内容。为了加快山西省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整体推进步伐,山西省旅游局在积极申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同时,制定出台了符合山西省实际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审办法,实行全国、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省农业旅游点三级指导管理。据统计,山西省目前已有农业旅游点500家以上,其中已经申报评定的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23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44家,省级农业旅游点37家,在推广全国及省级示范点开发经验和服务标准的基础上,起到了对工农业旅游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示范作用,引导和推进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2山西省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为全面提升山西省乡村旅游的产业格局和服务层次,①山西省旅游局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下大力气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努力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引导,重视从业人员培训,确保乡村旅游发展融合于旅游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之中,使乡村旅游真正成为农民发展致富、就业受益的有效途径;②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走电子商务的道路,使全省各地的农业旅游观光点和农家乐与广大的旅游者之间形成信息平衡和互动,让人耳目一新,这样乡村体验旅游和各种特色农产品会让游客流连忘返,不断迎来客流高峰。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主要有两种有效的模式:①建设乡村旅游网站,从信息的到网上预定等实现一条龙服务;②偷菜游戏的现实版的实施。

2.1乡村旅游网站的建设电子商务与旅游业具有天生的适应性[1],特别是乡村旅游必须依靠电子商务,是每家每户的信息能够通过网络的各个终端,信息及时地反馈到网上,使信息有效的交互和对称起来。并且不断优化网站的电子商务功能、开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多元化、注重客户关系的开发,建立顾客的申诉渠道等对策建议。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发展途径。国外对旅游电子商务一般定义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2]。国内的理解一般为:通过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旅游商务活动各环节的电子化,包括通过网络、交流旅游基本信息和商务信息,以电子手段进行旅游宣传营销、开展旅游售前售后服务,通过网络查询、预定旅游产品并进行支付,也包括旅游企业内部流程的电子化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3]。提供个性化的旅行服务,是目前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也是进行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功能重构的基础[4]。今天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通过网上搜索来进行旅游线路的选择以及客房就餐的预定。对于农家乐类型的乡村旅游,只有通过及时信息传播才能使客户及时到找到。即使百度等搜索引擎再强大,如果没有自己的网站,或者在网络上自己的信息,也很难实现旅游者找到。所以,一个较为权威的山西省乡村旅游网站非常必要。而这一网站的建设必将为山西省乡村旅游信息提供有利的平台,并整合乡村旅游做大做强,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电子商务化,极大促进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2.2偷菜游戏的现实版的商业模式探讨从2009年开始,一款叫“开心农场”的网络游戏风靡全国。据不完全统计,等级四级以上的QQ用户至少有20%以上开通了QQ农场,以QQ用户活跃用户多达4亿的基数来看,保守估计也有几千万玩家在玩或者曾经玩过QQ农场,况且还有校内网、开心网等其他载体上的农场玩家,这个群体的开发潜力不容小觊。偷菜游戏的风靡,充分说明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游戏普及的同时,让一些网友偷菜成瘾甚至陷入疯狂,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或工作。令偷菜在网上走红的这些原因,可以移植到现实生活中,其快乐感及于田园生活的接触感必然较于网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将会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并引进新的机制,制定新的规则,使游戏更丰富或者更有益于社会和每个玩家。鉴于这个项目的前景与优势,并借鉴目前已有的现实版偷菜模型,可以丰富和研究更为成功的一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农产品交易整合到乡村旅游中的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把农产品交易融入乡村旅游,将会极大地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并且促进经济的发展。纵观发达国家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经历了资金实力、信息丰富程度、交互程度,也非常重视彼此间的合作。合作形式不仅体现在信息网站的横向合作,也体现在旅游链上在线旅游企业的纵向合作[5]。山西农业资源多样,特色鲜明,素有“小杂粮王国”美誉。长期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为全国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作出了重要贡献。乡村旅游与农产品交易是相辅相成的,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整合发展,将是一条盈利模式丰满的发展之路。如何把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整合起来,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借助博览会的形式,既有乡村休闲旅游的展览,也有农产品的展览;②网上交易平台的搭建,把农产品交易平台融合进乡村旅游网中,资源共享,人流相互带动,形成良性的电子商务平台。

3.1借助博览会的形式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是农业部支持山西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具体举措,旨在为山西特色农产品提供展示窗口、为产销双方搭建贸易平台、为相关各方创造合作渠道,推动山西特色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简称“特色农博会”)是由国家农业部、山西省政府、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部级、专业化、开放性的博览会。特色农博会两年一届,首届特色农博会于2009年10月在太原成功举办,深受各界好评。第二届特色农博会于2011年10月20日举办,集中展示山西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的新成果、新进展,并以展会为平台,促进产销衔接和招商引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对全省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博会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第二届展会分馆内和馆外两大部分。其中馆内展销面积3.56×104m2,馆外3×104m2。展区共分七大部分:①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展示区,设1个高新技术产品展区和醋、红枣、核桃等13个行业产品展区,展销山西省龙头企业科研成果和特色农产品;②11个市“一村一品”及现代农业展示区;③省内外特色农产品展示交易区;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包装展示区;⑤民间工艺展示交易区;⑥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展示交易区;⑦农业机械展示交易区。这样就把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整合进了一个平台,并且通过更多的内容丰富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交易,全面促进了农村农业的发展。

山区农村如何发展范文6

3000村委会坐落在一处小山坡上。得知记者来访,好客的村支书景有智热情地把记者请进办公室,捧出金黄的橘子让记者品尝。

3000柑橘产业

促村富农家乐内喜气盈

3000“花果村以前可是远近闻名的穷村呀!这些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才有了这样的巨大变化!”提起花果村发生的变化,景有智感慨万千。

30001974年,景有智高中毕业后回到村小学当了民办教师。那时的花果村家家住着茅屋土坯房,坡上种着玉米、红薯、黄豆等五谷杂粮,村民们靠天吃饭,过着贫困的日子。1982年,28岁的景有智辞去民办教师回乡当起了村主任。如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成了景有智日思夜想的问题。

3000通过调研,景有智决定动员农户栽种适合本地土壤生长的金果树――柑橘。当时在号召农户栽种柑橘树时,很多农户持观望态度,景有智便第一个带头在自家的10多亩责任田中栽上了树苗,又动员亲友和部分党员干部也积极投入到产业发展的队伍中来。经过四五年的苦心经营,这些农户都有了丰厚的经济收入,种柑橘树的村民一年比一年多起来,在他当村支书后,更是大力号召农户弃粮栽树。

3000通过规划,村上将2500亩坡地变成梯田,栽上柑橘、樱桃、桃、杏、李等果树。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花果村栽植柑橘达3470亩,人均2.5亩,仅此一项每年带来收入1300多万元。“褒河蜜橘”品牌注册,还获得了国家认定的绿色无公害产品标识。

2009年开始,休闲观光度假游兴起,村上转变思路,鼓励村民依托柑橘产业和优美的浅山丘陵环境,大力发展农家乐。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花果村农家乐由最初的14户发展到现在的67户,年接待游客55万人次,户均收入5万余元。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余元。在花果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花果村形成了以柑橘采摘、生态观光游、休闲农家乐为主的产业发展链,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果山。

3000新型农村社区的华丽转变

3000村子富了,如何推动传统村庄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又成了以景有智为首的村委会班子成员思考的问题。

30002013年,花果村成立了以村支书景有智任组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在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花果村新型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决定首先将市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重点放在村卫计室、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工程、信息服务等村级活动场所上,并进行科学布局和规划。

3000为使社区服务功能与休闲农业功能有机结合,花果村配合土地部门新开垦荒坡地400亩,种植格桑花300亩,薰衣草100亩,同时还修建了停车场,开通汉中市首条通村公交专线,配合区镇打造了5000亩农耕文化休闲观光体验区,成立了文艺演出队、广场舞队、秧歌队排练文艺节目定期进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