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德育途径范例6篇

拓宽德育途径

拓宽德育途径范文1

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那么,作为资源短缺、相对封闭的农村中学能否突破自身局限,将地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品格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拓展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来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呢?

我们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深入探究整理,从红色文化、历史人文、孝老传统、古村落保护四个层面开展德育工作,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开设校本课程、校园文化育人等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形成了彰显地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德育体系。

我校地处风景秀丽的淄川东南山区的马鞍山脚下、淄河河畔,学校所辖区域位于古齐鲁两国交界处,拥有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马鞍山抗战遗址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资源得天独厚。因此,我们结合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着眼于德育活动的目标、活动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一、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抗战文化是革命先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以此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更具教育意义。淄河中学依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鞍山抗战遗址,将“弘扬马鞍山抗战精神,做英雄传人”作为学校德育主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革命前辈不畏强敌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的无私精神。每年的清明节,学校都组织学生到马鞍山抗战纪念馆举行缅怀革命先烈的仪式。学生通过参观展室、听取讲解、敬献花圈、活动感受征文等形式接受教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学校还聘请了当地驻军参与学校国防教育。通过军训、参观军营等活动,优化了行为习惯,增强了纪律意识,加深了爱国情感。

二、挖掘人文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淄河地区民风淳朴,人文历史厚重,地处古齐鲁两国交界处,其辖域内存有大量古齐长城等遗迹,民间流传有“孟姜女哭长城”、“孙膑梦泉”等传说。淄河地区是被专家认证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起源地,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被列入部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这些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人文资源,是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天然宝库,有丰厚的群众基础。淄河中学深入挖掘整理这些资源,编写校本教材《魅力淄河》,建立校园地域文化系列文化长廊。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开展“孟姜女小调传唱”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通过耳闻目染,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聘请了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专家巩曰国教授为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座。

三、巧用孝老文化资源,进行孝老美德教育

淄河地区自然居住环境好,民间多有长寿者,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报道淄河地区多有长寿老人,这与当地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当地孝老敬老的美德传承有关。“孟姜女”、“顺天姑”孝老爱亲的民间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学校将这些民间故事等进一步挖掘,编入校本课程《魅力淄河》,并配以开展“关爱老人――走进敬老院”、“青年志愿者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使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在淄河中学蔚然成风。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赴淄河敬老院开展慰问老人活动。为老人们打扫房间,用自己的零用钱为老人们买样慰问品成为同学们的学期必修课。同学们怕老人们外出走失,还为老人们定制了印有电话的特制“证件”。淄河中学校外德育基地在淄河敬老院挂牌,孝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对于散居在各村的孤寡老人,由学校政教处牵头,分片分组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

四、保护传统村落文化,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014年,山东省住建厅等三部门联合评选出的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中,我市共有16个,学校所在的太河镇就有9个村落榜上有名。这些传统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如何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到这些价值,从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学校做了各种形式的探索。

学校成立探究小组和古村文化志愿保护团队。引导学生对辖域内的古树、古碑、古井、古桥、古庙等古迹进行探究和保护,将探究和了解到的情况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并查阅和寻求保护措施。通过古树、古碑等调查保护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拓宽德育途径范文2

一、 建立健全稳定的德育队伍

德育工作要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我们要建立以校长负总责,校行政、品德教师、班主任等为常务成员的德育领导队伍,工作要做好具体分工,实行包干制,责任到人,明确目标,明确职责,签订责任状,纳入教师工作业务考核,并记入个人业务工作档案。

二、 注重德育过程,强化德育效果

要使德育活动开展的即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又扎扎实实、注重实效,可在升旗仪式上,坚持让学生做升旗致辞、国旗下讲话,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特殊的氛围境界中接受最佳的德育教育;也可让学生坚持做课前五分钟“做遵纪守法好少年”演讲;还可在重要纪念日或节日,由学校或班级组织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文艺演出、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访问学习等。

当然 ,德育活动还要注重多样性,变单一型为综合型。可根据地情、校情,每周安排一定的课时做专门的德育活动,活动的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理想前途教育、健康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而且要求优化教育形式,变灌输型为渗透型,要贯穿到各门学科中去,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化考核内容,还要聘请当地行政部门工作的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以拓展德育领域,变单线型为网络型,真正做到德育内容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德育机构与其他组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三、 更新教育手段,注重德育研究

在实践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研究,只有更新德育手段,拓宽德育途径,变传统型为现代型,有效地进行德育评估,才能针对开放的社会下独生子女个性发展的特点,实现由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上好德育研究课、观模课、示范课或办好德育讲座,已到达总结和推广德育工作研究成果的目的。

四、 优化德育环境

拓宽德育途径范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拓宽视角;社会生活;探究认知

教师的教学视角思维决定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及质量的优劣。教科版《思想品德》教科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全新的思维编排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容和教与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时代性的挑战。如果我们“穿新鞋,走老路”,用传统的思维认知新课改,无疑会阻碍教育改革的发展,影响教材的有效实施。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老教师,应反思过去,解读现在,设计未来,用宏观的社会大背景、大教育观、大视角思维提高思想认知,研究教育对象,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拓宽教学途径。

一、拓宽认知学生视角

思想品德教学不仅要重视了解学生主观意识行为的表现,而且更要重视探究影响学生发展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因素

首先是家庭父母的因素。家庭教育始于父母,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常言道“一个母亲,胜过100个老师,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因为父母的言行举止、思想动态直接影响着孩子品德行为的成长和发展。故而,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家长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职业精神等综合性素质,及时协调、引导、教育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其次是家庭环境的因素。现实社会中生成了很多“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留守监护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寄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教师面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多研究他们的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志趣爱好等心理问题,适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交流、合作,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2.学校的因素

学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导致或影响学生德育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群体的不全面发展。若学校忽视师德师风教育,致使教师不尊重学生,只教书不育人;若学校忽视或放松德育教育,只重视升学率的提升,致使部分学生成为思想行为上的困难生;若学校只重视校内德育教育而忽视对校外德育教育的延伸和落实,致使学校德育教育不能全面,不能巩固。由此可见,学校应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重视师德师风教育,重视既教书又育人的双线教育。重视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的德育思想行为正确地、全面地发展。

3.社会的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教育环境呈现多元化,致使教育空间更广阔。面对社会生活纷繁现象,西方不良习潮、就业压力、文化市场的浑浊等影响,构成的是未成年学生无能明辨是非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环境,针对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呼吁建言社会,优化育人环境。

总之,认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对象,要多视角综合性研究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处境,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共性去认知,又要面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和学生的个性去认知。以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题,力求使认知他们的过程成为他们生命存在和成长的过程。

二、拓宽内容视角

1.教材整合科学化

首先,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具有科学的整合性。一是人本化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生活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自觉、自愿、自主学习的目标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内容适应性的整合,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需求,既满足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的不同的教育资源需求,又力求使不同区域和城乡学生交融了解,享用不同的教育资源,调节了教育不平衡发展的现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三是教材始终贯穿着对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教学在每册、每单元、每课中有机结合。

其次,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实施目标多维性的统一。一是将课程目标、德育目标、教育目标横向发展;二是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目标纵向发展;三是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价值观目标交替发展;四是将感性目标、理性目标、内化目标升华发展。总之,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能在科学整合的基础上以多维目标统一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全面发展。

2.教学内容学科网络化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将社会、自然、人文等学科综合化,把道德、伦理、法律、政治、经济人文、国情、历史、地理、技能、艺术、心理等学科知识与思想品德学科有机结合。将学科之间孤立的零散的知识科学地渗透在整个义务教育教材之中,体现了生活的全息性和知识的全面性,突破了以往学科编排内容的局限性。

3.教学内容外延化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很具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科。教学应将小课堂与大社会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中的鲜活内容,将静态书本知识与动态的社会知识相结合,将非生命知识活化成有生命的物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编排的内容、素材、活动手段挖掘校本教材,可要求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大事、节日纪念等,培养健康的德育意识;可要求学生走访孤寡老人、贫困户、残疾人,凸显学生道德需求;可要求学生学习身边感动的人,了解身边感动的事,提升道德素养;可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募捐活动,进行道德体验;可要求学生参与班级和社区管理建言献策,升华德育价值。通过上述诸多社会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落实,既落实了思想品德教学内涵,又使学生德育养成在认知、明理、感悟、内化、践行过程中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生成发展。 4.教学内容能力化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能力的过程化,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

一是引读、依事寻理。学生将教材中所读的典型事例和材料与相关的理论和观点相联系,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论证理解其理论和观点,寻觅合乎逻辑规律的理性结合,在过程中体验,提高归纳和演绎能力。

二是引理、由点到面、连面成体。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在单元主题、课题、主要内容的结构上,是点线面的结合,综合渗透知识点,能力点和教育点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将德育知识、能力、情感统为一体。在概念与原理的内在联系中,着眼培养学生认知因果的联系能力。

三是引析、解析求真。思想品德课要解析贵懂,价值求真。教者要引导学者,学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解析,将识记的内容融会贯通,获取真知、真情、真法。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

四是引通、贯通致用。教学中能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自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实际问题,能自用道德思维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教育引导和影响具有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五是引深、灵活创新。思想品德教学过程,要以“灵活”设计教学流程,以“自创”作为教学的延伸。教师要灵活自主创设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灵活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多样性的活动,灵活组织学生进行生生、师生、生校、生社之间的互动对话及思想精神的讨论交流。只有如此多视角、多方位、多手段地提供给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活动、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展示平台,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自主的创新能力。

三、拓宽空间视角

拓宽空间视角,是指将德育教育目标化,德育教学效能实践化,德育教学课堂外延化,在社会生活大空间里认识和教学思想品德课,使德育教育成为一个完整的德育。

1.拓展目标空间

德育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学生自身德育成长的教育,而且是人回归于社会服务的教育。思想品德课教学源于社会生活,依于社会环境,又回归于社会服务,应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故而要以学生的建康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回归社会服务为落脚点,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生活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社会,感知社会,认知情感,提升能力,从而达到回报社会的目的。

2.拓展效能空间

思想品德课效能的落实具多维性,据其社会学科而言,着力点应放在如何把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度上,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历选择性地联系起来,让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相融,亲近生活,体验生活,借助社会生活的教育效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开启学习动力的钥匙,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激活运用已有的社会生活技能,用大自然的奥秘和社会物象诱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拓展课堂空间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课堂具有外延性。教师在灵活调整好教材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学生带出教室,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生活,走进农家社区,工厂企业,各类市场,行政部门,爱国教育基地等社会大课堂。在大视角,大思维,大背景,大空间中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学习活动,把感性认知付诸在实践中进行理性认知,使德育教育成为个人与社会相融的完整的德育,使教学课堂具有丰富的空间生命力和吸引力。

四、拓宽途径视角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途径与其它学科的教学途径具有共性之处,但更具其特殊性及其特殊要求。下面就其谈几点认知:

1.学科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学科就其职能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学科。要让学生成其才,必先立其身。故而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应当育人为先。

2.任课教师的特殊性及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负有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德育发展和民族精神传承发扬的重任,必须具备优于其他教师的厚德范行素质,以德垂范,以行作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3.学校德育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及要求。学校教育“五育并举,德育为首”,要重视师德教育,重视活动育人环境的优化,扭转思想品德课为副课的观念,不要阴差阳错,张冠李戴地对思想品德课进行补位,坚决杜绝无德有才之师任思想品德课教学。应重师德,优先配备思想品德课任课教师,保证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4.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素质教育是人人发展和全面发展人。思想品德教育为素质教育之首。国家应规定在各大院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作为其它专业的必修课进行教学,从而培养更多的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人才,普及思想道德教育。教师应加大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的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总之,国家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的专业化,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者素质的不断更新和提高。

5.社会育人环境中的特殊性及要求。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中存在着负面性、消极性、不公正性、不公平性、不合理性、虚假性、伪劣性等现象,均致使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处于尴尬境地。故呼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尽其能,履其职,躬其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保障未成年人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拓宽德育途径范文4

对于前一条途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两课”教师都比较注重,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探索和实际工作。但对后一条途径,还未引起包括“两课”教师在内的有关人士应有的重视。因此,进一步认识“两课”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的课外途径的重要性、必要性,努力拓宽课外育人的领域,并采取有力措施调动“两课”教师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的积极性、主动性显得十分迫切。

一、“两课”教师教育职责的实现必须实行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首先,“两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性,必须紧密结合发展变化着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对此,课时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往往难以解决,它需要“两课”教师在课外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广泛接触学生的过程中掌握其思想脉搏,弄清楚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然后才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同时,人们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接受教育的认识基础和感情基础,也才能更有效地实现知与行的转化。因此,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也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

其次,教书育人是所有教师的天职,但作为专职从事思想理论教育的“两课”教师,在这方面的责任更大,更应成为履行这一职责的榜样和模范。诚然,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但是学生的不少思想困惑和各种问题的暴露大量地还是在课外,因而他们更需要良师益友及时释疑解惑和心灵沟通。另外,学生对“两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理论及做人道理的接受和认同,往往很大程度上是从“两课”教师在课外的言行中得到强化或弱化的。这就更要求“两课”教师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自己高度的思想觉悟、高尚的品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教风等人格力量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再次,“两课”及其教师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地位的体现和作用的发挥也不仅只是在课堂上和学生教育方面,而是应包括课堂外和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上的。如果“两课”教师仅把自己的教育职责定位在学生方面,教育途径仅局限在课堂上,与学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不相配合、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封闭起来,势必影响其在学校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这也是一些学校“两课”及其教师地位不高,吸引力、影响力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知道,学校领导及方方面面对“两课”及其教师的重视、支持程度,是与他们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际作用成正相关的。一个游离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大系统之外的,对学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足轻重的“两课”教师是不可能受到高度重视而大有作为的。

二、“两课”教师课外育人途径的基本形式

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品德课教师,一般都系统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有较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丰富的思想教育实践经验,具有向课外延伸的条件和优势,再加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条件,为其向课外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两课”教师履行教育职责的课外途径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就目前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拓宽育人领域。

1.开设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或讲座,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未来社会对人才既要求有高科技水平,又要求有高文化素质。因此,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两课”教师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或主办讲座、作学术报告等形式,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人生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提供一个开阔知识视野的学习空间。北大、清华、华中理工大学等著名院校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尝试,开出了数十门选修课,主办了数百场内容丰富、水平很高的讲座,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2.指导学生学马列、学党章,培养学生骨干和先进分子。青年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有学习马列、靠拢组织的强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不少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基本知识知之不多,甚至有不少疑虑和困惑,需要加以教育和引导。“两课”教师可通过做党校、团校的兼职教师,或双学小组的顾问、指导教师,给他们以指导和辅导。这部分学生在校是骨干,走上社会以后,有的将进入各级领导岗位,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很需要也很值得“两课”教师为之倾注心血。

3.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教学计划外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公益性等课外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对改善学生的素质,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特长,锻炼各种能力,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形式。实践证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社团活动同样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一方面,其活动质量和水平直接取决于指导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无论是第二课堂活动还是社团活动都有一个把握方向、兴利除弊的问题,都需要有德才兼备、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有较强组织工作能力的教师予以指导和把关,以保证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开展。

4.心理咨询。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具有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和可塑性等特点。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既有有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有些学生也会因学习、生活、就业、恋爱、经济、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诸多矛盾,导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玻作为医疗和思想政治工作一种补充手段的心理咨询,既可为心理疾患者进行治疗,又可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者解脱痛苦,达到纯医疗和思想工作都不能达到的效果。这一旨在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的咨询和指导工作,需要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思想教育工作者共同完成。“两课”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这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5.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和辅导员是直接接触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全面负责的政治工作者和管理人员,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培养学生骨干,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条件的“两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应有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的经历,这不仅对自己的锻炼提高大有裨益,也可在大量接触和了解学生中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宣传、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参与对师生思想状况的调研和教育方案的制定,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实现其育人职责。

三、采取得力措施调动“两课”教师课外育人的积极性

实现从课堂内向课堂外的延伸,对“两课”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和精力的投向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仅有一般号召或提倡是不够的,它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调动“两课”教师课外育人的积极性。从目前情况看,最主要的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两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要充分认识自身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在教书育人方面的特殊要求,树立榜样意识,表率意识,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对课外育人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克服封闭意识和畏难情绪,为向课外延伸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矗

2.努力创造尊重“两课”教师及其劳动的外部环境。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条件,使“两课”教学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大增加了“两课”教学的难度。尽管广大教师为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克服困难,积极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学生的接受度和认同率仍不理想。这种投入和回报很不相称的状况常使不少教师为之苦恼,尤其是校内外藉此轻视“两课”,否定“两课”教师及其劳动的舆论更是严重挫伤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统一认识,不断强调和重申“两课”及其教师在学校思想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客观评价“两课”教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辛勤劳动,并以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两课”教学,积极发挥“两课”教师作用的实际行动,努力创造一个尊重“两课”教师及其劳动的外部环境。这是当前调动“两课”教师课外育人积极性的关键问题之一,需要予以特别重视。

3.把课外育人的具体要求和奖惩办法纳入“两课”教师工作条例,用制度引导和鼓励他们去开拓课外育人的途径。比如,所有“两课”教师都应有联系班,都要参与联系班的政治学习、党团和班级活动;青年教师必须兼做班主任或辅导员;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要开出1~2门选修课,每学年主办1~2次人文社科知识讲座;要结合教学,参与和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等,都应在工作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并与奖酬金发放、教学质量评估、职称评聘以及各类先进的评选挂钩,从而使课外育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拓宽德育途径范文5

[关键词]:网络;师范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网络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德育也应运而生。虽然与网络学科教育相比网络德育相对滞后,但是,网络德育作为现代化德育途径正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未来网络德育的发展,依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我坚信它的前景确乐观的,它的育人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我院州课题《关于高师生网络德育的研究》,核心目的就是在于探索或增强师范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从理论上阐述网络德育教育的普遍规律与实施办法、原则,从实践上总结开展网络德育的组织、措施、工作落实的具体策略与方法,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全面提高新时期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个体心理层面的研究分析作为切入点,探求实施网络德育的理论依据及有的放矢的突破口

1、上瘾问题

大多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聊天和玩游戏。漫无目的的聊天在时间上很难控制,游戏的兴趣呈持久性,加上青少年们爱玩的天性和部分学生很差的自制力,因此很容易上网成瘾。在网吧一泡半天甚至整夜。

2、不健康网站问题

互联网上有一些宣传色情、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学校和家长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们容易受其影响。我院目前学生年龄阶段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思想有时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

3、荒废学业,影响身体健康问题

部分中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也不善于取舍,沉湎于网上浏览而荒废学业。在生理上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若长时间与电脑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并使脊椎变形,身体的健康也就每况愈下。

4、综合素质问题

人的心理状态是在环境与人相互影响中形成的,人的思维是一种内在的交谈,人的经验、词汇、语言等共同形成了人的逻辑思维方式。学生长时间地与电脑打交道,容易使他们形成的基本思维与电脑的符号式思维相同,零碎的符号式机械思维代替了人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班级的网络栏目。

网络是一个战略高地,我们作为教育者没有抢先占领这个高地,使相当一部分学生被一些不健康网站、网吧侵蚀或毒害。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这个高地,而是攻占这个战略高地,兴其利,去其弊,使网络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让网络为素质教育服务。我们应该加强网络管理,在网上建立起德育基地,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确引导青少年。

因此,作为课题的实验班级――06级4班,以班主任牵头,在网络上开办了,以班级活动为主题栏目的网页。(http://.cn/wd2006),其主要内容就是旨在为班级所有学生开设展现个性、体现价值的网络平台。同时,还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思想交流与讨论的重要媒介――特殊地带。作为指导老师,也能从该角度了解学生思想状态,增强了学生网络德育的积极性因素。

由于我院是培养未来合格的小学师资人才,健全的人格、成熟的心理、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名合格师范生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我院也开展了诸多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但这些活动,在空间上仅限于校园范围,时间上也只是短短地“一瞬间”。在其影响与宣传效果的深刻性与实效性存在不足。因此,将其珍贵的影像资料上传至互联网,结合有关活动、事件开展的交流与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体现我院对于师范生个性及身心健康发展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也促成了学生对于自身积极发展的主动意识。

在网络上开辟德育教育新天地,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电脑网络知识,提高了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避免了学生使用网络的盲目性;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这高新的科技对学生实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使之服务于我校的德育工作,令我院德育更为高效、及时,影响力更深,渗透力更强,覆盖面更广。对于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人文环境、师生关系、良好的社会影响等意义尤为深远。

三、当前网络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相关要求的设想

网络德育工作是指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上所开展的一系列的德育活动。这项工作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是学校德育的延伸,也是现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借助网络手段实现与师范生所学学科知识的整合,拓宽他们学习的思路与方式,从而达到借鉴和吸收网络文化的积极要素……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作为培养未来师资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任重道远。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外,还必须制订相应的网络规范、制度、措施来予以保障。

(一)要努力形成网络德育的政治基础,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网络道德”。

我们现有的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和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制裁等种种道德法规,在网络社会中已发生了严重困难。动员德育工作者和家长,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研究,积极、主动地开展一些网络化的主题教育,在网络上筑起一道网络德育长城,使全体师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逐步形成一种健康、向上、自由的言论氛围,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二)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是网络德育的组织保障。

实施网络德育战略,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必须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包括专职教师队伍、党团员和师生骨干队伍。

(三)必须建立一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处罚措施。

拓宽德育途径范文6

然而学生的心灵是广阔的思维是活跃的面对纷繁复杂,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威力”无庸置疑。瞬息万变的社会,德育,如何有效的释疑解惑”让学生“不畏浮云遮望眼”显而易见,仅课堂的作用是不够的老师对”5+2=0感悟很深,学校五天的教育常被两天的社会负面影响冲得一干二净。德育,并非理论的诠释和道德的选择,也不仅仅意味着概念的掌握和行为的表现。现代的德育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精深的为了适应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的变化,坚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持之以恒打好”阵地战“同时,也要开辟”辅战场“开展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主题教育等。

4月为革命传统教育月,学校可以把主题教育分解成为内容各异的专题:每年的3月为文明礼貌教育月。5月作为法制纪律教育月,6月为理想前途教育月,78月为社会实践教育月,9月为行为规范教育月,10月为爱国主义教育月,1112月作为艺术活动月等。这些主题教育,既各有侧重,又互为依存,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德育系列。让学生的情操在活动中得到陶冶和升华。增添了德育“内力”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社会处于一个不断变革和发展的时期。为了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做到校长重视德育工作,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开展系列活动,拓宽德育途径,方能撑起教育的一片晴空。

拓宽德育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德育,作为一种教育过程,是永恒不变的,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其内容又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都是针对教育对象特点和教育目标要求进行的。学校要把握住德育特点,顺应时代变化,捕捉学生需要,处理好德育过程持续性和内容灵活性的关系,实现德育的不断创新,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就是颇具代表性的举措。

2、系统全面的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首先搞好入学教育,在学校,学生最先接触的是入学教育,教育内容除学习目的、方法的教育外,大多涉及洗漱、衣着、举止、卫生等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日常行为规范很多,习惯的养成也非“一蹴而就”,不“习”就不成“惯”。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把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发至各班张贴,每天早习前,强化学生齐颂。文字,毕竟是一种形式上的要求,或者说是“软”要求。让学生变成自觉的习惯,真正对学生具有约束力,学校要专门设立“文明卫生监督岗”,对学生执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进行实地监督。若学生不经意违反规定,“文明卫生监督岗”便会及时提醒,校园广播站不定期的对那些“出格”者曝光,每位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与班际流动红旗挂钩,这样学生就不敢“轻易妄动”了,久而久之,好的行为习惯就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