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例6篇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角色定位;策略研究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微系统”,父母是家庭中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关系最为亲密的两个角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的温情滋养与细心呵护,同样也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曾说:“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力量。”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中,父亲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三字经》中曰:“养不教,父之过”,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便肩负着巨大的责任。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对子女和伴侣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如何正确确立父亲这一角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位置,是目前我们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父亲角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成长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对未来儿童人格塑造、认知发展以及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亲能够帮助孩子确定自己的性别角色。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处在幼儿阶段的儿童会产生“恋父情节”和“恋母情节”,基于对父母权威的崇拜,他们逐渐从与自己相同性别的父母身上获得性别的认同,而模仿是幼儿性别认同的主要方式。男孩子可以在父亲身上学习到男性的基本行为模式,有利于培养男孩子坚强刚毅、进取和拼搏之心,女孩子则可以从父亲身上了解到异性的特征,获得与异性交往最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父亲能够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父亲粗犷的爱,是孩子认识力量的源泉,父亲的男人气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源泉;父亲的广阔视野、丰富的知识,是孩子认知能力发展的源泉;父亲在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含蓄地传递着对子女的关爱和影响。”国内外的不少研究也显示,由男性带大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会更高,在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在社会上也更容易取得成功。父亲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一项研究显示,父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越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就会越强。五个月大的婴儿跟父亲接触和互动较多,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表现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有更多的语音回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比较多的孩子,会有更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成人后会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而这些都有利于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定位存在的问题

父亲在幼儿的成长教育当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然而当代现实生活中,父亲的角色定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在角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缺失”

在当代社会的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性问题,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身体上的缺失”以及“心理上的缺失”两种情况,前者主要是指由于离婚分居或者死亡而导致的父亲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而后者主要是由于父亲工作繁忙或是个人意识的欠缺而未尽到父亲在家庭中应当尽到的职责。无论是哪种情况,父亲角色缺失的家庭孩子会较少或者无法感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会表现出不参与或者较少参与孩子的教育以及生活照料。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幼儿家庭中父亲参与幼儿的教育程度要远远低于母亲的参与程度,其中有22.2%的家庭,是父亲作为家庭中教育幼儿的主体,而47.5%的家庭是母亲担任教育幼儿的重任,而在生活照料上,父母之间的参与程度悬殊更大,有46.5%的家庭是主要有母亲来照顾,只有6.6%的家庭,孩子主要由父亲照顾。可见无论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还是在生活照料方面,父亲所承担的比重都比母亲要低很多。在健全的家庭结构中,父亲的家庭教育职能和养育职能存在“缺失”,对于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家庭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而言,这种“缺失”就更为明显。近些年,全世界的离婚率呈现上升趋势,欧美国家的离婚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亚洲的离婚率也有接近欧美国家的趋势,中国的离婚率连续七年递增,另一个数据显示,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权,只有10%交由父亲抚养,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单亲家庭的幼儿面临着父亲“缺位”的现实。

(二)在角色观念的认知上存在“误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父亲对家庭角色的分工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其一,很多男性家长始终认为教育和抚养子女是母亲应当做的事情,而父亲更应当扮演“养家糊口”“在外挣钱”的角色,这种传统角色分工的观念在广大农村地区就尤为突出,因此不少留守儿童只能常年在母亲或者隔代长辈的陪伴下成长。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传统的男女分工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当更多的女性走出家庭步入职场,也就同时意味着家庭内部的职责包括抚养子女和料理家务应当成为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其二,大多数的男性家长对于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缺乏认识,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家庭提供经济基础,父亲对子女的关爱更多的应当体现在物质上的支持,而不是教育和陪伴。2004年,天津的一项关于父亲角色认知的调查显示,仅有28.3%的父亲知道“父亲带大的孩子更加聪明”,25%的父亲完全不知道自身对于儿童教育的作用,只有23%父亲能够说出自己的言行是儿童的榜样。

(三)在角色行为的扮演上存在“极端”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教养方式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是“漠不关心”要么是“独断专制”,前一类型的父亲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奔波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很少关心子女的情感和心理需求,亲子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对子女也缺乏必要的要求,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专制型的父亲则常常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去命令和操纵着子女的一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教育子女,态度冷漠,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期望高,宽容少,限制多,温情少。相关研究显示,父母对子女采用严厉、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增多,其子女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等特征。而且由于经常遭到拒绝,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减低,易产生自卑、无助、不安全感。相反,在情感温暖的家庭中,如果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情多的子女,成长后会表现出更加稳定的情绪、有较高的安全感、适应能力强,相应的自信心以及自尊感也会比较强,容易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可见父亲极端的角色定位和教养行为直接关系到幼儿日后的人格发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温情民主的父亲形象在家庭生活中并不普遍,究其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外部经济和文化大环境有关,同样也与父亲自身的个人素质和教育观以及儿童观息息相关。

三、父亲角色定位存在问题的根源探析

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社会的背景下,随着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的颠覆,父亲角色的定位存在着功能实现上的“缺位”,认识观念上的“误区”,以及行为方式上的“极端”等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何在呢?笔者试图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因素方面以及个人因素方面寻找原因。

(一)社会因素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两地家庭、外地务工家庭以及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产生。激烈的社会竞争,物价上涨,高昂的教育成本和生活压力让父亲这一角色不得不背负着经济的重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养家糊口”当中,此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批的农民改变了以往在家种田的生产模式,进城打工成为了很多农村家庭获得经济入手的重要来源,进城务工这部分人群,在城市虽然拥有了一份工作,但相应的医疗、住房以及子女教育等问题尚未得到相应的解决,巨大的生活压力常常使一家人分居两地,养育子女的责任便更多地由母亲承担,“父亲”已然成为了家庭中的“隐形人”,成为了电话那头一个遥远的“问候者”,成为了一年偶尔回来几次的“远方客人”。然而留守在家中的母亲或者隔代长辈,受文化素质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局限,也无法很好的意识到自身是父亲和子女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桥梁。对于城市的家庭而言,由独生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家庭模式也由亲子关系为轴心向以夫妻关系为轴心转变,也这就意味着,她们在婚姻上更加注重夫妻双方的感情和个人的感受而不再为了孩子或者生存而迁就,因此离婚率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缺位也日益普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让父亲难以尽到应有的职责,对于完整的家庭而言,社会大众的传统思想和舆论导向也认为父亲应当更多地投入到家庭生计当中,而对于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家庭因素

费孝通教授曾经说过亲子关系与夫妇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这两种关系不能分别独立,夫妇关系以亲子关系为前提,亲子关系也以夫妇关系为必要条件,这是三角形的三边,不能短缺的[1]”,另有相关研究发现,母亲对父亲的支持,会影响到父亲家庭教育的实现,那些受到妻子鼓励的父亲会觉得自己更能够当一名好父亲,因此,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直接会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夫妻关系的质量会影响父亲与孩子直接互动。[2]有研究显示,从儿童出生6个月到18个月,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呈现下降的趋势,母亲的婚姻满意度也从怀孕到产后两年存在下滑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夫妻间的关系在幼儿刚出生到幼儿出生没多久这段时间处在比较紧张的时期,这与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亲所面临的经济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新的家庭责任以及父母亲双方所面临的角色转换和角色分工相关。中国目前的幼儿家庭,在角色分工方面,很多母亲喜欢大包大揽,主动承担起家庭教养的责任,对父亲参与幼儿照料和教育子女缺乏信心,,对父亲的育儿行为不能够有耐心有意识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这种默认的角色分工让父亲不自觉地成为了家里的“甩手掌柜”;另有一部分的家庭,母亲除了担任照顾家庭的责任以外,还忙于职场,奔波于职场和家庭的妇女对父亲在家庭中照料和教育子女方面便有了更高的期待,她们希望无论是在外工作还是在家养育子女都应当是两人所共同承担的事情,如果父亲在家庭职责上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夫妻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到父亲角色的实现。

(三)个人因素

在幼儿家庭中,初为人父人母的夫妻双方都面临着角色的转换问题,女性除了当好妻子之外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位好母亲,对男性而言同样面临着要学习如何从一个丈夫的角色转化成一个父亲。如果说十月怀胎和婴幼儿的哺育能够让女性顺利的完成母亲角色的转换,那么对于男性而言,如何当好父亲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在很多的幼儿家庭中,绝大多数的父亲并没有意识到父亲角色对幼儿成长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教养观和亲子观。即使有些父亲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面临着教育方式不得法等问题,很多父亲采用专制甚至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结果使得父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更加疏远,遭受的挫折之后的父亲很难能够继续投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并默认自己并不擅长照料子女,因此父亲面临着难以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位置,即便确定的自己的位置也难以实现。

四、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策略

(一)建立社会父职教育体系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成为父亲母亲之前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亲职教育的培训,事实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父职教育已经较为成熟并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全国父亲网络从1985年就逐渐发展起“父方支持方案”,通过“父职课程”的有效实施,来提升父职教育的目标。台湾地区的“爸爸学校”也旨在通过课程的传授教导父亲如何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和使命。我国父亲缺失现象非常普遍,但是相应的父职教育体系并不完善,针对我国农村和城市地区的父亲角色缺失现象,政府首先应当在社区街道以及农村留守儿童聚居地建立父职教育培训机构,由专业的亲职教育专家和培训人员进行培训,帮助父母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与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如何处理亲子之间的关系等等。除此之外社区街道和农村村委会还可以联合当地的幼儿园和小学,多开展亲子活动,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定期开展父亲或者母亲交流大会,共同分享育儿经验。尤其对于单亲家庭或者贫困家庭面临的经济和情感上的困境,政府要给予帮助。在法律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明确父亲的职责维护父亲的权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来保障亲职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整个社会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重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以往传统守旧的观念,呼吁全社会参与到亲职教育中。

(二)发展和谐良好的家庭关系

“父亲关系是家庭的根基,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枝叶”,家庭是建立在父亲、母亲和子女三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父亲的缺失对母亲而言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对于父亲长期在外的家庭,母亲会相应的承担更多照料子女的责任,对于母亲而言,她不仅要学会如何尽到一个母亲应有的职责,还应当学会如何在父亲缺失的状态下满足子女对父爱的渴望,正确引导子女健康成长,并协调子女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做好两者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于离异的家庭而言,母亲要帮助子女正确面对离异问题,不要因为夫妻之间的感情而影响到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地位,要帮助子女学习如何与父亲和谐相处。在父亲意识薄弱的家庭中,母亲要从怀孕开始就鼓励父亲参与到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并帮助父亲增强教养子女的自信心,帮助父亲认识到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夫妻双方应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明确彼此的家庭分工,相互协助,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三)促进父亲角色的自我成长

“所有角色的内涵,都是由特定的时代和具体的生活方式所赋予的”,[3]时代在变,生活方式在变,这也就意味着父亲这一角色也要不断调整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促进自身不断成长,从不胜任到胜任,从不成熟到成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父亲角色是自我成长“为人父”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对于父亲而言,他们要不断的提升自我,在观念上首先要解构原有的守旧思想,对自我的角色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赚钱养家,还要意识到教育子女不仅仅是母亲的责任,父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发挥父亲的教育职能,父亲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育儿观,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形式正确的性别角色意识,父亲要在尊重子女的基础上采用民主温和的教养方式,“自由”而不“放纵”,“威严”而不“专制”,通过与子女的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幼儿对父爱的渴望,给予儿童发表自己想法和看法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意愿并科学的加以引导。即使工作繁忙或是无法与子女一起生活,父亲也要尽自己所能,抽出时间积极投入到亲子活动和亲子互动中,无论是否在子女身边都要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给予充足的关爱。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60.

[2]李燕.父亲参与及其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8—20.

[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2

【关 键 词】家庭教育;亲职教育;家庭内部因素

一、亲职教育的内涵

每个小家庭组成了当今整个社会,家庭的学习持续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每个人的人格、价值观、社会角色等等都要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而在家庭中对儿童影响最大的人就是父母了。美国教育家Dodson 认为,生育孩子和抚育孩子是两回事,父母并不会自然地拥有抚育子女的智慧和能力,要尽到父母的职责必须很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从中可知如何抚育孩子是需要家长学习的,也就是说家长需要获得抚育孩子的相关教育和训练。此类教育和训练就是一种专门针对家长的“家长教育”,即“亲职教育”。

林家兴在《亲职教育的原理与实务》中就亲职教育的内涵给予如下解释:亲职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它以父母为对象,以增进父母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和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是由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校亲职专家所开设的终身学习课程。这里所说的受教育对象,既包括现在已成父母的人,也包括那些打算要成为父母的人。亲职教育实则应下属于家庭教育中,前者比后者在说明对象上变得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准确。笔者认为,亲职教育是在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及子女教育教养知识的基础上,帮助为人父母者形成良好的家长素质和教育子女能力的教育过程。从其教育内容来看,亲职教育不仅包括了父母的自身教育,同时也包括了父母对子女教育。

二、亲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亲职教育并不是一个新诞生的词汇,在国外,Parental education并不陌生,因为其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美国在亲职教育这块领域发展的尤为显著。美国亲职教育主要是为0~18岁儿童的父母提供服务,尤其重视对0~8岁区间儿童的早期教育,多数已开发出的亲职项目或已存在的组织也更加关注此年龄阶段。针对幼儿父母来说,美国目前已存在并且影响力较大的亲职项目有:父母即教师、Triple-P教养项目、学龄前幼儿家庭指导计划、难以置信的几年父母项目等。除美国外,很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亲职教育,并相继开发出了本国的亲职教育项目。如澳大利亚的家长充权项目在提高家长的教育效能上成绩显著,其著名的STEP在帮助父母更好地掌握较为科学的方法管教孩子方面取得非常好的反响。在我国,亲职教育理念在台湾较为被接受。2003年,台湾地区立法会颁布了《家庭教育法》,以此将亲职教育理念以立法形式最终确立下来,使之有了明确的法律保障。相对而言,大陆教育界虽也有关注亲职教育,但更多的形式只是以妇联和一些专业学会为主,并没有实现系统、科学的模式,更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亲职教育,至今亲职教育仍没有达到一种普适的程度。

三、家庭内部结构对亲职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进程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结果,当代家庭也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新情况的产生直接导致家长对亲职教育的急切需求与关注。家庭结构并没有固定的分类,但是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的标准来划分是最普遍的。按此标准大体将家庭结构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如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等)。

1. 核心家庭的需求。核心家庭是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关系,即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由于我国自身国情提倡计划生育,一般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所以在我国核心家庭中主要的就是前两种关系。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是直接的,无外人干涉的且较于其他类型的家庭来说,核心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更全面、更完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意见与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但由于我国的核心家庭中有较大一部分是父母都有工作的双职工家庭,且社会竞争意识、工作压力等原因使得父母在工作上投入的精力远大于投入到孩子身上的精力。虽然父母知道对于孩子的管教及照顾很重要,但在核心家庭中无人再能抽身看管孩子,这些脖子上挂钥匙的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少年的影响,久而久之出现更多的问题。社会上虽然涌现了很多“托管班”机构,但对于孩子本身,这种单方面的看管只起到“管”的作用,并没有吸收到更多的“教”的作用。所以,对于核心家庭的父母家长来说,自身学习相关亲职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2. 主干家庭的需求。主干家庭是指在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而且每一代只有一对夫妇组成的家庭,也就是说主干家庭是有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与父母和孩子三代组成的家庭。在我国农村仍以这类家庭结构居多,此类家庭的代际关系复杂性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复杂性。相比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由于祖父辈许多已经退休或者居家为主,在处理家务事及照顾孙辈的问题上直接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使得父母较有精力管教孩子。在抚育孩子的问题上,两代教育上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虽然两代人的出发点都是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但是由于受到年龄、性格、观念等不同因素的差异常会导致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上重现冲突。如果处理不好这类矛盾,孩子的是非观念以及价值观都会受到影响,往往此类家庭的孩子从小和祖辈的关系好,长大却抱怨父母对自己疏于管教。此类家庭结构中,父母很苦恼怎样与祖辈平衡处理教育孩子的问题,对于此类的亲职教育更要重视怎么样教育孩子以及怎么样协调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3. 联合家庭的需求。联合家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兄弟姐们各自组成家庭后依然共同生活,即有一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经济能力也逐渐提高,联合家庭越来越少并有了逐渐消失的趋势。在联合家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每个核心家庭都在“比”着生活。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是关注于孩子的分数和成绩给家长带来的荣誉感。这种家庭教育方式总会给孩子带来压迫感,从小表(堂)兄妹关系在孩子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成为一种竞争关系。此类家庭教育结构,父母无意识的言行使得孩子淡化了亲情,并且影响了生活的质量。亲职教育不仅要单纯地提高父母教育的效能,更要在促进家庭亲情和睦方面做出贡献。

4. 隔代家庭的需求。隔代家庭是由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以及在大城市工作的异乡人由于解决不了一些经济问题而将孩子的“监护权”暂且外移给老一辈人,祖孙共同生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父母离开孩子打工这是现实生活中暂时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祖辈家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年轻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但是随之而来也引发了一些问题的产生。由于隔代教育对孙辈有着更多的宠溺以及更大的“代沟”,这种教育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或者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情绪。且父母长时间没有陪在孩子身边而并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长,多数家长只是选择了以物质补偿表达父母之情。这种对物质有求必应的教育模式一旦形成一种习惯,孩子只会变得更加任性、冷漠的索取,且不满足其条件就会向父母发脾气,孩子根本体会不到来自礼物背后父母对自己的爱。亲职教育讲究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并不是所有以爱之名的举动都是对的。

5. 单亲家庭的需求。单亲家庭最明了的意思就是指不完整的家庭,具体是指因夫妻离异或一方去世,由母亲或父亲一人与孩子组成的家庭。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经常分为两类发展,一是孤僻消沉型,二是争强好胜型,这都是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单亲家庭的父母更应该照顾到孩子们敏感的内心世界,不能因为家庭的不和谐因素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发展。亲职教育对于此类家庭更是不能缺失,既然家庭的不完整已经弥补不回来,家长更有责任去了解和学习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方法。

四、家庭内部因素对亲职教育的影响

家庭不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生命的开始,对于父母更是一种新角色转换的地方。家庭环境需要每个成员的营造,同时家庭环境也影响着每个成员的个性以及心理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尤其是对子女的影响更是相当广泛。亲职教育,由于其主要是一种指引父母如何扮演角色、调整亲子关系以及认真教育子女的社会教育活动,因此,其实施的主体主要是社会教育机构或相关部门。相对从社会角度来谈应给予家长什么样的亲职教育,笔者认为要使得亲职教育理念被大众所重视以及将亲职教育有效实施起来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家长的自身行动。而家长一言一行习惯的养成则是来自于家庭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行为,这也是日后亲职教育得以有效运行起来的出发点。下面就从家庭内部因素分析一下影响亲职教育的三方面因素。

1. 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家庭中的各种生活活动的典型,其包括家庭生活观念、家庭生活活动和家庭生活条件三个基本要素。人们常说的“家风”或“门风”就是指家庭生活方式,孩子在某种家庭生活方式下生活就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在家庭生活方式中主要以家庭家庭消费方式、家庭闲暇方式、家庭劳动方式、家庭交往方式等方面对子女身心发展起着直接影响的作用。家庭生活方式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是紧密相连的。家庭的生活方式其实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儿童透过这个缩影形成了了解社会的基本观念,并对其日后的社会行为习惯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每个家庭都应积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选择儿童喜欢和能接受的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将教育渗透到生活之中。

2. 家庭关系。在家庭关系中最常见的关系就是夫妻关系及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和睦程度与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性。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温暖的感情,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懂得去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反之,家庭关系的冲突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夫妻之间要学会和谐相处,努力给予子女一个安全的充满爱的空间。亲子间的有效沟通也是教养子女成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随着子女的成长,其自身的独立意识与父母的传统的教养意识发生正面或者侧面的冲突,此时更需要家长控制好情绪,并学会科学有效地与子女沟通,拉近两代人的距离。

3. 家长教养方式。家长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时通常运用的方法和方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经历、对儿女的期望不相同,导致在选择教养方式上都会有侧重点。我国学者大多利用“关爱”与“权威”两个向度将家长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型,即民威性、绝对权威型、娇惯溺爱型、忽视冷漠型。但无论家长采取什么样的教养方式,这都将影响到子女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效果。家长如若选择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当孩子出现了问题只会一味地怪孩子,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导致教育的失败,亲子的疏离。所以,对于亲职教育来说,父母如何直接甄选或者外界指引父母一个科学、合理的家庭教养方式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亲职教育的需要是多元的,但是来自家庭结构内部的因素还是最为主要的,且能够影响家庭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是众多的,文中所讨论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关系、家长教养方式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从现实角度看,关于亲职教育,目前民众对其的需求与如何去实施是不平衡的一种关系,因为我们国家还没有成形的相关系统的理论支持去指导家长去做亲职教育。所以,如何将亲职教育的理论研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科学,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入具有操作性的实践层面,将是亲职教育今后有效普及的最重要的前提基础。

参考文献:

[1]盖晓松,王海英.我国亲职教育的发展状况与推进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沈蓓绯.台湾地区《家庭教育法》的内涵及实务推展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0,(23).

[3]李璐,蔡迎旗.美国针对幼儿父母的亲职教育及其启示[J].教育导刊,2014,1.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3

一 、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地位

1.父亲角色是母亲无法替代的

父亲将教育子女的责任推给母亲一人承担,或是母亲独自“把持”教育孩子的位置,对孩子都是不利的。从心理学论述的男性和女性的气质差别来看,男性勇于冒险、富于智慧、大度、坚定、勇武和易暴躁;女性稳重、温柔、服从、忍耐、易焦虑和自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气质特点是相互补充的,都有优秀的一面和缺憾的一面。幼儿期是孩子情感和个性发展的关键期,若希望后代能兼容并蓄、扬长避短,在勇于冒险的同时又不失稳重,在坚定大度的同时又能以忍耐和服从的态度和别人相处,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全面而和谐的参与,而非母亲一人承担。更何况,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包括父亲的形象、语言、动作,父亲的思维过程、情绪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特点,父亲待人接物的态度和处世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都是母亲无法代替的。

2.父亲角色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男性文化的缺失

之所以强调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我国托幼机构中很少有男性教师,这就减少了幼儿与男性接触的机会。这对男孩的损失尤其重大,因为他完全没有可模仿的榜样,不知道男人应该怎样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使女孩的损失是长大成人以后在男性面前手足无措、紧张羞涩。如果再深一步讨论的话,问题就更严重了,有极少数男孩因很少接触父亲,性格中多数是女性性格,甚至发生角色混乱,长大后的恋爱与婚姻会遇到困扰和障碍。因此,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需要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

二、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孩子体格的健壮。从幼儿期到少年期,孩子在体格发育速度方面,父亲的影响巨大。父亲更多是通过身体运动方式、触觉、肢体运动游戏等给孩子以强烈的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婴幼儿的身体发育。据统计,孩子在父亲的带领下进行这样的运动占70%,而母亲只占4%。

2.促进孩子情感的发展。父子的交往和游戏引起孩子兴奋,诱发孩子的兴趣,游戏的多样化导致孩子极大的满足和快乐。父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交往方式和活动内容,他们把自己变成“大男孩”、“大朋友”,和孩子一起做各种游戏,他们极有耐心的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他们和自己的孩子想好朋友般一起尽情嬉戏,常常是孩子最受欢迎的游戏伙伴,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会冒险、锻炼体能,并强化对外界的刺激感觉,培养孩子活泼、勇敢、自信等多种心理品质。

3.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父亲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在人际关系方面会有安全感,有自尊心,容易和他人友好相处,真诚相待。一般来说,经常和父亲在一起的孩子社交能力更强,更容易适应新环境。心理学家的研究资料表明: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男孩比那些一星期内与父亲交往不到6小时的男孩人际关系更融洽、从事活动更富有男子汉气概。

4.对于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与父亲的教养是分不开的。对于男孩来说,父亲是他的典范,男孩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气概”;对女孩来讲,父亲是第一个引导女儿认识男人社会的男人,女孩也从父亲那里学习与异往的经验。儿女在与双亲的交往中学习集阳刚与阴柔两种美于一身、学习怎样与异往,可为将来的一生奠定基础。

5.有助于孩子性格的完善。父亲角色决非母亲角色所能替代,父亲较多以他们固有的男性特征诸如独立性、进取心、自信心影响儿童,他们热情宽厚、勇于冒险、勇于坚持以及不惧困难等特征会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与学习,这与孩子在母亲的性别特征中得到的诸如关心、同情心、温和、善良等品质潜移默化的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形成孩子较为完善的性格特征。

综上所述,父亲角色是幼儿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如何实现现代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定位

在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幼儿家庭教育已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以人为本”!那么,怎样实现幼儿家庭教育中父亲的角色定位、怎样发挥父亲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良好影响力是我们面对的最实际的问题。我认为,要想成功扮演新教育理念下的父亲角色,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家教意识,提高父亲对教育幼年子女重要性的认识

要想从更本上转变父亲淡出家庭教育的不良局面,转变意识是先导,父亲门应做时代反思,冲破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历史传统中的误区,视教育儿童为己任,明确有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的家庭教育理念是父亲必备的人文素养,积极发挥父亲的教育作用。

2、增强亲子互动,促进父亲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非常强调家庭互动环境的营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家庭中父子之间也应保持愉快的非正式高频交往:一次倾心的交谈,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鼓励的微笑………饱蘸情感趣味的理性直观,缩短了父子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满意度,增强了父子间的凝聚力,提高了父亲教育的可接受性。通过交互作用,促进父亲成为儿童的“重要他人”。

3、注重言传身教,发挥榜样作用

父亲的品质、言行、个性、兴趣、生活方式都会通过各种途径对儿童起到示范作用,这些示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儿童对于这些信息的接收是十分敏感的,父亲应多用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来影响、感化、带动子女。历史上闻名遐迩的“二王”书法家父子、“三苏”文学家父子是言传身教的结果,已成为耳熟能详的佳话。

4、优化家教氛围,提高父亲教育影响的亲和力

首先,家庭成员应保持健康和谐的亲密关系。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么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大多来自父母的情感。父亲的宽容、热情、诙谐、睿智是保持良好家庭关系的催化剂,健康的婚姻状态为儿童提供了最佳的自我发展空间。

其次,父亲与子女共同建构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父慈子严”是父子间交流的良好模式。父亲不妨将角色定位于孩子的知心朋友,改变教育中的“目中无人”,将儿童视作“大写的人”、一个能独立体进行交流,容许儿童解释、申辩、反驳,甚至勇于向子女承认错误,父亲如能怀着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立场理解儿童的心灵欲求,建立亲密、宽松、平等的教育氛围,具有较强亲和力的教育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4

其一,父亲不屑于参与教育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有些父亲经常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想法:“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父亲的责任不在于此。”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一位父亲会在家带孩子,更不用说会带着孩子一起外出散步之类的活动了。有些父亲还狭隘地认为“多花钱就能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于是他们不吝花钱请家庭教师为子女补课、上培训班等等。事实上,这种方式通常是父亲的“一厢情愿”,也常常是父亲自身逃避家庭教育责任的表现。

其二,父亲没有时间参与教育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加剧了每个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存在的追求。并且,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下,父亲常常是外出工作以维持家庭的生活,有的甚至是常年累月不在家里,这在农村尤其普遍。因此,父亲参与教育子女的时间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三,父亲所采用的教育形式单一而粗劣。有些父亲认为,教育儿童就是对儿童进行管教,管好孩子,其他的就不用太在意了。而他们所理解的管教就是对儿童的打、骂,以此“管”好儿童。而事实上,儿童在某一程度上是被“管”好了,但这种方式却没有正面的教育作用。相反地,这种形式往往容易在儿童的心理上形成某种“映射”,影响儿童今后的生活方式,并会在其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反射”出来,多数是造成了儿童的不合群、孤僻甚至暴躁的性格,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

英国的哈伯特曾指出:“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强调了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现阶段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土耳其阿狄家庭教育暨康复中心心理研究人员加利斯撰文称,从出生到入学前是子女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包括心智、情绪及适应周边环境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养成,而父亲在其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他还指出,以协助子女人格成长而言,包括子女在智力、情绪表达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的成长,一位尽责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较母亲对子女的照顾可增加25%-30%的正面成效。因此,为了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和发展儿童健康的人格,为人父者应该正确认识自身的家庭教育角色,承担自身的教育责任,采取积极的教育手段,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重视父教,就要转变认识误区,增加亲子沟通的时间。从大多数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犯罪问题来看,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也同父亲没有正确认识自身角色、承担正确的教育责任有关。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交流,父亲无法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无法了解到儿童的心理困惑与渴望;更由于缺乏时间,父亲难以发挥自身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因此,要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父亲就应该多抽出时间参与儿童的生活世界,多与儿童沟通,与儿童交流。应该注意的是,增加亲子沟通的时间不仅仅要求父亲参加学校的“亲子游戏”之类的活动,而更是要在平常注重与儿童的沟通机会。

重视父教,父亲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时间是保证父子之间关系融洽的前提,除此之外,身为父亲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只有给予更多的关爱,才能让子女深受其影响,促进儿童建立自信和开放的性格。这种自信和开放的性格有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交往生活中更容易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并且,给予儿童更多的关爱,并不是要求父亲对儿童一定要非常严格,给予太多的约束;也不是父亲一脸的“恨铁不成钢”的失望表情和暴躁的脾气。相反地,却是要父亲在同儿童的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和尊重的氛围。关爱不是严格的戒条,否则只会造成儿童遇事退缩、胆怯和自我孤立的性格;关爱也不是溺爱,否则只会培养一种“温室中的花朵”,只能是片面的、不切合儿童自身发展与未来适应的消极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社会学角度 “富二代” “官二代”

当今社会普遍重视学校教育,但支撑学校教育的,还有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基础性作用。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身为“富二代”或“官二代”的孩子们潜意识中往往自以为比“民二代”高人一等,这种“潜意识”是从平素点点滴滴之中潜移默化而生成的,从量变到质变,以至于最终导致一些很严重的后果。近期笔者在进行狄金森研究时发现早在19世纪的美国就有类似问题存在。

艾米莉•狄金森生活于19世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阿莫斯特镇,在当时的文坛上默默无闻,死后却由于其诗歌的陆续问世得以在美国文坛上拥有重要地位。其祖父是开办阿莫斯特学院的学者之一;父亲是一位成功的律师,在阿莫斯特学院做理事并掌握财务,一度出任国会议员;母亲艾米莉•诺克罗斯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其家庭以保守的传统自居。

无疑,在现代人眼中,狄金森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照理说,她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衣食无忧等。然而作为名诗人的她生前仅仅发表过几首诗歌,且多是匿名或未经她许可发表的。她从25岁起就归隐旧居,弃绝社交,几乎足不出户,且终身未嫁,只靠书信与朋友保持十分有限的关系,被称为“怪人”、“隐士”、“阿姆斯特修女”。

无论狄金森去世后如何地被评论界定性为伟大的女诗人,她生前始终是思想不健全的,或者说有些畸形的,至少在当时的世人看来是不正常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狄金森这样的结局?笔者试图结合其诗歌,分析其家庭环境及其与父母的关系以一探究竟。

狄金森的家庭是典型的传统家庭模式:统治家庭的丈夫、温顺的妻子及三个聪明的孩子。然而在这个貌似完美的家庭的面纱下,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她父亲独断专行,对子女严厉而专横。其母亲对丈夫百般顺从,用虔诚的宗教精神侍奉丈夫,丈夫的话是法律和圣旨,从不违抗。

狄金森的记忆中,父亲终日忙于事务,根本顾不上管她。成年后她日渐对父亲的严厉与独断感到反感,父亲的“独裁”对她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但父亲又是她赖以生存的支柱,她只能用沉默应对生活中的矛盾。

在她1858年的第49首诗歌“Angels―twice descending / Reimbursed my store―/ Burglar! Banker―Father! / I am poor once more!”(天使,曾两次降临/赔偿我的损失―/盗贼!银行家―父亲!我又一贫如洗!)明白地表明了她与父亲的关系:父亲既是“盗贼”又是“银行家”;从她的语气来看,她是愤怒的;其中的破折号恰如她痛苦的哽咽与。从这点上,笔者认为她始终生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心理上挣不脱父亲的束缚:经济上得依赖他,精神上并不真正地服从他;所以她一直生活在一个令她窒息的社会家庭中,也只能用诗歌发出无声的哽咽。

狄金森无法忽视母亲的懦弱及对母亲她的不闻不问,她曾对评论家希金森这样说:“我从未有过母亲。我以为母亲应该是这样的人,即在你遇到麻烦时所想到的人”。这种保守、缺乏交流与沟通的家庭终于促使其产生了极端的反叛性格。无论对家庭、对社会、对传统、对现实,反抗和叛逆终是她的特征和内核。

父爱的独裁、母爱的缺失使得成年后的狄金森不能收到合理的引导,由于内心深处对父母婚姻的阴影,她对婚姻、对爱情的理解,始终无法是正常的。母亲对父亲的绝对服从使狄金森感到蔑视,讨厌“妻子”的角色,以至于她最终选择了一生独身。

狄金森妹妹拉维尼亚也终生独身,也同时说明了其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从狄金森来看,尤其是她在遇到感情问题时母亲没有起过引导的作用,其诗歌事业方面需要帮助时父亲从没有给予过帮助。如果父亲对她足够重视,她的才能不至于埋没至死。如果母亲对她足够关注,她不会孤孤单单郁郁而终。而就狄金森的家庭当时的社会地位来看,其父亲完全有能力帮助她成就她在世时的诗人梦想。然而狄金森的父亲在给子女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忽略了子女,尤其是生性敏感的狄金森最需要的关心与引导的家庭教育,以至于两个女儿都孤独终生。

从著名女诗人狄金森的经历笔者可以了解其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及家庭教育的缺失给诗人造成了巨大的人生缺憾与痛苦。笔者再结合现实社会来进一步谈谈家庭教育的问题。当然,“富一代”和“官一代”显然不希望“富不过三代”、“强不过三代”,但由于忙碌及物质生活的丰富,“富一代”和“官一代”的家庭教育观淡漠,家庭教育问题多多。正如狄金森一样,由于父母自身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富二代”或“官二代”耳濡目染,会自然地形成某种类似或更极端的行为。家庭教育多由母亲负责,父爱缺失普遍。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可取代,父亲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近,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和健康发展。而对狄金森而言,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家庭教育都是欠缺的,她后来的种种表现不能不说是典型的缺乏家庭教育的结果。

众所周知,人一生中要接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人生接受教育是最早的,其影响时间最长,意义最深远,是学校及社会教育不可替代的。太多的父母只知道怎样在物质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的需求,而对子女真正需要的东西,如何引导子女爱与被爱,如何更好地生活,却有太多的缺失。子女最需要的是健全的家庭结构,但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提供充裕的物质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子女的心理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行为问题表现有滞后性,大部分成年人的极端行为都可以追溯到其某种早期心理经历,要改变子女的行为,需要先改变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的家庭教育异常重要。

总之,家庭教育问题早已是需要古今中外共同关注的问题。“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恶果,如艾米莉•狄金森的独身隐居,再如近年来国内较典型的“官二代”或“富二代”事件“李刚门”、“药家鑫案”等无不引人深思,都在提醒社会家庭教育,在全民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有必要加强“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Johnson, Thomas H. The Complet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Boston Toronto: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60.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范文6

教育不只是母亲的事,父亲应介入家庭教育。教育专家提出“父职”的概念,将“父职”定义为:父亲在家庭中对子女道德纪律的管教与性别角色的模范。在国外,许多研究从父亲的投入、可接近性和责任三个角度来细化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行为。

我国的家庭状况在这方面非常特殊。一方面,我国历代出现过多位家庭教育的典范父亲,譬如曾国藩、梁启超、傅雷等,他们的家庭教育专著《曾文正公家书》、《梁启超家书》、《傅雷家书》等,在海内外甚有影响。另一方面,我国一般家庭中一直比较轻视父亲在日常教育中的职能和作用。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不明、责任不清、力度不强,而其归根到底,还是在父亲的家庭职能和角色的理念上存在问题,“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依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应该越来越得到重视。因为,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角度看,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儿童的心理发育需要来自父爱和母爱的共同信任和关注,而且在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的关注、教育介入的作用彼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的不同特点

1、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更多的是在照顾婴儿

经过长期追踪研究显示,游戏是父亲与婴儿在一起时最经常的活动,90%以上的父亲都会经常性地与婴儿玩耍。而母亲花在与婴儿游戏上的时间,只占其与婴儿在一起时间的25%。

2、在交往方式上,父亲更多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而母亲更多通过言语交谈和身体接触

研究者们曾做过一项横向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管在哪一个年龄,不管来自哪一个阶层,母亲在言语交往上都大大超过父亲。而在身体活动方式的交往上,父亲则明显占优势,比如,把婴儿举得很高、来回悠等。

3、在游戏性质上,父婴之间更多的是身体性的游戏,带有刺激性,而不像母婴游戏更多的是言语、教导性的或带有玩具的游戏

大量研究表明,母亲与出生14天到6个月婴儿玩的游戏中,最通常的游戏是视觉游戏。父亲与婴儿最通常的游戏是触觉的、肢体运动的游戏。

父亲与婴儿的肢体运动游戏总是与刺激婴儿、提高婴儿的兴奋性密切相联,逗得婴儿“咯咯”大笑;相反,母亲虽然有时也与婴儿玩身体运动的游戏,但通常是进行传统、较安静的动作游戏,如“摇啊摇”“藏猫猫”等。

父亲比母亲更倾向于玩大的、不使用玩具的身体游戏;如果玩玩具游戏,当不能把婴儿的注意力吸引在玩具游戏上时,父亲常常转向不带玩具的身体游戏。而母亲正相反,更经常和喜欢玩玩具游戏,如果婴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母亲会继续换另一个玩具游戏,吸引婴儿的注意。

父亲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父亲是儿童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

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坚毅、果断、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儿童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作用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且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尤其对男孩要求更是严格。

2、父亲是儿童社交需要满足、社交技能提高的重要源泉

研究表明,父亲与儿童的游戏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社会交往。比如,提高其同伴接受性和社交地位。凡是父亲积极参与儿童游戏、交往,并且使儿童在游戏中反应积极、活跃,儿童在同伴中也较受欢迎。

这是因为,一方面父亲影响了儿童的交往态度,使儿童更加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另一方面,父亲在与儿童的交往游戏中,更多以平行、平等的形式交往,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而较少自上而下的直接教导,给儿童更多操纵、掌握交往过程的机会,这无疑有助于儿童学会更多的社交技能,特别是如何注意、识别、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社会信号,学会运用、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并且以此影响他人的行为。这对儿童在交往的过程中,学会注意交往双方的情绪、行为反应等,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3、父亲是儿童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

父亲积极参与儿童交往,有助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且灵活的理解。而如果没有父亲,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会受到削弱。

有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失去父亲,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的测验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喜欢非身体性的、非竞赛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不仅男孩,女孩的性别角色发展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如果女孩在5岁前就失去父亲,在青春期与男往时往往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因为她们缺乏一个稳定、可靠、有力的男性榜样。

4、父亲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

从父亲那儿,儿童可以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父亲通过操作、探索、变换多样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动脑、创造意识,并发展儿童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些无疑对儿童的认知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如何做个好父亲

1、更新父亲的家庭角色理念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首先是对家庭角色定位的理念问题,更是对父亲家庭责任的价值评判问题。所以,父亲要真正站在家庭教育责任人的角度,来思考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从而引导父亲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列入自己人生发展和家庭和谐的重要内容中。

做父亲的情感,甚至比做母亲的情感还要复杂,因为母亲和孩子之间有着一种生理上的密切联系,父亲和孩子虽然在生理方面也有联系,但这种联系是间接的。夫妇双方在抚养孩子这一庄严事业中的合作,以及历时多年的伴侣关系,可以形成一种对彼此很重要很丰富的关系。

2、与时俱进地学习儿童发展相关的知识

父亲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预先学习儿童发展理论知识、把握孩子在发展中的实时情况和问题、讲究教育方法和策略,让家庭教育在和谐的亲子互动中进行。

父亲需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教育要求,根据儿童生命发展周期,确定父亲的任务和角色,当一个真正称职的家庭教育主角。

3、要看重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很多父亲说,自己虽然知道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因工作繁忙,无法履行父亲的教育职责。在此,笔者说事例。

英国首相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两人因为都想送孩子去上学,于是便推迟了每天内阁例会的开始时间。据英国《每日邮报》2010年6月3日的报道,卡梅伦的好朋友透露说,虽然公务繁忙,但卡梅伦希望通过灵活安排工作时间,来尽可能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可以跟6岁的女儿南希以及4岁的儿子亚瑟待在一起。只要条件允许,卡梅伦每周至少有一两次要亲自送他们上学。由于工作和生活都在唐宁街,他也几乎天天在孩子睡觉前去看看他们。妻子萨曼莎在9月将分娩,卡梅伦届时还将申请产假陪在她身边。

克莱格也认为,当好国家领袖和做个好父亲并不冲突。克莱格不允许属下在他跟家人相处时来打扰,还坚持步行送三个儿子去上学。他也经常推掉不必要的晚宴邀请,按时回家哄孩子们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