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课堂范例6篇

高阶思维课堂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1

高阶思维培养视角下的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思想,是为了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能自己了解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过程、做好学习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高阶思维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1]。

一、布鲁姆式教学概述

布鲁姆式教学理论,又可称为掌握学习理论,这套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制订一个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师在课堂中要控制课堂教学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动态评测学习结果。

二、高阶思维培养视角下布鲁姆式教学

高阶思维能力,是指应用较高的认知水平来认知事物的一种能力,它的认知目标为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的方式来看待事物。如果要应用高阶思维培养视角来开展布鲁姆式教学,就要应用布鲁姆式教学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现状

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存在外部因素调动单元化、内部因素调动缺失化的问题。比如部分教师在应用布鲁姆式教学时,会制定一个统一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会应用灌输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知识,当学生不愿意达成学习目标时,他们就不能通过学习过程培养高阶思维水平。

四、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难点

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调动学习者、教师、社会资源(含网络资源)来共同营造一个学习环境。然后应用提出学习目标、促进学习过程完成、做好多元评估这三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优化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使教学目标可以全面达成,是设计的难点。

五、布鲁姆式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提出

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呈现英语的知识。比如学生可以把第三人称的文本转换为第一人称的解说词、可以把它转化为多人英语交际对话等。学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以任务为目标进行学习。当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了解这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然后在掌握这段英语视频中的文本内容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二)学习模式实施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探讨的方式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完成任务分配。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发现合作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拟订合作学习的规则、应用规则来维持学习的秩序。

(三)教学形态把握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规划、完成学习内容。比如教师可鼓励C层次的学生完成文本的词汇、语法、句型学习;鼓励B层次的学生分析写作体裁的特点、分析文本的框架、完成读写训练;鼓励A层次的学生找到有趣的学习任务。低层次的学生可以向高层次的学生请教、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向低层次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共同分享学习的喜悦。

(四)知识结构形成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资料、工具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e累英语知识,结合学习的成果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思维水平。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多媒体软件整理文本字幕,作为学习材料;应用WORD软件记录和保存文本;应用思维导图软件来学习文本中的词汇;应用发散思维来拓展词汇学习的覆盖面积,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

(五)学习关系建立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2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教学;心理

如何开创新的教学模式,组织安排好每一单元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在解剖学每一单元教学活动中,学生思维注意力具有较明显的“思维分散”、“思维集中”和“思维疲劳”三个心理变化阶段。每个阶段持续时间和表现,可因学生入学时的层次以及社会经历不同而有较大差别。教师根据这些心理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本文予以探讨的课题。

1 思维分散阶段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分散阶段是学生在每一单元(节)教学活动开始后数分钟内,为课前诸多方面思维活动的延续和表现阶段。也是教师将学生分散的课前思维注意力向思维集中转移的教学诱导阶段。思维分散阶段的心理变化和表现因学生的年龄、学历和学习进程不同,教学诱导的方法也不同。

1.1 学习解剖学初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方法

解剖学是新生入学后,首先学习的基础课之一。新生对解剖学缺乏正确了解和认识,常常把“解剖”、“尸体”和“死人”等概念和想法与某些影视、小说中的恐惧场面相联系。许多人又没见过尸体,因而新生在学习解剖学初期,较普遍存在着神秘、新奇、紧张和害怕心理。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恶心、头晕、心悸等反应。尸体、标本及模型成为分散新生课堂思维和注意力的重要因素。这些心理变化,一般是中专生比本科生明显,女生比男生明显。针对新生心理特征,教师应在每一单元课程开始时,首先充分利用新生对新奇事物感兴趣的心理,选用生动的语言,新颖的方式和引人入胜的话题,将新生对尸体、标本猜测的思维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主题上。如:用“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一俗语,以观看健美比赛中做不同的动作出现不同的局部隆起的肌肉为题,引出首次接触尸体的教学内容―肌学,以此将其注意力转移至学习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上来。其次,交代本次课及每一章节的学习目的和方法,使其清楚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从而增强学生思维活动的调控能力,自觉排除各种干扰,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主题思维。同时,教师要亲手触摸标本和尸体,用唯物主义观点消除学生怕尸体、怕脏的紧张心理,使其认识到尸体或标本是他们学习的“好伙伴”、第二个“老师”,进而达到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淡化或消除尸体标本对思维干扰的目的。

1.2 学习解剖学中、后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学方法

随着解剖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尸体标本的适应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一部分学生在每单元课堂教学开始后的数分钟内,继续进行课前(外)的非本次教学思维活动的现象逐渐表现出来。如:上课后,有的学生思维注意力还停留在相互议论某些问题或继续课间活动的现象,照例阅读报纸杂志、说笑等。针对学生这些心理变化,教师采取一方面能开发学生智能、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又能把学生思维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中去的一些教学诱导方法。如:提问前次教学内容或承上启下的思考题;以设问方式开始新章节;引用与本次课程相关的小病例、小故事等。切不可“开板就唱”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每一单元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学生思维注意力较普遍存在着由分散状态向高度集中状态转移的过程。掌握这些心理变化,选用正确诱导方法,是搞好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2 思维集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集中阶段是学生在每一单元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高度集中阶段。也是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阶段。该阶段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已由分散状态转变为高度集中状态。学生的思维积极而活跃,注意力集中、接受事物快、理解能力强是主要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影响学生思维注意力的唯一因素。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这教与学的“黄金阶段”,采用生动语言、肢体语言以及各种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动手、记忆能力。如:脊柱一节中,为了讲解脊柱发生四个生理性弯曲过程,婴儿逐渐抬头形成颈曲,站立形成腰曲这一形象板图,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又以右手握拳呈心脏状,置于左胸前区,讲解心脏外形之心尖、心底、三个缘和两个面。更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演示心脏收缩过程,左右房室口的瓣膜关闭时乳头肌牵拉腱索防止瓣膜翻入心房的动画特技,提出二尖瓣复合体和三尖瓣复合体的概念等。精讲“三基”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本次主要教学内容在该阶段顺利完成。切忌在无关紧要问题上纠缠不休,更不要海阔天空、漫无边际的讲述与本节课无关的课外事例;切忌在多媒体使用时的照图宣科;切忌无板书的夸夸其谈。应做到教师与学生,语言与板书、图示等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听则有其理、记则有其序、习则有其据。为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做好充分而严谨的组织和安排,杜绝“跑题”等现象发生。

3 思维疲劳阶段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

思维疲劳阶段是学生在下课前5~10min内的心理变化阶段,也是课堂教学收尾阶段。学生大脑由于经过较长时间的高度运转,其兴奋性会逐渐下降,兴趣也逐步减弱,继而出现种种思维疲劳现象。如不断变换体位的躁动,心不在焉的东张西望,疲倦性的哈欠等等。学生的年龄、素质、文化基础的不同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得好与差,决定“思维疲劳”出现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本科班严谨而活跃的课堂教学,思维疲劳出现得较晚,表现也不明显;而中专、专科学生则出现较早。特别是那种松散、呆板的教学过程,还会引起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怎样安排、利用课堂教学的最后十分钟,搞好课堂教学收尾工作,本文认为:在每一单元(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将结束之际,就应注意“思维疲劳”问题,适时地转换授课方式,使学生以新的思维方式去替代已疲劳的思维状态,从而减少或消除“思维疲劳”现象的出现。其教学方法可酌情选择。①将教师主讲转变为学生讨论分析为主。如:在淋巴一节中,提出“胃癌细胞经淋巴转移至肺的途径”,静脉一节中,提出“晚期肝硬化患者出现呕血、便血的原因”等。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最后总结。②将叙述式教学转为提问式教学。如:“酒肉穿肠过”的器官名称的趣味性提问及上、下肢骨在形态、关节构造和肌肉配布等方面有哪些异同。③将纵向知识传授转换为横向联系。如:脉管系与各部器官之间的连通关系和生理作用等。④在传统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及时介绍科学前沿动态,如:运动系统授课内容完毕后,讲解相关的骨、肌腱等组织工程学新知识,以达到开阔视野、消除疲劳的双重作用。上述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因地制宜的选用,不仅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消除“思维疲劳”,而且又能消化和巩固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3

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课堂练习的实效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的无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数学课堂练习是否科学合理是每一位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从学生"学"的角度,正确把握课堂练习的"量"与"度",如何合理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摆上了议事日程。

1通过课堂观察,了解课堂练习的现状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课堂练习是教学检测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曾经听了本校(省四星级高中)10节数学课。对每一节课的课堂练习进行了观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每班期中考试为第5、15、25、35、 45名的同学的课堂练习本进行了统计。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相关汇总和整理,得到(1)从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看新课中的练习时间最多,课后的练习数量最大,但所用时间不是最多,说明学生练习时平均每题所用时间较少。(2)从学生的参与度看是在上课刚开始的几分钟的练习中"非投入"的百分比是三个时段中最多的,在新课中练习的"投入"的百分比是三个时段中最多的,"非投入"的总百分比占了所有的五分之一,说明总体的"非投入"率不低。(3)从各时段学生的完成情况显示了学生练习的完成的基本情况是总体上以"良"和"合格"为主。(4)从练习的层次设计上看数量的设计上以基础巩固为主,学生练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完成基础巩固题,对拓展创新的题目在练习的量和时间上不够。

2研究结果分析,找出课堂练习的不足

基于对课堂实际的观察,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学生课堂练习的状态和方式,了解他们练习的效果,因此,结合学生课堂练习实效对数据研究结果做进一步深入思考:

2.1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题量密切相关,题量太大导致学生"熟能生笨"。

做数学题是学生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方式之一,恰当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过多的题量只会让学生疲于奔命。

2.2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频率密切相关,练习切入得太频繁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新课的问题情境阶段,频繁的练习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构建知识阶段即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学生在了解相关的概念和定理之后,接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例习题以达到掌握概念和定理的学习目的,学生对此时的例练题需要"细嚼慢咽",学习了新的内容之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所变化,此时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所学的新的知识进行反思,进而"消化吸收",因此,这一时段的太紧凑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2.3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指向性密切相关,指向性差导致学生机械模仿,思维度弱。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模仿练习阶段、变式练习阶段与综合训练阶段。"不管是新授概念课还是习题课,学生的课堂练习在基础巩固阶段上花了绝大部分时间,在拓展创新思维方面练习的时间相对较少。模仿练习固然重要,但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模仿练习的时间过长必然缩短变式练习阶段与综合训练阶段的时间,从而无法训练学生灵活运用法则、定理的迁移能力,无法"促使心智操作方式从动觉经验上升到理性水平",更无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理性思维阶段。

2.4练习的有效性与练习的针对性密切相关,设计不合理导致"学困生"与"优秀生"差异大。

"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上基础差,学习能力较弱,练习的针对性差加大他们做练习题时正确理解题意的难度和运用认知策略的盲目性。有的老师上完新课后,就课本或学案上的练习题顺序依次练习下来,这样的练习可能不是针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可能只针对于"优秀生"设计的,因此,练那些题,针对于哪个重点,哪些学生,我们教师首先要心中有数。

3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提高练习有效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增强练习有效性策略研究这一主题是为了转变传统"以教师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走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从而构建灵活多样的数学课堂模式,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提供时间和空间。

3.1精心设计,合理选择和配置练习题。

练习题的选择必须符合新课程里念,符合高考对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新课前的练习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采取课前自主练的形式,以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新课中的练习旨在用于巩固新知识,除了设置典型的例题解答练习之外,可设置例题的变式训练,以克服思维定势,摆脱机械模仿。新课后的练习旨在对知识掌握的反馈和知识的迁移应用,此时练习的设置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探索性和灵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调控环节切入,掌握练习时间。

在课堂上师生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在哪个环节进行练习,练习的时间是多少,是由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取决的。在新课中的练习是学生参与度相对较高的时段,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是学习新知识的兴奋点,此时的练习切入可相对于其他时段较多一些,练习的问题可从不同角度设问,环环相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层次。

3.3在练习中走进学生,引导学生发现和反思。

学生练习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在练习阶段是经历吃透知识、体会知识、运用知识的关键时刻,学生此时的思维和计算过程完全真实,是课堂生成的一部分,掌握学生在练习中的学习状态是老师进行下一环节教学的基础。因此,在练习中老师需要走进学生,关注学生练习的过程。关注"学困生"的解题过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实", 关注一般学生的解题过程,使他们尽量一题多解,注重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4

一、课程执行力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918年,美国课程理论学家博比特将科学管理的方法应用于课程研究中,并出版一本《课程》。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提出了一种纵向的课程观,亦即课程自上而下存在的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或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等,体现了教师在课程体系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教师课程执行情况与国外的表现很相似,国家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室上课的指导用书,教师要严格的按照教学规程操作,导致课堂教学刻板。2004年,崔允t教授提出了“课程执行力”一词,此后该词在教育领域才开始广泛应用。

二、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课程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省市的30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得出的结果表明: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46%的人感到力不从心;教学中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感到困难的教师大约占44%;认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常会提出自己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大约占35.7%。一系列的数据表明,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与新课程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对新课程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因此,教师课程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三、新课程改革中的先进理论支撑

1. 新课程标准。

(1)调整课堂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制定准确得当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发挥三维目标自身的要求,还要注重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多方位整合。

(2)调整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将学生定位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是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尽情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

(3)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努力做到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关注其个体差异性,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还要指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探究真知的勇气和信心,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大力加强信息技术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让硬件设备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多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的方式,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2. 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在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1956年提出进行教育目标分类时,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分为六大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前三个称为低阶思维,后三个被称为高阶思维。我国学者在研究高阶思维的相关资料后,给出了“高阶思维”的定义,指出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主要由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问题求解、决策这些能力构成;高阶思维在教学目标分类中分析、综合、评价表现为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

高阶思维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而运用探究、发现和研究型学习的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案例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等,有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3. 智慧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变革进步,这势必对我国的教育带来冲击,通过技术学习,帮助学生通过技术学习,改善学生学习环境,使他们掌握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与生存方式,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动教育教学的发展。

目前,国外不断提出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概念,智慧教育由此演变而来,教育界继而提出智慧学校、智慧教室、智慧学习等概念,并开始相关的探索与实践。

智慧教育相对应的就是智慧学习模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是线性思维、文本优先、机械学习、基本技能、从学校学、线性处理、印刷教材、结构化学习;而新一代学习者非线性思维、图形优先、协作建构、高层次思维、从社区中学习、并行处理、网络课程、非结构化学习的方式,学生自己就可以将知识梳理出来,给予学生任务及知识,让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不足,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知识讲解。

四、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的有效措施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革,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大量投入,学校开始进行信息化标准建设,微机室、电子备课室、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录播教室,班班通多媒体教学等环境的搭建,为学校信息化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身为信息技术教师,硬件建设完成的同时,更加深入思考如何如此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教学应该如何开展,提高教师对课程执行力的有效措施。在进行大量资料学习之后,总结内容如下:

1. 强化课改理念。从前面的内容可以了解到,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十几年里,教师对新课改是又爱又恨,爱其可以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新型人才,而恨在于如何将新课改的要求与教材融为一体,变成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既能对其学习内容有所依靠,又能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创造、创新。要深刻抓住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专注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深刻理解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确立;信息技术教师要深入学习新课改知识,将知识吃透,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专业素养。

2. 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在是传统的教教材的状态,而是用教材教,即教材衍生为教学的一种途径和手段。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将教材内容进行重组,以生活中相联系的专题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找到答案,然后再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内容的升华。

3. 重视三维教学目标和课程实施能力。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课程执行素质之一,新课程强调教师三维目标中执行课程,而现在教育又出现了高阶思维理论、智慧教育理论。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材理解的基础上,将教学设计融合高阶思维的理念和智慧教育的先进理念进行课程设计,设计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电子白板技术、翻转课堂技术等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教学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真实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进行高阶思维课堂的训练,为终身智慧教育而奠基。

4. 完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机制。一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本节课堂是否以学生为本,教师在课堂上是讲授者还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是否真正感受到真实感,学生是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创造性地得到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个性特点,是否符合课程内容的深度设置等等,是否在课堂上能够体现德育的观念,是否将教书育人深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5. 重视课后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研究。授课后的教学反思尤为重要,教师要对课程的内容、课程目标以及教学过程、教学效果、重难点内容的突出与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记录,进行反思如何突破、如何完成,同时要进行教育叙事的书写。所谓教育叙事就是教师自己教学过程中留下印象深刻的、鲜活的教育事件,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书写的形式。教师通过教育叙事,可以运用自身认可的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等教育价值观念来解决实际课程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思课程目标达成的程度等等。

6. 信息技术教师要增强学习意识,做自我更新型教师。吉林省电教馆在2014年上半年,下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到,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学习各种新技术,转变思想,更换观念,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5

关键词:英语专业精读课;课堂提问;提问艺术

良好的教书艺术莫过于娴熟地使用问题。课堂提问是英语精读课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精读课教学效果。

一、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提问现状

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以阅读为重点辅以听、说等各方面,涵盖全面的英语技能知识。当前,许多精读教师对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缺乏艺术性。有些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问法单调,只能置学生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类型

1.了解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是老师为掌握学生对事物的了解情况。

2.体验性提问。这类问题主要针对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3.预测假设性提问。这类问题要求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做出预测或推测。

4.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根据课堂需要,教师对学生已学知识或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的提问。

5.理解性问题。这类问题可检验学生对材料所提供的重要事实或特定细节的掌握情况,也可训练学生迅速获取重要信息的技能及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及短语的能力。

6.推断性问题。这类问题是针对文章的引申意义、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而提出的。学生需根据文章提供的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

7.分析性问题。该类问题学生需将有关的信息一点点地挑出来,把它们与整体意义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

8.综合性问题。该类问题要求学生把文章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拼凑到一起,进行综合加工,形成新的观点和看法。

9.评论性问题或观点性问题。该类问题就是对文章的内容、观点进行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陈述其理由。

问题的种类很多,都对课堂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每次课都应包括所有类型的问题,具体采用哪种形式的提问,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

三、如何艺术性设计英语专业精读课堂问题

一般来说,专业精读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热身阶段、课文处理阶段、课文处理后阶段。三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所设计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1.热身阶段

热身阶段是总体式教学的重要一环,主要目的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接受新知识做好准备。因此这一阶段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趣味性,体验性,可说性。如笔者在上英语专业《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text 1 the teddy stoddard story 时,就采用了如下类型问题:

1)观点性提问

what qualifications a good teacher should have ?

2)了解性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 american educational system ?

3)体验性提问

what is the happiest experience you have ever had in your life ?

4)预测假设性提问

suppose you are the teacher, what will you do ?

以上问题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课文处理阶段

课文处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关键所在,课文是文化背景、词汇、语法、篇章等知识的载体。通过课文处理,要求学生能把握课文基本思想和篇章结构,了解作者思路等,具有语篇理解能力。这一过程中,老师需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问题主要有以下类型:

1)理解性问题

what does the sentence mean ?

2)综合性问题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hird paragraph ?

3)分析性问题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where/when… ?

4)推断性问题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 ?

5)观点性提问

what’s your opinion on the attitude the teacher towards teddy stoddard ?

这个阶段思索性问题策略的持续使用可保持学生高度注意,使教学相融,加强师生交流。

3.课文处理后阶段

在课文处理完成以后,设计一些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复述课文、总结中心思想、课文场景表演、课堂辩论、小组讨论等进行巩固,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这一阶段的问题应与课文密切相关。有以下类型:

1)综合性问题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

2)分析性问题

what’s the style of the text ?

3)推断性问题

what kind of career would you like to do ? why ?

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让学生发挥想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培养其思维和应用语言的能力。

四、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艺术应注意的问题

1.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问题要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教师有艺术的提问,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振奋感情、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在课堂上应时时体现出爱。给予每个学生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以肯定为主,肯定其勇于回答、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3.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突出主体,引导思索

设计的问题要能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发现原因,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少提“封闭式”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展开讨论并充分让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

4.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

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教师要注意在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引起他们的共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不断拓展知识。

5.专业精读课堂提问要陶冶学生情操

培养的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讲究艺术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提问艺术在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帮助学生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课堂范文6

关键词: 教学效率 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简单理解,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最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策划每一堂课,向课堂要质量,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提高认识,始终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精心策划每一堂课和每一阶段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给学生应有的思维空间。

一、深刻认识、认真落实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前提

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必然使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而肤浅的认识,势必会使一些本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乃至教育方针成为口号,落不到实处。十年来的物理教学,特别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不断总结以前教学得失的基础上,我始终坚持以“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把课堂还给学生”为指导。

1.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有人这样认为:班上有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就说明我的课上好了。我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应该怀疑几个优秀学生或许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比较聪明,而聪明的学生只需要教师稍微点拨就掌握知识了,并不能够作为我们的功劳;只有让学习差的学生普遍都进步了,才能够说明课上好了。我们应该用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成败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歧视后进生,相反对学困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辅导,让他们更有信心。

2.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物理教学特别强调探究式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们往往害怕给学生讲不细、讲不清楚、讲不深刻,害怕自己的内容上不完,于是便滔滔不绝一讲到底,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了;学生也只有从上课紧张到下课,没有收获。我认为,教师更多时候应该走下讲台,从掌握知识的过程到对知识掌握的反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学习,这样,既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又能让学生轻松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精心策划每一堂课和每一阶段的教学是关键

每一节课该怎么上,怎么上好,每一阶段的教学如何组织,都得经过精心准备。

如何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每一堂课的组织从情景的创设、知识的探索到知识的应用都必须进行精心思考,结合所学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练习的情景,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视听、观察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养成动脑实践,主动地去探索、研究的习惯,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获取过程或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思维过程。我对一节课通常是这样安排的:课前回顾(框架式地回忆上一节或上一章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系统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果展示(可以是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自己收集的利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合理地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从知识的应用中感受掌握知识的乐趣);探索新知识,通过精心的课前准备,教师着重对重要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进行点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应用,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

组织好每一个阶段的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尤其是毕业班的后期复习工作,必须精心构思。近几年来,我一直采用以下的复习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构建知识框架阶段,让学生初步做到“心中有书”。首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通过小组内集体看书,列出各章节的提纲,再和其他小组进行对比,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概括提炼。第二阶段,基础训练阶段。通过组织与教材同步的典型的基础训练题,对基本的知识和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练习,让学生将问题的解决放回课本知识中去,进一步让学生熟悉教材,同时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综合训练阶段。结合考纲,通过组织典型的综合训练,加强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综合应用的理解。第四阶段,检测反馈、查漏补缺阶段。组织2-3次的检测和分析,通过每一次检测,进行认真的分析,激励学生不断提高。

三、精讲精练是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