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德育教育范例6篇

新学期德育教育

新学期德育教育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01-02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特别要把提高青少年素质作为工作重点,这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如何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和新思路,已成为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职学校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目前,我国在校中职学生已达到2000多万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无疑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心愿。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德育工作是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日趋凸现。价值趋向多元化,一方面冲击了许多守旧的观念,增强了自主、竞争、务实等新观念;另一方面浸蚀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为集体、国家、全局责任感等。大众传统媒介的普及,使社会影响因素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增强。社会大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增多,对中职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不良导向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无怪乎有人发出了道德“滑坡”的叹息。因此,处在市场经济时期的中职学校德育迫切要求强化。

二、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与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用马列主义、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应始终抓住这个根本任务不放。因为,思想道德教育是帮助青少年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措施。青少年一旦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们就有了巨大的动力和责任感,就会走上成才之路。建国以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明确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后,应当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分层次地对青少年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这个建设本身就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德育本身的规律而提出的,因而,我们要认真贯彻。当前,我们要着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三、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学校德育工作的新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但没有改变社会主义的育人目标,而且对这种育人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小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依赖于社会大环境的改善,更主要的是自身也需要改革和创新。

(一)改革德育工作的关键是更新观念

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非但不能削弱、淡化,相反必须加强,这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和保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需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教育改革本身的需要。因此,我们德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克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观念和顾虑,转变思想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地适应、服务于经济建设,改变过去那些对市场经济的不正确观念,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模式,大胆清理那些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观念;同时还要大胆地吸收古今中外,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德育方面成功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对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做法要敢于继承,坚持和推广。

(二)更新德育内容,探索新的科学的德育方法

在德育内容上,要增加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知识,剔除那些已经过时的,与现代化发展相悖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念和意识,为改革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科学意识、商品经济观念,效益观念,法律观念等,使学生找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光标,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发展所必备的本领。

在探求方法上。针对过去学校德育方法中存在的“三多三少”(即管束式,呆板式,单一式多,引导,灵活,多样式少)问题,必须改革德育方法,探求符合学生思维、心理、思想品德发展规律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以提高教育艺术和效果。

(三)必须注重德育体系的建设

为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必须根据德育的总体目标,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地规划各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实现途径和方法,从而使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相互衔接形成体系。

(四)必须注重德育网络的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四面八方的意识流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传统的德育工作机制已缺乏缚鸡之力。为此,必须破除传统的德育机制,建立起党委领导下的以“班主任――政教处――团委”为径线,以“任课教师――行政各处室――工会――后勤务部门”等各个职能部门为纬线的德育立体网络,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的多维空间。就校外而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网络。通过开展社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生产劳动等,把学校德育扩展到家庭秘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锻炼去锤炼,去接受血与火的洗礼,灵与肉的考验,从而形成德育教育的大合力。

(五)加强师德教育,建设德育队伍

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是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是行为的楷模,是心灵的偶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素质对德育能否取得实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师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楷模。同时,还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功能互补,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汹涌澎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为学校德育建设提供了恢宏绚丽的历史大背景,提出了内在的客观要求,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适应时展的需要,构建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去迎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宣: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

新学期德育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德育;策略;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中小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网络,网络媒体中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情与理的结合,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引导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时期正好是他们的性格、品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给中小学生传授各种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与常识,最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德育教育是一门必要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德育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教师必须要学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才能确保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不断完善校内的氛围,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更多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中小学的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为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加强柔性化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该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柔性教育,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教师越是对他们进行管束,则他们的反抗就越严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找对方法,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柔性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教师应该要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宣泄,因此在思想上变得极端。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德育教育的发力点,以中小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的重要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要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辨证的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满足,减少中小学生错误行为的几率。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应该要与家长之间多一些沟通,从而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各种状态的关注,从而能够积极掌握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三、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第一,利用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心,防止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借助我国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比如可以借助一些计算机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第二,利用新媒体加强情感认知教育。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认知教育,是学生的思想以及情绪的一种引导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人生以及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教育。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教师要借助新媒体加强情感引导,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使得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课堂之外组织游戏,如读书会、踏青活动、学雷锋活动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余作棒.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德育教学的创新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0(03)

新学期德育教育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重要性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同时,互联网的推广和迅速普及为高校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学期德育教育范文4

【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大学生道德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剑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亏无序。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因此受到了巨人的冲击,道德要求开始降低,价值取向出现空白,虽然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一些大学生道德败坏的事例也屡次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清醒的认识剑,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对象所接受的观念也出现了新内容。为了政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及时了解社会变革方向,加强和改进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已迫在眉婕。

1当前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高校德育工作原则之一就是把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知与行统一起来,也就是指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把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教育规范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队识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最终成为占行一致的人,成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当前,大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体是好的或比较好的,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一方存在思想道德积极的一面,另一方是一部分积极的思想认识并未付之行动,道德行为明显滞后于道德认识,即存在知与行的严重背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与道德实践存在较人差距,二是学生履行道德义务的生动性不强,三是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存在着消极的“从众”现象,四是学生对他人的道德问题持一种“纵容”的态度。

2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2.1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

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是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源。道德教育体现着人的自觉意志,也使人产生自觉意志。不能与人的精神相连,教育也就失去了它的源泉;不能直击人的心灵,道德教育也就失却其本意而不成其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是为限制人而教育,不是为伦理规范而教育。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使人获得“人”的称义,即教人自觉为人。这是道德教育的使命,也是它的最终归属。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本体目的被遮蔽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手段臀为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目的降为道德教育目标。而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急功近利地追逐具体浅近的道德教育目标。由此,道德教育嬗变为规范教育、秩序教育、行为教育甚至法律教育等等。当道德教育把其目的等级降为有限目的时,目的已滑变为目标,道德教育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功能化、工具化,而功能化、工具化的进一步强调,则势必导向利益化或功利化、训练化。

2.2道德本身的特性决定

道德本身的特性因素从伦理学的角度讲道德行比道德认知更难以实现。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道德认知是前提和基础,它对道德行为起支配和调节作用。道德行为则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的转化,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作为中介。道德行为是在知、情、意基础上,通过一定训练才能形成。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道德认知付诸实践,需要道德情感的支撑作用和道德意志的定向作用,同时还需要排除各种外界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困扰。因此,大学生即使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如果作为知行转化内部条件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弱化,必将使道德知行转化出现困难,从而使火学生的道德形态表现出知行相悖的特征。

2.3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受社会转型的影响,道德评价标准出现混乱。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中的个人道德行为与社会或他人道德评价标准不一致,形成道德知行冲突。问时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导致新旧社会体制和道德观念的摩擦较多,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学生出现了“主体迷失倾向”,“知行不一”便有了产生的温床。其次,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对大学生已有的道德产生强烈的冲击。在社会充斥着腐败、欺骗、正不压邪、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剥夺的情况下,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就会出现偏差,也往往从对这些现象的震怒、痛恨,而转为无奈感慨,继而麻木、漠然。第三,现实的大众传媒对道德范例的宣传时常失实,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的推介不明朗,对非道德与不道德现象的批判缺乏力度。

2.4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缺陷

高校德育中存在着一定的“失真”现象,助长了大学生道德知行分离现象的蔓延。主要表现在:德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德育方法陈旧,德育评价(常以考试成绩来衡量)重“知”不重“行”等等。其次,家庭德育的处境极为尴尬。父辈或祖辈的溺爱致使独生子女们在价值判断上往往从个人出发,无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道德生活中,非道德甚至是不道德的因素往往占据了上风,使人“知德而不能行德”。

3大学生道德教育素质提升的基本途径

3.1积极推进道德教育模式创新

3.1.1积极推进德育内容的创新。德育同时也具有时代性。德育内容是德育体系的核心,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只有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才能得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德育内容必须面对现实,坚持战略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结合、主体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改革创新,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愿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3.1.2积极推进德育手段和德育方法的创新。德育在很火程度上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我们只有注意研究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特点,选定最佳的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完成高校德育工作的任务。首先,创新高校德育方法,实现从“灌输型”向“疏导型、“经验型”向“科学型”、“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使德育增强吸引力和渗透力。其次,开辟新领域,创建新阵地,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构建多方联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课堂,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再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相结合,从更深层次了解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增强高校德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最后,在教育方式上,改变德育仅靠专设课程传授的片面做法,校内外协调一致,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整合的德育系统,三方加强联系,形成联动,达到德育过程的优化。

3.2培养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文化意识对火学生进行道德说教的同时努力进行文化渗透,如推介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历史和哲学思维,深入启发时人之所以为人的思考,努力提高自我道德修养的能力等亦可使大学生道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化渗透主要是通过有形和无形两种方式向大学生传授人文知识,使他们在我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体味、感悟人生的真谛,并能脱离平庸和低级趣味,在深层次上认识历史、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确定对人生中真、善、美的追求。

3.3构建高校德育网络

高校道德育教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决定了仅靠思政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一个主体的、交叉的高校德育网络体系。首先德育部门应与其它部门结合起来,要做到全校教职工都重视道德教育,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中强化育人的功效,自觉把育人工作融合到各项工作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将学校的内、外环境的教育结合起来。教育本身应是开放的,道德教育也不例外,仅局限校内的德育工作只能与社会的总体要求拉大差距,自然也就无法成为素质教育。我们必须将道德教育的阵地拓宽到广阔的社会、家庭。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通过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让学生走出校园接受教育,让整个社会形成合力,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3.4引导大学生参加道德实践活动

新学期德育教育范文5

关键词: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显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我校青少年品德教育实践的需要,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提高学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社会德育资源,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空间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强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有利于青少年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自我认识”的体验中获得道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树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大德育观

从青少年品德发展和个性形成的角度看,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提高整体效益,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就会出现教育效果互相抵消,产生“学校千日功,不抵社会一日风”和“六加一等于零”的现象,使德育过程呈现低效和无效状态。因此,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具体说来,就是要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优化教育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实效。

1.领导重视,举措得力

要想办好德育活动,必须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来指导。“新时期农村中学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从申报之日起,就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亲自挂帅,省级骨干教师孙少华负责牵头,研究组成员张俊兰、刘宏敏、吴琼都是德育骨干。学校重视取得成绩的实验教师;制定了一系列实验倾斜措施,如减轻一些实验教师的工作量。晋升、评先优先考虑等,陈校长亲自指导工作,孙校长积极联系德育基地、活动社区的活动安排,每次校外实验活动既保证活动效果又要确保学生的安全。

2.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加强对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确保课题实验高质量顺利完成。为此,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特别重视理论学习。校领导经常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国内外德育方面的理论。

3.走出校门,开阔视野,在体验中成长

我们每次课题研究都要预先设计,精心安排,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寓教于乐。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在活动中明白道理,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探索有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

1.重视学科渗透德育教育,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导师

许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通过班主任、政教处、团委共同来做的,但学校最大的活动是各科教学活动。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团结和通过教学工作,依靠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做到把学科教育和德育联系起来,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学生更易接受。

第一,在学校教育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统一起来,强调全体教师和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都要在不同岗位上担负起育人的职责,言传身教,以身示范。第二,在各科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风,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第三,从各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课程的内在德育因素,如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中,有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舍己为公的思想;以数学的奇异美、和谐美、对称美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第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技能,发展了智力和能力,就会使他们的思想观点形成;另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点的形成,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去掌握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展智力和能力。

2.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培养自我德育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学生实现自我管理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体制改革和加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学生自我管理得以进行的前提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使学生能对自身、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表现有一个客观的清醒的认识,并能与社会规范、学校要求相对照,在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调整或修改自己的行为方式,从而找到一个既符合社会前进又利于自身全面发展的途径和平衡点。

(2)强化责任感教育。强化责任感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能否推进自我管理,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个人责任感的作用发挥。责任是个人对待自己的职责、义务、班级学校要求、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等的态度。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会力争为集体多尽责任,也必然将自我管理置于重要地位,力求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的自我管理,并通过管理使自己的产出(即贡献)最大化。

(3)营建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学校良好的自我管理氛围的营建是实现自我管理的手段。放手让学生去自我管理,名义上是以人为本的举措,如果缺乏引导,可能难以取得较好的成效,但这毕竟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第一步。要克服怕出事的陈腐观念,怕出事就是要求稳、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对学生的创造力及自我意识是种扼杀,要允许学生在管理中去自我修改,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德育实践,提升德育感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当代大德育观认为:德育实践活动既可以拓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转化成自身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

1.以学校教育活动为主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

劳动技术课是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更好地与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衔接的有效措施,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使中学教育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定的社会环境也要求我们改变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大力开展劳技教育。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主动探究、自己发现、自行判断、充分发表意意见、共同进行道德评价的过程中,明白是非、弄清真假、感知善恶,从而使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心中生发、建树,最后达到笃行的效果。

2.以家庭教育活动为轴心,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

当前,由于家长观念、价值观不一致,导致家庭教育的偏离,家庭溺爱现象普遍,导致孩子活动自理能力下降,劳动观念差,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家长要根据家庭的生活实际,走出户外,体验生活。让学生跟随自己的爸爸妈妈到其所在单位了解、体验上班的辛苦,下车间、下农田,深入农贸市场,去感受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操持家务琐事的劳累,使学生体验生活,感受和领会生活的涵义。引导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做家务,体验家庭劳动的乐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品德,树立家庭责任感。

3.创建劳动基地,提供社会实践场所

创建农业劳动基地,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了解到一粒种子经过劳动者的播种、育苗、锄草、灌溉而丰收的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亲自体验到了粮食从粗糙的原料变为精美的产品所经过的几十道工序,不仅懂得了要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人民,而且体验到了人类驾驭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社会,接触了工农群众,亲自体验到改革开放的生命力,激发了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投身四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兴趣。

新学期德育教育范文6

关键词:幼儿园;德育教学;主体性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并不重视德育,教师一致认为幼儿的认知基础属于起步阶段,对他们进行直接的德育内容灌输显得不切实际,也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同时,由于这时候的幼儿园教学更要求从本质上为幼儿奠定学习的基础,因而知识内容成为教师着重关注的核心,整体的教学过程和模式都围绕其来展开。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幼儿园德育教学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贯穿下,社会各界普遍加大了对孩子所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为了培育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要求幼儿园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方面,因此,幼儿园教学受到了多重的压力和挑战,为了迎合新时期的需求,必须科学有效地发展幼儿园德育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提高。

一、新时期幼儿德育的发展方向

1.德育目标的多样性

开展德育教学,幼儿园必须优先确立多样的德育教学目标,这主要是为了迎合新时代幼儿成长的需求。传统的德育教学,开展的基础都是一些统一的价值观,如简单的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内容也应该进行适当整改,促使德育目标更加科学有效。现阶段的社会教育,应该有着全面而多样的德育观念,不再单独注重于传统的那几样,而应该结合时代的先进性,产生最为实际的教学效用。比如,新时代下的德育价值观包含了爱岗敬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些都是传统德育目标不包含的,但是却具有较高的时代先进性,能够切实满足时代成长的需要。新时期的德育目标也应该做到实时的变化,及时改变教学策略,科学有效地促进幼儿德育的成长。

2.德育教学应该做到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

每一个学生对于德育都存在不同的思考方式,理解的方向也不一致,并且,由于个性发展的需要不同,教师在实际的德育教学中,没必要统一地把幼儿推向同一个德育目标,而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性,释放他们的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取得良好的德育修养提升过程。比如,有的幼儿家庭较为富有,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大手大脚,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其开展节俭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念,使得幼儿的不良习惯受到有效的遏制。有的幼儿家长性格简单粗暴,经常对孩子责骂,导致他们的孩子对自己有一定的偏见,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因而自暴自弃。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自强教育,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为他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使幼儿受到更加完善科学的德育。

二、新时期促进幼儿园德育教学有效发展的策略

1.以情说理,强化幼儿的德育感知

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本身的认知水平十分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没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对于教师直接讲出的理论性内容,他们往往听不懂,即时听懂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同时,幼儿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对周围的事物进行探索和思考,经常性地问为什么,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切实的回答,会留下较大的疑惑。为此,教师不妨在德育中采用以情说理的形式,对于幼儿所犯的错,并不直接给予指责和教育,而是优先对他进行一定层次上的引导,使他自主地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并进行改正。比如,有的幼儿有着乱丢垃圾的习惯,教师可以把他们带到扫地阿姨面前,给他们介绍扫地阿姨的不容易:她们勤劳地维护着校园环境的卫生整洁,而环境卫生脏乱的制造者,正是幼儿自己,以此来为幼儿敲响警钟,促使他们能够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本质上实现有效的德育。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开展

对于幼儿德育而言,仅仅凭借学校的德育并不能产生最为实际的教学效用,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是幼儿接受德育思想教育的另一场所,同时也可以称为主要场所,因为幼儿的很多习惯都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源于周边大人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在耳濡目染的状况下,幼儿的德育修养也会受到较强的影响。为此,幼儿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积极地与他们进行交流,共同设定德育策略,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开展,进而最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变迁下,幼儿德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必须加大对幼儿德育的重视度,积极地进行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完善,不再一味地批评教育学生,而是以情说理,深层次地打动学生。同时,幼儿园有必要与幼儿家长联手,共同对幼儿的德育合理引导,督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