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范例6篇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1

母亲出生在封建时代,成长在贫寒农民家庭。饱受人间沧桑,长期过着人间地狱生活。母亲纯朴善良,任劳任怨,从我的记忆中起,母亲在旧社会一天如意的日子都未过上。母亲养育儿女七个,九口之家衣食住行重担都落在父母肩上。在上无瓦片,下无寸地的环境中,想拉大这么多儿女是多么的艰难啊!仅靠几亩地主田耕作,一年末除了交租外,所剩无几,半幢茅房(一幢大伯得一半)茅房矮而窄,约30平米,房子前面能直腰进出,其他处都得弯腰走。茅房是几枝毛竹架成的,四壁是父亲在鄱阳湖边上割芦苇编织再用泥土敷成的。一片芦苇编织大门,母亲一到晚上就用一块大石头堵住,满屋黑洞洞的。遇到刮风下雨,父母就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父亲忙用草绳围住房顶,用树枝扎牢屋檐,母亲忙找水盆盛漏,装好哥哥床上的漏就装自己床上的漏,要等雨停止后才停下来。唉!真是苦不堪言。

母亲穿的是衣衫褴褛捉襟见袖,难以遮肤,不堪入目。缝衣原料都是从搜集来的破烂絮弹碎纺纱织成的再生布做的。天热时,赤着膀子穿条短裤,干活时戴上青斗笠。严冬时仅有二件“寒衣”。内衣与夹袄(即二层布)。再生布是褐色,为了制冬服,母亲就把树叶和布泡浸在水缸中,过一时期取出来的布就变成了灰黑色。这种色做衣服称“看点”。衣服虽然是新做的,但穿上几天就会破。所以衣服缝了又破,破了又缝,我从未见母亲穿过一件完整的衣服。记得母亲回娘家探亲,是借得邻居大婶一件花样棉袄(袖口补了一块)穿的。一返家就还了她,还把娘家捎来的米填情。母亲身上的围裙又“厚”又“结实”。因为是一层层烂布叠成的。围裙上面插满了密密麻麻的针孔。母亲天天都要缝补,用完线或补好一块停止又要把针插上去,直到承受不起时又补上一块,为此围裙很“厚实”。

母亲吃的是什么?缺盐无油少米野菜充饥。我家每天二顿稀粥。母亲把粥煮熟后,捞一碗我和妹妹吃,再把一竺野菜倒进锅中再煮,母亲边烧火边搅拌,直到锅中成了粥浆状才停下。母亲要大家吃好后才吃。

母亲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就象时钟上的指针,运转起来一秒钟间暇时都没有。一双被封建社会摧残了的脚只又小又瘦,用布扎得象端午节的粽子,走路一跛一跛的。她老人白天要弄饭、洗衣、种菜和织布,晚上要补衣纺纱。妈妈护我们睡下后。就挑起青油灯把所有的衣服寻个遍,破了的要补,尔后就去纺纱。天未明又起来做那每天做不完的事。

母亲心地善良、和亲睦邻。从来未跟人拌过嘴,更不骂人。同辈或晚辈都称母亲二妈(因排第二)邻居有重要的事都叫母亲去帮忙。妈妈也肯帮助人。有个大婆老人家,母亲帮她洗衣、提水。哥哥捕来的鱼要姐姐家家送去,大妈、婶娘、嫂…由于母亲贤慧,所以受到大家的敬重。

在记忆中,使母亲最痛苦是:“一九四0年,日寇侵略中国时,敌人攻到南昌,无知父亲带着两个哥哥去前方卖猪肉,风声一天天紧,数天兄没有返家,母亲以为出了意外,从此母亲日夜向来人的方向痛哭,哭的死去活来。直到父兄回来了才止。没有几天敌人就打到了尤口。这个地区人开始大难临头。中国军队驻在我们庄上。日寇在尤口做好了碉堡,挖成了战壕,架好钢丝网,一但防御做好后,为了控制鄱阳湖要道,就必须拔掉这个驻点。从此敌人出动了大军来征战,两军相持了一整天,敌人在傍晚退回尤口驻地。在激战时,爆炸声振耳欲聋,茅房被炮火燃烧,瓦房被摧倒,整村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妈妈抢着我躲在土堆下,子弹在头上呼呼响起,四面巨大的爆炸声,物体破裂声混织在一起,一潭潭黑烟和泥土飞来,妈妈姐姐身上、头上满是泥土。晚上停火满庄都有余火在燃烧。我家房子被炸得千窗百孔,所有泥壁全都塌了下来。在门口吊的木钩都穿破了。还有的房柱被弹片锯断,中国军队打扫战场时,死伤惨重。道院山一班10人,一挺机枪、被日寇一炮命中,人枪共亡,仅剩一个人退下,又被排长命令他回阵地,未到目的地,又被打伤。周排长叫了群众,在山下挖了个大坑,所有尸体都拖到坑中堆埋,更惨的是好些伤重而未咽气的,同样推到坑埋。有个伤员被推下去拉着担架绳索不放,抬抬担架人说:“怪不得我,长官叫我们这样做的。”没有找到的尸体遗在草丛中-腐烂。第二、三天,敌人破晓就来,战斗十分激烈,但被堵住,第四天、敌人出动了大兵、重炮、坦克千队,发动了猛攻,激战了一上午,中国军队伤亡惨重,下午抵挡不住,退进村来,敌人随后猛追,敌人进村,疯狂放火、杀人、抢东西,实行“三光”。从此新塘就成了敌我拉踞战场。这时村民乱成一团,都冒着敌人的炮火往外逃。我的母亲不知去向,姐姐带着我瞎跑,到第二天才停下来。也不知是什么地方。有个好心的大娘给了粥我俩吃。而后听人说,母亲冒着枪林弹雨到处找我们。第二天见到我们牵着我们,坐在草地上动弹不得。我见母亲极度疲劳,双眼红肿。从此我们就逃到大姐(大伯女儿)家去了。大姐家和她的亲属都是大户人家,住的是琼楼玉宇,吃的都是美餐,他们家孩子都是纨绔子弟,穿的都是绮罗彩缎,背着书包念书,可是我呢?衣衫褴褛,读书二字想都不敢想。我的母亲看在眼里,愁在眉

梢!

过了一些时间,父兄在鄱阳湖边,用芦苇架起一幢茅舍,有一天,父亲来接我们回去。在这儿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住了好些日子,倒也安宁。每天我在旷野奔跑,在沟壑边钓鱼。及到抗战胜利才返回故乡。

一九四五年底,父兄在废墟上盖起一幢茅舍,我才回到家中来。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又加日寇铁蹄践踏。好些岁月,原来就十分艰难的生活而又雪上加霜。父兄夜以继日的劳动,受尽了人间煎熬。

兄弟一天天长大,父亲为了生存,又借租20-30亩水田耕种,三哥十二岁就能犁田,姐姐10岁就去牧牛,真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兄上半年去鄱阳湖边上打柴,捕鱼,到初夕才能返回家,一年勤劳才能维持最低生活。有一年初夕,家家都在放鞭炮,吃年夜饭,可是、父兄迟迟没回来,母亲牵着我的手依门而望。及到天黑才回来。哥哥们中-大哥挑了柴、二哥提了鲜鱼、三哥背了猪肉、父亲手里拽了一只被冻死的野雁…满载而归。这时母亲才开始做年夜饭。

第二天是大年处一,好些年青人都去拜年,哥哥碍了没衣服穿躲在家中不出门。过了年后七兄弟又同父亲去劳动。

我到九岁时,父亲忍痛要我上学读书,念了几年书因为经济问题辍学,我只有随着父兄劳动。直到解放才大献身手。

一九四九年解放,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倒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见到了光明,在也不受那奴隶之苦了。我家和全国人民一样,分到了土地,农具耕牛,父亲哥哥们一种田,二架船做生意。生活天天好起来。我在五一年就参加了工作,因为太忙,一年只来一、二次家探望母亲。我回见母亲身上相当整洁,崭新的棉袄裤。慈祥的面上堆满了笑容。我工作两年后,组织上为了培养我,有要去读书。第一年没有回家,因为原来读书少,成绩差,所以留校复习。第二年各科都上去了,春节才来探望母亲。母亲见面就说:“您在学校没吃饱!又黑又瘦。”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时刻都在惦记着儿子。学校伙食一般,功课很紧的同时还要搞青年团工作,所以非常吃力。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县里五人小组工作,由于工作繁重,来家很少,过春节仅三天假。有一回来探亲时带上了五爱收音机(五十年代这种收音机很多机关都准用的)很时髦。母亲见我提着一只小箱就说:“这箱子很好看,就是小了能装什么那”?我边开机边解释,收音机一响,好多人都听。母亲边弄饭边听,唱了还些时,母亲说:“唱得好听,你让她(他)们休息一会吧”!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2

[关键词]情绪事件记忆;自传体记忆;压力;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11-0037-05

一、导言

个体在经历生活中的事件时,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并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对这些情绪事件的表征,这就是情绪事件记忆(Memory forEmotional EventS),它是自传体记忆的一种类型。自传体记忆是个体对自我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经历的、在有意识的状态下可使用的、可与社会分享的特定事件的回忆,这种记忆在学前阶段慢慢出现。个体如何经历情绪事件,如何向他人回忆自己生活中有意义的情绪事件,对个体理解和评价自己和自己的过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幼儿来说,他们刚刚开始建构自传体记忆,理解情绪和记忆间的关系为他们理解自己和他人提供了基础。早期的自传体记忆往往是在亲子间共同回忆往事的情境下建构起来的,因此,要探讨幼儿对情绪事件的回忆,就有必要探讨亲子之间对情绪事件的记忆。儿童对情绪事件的记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对此进行探讨十分必要。

本文主要从亲子间对情绪事件的回忆以及儿童对压力事件的记忆两大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以期对后续的研究者有所启示。

二、亲子间对情绪经历的回忆

(一)亲子间回忆情绪经历的意义

对儿童来说,由于他们还不能连贯地对情绪事件进行叙述,早期的自传体记忆往往是在亲子间共同回忆往事的情境下建构起来的。亲子间对过去情绪经历的回忆对儿童记忆的保持、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有重要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是通过参与到由父母引导的回忆之中来学习谈论自己的过去经验的。根据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成人为儿童的早期记忆提供了“鹰架”,一段时间后,儿童开始内化成人所使用的叙述形式,并添加自己的叙述内容。

研究还发现。对过去经历的谈论增强了儿童记忆中该事件保持的持久性,并且提高了儿童在未来回忆该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共同经历的事件的谈论,儿童学会如何向他人描述自己的记忆,也就是说,他们开始掌握讲一个“好故事”所必需的技能。此外,儿童通过与他人谈论过去的经历,发展了自身的记忆能力。

(二)亲子间回忆情绪经历的差异

1 性别差异

(1)父母的性别差异

父亲和母亲在与儿童回忆过去经历时可能存在怎样的差异呢?Fivush、Brotman等人(2000)的一项研究表明,总的来说,母亲谈论情绪比父亲更多。

相比于儿子,父母在与女儿的对话中对悲伤尤其是悲伤的原因谈论得更多。且父母双方在与女儿谈论情绪经历时,都会把情绪放到一个更加社会化、关系化的情境中。

(2)儿童的性别差异

①关于回忆方式

父母在与不同性别的孩子回忆过去经历时往往有不同的回忆风格和策略。许多研究都证实了母亲与孩子回忆往事时出现的性别差异。这些研究表明,母亲对学前期的女儿谈论情绪尤其是悲伤情绪比对儿子谈得更多,并且使用更丰富的词汇。例如,母亲在谈论“悲伤”时会使用“不快”“脾气坏”等词语,而不仅仅说“伤心”。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母亲对子女以及其他人情绪的谈论也不断增加。

在与女儿谈论情绪经历时,母亲更多地将情绪放到一个社会化和关系化的情境中。她主要关注的是情绪的产生以及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在与儿子谈论情绪经历时,母亲则更倾向于将情绪当作一种内在的自治的经验。

因此,到了学前末期,女孩比男孩更多地谈论她们过去的情绪经历,并且能使用比男孩更宽泛的术语。这都说明儿童是被“社会化”到与其“性别相适宜的”对情绪经历的理解方法中去的。㈨

②关于回忆内容

儿童的性别还影响到父母的回忆内容。Fivush、Berlin等人测查了父母叙述的详细程度与情绪事件类型(主要是恐惧、愤怒、悲伤三种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母亲在和女儿谈论情绪经历时不仅会叙述得更详细,而且会对女儿的参与提供更多的反馈。

2 文化差异

(1)关于回忆方式

Leichtman等人(2003)在对中国、韩国、印度和美国儿童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中,将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分为依赖型(interdependent)和独立型(independent)两种。这两种价值取向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社会文化相关联。集体主义文化(collectivist cultures)下的人们关注人际间的联系、社会责任和一致性,他们非常重视共同目标、团体和谐以及共有的特征。这种文化倡导个人与他人和睦相处。个人主义社会(individualisticsocieties)中的人们则注重个性、自我表达和个人独特性。这种文化追求自我实现、个性化和自治。对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来说,最大的噩梦莫过于被群体排斥在外,而对个人主义社会中的人而言,最害怕的则是不被人注意。

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导致亲子间回忆情绪事件时的诸多差异。例如,在依赖型文化中(如印度),成人的提问不是为了让儿童成为对话的主导或深入了解儿童的想法而准备的。相反,它们只是为了满足成人对信息的需求或者确保儿童已经学会或死记了一种规则。这些问题较少涉及过去或未来,即使有也很简短、直截了当。美国父母与子女的谈话相比于依赖型文化中的父母内容更详细,并经常提出开放性问题。他们的亲子对话频繁涉及过去的事件,无论这些事件是否是父母与子女共同经历的。这类讨论鼓励儿童关注他们自身以及过去经历的感情,并强化记住过去事件及其细节的重要性。

此外,独立型文化中的成人也许会在对话中追随儿童的想法,而不是要求儿童跟随自己的步伐。有关美国与韩国的对比研究显示,美国母亲更多地谈论子女及他人的感情和想法以及子女的个人特性,而韩国的母亲则更多地谈论社会准则。而Choi(1992)在对加拿大和韩国的对比研究中发现,韩国母亲期望儿童跟随她们的引导,而加拿大母亲则更多地跟随儿童的言语,鼓励儿童出主意,并参与进来。

在回忆风格方面,Wang等人(2000)在中美母亲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美国母亲的叙述更详尽,更多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更多关注儿童的意见和偏好。而中国母亲则更多提出或重复事实性问

题,很少允许因儿童的陈述而改变母子间对话的方式。在美国进行的多项调查表明,叙述详细程度高的母亲,她的孩子能提供更长、具有更多细节、描述性更强的记忆叙述。

这些研究表明,生活在两种文化中的儿童从小就处于在反映不同价值观的叙述环境中。在依赖型文化中,对话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关键的社会价值观,例如道德行为以及对他人的责任,同时它们还强化亲子间的等级。而在独立型文化中,对话的主要目的是让儿童成为一个自治个体,帮助他们组织关于自己经历的回忆。

(2)关于回忆内容

Wang(2001)在关于亲子间对情绪情境知识(emotion situation knowledge)的谈话的调查中发现,美国母亲更多地向儿童解释情绪产生的原因,并且更倾向于将儿童的情绪反应作为非社会的结果来讨论。而中国母亲如果谈论儿童的情绪,则要么是由他人引起的,要么是在与他人分享经验。中国母亲更愿意帮助儿童排解愤怒情绪,而美国母亲则更关注恐惧事件。这与中国母亲倡导团体和谐、美国母亲鼓励儿童勇敢是一致的。可见,在童年阶段,中美儿童的记忆内容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三、儿童对压力事件的回忆

个体如何记住压力事件并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去,对个体未来处理这类事件以及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一)压力与儿童记忆的关系

总的说来,记忆与压力呈倒u型关系:中度的压力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但是压力到达极端时又会对记忆产生阻碍作用。Pezdek和Talor(2001)的研究证实,儿童对压力事件的记忆力比中性事件要好。Bahrick等人对经历“安德鲁”飓风的儿童进行了两次调查,研究发现,在飓风后2-6个月的第一次访谈中,中等压力组的儿童比其他两组(低压力、高压力组)回忆得更多。但是6年后的跟踪研究没有发现三组儿童回忆数量上的差异,也不存在倒u型结构,不过儿童提供了相当于第一次访谈两倍的信息量。研究者还发现,压力对记忆的作用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高压力组的儿童在回忆时需要更多的提示语。Merritt等人发现经历高压力事件的儿童能回忆起的准确信息更少。而Vandermass等人则发现,高度焦虑或高压力会使年龄较大的儿童对压力事件的回忆减弱,但不会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产生这样的影响。这也表明压力对记忆的影响存在着发展上的差异。大量研究证明,儿童在回忆极为痛苦的经历时,不仅回忆的信息量大小受压力的影响,回忆的内容也受压力的影响。

总之,压力和记忆的关系错综复杂,儿童所经历的事件压力水平影响儿童对情绪和认知内容的回忆,而儿童回忆的内容又与压力水平的保持有关。

(二)影响儿童对压力事件回忆的因素

1 事件发生时的语言能力

Peterson等人(1999)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或3岁以上儿童在诸如虐待、绑架及其他暴力行为等创伤事件发生后如果能生动、详细地回忆该事件,那么他们的这些记忆会继续保持。然而,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来说,即使年龄增长,他们也无法对该事件进行口头回忆,尽管这些创伤性经验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在他们的行为中表现出来。Peterson和RAdeout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年龄而是儿童在事件发生时的口头回忆能力。因此。事件发生时的语言能力或叙述技能才是儿童能否准确记住该事件的关键因素。

2 父母的回忆风格

父母的回忆风格分为两类,一种是详尽型(elaborative),其特点是对过去的事件有丰富的描述。具有这种回忆风格的父母关注的是记忆的社会功能,注重培养儿童的讲故事能力。另一种是重复型(repetitive),其特点是包含较少的细节,主要是一些简短、重复的问题。具有这种回忆风格的父母关注的是记忆的实效功能,注重培养儿童的实际记忆能力。

大量证据表明,父母回忆风格的个体差异会导致儿童谈论过去能力的个体差异。一般说来,父母具有详尽型的回忆风格。儿童在谈论过去的经历时会提供更多独特的信息。

(二)儿童对积极和消极压力事件回忆的对比

Fivush等人的研究直接对比了儿童对积极情绪事件和消极情绪事件的回忆。他们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儿童对这两类事件叙述的内容和一致性。

儿童对这两类事件回忆的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也不存在性别差异。此外,儿童回忆的数量与年龄、语言能力、事件发生后的时间间隔以及家庭对事件的谈论次数也无关。但儿童对这两类事件回忆的连贯性则存在较大差异:儿童对消极事件的回忆更连贯,并且年龄较大的儿童或语言能力更强的儿童对消极事件的回忆更连贯。这说明儿童的年龄和语言能力与对消极事件回忆的连贯性有关,但是在对积极事件的回忆中不存在这种关联。回忆的连贯性不受事件发生后的时间间隔以及家庭对事件的谈论次数的影响。此外,两类事件中儿童报告的信息类型也存在差异:在叙述积极事件时,儿童更多报告事件中出现的人和物,并且包括更多的细节性描述;而在叙述消极事件时,儿童包含了更多关于内容、状态的叙述。

总之,在叙述积极事件时,儿童更关注事件外部,并会创作出一个富有描述性的故事;但在叙述消极事件时,他们更关注事件内部以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这也许是因为积极事件不需要解释,而消极事件需要解释,当事件对自身更有挑战性时,个人也会更关注自己的想法或感觉。

由于这项研究是首次尝试,它所选取的样本也较小,因此,一些结论还不具有推广性。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儿童叙述中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儿童所处的环境以及儿童的行为能力的相关性问题。

四、问题与展望

儿童早期的情绪很大程度上受经验的影响。但目前许多教育机构重儿童的智力发展,轻儿童情绪能力的培养。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3

忘不了故乡年年梨花放,染白了家的院落,母亲坐在梨树旁,我爬上梨树枝,温暖的花香,摇摇树枝,洁白的花雨漫天飞扬,落在母亲头上,飘落在板凳上……

天空湛蓝湛蓝,思绪萦绕萦绕,当我把一叠用过的“日子”轻轻地扯下来,我那片心湖的船,已承载不了太多痛苦的记忆,便只能轻载了一抹淡淡的回忆,我总是很小心地收藏着这些记忆的流光碎影,生怕它一不小心就破损了,只留下零零散散的碎片,像我洒落的泪一样刺眼,一样苍白……

母亲离开我三年了,我在心底思念了她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心痛得不能入眠,此时更多地是眼泪,如泉奔涌,任何一个有母亲的人都无法体会这种痛,这种苦。

母亲貌美如花引得了父亲的倾心,父亲是家里唯一的独子,爷爷一生都埋怨奶奶,只给他生了父亲一个孩子,可是在那个年代父亲却是我们镇上的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接连两年高考,都中了榜,第一年父亲考上了北京航空测绘仪空军学院,由于当时是抗美援朝时期,爷爷怕父亲参军,死活也不让父亲踏上那所载着希望载着梦想的火车,次年父亲便以高分被洮南师范学院美术系录取,五十年代初期,正是抗美援朝来临时刻,在那个灰暗时期,能有一个大学生,那真是光宗耀祖的喜事。我一直都以父亲为楷模为骄傲,由于正规的专业父亲画了一手的好画,(素描、临摹、国画、油画)写了一手的好字。我的家在那个小镇上算是富有的,在那个年代,爷爷经营着一个小型加工厂,加工植物油,外婆本以为把母亲嫁给父亲,会过上一辈子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多年以后母亲还要为了我们姐妹的学费忧愁,那是因为爷爷是一个极为重男轻女的老人,在他的传统思想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如今说起这些并不是埋怨去世的爷爷,爷爷也给与我们这个家实在是太多了……

十八岁的记忆是酸涩的,为了我们的学费,母亲在一家精密铸造厂工作,那个时候姐姐刚刚考上大学,沉重学费,让瘦弱的母亲无力承当,母亲为了给我们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她拼命的工作着,工厂虽然离家很近,可是,工厂里的女人,同样要和男人一样搬运钢筋碎铁,那种活儿,不是一个瘦弱女人能承受的了得。

就这样母亲熬完了姐姐的大学四年,就在姐姐毕业前夕,发生了一件至今我都不能忘记的事情,姐姐去学校取毕业证,而学校却要交一千元发放毕业证的费用,姐姐绝望的靠在胡同的墙边哭了三个小时不敢回家,我和母亲在家里左等右等,过了姐姐回家的时间,却依然不见姐姐的踪影,母亲着急了,让我出去接接,我刚一出门就看见姐姐满脸泪痕的站在墙的角落里,那一次,母亲第一次向爷爷开了口,姐姐才拿到了毕业证分配了工作。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脚趾经常被铁器砸烂,流血,手指经常破损。我的心也跟着疼痛流血,所以我比任何一个女孩儿,都懂事儿的更早些,八岁我就会自己洗衣服,十二岁我就会织毛衣,十六岁我可以把旧衣服拆掉该成新的样子,缝被子洗衣服,做家务,只要能帮她分担一些,我都会尽力去做,看着母亲每天起早贪黑的加班,让我从小就不能像别的女孩儿一样,能有妈妈经常在身边,经常是早晨一睁眼睛,就不见她的踪影,而晚上等我入梦了她才疲惫的回来,每到夜晚来临,经常是听着父亲的故事,抱着母亲的被子,闻着她的味道才可以入睡。母亲给与我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所以至今我的童年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孤单,无法释怀的苦涩回忆,母亲就这样用影子陪我度过我的童年、少年、甚至少女时代,所以我非常依恋她,珍惜和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母亲太累了,我心疼她,所以我的童年里没有欢乐,在我未完成学业的时候,忍痛放弃了我的梦想,放弃了一辈子的希望。这是我一生所遗憾的,也不能释怀的.至今我的姐姐们都不知道,原本承载着梦想的妹妹,为什么会放弃了自己的希望?这些都是我一辈子不想提起的伤痛秘密。

此时的泪,就像,那年、那夜、漫天的飘雪一样纷纷扬扬,洒进心里,冷到骨髓,痛彻心扉,心痛得不能自持,母亲给了我太多的记忆,美好的,苦涩的……

这一生最让我后悔的,不是放弃了学业,而是出嫁太早了,没能多陪陪母亲,就恋爱结婚了,至今我都无法忘记我出嫁的那天,车缓缓地启动,我的心也随之泪流成行,我回头望向他和父亲。母亲的泪奔涌而出。母亲蹲在地上捂着脸的样子,印在了我的心底。算一算和母亲真正在一起的日子都没有十年,最最美好的记忆却是我九岁时生病修学的那三个月,流行性黄疸型肝炎侵袭了我本就瘦弱的身体,发病时母亲没在我身边,因为大姐怀孕要生产,母亲去照顾姐姐,回来后母亲对我说,她做一个梦,梦见她窗台上的那棵玫瑰花枯萎了,梦醒来就感觉心神不宁,担心她的小女儿,是不是病了?所以一大早就让姐夫和学校请了假,送母亲上了火车,急匆匆的赶回家,真如梦里所想的一样,我病了,于是母亲和厂子请了假,在家照顾我,整整三个月,我从濒临死亡至健康,母亲都寸步不离,那是我最最美好的记忆,甚至希望自己的病拖得更长久些,母亲也能陪我更长久些。

今天我还能坐在屏幕前,手指还能在键盘上游走,我都要感谢我的母亲,又一次给与了我生的权利,是的没有他可能现在的我早已化为尘土,与风飞扬了……

然而让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母亲被确诊为骨癌以后的那四个月里,我与她形影不离,朝夕相伴,那段既痛苦又快乐的时光,是我心底永远挥不去的记忆,母亲被抬着进了我的家的一百二十天里,我用尽我毕生的爱去照顾母亲,最后父亲接她走的时侯,没用任何人搀扶,她的背影却成为了雕刻在我眼里的,那一抹希望的风景,她转身留恋的回望这里时流出的眼泪,却成了我唇齿之间的思念! 然而再怎么期盼,再怎么向上苍祈求,就在母亲离开我家的次年的五月里,在鲜花盛开的季节,樱花即将飘落的日子里,康乃馨凋谢了,没能盛开,我苦涩的哭喊中,再也没能挽留住母亲奔向天堂里匆匆的脚步……

作为儿女啊!能为父母尽到多少绵薄之力呢?哪怕一点点,一点点,在父母的心里都是承载不完的幸福啊!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4

——题记

我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望着深邃的夜空发呆,也许是一种习惯,一种无法改变的习惯。我常常以一种最舒适的姿态回忆以前的事,那大概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悲痛了。我想不出在这样一个不眠的夜晚,除了能这样坐着,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做。

那段回忆,已经在我脑海中回忆了不下40次了,但是每次回想的时候,我总会感到前所未有的酸楚和痛心。那的确是一段使我难忘的回忆。也许是上天特意的安排,使我从小的时候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我对“父亲“这个名词没有一点印象。唯一能使我感受到的是;他对这个家无限的抗拒,那一刻是短暂的,似乎他不愿在这里停留更多的一秒回忆,似乎这是噩梦,随时都可能吞噬了他,他立刻逃似的出了家门,就再也没有回来。永远……留下的只有母亲伤心的泪和襁褓中嘶声裂肺啼哭的我。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命运,我一直有种幻觉,觉的自己的多半身躯在现实中乱飞,另一少半的躯体在虚幻的世界中,布满忧伤。庆幸的是我好拥有伟大的母爱,毋庸质疑,我爱我的母亲,母亲更爱我,甚至母亲是我一生中最爱的人。我曾对母亲许下诺言,要让她过的比任何人都快乐。然而。这也只是诺言。但是这份感激的心已经让母亲无比了。

母亲总是不愿听到我提起伤心的往事,也从来不说起,也怕伤害了我幼小的心灵,我也就不闻不问,但我却始终忘不了。它留下的伤口,时常会在我内心深处某一角落隐痛,永远无法抚平。

我对“父亲”“爸爸”这一类的词语特别敏感,更不愿看见它们的身影,甚至讨厌听到别的孩子喊爸爸,也许是害怕,嫉妒。每当我在不经意间听到时,我总会捂着耳朵跑开,然后在无人烟的地方低泣。抚摸自己的伤口,很久很久……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5

——题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时,一个可爱宝宝出生了。她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幸福与快乐。正由于她的出生,母亲从此变得操劳了,她为家里的基本生活忙碌着。虽然母亲很劳累,但是在劳累的同时母亲的生活却很充实幸福。尽管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富有,但这个女孩的童年却过得很好。儿时的记忆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回忆。这也是她对母亲渐渐有了依靠。但是这种幸福的感觉却不会持续很久。当这个女孩长大后,家中发生了变故。她的父亲病倒了,家里生活的重担就落到了母亲的身上。她的性格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她是活拨开朗的,而现在变得很内向。

母亲对她的爱还是无微不至的,不管家里有多困难,母亲都坚持让她上学,让她在将来能有一个好的未来。在生活上,她们母女俩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共同共同撑起这个家。女儿深深地感觉到母亲对她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母亲总是能够撑下去,但是,命运似乎总是和她作对,当母亲要出去打工时,女儿和母亲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知道母亲坐上火车走时,女儿还没有感受到母亲对她付的爱,母亲是怀着伤心和失望的情绪离开的,而当女儿已经感觉到母亲对她的爱时,想要对母亲说一些道歉的话时,母亲早已不在女儿的身边。这时,女儿才真正意识到;没有母亲的陪伴的日子是多么的孤独。但是女儿不会让母亲失望的,因为女儿懂得;即使没有母亲的照顾,自己也一定可以独立起来,学会照顾父亲。并且让母亲知道;你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可以为你分担烦恼了。让你拥有这样的女儿而感到自豪。妈妈,安心在那里工作,家里的一切我都会照顾好,不要担心我。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母亲为女儿撑起一片天,而女儿就是要在这片天空之中守候着母亲。母亲是辛劳的,在这背后有无数的眼泪和汗水都是无法衡量的。母亲是伟大的,所以趁现在还有时间就赶快对母亲表达一下自己对母亲的爱,那就是;妈妈,我爱你。

回忆我的母亲范文6

病房的门被推开,一个声音叫道:“3号床,准备记忆移植。”顿时,三个人几乎同时一跃而起……他们三个将要被植入母亲的记忆。原因很简单,眼看着母亲快不行了,他们私下开始讨论分遗产的事。但由于母亲突然中风,什么话也没留下,加上三人以前从未照顾过母亲,对母亲的财产谁也不知底,于是……

“记忆移植完毕。”一个声音叫道。三个人睁开眼,立即在大脑里开始了搜寻:……一间阴暗的小屋,潮湿,肮脏……沾满油渍的锅台,落灰的橱顶……这不是母亲的家吗?老大心想,这样陌生,却又熟悉。当自己被冤入狱时,是母亲四处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这间屋里,他休养了一年。然后,自己找了媚子当老婆,媚子逼着他抢占了母亲的堂屋,把母亲赶进了这间破房,从此,自己就再没有踏进这门槛。

小妹开始了“回忆”:……腹部的痉挛,巨痛袭来,一个血糊糊的孩子,可这孩子的双眼被血糊了个严实,睁不开。有人低下头,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九九八十一天,血淤散尽后中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不是我吗,妈妈说过我小时闭着眼睁不开,原来是这样,小妹的心一阵抽搐,正是这双眼睛,给了母亲多少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