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例6篇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1

几乎众人都说,学语文应该是学校的事,应该是老师的事,应该是学生的事。只有在语文课上,才是学语文,只有打开语文书,才是学语文。其实,语文与生活紧紧相连,是生活给予了语文生命。如果没有生活,当然也无须有语文。

记得小时候,我和妈妈从马召回来,看见路上的一个房子上面用油漆写着“补轮胎”。妈妈对我说:“你看那个‘补轮胎’,错着没有。”我当时小,那个字没有记准,说没有。妈妈就让我回去查一查。我回去打开字典,查音序“B”,原来,里面的衣字旁变成了示子旁,少了一撇,最后写成了那个样子。因为刷这的人要赶快完成任务,偷懒,才写错了。有人看到印都印错了,要别说里面的服务质量,也不去那里“补轮胎”,适得其反。从这里,一个小小的字,让自己学会了查字典,在生活中学到了语文。

有一次上英语,老师给我们解释“餐”的英语时,将汉字写在上面:“卢”。“餐”的笔画很多,虽然当时我未记全,但知道比它多。我们一看,便大吃一惊,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答道:“餐。”回去后准备查字典,在回家的途中,看见远方在墙上喷刷的字,又望见了一个“卢”,别字真多,老师都受影响了,刚一回去,一查,才知道怎么写。我又从这儿学到了语文。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2

有人说,年轻是一个多梦的季节。梦是一个多种多样的:有的梦是五彩缤 纷,有的梦是扑朔迷离,有的梦是神奇变幻,有的梦是惊心动魄的·····不是有首歌中唱到:“我的未来不是梦······吗?梦可以指引我们的未来。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可能埋藏在你的心底深处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或许你也不知道,但它会不时浮现在你的脑海中,但它不会完整的出现,而是像拼图一样,一块块的。尽情的折磨着你,使你可望不可即,那时的你一定很想让它完整的出现,但它总不尽人意,把你的忍耐升华到极点,尽管着么的扑朔迷离,你也不能放弃,那你恶魔在考验你的梦。当你战胜恶魔的时候,你的梦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那时的你将站在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但可能在你历尽艰辛战胜恶魔后,你的脑海中可能又会浮现另一块图来。这时的你一定快要被梦搞得要“火山爆发”了,梦为什么要这样的折磨着你?那极有可能是你人生中的一道坎坷,一座山。要你跨过它,而这个坎坷、这座山的那边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眼睛。梦总是在神奇变幻着。这时你就向外大喊一声:“把我的梦还给我”。尽情的抒发你那久居心中的愤怒。

今天的你是否曾坐在某一个地方叹息,梦为什么会这样呐?说不定下一秒的你又会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梦,但你要坚信你的梦。

梦,是多彩多姿的,就看你是从那一角度去看它。然而在这个年轻多梦的季节中,你又应该怎样去面对呐?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3

语文教学实践能力生活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他常常带领自己的弟子走进大自然,对碰到的事情及时与弟子们进行探讨,让弟子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最大的麦穗》一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的道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认为,整个生活场所都是教育场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里强调了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

一、课前预习,激发学生实践的兴趣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了解问题的同学帮忙解决。事后你问他明白了吗?他会似懂非懂地向你点点头。其实,到底有没有懂,也只有他自己知道。碰到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为此,我在备课时,力求发现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问题,制作成小卡片,让学生回家进行预习,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预习卡上的资料开始只有一点点内容,每次交流的时候,我都用实物投影把优秀的预习卡展示给他们看。慢慢的,预习卡的内容丰富了起来,从最初的词语摘抄到词语的理解;从优美语句的欣赏到仿写句子;从开始查找文章作者的朝代、出生地址到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所表达作者的感情,等等。课堂上发言的人多了,课堂效率提高了。例如,我在教《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当我问及有关鲁滨逊在孤岛生活的一些事情时,孩子们都是抢着回答问题。为了要显示自己的能耐,他们都能力求把话说完整,说精彩!课堂是一片沸腾。在习作时,有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鸡蛋会在盐水里浮起来!好多同学都不相信,于是,我就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的情绪非常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实践想结合,不仅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二、课堂上,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路人,学习过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结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真能力。意思是说: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在教《姥姥的剪纸》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剪纸,然后问姥姥的剪纸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通过自己阅读,知道了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转而我问:“姥姥为什么能剪出如此精美的艺术作品?”孩子们找到了文中一句具有代表性的话“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把这个问题理解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说说姥姥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问题,孩子们都抢着回答,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话峰一转,又问:“姥姥还是个怎样的人?”我让他们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对同学的回答进行有效评价,鼓励学生作补充。最后,我作了总结,并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体会了浓浓的祖孙之情。在这堂课上,我始终围绕“心灵手巧”来讲,让学生找句子,自己朗读,自己体会。我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学生的笔头能力,一举两得!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只有采取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教学形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体验、研究、交际、习作、评价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三、课外,开展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是小天地,天地是大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单调的课堂教育中解脱出来,让语文实践活动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利用校本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而语文实践的舞台是广阔的,它不只渗透在各学科的学习中,也存在于对学生的各种活动中。故事会、演讲比赛、诵读比赛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敏锐性;书法比赛,可以加强学生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能力,还能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成语接龙赛,可以训练学生的联系能力,养成积累成语的习惯;编抄报、黑板报,在编写过程中,学生就从阅读写作、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审美思维与审美实践、图文整合、合作与交流等角度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演心理剧、课本剧、“三话比赛”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更能发挥学生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大家经常在一起开展活动,还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走进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

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一定要打开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语文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学写新闻报道;利用双休日,我们可以走进社区,了解居民的生活学习情况;组织孩子们采访身边的名人,了解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搜集资料的,在搜集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小组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配合共同完成任务,通过活动有什么收获,等等。如此的语文实践活动虽然很费工夫,但孩子们能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同学之间更能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语文学习也是可以这样生动有趣。这样适时地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情感,从而树立努力学习的信心。

注重学生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为学生积累了语文信息,丰富了感知,使语文教学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把课堂、课余都还给孩子,让语文教学更紧密地与实践相结合,让语文的教学任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2]支玉恒课堂实录.

[3]于永正文集.

[4]小学语文教学.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4

关键词: 语文 ; 生活化 ; 课堂教学 ; 资源语文课程作为培智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强调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说明语文更具生活化,如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活动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每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设计富有生活情趣和意义的活动,让生活和教学成为一对“伴侣”,以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价值。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还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以生活本色。

一、教师应致力于使语文教学环境生活化

智障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处处在我们身边,让学生从中发现语文问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高涨,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就必须要敢于创新教育,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语文资源使学生学之有用。

我在“各行各业”主题教学中,带学生了解、认识“警察”这一职业时,考虑到智障学生对警察接触不多的现状,我找来《黑猫警长》的动画片,播放给学生看,让他们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警察的神勇,断案的机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警察这种职业。比如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我们可以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天气预报台,里面包括年月日的更替,几种天气的变化,与气候和天气密切相关的标志性动植物,以及人的衣饰和运动的转变等等。让智障儿童去观察、认识、在更换或者报道,从而使知识在这种生活化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浸润到学生的头脑中。根据教材内容,我们还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舞会、动物园、游乐场等不同的生活化环境和情境。那种身临其境、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会完全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进而乐于去学习和运用。

二、教师应把所教授的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当学习内容和智障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的创设一些生动、鲜活的生活情境,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事物入手,具有一定吸引力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激发出智障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

(一)引入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拾到别班同学的手套主动送还的事情,利用班会或队会,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二)联系社会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学校组织的一些参观、游园活动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写一写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

(三)结合家庭生活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三、教师采用的语文教学方法生活化

对智障生来说,抽象的单纯的说教是枯燥无味、难以接受的。只有在富有生活特色的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对学习内容充满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提高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使培智学校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受到启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百花齐放。培智学校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相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进行,注重走进生活去学习语文知识,在愉快的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生活场景体验法

就是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景中去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生活化教学中最常用到的方法之一。智障生理解能力差,对他们来说来自生活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知识往往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让智障生走进生活,让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再现,可以促进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生活场景展示法,可以利用真实场景和模拟场景进行。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学校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又如教学语言训练“让座“时,我设计了“乘坐公共汽车”这一情景,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乘车实践。利用班里的课桌椅拼搭成公共汽车,教师进行讲解并示范,然后请各类学生进行活动,使学生在场景展示中知道乘车的一些常识,并要求学生对 “让座”中的故事进行表演,使学生知道要给老人及有困难的人让座。这样的场景展示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因此,生活场景展示法能扩展教学的空间,补偿智障生的生理、心理的缺陷,促进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

(二)生活游戏活动法

游戏活动法寓教育于活动中,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促进学生智力和生活适应能力的发展。如角色游戏“做客”,“打电话”,“过生日”等可以把学生引入生活情境中,在玩中进行实践操作练习,在玩中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提高智障生的生活适应能力。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情境;焦点;素材

小学阶段是语文课程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对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打好语文基础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构建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以此来改变上述现象,帮助学生重新燃起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热情,进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丰富的语文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构建具有生活化气息的语文课堂进行论述,以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做出相应的

贡献。

一、体验生活情境

“体验”是指让学生亲身去感受。而体验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文本中所描写的故事或者是情境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交流和表演,一来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二来能够拉近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在情境感受中找到参与语文活动的动力。

如,在讲《那天》时,我选择了生活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父亲”“母亲”“库伯先生”“我”“扩音器”等人物,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进行“剧本改编”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手重新组织语言,表达文本中的思想感情。下面是某小组改编后的剧本部分展示:

扩音器:A先生(代替的是父亲的名字),请到百货商店门口来领取你的奖品,是一辆奔驰牌汽车。(重复着说着)

我:A先生,是我爸爸,我爸爸中奖了。(跑到商店门口,找到父亲)

我:爸爸我想去车上玩会。(高兴)

爸爸:不允许,爸爸还有其他事情。(态度冷冷的。)

……

在小组形成自己的剧本后,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展示给大家。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从表演中理解为什么爸爸会不高兴,为什么爸爸会将还给库伯先生。当然,这样的生活化语文课堂的构建要比教师单一的灌输、重点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关注生活焦点

所谓的焦点简单地说就是集中点,是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的衔接点。所以,在构建生活化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焦点,抓住学生比较喜欢的点,然后,将其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并引导学生在应用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

如,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为了给枯燥的语文课堂注入生机,在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以“长征”为话题进行下面的活动:

(1)给长征胜利写几句寄语,字数不限

(2)以小组为单位,以“长征”为话题,自制手抄报

组织学生完成上述两项任务,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价值,感受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且学生自主写作、自主制作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写作质量的提高也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又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学生对自己喜欢的电视剧、动画片、歌曲进行描写和欣赏,比如,有学生喜欢《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一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歌,说一说蜗牛和黄鹂鸟的形象等等。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也会得到拓展,语言应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综上可以看出,关注生活的焦点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而且也能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得到提升。

三、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素材的挖掘是走出教室、走进生活的基础,也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在语文教W时,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从书本中寻找知识,从课外阅读文本中感悟道德,还要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掌握知识,从生活中发现学习的对象。

例如,春节期间,组织学生摘抄一些对联,并在反复阅读后尝试着写下一幅“春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又如,从广告标语中学习语文知识。随着企业文化越来越被重视,广告不论从形式还是广告词都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富有意义,如“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山清水秀的苗寨风光,让你流连忘返”等等,组织学生从这些广告语中感受语文的价值,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总之,在“生活化”语文课堂的构建中,教师要从不同的方面来挖掘生活素材,从生活中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内容,进而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自主体验、自主感受的生活化课堂中提升素养。

参考文献:

我从生活中学到了语文范文6

一、语文教学已走进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多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例如,在教学综合性实践活动课《合作》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深刻地铭记在以后的生活中合作的重要性,并深深地触及学生的灵魂。我把读到的一个有趣的实验指导学生动在活动课上手做:一个细颈玻璃瓶,瓶口外部很光滑,无法缠住绳子。有中间有小孔的小球和细绳,细绳可以小球的孔中穿过,小球的大小和瓶口大小一样,球刚能顺利出入瓶口,要求学生不能凭借任何外物,把瓶子从第一排桌子提到前面讲桌上。一个,两个,到第五个学生都没有成功。第六个绳子的下端拌上火柴棍,成功地提到了讲桌上,同学生喝彩了,但是违规了,没有体现合作精神。直到第十个女生,她和自己的好朋友,每个人拿一个穿好的小球,先放进去一个,把小球放在平底,另一个配合得很好,也把自己的小球放进去了,然后把两根绳子扭到一块,两个小球自然也紧紧挤着,不用说,她们成功了。通过实验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他们一定会很好地与别人合作,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了善于合作的人成功的几率非常大。同时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这样的课学生是十分感兴趣的。

2、语文教学可以模拟生活

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考虑到是文言文,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借助于动画设计,十分生动的再现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了学习兴趣,注意力高度集中,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接着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人物的形象逼真,故事仿佛就发生在眼前,精彩的表演,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语文教学真正走进了生活,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样的课文还需要怎样讲么?

3.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品味生活

《春》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春景图。在学生读课文想象的基础上,学生不可能全部理解。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和风拂面、绿草茵茵、百花争艳、杏花飘雨、游人赏春的景图,这如诗如画的意境,学生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学生既品味到自己生活的大自然是如此美丽,也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而更加喜爱春天,从中也会回味到春天曾经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乐趣:在草地上玩耍啦,放风筝啦,眯着眼、伸着舌头品尝春雨的甘甜啦。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生活是美好的。

二、生活中孕育丰富的教学资源

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无处不在,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源头活水,“一切生活皆语文”。刘国正先生也认为“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

1、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习语文的源泉。

让学生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把“生活”引进课堂,把学生推向“生活”,把生活中的现象与课堂联系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瞧瞧哪一部影视作品中没有语文素材,现实生活中哪一处没有语文的影子?如优秀的广告词中,大街小巷上的标语中、门牌上,枚不胜举。学校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学生在班上做自我介绍,在校园听到的趣闻:为贫困学生、受灾地区捐献爱心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为以后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妙法,行之有效。也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使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真正走向学习语文的广阔而丰厚的天地。

2、社会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

语文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给学生读了一则《都市报道》播出的新闻:一位老板因车祸不幸身亡,车上放着十九位民工的工资,由于车祸损失了一部分钱,其弟弟忍着失去亲人的悲痛把钱发放给农民,不够的钱自己垫付。农民工个个都很感动,想放弃工资,但是死者的亲人态度坚决,坚持支付工资。读完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并联系自己及周围的实际生活谈体会。现在一些黑心老板千方百计地拖欠农民工工资,和这一家人比一比,谁高尚,谁,应该做怎样的人?这种以身边切实的事例来教育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3.家庭又是学习语文的小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