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小诗歌范例6篇

父亲节小诗歌

父亲节小诗歌范文1

为什么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如此催泪呢?因为所有动人的歌曲背后必定有动人的故事,2011年12月,王太利在拍摄《老男孩》的过程中父亲去世,他深刻体会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遗憾,于是他填词作曲写下了这首经久不衰的歌曲《父亲》,这首歌也成为筷子兄弟同名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曲。与《老男孩》相比,站在《父亲》背后的筷子兄弟不再有对梦想的怀疑和彷徨,保留着的是流淌在心中的深沉情感。

这首歌用独特的风格和满含真情的歌词讲述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老父亲的故事,唤起大众关于父亲的集体回忆,表达了亿万儿女对父亲给予的厚重而深沉的爱的回馈和感恩。

父亲

作词/作曲:王太利 演唱:筷子兄弟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 /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啦/感谢一路上有你

《老爸你别装酷》是胡彦斌《音乐斌潮》专辑中最有趣的一首歌曲,这首歌让人想笑又感动,因为它把父子之情以及家庭关系写得很透彻,也把孩子看待严肃父亲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这样的歌词让很多人一下子就想到了自己的老爸。

专辑策划人林文炫的家恰好毗邻胡彦斌的家,平时他们经常串门,与胡爸爸接触多了,林文炫终于明白为什么胡彦斌的偶像就是他的老爸。做过国际海员、服装设计师、京剧演员的胡爸爸是一个极富童心的人,为了这个可爱又可敬的人,林文炫和胡彦斌一人作词一人作曲,创作了这首描绘活宝老爸的歌曲,还特地设计了一段Rap让胡爸爸秀一下。这首歌曲用的是胡爸爸那个年代的四步舞的节奏,再配以流行的Rap唱法,显得非常funny。

老爸你别装酷

作词:林文炫 作曲/演唱:胡彦斌

平常很严肃/看连续剧就偷偷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小老鼠/头发有点秃/每天早晚还要拼命梳/其实心很软就是爱装酷/没读什么书却让很多人佩服/衣服穿得有点土他说很舒服/有个熊猫的啤酒肚/睡觉会打呼噜/没什么大成就/就是不让老妈吃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很会跳舞/老爸你别装酷/我知道你为了我们很辛苦/老爸你别装酷/老妈说你一点都不土/老爸你别装酷/我要你教我跳你那种舞

《阿爸》是周杰伦为台湾电影《阿爸》创作的同名主题曲,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谱曲、洪敬尧编曲、周杰伦和洪荣宏共同演唱,是为纪念台湾歌手洪一峰、以洪一峰的家庭故事为背景创作的。周杰伦表示当初在合作《阿爸》这首歌时真的非常感动,跟自己做专辑完全不一样,也很少有歌曲能像《阿爸》这样唱到自己的心里。

周杰伦和洪荣宏的合作很默契,他们的声音中透露出温暖的气息,国闽语歌词交错,勾起全天下子女对父亲的共同情感。《阿爸》就是在写所有人对父亲的印象,他们如同一座座安静却牢靠的山。歌曲一开头就直接唱出“我最亲爱的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出了子女对父亲最真实的情感,更唱出了所有人对父亲的爱,歌曲将这份爱传递开来,使为人父、为人子的人们都能感同身受。

阿爸

作词:方文山 作曲:周杰伦 演唱:周杰伦 洪荣宏

我最亲爱阿爸/我们想要再叫你一声/唱以前你写的歌/感情放入唱不完/我最思念的阿爸/换我们唱歌来给你听/歌声就像燕子/带你回来我们这/要用什么信纸慢慢写/我们讲的话你才能知道/我们在长大/守着家/守着那温馨的烛光下沉默安静的对话/回头看阿爸是山/我最亲爱的阿爸/你给我们一个家/泡杯名叫思念的茶/浅尝浓郁牵挂

也许只有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经历了一些事情,对父亲的理解以及对父爱的体会才会更加深切。《追忆》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我很喜欢:“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边喝坛酒”,独自闲坐,回首过去,与父亲的第一次外出、第一次喝酒……涌上心头的回忆有欢乐也有悲伤,太多太多的情愫无处发泄,便只能又哭又笑,仰头再喝一杯酒。

对于父亲,我们总是吝于表达爱,觉得他总会一直在我们身边默默地守护着我们,但时光如梭,父亲老去的速度出乎我们的想象,当我们发现他不再年轻时,能够表达爱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所以,借一年一度的父亲节,请真诚地对父亲说一声“我爱你”,感谢他的奉献,感谢他的疼爱,感谢他的坚持与陪伴。

追忆

作曲:林振强 作曲/演唱:林子祥

童年在那泥路里伸颈看/一对耍把戏艺人摇动木偶/令它打筋斗/使我开心拍着手/然而待戏班离去之后我问/为何木偶不留一丝足印/为何曾共我一起的/像时日总未逗留/从前在那炎夏里的暑假/跟我爸爸笑着行/沿途谈谈来日我的打算/首次跟他喝着酒/然而自他离去之后我问/为何夏变得如冬一般灰暗/闲来回头回望去追忆/边笑边哭喝坛酒/然而就算哭仍私下庆幸/时日在我心留下许多足印

《父亲写的散文诗》是许飞与著名诗人董玉方的合作之曲,曾在综艺节目《诗歌之王》的现场演绎。诗人将父亲日记中的片段采撷成词,被深深感动的许飞精心为之谱曲,用音符将字里行间父亲对子女的爱与责任以及子女在察觉岁月流逝父亲已老去后的无奈诠释得丝丝入扣。一直对这首歌念念不忘的许飞后来借父亲节之机重新编曲录音,推出《父亲写的散文诗》时光版。

这首歌也是许飞献给父亲的礼物,感谢父亲在自己身后默默支持,毫无怨言。从“吉他公主”到“跑马女神”,从创办吉他私塾到组建飞跑团,许飞不断尝试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可能,她略带任性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勇敢地向世界迈开脚步。而这一切除了她的天性使然,亦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离不开父亲的照顾和宠爱。而对于许飞来说,没有什么比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创作一首纯粹而真诚的歌更能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父亲写的散文诗

父亲节小诗歌范文2

诗中开篇写道:“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我怕/一阵从南到北的风,腰肢一扭/就把我单薄的父亲,刮到脚手架边……”上世纪80年代末,杨康出生在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沙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上面有一个哥哥。父亲杨明成今年五十多岁,之前的几十年间,他都是作为一名煤矿工人,带领一家四口远赴新疆打工,一边挣钱养家,一边供给两个儿子的上学学费。

然而,数十年寒暑,命运始终没有眷顾这平凡而勤恳的一家人。10年前的一天,杨康10岁时,车祸夺去了母亲的生命,四口之家变成了父子三人,生活重担无情地全部压在父亲一个人身上。

是的,“只要起风,多数的时候就会有雨/更多的时候,父亲就会无处可归……”安置好母亲后事,兄弟二人留守在乡下的家里,而父亲再次起程出门打工。母亲去世后,父亲沉浸在悲痛之中,沉默寡言,但到了逢年过节时,他都会提醒兄弟俩去妈妈坟头看一看。父子三人从此过着一方在苦苦打拼,两方在苦苦留守的漫长生活。

“风吹散了父亲刚刚倒出来的水泥/风又把水泥吹到老板身上,吹到父亲眼里/这可恶的风,就这样白白吹走/父亲的半斤汗水。风,吹来暮色和寒意/风吹着,父亲就开始想家,想远方的儿子/时间比陷入泥淖还要缓慢……”一想到这儿,杨康的内心深处总是不由地充满愧疚。

记得有一年冬天,他因嫌弃家里的棉袄破旧难看,穿上又脱下,放在家里后就上学去了。父亲担心儿子冻着,走了很多山路,才把棉袄送到他所在的初中学校,执意要他穿上。在同学面前,杨康一看到父亲身材矮小眼窝深陷的形象便非常不自在,总觉得父亲给他丢人了。

几年后,杨康和哥哥不负重望,相继考上大学。2009年,杨康考取重庆理工大学时,哥哥面临着大学毕业,而父亲依然不辞劳苦,四处漂泊打工。“没有电视和空调,甚至没有一张/舒适的床,用来安放父亲疲惫的心/他想着他的儿子,一个在延安,一个在重庆/在广播里听到与这两个城市有关的讯息/他都会忐忑不安,彻夜无眠,直到风止……”

这时候,父亲的话更少了,但每隔几天都会打电话给他的两个儿子。接通电话那一刻,父亲总是问一句:“有钱没有?”在杨康接到电话后,何尝不在牵挂着父亲:“注意身体,干不下来就别干。”杨康一有机会就打听父亲的下落和状况,做什么事之前,也好向父亲汇报一下,但父亲从不干涉他的想法,都是说:“你看着办吧。”而工友们说起他的父亲,无不竖起大拇指:“很能干,一个人供出两个大学生的儿子呢。”

如今,父亲年纪越来越大,杨康在诗歌的末尾这样悲悯地写道:“我不喜欢有风的日子,风是父亲的苦难/我怕什么时候风一吹,就把我的父亲/从这个世界,吹到另一个世界”――终于,在他和哥哥坚持劝说下,父亲已放弃继续出外打工的念头,回归故里田间,种地赋闲时做些泥水活。杨康满怀深情地说,而今年迈的父亲很依赖自己,就像小时候自己依赖他一样。

父亲节小诗歌范文3

康城本名郑炳文,1972年生于福建漳州。1990年就读于福州大学物理系,积极参与举办校园诗歌活动。毕业后,康城创作大量新诗,发表在各类诗刊和诗歌选集上。个人诗集有《康城的速度》、《白色水管》、《溯溪》等。康城积极倡导当代诗人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讨论互动,促进“70后”诗歌的传播发展。他组织创办了“甜卡车”诗歌论坛,后改名为“第三说”论坛,成为“70后”诗歌及其他诗人诗歌交流的平台。康城将新诗作为自己的事业来经营,并积极参与当代诗歌群体化的形成。2011年他与本土诗人老皮、许海钦,青年诗评家阿一,先锋诗人楚雨等创立了福建漳州诗歌协会,创办《0596诗刊》,成为立足闽南、关联全国,以“70后诗歌”为主体的新诗平台。康城仿若一个执着而专注的苦行僧,用自己的作品与热力支撑着“70后”诗歌在叙事时代的温情转向。

《给闹闹》是康城新近写给新生儿子的组诗,第一首便开始了父亲与孩子的亲切谈心,迎接新生命的心情是矛盾的,担忧与喜悦,执着与改变,煎熬着初为人父的诗人。诗人为即将出生的宝宝准备了美好的礼物——书和诗集,这是他拥有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母亲的物质和父亲的精神共同创造并迎接着一个崭新生命的降临,旧有的生活节奏:风风雨雨、花开花落,都已经做好准备,祥和而温馨的家庭生活正在期待,所有的一切都将伴随着新生儿的诞生:“我们生而一体”。“70后”诗写不会仅仅停留在浪漫抒情上,诗歌还有更深一层的理性思辨:世俗的成人世界期盼新元素的融入与改变。父母为新生命准备了物质和精神文化条件,同时也准备了成人世界的不良嗜好,这是一个完整的世俗生活,“烟灰缸和酒瓶/我也没有收藏和隐瞒/放在你看得见的地方”,坦诚地期待新生命自觉的进入和自由地成长。风雨兰桂,构成成人世界的自然风景,依旧还将是新生命的起点。然而,父与子的对比却反映了成熟的代价:因为软弱与妥协而错失梦想,新生命必须坚强自信才能应对未来。成人世界的独立、安逸与隔膜,也在期盼新元素的加入,形成和谐自足的新的人类社会。

接下来的组诗中,亲子之意逐层铺开,舔犊之情愈来愈浓,辩证理性逐步加深。在慈爱的父亲眼中,闹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响,都令诗人回味不已。“他双手紧握/左手握紧的是母亲/右手握住的是父亲/我和他的母亲/都被他攥在手心”,诗人心中早已燃起了炙热的亲情之火,温暖着这个和乐美满的小家庭,也感染着读者的心。七月南方雨后闷热的环境,诗人以成人的眼光关注着孩子的“闹”,凸显了儿子的天真可爱与生命的不自觉,而“叹气”“释然”的自觉,只是成人的希望:“由他去吧”。

勤劳而疲惫的父亲早起时的惺忪,暗示了成人对世界及未来的迷茫和困惑。相比之下,婴儿“洗澡拍水”的天真快乐却是那样透明而简单。面对新鲜的外部世界,在以孩子“闹”为参照的视角中,一切都充满好奇。诗人以所谓成人意识“观望态度”和“一律报以笑容”来写闹闹的惊奇,暗示了新对旧、童真对世俗的拒绝。“闹是移动的寂静”,运用双关手法,表面写儿子闹闹玩累了在父亲的怀抱中睡着了,深层则道出了世界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对立统一。反向描写“公共汽车跟着他穿过城市”,更突显出孩子带给成人世界的安定与自由。面对新生命,诗人感悟到生命的运动和延续,充满了对儿子和家人亲情永续相守终生的理性期许。

父亲节小诗歌范文4

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爱情悲剧 普遍结构 俄狄浦斯 三重人格。

一、引言

世界精神分析学之父,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奠基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近代历史上对人类心灵有独特贡献的重要人物之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有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运用这一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从人物心理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探析悲剧深层原因。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该诗故事完整,结构紧凑,语言朴素自然,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也我国古代民间文学史中的光辉诗篇之一。

西方著名诗歌集《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是英国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故事非常生动,富于戏剧性,其中的爱情悲剧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为统计数据的准确,笔者在文中引用的英国诗歌均出自1904年修顿・米弗林公司出版的选编本《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中每首诗的A版本,笔者选取其中几篇与《孔雀东南飞》进行对比,总结其叙事结构,试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方法探寻悲剧背后的人物心理因素。

二、爱情悲剧的普遍结构

比较品读《孔雀东南飞》和英格兰诗歌中的爱情悲剧诗歌,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爱情悲剧故事发展存在一个普世的故事结构,即爱情中男女双方的真爱;爱人一方处境恶劣;爱人一方死亡或不幸;爱人另一方死亡或生不如此。

在《孔雀东南飞》中,以上爱情悲剧的四个阶段有很明显地体现。首先,虽然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深情在诗歌一开始并未很明显地表现出来,但我们可以看到,接下来在焦仲卿送刘兰芝回娘家的路上,两人的海誓山盟,深情款款。焦: “誓天不相负!”。随后两人定下了:“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的千古誓言。刘兰芝首先遭到婆婆的驱赶,被迫回到娘家;随后,其兄逼其改嫁。此时,在刘焦二人的感情世界理,刘兰芝面临着被迫违背和丈夫的誓言,感情处于危机时刻。但为了不违背与丈夫的誓约,刘在新婚的逼迫下以身殉情。听闻妻子已逝,焦仲卿悲痛不已,随即“自挂东南枝”,随妻而去,其情令人潸然落泪,其举使人扼腕叹息。

无独有偶,西方诗歌集《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中,有不少爱情诗歌的叙事模式和《孔雀东南飞》极为相似。例如第76篇The Lass of Roch Royal和第73篇Lord Thomas And Fair Annet,爱情均因男方母亲的强制阻挠而以悲剧结束。在The Lass of Roch Royal 中,伊莎贝拉梦见了她的爱人格雷戈里并且独自出海寻找他,后来两人相遇,情愫暗生。当她再次来寻找格雷戈里时,不巧他在屋内熟睡,伊莎贝拉被他的母亲堵在门外,并且告诉她格不在家。可怜的伊莎贝拉还怀着孩子,就这样被拒之门外,飘无定所。格雷戈里醒来后找到了伊莎贝拉,但心爱的人已经香消玉损,在悲恸的煎熬中,格雷戈里自杀殉情。

在Lord Thomas And Fair Annet中,Lord Thomas(以下翻译为托马斯勋爵) 与Fair Annet(以下翻译为安妮特)两人感情颇深,后来因为误解而怀疑对方。托马斯勋爵在母亲反复劝说下迎娶富裕的栗肤色新娘,放弃安妮特。托马斯勋爵没考虑清楚就决定娶一位家境宽裕的栗肤色的新娘,安妮特面临着失去爱人情感危机。岂料那位栗肤色的新娘因妒生恨,将安妮特杀害。在痛苦与愤怒的煎熬中,托马斯勋爵刺死了栗肤色的新娘。面对爱人冰冷的尸体,托马斯勋爵痛彻心扉,以身殉情。

在诗歌集《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中也有不少爱情悲剧是女方父兄干涉所致,例如第69篇Clerk Saunders和第72篇The Clerk’s Twa Sons O Owford。稍作总结可以发现这两个故事也是按照以上爱情悲剧的普世情节展开的。第69篇中,Clerk Sauders 和May Margret深情款款,当二人欲厮相缠绵时,May Margret的兄弟们冲进来将Clerk Saudersa杀害。May Margret痛不欲生, 她将因为爱人的死无法走出痛苦的阴影。

第72篇The Clerk’s Twa Sons O Owford中,教士的两个儿子深深爱上了市长的两个女儿。与他们来说,一日不见如隔一年。不料他们的爱情遭到市长的反对,两个小伙子被关押。无论两个女儿如何恳求,教士甚至拿钱想去赎回儿子,都遭到拒绝。最后两个可怜的小伙被吊死在树上。失去爱人的女孩无法面对残忍的事实,痛不欲生。以上两篇诗歌中的悲剧均是女方父兄的暴力干涉所致,那么他们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心理因素呢?

三、恋子情节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在儿童时期,男孩爱恋的第一个对象是自己的母亲,他想独占母亲而仇视父亲,形成了“俄狄浦斯情节”也就是“恋母情结”。而小女孩则深情于父亲,想取代母亲的位置,这就形成了“伊赖克辍情节”,即“恋父情节”。 同样,父母对儿女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爱恋,尤其是在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会不自觉中在情感上过度依赖儿女,儿女成为了他们唯一的感情寄托,这就难免产生“恋母情节”与“恋父情节”的倒置―“恋子情节”或“恋女情节”。

在《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多年守寡,与儿子焦仲卿相依为命,儿子成了她唯一的情感慰藉和精神支柱。而眼前的一对小夫妻情深似海,卿卿我我,焦更是视刘为掌上明珠。因此焦母认为刘兰芝夺去了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份爱,往日儿子围着自己转的情景已不复存在。为了夺回儿子的爱,焦母对儿媳百般刁难,狠心将贤良淑德的儿媳赶走。焦仲卿虽然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在封建礼教的压力下,还是忍痛选择了顺从母亲,委屈自己的爱情。同样,在英国诗歌Lord Thomas And Fair Annet和The Lass of Roch Royal,爱人均是因为男方母亲的强制阻挠而分开,最终造成无法挽救的悲剧后果。

实际上,母亲对儿媳或儿子女伴的厌恶正是她们潜意识中的“恋子情节”在作祟。虽然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而且加入焦家后,“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可谓勤劳能干,秀外慧中。如此贤德的儿媳在焦母看来变成了夺去儿子的“第三者”,因此以种种理由将其赶走而恢复之前母子相依的“平和”景象。《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中第69篇Clerk Saunders和第72篇The Clerk’s Twa Sons O Owford,悲剧均是由于女方父兄暴力干涉所致。他们将处女的妹妹或女儿视为自己的私有物,禁止其他男性的侵犯,显示了父兄对异性孩子的依恋和占有。Clerk Saunders因为与May Margret同床共枕被后者的兄弟发现而被杀,表面看起来是May Margret兄弟对她的一种保护,实为因爱恋妹妹而对追求者的敌对,最终导致妹妹抱憾终生。

”Comfort well your seven sons, for comforted will I never bee.”

在The Clerk’s Twa Sons O Owford中,市长吊死爱慕自己女儿的教士的儿子,也是心理上对女儿爱恋与占有的一种表现。综上所述,母亲反对儿子幸福的婚姻,迫害儿媳和父兄怒杀女儿或妹妹的爱侣体现了父母长辈对异性孩子不正常的爱恋,即“恋子情节”这一爱情悲剧背后的人物心理因素。

四、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分为意识与无意识。“本我”总是处于无意识领域。“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使人们设法满足它追求的种种要求,而这些观点往往是违背道德习俗的。所以,在“本我”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一个调节者―“自我”。“自我”的任务是尊重现实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帮助“本我”实现本能要求。人格结构里面最高一层是“超我”,它是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超我”总是根据道德原则,将社会习俗不能忍受的“本我”压抑在无意识领域。总之,“本我”是放纵的,“自我”是理智与审慎,“超我”则是道德感,荣誉感和良心。因此,人的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矛盾斗争中。

《孔雀东南飞》中,焦母对儿媳的迫害和驱赶就是其“本我”的体现。“本我”是无意识的,它追求快乐原则。焦母想要恢复以前与儿子的亲密无间,这一“本我”思想促使她赶走儿媳,怒斥儿子为儿媳求情。焦母作为刘兰芝的婆婆,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体现出长辈的慈爱和风度,这些是焦母“超我”的体现,可惜她对儿媳没有一点疼爱之心,残忍地将爱侣拆开,最终导致儿子儿媳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中Lord Thomas And Fair Annet和The Lass of Roch Royal这两首诗歌中男方的母亲亦是无法驾驭心中“本我”,使其控制了自己,任凭本我意愿破坏儿子的感情。托马斯勋爵见爱人已逝,遂自杀殉情。

”Now stay for me, dear Annet,’ he sed, Now stay, my dear,’ he cry’d; Then strake the dagger until his heart, And fell died by her side.”

托马斯勋爵的母亲因为一味追求“本我”而失去了爱子,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第69篇Clerk Saunders和第72篇The Clerk’s Twa Sons O Owford中女方父兄的表现也显示了其“本我”的诉求。他们对女儿或妹妹的依恋和占有导致了对后者男的憎恶,在本我意愿的驱使下,女方男性家长将女方男伴残忍掠杀。

”O sorrow, sorrow come mak my bed, an dool come lay me doon! For I’ll neither eat or drink, nor set a fit on ground”.

这些悲剧的发生显示了“本我”在没有监督或战胜“超我”后的可怕结局,而施暴者本身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本我”思想一旦凌驾于“超我”之上,“刽子手”都认为自己是在履行铲除败类的神圣职责。

五、结语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使文学评述不再停留在文本表面,而是深入到作品人物的心理,开拓了文学批评的研究视角。本文探析了《孔雀东南飞》和《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中爱情悲剧的普遍结构,并且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俄狄浦斯”情节与本我,自我,超我三者的关系比较分析《孔雀东南飞》和《英格兰与苏格兰民谣》中的爱情悲剧,向读者揭露了东西方诗歌爱情故事相似的叙事结构和悲剧背后人物心理的普世情怀。

参考文献:

[1]葛亮. 本我・自我・超我. 国外文学(季刊), 1999(4).

[2]胡庭树.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中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安徽文学, 2009,210095.

[3]Sargent, Helen Child & Kittredge, George Lyman. English and Scottish Popular Ballads [A].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04, p.153, p.143, p.152.

[6][奥] 西格蒙・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谈本能与成功 [M]. 梁凤雁,编译. 石磊,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7][奥] 西格蒙・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M]. 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8]谢艳明. 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父亲节小诗歌范文5

[关键词]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诗歌;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639(2013)04-0073-05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是对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和完善。 2007年9月,教育部颁布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之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备受关注。尤其是随着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不再能够满足学生对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的要求,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成为必然。 然而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多半是以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和取得较为理想的考研英语成绩为目标,或者是以提高某种单项语言技能为主,因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学生对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时表达能力较弱,较为集中的表现是口语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差。此外,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开设需求较为广泛,很难逐一满足。笔者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遵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针对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出的培养目标,尝试改革创新,强调素质培养,提倡个性化学习,力求实施更为切实可行的后续课程教学。通过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后续课程需求进行相关调查研究,结合多年英语专业以及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实践,尝试将英美文学作品诸如经典散文及诗歌引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将英美文学作品赏析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一部分,同时兼顾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针对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培训,做到将工具性需求课程教学与人文素养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

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中,诗歌教学占据一定比重。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语阅读教材《大学英语》第三、四册中,每一课的练习之后都附有英文小诗一首,供学生欣赏,而教师的辅导方式各不相同。鉴于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高校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越来越重视,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后续课堂中引入诗歌教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下面就如何开展诗歌课堂教学进行探讨。

一、诗歌与情感

有关爱情、友情和亲情以及描写父母的诗歌是最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欣赏的,以美国现代诗人西奥多・罗特克的《爸爸的华尔兹舞》为例:

My Papa’s Waltz

Theodore Roethke

The whisky on your breath

Could make a small boy dizzy;

But I hung on like death:

Such waltzing was not easy.

We romped until the pans

Slid from the kitchen shelf;

My mother’s countenance

Could not unfrown itself.

The hand that held my wrist

Was battered on one knuckle;

At every step you missed

My right ear scraped a buckle.

You beat time on my head

With a palm caked hard by dirt,

Then waltzed me off to bed

Still clinging to your shirt [1].

这首按照传统格律创作的带有自传成份的诗采用抑扬格三音步和交韵,通过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父子之间深厚而真挚的情感。诗中描述了父亲酒醉后同儿子跳华尔兹舞的滑稽可笑的场面:直跳得厨房的锅从架子上掉下来,母亲心烦而眉头紧锁;父亲每跳错一个舞步,矮小的儿子的右耳就会狠劲儿地蹭在父亲的腰扣环上;父亲在儿子头上打节拍;儿子如此不舒服仍要紧紧抓住父亲跳下去,直到被甩到了床上还使劲儿地抓着父亲的衬衫不放。诗人的父亲勤劳质朴而且生活并不轻松,他的手指曾经断过,手掌上结了厚厚一层泥巴。他喝了酒之后跟儿子的一通胡闹反倒让儿子感到亲切而并非讨厌,甚至成为诗人一生中难以忘却的记忆。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欣赏、翻译这首诗的同时,考虑到他们一定会有相关经历,即父亲与孩子的生活点滴和趣闻轶事,因此可以激发其阅读和创作热情,培养用得体地道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感恩的能力,同时将其他诗人创作的父与子的诗歌一同朗读,使他们在欣赏和比较的学习过程中仔细体味英文表达的魅力,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诗人的作品风格、社会背景以及创作特点。

二、诗歌与想象力

这里列举的一首小诗是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赫里克的《这儿安睡着一位漂亮的小孩》:

Here a Pretty Baby Lies

Robert Herrick (1591-1664)

Here a pretty baby lies

Sung asleep with lullabies:

Pray be silent, and not stir

Th’ easy earth that covers her[2].

这是一首很短的墓志铭。学生在朗读前三行时容易理解为诗人在描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摇篮曲伴随着她进入梦乡,祈求保持沉默,别去打扰她。然而读到最后一行 “别碰那覆盖其上的舒软尘土,让她睡得安详”时,马上会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想象和诗人想表达的情感大相径庭,从而给学生强烈的震撼。原来这并不是一个躺在床上安然入睡的婴儿,而是一个行将入土、躺在棺材中的女婴。那歌声不是母亲的安眠曲,而是教堂葬礼的悲歌。如果教师能够更深层次地引导学生,带着他们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让他们去充分领略英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会进一步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力。比如在这首小诗中“lies”和“lullabies”、“stir”和“her”的押韵,使整首诗歌更富于感染力。教师带领学生仔细阅读并深刻理解这首小诗的意境,会使其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作热情,由此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再如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罗伯特・路易斯・斯蒂芬森的《风》:

The Wi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 say you toss the kites high

And blow the birds about the sky;

And all around I heard you pass,

Like ladies’ skirts across the grass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I saw the different things you did,

But always you yourself you hid.

I felt you push, I heard you call,

I could not see yourself at all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O you that are so strong and cold,

O blower, are you young or old?

Are you a beast of field and tree

Or just a stronger child than me?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3]!

这首诗酷似儿歌却并非简单的儿歌,似乎是用孩子天真烂漫的口吻在和风对话:你是一头野兽呢,还是和我差不多的大一点的孩子呢?它采用抑扬格四音步、偶韵、叠句来烘托和渲染气氛,每一段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意象、多层次的画面、生动而又口语化的节奏、丰富的想象表现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为了将工具性教学和诗歌教学有效融合,教师应注重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强调以下诸要素,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同时兼顾五项基本技能的培养。

三、诗歌的题目与背景

题目是一首诗的核心,通常给出相关信息同时告诉学生诗歌的内容。例如,一首题为“Schoolville”的诗很可能是诗人对学校生活的一些感想。再如“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是诗人在一个寒冷而寂静的环境中对生活和人生的一些想法。学生看到 “The Man He Killed” 这个题目时马上就会想到,这首诗很可能是关于战争和谋杀的主题。“Loveliest of Trees, the Cherry Now ”,很可能是诗人由树林写到自然进而做出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读诗之前,一定要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猜测其最有可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诗歌,这对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思辨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大有裨益。

诗歌的背景对于理解一首诗至关重要。背景能够烘托气氛,亦会告诉读者诗人是在怎样的一种特定背景和环境下拥有什么样的心境。下面以美国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的《雪夜停在林边》为例: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Robert Frost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4].

在这首具有田园风格的诗中,诗歌展现的背景十分鲜明,在一个黑暗的雪夜,诗人在赶路时被湖边一片森林中的美丽雪景所吸引,不禁勒马驻足欣赏起来,对那个寂静的世界悠然神往,使得伴他而行的小马奇怪地摇起脖子上的铃铛,深邃的森林因此而更显幽静。主人公忽然想起自己还有信守的诺言要去实现,只好恋恋不舍地继续前行。当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如此美丽、动人的景象时,其内心深处也一定会被一种激情感染。这首诗采用的是四行连环韵式,末尾两行巧妙拟生重复,语言通俗浅显,有着极富音乐感的优美音律,并非简单写景,而是富有深刻哲理,因此能够激发读者强烈的愿望想要将这首诗朗读下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诗歌的意境方面有更深的领悟力。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背景和不同心境下创作出的诗歌风格迥异。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几个不同版本的较为权威的翻译文本,比如余光中、江枫和覃军的译文,让他们通过对不同译文的评价和鉴别来欣赏和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同时尝试翻译和创作诗歌。

四、 诗歌的形式

不同的诗人用不同的形式来抒发感情。 诗歌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叙事诗

比如前面提到的Bill Collins 写的“Schoolville”。

(二)抒情诗

下面这首诗是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冬日黄昏》:

The Winter Evening

T.S. Eliot

The winter evening settles down

With smell of steaks in passageways.

Six o’clock.

The burnt-out ends of smoky days.

And now a gusty shower wraps

The grimy scraps

Of withered leaves about your feet

And newspapers from vacant lots;

The showers beat

On broken blinds and chimney-pots,

And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A lonely cab-horse steams and stamps.

And then the lighting of the lamps[5].

这首诗表面是在写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字眼是在讲述作者的内心世界,但是所描写的冬天傍晚荒凉而破败的街区景象其实就是作者心境的真实写照。诗中的双关语“burnt-out ends”不仅指“燃烧尽的烟蒂”,而且指“乌烟瘴气的环境”,“settle”用于表现傍晚让人压抑的感觉,“steam”用来形容孤独的马儿因为奋力拉车而在寒冷的街角冒汗的形象。尽管这首诗本身没有整齐的韵律,但是达到了寓情于景的效果。

(三)写景诗

下面这首诗是英国浪漫主义奇才威廉・布莱克的《伦敦》:

London

William Blake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org’d manacl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ning Church appalls;

And the hapless Sold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

But most thro’s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 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6].

这首诗仅有十六行,却用生动鲜明的形象、极为简洁而又通俗易懂的文字、最有力的笔触,描述了处在动荡的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从商业公司大肆霸占土地、成千上万扫烟囱孩子的哀号一直到黑夜伦敦街头年轻的诅咒,触及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家庭等各个层面的本质问题,极其深刻,发人深省。诗人不仅怀着真挚的同情心,而且发出了愤慨的呼声,预言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相比较而言,同样是在描写伦敦,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湖畔派魁首威廉・华兹华斯笔下的景象却迥然不同。

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September 3, 1802

William Wordsworth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Dear God! 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7]!

华兹华斯在诗中所描绘的是在威斯敏斯特桥上远眺清晨的伦敦所看到的景象:大地无处呈现更壮丽的景象:气象万千,如此沁人心脾,倘若漠视,必然心灵麻痹。此刻都市宛如披上晨装……。伦敦依旧沉睡,朝阳放射金光,河水潺潺流淌,一切如此静谧安详。这首精美的十四行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音韵优美,节奏舒缓,完美地表达了庄重而恬静的情感。

教师由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欣赏和学习诗歌创作当时的社会背景所带来的不同情境。诗的特征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如意象、象征、隐喻、博喻、转喻等,加上排比、对照、反衬、偶句、双关语、转折和衬托等修辞手法和技巧,从而构成绝妙而独特的意境。教师如果能够将不同流派、时代、背景、风格、性质的诗歌介绍给学生,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来教授他们学会通过倾听、跟读、鉴赏、背诵和翻译,甚至可以通过尝试自己创作诗歌并进行朗诵和赏析,不断体会诗歌的魅力所在。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教师提供的诗歌将会是其第一次严肃地面对文学欣赏中较难的一步,因此教师如何选择较为经典的、难度适中的诗歌让学生细细品味和欣赏至关重要,并且会很大程度上促动和改进诗歌教学。

笔者希望通过尝试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引入诗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感,对语言精华的鉴赏和学习能力,同时兼顾五项基本技能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英语语言学习中不断提高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期在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并以终身学习为目的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深层次理解和持续性英语语言习得。

[参考文献]

[1]Nina Baym.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M].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Inc., 2003.

[2]Snyder, F. B. & Martin, R. G. A Book of English Literature [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33.

[3]陈家宁.英美文学原著导读[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4]Kirszner & Miandell. Literature Reading, Reacting, Writing, Fifth Edi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5]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父亲节小诗歌范文6

关键词:比较阅读;创设;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53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常有这样的现象:面对精彩的片段、经典的文段,教师兴奋不已,学生漠然视之;教师讲得激动,学生反映平平。可见,学生对优秀的文学作品体验感受不深,没有基本的美的体验,也就无从谈审美鉴赏探究创造等。教师如何激发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时的审美体验,进而进行鉴赏探究呢?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无论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丰富情感,还是感受思想魅力,比较阅读的巧妙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深入阅读文本的一条途径。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鉴别中体验的生成才深入。

而所谓的“比较阅读的创设”,不是简单地找相关的文学作品作横向或纵向等角度的比较;而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在全面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有选择地通过缩、删、改等方法,切中肯綮地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这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一种开发,也是教师有意识地研究“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下面,笔者就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缩

倡导“本色语文”教学的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他在引导学生学习《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时,将全文内容浓缩成几个句子。黄厚江老师说:“我读《阿房宫赋》,反复读反复读,越读越短,读到最后呢,这篇文章只剩下几个句子,我大胆地把它缩成这样一段话”,即: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黄厚江老师吃透了文本,居高临下,通过“缩写”全文,用一小段文字提领起了对整篇文章的解读。褚树荣老师高度评价黄厚江老师的课:“通过我(黄厚江)与杜牧比文章,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写作意图以及新的启示。……围绕这段描写,有了整体感知,有了思路梳理,有了主旨概括。”的确如此,笔者认为黄厚江老师的这一小段缩写就是有意识地创设比较阅读。黄老师对文本理解的透彻自不必说,想必黄老师对学情也有更深入全面地把握,在此基础上,创设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文章理解渐次深入的过程,也是其审美被唤醒、被激发的过程。黄老师的教学不是告知、讲授,而是在比较阅读的创设中,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对文本的理解、审美和探究。当学生在比较中,一下子发现文本的魅力之所在时,他们就会积极深入文本,鉴赏探究,兴趣盎然。

二、删

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林林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夜归鹿门歌》,则通过删减诗句改诗的方式,创设了比较阅读。

学生初读这首诗,普遍感受是“本诗并不出采,语言非常平淡”,甚至质疑这首诗的价值,这是真实具体的学情。而我们知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孟浩然的诗歌风格“语淡而味终不薄”。孟浩然的诗歌如《春晓》《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等,都呈现不事雕琢、清淡简朴、含蕴深远的特色。体悟“朴素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深远情思”,是这节课教师的着力点。如何引导学生品味看似平淡语言中淡远深致的感情呢?不是教师简单告知学生,教师要做的是通过恰当的方式,牵线搭桥,引导学生发现。在品读环节,林林老师做了这样的处理: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删掉了有底纹背景的四句后,诗歌改写成了四句小诗: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幽人自来去。

将改诗与作者孟浩然的诗进行比较后,学生认为删改后的诗不好。因为他们发现诗歌缺少了画面,缺失了景物,也就无法缘景明情。学生突然间恍然大悟,发现了原诗作的妙处,从而有意识地深入研读诗句。学生通过品读诗作,能体会玩味“亦”“开”“忽”等重点词的意蕴,比如从“开”字中品读出月光照亮了岩扉、松径,也照亮了一条路,照亮了心;从“忽”字中体味到作者惊喜的心境,认为庞公栖隐处是作者`魂的归宿。同时,学生能置身诗境,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解释诗意,从而缘景明情,体味到诗人要追寻超脱俗世的隐逸之路的人生志趣。

可见,创设比较阅读是非常好的“点醒”思维的方式。这堂课学生的思维逐渐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可谓渐入佳境。思维被激活,兴趣被点燃,最终深入体会到这样一首看似平谈的小诗中深致的韵味,真正体会到孟浩然诗歌的一大特色――“语淡而味终不薄”。

笔者认为,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比较阅读这一环节,对于课堂生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试想,当学生对这首诗的阅读体验是“本诗并不出采,语言非常平淡”时,教师仅仅通过讲解,试图告诉学生本诗的魅力所在,想要扭转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认识,此时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被动进行诗歌的品读鉴赏,效果定要大打折扣;而通过创设比较阅读,学生自主发现诗歌魅力,自觉进行审美鉴赏:两种方式比较,效果不言自明。

三、改

笔者在教学马尔克斯的《礼拜二午睡时刻》时,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阅读质疑。收回疑点反馈,经过整理分类,有多达23位学生都提到“为什么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后来头上竟又冒汗了”这个问题。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母亲与神父”这个片段中的36-42段,体会母亲的心理和情感。为了激发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心理和情感,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如果以小镇居民等世俗人的眼光看,母亲与神父的这场交涉中,母亲会有怎样的神态、反应”,并给出改写提示:

(原文)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

(改写提示)神父打量了女人一眼。女人……神父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女人……

W生经过思考,认为如果儿子是小偷,那么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该脸红的是母亲,该冒汗的是母亲,从这个角度看小说中的描写似乎有点反常。根据学生的理解,笔者将42段的改写呈现如下:

(改文)神父打量了女人一眼。女人有些不安,目光在躲闪,女人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神父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女人支支吾吾,闪烁其辞,女人开始冒汗了。

原文与改文进行比较,学生体会到小说中情节设置的妙处,他们阅读品味、鉴赏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之后课堂上学生品得有滋有味,如学生体会到:

“‘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以及‘不动声色地说’,表现出母亲的无所畏惧”。

“当女人说她是小偷的母亲的时侯,神父‘打量’了女人一眼,‘打量’是带着有色眼光看的;而‘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这个神态中可以看到母亲的坦然。之后母亲‘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在母亲这种不断的“逼压”之势下,神父脸红了、冒汗了,出现了反常态的表现。”

“神父代表着宗教、救赎、拯救,从这个角度讲,神父眼中应该是众生平等的。但当女人说她是小偷的母亲时,神父‘打量’了女人一眼,‘打量’即上上下下地在审视。就在母亲坚定、无所畏惧的目光‘直直地盯着神父’的时侯,神父的内心在‘直直地’‘盯’中开始变化了。他脸红了,甚至冒汗了,他感觉到应该用一种平等的心、宽容的心去对待这个女人。”

另外,通过改词的方式创设比较阅读,在指导朗读中也可以尝试运用。比如,学白的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画面的震撼感。如果我们承接上两句“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将这几句改成“列缺兮霹雳,丘峦兮崩摧。洞天兮石扉,訇然兮中开”。改文与原文一比较,学生马上意识到要读出四字短句的效果,在语音语调上要调整,从而体会诗句中天崩地裂的震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