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范例6篇

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

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范文1

[关键词]家庭教育;父母教养方式;升级成绩

[中图分类号]G0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79-04

[作者简介]冯帆(1989―),女,河北蠡县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

一、研究背景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家庭教育的结构中,父母教养方式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外大量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生涯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升级考试作为中学生的一次大规模、正式的考试,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关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的升级成绩有什么关系,何种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这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

二、基本概念界定

父母教养方式:Darling和Steinberg认为“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情感的一种组合形式,它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升级成绩:指学生在升级考试中获得的成绩。本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三中学为例,因此以该中学八年级学生的升级考试成绩作为升级成绩。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什么类型的教养方式才能够促进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进而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促进学生升级成绩提高提供实用性建议。在此基础上为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二)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抽取的样本是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三中学八年级16班、17班、19班的全体学生,共计270名。向这些学生发放调查量表270份,收回量表270份,有效量表260份,占总数的96.26%。

(三)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次研究使用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作为研究工具,用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岳冬梅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个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量表包括六个父亲因子:父亲情感和温暖及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和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五个母亲因子:母亲情感和温暖及理解、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母亲拒绝和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被试。量表采用的是Likert四点计分方式:“从不”记1分,“偶尔”记2分,“经常”记3分,“总是”记4分。然后按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将各个题目的得分相加,得到不同教养方式因子的总分。分数越高表明父母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程度越深。另外,我们还在调查中增加了生源地等基本信息,以使调查更加贴合实际。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升级成绩进行了相关显著性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一)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Ⅰ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1可以发现,父亲、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Ⅰ,即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之间差异显著,且呈正相关。也就是说父母的这种温暖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人是社会性、群居性的高级动物,对情感中的理解与关爱要求得更多,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受压抑的人来说,理解和关爱更为重要。升级考试是学生人生中经历的重要事情之一,他们在面临升级考试的时候,承受着来自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得到自己身边的人的理解、关心,会使他们情绪上感到愉快,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Ⅱ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2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Ⅱ,即惩罚、严厉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显著,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Ⅱ,即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差异不显著。也就是说母亲的这种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作用很小。

分析认为,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如果他们犯错误的话,就绝不会宽容。这种不放任自流的态度是对的,但是总是抓孩子缺点,批评孩子,教育效果不一定好。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他们都比较希望获得肯定和赞美,那些缺点比较多的学生更是如此。如果总是受到批评,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落,心理上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逐步丧失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对学习丧失兴趣。所以父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

另外,父母不能过度保护孩子,应该把目的和结果统一起来,绝不能盲目地去爱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需要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自由,过度干涉只会让他们产生厌烦情绪,这种情绪带到学习中自然不会对成绩提高有所帮助。所以,母亲这种过度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的作用。

(三)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Ⅲ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3可以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Ⅲ,即过分干涉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不显著,呈正相关。父亲这种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Ⅲ,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显著,呈负相关,即母亲的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

从中学阶段开始,青少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思想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在这个时候,他们常常批判性地看待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不再相信之前所谓的“权威”。父母应该重视他们这种思维发展上的新特征,不能因为他们经常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故意干涉甚至压制他们,这只会增加他们的逆反心理。父亲的过度干涉极有可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反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

另外,青少年都是有上进心的,如果总是受批评、挨罚,他们的情绪就会越来越低落,逐步丧失自信,最后以至于“破罐子破摔”,升级成绩自然不会提高,所以母亲的拒绝否认不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

(四)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Ⅳ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4可以得出,父亲教养方式中因子Ⅳ,即偏爱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显著,呈正相关,即这种教养方式利于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Ⅳ,即惩罚、严厉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间差异不显著,呈负相关。即母亲的严厉惩罚,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不明显。

分析认为,在中国家庭观念中,一般是严父慈母,可是父亲的偏爱,会为孩子的身心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尤其是在面临升级考试这种人生中的巨大挑战时,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父亲的偏爱和母亲的关心,是有利于学生缓解压力,促进升级成绩提高的。

(五)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Ⅴ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5可以得出,父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Ⅴ,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生升级成绩的差异不显著,呈负相关,即这种父亲的这种教养方式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影响。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Ⅴ,即偏爱被试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差异显著,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母亲的偏爱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

自古以来,在中国式家庭中,父亲大多扮演“威严”的角色,这俨然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父亲对孩子的一般性严格管教,在孩子眼中是可以被理解、接受的。

母亲大多扮演温柔的角色,是孩子心灵温暖的港湾,母亲的关爱能给予孩子信心和勇气,更何况,对于面临升级考试的孩子来说,他们这时对情感、理解、关爱的感受能力是极其强烈的。母亲的偏爱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力量、自信心去迎接中考的挑战。所以母亲的偏爱教养方式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

(六)父母教养方式中因子Ⅵ与升级成绩的相关分析

根据表6可以得出,父亲教养方式中的过度保护因子与学生的升级成绩差异不显著,呈正相关。即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学生升级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作用。

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在生活中是需要一定保护,可是这是有度的。他们应该有自己的经历和磨难这,样才能得到进步、成长。而且这时候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需要的是更多属于自己的空间。父亲这时应该一切从孩子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供其所需即可。另外,在中国式家庭中,父亲本来担任的角色是严父,过度的保护在孩子内心深处是不被认可的,这可能会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学生在这种特殊的成长时期,需要的是更多心灵上的自由。所以,父亲的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升级成绩的。

(七)生源地与升级成绩的方差分析

我们对生源地与升级成绩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根据表7可以发现,生源地差异因子与学生升级成绩差异不显著。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近些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也涉及农村教育,即完善农村的教育设施,提高农村的师资力量,更好、更全面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使得农村孩子能够更好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且获得与城市孩子相当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有很大进步,父母有更好的经济条件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无论男女都有权上学,而农村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渴望更加强烈。所以生源地差异对于升级成绩提高的影响不明显。

六、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笔者认为父母应以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施教。也就是说,当孩子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们,使其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理解;面临困难时,使其能切身感到来自父母的支持。相应的,笔者反对父母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也反对父母采取埋怨、不管不问的教养方式。

(一)正确运用奖惩法

表扬奖励是一种有效的、重要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好,可以激励孩子不断进步。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批评惩罚。要明确批评、惩罚孩子的目的,批评、惩罚必须公正、恰当,只有真正做到公正、恰当,孩子才会感到家长的批评、惩罚是关心和爱护,才能端正态度,好好学习,提高自己的升级成绩。

(二)运用多种方法理智施爱

家长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应该理智地爱孩子,爱而不宠。同时,教育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能总是迁就孩子。在教育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建议家长多采用说服的教育方法,即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教育孩子。这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更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具体有谈话法和讨论法两种。与孩子进行谈话时,家长一定要确保自己的思想观点是正确的,这样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使孩子明白道理,还有助于孩子知识和能力的增长。

(三)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实际出发

我们反对“揠苗助长”这种欲速则不达的教育方式。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水平,遵循学科知识的发展顺序,从浅到深,逐渐提高要求。这是经历过长期实践标准检验的真理,家长要想全面贯彻这种教育方法,要根据孩子各方面的特征来帮助、评判他们取得的成绩。不要操之过急,要明白只有扎实的学习才会让学生经久不忘。

(四)注重全面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一方面,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展特长的关系。父母应该明白每门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促进专门知识的学习,反之,也会影响专门知识的学习。在研究中发现,一位学生特别擅长跑步,但是文化课的成绩却十分差。在其父母眼中,学习才是第一位的,其他特长都是“不务正业”。在多次和其父母交流后,他们答应让孩子上体校。在做出这个决定之后,这个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上更加认真、刻苦了。因为他知道要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必须有一个比较好的文化课成绩。

另一方面,从孩子的不同个性出发,因材施教。青少年由于各自的差异,因而有各自的个性,具体表现在气质、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这就相应地要求家长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也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分对待,做到有针对性。

总之,家长一方面要全面关心孩子,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地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nt:An Integrative Modle [J].Develop Mental Paychogical,1993.

[2]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莉.当前家长教养观念错位现象原因探究[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4] 乐善耀.学习型家庭:和谐社会的基石[J].上海教育,2005(8).

[5] 吴声远.中考对学生学习成就归因的影响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0(7).

[6] 张璐斐,张琦光,施小菊.青春期父母教育方式的调整与亲子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

[7]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8] 邓佐君.家庭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9] 周小娟.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9).

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范文2

【关键词】 瓜州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调查分析

研究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了解农村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特点,深化对西部农村小学生家庭教养观念和教养特征的认识。儿童对社会的适应与认识能力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成年人给儿童创造的环境及所能够提供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能所能够提供儿童成长环境与指导的集中体现。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的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1]父母与子女互动的结果不仅从父母对儿童的生理养育过程体现出来,而且从父母对儿童的行为规范中体现出来。通过父母的指导,儿童的认知能力才能超越现有水平而向上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改革和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出现问题行为。通过对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调查,有助于探求新时期农村亲子关系的部分特点,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父母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于2014年3月进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整班发放问卷方式,选取酒泉市瓜州县农村的南岔中心小学和渊泉小学五、六年级全部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向学生发放问卷151份,回收145份,有效问卷为132份,问卷回收率为96.02%,有效率为91.03%。调查对象中有五年级男生32人、女生24人,六年级有男生40人、女生36人。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作为调查研究的工具。EMBU用来评价父母教养行为和态度,由Perris(瑞典,1980年)编制,我国岳冬梅等人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1993)。[2]父亲教养方式中的主因素有: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主因素有: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偏爱被试。修订后EMBU与原量表的维度有较大的一致性,经测试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共66题,采用四等级记分,选择由“从不”到“总是”四等级分别记 1-4分。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平均为0.75,平均分半信度为0.76,重测信度平均为0.70[3]。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

二、调查结果

1、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的分析

小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维度以“情感理解”维度最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最不明显。说明父亲在“情感理解”维度呈现高理解取向的良好教养方式。小学生母亲教养方式的维度也以“情感理解”最为突出,“偏爱被试”教养方式维度最不明显。这说明农村小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整体上是积极的,正确的;母亲的“情感理解”因子得分比父亲要高,说明母亲和子女的关系更加融洽。

2、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教养方式的差异

从父母对男孩、女孩的不同教养方式来看,男女生在父亲“惩罚严厉”维度上差异非常显著,且表现为男生的“惩罚严厉”程度高于女生的惩罚严厉程度,但在“情感理解、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维度上,男女生则无显著性差异。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各个维度上则均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父亲比母亲趋向于使用的严厉惩罚,对男孩则惩罚更重一些;母亲对孩子的惩罚相对较少、较轻,母亲更关心、体贴子女的成长和生活。

3、父母对不同年级学生教养方式的差异

父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没有表现出差异,母亲对各年级的子女在教养方式上表现出差异;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更多体现为孩子年级越低,家长的教育方式越消极。

4、文化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本次调查对象中,父亲、母亲为小学及其以下学历的,父亲有3人,母亲有2人;初中学历的父亲23人,母亲110人;中专或高中学历的父亲有106人,母亲有20人;从学历情况来看,农村小学生父亲的文化程度整体上高于母亲。

为验证文化程度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对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在文化程度上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父亲教养方式上, “过分干涉”这个维度在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最少,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和初中的父亲对孩子干涉最多。

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上,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及其以下文化程度高于初中和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这说明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视,期望很高,要求更为严格;母亲文化程度低的,对孩子过分限制,干涉孩子的发展。整体来讲,随着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总体分析,父亲对子女较母亲更为严厉、更趋向于用惩罚的方式,父亲对对子女有更明显的操纵、控制行为,母亲对子女则更加温情,这些现象可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这些结论与张丽华[4]1997年和李丹[5]1994年的研究结论相似。

有研究认为,父母对男孩给予更多的管教和严厉的惩罚。[6]瓜州县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p

父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上没有年级差异,而母亲教养方式在“情感理解、惩罚严厉”上年级差异显著(p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之一,母亲文化程度在中专或高中的对孩子“惩罚严厉”程度最显著,文化程度在小学及其以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程度显著(p

在儿童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10]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疾风暴雨”式青春期来临阶段,父母科学、一致的教养方式将有助于他们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参考文献】

[1] 张鑫.儿童关系攻击行为及教育对策研究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14(10)1589-1593.

[2] 岳冬梅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3] 王坤.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4)105-108.

[4]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20-23.

[5] 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4.

[6] 李沛,胡利等人.青年个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13).

[7]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3)208-209.

[8] 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106-108.

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范文3

关键词:习作指导;父母之爱;感悟;抒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少年教育中让少年体验个人成长对长辈的义务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人教版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以“给父母说说心里话”为主题的习作,但从以往学生习作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偏离了本单元的主题,而是单纯地给父母提一些建议,选择的材料也很普通。为此,我安排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学美文的同时,学习表达对父母之爱。

1.品味优秀作品,感悟父母之爱,领会表达方法

(1)学习教材提供的文本。单元组安排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等四篇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是‘精彩极了’的表扬,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出:“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一般性的阅读文章,本身就具有阅读价值――读者可以从中获得信息,接受情感感染和人文熏陶。”因而,我们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就要引导学生品味并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而,在文本的学习中,还要了解掌握构筑表现父母之爱的描写方法: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

(2)阅读教材之外的名作。教材虽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所提供的文本毕竟有限,而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与习作方法,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名家作品,既让学生感受了父母之爱,又积累了文章呈现的写作方法。

2.回忆相处事例,感知父母之爱,获取亲情素材

(1)从回忆中找材料。边学文,边布置学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用简要的语言列举例子。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又能让学生从回忆中找到典型的习作素材。

(2)从采访中找材料。要求学生边采访家长边记录事例。家长所列举的事例更有理性,能从全面的角度来把握为孩子“付出的爱”,让学生体会到更深层次的父母之爱,同时积累更富有现实意义的写作素材。

(3)从“反”例中找材料。爱有慈爱,也有严爱。让学生回忆父母亲和自己相处过程中自己不理解或不满的事例,并想想他们的出发点会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父母之爱,不仅有正面的,还有“反”面的。这既加深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又扩大了选材的范围。

(4)从反思中找材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叛逆的思想苗头,往往会逆着父母的思维做事,但事后又会感到后悔。因此,借习作选材机会,让学生思考:你对父母做过什么让你后悔的事?他们面对你的伤害,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做既增进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又在习作的选材上有新的突破。

3.抒写感恩美文,感谢父母之爱,表现血浓亲情

(1)重温写法。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欲望后,重温本单元学过的写作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运用片段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通过具体描写人物在整件事中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来表现父母之爱。

(2)片段练笔。建构主义认为:“引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与原理。”为了更好地掌握写人方法,从学生所列举的事例中选择一件来让全班同学练习如何写具体。之后分组、分描写重点进行片段练笔,完成后全班交流。

(3)抒写大爱。有了典型材料,掌握“写法”,又进行了片段练习,再“运用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表现父母之爱,就不是空话。但因生活经验的不同,所选择的材料各具特色,习作水平也有差别,所以在之前训练的基础上,应“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倾听孩子心声,感受肺腑之言,回信表达大爱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家校联系与合作,认为它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平时,孩子们得到的都是父母给予的无私的爱,而通过“孩子读习作,父母写回信”这一环节,让孩子对父母亲说声“谢谢”,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延伸了语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作用,增进了两代人的沟通。

(1)学生读作文。安排学生给父母读《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等习作,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表达对父母之爱,同时也让家长在倾听中回忆过往的点滴,感受亲情,唤起为孩子的懂事而自豪之感,增进沟通。

(2)家长写回信。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父母伟大的爱,请亲人为自己的孩子写回信,教师选择回信朗读。把“教师―学生―家长”三者联系起来,发挥语文学科的独特作用。

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范文4

张瀛,女,一九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出生,现为吉林市船营十七小六年四班学生,在校任大队学习委员、班级中队长。

张瀛同学,从入学以来一直品学兼优、能力突出,连续五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连续六年任班级学习委员。

(文秘范文)

XX年在吉林市中小学生钢笔字比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XX年在船营区第二届小学生珠算比赛中获学前组加减珠算项目二等奖;在少先队工作中成绩显着,被评为优秀队干部;

XX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中小学钢笔字比赛荣获二等奖。

XX年在校艺术届现场绘画比赛中获贰等奖;评选为本学年度的三好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美育奖”第三届书画摄影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吉林市第十届科技艺术大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XX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中小学钢笔字比赛一等奖。

XX年在第二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成绩优秀,获得五年级组三等奖;征文在全国第五届青少年“春蕾杯”获一等奖;在市首届“少儿才智大赛”活动中获少儿组二等奖;被船营区教育局评选为“三文明名学生”,并荣获学校“三好学生”。在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大赛中荣获剑a级二等奖。

XX年在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成绩优异,荣获二等奖;

XX年在第六届全国作文考级大赛第六级考试成绩优秀。

在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帮助下,在父母的疼爱和自身的努力下,张瀛同学一直都很优秀。她全面发展,严格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向高素质人才靠拢,不懈奋斗。现将她的先进事迹概述如下:

一、学习勤奋,成绩优异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张瀛同学清楚地知道,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知识、高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更能回报社会。因而她专心学习,勤学善思,不懂就问,常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求解疑惑问题,并从中获益非浅。

张瀛同学坚持用知识充实自己,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因为她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尤其是当代优秀的励志书籍她更爱阅读,久而久之,培养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这对于她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有很大帮助。

经过辛勤地努力,张瀛同学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现在她决心要更加勤奋地拼搏,夺取小升初考试的胜利。

二、热情乐观、尊敬师长

张瀛同学从小就立志读好书,做好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她也一直在行动中不断践行着自己的标准,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对待师长,张瀛同学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是他们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张瀛取得的众多成绩,因此回报老师是她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对待同学,她从来都是尽力帮助,以善待人,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关心班级贫困学生并与他们分享学习经验。她以一颗真诚的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无论何时都深受同学的拥护。只要是班级投票选举,张瀛同学都能获得绝大多数选票。周围邻居家小孩也受到过她无私的帮助,以她为榜样。

三、积极认真,工作出色

张瀛同学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担任班级中队长工作,四年级时担任大队学习委员。她一方面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地去完成,力求快而好,她所在班级纪律、卫生、班级文化等各方面评比均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她积极出谋划策,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奉献社会。

学校工作方面,她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校“红旗杯”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献计献策,提出了“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和“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口号并被采用。

四、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张瀛同学在保证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下还积极参与多种比赛,全面发展。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中她的作品获一等奖;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大赛中荣获剑a级二等奖,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这些既证明了她的综合能力强,同时也锻炼了她,使其有了一个更高的腾飞平台。

(文秘范文)

五、敬爱父母,家庭和睦

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范文5

张瀛同学,从入学以来一直品学兼优、能力突出,连续五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连续六年任班级学习委员。

2000年在吉林市中小学生钢笔字比赛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2000年在船营区第二届小学生珠算比赛中获学前组加减珠算项目二等奖;在少先队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优秀队干部;

2001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中小学钢笔字比赛荣获二等奖。

2002年在校艺术届现场绘画比赛中获贰等奖;评选为本学年度的三好学生;在全国中小学“美育奖”第三届书画摄影邀请赛中荣获一等奖;在吉林市第十届科技艺术大赛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2003年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三好学生”,中小学钢笔字比赛一等奖。

2004年在第二届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中成绩优秀,获得五年级组三等奖;征文在全国第五届青少年“春蕾杯”获一等奖;在市首届“少儿才智大赛”活动中获少儿组二等奖;被船营区教育局评选为“三文明名学生”,并荣获学校“三好学生”。在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大赛中荣获剑A级二等奖。

2005年在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成绩优异,荣获二等奖;

2006年在第六届全国作文考级大赛第六级考试成绩优秀。

在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帮助下,在父母的疼爱和自身的努力下,张瀛同学一直都很优秀。她全面发展,严格地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激励自己向高素质人才靠拢,不懈奋斗。现将她的先进事迹概述如下:

一、学习勤奋,成绩优异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猛的时代,张瀛同学清楚地知道,只有把自己打造成一个高知识、高能力的人,才能够更加适应这个社会,更能回报社会。因而她专心学习,勤学善思,不懂就问,常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求解疑惑问题,并从中获益非浅。

张瀛同学坚持用知识充实自己,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因为她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尤其是当代优秀的励志书籍她更爱阅读,久而久之,培养了一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这对于她解决学习上的难题有很大帮助。

经过辛勤地努力,张瀛同学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现在她决心要更加勤奋地拼搏,夺取小升初考试的胜利。

二、热情乐观、尊敬师长

张瀛同学从小就立志读好书,做好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她也一直在行动中不断践行着自己的标准,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对待师长,张瀛同学发自内心地尊重与敬爱,是他们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没有老师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张瀛取得的众多成绩,因此回报老师是她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对待同学,她从来都是尽力帮助,以善待人,帮助同学解答难题,关心班级贫困学生并与他们分享学习经验。她以一颗真诚的心,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无论何时都深受同学的拥护。只要是班级投票选举,张瀛同学都能获得绝大多数选票。周围邻居家小孩也受到过她无私的帮助,以她为榜样。

三、积极认真,工作出色

张瀛同学从一年级开始一直担任班级中队长工作,四年级时担任大队学习委员。她一方面对于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认真地去完成,力求快而好,她所在班级纪律、卫生、班级文化等各方面评比均在年级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她积极出谋划策,组织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奉献社会。

学校工作方面,她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校“红旗杯”文明班级评选活动献计献策,提出了“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和“德才兼备、与时俱进”的口号并被采用。

四、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张瀛同学在保证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下还积极参与多种比赛,全面发展。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春蕾杯”征文中她的作品获一等奖;全国剑桥少儿英语大赛中荣获剑A级二等奖,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荣获二等奖……这些既证明了她的综合能力强,同时也锻炼了她,使其有了一个更高的腾飞平台。

五、敬爱父母,家庭和睦

三年级作文父母的爱范文6

关键词:《孝经》;孝行;爱敬;谏诤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111-03

《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专著”。《孝经注疏序》中记载:“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孝经》有古文本和今文本,唐开元年间,“诏令群儒质定”,尔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四库全书总目·孝经类》)。《孝经》注解版本颇多,其中有不少帝王将相为其注疏,现在的通行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邢昺疏。在我们中国,作为“至德要道”,孝是人们一切德行的根本。然而,在中外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多元并存、老龄化加速到来的当今社会,两千多年来的孝道文化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2009年4月9日,一位育有5个子女的80岁的老妇被发现饿死家中;2009年9月11日,18岁的齐某因父母争吵闹离婚而将其杀害并尸解;2011年8月19日,安徽桐城一名男子趁母亲熟睡,将年过七旬的老母亲烧死……此外,大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也是屡见不鲜。种种事实表明,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一些社会成员的孝道观念已极其淡薄。所以,在现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重申孝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孝行的内涵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夫孝,德之本也”。那么《孝经》中又是如何论述孝行的先后与本末的呢?

1.孝之始在事亲

《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夫孝,始于事亲”。《中庸》上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离娄上》也有记载:“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唐君毅先生在其《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指出:“对父母之自然之孝,亦为我与一切生命相感通之开始点,或对一切人尽责任之开始点,一切仁心之流行之泉源与根本。”“爱莫大于爱亲”。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敬的人,他又怎能做出对他人、对集体和对国家有益的事情呢?因此,人要行孝,就应从事亲开始。如何事亲?《孝经》要求要做到“五孝”和“三不”。“五孝”即“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即倡导要养老、敬老、护老、送老和祭老。“三不”即不骄、不乱、不争。“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孝经·纪孝行章》)。事亲不单指养亲,更重要的是尊亲和敬亲,就是给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曾子说过:“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可见尊亲、敬亲比养亲更重要。“孝的第一要义是子对亲之爱,子对亲之爱必须包含或体现为敬”[2]。缺乏敬意的孝,是苍白的、敷衍的“孝”。如果只养不敬,那么跟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在传统孝道中,“敬”是一种比“养”更高层次的孝行。养亲容易,但要做到事事尊亲则并非易事。仅仅免父母于劳役,烹制美味给父母,却不能侍之以“悦”色,就难以称得上是孝。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免受伤害,也是古之君子孝亲的重要方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子女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既然全而生之,故也应全而还之。“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作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的曾子,就曾将身体视为父母的遗赠:“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

2.孝之中在事君

许多人认为,孝行仅限于对双亲,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孝不仅关涉家庭伦理,也可扩延至社会层面,因为孝

可以移作忠。“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大学》)。身怀孝、悌、慈三德,乃修身而可教于家也,然国之所以事君、事长、使众之道不外乎于此,故家齐而国必治[3]。这是由其作为“德之本也”的特征所决定的。《孝经》倡导要把孝敬父母之心升华或外射为效忠君主。“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君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孝经·广扬名章》)。把孝亲上升到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层面,是因为忠孝两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礼记·祭统》)。“忠孝二德,人格最要之件也,二者缺一,时曰非人……人非父母无自生,非国家无自存,孝于亲,忠于国,皆报恩之大义”[4]。那么如何尽忠呢?尽忠要求应尊重君主和上级,应言行举止合乎礼仪,做到“事上也敬”、“事君以忠”。

3.孝之终在立身

孝,最终的追求是立身。立身,不仅指自身的道德修养,其实其中还蕴涵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说,孝道最初产生于家庭内部,发展到后来,孝的内涵和外延便逐渐延伸,便不单局限于孝敬父母,而是要将孝敬父母与忠于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这是对孝道彻上彻下、彻首彻尾的发挥。孝从事亲的家庭伦理出发,在家庭里,它要求子女要孝敬长辈,要做到使长辈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继而扩展到国家和社会,则要求人们要遵纪守法,要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然后,再通过行孝来立身行道,使自己在事业上能有所成就。立身行道的目标存在于人的内心,它能促进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即所谓“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孝经·广扬名章》)。一个人,他要立身行道,要达到立德、立功和立言的目标,就要在家庭中尽孝,在工作中敬业,对国家尽忠,要通过修身养性、自强自立、奋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扬名于天下以光显父母,这是孝之终极目标。

4.孝之行惟守义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中庸》)。“义”,即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止,它同样是孝行中要遵守的原则之一。孝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顺从,若发现对方有过错,应及时加以规劝,使其改正。这同样也是孝道中的应有之义。《孝经?谏诤章》记载,曾子问孔子:“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批评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千,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倡导天子、诸侯、大夫要有诤臣,士要有诤友,父要有诤子,目的是为免处在上位的人陷于不义。可见,子女盲目地顺从父母、下属不讲原则地顺从上级等都是一种愚孝或不孝的表现。孝不等于唯命是从,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父母(上级)的言行中道则从之,若不中道,则劝之谏之。如果只是一味地顺从而不对之进行劝谏,那就等于把他们推向了不义的境地,同样也是不孝。《论语·季氏》中有这样一件事:孔子对冉有和季路纵容叛臣季氏一事表示不满,他说:“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这表明,孔子反对完全顺从的愚孝,相反倡导勇于劝谏的孝,他认为事奉君主,要敢于规劝。庄子也说:“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庄子·天地》)以上都是行孝时要敢于劝谏的力证。当然,劝谏时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应讲究劝谏艺术。

二、《孝经》论孝行的现代意蕴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今逐利思想在一些人中也盛行了起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因而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在家庭伦理关系中也出现了某种唯金钱是尊的现象。2009年12月2日,一男子因父母不愿变卖房产为自己还债而将其杀害。2010年10月10日,一男子嗜赌成性,因钱的问题与母亲发生争吵并将母亲推倒致重伤。类似的恶劣行径严重地冲击了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孝道文化。羔羊尚知跪乳,乌鸦也懂反哺,何况是人呢?百善孝为先,试问,一个连自己的父母不能尊敬与孝敬的人,他又怎能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由此可见,重申和建设人们的精神家园以使之免于荒芜,目前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

孝当固守之,而非固有之也,孝道更重要的在于践行。孝不仅指子女应在物质方面奉养父母,更重要的是尊敬父母,是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安慰。对于父母来说,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往往比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然而,在现代社会,一些人试图用金钱来衡量一切,功利之毒沦浃于心髓,认为只要给父母以足够的物质财富就是孝。所以经常就会听到有人说:“我现在没有钱,等我将来有了钱我一定会孝敬父母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行孝是不分贫富贵贱的,没有钱,在酷夏时为父母驱赶蚊蝇、在寒冬时用身体为他们温暖被褥同样也是孝。相反,即使有钱,即使能让父母住别墅,但若常以工作忙为借口而不去看望他们,也难称为是孝。“孝亲之心真切处才是天理。如真心去定省问安,虽不到床前,却也是孝。若无真切之心,虽日日定省问安,也只与扮戏相似,却不是孝”(《王阳明全集·悟真录》)。王阳明认为,孝亲到“真切处”便是天理,如果子女能诚心实意地向亲长问好,即使不到床前,也可以称得上是孝;如果没有真诚恳切之心,即使每天早晚能向亲长问好,但却只像是演戏一般,也称不上孝。“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这就是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记在心里。记在心里,一方面会因父母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也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中华民族向来以尊老爱幼著称于世,然而近些年

来,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的道德水平并没有随着“仓廪足”而显著提升,相反在某些方面反而让人觉得有“世风日下”之憾。从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到古稀老人遭子女虐待,种种不该发生的事屡屡在挑战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孝对于家庭、对于社会的伦理价值不可估量,所以我们应当常怀爱敬之心,应当常思爱敬之道,应当常敬之事。

由于孝可移作忠,因此在要求子女应当孝敬自己的父母的同时,还应要求他们做到下待上以诚,民对国以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于强调子女或下级要积极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事实上作为父母、作为上级,也应当有其令人敬佩的行为,即以慈爱之心来对待自己的子女或下级。这也就是说,孝与忠等都不是单向的仅仅对子女或对下级的要求,而应是彼此间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谐融洽的关系。这正所谓父慈子孝、上慈下孝。

3.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

近些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200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2008年2月26日,北京大学一研究生在宿舍楼地下浴室自缢身亡;2009年2月23日,河北邢台威县一名大学生因就业压力自杀;2010年6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一名大四女生因学业和就业双重压力自杀身亡;2011年5月24日,山东大学威海分校一大四女生因家庭问题跳楼自杀;2011年8月8日,韶关学院一男生因感情问题从图书馆楼顶跳楼身亡……一个个如鲜花般的生命就这样远去,令人怵目惊心。另外,有资料显示,青少年目前是我国吸毒的高危人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登记在册的105万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72.2%,最小的吸毒者甚至还不到10岁”[5]。有些人从小生活学习比较顺利,很少或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进入社会后因一点小事就承受不了而走上不归路,这是对自己、对父母都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不孝的表现。不要认为,这样做伤害的只是自己,与父母无关,其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爱惜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是行孝的第一步。上述行为都是不爱惜自己身体的表现,所以就充分折射出家庭、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从现实情况来看,德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而《孝经》在此方面的价值不可低估。

4.逢过谏诤乃行孝中的应有之义

《孝经》中所倡导的孝道不仅体现在家庭伦理上,同时也包括了社会层面,如对工作的敬业和对国家的忠诚等。在单位,要尊重上级、爱岗敬业;对国家则要尽忠,要凡事从大局出发,做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但在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表示对上级的尊重,一味地坚持“两个凡是”的原则,即凡是领导作出的决定,自己都坚决维护,凡是领导的指示,自己都坚决照办,这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领导的言行如果是合理或合乎正义的,自己则听之顺之;如果是不合理或不合乎正义的,则应劝之谏之。谁都不是完人,谁都难免会犯错误,当他们有错时,做下属的就有责任、有义务提出建议,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味顺从,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没有尽到自己做为下属的职责。总之,应做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荀子·子道》)。但劝谏也要讲究策略,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不提倡直言相劝,而提倡“忠告而善道之”,“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王阳明全集·悟真录》)。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对于父母的过错,做子女的要“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礼记·坊记》)。如果认为父母有错,就大声呵斥,毫无礼貌地横加指责,对父母也会造成伤害。养育之恩重于泰山,所以为人子女的应当时刻铭记在心并永思回报,即使父母有错,也应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地进行劝阻。这正所谓“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弟子规》)。对待朋友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一定要做忠诚的劝告,要恰当地对之进行引导。如果首先暴露他的过错并竭力加以诋毁,就会使对方无法容忍,对方就会愤懑怨恨,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王阳明全集·悟真录》)。总之,对于父母、上级和朋友的过错都既要及时地进行规劝,也要讲究方法,只有这样,才会上下相亲、左右相和。

《孝经》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当然不乏其局限性,于是有些人就把“孝”和“愚忠愚孝”划等号,认为孝道是一切封建、愚昧和落后的根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的错误观点。孝道从家庭伦理出发,中至事君,终至立身,在调节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稳定、提高人的思想与道德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不能因为其中有封建糟粕就全盘否定之。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孝经》进行研究,抛弃其中的消极因素,吸取其中的合理内核,孝敬父母、爱岗敬业、忠于国家,通过孝来立身行道,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这也是《孝经》所要传达的本旨。

参考文献:

[1]生.《孝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肖群忠.《礼记》的孝道思想及其泛化[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3]朱熹.四书集注[O].长沙:岳麓书社,1987.

[4]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