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的文章范例6篇

回忆的文章

回忆的文章范文1

rong和Q'd相遇是很久前'd事了,在无感情只有童稚的喜欢下,他们分手了。双方都重遇了“代替品”,没过多久,单身了。接下来让rong伤心'd 是没有答应狼'd追求。羊爱上狼,这是可能'd事,可是狼不懂羊'd爱心,羊只想多点时间更多地喜欢狼,于是狼与pig成了男女朋友关系。羊只觉得狼始终是狼,一切都是狠心,可这只羊却不明白狼因为她付出了更多。羊受不了狼给予'd伤痛,又与Q和好了,羊决定用纯纯'd真心去爱Q,在两对情侣共同进步时,先一对的分离,剩下'd又分了。不知分了多少回……都是爱'd代价。最后,羊又被狼'd一次……推向另外永远他们不可能在一起的世界.

女孩每逢回忆一下她姐姐的爱情,有慷慨、盼望、期待,她明白更多'd的伤痛只为男孩。在充当透明人当中,女孩不禁为姐姐'd爱注满了美好,她愿姐姐和Q能走向幸福的永远,不调头。

七八月的天气,女孩独自撑着小花伞走着,雨水打湿了她的手臂,幻想靠着男孩的肩膀……

在女孩旁边走'd呢是她姐姐与姐夫,他们就这样,女孩望着幸福一阵阵心酸……

回忆的文章范文2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构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突破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烦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注意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在平常的写作中,有几种情况可以运用插叙的写作方法呢?有两种,一种情况是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事线索,插入另一个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用以丰富故事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如《祝福》这篇课文就运用了插叙。鲁迅回忆过去、追忆往事,帮助读者弄清祥林嫂的身份背景、性格特征,为后文交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作好了铺垫。

另一种情况是在作者叙述主要故事情节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一段对有关往事的追溯和回忆,以帮助展开主要情节,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插叙结束后,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主要情节或事件。《羚羊木雕》一文,便是这种情况。文中万方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是上星期的事,送羚羊木雕,是昨天的事。逼“我”要回木雕,是今天的事。作者从妈妈的追问“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和妈妈的争辩结束,便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木雕的事情,这一插叙,交代了“我”和万方深厚的友谊,使文章的情节更紧凑,中心思想表现得更为深刻。

回忆的文章范文3

文章有一种纯粹而沁人心脾的美感,从技法的角度分析或许稍显多余。作者有颗丰富细腻而向往美好的心灵,愿它不会因为岁月流逝而变得粗糙麻木。每个人都有自己有哭有笑、有苦有乐的童年,鲁迅的童年是酸酸甜甜的――正如我们的童年一般。看完本文后,用我们的笔,写下我们的童年、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故事,名人名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曾有人说,理性与感性不可共存,回忆与现实不可并在。我当时只觉得这是歪理。

而或许有的东西,正是可以从感情中映出理性,从回忆中揉出现实。于是我捧着茶,独坐在藤椅间,合上眼,如同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于是我与它邂逅――《朝花夕拾》。

一个人的回忆能有多久?而时间的长河,又能承载多重的回忆的行李?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清晨开花,傍晚拾起,也像厚重的行李,到目的地再卸下。在书中,我回望作者曾走过的路――山啊、水啊,看作者独自一人,打开行李;仿佛又看到阿长冒冒失失地推门进来,将觅得的书摊在桌上;闰土携着欢快的笑,扯绳收起载了“猎物”的网;相传百草园有赤练蛇和美女蛇,可却怎么寻也寻不到,但却有着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嗡嗡作响。

多美好的回忆啊!如同茉莉香茶一般纯粹馥郁,又如同黄梅天的清雨,混合着黄梅戏的声响,吴侬软语醉人心。它是童年,清新而舒畅,如同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带着沁人心脾的海风席卷上来――

多舒服!蕴藏在心底的回忆,如同一曲悠长的竹笛,分外明媚、动人。

鲁迅,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在另外一个现实中:父亲端着一刀白纸黑字,指着叮嘱务必背出文章才可去“五猖会”;藤野先生递上一张照片,转过身去,肩膀微颤;父亲的病终究被庸医耽搁,阴阳两隔;好友范爱农作为正直的知识分子,遭人迫害,落水而死……太多的离愁、太多的永别,催促着他前行,再往前行。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弃医从文的救国道路,活在完完全全的现实中――往前赶,再往前赶。

于是,大提琴的号角拉响了,理性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前赶,前面就是天光呀!鲁迅终究,还是在这疾苦中,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思索人生。而我,也随着书香拨动琴弦,跟随着秒针的行走,一点点,随书成长。

只是成长的路上总有许多艰难困苦,于是我总会想到小时候:

去外婆的老家,白天摘瓜晚上看星,月色如水,星空美得如同梵高离奇的画布;

同父母一起去海边,观赏海天一色的美妙风光,发丝随风拂动,我面朝大海,念着“春暖花开”;

晒着阳光,捧着奶茶和书坐在实木地板上,袅袅婷婷的风抚摸柔韧的叶脉,叶片的斑驳在细腻清甜的纸页上浮动――

这些,都是我的童年。

虽然如今的我,离别过去,曾经的光阴成空;但满怀着遗憾的同时,我也努力争取,努力拼搏,也在努力地往前赶,一日复一日追赶着明天和成功的脚步。虽然童年会在时光的催促下与我们渐行渐远,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却会永久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而或许鲁迅先生也是这样吧,正如他所写的:每当夜间疲倦想偷懒时,瞥见藤野先生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又良心发现增加勇气了,再继续写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童年的美好他从未忘记,而正是这美好,鞭策了他,使他不断前行,想要重新追到那美好的晗光。

回忆,有时,也能激励人前行。就像我的回忆,鞭策着我――我曾经的成功不但标志着过去的荣誉,也证明着我能够做到“厚积薄发”的实力。我需得更努力,去重新创造曾经的荣耀。人生如此:也请让我们一起,捎带着回忆的芳香,踏上我们奔向明天的希冀旅途。回忆代表的不只是过去,更是你一个时代的总结。回忆很美,曾经的时代很好,因此,我们将要更努力地再去创造出如此好的时代。

甚至更好的时代。

晨开的花,或许傍晚就已经凋谢;童年的笑,少年的乐,也随风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但记忆中的芳香不变,模糊的行李或许也可以陪你很远很远,只要你用心保管。这平添的迟来的成熟风韵,正如同感情中映出理性、回忆中揉出现实的绝妙好辞。品味曾经,追求未来――时间刚刚好,准备刚刚好,努力刚刚好――嘘,你听到了吗?前方天籁般的呼唤。你又闻到了吗?那茉莉花的馥郁清香。

你好,回忆;你好,未来。

你好,《朝花夕拾》。

老师点评:

虽是读后感,却可以用一个“美”字来形容:文字的锻造很美,回忆的感悟很美,远方的未来很美。题目中两个短语“携带回忆”“奔向远方”用得很好,不但概括了所读文章的内容――既有鲁迅对童年的回忆,又有本文作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而且渗透了作者自己独到的感悟――不忘过去,创造未来。好的书籍是用来细细品味的,好的文章是用来让人享受的,这些你做到了。(曹红梅)

同学印象:

何S儿是一个学习刻苦、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阳光女孩。她喜欢用文字记录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和点滴心情,这或许是她排遣烦闷的最好方式。每当写作时,她就会沉浸于文字之间,行云流水般写出优美又感人的语句。我们都熟知她的作品。各个类型的文章她都驾驭得很好,也总能赢得老师的好评。这是我最佩服她的地方。她说,她长大后想当一名作家,这是她的梦想。我觉得很有可能实现哦!加油S儿!向着你近期的每一个小期望进发,向着你的作家梦奋力追赶吧!

写作感言:

我已经是两次看《朝花夕拾》,第一次是在初一,第二次就是初三。

回忆的文章范文4

缘起

1978年5月,我在《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工作。一天,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张俊打来电话,要我去一下,有事商量。张俊原在中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哲学组工作,我原在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工作,“”中先后调来武汉,见面时谈起往事,很快就熟悉了。我去省委宣传部见到张俊,他告诉我:不久前,湖北大学教授罗章龙给党中央写了一封信,表示愿在有生之年把亲身经历的党史情况回忆写出来,留给后人参考,希望能在工作上给他一些帮助。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批示同意,交中央组织部部长处理。转请湖北省委具体帮助解决。省委宣传部准备从各有关单位抽调几个人,成立一个小组,进行这项工作。张俊说:你是搞党史的,最好能参加,省委宣传部给武汉大学领导打个招呼,估计没有什么问题。

过了几天,我接到通知,又去湖北省委宣传部开会。到会的还有湖北省委党校朱玉莲、湖北大学廖鑫初、湖北省革命博物馆甘俊、武昌农讲所纪念馆张英宣等人。会上,张俊宣布省委宣传部决定由我们5个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由朱玉莲负责。他说:你们的任务是帮助罗章龙回忆党史,讲什么、怎么讲,都由他自己决定。如果发生不同意见,不要进行争论,可提供一些有关材料,供他回忆参考。你们边听边记录,记录整理好经过他本人审定后打印。打印工作请湖北大学帮忙,由廖鑫初负责。会后,张俊同我们一起到湖北大学同罗章龙见面。

罗章龙家在湖北大学家属区一排平房的西端。罗章龙听说我们来了,迎到家门外同我们一一握手。他一再表示感谢党中央和湖北省委对他回忆党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5月26日,工作开始了。因为罗章龙的住房狭小,天气闷热,七八个人挤在一起工作不方便,我们便把桌椅搬到室外走廊下,于每天上午进行。罗章龙身体比较健康,行动自如,头脑清晰,嗓音洪亮,谈起往事,如数家珍,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一点不像82岁老人的样子。后来,天气越来越热,经省委宣传部同意,罗章龙由亲属陪同和我们一起住进了武昌东湖翠柳宾馆。这里食宿方便,还有空调,上午下午都可以谈,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到8月4日告一段落。

罗章龙回忆党史这不是第一次。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执教西北联合大学时,就在课余,忆录史实,初步整理成30万字的文稿。1947年他回长沙湖南大学任教,重访秋收起义遗址,进行考察,又写了一些资料。1953年,他调武汉中南财经学院(后扩充为湖北大学)任教后,对大革命时期武汉政府、中共湖北省委和汉口市委有关的许多旧址,进行访问,探查史迹,收集史料。至20世纪60年代初,积稿略具规模,他乃将全稿分订成十几册。因当时不能出版,稿件一直保存在家里。不料,“”中,全部文稿连同一些党史照片和文物都被抄走,多年辛劳毁于一旦。谈到这里,罗章龙“良堪惋惜”。他说,这次回忆党史,又要从头开始了。

罗章龙是湖南浏阳人,1912年入长沙第一联合中学学习。1915年5月,他在司马里第一中学会客室门外墙端,偶见“二十八划生征友启事”一则,立即写信约会,结识了。他们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于1918年成立了新民学会。罗章龙回忆党史就从这里谈起。

1978年6月1日,罗章龙写了一份回忆党史情况的提纲,主要内容有:(1)新民学会;(2)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3)北方劳动组合书记部;(4)远东民族大会;(5)二七大罢工;(6)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与三大中央;(7)宣传;(8)教育;(9)欧洲行――国际工会运动;(10)中共南北建党;(11)武汉政府;(12)秋收起义。在谈了这些问题之后,他又补充谈了四个问题:(1)八七会议后的临时中央;(2)党的六大;(3)立三路线与六届三中全会;(4)六届四中全会。

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罗章龙回忆党史,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也为党史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线索。当时,我听后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一些问题:

新民学会是何时成立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称:“民国七年四月十七日学会成立”,而罗章龙回忆是1918年4月14日。他说:那是一个星期日,举行了新民学会成立会。到会的有13人,多数是学生,也有教员,平时是很难集合到一起开会的。

有没有组织领导?过去没有明确的说法,罗章龙回忆时在学生中有一个政治核心组织。他说:这个小组以北大为中心,包括北京国立八校学生的先进分子,约二三十人。这个小组没有正式的委员会或书记,对外也没有名称,平时分散到各校学生团体去活动,有事就集中讨论,研究行动方略,推定临时负责人。前夕,小组讨论认为静等政府制裁卖国贼是没有希望的,必须发挥国民外交作用,采取民众的力量来制裁。于是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并成立秘密行动小组,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五四当天,小组成员控制了大会主席台,指挥几个大学带队掌旗的,引导游行队伍去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何时成立的?党史书上都说是1920年10月,罗章龙回忆是1920年5月。他说:1920年5月,苏俄代表维经斯基来到北京,会见。把北大学生罗章龙、、刘仁静等人,邀到北大图书馆办公室同维经斯基开了几次座谈会。在最后一次座谈会上,维经斯基讲话认为参加座谈会的人都是信仰共产主义,拥护十月革命,积极参加当前革命斗争的先进分子,同意应邀参加座谈会的人是共产党员。这个会可说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正式成立大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名称是后人起的,当时没有用过这个名称。

二七大罢工的组织领导,历来说法不一,罗章龙回忆二七大罢工的公开司令部是京汉铁路总工会,决策指挥机构是中共京汉铁路总工会党团。他说:党团成员包括北京、郑州、武汉三处党员,主要有罗章龙(党团书记)、王仲一、史文彬、许白昊、林育南、李振瀛、吴汝铭、李求实、康景星、葛树贵等人。由中共北方区委及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罗章龙、中共京汉铁路总工会支部负责人史文彬、中共北方区工委负责人王仲一组成领导小组。当时,为了迷惑敌人,决定京汉铁路总工会迁至汉口,中共京汉铁路总工会党团则移至北京,通过全路电讯系统,指挥全路统一行动。但敌人还是先从北段长辛店下手。2月7日凌晨,直系军阀突然发难,在长辛店把史文彬等主要罢工领导人抓走,并开枪镇压造成流血惨案;然后向南扫荡,郑州、信阳、江岸等车站工人先后遭到屠杀。罢工遭直系军阀血腥镇压后,经中共北方区委扩大会议反复讨论,决定忍痛复工。

三大后,中共中央局的办公地址在什么地方?因为许多当事人都不在了,一直没有搞清楚,罗章龙回忆是在上海三曾里三户楼。他说:三大决定中央局设在上海,到上海后,在闸北找了一所房子作为中央办公处,这就是三曾里三户楼。在中兴路与香山路交叉的地方有个小里弄,称三曾里。三曾里的房子结构是普通的二层楼,我们三户联居,称它为三户楼。、一户,向警予、蔡和森一户,罗章龙一户,对外就说是一家,向警予是户主。经常到三户楼来的有王荷波,他住在英租界同孚路。恽代英是共青团书记,常来列席中央会议。陈独秀不住在这里,但在三户楼设有床铺,开会晚了或有事不能回去就在这里留宿。中央局会议就在楼上的客厅举行。我们这个“家庭”对外以“报关行”做职业。

中国党参加国际运输工会工作的情况,保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很少,主要是这项工作的唯一参加者罗章龙写的报告和文章。罗章龙在回忆中说明了有关的具体情况。他说:共产国际把西欧各国运输工人组织起来,成立国际运输工会,并通知中国党要参加该组织,担负一些任务,所以中央派我参加这个工作。1924年秋,我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四次国际运输工会代表大会,当选为该会中国书记。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鼓动,扩大国际运输工会的影响。我因工作需要,访问了很多国家,到过不少名都大港。我曾经写了一个《西行漫记》,分上、中、下三部,向中国工人阶级报道这些情况,此稿上部在1925年的《中国青年》登载了,后《中国青年》一度被查封,中、下部稿散失。我在国际运输工会前后工作约两年,在此期间,我写过几篇报告和文章,介绍中共参加国际工人运动的情况,在《向导》和《中国工人》上发表了。

北伐战争前夕,中共中央是否在广州召开过特别会议?罗章龙在回忆中作了肯定的回答。他说:1926年5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讨论准备北伐的问题。出席人员有四届中委,还有各省、区的负责人,鲍罗廷、加伦也出席了会议。我以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事先北方区委设有一个小组,对北洋军阀实力作过比较详细的调查,收集整理了有关北洋军阀的许多材料。会上,我们提供了这些材料,为制定作战方案时作参考。这次会议,分析了敌我情况,草拟了作战方案。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中共中央成立武汉中央分局了吗?党史书上没有记载。罗章龙回忆说:1926年10月,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讨论研究北伐后的形势和任务,并成立了武汉中央局,由在武汉的中央委员组成。这个机构的主要人员有、恽代英、苏兆征、罗章龙、、陈潭秋、林育南、谭平山、王荷波等,由鲍罗廷参加领导。许多会议都在鲍公馆举行。武汉的工作由武汉中央局主持。1927年4月,陈独秀和党中央机关由上海迁来武汉,到武汉后就与武汉中央局合并了。听了罗章龙的回忆后,我回去查阅了有关文献资料,得知当时有一个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汉口临时委员会,这可能就是罗章龙所说的武汉中央局。

湖南秋收起义中的行动委员会,党史书上略而不详。罗章龙作为当事人比较具体地回忆了行动委员会的组织和活动。他说:行动委员会是配合前敌委员会指挥长沙市内起义的机构,是在湖南省委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工人部有罗章龙、翦去病、庞人健等,军委有李子骥等,农委有易礼容等,安源工会还有十几个领袖也参加了,共有二三十人。行动委员会的具体任务是在前线军队未到时做些起义的准备工作,如果前线军队到达离长沙的一定地方,就在城内举行武装起义。行动委员会组织了一些队伍,工人队伍主要是来自纱厂、铁路、轮船、码头的工人以及人力车工人等。农民队伍主力在河西,其次是在北门外、小吴门外、浏阳门外的郊区。农民队伍每队有三五十人至百人不等,晚上进行训练,随时准备进城战斗。我们拥有的长短枪不过二三十支,主要武器是自己制造的土炸弹。为配合前敌委员会的活动,行动委员会采取了一些行动,工人奋不顾身,很勇敢,但土炸弹效能不高。后来,前委写信来说军队决定不到长沙来了,行动委员会就停止了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他还讲了行动委员会工人部、宣传部和军委等组织遭敌破获,庞人健等被捕牺牲的具体情况。

党的六大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但会议参加者留下的回忆材料不多。罗章龙对他参加六大的经过,作了详细的回忆,提供了一些重要史实,充实了这方面的内容。

还有一些类似问题,就不一一列举了。

罗章龙回忆党史的最后部分,讲了参加“花园会议”和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他说: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不同意四中全会的同志认为问题没有解决,共产国际代表米夫也感到问题未解决。几天后,米夫派个翻译来找我,说共产国际代表要找你谈一谈,可否再召集一个会,把分歧意见交换一下。于是按照米夫的要求,我把有关人员找来,在英租界沪西区一个别墅的花园里开会,这就是“花园会议”。不同意四中全会的中委及各方面代表一共去了二三十个人。米夫亲自到会主持,同来的还有两个共产国际代表,一个翻译。会上,米夫首先讲话,说现在问题的症结是同志们对王明言论、行动不了解,对共产国际推举王明任政治局委员想不通。你们要知道王明学习很好,马列主义理论水平高,党需要好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王明就是最好的布尔什维克,你们不要反对王明,王明是排除错误路线后确定新路线的。接着,两个共产国际代表轮流发言,作了长篇讲话,他们强调当时中共中央全党右倾,迫切要求改组,共产国际指定王明等组织临时中央是改造中国党的必需手段。中国党对共产国际应绝对服从,共产国际指示是绝对正确的,四中全会是体现共产国际路线的。共产国际代表讲话后,在座的中委、干部每人都积极发言,也讲了几个钟头。他们认为四中全会破坏党纪,是违反六大会议精神的,根本不能真正体现无产阶级国际路线,是破坏中国共产党组织、危害中国革命的错误路线;王明路线是比立三路线更“左”的路线,将会严重地损害中国革命事业。他们要求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国革命为重,对四中全会决议收回成命,定期召开七大或紧急会议,重新树立正确的政治路线,解决党的一切问题。他们坚持不同意王明等当选为中央委员。最后,共产国际代表宣布:今天会议至此为止,你们反对四中全会就是产国际,应受处分,一律开除。“花园会议”后,临时中央就正式决定开除了我们的党籍,决议是后来才公布的。我们为了继续革命工作,在工委机关开会,研究今后工作问题,决定写信给共产国际,希望共产国际另派代表重新召集会议解决问题,我们听候共产国际处理,仍照常继续工作,并决定暂行成立一个临时性的机构――“中央非常委员会”。我们在四中全会后写了一个文件《力争紧急会议反对四中全会报告大纲》,大家都在上面签了名。这个文件是送交共产国际和临时中央的对内文件,在基层只有口头传达,后来王明却说这个报告大纲是以散发传单的方式向敌人告密。

听了罗章龙的上述回忆后,我查阅了1931年1月27日《关于开除罗章龙中央委员及党籍的决议案》。决议案没有提到罗章龙等人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一事,只是说他们进行了“的小组织活动”,《力争紧急会议反对四中全会报告大纲》是“小组织反国际的整个纲领之最具体的表现,而为罗章龙所主持的”。我又查阅了1931年2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给共产国际的报告》,报告也没有提到成立“中央非常委员会”一事,但却指出四中全会后,小组织在罗章龙等人领导之下实行对党的分裂,开所谓“反对四中全会代表团”会议,推举罗章龙等5人成立临时中央干事会,通过罗章龙起草的《力争紧急会议反对四中全会报告大纲》小册子。报告还强调“罗章龙则自证明的小册子是由他编印后,中央根据他有意用这反革命的小册子向敌人告密,特决定开除他的中央委员,并永远开除他的党籍”。

回忆的文章范文5

“白蒙蒙雾茫茫”是作者“最早的”、“唯一的”对年的记忆,“唯一”的强调的是可记忆的事物少,作者以旅居的身份来回忆,表达了对这种记忆很少的遗憾。而“最早的”则突出的是对这份记忆的深刻,而这些记忆都是与外婆有关的,就把对外婆的追思交织进来,也让对家的思念有了具体的承载物,情感抒发不再空泛。

作者对外婆的铭记,除了亲情本身,更有小时候的寄养。作为一个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作者的童年无疑是有缺陷的,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作者说父母是来家里拜年的客人,寄养者不觉得是寄养,反而是一种主人公般的认可,这是因为外婆用爱填补了这份残缺的亲情,让当时还年幼的作者,童年并无缺憾。所以几十年后,作者再次回味往事,对外婆和外婆的“粄”记忆深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伴随着作者对这份“粄”的向往的,还有过年那热闹的场景:父母从远方回来做客,亲朋从远方回来做客……那是一个孩子的视觉所看到的年味,那份热闹是对亲情的最美诠释。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已经向我们暗示了中国过年的一种传统:团圆。而这份团圆与作者现在客居在外的环境比较之下,一份不可压抑的忧思已经在文章中悄悄弥漫。作者旅居的惆怅,对家国的向往和怀念也就表达出来了。

文中,作者浓墨重彩地介绍了外婆的忙碌,如“过年时家里就是好几天的流水席”;外婆的能干,如“我奶奶却可以让来家里的客人吃到多重的好滋味”;外婆对儿女的眷顾和爱护,如“要拼命再用发包填满每一个缝隙,才肯罢休”。这里的外婆,已经寓意为家,寓意着游子对家乡思念的载体,这也让文章的写作超越了对家和家人的思念而上升到对家乡与祖国怀念的高度上来。

回忆的文章范文6

论文摘要:孙犁的忆旧散文既是回忆亲人、战友,也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审视和自己心灵的抒写.通过对情感的深层次把握,用平缓的语调,简约的文字,使朴索中组深情,淡远中见浓重,具有时代的广泛性和情感的普遍性.

忆旧散文,是新时期以来巴金、孙犁等老作家散文创作的发韧之作.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他们积郁心中的感情喷吐首先表现为忆旧,怀念故去的亲人、朋友,追忆自己的经历.其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作品.如丁玲的《牛拥小品》,杨蜂的《千校六记》,巴金的《怀念肖珊》、《小狗包弟》,孙犁的《亡人逸事》等,各见特色.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情至深处,以感情的真挚令人感佩.

孙犁的忆旧散文,一方面是回忆自己的经历,另一方面是回忆故去的亲人、战友。这里就他怀念亡妻、亡友的散文进行剖析,以见其朴素中范深情,淡远中见浓重的特色.

《亡人逸事》是孙犁忆悼妻子的散文.这篇散文,没有巴金《怀念肖珊》那样强烈的感情倾诉,没有朱自清(给亡妇》那样的絮絮绵绵,也不象章含之回忆丈夫乔冠华的散文那样任感情奔泻.他写得很有节制,文辞朴素简约,色彩淡远,如他在散文结尾所写,是选择了一些不太使人感伤的片断.

“逸事”是从“天作之合”的婚姻写起的.如妻所言“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里来里”作者记叙了绕有情趣的一幕.因为那天下雨,她(妻子)父亲在临街的梢门洞里闲坐,从东面来了两个说媒为业的妇女,被雨淋湿了衣服,他父亲认识其中的一个,就让她们到梢门下避进雨再走。于是,这雨天就成了作者与妻婚姻的缘起,习以为常的祠房喜批横联“天作之合”就有了特殊的范含.

接着,作者写了妻如何从一个娇惯的女儿变成吃苦耐劳的妻子与母亲,早起下田,纺线织布,抚养孩子,备受辛劳.如前所记“天作之合’一样,感情隐含其中而不形诸于外,只一句“她从来没有对我叫过苦”,语言平平,却道出了这位茹苦含辛,任劳任怨的普通劳动妇女的情操和品性.

老妻故去,作者“老年独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读(亡人逸事》中的这些文字,可以感觉作者对亡妻忆念之情的深挚浓重,但是,夫妻四十年风雨年华,作者只择取了几个琐细的片断忆悼亡妻,每个片断均不李铺张,用平缓的语调,简约的文字,几笔点染,即勾勒出了妻子的形貌影姿.也见着了孙犁自己的心迹。

这种朴素淡远的特点还见于其它几篇怀念亡友的散文,如《选的怀念》、《伙伴的回忆》、《悼画家马达》、《谈赵树理》、《悼李季同志》。

这几个篇子中,除《悼画家马达》内容较为详细之外,其余各篇,都非常简约,如孙犁所说:“我所写的,只是战友留给我的简单印象.我用自己诚实的感情和想法纪念他们.”

孙犁时至晚年。经历了人生的几度风雨,心灵的顺沛动荡之后.往事如潮,水落石出.他不在意为这些人树碑立传,而在意宜泄自己内心对这些人的怀念。他拣亡友镌刻在自己心版七的儿个年象来描述,简笔点化,不经意间写出了这些人的品格特质。

在《悼李季同志》中,作者择取了与李季交往的两件事来写李季同志的为人品格.写得至为感人。一次是集体出国:有一天,忽然通知:一律西服,我却不会结领带,早早起来,面汁镜子。正在为难之际、李季同志忽然推门进来,衣冠绝楚,笑着说:“怎么样,我就知道你弄不好这个。”然后熟练地代我结好了,鱿象在战争时代,替一个新兵打好被包一样。还有一件最让作者感念的是李季深深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弱点,作者写道:我一向不怕别人不知道我的长处,因为这是无足轻重的.我最担心的是别人不知道我的短处.因为这就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在国外,有时不外出参观。他会把旅馆的房门一关,向同伴们提议:请孙罕唱一段京戏.在这个代表团里.好象我是唯一能唱京戏的人.每逢有人要我唱京戏,我就兴奋起来,也随之而激动起来,李季又说:“不要激动,你把脸对着窗外.”他如此郑重其事,真是欣赏我的唱腔吗?人要有自知之明,直到现在我也不敢这钱相信。他不过是看着我,终日一言不发,落落寡合,找机会叫我高兴一下,大家也跟着欢笑一场而已。

作者直陈关于李季同志与我交往的几件小事.文字素朴。李季真诚地关心他人,替解人意,细微体察他人心境的品行,自有感人的力量在里面.《伙伴的回忆》中的两篇,《忆郭小川》写郭小川留给作者的印象提“一见如故,平易坦率,热情细心,工作负责,生活整伤.他从不在自己领导下的刊物上发表诗作,以至报社的很多人都不把他当诗人看待,甚至不知道他能写诗.《忆侯金镜》,作者对侯金镜的印象是“严肃老成”,“他是研究文艺理论的·但没有当时一些青年理论家常有的那种飞扬专舒的作风,也不好突出显示自己.”

以上记叙亡友的文章,落笔虽简单,印象却真切,着墨细微,却传斗出了人的品质风貌.孙犁是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强调作文以质取胜。他在忆念亲朋故友的一系列散文中,都以真诚的态度记叙他们的人生进遇,描写他们的悲欢离合,抒发自己对他们的真情实感,既写他们的优点,也提到他们的弱点.如《忆郭小川》一文,有这样一段“很多年没有见到小川,大家自顾不暇后来,我听说小川发表了文章,不久又听说受了‘四人帮’的批评。我当时正怪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急于发表文章.”联想到孙犁在(文字生涯》一文中写过的“老实讲,在这一时期,我不仅没有和那些帮派文人一较短长的想法,甚至耻于和他们共同使用那些铅字,在同一个版面上出现”。

可见作者对郭小川的批评之意,这样的文字在忆悼文章里是不多见的,不过孙犁这种直率,不是咄咄通人,而是让人体会到一腔温热的挚友情谊.孙犁忆旧散文的朴素淡远,是扎根于真诚自然的土壤之中,正如,他认为的“对于散文而言.真诚与朴实,犹如水土之于花木。”

他在评论贾平凹的散文时写过这样的话“能以低音淡色引人人胜”,这自然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境界.”这也可看作是孙犁追求散文朴素淡远的一种境界。

《亡人逸事》通篇弥漫着一种生死两茫茫的意绪,作者对亡妻的几件往事的回忆之后,本该是抒情的高潮之处,可作者将十分情绪压低几分表现出来,避免了直接抒情,择取了一件小事作结,即作者在北平当小职员时,曾经买过两丈花布,直接寄至妻子娘家,妻临终之前,向作者提起这件事,下面是一段对话;

“你那时为什么把布寄到我家去啊!”

我说:“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闭上眼睛,久病的脸上,展现了一丝幸福的笑容。

置于弥留之际这样的氛围之中,细细品味这段平常的夫妻对话便有了感人至深的份量.夫妻四十年,妻子至死感念的是这样一件小事.于妻子,说明她珍视丈夫给予她的爱,哪怕是一点一滴。于丈夫,隐含了多少说不出的愧疚,让妻子为这样一件小事念念不忘,作者在文中扣心自问:“在夫妻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为如此,她对我们之间的恩爱,记忆很深”。

《亡人逸事》,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作结,情感看似淡远却浓重呵!孙犁忆泊散文的朴素淡远,深情充盈蕴含其中。这种感情之深,之浓在于作者对于情感的深层次把握.写散文,首要的是有真情实感,但仅有真情实感,并不能解决散文创作的全部问题。真感情,也还面临着情感体验层次的深浅,质量的高低。要使这种真情具有审美价值上的深刻性和准确性,还在于作者对于情感的深层次地把握。孙犁把自己与被写对象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在散文中回忆亲人、战友,也是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审视,对自己心灵的抒写,这种审视和抒写真诚自然,无伪无饰。他多次发出心灵的感慨,感慨与他们一起经过的那样的岁月,在那样的岁月里他们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情感。因为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他把握住了情感漫游的实质,使情感具有深层次和价值。所以,孙犁的忆旧散文与巴金、朱自清、章含之忆念亲人的散文异曲同工,同样会使读者受到深层的情感的撼动,分明地感觉出其间情感的深挚与浓重。

孙犁的忆旧散文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的原因还在于作者虽然只写了几位自己熟悉的人,抒发了对亡妻、亡友的情感,但却具有时代的广泛性和情感的普遍性。他写亡妻,笔下的妻子是一代含辛茹苦勤劳善良的中国妇女的缩影;他写亡友,选择的都是“纯朴和诚实的人”。这是为人民大众所敬重的人,是符合人们心目中真善美评判标准的人.他写出亡妻、亡友的为人品性,也抒写了特定时代高尚、正直的人的情操胸怀。所以,随着作者文章的情感起伏,读者也会击节吟哦.

《远的回忆》结尾写得荡气回肠。“现在不知道他魂飞何处,或在丛莽,或在云天,或徘徊冥途,或审视谛听,不会很快随风流散,无处召唤吧.历史和事实都会证明:这是一个美好的、真诚的、善良的灵魂。他无负于国家民族,也无负于人民大众.”这样的文字,在全篇低回平静的叙述中,奇峰凸起,情绪陡然昂扬激愤。细细回味,又无突兀之感,是前文铺垫,水到渠成之作,自然导引读者情感同步发展至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