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纤维范例6篇

纤维素纤维

纤维素纤维范文1

结合近年来纤维素纤维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采用先进分析仪器和添加“纺织纤维标识物”两种方法在鉴别纺织物和纤维素纤维研究现状,分析了这两种策略在构建纤维“特征谱图”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展望纤维素纤维的质量检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仪器分析;纤维标识物;特征谱图;质量检测

1 前言

纺织纤维的种类及其含量是混纺纱线加工生产的重要参数,是消费者购买纺织品不可缺少的重要性能指标关注点,因而纺织品均需质检部门定性和定量检测[1]。当前质量监督检验部门依据纺织标准用燃烧法、显微镜法和溶解法、着色法对纺织物纤维进行检测,结合熔点法对合成纤维进行鉴别,其中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包括棉、麻以及Model、Tencel等的定性、定量方法和试验条件都备受检测人员的关注。原因在于,纤维素纤维混纺产品的定量化学检测主要采用甲酸/氯化锌法,该过程对溶解条件、试验操作的要求比较高,且试验操作繁琐耗时、数据准确度和重现度低,试验中使用毒害溶剂对研究人员和自然环境造成危害[2-4]。

因此,研究人员尝试采用其他策略以期简化和解决当前纤维素纤维质量检测的问题,其中代表性的思路包括:(1)借助先进分析仪器对纺织品进行检测分析,构建特征图谱,以求高效、准确地获得测量数据[5-15];(2)添加“纺织纤维标识物”鉴别纺织物和纤维素纤维[16-19]。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纤维素纤维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上述两种策略的主要优缺点,最后对纤维素纤维的质量检测提出了展望。

2 研究现状

2.1 仪器分析法鉴别纤维素纤维

仪器分析是采用特殊的或比较复杂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以及化学结构,并且各自形成比较独立的方法原理及理论基础的一类分析方法。

应用分析仪器对纺织物纤维种类和含量鉴定至今已获得大量研究,包括红外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仪以及原子力显微镜等。比如,俞雄飞等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初步判断所测纤维归属聚酯纤维,再通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的特征裂解产物特征谱鉴定出4种样品分别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二甲醇酯纤维[11]。

胡晓燕等通过550℃高温裂解,建立了涤/毛纤维混纺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裂解气相色谱法。该方法对不同涤/毛混纺比例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平行样品数量n=3),与国标检测方法所得结果的偏差小于5%[12]。通过原子力显微镜、透射电镜也可以区别纤维素纤维,比如珍珠纤维的外观形态和粘胶纤维极其相似,但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发现,前者的表面存在更多的颗粒状物质,珍珠纤维表面微观粗糙度明显比粘胶纤维高,对比粘胶纤维和珍珠纤维透射电镜横截面发现,珍珠纤维中无机微粒多,大小分布比粘胶纤维更均匀[13]。可见,分析仪器和对应的分析方法在纺织纤维质检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对于棉以及莱赛尔、莫代尔、粘胶、Tencel纤维等再生纤维素纤维,虽然其化学成分组成类似,但通过X-射线衍射、二维红外光谱测定发现其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作用力以及结晶度、取向度等物理结构都存在一定差别[9,14]。比如,棉的聚合度在6000~20000,结晶度在70%左右,对于同属粘胶纤维,普通粘胶纤维的聚合度在250~300之间,结晶度约30%,取向度为0.51,而高湿模量黏胶纤维的聚合度在350~450,结晶度约44%,取向度0.60;Tencel纤维的结晶度(50%)高于其他各种再生纤维素纤维。Tencel纤维比其他再生纤维素纤维有更高的取向度(0.998)和沿纤S轴向的规整性。另外,棉纤维在1429 cm-1与1112 cm-1两处的吸光度明显大于粘胶纤维,而粘胶纤维和莱赛尔纤维在二维红外谱图800cm-1~1400cm-1区域上显示出较明显的差别,由此可以借助红外光谱法检测棉纤维、粘胶纤维和莱赛尔纤维[10]。总之,通过纤维组分和结构之间的差异在高分辨率仪器分离和分析过程中的显现就可以鉴别纤维素纤维的种类。

然而,仪器分析法包括红外光谱、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等在棉/再生纤维素纤维纺织物种类鉴别,尤其是含量测定方面依然存在应用障碍。原因在于纤维素纤维的化学组分近似,比如通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法对棉、粘胶、莱赛尔、莫代尔和竹纤维等5种再生纤维素纤维纺织物裂解分析发现,其裂解产物相似,导致不能直接依据某个裂解产物鉴别各个纤维素纤维的具体类型[15]。此外,通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的天然纤维如棉、麻分析发现,裂解产物的峰数量基本不变,但峰强有所差异,数据重现性不佳,难以做定量分析。因此,今后探寻和完善现代仪器分析法在棉/再生纤维素纤维的鉴别方面具有必要性和理论意义。

2.2 纤维标识物法鉴别纤维素纤维

纤维标识物是指在纺织纤维中加入一种有标识作用的物质,用以鉴别各种纺织纤维,其特点是对鉴别纤维具有唯一性。纤维标识物作为一种具有特定性质的物质,比如DNA标识[16]、荧光防伪纤维[17]、稀土元素[18, 19]等,能够为传统和新型纤维素纤维鉴别带来全新的方便。早期,奥地利兰精公司为防止莫代尔和天丝的假冒产品,在其开发和生产的天丝和莫代尔中,添加了一种异形纤维作为标识物来证明真伪。

纤维素纤维范文2

1纤维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氧。

2、纤维素是由葡萄糖组成的大分子多糖,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有机物,占植物界碳含量的百分之五十以上。棉花的纤维素含量接近百分百;一般木材中,纤维素占百分之40至50。食物中的纤维素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纤维素也是重要的造纸原料。此外,以纤维素为原料的产品也广泛用于塑料、炸药、电工及科研器材等方面。

(来源:文章屋网 )

纤维素纤维范文3

关键词:静电纺丝;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膜;药物缓释

中图分类号:TS102.6;TQ340.64 文献标志码:A

Preparation of Ethyl Cellulose-based Drug-loaded Nanofibers Using Electrospinning

Abstract: The ethyl cellulose nanofibers loaded with ketoprofen were prepared by using the technology of electrospinning. Fouruer transform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and X-ray diffraction(XRD)were used for characterizing the ethyl cellulose nanofibers before and after being loaded with ketoprofen. The results of SEM indicated that the prepared nanofibers using hexafluoroisopropanol as solvent has smooth surface and uniform morphology. The diameters of the nanofibers are between 500~600 nm. The results of FTIR indicated that ketoprofen was successfully loaded on the nanofibers. X-ray diffraction showed that the ketoprofen in the nanofibers changed from crystalline structure to amorphous state. The research of drug releasing indicated that the releasing rate of ketoprofen reached 50% in about 7 days, and the nanofibers can be used as a model for sustained release of drug.

Key words: electrospinning; ethyl cellulose; ketoprofen; nanofiber membrane; sustained release of drug

现阶段,静电纺丝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纳米传感器、过滤材料、组织工程、药物缓释等领域。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具有超高的比表面积,可促进细胞的粘附和物质的运输,而且可以模拟细胞外基质,利于细胞的生长。

乙基纤维素(EC)是一种不溶于水的纤维素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制剂中的片剂粘合材料、薄膜包衣材料、骨架缓释片、缓释微丸及缓释微胶囊等中。乙基纤维素溶于无水乙醇等溶剂后有较大的粘度,在纺丝过程中性质稳定,成纤性能好,在伤口敷料和组织工程方面具有许多潜在应用。本试验中利用乙基纤维素的高可纺性制备纳米纤维膜,作为药物载体材料,达到药物缓释的效果。

酮洛芬(KET)是具有苯丙酸结构的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牙痛、术后疼痛等。但长期服用酮洛芬对肠胃刺激较大,会引起溃疡、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将其与静电纺丝法结合,利用纳米纤维膜的缓释,可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1 试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1.1 试剂

乙基纤维素,阿拉丁试剂生产;酮洛芬(MW=254.29,98%),北京百灵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六氟异丙醇(MW=168.04,99.5%),阿拉丁试剂生产;无水乙醇(MW=46.08,≥99.7%),江苏省常熟市杨园化工有限公司生产。试验中所用的水均为蒸馏水。

1.1.2 仪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磁力搅拌器;真空干燥箱;气浴恒温振荡器;静电纺丝机。

1.2 静电纺丝液的制备

取 1 g 乙基纤维素加入 5 mL六氟异丙醇(或者无水乙醇)中,在室温条件下用磁力搅拌器搅拌48 h以上,配成质量分数为20%的均匀溶液。然后在上述纺丝液中加入质量分数10%(相对于乙基纤维素来说)的酮洛芬,再在室温条件下用磁力搅拌器搅拌48 h以上,制成含有酮洛芬药物的均匀纺丝液。

1.3 静电纺丝法制备乙基纤维素载药纤维

将上述纺丝液小心装入 5 mL的注射器中,注射针头连接高压发生器的正极,铝箔接收装置连接负极,用于接收静电纺纳米纤维膜。针头到铝箔接收屏之间的距离为 15 cm,溶液在喷丝口处的流速为 0.3 mL/h,所施加的电压为13 kV,室温下操作。在高压电场作用下,纺丝液喷射最终形成纤维沉积在接收屏上,形成纤维膜,纺丝时间大约为 8 h。将纤维膜置于真空干燥箱中干燥过夜,以除去残留的溶剂。

1.4 载药纳米纤维表征

取载药前后的纳米纤维膜至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其形貌,同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和结晶度分析。

1.5 载药纤维体外释药研究

将 4 份重量均为100 mg的乙基纤维素纤维分别浸入20 mL的pH值为 7 的PBS缓冲液中,置于恒温摇床中,参数设置为:温度37 ℃,速度100次/min,每隔一定时间取出 1 mL释放介质,同时补入相同体积的PBS缓冲液,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释放介质在254 nm下的吸光度,并且利用药物标准曲线计算药物累计释放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纳米纤维膜的扫描电镜及直径分析

图 1 为使用不同溶剂的情况下纳米纤维膜的扫描电镜照片。从图 1 中可以看出,用无水乙醇做溶剂纺出的纳米纤维膜,纤维直径粗细不匀较大,并且偶尔有串珠和粘连现象;而用六氟异丙醇作为溶剂的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纤维粗细均匀,没有粘连现象,说明采用六氟异丙醇作为溶剂的乙基纤维素膜具有更好的可纺性。同时,对比载酮洛芬前后的纳米纤维膜的形态可以看出,载药之后的纳米纤维的形态较好,纤维直径相对较小,粘连较少,说明药物酮洛芬的加入可以改善乙基纤维素的可纺性。

图 2 用Image J统计了溶剂为六氟异丙醇的两种纳米纤维的直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乙基纤维素纳米纤维平均直径为549.15 nm,呈现正态分布,其中直径在500 ~ 600 nm区间的占比较大,标准差为76.11 nm;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530.62 nm,呈现正态分布,其中直径在500 ~ 550 nm区间的占比较大,标准差为73.31 nm,这与乙基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相比大约减少了20 nm,与前面所做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一致。说明了酮洛芬已成功负载在乙基纤维素纳米纤维上且粗细较均匀。

2.2 纳米纤维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图 3 为乙基纤维素纳米膜、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膜以及酮洛芬纳米纤维的FTIR图谱。3 474.19 cm-1处为乙基纤维素的羟基峰,1 107.44 cm-1处的峰是由乙基纤维素分子内醚键的伸缩振动产生的。在乙基纤维素纳米膜、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膜的红外图谱中都可以看到这两个特征峰的存在。在酮洛芬的红外光谱图中,1 695.63cm-1和1 655.13 cm-1处为酮洛芬上的碳氧双键的伸缩振动峰,在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膜上出现相同的特征峰,表明酮洛芬成功负载于乙基纤维素纳米纤维膜上。

2.3 XRD分析

测得的X-衍射图谱如图 4 所示,从图 4 可见乙基纤维素纤维在2θ为44.3°处有一个高的衍射峰,在15.9°处有一个较低的衍射峰,而酮洛芬在载入纳米纤维前,在2θ为15°、18.3°、22.8°等处均有衍射峰值,而在载入纳米膜之后特征峰消失,说明酮洛芬在纳米纤维中呈无定形状态。

2.4 体外药物缓释性能

图 5 为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膜中酮洛芬药物的体外累积释放率曲线图。由图 5 可知,酮洛芬的释放速率相对较慢,总的药物释放量较小,7 天左右达到一个最大释放量,为50%左右。这是因为乙基纤维素是一种疏水材料,在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负载在纳米纤维膜中的药物很难被快速释放出来,但这也正好达到了药物缓慢释放的效果,延长了用药时间。因此,本文所述的乙基纤维素纳米纤维膜可以用作缓慢释药的载体模型,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

3 结论

本文以乙基纤维素为原料,酮洛芬为药物模型,利用静电纺丝计算制备了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膜,利用SEM和FTIR验证了纳米纤维膜中药物酮洛芬的存在,说明乙基纤维素载药纤维制备成功。XRD表征了结晶度变化情况,同时,还对其药物体外缓释性能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静电纺丝制备的乙基纤维素/酮洛芬纳米纤维膜,表面光滑无粘连,直径在500 ~ 600 nm之间,药物在其中由结晶状态变成了无定形状态。释药研究结果表明在 7 天左右的释药率达到50%左右,可以用作药物缓释材料模型。

参考文献

[1] Yoon J, Y S Jung, J M Kim. A combinatorial approach for colorimetric differentiation of organic solvents based on conjugated polymer-embedded electrospun fiber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9, 19(2):209-214.

[2] Gopal R, Kaur S, Ma Z , et al. Electrospun nano fibrous filtration membrane[J].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6 , 281(1-2):581-586.

[3] Fengxuan Han, Xiaoling Jia , Dongdong Dai, et al. Performance of a multilayered small-diameter vascular scaffold dual-loaded with VEGF and PDGF [ J]. Biomaterials, 2013, 34 (13);7302-7313.

[4] W Zhao, J Li,K Jin,et al. Fabrication of functional PLGAbased electrospun scaffol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 2015,59:1181-1194.

[5]Abidian M R, D H Kim, D C Martin. Conducting-polymer nanotubes for controlled drug release[J]. Advanced Materials, 2006, 18(4): 405.

[6] J Zhao,S Liu,B Li,et al. Stable acid-responsive electrospunbiodegradable fibers as drug carriersand cell scaffolds[ J]. Macromolecular Bioscience, 2013, 13(7):885-892.

[7] 巫寒冰,孙b,丁兆强,等. 新型PVA/PEI/MWCNTs纳米纤维制备及其释药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2015,34(4):115-121.

[8] Amara M,H Kerdjoudj. Modification of cation-exchange membrane properties by electro-adsorption of polyethyleneimine[J]. Desalination,2003,155(1):79-87.

[9] Srinivas M,Medaiah S,Girish S,et al.The effect of Ketoprofen in chronic periodontitis: a clinical double-blind study[J].Journal of Indian Society of Periodontology,2011,15 ( 3 ):255-259.

[10] Desai SN,Santhosh MCB.A randomized,double blind comparison of pethidine and Ketoprofen as adjuvants for lignocaine in intravenous regionalanaesthesia[J].Brazili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English Edition,2014,64 ( 4 ):221-226.

纤维素纤维范文4

关键词:木质纤维素;纤维素酶;纤维素酶解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85

1 引言

木质纤维素原料来源十分广泛,是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1]。据统计,全球每年生产该类物质约200×109吨,其中有90%以上是木质纤维素类物质,而它们当中有8~20×109仍具有潜在的可利用性[2]。包括农业废弃物(秸秆、蔗渣等)如何处理,对环境压力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生物燃料、生物基化学品、分子材料、食品等领域这些廉价及丰富的木质纤维素,都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纤维素的结构单位时D-葡萄糖,其分子式为:(C6H10O5)n,式中n为葡萄糖基数目,称为聚合度。经长期研究,已证实天然纤维素中D-葡萄糖基以吡喃环的形式存在,并且相互以β-1,4糖苷键构成分子链,因为这对吡喃式D-葡萄糖具有最低的能态,这也是其二聚物(纤维二糖)及共衍生物的真正形式。由于葡萄糖上带有多个羟基,因此纤维素分子间容易形成氢键,进而使得链与链之间氢键紧密连接易于聚集成结晶性的原纤结构。如图1所见,大量氢键网状结构中存在着相对规则的结晶区,其阻碍了纤维素分子的进一步利用,故纤维素水解前需进行预处理,破坏它的氢键及结晶区,以便更好地水解纤维素,从而增加它的酶可及面积。

2 纤维素酶作用机理

纤维素酶是指能够水解纤维素β-1,4-糖苷键,进而生成葡萄糖的一类酶的总称,它是由几种酶共同协同作用,而不是单一的酶,其中主要包括外切葡聚糖酶(CBH,C1)、内切葡聚糖酶(EG,Cx)和β-葡萄糖苷酶(CB,纤维二糖酶)。长期的研究表明,结晶纤维素的彻底降解至少需要这3组纤维素酶的协同作用,如图2所示,Cx能容易地降解接近类型的纤维素或衍生物,Cx只有和C1组分结合时才可以利用晶形式的纤维素。C1酶首先作用于结晶纤维素表面,使其形成结晶构的纤维素键断开,长链分子末端游离,从而其转化成可被Cx酶作用的形式,Cx酶水解非结晶或纤维素、可溶性纤维素转化为纤维二糖,最后由β-葡萄糖苷酶将纤维二糖、三水解为葡萄糖。

3 单一纤维素组分作用机理

(1)内切葡聚糖酶(EG或Cx)。Cx酶作用于纤维素的β-1,4葡萄糖苷键,随机切割,产生大量纤维素的还原性末端。测定Cx酶活力方法较多,通用的方法是利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作为底物测其酶活,由于它是一种高聚合度的可溶性纤维素衍生物,还原性所占比例较少,纤维素酶易于作用β-1,4葡萄糖苷键。

(2)外切葡聚糖酶(CBH,C1)。C1酶是指切割有Cx酶所产生的纤维素分子还原性末端,能够是纤维素长链释放出葡萄糖及小分子的寡糖。

有研究表明,已知外切葡聚糖酶具有2个独立的活性结构域:其一是指具有催化纤维素功能的结构域CD,其二是指具有结合纤维素功能的结合于CBD,二者由高度糖基化链相连接。查阅大量文献指出,C1对纤维素结晶区破坏作用极大,能够产生纤维二糖。其原因是首先是利用CBD把C1吸附在纤维素结晶区表面,其次再由单根葡聚糖链(纤维素)快速准确地进入CD中带底物结合和催化部位的“隧道”,纤维二糖被准确地从葡聚糖链上切割下来并被释放出来的同时,C1分子沿着葡聚糖链向前滑动2个葡萄糖单位[3]。

(3)β-葡萄糖苷酶(CB,纤维二糖)。CB酶又称β-D-葡萄糖苷葡萄糖水解酶,它能够作用于结合在末端非还原性的β-D-葡萄糖苷键,水解生成部分β-D-葡萄糖以及相应的配基。在水相系统中,CB酶能水解纤维二糖及一些聚合度小于6的纤维糊精为葡萄糖,随着聚合度的增加,水解效果显著下降。

4 总结

木质纤维素广泛的来源,如农业废弃物、餐厨垃圾以及部分工业残余物等,可通过预处理和水解发酵转化为能源物质。在此基础上,需要在理论研究做出深入解释,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Sánchez J & Cardona CA. Trends in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fuel ethanol from different feedstock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8(99):5270-5295.

[2]Lin Y & Tanaka S.Ethanol fermentation from biomass resources:current state and prospects.Applied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06(69):627-642.

纤维素纤维范文5

纤维素水解反应时氧桥断裂,同时水分子加入,纤维素由长链分子变成短链分子,直至氧桥全部断裂,变成葡萄糖。纤维素水解的产物称为水解纤维素,它不是一种有固定组成的化合物,而是一种依水解程度不同而不同的混合物,纤维素完全水解即为葡萄糖。水解纤维素主要是由于纤维素在酸、酶等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其化学结构与原纤维素相同,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聚合度小于原纤维素,因此,水解纤维素的机械强度大大低于原纤维素。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纤维素纤维范文6

冯平:科技、标准化是纤维质量监督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化管理是国务院赋予专业纤检机构的重要职能,很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纤检科技与标准化工作,不知道读者最关注哪些问题?

记者:您可以先谈谈纤检科技与标准化工作大的背景,比如遇到哪些挑战。

冯平:好的。应该看到纤检科技、标准化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

一是面临新形势,我国是一个纤维生产、消费大国,纤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未来纤维需求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纤维需求总量达3600万吨。优化传统纤维资源,开发新型纤维资源,回收利用废旧纤维,保持适度规模的进口,成为纤维产业发展的核心。纤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技术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标准需要制修订,比如,如何鉴别这些纤维,怎样评价其质量,怎样进行品质、安全检验等。

二是面临新变化。我国纤维产业布局调整,纤维质量监督方式的转变,正在引起纤检机构业务变化。东部地区纤维检验业务减少,纺织品、服装检验突起。中西部地区纤检机构,如新疆、内蒙古、四川、广西、黑龙江等,在区域特色纤维产业发展及“东桑西移”中得到了发展。这些变化,打破了纤检系统原有技术格局,也带来了纤检科技与标准化工作的新变化,其工作内容突破了纤维,不断向纺织品、服装领域延伸。

三是面临新挑战。近年来,我国的纤维质量监督工作迅速发展,专业纤检机构的技术条件明显改善,制约改革的“两个体系”建设的关键技术及标准化工作,已经纳入国家质检总局科技、标准化规划的重点领域,也享受了国家公益性研究的经费支持,这是过去没有的良好条件,如何抓住这个机会,从根本上解决“检不了、检不快、检不准”的问题,纤检系统面临从未有过的技术挑战。

记者: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您认为纤检科技、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经验是什么?

冯平:在科技、标准化工作中,纤检系统积累了一些比较好的经验。比如,必须围绕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技、标准化工作,才能得到广泛的支持;需要一支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才能胜任科技、标准化使命;需要依托社会资源,弥补自身技术资源的不足,促进科技、标准化的发展;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可持续的经费保障制度,才能维系科技、标准化又好又快的发展等等,我想特别强调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只有充分认识纤检科技、标准重要性的单位,才能做好相关工作。从纤检系统“十五”科技、标准化情况来看,在31个省级(含计划单列市)纤检机构中,承担过科研项目的单位有20个,没有承担过的单位有11个;承担标准制修订的单位27个,没有承担过的单位4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在承担项目的单位中,不乏项目完成不好的单位;在不承担科技、标准项目的单位中,有些甚至是检验业务不少、技术人员还比较多的纤维主产地单位。

记者:您认为纤检科技、标准化工作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冯平:近些年来,纤检科技和标准化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其工作的开展还不能完全满足纤检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是我们系统自身的原因。首先是对科技、标准支撑事业发展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单位只注重业务发展,忽视科技、标准化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科技、标准化工作得不到应有支持;一些单位借口业务工作忙,不愿投入人力、物力从事技术性工作等等。其次是迎接新挑战的技术准备不够充分,主要表现:第一,纤检系统缺乏学术技术带头人,在一定程度上对从事科技、标准工作产生影响;第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面对日益增长的检验业务,无暇关注科技、标准;第三,过去科技、标准基础比较弱,使技术人才出现断层,新一代的技术人员整体创新能力需要实践的锻炼,这些因素也是造成项目少、任务完成情况不够理想的原因。国际交流活动比较少也是一个问题,游离于国际科技、标准活动之外,信息比较闭塞,对科技、标准化工作不利。

二是宏观层面上的问题,或者说是系统之外的问题。如依据国务院、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文件规定,我局负责各类纤维国家标准的归口管理,同时负责纤维实物标准的制作、更新、仿制、保存工作,但是目前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管理问题,再如,由于纤检科技、标准化工作发展需求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诸如纤维产品安全、纤维仪器化检验、新型纤维及循环利用纤维质量评价技术和标准等,目前国家、地方的立项数量仍感不足。当然,宏观层面的问题也需要我们努力争取解决。

记者:据了解,中纤局拟在纤检系统中推进纤检系统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组织实施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您能否谈谈其意义?

冯平:从大的方面讲,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技术创新能力是质检技术机构考核的重要内容。从纤检层面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纤检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此,可以多说几句。专业纤检机构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组织。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对发展的贡献度受到广泛关注,纤维质量监督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2003年起,国家启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工作,着力实现检验方式的国际接轨和检验技术的现代化,标志着纤维检验进入了科学的发展阶段。为此必须解决制约体制改革、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必须发展新的测试技术、方法和标准,必须建设高水平专业检验机构,必须培养高素质的科技队伍,这是纤检持续发展的动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纤检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

冯平:随着《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实施,纤维质量监督事业迅速发展,纤检机构技术条件大为改善。据统计,“十五”期间,地方完成技术性经费投入39433.73万元,新建或改建纤检实验室107个;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94项,完成科技项目49项,获部级以上奖励6项;承担各级标准制修订202项,完成标准制修订169项,初步形成覆盖各主要纤维品种的技术标准体系;组织各类技术培训1318期,培训人员58584人,人员结构进一步改善,地方纤检现有技术人员1480人,其中高级职称189人,中级职称468人,初级职称438人。

对照未来纤维质量监督发展要求,当前纤检系统急需解决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标准化服务产业发展的程度不够,服务内容不深入,服务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满足产业技术需求;二是纤检系统技术资源参与科技、标准活动不足,科技、标准化工作发展不均衡,承担项目多少差异很大,部分单位甚至没有开展类似工作;三是系统科技、标准化成果少,完成情况不理想,同时完成项目质量水平不高;四是“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快”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以上问题的存在,影响纤维质量监督职能的履行,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为此我局制定纤维检测技术和标准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两个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推进纤检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竞争实力,促进检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纤检系统发展的正确选择。

记者:是否可以表述下纤检技术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冯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总局“科技兴检战略,围绕实现纤维质量监督跨越式发展,加强纤检系统技术工作的领导,推动以信息、科技、标准化及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瓶颈技术,产生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培养一批纤检科技骨干,在未来5至10年中,形成3到5个具有信息、科技、标准化及服务能力的技术创新中心(基地),成为纤纺领域的技术权威,整体提升纤检系统技术创新能力,为有效服务纤维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记者: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作,能否介绍一下当前工作的着力点?

冯平:如你所说,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的工作很多。我理解要着重培养“五种能力”,即纤维检测技术信息跟踪研究能力、纤维产品检测技术研发能力、纤维产品标准制修订能力、立足本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支撑技术创新的资源保障能力。亟待做好的:

(一)围绕事业发展开展技术信息跟踪研究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要把信息研究与业务发展、管理决策、科研立项、标准制修订结合起来,动员系统内、外技术资源,跟踪国内外新检测技术、标准及方法的动态信息;要研究建立适宜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及运作模式,探索非营利性信息服务方式;要利用技术信息研究的成果,促进纤检业务技术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信息服务。

(二)扎实落实“两个体系”建设的规划任务

要树立“你无我有,你有我强”的观念,落实《纤维检测技术和标准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方案》的任务,争取国家、地方的立项,发展自主研究、合作研究;要促进系统内外人、财、物资源的结合,重点突破新型纤维、再利用纤维、纤维产品安全及智能化快速检测技术、方法和标准;要加强“两个体系”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成果支撑事业发展的水平。

(三)开拓有效服务纤维产业发展的技术途径

要以服务纤维产业为中心,探索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着力推进纤维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立足纤检职能向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如:利用纤检技术资源,向社会提供检测服务,帮助企业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培训检验技术人员。要推进基地化标准样品生产,完善标准样品生产过程,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标准样品。要积极创造条件,成为国家认可的纤纺能力验证提供者,向社会提供能力验证服务等,使纤检技术资源和成果在服务纤维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四)积极推进纤维标准的国际化进程

要加紧搭建纤维标准技术平台,建立纤维标准的对外交流渠道,实质性参与纤维标准化技术交流合作,扩大我国标准的国际影响;要继续加强采标关键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提高我国标准的采标水平;扶持我国优势纤维资源产业技术进步,做好实现标准国际化的技术论证,争取国际组织认可立项。

(五)加速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