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的欲望范例6篇

回归的欲望范文1

博弈即游戏

企业家的英文Entrepreneur是外来语,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创造的词汇。而把企业家定义为独立生产要素的是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是他的“创造性毁灭”定理把企业家与创新连在一起,从此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几乎同义。后来,美国经济学家佛兰克·奈特教授定义了风险和不确定性两个经济学概念,从此,企业管理成为经营风险的职业,超额利润主要源于风险回报,企业家成为在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追求风险财富的主体。

最近,遗传学和行为金融学又把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延伸到遗传基因的实证性研究,发现企业家基因来自于人的游戏欲,这一研究成果与博弈论的思维方式殊途同归,因为博弈(Game)就是游戏,人的游戏欲是与生俱来的行为之一。研究证明:人的游戏欲在贫穷时会激励创业,在富有时会导致败家。马科斯·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也试图区分企业家与一般逐利者的差别,尽管他还用“精神”一词来描述企业家的创新偏好,但这里的“精神”已与“欲望”融为一体,因为他描述的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为事业而生存,而非为生存而事业”。

在中文的语言体系中,“欲望”在中文里常与贪欲混淆,儒释道几乎都认为“贪欲乃诸苦之源”,而在英语中,Desire(欲望)与Greed(贪欲)并没有必然联系。在英语中,Venture是自愿承担的风险,Desire是灵魂深处的欲望,人的欲望层次不同才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人在游戏中会主动挑战风险,所以游戏欲是超越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欲望。人的欲望层次会随环境变化而升级,所以有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贫寒起盗心。

企业家欲望三级跳

经济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五层塔”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里,我们只要把“需要”换成“欲望”,就能看到人的欲望五层次。由此定义,企业家的欲望层次开始于人的第三级欲望,即社交需要,与人的社交欲大致平行的是竞争心、游戏欲、欲和奢侈欲。人的第四级欲望是领袖欲、征服欲、挑战欲和自虐癖,而人欲之极或第五级欲望是:大义凛然、挑战极限、视死如归。

回归的欲望范文2

回首望春,眼底几谋,我在望眼欲穿。

曾经的幸福,不曾的遐想

天使在盘旋,而我,摇摆不定

我怕你在哭,放任自己辛苦

归途中,失去几缕思绪

我怕我曾经

摇头晃尾走向未来,几缕思绪,思考着永恒的未来。

飘忽不定,什么在蔓延?

欲望

归途

我想了多少不应该?

叫你一声宝贝,换来一夜的惭愧。

唤你一声亲爱的,足以遗憾半生。

换死不应该,只求一死,方能定言爱。

宝宝→靓

女女若诗,千丝万缕,换回我的不应该。

海澜之恋,黑色记忆,迂回我的不安。

谁是谁的谁,心随你变,情意难忘怀

傻的只有那个专属洁天使

笨的只有蝶恋草

痴的只有吻到两公里外

喜欢甚哀,葬爱···

白发苍苍,等待···

回归的欲望范文3

【关键词】道家;消费观;现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B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75-01

一、承认自然的有限性

“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只有知道适可而止,才能远离危险,避免祸患。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就是要求人们要认识事物固有的限度,以限制和禁止那些极端、奢侈、过分的行为;承认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地球承载范围之内发展,不超过发展的“临界点”。既然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限度,人的行为应当有所禁止,人的欲望就应当有所满足,有所克制,要做到“知足”“知止”、“不争”,要“去甚、去奢、去泰”而“持俭”。反观人类,无止境的物欲和在西方社会以及发展中国家富人阶层中泛滥的高消费,是当前生态境危机产生的心理根源和直接的现实根源。道家警醒人类要知止才能避免祸害,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只有承认自然的有限性,才能在利用资源的时候,尽量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老子》说“知足者富”,又说“知足不辱”,又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战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是主张节俭的人,十分推崇“知足”,认为知足的人是真正的富有者,知足才能使人摆脱一己之私,知足才能无烦忧,知足才能避免祸害。老子对物质欲望的不知足持坚决的反对态度,他特别强调指出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罪恶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知道满足的富足,就永远是满足的。知足就必须对正常的物质生活之外的奢侈享受有所克制,克服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物质享受的习惯和行为。庄子也强调人们在利用天地万物时,要懂得遵守自然的界限。他说:“无迁令,无劝成,过度益也。迁令劝成殆事,美成在久,恶成不及改,可不慎与!”。“人类所以在今日的全球性生态困境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过度的贪欲,不知满足地追求财富和感官享受的肤浅目标。”贪欲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深层的心理根源,我们只有在心理源头上遏制住对物的无尽的欲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道家的知足思想对人类是很好的清醒剂。只有知足,才能知止,才能克服人类盲目的自大和向自然无情的征服,才能减少环境污染,延缓资源枯竭,使人类少遭受大自然的报复。

三、适度消费

道家发出了如何在名利与生命、身体与财货、获取与丧失之间进行取舍的追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家认为应该以生命的价值为重,倡导的是一种适欲的消费观。道家倡导知止知足,并不是要人们禁欲,而是要人们把握好适度原则。什么是“适欲”?在道家看来,适欲也就是无过与不及,恰到好处地满足人的正常欲望和基本需求,除此以外的其他欲望和追求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而是不必要的。《庄子・盗跖》说:“平为福,有余为害者,物莫不然,而财其甚者也。”《吕氏春秋・重己》也说,“圣人必先适欲”,贪欲会导致生命“不顺”。

与道家相反,在现代社会,奢侈消费很有市场。奢侈消费是什么样的?奢侈消费是把物质消费当作个人经济成就和个人地位的象征,把成功等同于物质财富和消费方式,把物质积累作为目的。适度消费是什么样的?有那些度?对环境有什么好处?适度消费观认为消费的目的应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把消费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老子告诫我们“为腹不为目”。

道家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劝导人们要知足、知止、谈泊名利、摒弃过度的物质欲求和奢侈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道家所倡导的这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既是在乱世中的一种全生保身之道,也是对物质欲念的一种超越,是对心灵恬淡宁静的追求。庄子尤其强调对物欲的超越“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累邪?”“浮游乎万物之祖”即依循宇宙本根之道,体会世界的绝对本原,这样就能不被物所伤,不被物所动,实现对物的超越。老庄主张超越名利、得失,这对于计较个人得失,在繁华的都市外表富足,内心却空虚的人们是一剂疗养剂。

四、回归自然,追寻生命的本真

道家倡导“知足”“知止”,“去奢”“适欲”,最终是为了达到回归自然,追求生命的本真状态。“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老子主张以虚心宁静的立场与态度,来顺随天地万物的变化,不以物喜,不以物悲,超越功利,达至大道。

如何才能达至大道呢?而对统治者的奢侈享乐,劳动人民的穷困潦倒,《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认为外在的物欲往往扰乱人们的心灵,使人迷失本真的自我,人们应当摒弃物欲的诱惑,追求内心的充实安宁。此外,追求的理想生活是至德之世,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不伤生害性,人类与万物和睦相处,而庄子认为,要真正达到与道为一的境界,必须过“心斋”、“坐忘”,“心斋”就是要达到心灵的虚静,抛弃耳目心思,纯由神秘之直觉;“坐忘”就是离形去知、形神兼忘。庄子对与道为一的追求,就是要提高体验宇宙过程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然之化是生命本原和宇宙精神的最高体现,从而依循自然而为,去除一切对天地万物和人本身的有意造作和雕琢,无心的返归生命之源,把有限的生命融入无限的宇宙大化过程中,以求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天地境界”。

总之,道家倡导知足知止的生活方式和适欲的消费方式,与万物和睦相处,返朴归真的生活更接近人之本性的生活,“它注重人自身的真切体会,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更能优化人的心灵生态,具有防止人类异化的价值。”这种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有利于减轻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压力,提升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境界。

回归的欲望范文4

自然文明,或许在人之初,是一种荒昧和野蛮的文明。当对立和私欲,让人不再甘心地接受昔日的自然文明时,那些蒙昧、野蛮、无序的落后,便成了执掌者改革的理由了。于是自然的文明,终于不被人适应,而被丢弃。于是或以部落或国家形态出现的社会开始在渔猎、游牧、农耕、商业的文明中走向了今日。

人类的发展,在起初是把人的文明推向了更高层。可事物的发展,总得有个始终的过程。当一个人,在既定的目标下走向前方,你或许可以推算出你的下一步。可是你的终极目标和归宿又在什么地方。我们不可能只是为了走路而行走。因为对于真正的行者而言,他应该如同围棋的高手,可以在现有的局势下,看到三五步之后,更或者是终极的目标。若干年后,我们走到了一个更高地层面上,突然发现下一步却不知该怎么走了。因为若继续前行,我们便会回到当初的起点上。这并不是你迷了路,而是地球赋予行者的意义。

起点亦是终点,而终点亦是起点。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圆的规律。当我们在经历了游牧、农耕、商业的文明之后,却突然发现无路可走了。因为商业已把社会的文明推向了至高点,再走就是一种回落。这是抛物线的道理,也是自然的道理。文明需要一种回归,一种把圆转了一圈的回归,一种落叶归根的回归。因为文明在至高点上,开始充斥着一种被扭曲的蒙昧、野蛮、无序的纷争,只是因为人的私欲在无限期膨胀。也许回归是万物的自然规律。古人在农耕文明的冷兵器时代,寻找返璞归真的真谛。

在如今这个集科技、商品、文化为一体的时代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心灵深处的文明。文明是一种万物的和谐,而不是一种物质极度膨胀的迷乱和不安。也许人的价值和聪明,已在这个时代得到全能的诠释。只是这种诠释有些狭隘,因为它的一切出发点是以人的利益为前提,而不是以万物的自然核心为前提。忽略了自然的规律,只是尽可能地想把自然界的万物化为资源。一种现有的占有欲,更加滋长了下一步更大的贪欲。所谓的文明只是用在掘取的手段上,而维护自然法则的文明,往往却只是一种滞后的口号文明。所以对于自然的文明而言,不在于人迹所至的地方,恰巧却在人迹罕至的地方。人迹所至的地方,只有欲望的膨胀、占有地纷争、享受地迷乱。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正因为没有了人的介入、没有了人的参与,而宁静与和谐。

回归的欲望范文5

超越是不断的修行,升华与完善,自古以来便是世人的人生终极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超越体现的是执着进取的追求姿态,当然应当宣扬。回归是洗尽功名利禄铅华后的坚守。尼采说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因对超越的追求诠释了其如桥梁般因过程而伟大的精彩,超越与回归是否一定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存在呢?超越与回归并蒂绽放相生相成却并不相克。

超越赋予回归以意义。若无超越的拼搏过程,回归则是无所作为的消极隐匿,是泯然众人。而非真正的归于自我。若人生是一方圆跑道,所有人是一样的起点,回归是最后的重归起点,行半里路即回归原点之人与奔百里之长征而归的行者,显然是作为大有不同。对生之价值的评估,从不以起点与终点衡量。因这过程中的拼搏才是更有意义的宝藏,超越让回归浸满生命的顽强抗争与坚忍,纵然最后得不到世俗眼中的成功,又有谁可以否认桑地亚哥一身硬汉的传奇?超越烙回味以深刻,这是生命不屈生命厚度的体现,只有以超越为基,才有真正回归。超越为回归加冕,这荣光起于拼搏前进路上的忧患,而非生于无所作为的安逸。

但当对超越的追求越过了上线,对赢的病态的渴望会异化为欲望,或是疯狂。独孤何以求败?自时高处不胜寒,属于王者的傲气,但山外史中有山,没有人可以永执牛耳,过犹不及。疯狂的结局,也许就是伤仲永。又有如国士无双的韩信,功高盖主且自视甚高,南齐权欲最终兔死狗烹,是不明回归之必要。

事实上回归不是归零,而是极少数人能达到的对工业淡然弃离的最终超越,对自我的超越。有追求的志气且兼备成功的能力固然可贵,但能赢又可以放的下的人更显君子本色。范蠡功成后的毫无留恋的归隐是智弃,杨绛名扬后的拒现公众媒体视野是傲守,回归是不易做到的清醒坚守,是最具考验性的最终章的超越。

人生这卷墨画,每个人皆为自己的执笔者,浓墨重彩的超越,云淡风轻的回归,才应是生命伟大不朽的真义。

回归的欲望范文6

合上历史书,合上那战争的篇章。我不禁轻轻地叹息:罪恶的战争,你伤害了多少无辜的人民!硝烟仿佛还弥漫在空中,眼前仿佛枪林弹雨……虽时隔多年,却令所有的炎黄子孙难以忘却。回首那一场十二年的战争;回首日寇对中华大地的摧残;回首那鲜血染红的大地;回首中国人的自相残杀……有太多太多血的教训令中华儿女反思!

在那罪恶的年代,鲜血宇牺牲,似乎不足为奇。可是丧心病狂的日寇又何曾想过,我们同在一个地球,我们同有一种肤色,为什么,为什么他们明白这一切却还是要发起战争?是欲望,哪可耻的欲望!就是这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欲望,引发了战火,染红了蓝天!可是,欲望又使他们得到了什么?不过是一双罪恶昭昭的手罢了。

那么,这可耻的欲望又是从何而来呢?中华民族的分歧,才引来了日军的目光。如果说欲望是引发战火的火种,那分歧则是导火索。而后,即使日本人被赶出了中华大地,可战争停止了吗?没有!八年的煎熬,八年的同甘共苦,也没能促使民族重归于好。为什么?饱受沧桑的祖国再也经不起磨练了!可是祖国,仍又经受了近四年战火的考验。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祖国繁荣富强了,然而,世界和平了吗?没有。地球母亲仍旧经受战火的炙烤。

放下屠刀吧,世界需要和平!没有战争,我们才能真正过上美好的生活!

上一篇数值分析

下一篇如风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