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写信范例6篇

父亲不写信

父亲不写信范文1

今年六月,晓风在整理公安部发还她家的书信中发现其中一封舒芜写给胡风的信中竟抄有一封我父亲给我母亲的信(见附信)。这是惟一一封见到的父亲给母亲的信,当然很珍贵。我仔细读了,信中谈到“拿走日记本”一事,推想父亲当时在北碚。晓风告诉我:胡风1944年3月26日的日记上记有一笔:“得路翎信、舒芜信”,那么,可推定写此信日期应是1944年3月25日。

1939年母亲在湖北巴东联合中学时,女友李世玲给她看了徐嗣兴的照片,母亲看后印象很深,衷心为女友高兴,希望他们能顺利结婚。但1944年初,他们还是分开了。

那时,父亲在重庆育才学校任“小先生”,母亲在湖北松滋新泰乡中心小学工作,母亲和李世玲好久没有联系了,很是惦念,为了找到她,母亲往父亲的地址写了封信询问女友的近况。父亲回信详细地叙述了和李分开的情况。回信寄到宜都母亲所在的外婆家,说来很巧,本来全家是上午要离开那里的,后因有事拖到下午,正好下午收到了父亲的回信。就这样,两人开始了通信往来。

1941年母亲在松滋、长阳等地一年多,父亲给她的信都能收到。父亲在信中不谈爱情,都是鼓励母亲的话,并启发母亲也可以练习写作。有一次他寄了一本书给母亲,上面有他的作品,用了“路翎”这个笔名。他在信中写道:“上面有我的东西,你猜,我不告诉你哪个是我写的,你猜”。母亲没有猜着。信中他还建议母亲读《大众哲学》及其他的书,还谈到文学。他建议读的书母亲都很喜欢,母亲感到他写的文章和别人的不同,他那么年轻,经历的生活却似乎很沉重。

1941年离开松滋时,母亲把自己所收的信和自己的照片托付给一个信任的同事保存,没想到却在逃难时丢失了,那里面就有一些父亲给母亲的信。听母亲说,当时的来信很多,有长有短,字都不大,为省纸,每一格还要写上两行,可是,写得很有感情。这其间母亲还给父亲寄过一张她骑马的照片。

1942年母亲要到重庆,父亲回信:“好吧,你来吧,我们还没有见过面呢。”这时父亲在重庆南温泉政治学校。母亲到重庆工作后,1944年一次见面时,父亲向母亲表示:我们结婚好不好?母亲答应考虑,得先问问家里。父亲当天就把带着的日记本交给母亲,他头天的日记上写着:“我今天进城去,进城决定我的命运。”母亲第二天见面时也带去了她的日记本,他问母亲,家里有信吗?你今天一定要回答我。母亲一直没有回答,父亲又热切地问,母亲想,不好说就是了。母亲说:“我对你的态度,你应该了解。”后来父亲就不再问了。

和母亲聊天,她几次谈起一见钟情的爱是有的,她对我父亲就是。我想那是太难得的电影中关于爱情的美满故事。母亲说她爱父亲,所以生活中什么碰撞都能克服。年轻时看父亲写作很辛苦,便决定生活靠自己,要兼职工作来帮助父亲。我幼时被托在黄桶树姓吴的人家,父亲隔一两天就去看我,并写信告诉母亲我的详细情况。1946年,母亲先带我从重庆回南京,提前安排好父亲的吃穿住。父亲差不多每天给母亲一封信,有时信忘记发出,母亲一夭能收到两三封信。1948年父亲为了集中精力写作,和母亲商量他不工作行不行,母亲尊重他的意思,欣然同意了,以给他较大的写作空间。

1955年到1980年,在父亲遭受冤案的漫长几十年的等待中,母亲面对狂风暴雨,没有唉声叹气。她坚信父亲是好人,对父亲执着的爱使她无怨无悔。她淡定地面对现实,以平和的态度抚养我们,在坎坷多难的生活中始终坚毅沉稳,开朗大度后,母亲的幸福溢于言表。她拖着带病的身体陪伴父亲,接待关心父亲的友人和来访者,整理父亲的书稿。她回首往事时,总是不温不火地慢慢诉说着。她时常对我们说,她很爱看父亲的信,信写得比他说的生动得多,看他的信觉得比和他在一起的日子还要有意思,在他们心目中,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神圣,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遗憾的是,寄托父母亲情感的那五百封信都遗失了。然而阴差阳错地,却通过舒芜的笔保存下来了现在这一封;更遗憾的是,我母亲现在已不能说话,没有了意识,她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着,无法向我讲述写这封信时的情景和现在的感受。只有这封信所传达出的深情在向我们诉说着,诉说着……

附舒芜致胡风信:

谷兄:

星期天,宁兄的余小姐来,次日回城。托她带了给你的书和信。

今天下午,宁兄给我看了她的一封短信。信上大概说:“ 我觉得在你那里,我是微小的,不重要的,附属的东西。这种状况,我不能忍受,因此我想脱逃。”以下,说她打算跟她叔父到新疆去。

晚饭后,陪宁兄下街喝酒,我什么也不能说,无能为力。回来,他又给她写了一封信,给我看了。以下,是他的信:

下午,接到你的信后,给你写了一封信。发信后,走到水边去站着,希望能想一想;听到吹四点钟的号,就想马上赶校车到重庆来见你――但身边没有一个钱,并且最近不可能有钱:希望一点稿费,那篇《蜗牛》又莫明其妙的被抽掉了。回来后,想到你底两本日记,但遥寻不着;想是你悄悄地拿走了,或是弄掉了。 你想我是如何的痛苦?

没有钱,动弹不得,想明天天亮的时候动身走来,但也不行,因为这还是要钱的。我想,糟也要糟在这上面。

现在,我去喝了酒:我完全涣散了,不能克制自己。我觉得:假如你真的爱我――我确信这个,你不应该如此的残忍。

父亲不写信范文2

记得我小时候父亲有条软的米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把米尺靠在墙上,然后喊我:“过来,让爸爸量量你长多高了。”那时家里的生活条件不好,父亲的尺子具有多种用途,量身高、量玻璃、量衣服、量木头,等等。

我想父亲的这条尺子就是当年给我量身高的那条尺子吧,这次是要量他小孙女的身高。我就随口说:“你孙女28个月大,93厘米,长得不矮。”可父亲还是把孩子抱过去:“你们量得不准,我量得专业。你们看,哪是93厘米啊,明明是95厘米。”

我想父亲量完孩子的身高,该把尺子放回去了,哪知父亲把我喊过去:“你也来量量。”“还量什么啊,过了三十只会越长越矮”。

可父亲量的不是我的身高。他把米尺围在我的腰上,量了一下说:“怎么啤酒肚都长出来了?可不能再胖了,得加强锻炼。”

父亲送我们离开时,特意嘱咐:“孩子的成长是长高,你的成长是不要长胖……”

父亲的尺子用了一辈子,不仅要用它量子女的身体,还量子女的心!我心里有着无限的愧疚,相比之下,儿子对父亲的爱是那么的少。

百岁老父

的来信

彭庆杰

去年,我收到年近百岁的老父的来信。信上歪歪扭扭仅90来个字,错别字就有20多个。意思还能揣摩出来:无非是问我们全家好,说他想我们,夸我们对他孝顺云云。这是我第一次收到他的亲笔信,感到十分惊讶。父亲是个农民,地道的文盲,除了认识他的名字和1至10的阿拉伯数字,别的都不认识,更不用说写字了。如今他年已近百,居然能写短信,令人不敢相信,但妹妹说就是父亲写的。

父亲不写信范文3

从我有记忆起,我就隐隐约约地知道什么叫书信。那几年,曾被错划为的父亲,被隔离分居了。父母间中断了联系,我便成了传递书信的特殊邮差。自然,我也见证了书信的特别疗效:无论父亲抑或母亲,但凡展卷读完对方的书信,总是转忧为喜。一家分居,咫尺天涯,虽然苦痛,然而因为书信,终让我们获得了悲凉环境里一丝凄美的温暖。

家人之间书信往来最频繁的,大概要算是父母与外祖父、外祖母他们了。尽管两地只相差四五十里地,但汽车不通,乘船也得3个小时。于是乎,时间和距离,在那时成为了真实存在的阻隔。为解思念之愁,父母与外祖父、外祖母总是半月内有一次书信往来。外祖父、外祖母的来信内容,无非一些饮食起居的生活琐事,父母的回信也不过是家庭的近况而已。然而,在通讯业极不发达的年代,这般书信往来、互通有无,似乎比什么都珍贵。有一回,因老宅修建的事,母亲与小姨闹了矛盾,一段时间里大家不理不睬。可过后不久,母亲竟与小姨和好如初。正当我大惑不解之时,我翻到了最近外祖父写来的一封信。信中,外祖父写得颇为动人,记得其中就有“‘百花一树开,何必红脸来’,亲姐妹之间又有什么心结不可以解开的呢”这样的句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外祖父的信恰似春风化雨慰藉着母亲干涸的心。

外祖父曾是刘海粟大师的学生,任过中学美术教师。每每写信,他总是亲自研墨,并持小楷毛笔写信。有时,我读外祖父的来信,与其说是在读内容,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他那一手蝇头小楷的绝活。想起他与著名戏剧人物画大师关良先生曾是至交,生前多有书信往来。外祖父去世的次年,舅舅正是持着关良大师写给我外祖父的信件而受到了大师的亲切接见。大师感念与我外祖父几十年的友情,竟破了早就搁笔不画的例,当场为舅舅画了一幅。书信承载的友情之重之深,从中可见一斑。

浸润于这样的氛围,我也慢慢地学着写信。渐渐的,生活中我再也离不开写信。因为家庭困难,有年寒假,父亲介绍我去绍兴一家医院,给一位在食品厂打工而不慎轧伤了手的病患者做护理。除了提供洗衣、擦脸、刷牙齿、配药、订饭菜等护理服务,我也与其吃睡在一起。其时,尽管饭菜还不错,但因为病患者的脾气不好,加之护理时间长,到了晚上10点多,我便饥肠辘辘。此时,父亲来信询问护理情况,我便如实相告,信中免不了发点“做下人、看人脸色,还挨饿”这样的小牢骚。想不到,父亲立马回信,并从信中夹寄了3元钱。信中,父亲对我说:“让你去做护理,尽管有补贴家用的考虑,但也是出于接触社会、培养爱心的考量。你要端正心态,学会与病人交朋友,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一次护理经历,你定会觉得值了。寄上3元钱,你可买些点心充饥。”收到信后,我热泪盈眶,为父亲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也为自己的狭隘自私而后悔。

随着通讯业的日益发达,尽管信来信往的少了,然而,于我则依然热情不减。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写作投稿。我的父亲已然写了60多年的稿子,至今发表了10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论文。上个世纪80年代,经常读编辑老师给父亲的来信,也让曾为中学教师的我拿起了写作的笔,且一写而不可收拾,尤其随着工作的调动,我渐渐从写作教育经验总结而为散文、杂文创作。每次投稿,我都会给熟悉和不熟悉的编辑老师写信。其实,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依然保留着给编辑老师写信的习惯――尽管稿子可以通过伊妹儿邮去,但信还得老老实实用钢笔写。于是,写信、发信、等信、回信,几乎占据了我业余生活核心精神活动的近半。

父亲不写信范文4

我14岁那年,父亲娶了一个乡下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到了吃饭时,“喂”总是低头一粒粒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我与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让他接着吃。

有一天,我照例剩下半碗饭,来到厨房悄悄舀了一勺子盐倒进碗里,然后回到桌边,放下碗筷。后来,我看到“喂”吃到那半碗剩饭时痛苦的表情,觉得真是有趣。

高中时,我的数理化成绩非常差,排名落到班里的最后几名。我颓废起来,索性连写文章的爱好也放弃了,父亲暗自着急,却毫无办法。就在这时,报社编辑室写信给我,告诉我他们接到了几个学生来信,说很喜欢我不久前发表的某篇文章,鼓励我多写。我迅速振作起来,成绩好了,人也开朗起来。我再度趾高气扬,每天都与父亲高谈阔论,成心要气气数理化比我好的“喂”,不过“喂”并不在意。一个周日,“喂”在学校打篮球,我无意中走进他的房间里,发现他的书桌上散落着几个信封,我拿起一看,都是写给编辑的。我再抽出信一看,是说我最近发表的那篇文章让他深感共鸣,并向编辑打听我的通讯方式。每一封信,笔迹不同,内容也不同,落款也不同,是市里各个学校的名称和地址:一中、二中、三中、职中……我呆呆地看着,有点糊涂。正好“喂”推门而入,我举着那些信封问他:“谁写的?”他本能地反应:“我的一些朋友。”我忽然明白过来,编辑收到的信,一定是他求朋友写的,然后自己骑着车,去各个学校附近的邮筒发信,所以他的自行车总是爆胎。

那天饭桌上,他依然慢慢地数着碗里的饭粒,而很久都不再剩饭的我却端着故意剩下的半碗饭平静地说:“哥,我吃不完,给你吧!”一瞬间,大家都愣住了,为我叫的那一声“哥”。继母首先反应过来,接过去倒在他碗里,想笑,却哽咽道:“妹妹的剩饭本来就是哥哥吃的。”他埋头欢快地吃起来,我的眼睛却顿时被泪水模糊了。

(来源:网络美文 时间:2008-12-21)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家庭对继母带来的男孩极不喜欢?

3.文中划线句中的“数”很传神,写出你的理解。

4.文章结尾继母的哽咽和“我”的流泪分别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二、一张忘取的汇款单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柜台上……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半年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去。一路上,总会有人问,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总是笑着问我:写得这么好,你爸看到会开心的,为什么要去掉呢?我依然笑笑,不做解释。这不是我们彼此表达关爱的习惯。只有一次,邮局的女孩特意提醒我,说:建议你这一次在附言里至少写上一句话。我一怔。她继续说:等你父亲收到汇款的时候,差不多就到父亲节了,这句话,可是比你这500块钱重要多了。或许整个小镇上的人,都没有听说过父亲节,这样一个略带矫情的节日,只属于城市。但我很顺从地依照她的话,在附言栏里一笔一画写下:祝父亲节快乐。

但正是这张汇款单,父亲不知为何,竟忘了去取钱。两个月后,钱给退了回来。我打电话去问他。他说:忘了。我有些恼怒,因为自己写下了祝福,他不仅没有一句回话,竟是连钱也忘了取。去邮局补寄的时候,我气咻咻地讲给女孩子听。她凝神听了一会儿,插话道:我觉得未必是你父亲忘了,说不定他是想要将这张有祝福的汇款单留下做纪念呢。我愣住了,随即摆手,说,怎么可能呢,他从来都不是这样细心的人。

但父亲,的确是这样细心的人。而且,这个秘密,他自始至终对谁都没有讲过。那年春节,我无意中拉开父亲的抽屉,才看见了那张被他放入收藏盒中的汇款单。那句短短的祝福,父亲早已看到,且以这样的方式,藏进了心底。

(来源:网络美文 时间:2008-12-19)

1.“我”为什么要坚持每月用填写汇款单的方式给父亲寄钱?

2.怎样理解父亲取钱时的“庄严”程序?

3.儿子表面上很了解父亲,他真的很了解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文章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参考答案】

一、1.继母带来的男孩用默默的支持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对他敌意的态度。

2.对男孩称“喂”;父亲的冷眼和阴沉的脸色;“我”故意在剩饭里放盐;在男孩面前趾高气扬。

3.写出了男孩复杂的内心活动:既想去盛饭,又惧怕父亲和“我”反对,只好慢慢地拖延时间。

4.继母从称谓变化感受到了“我”对男孩的接纳,喜极而泣;“我”因以前对男孩的恶劣态度感到愧疚。

二、1.想满足父亲在乡邻面前因为儿子出息了所感受到的光荣和自豪。

2.父亲取钱的前后过程犹如登上舞台给别人表演的过程,半生的穷困窘迫,终于换来了如今的扬眉吐气,儿子的出息给他带来了无上荣光,这正是他含辛茹苦所盼望的,对此当然要“浓墨重彩”对待了。

3.不了解。儿子认为在汇款单附言栏里写问候的话不是父子间表达情感的习惯,可结果写了祝福语言的汇款单却被父亲当成了永久珍藏。儿子认为父亲不是细心的人,可结果父亲心细得让儿子吃惊。

父亲不写信范文5

犹记得那年,我被某所女校录取,头一次与父母异地分居的情景。那时候,常常未满三天我便接到一封信,都是当时任某保险公司分社社长的父亲写的。信封上总是排列着几个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的大字——“向田邦子阁下”。初次见到时,当真令我手足无措。当然,父亲给自己的女儿写信时,用“阁下”这个字眼的,本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但是对我来说,仿佛就在四五天前,父亲还在“喂!邦子!”这样的大叫大嚷,再不就是挥舞着拳头毫不客气地招呼在我们身上。但今天却突然变得如此郑重,这天壤之别真是让我既感到光彩又难为情。

信的正文总是从彬彬有礼的日常寒暄开始的。其后再转到什么在东京新购的房子摆设如何啦,庭院里又新栽植了哪些花木啦,诸如此类的家常话。而且在行文之中,父亲直接把我改称为“您”。

“以您目前的学习来看,最难的应该是汉字吧。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一科,就请努力吧。时而翻阅一下字典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啊。”末尾也一定会加上这样的叮咛或勉励。

每当这个时候,平日里只穿着一条内裤在屋子里来回乱晃、酗酒严重、不知怜惜地追打妻儿的父亲的影子,在我心里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父爱与尊严、毫无瑕疵的父亲的形象高高耸立。被公认是暴君,但也十分爱面子的父亲,用如此温文尔雅的笔触给自己的女儿写信,或许,只有在信里,才能告诉我一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羞于矫揉造作、但却充满舐犊之情及鲜为人知的真实父亲吧。

有时也会有一天来两三封信的情况。结果,异地求学结束时,父亲的信早已铺天盖地般淹没了我的宿舍。我把它们束扎起来,存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现在已不知放到哪儿去了。父亲64岁时与我们分手了。之后,那些信陪伴我走过了30多年的路途。每当展开信,读着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亲情,总是会回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

这些包含怀念与回忆的信札诚然是父亲的一部写真集,但是比这更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父亲与三妹合写的无字明信片。

在战争结束那年,我家变成了汪洋大海,一家人勉强捡回性命。这样下去,一家人早晚都要送命。于是父亲决定把三妹送到甲府,名为转学,实为逃命。

三妹走之前的那晚,一家人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默默无语。母亲低头缝着为三妹赶制的衣服。用的是当时最昂贵的白布。父亲不知从哪儿弄来一大摞明信片,一个人趴在桌旁默默地写着什么。

“喏,走的时候带着这个。在那边若是健健康康地活着的话,就在这上面画一个圈,每天寄一张回来。家里的地址我已经全都写好了。”过了好一会儿,父亲才打破沉默,缓缓地说。三妹当时认字还不多,更谈不上写了。

于是翌日一早,三妹就上路了。随身行李除了一个饭盒,剩下的就是那个盛满了明信片的大背包。看着三妹瘦小的身影渐渐被朝阳吞没,想到下次的相会遥遥无期,我的心就一阵阵地揪痛。

一周后,第一封明信片寄来了。父亲一把抢了过去,只见上面用红铅笔画着一个大大的、很有气势的圈,仿佛都要溢到纸外了。末笔的附言是别人的:“我在这儿受到当地妇女协会的热烈欢迎。食物有红薯饭和脆饼干,比在东京吃的南瓜蔓强多了。所以我画了一个很大的圈。”

可是第二天来的圈急剧缩小,仿佛是极不情愿画上去似的。再往后的日子里,圆圈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了一个叉号。这个时候,正巧住在与甲府不远的二妹决定去看望三妹。当时正坐在学校围墙下吃梅干的三妹,一见自己的姐姐来了,“噗”的一声吐出梅核,“哇”地哭了出来。

不久之后,带叉号的明信片没有了。第三个月,母亲去接三妹回家。据说当时母亲去的时候,正患严重咳嗽的三妹在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房间里呼呼大睡,头上生满了虱子。

三妹要回来的那天,我和弟弟把自家菜园种的南瓜全摘了下来。从两手抱不过来的大南瓜到手掌可容的小南瓜。以往见到我们摘下不熟的瓜就会大发雷霆的父亲,那天竟一个字也没说。我们把二十几个南瓜一字排在厅房,这是惟一可以让三妹高兴的事。

父亲不写信范文6

【重点】通过研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难点】教给学生写回信的方法,引导学生写好回信。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文章内容浅显易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读懂高尔基的信,并代儿子写好回信。于是,我围绕“信”,设计了“读懂信”,“写好回信”这两个部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学会表达,让学生在“读懂信”“写好回信”这两个环节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训练。努力做到在30分钟的课堂内,让每一个学生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语文素养,让每名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

【教具准备】准备好写回信的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关于父爱的故事。读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高尔基,一位大作家,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这位大作家对儿子的爱是与众不同的,他把自己浓浓的爱倾注于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中。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懂这封信,代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

二、读信

(一)读通这封信。要求:1.自由读,把这封信读通顺。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

(二)读好这封信。1.引导学生模仿父亲的语气读好第7节。2.看图,父亲在花园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在信中对儿子说——再读。当儿子读这段话时,他会感受到什么呢?师:儿子为父亲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我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父亲的对儿子的美好行为的表扬和作为父亲的自豪。板书:表扬3.读好第8节。①指名读,关联词告诉我们什么?②老师范读,你扮演儿子的角色,想想你会听出什么?师:父亲不仅希望儿子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更要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留下美好的东西,这是他对儿子给予的更高期望。板书:期望③父亲希望儿子无论何时何地留下“美好的东西”,这里的“美好的东西”是不是仅仅指岛上的鲜花呢?指名说,美好的东西会是什么。师:如果生活中能为别人留下一丝安慰,一次帮助、一个微笑,一句祝福,那我们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啊!4.读好第9小节。齐读第9小节。问:读好第9节,一定要注意标点符号,你关注了哪个标点?(“给”后面的“,”表示强调,强调了“给”的重要作用。)再指名读。

(三)读懂这封信

1.读懂内容。这句话就是高尔基的信最想告诉儿子一个道理。①师:(演示动作)这就是“给”,这就是“拿”,在这句话中,“给”和“拿”仅仅是这个意思吗?这是指特殊含义,那这两个词指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说一说这句话的理解。②儿子之前在岛上的“给”是为父亲,为岛上的居民留下鲜花。高尔基自己的“给”呢?出示作家简介,指名读。他希望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③师:当我们成为所有人都需要的人,我们的人生就很有价值了,我们就会获得永远的快乐。因为只要人人都奉献一份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这是高尔基教给儿子的道理,更是他对儿子爱的表现。板书:教育让我们记住这句话。“‘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

2.读懂形式。①这三小节其实不是信的全部内容,你猜猜看,老师是怎么看出来的?【师讲解】第7节、第8节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这是摘录信的一部分,第9节后面是省略号,是内容的省略。所以,同学们读书一定要细心!师:一整封信中只摘录了这三小节来年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学生交流

②教师小结: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无论从信的内容,还是信的形式,他时时刻刻都为儿子考虑,让儿子能读懂信中的表扬和期望,能读懂他的良苦用心——希望儿子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对儿子的一种深深地爱。【完成板书】

③再一次品味一下高尔基的这封盛满智慧,洋溢父爱的育子之信。指名读整封信。

三、写回信

【创设情境】高尔基把信寄出去后的某一天,儿子放学回家,妈妈交给他一封信,亲切地说:“孩子,这是你爸爸的来信,快拆开来看看吧!”。儿子迫不及待地拆开信读起来,他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读完他都有千言万语想对父亲说。

1.明确信的内容。你能替他把心中的话说一说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问候、感谢、汇报。师:回信和写信不同?教师讲解。

2.学生练习写回信。①、同学们,看来儿子的回信至少可以写3个部分,你最想写哪一部分呢?选择一部分写一写。【出示信的基本格式,发信纸,播放音乐】②、交流修改各自写的片段。

【教师小结】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封信,教会我们如何做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表现了一位伟大作家对儿子与众不同的爱,这种爱不是平凡生活中的让儿子能够吃饱穿暖,而是给予儿子一颗精神种子,教会儿子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四、作业

1.试着把信写完整。

2.阅读作家卡片中介绍的高尔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