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原文朗读范例6篇

核舟记原文朗读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1

一、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清楚文言文教学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单元时,应准确把握这一教学理念,预习备课时将与本课有关的文化常识、事理放在重点。教师教学本课时心中应有一条主线,即我要如何组织本节课教给学生些什么让学生从本课中明白些什么,学到些什么。把握这条主线的同时还应清楚一个目标:传承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提高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与文化素养。

二、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尤为重要。况且,文言文本身的枯燥性更要求老师注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挖掘课文背景,抓住与本文背景相衔接的知识点,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核舟记》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小小的一枚桃核,古时候的能工巧匠是怎样独具匠心,加以雕刻,惟妙惟肖地呈现出一幅当时游客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的?通过教师的领读、学生的泛读之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清晰画面,舟首、舟尾的布局跃然眼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进一步展示相关的图片画面,呈现细节,使得学生在脑海中定格苏、黄共阅一书卷、舟尾横卧一楫的精雕细刻,采用这种导入来开始文言文教学,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通过各种形式朗诵让学生通晓课文大意,理解本文情感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文言文教学,应立足吟诵,做好这点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

课前预习时默读;顺从文字时小声读;课上学习时较难把握的文章,可由老师范读,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让学生自己朗读,还可齐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和配乐朗读等。

2.让学生读准、读顺文言文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如《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强应读jiāng而不读qing,教师应该加以适当指导。读顺,就是朗读时读清它的节奏,注意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就应该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停顿准确了,就不至于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

四、文言文教学应注重拓展迁移,延伸课外增强实效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2

【关键词】教师初中文言文教学改革

钱梦龙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课文来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体现了对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和对背诵文言文的重视。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的新方法。本文谈谈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产生很大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文言文比较枯燥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注意变化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以故事传说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比如《木兰诗》,有花木兰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木兰的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花木兰的人物故事后,对《木兰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特别在背诵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卖油翁》的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可以在学生讲自己知道的故事以后,再来学习原文,古今对译很容易记住一些关键词以及课文的道理。

2. 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核舟记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豁然开朗、扑朔迷离、心旷神怡、水落石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教师只有抓住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火",才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

3. 以精美语段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文言名篇都有精彩的语段,或长于描写,或重于叙述,或偏于议论,教师把这些精美"点心"拿出来先让学生尝一口,尝到"甜头"后自然可轻松地组织新的教学活动。如《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我在上课时,在学生面前声情并茂地配乐朗诵了这一段,马上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4. 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激发兴趣。

文言课文中有少量精美的插图,教师也可从网上下载相应的图片资料,作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作品的兴趣。如教《爱莲说》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莲中的插图,让他们试着说莲的外形,再对照课文原句,体会文字语句的特点。学习《木兰诗》还可从网上让学生欣赏《花木兰》的镜头,从而对照《木兰诗》学习,相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核舟记》和《口技》等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根据内容自己配画,进行再创作,学生兴趣盎然。

二、注重诵读体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文言文教学诵读就更为重要。学习文言文,在粗略懂得字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观点、体味的气势和文章的情感。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针对文章的特点、主题和情感,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诵读,并进行指导阅读(可齐读、指名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比读等),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准文中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多意字的读音;读清句读,明确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读出语气、语势来,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文章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把语气助词要表达的感慨、哀叹、喜悦等情感读出来;对加强语气的副词要重读;对文章采用的修辞手法和结构所传达的语势和情感要读出来。诵读时要由口入心,逐步深入理解作品。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安陵君其许寡人"要读得稍重些,以体现秦王的盛气凌人,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祈使语气,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通过诵读,学生能自己体会课文的人物性格和中心意思。

三、挖掘人文内涵

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多思考,多发现,多创造,挖掘人文内涵。如《鸿门宴》中对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的探讨,有人认为是项羽的"为人不忍",但认真分析项羽的性格发现,这种看法是值得质疑的。项羽起义以来,凶暴蛮横,杀人无数,本非"不忍"之人。只因听说刘邦"欲王关中",便欲立即"击破沛公军"。而在听了项伯的一番辩解之后,便放弃了进攻打算;再加上刘邦的油嘴滑舌,更使其对刘邦失去了防范。由此可见,项羽头脑十分简单,轻敌自大,根本没把刘邦视为主要敌人,更不想因在席间杀之而毁掉自己的"一世英名"。因此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纯属性格使然。这样,学生就认识到性格对事业、对人生是多么重要。

四、归纳文言现象

文言文的语法是有规律可循的,无论是虚词还是文言知识,都有其固定性。这就要教师在精讲的同时,让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典型句式和重点词语,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它的结构是"否定词+代词+动词",这些词常常放在动词前面。让学生归纳所学类似句子发现还有不少,如"以为莫己若""莫我若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等。牢记这种句式后,就能在阅读其它文言文时迁移运用。归纳的过程其实就是分类比较的过程,也是巩固深化的过程,它可使看似杂乱繁多的句式,通过归类变得浅显明了,易于掌握。

五、注重教学方法

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学生听,自不待言;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不可。出于这样的粗浅认识,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课的特点,采用灵活教法。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所要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一一对号入座,译对的给予肯定,译错之处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3

关键词:课堂导入 情境 设问 多媒体 角色转换

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教学创新的一个重点,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吸取教学精华的同时在课堂导入、教学情境、问题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 课堂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是一堂课良好的开端,它可以引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气氛,是切入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可以为一节课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导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导入的目的都是要达到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很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中去。具体来说,以问导入、以情感导入、以故事导入、以音乐导入、以画面导入都是可行的。例如在学习《背影》这一课时,我就以父亲的三次背影画面导入新课,并以多媒体画面来创设学生受感染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感情陶冶中展开想象,从内心深处感受和思考父爱这一永恒主题。

二、创设情境

在众多的课堂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法力求营造轻松愉悦、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享受快乐,是能把语文课教“活”的最好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音乐、绘画、书法、朗读和表演等艺术手法都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的手段。例如在讲授《变色龙》一课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与小说前后情节密切相关的六幅图画,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可以清楚的认识到主人公的六次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大变化,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三、 设问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擅于设问质疑,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地提起学生的乐学性。课堂教学中良好互动的前提就是教师设计的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在问题中深入进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层次上的理解力和创新能力。问题的设计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还应该根据课文的不断变化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积极思维,而不能把课堂内容简单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提问要有层次:比如我在讲授《变色龙》一节之时,采用“梯度提问法” (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样?(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显著特征具有哪些?(3)、奥楚蔑洛夫虽然很善变,但是其自始至终都没变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明显是从简到难,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最为显着的作用是能迅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课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巴东三峡巫狭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壮阔奇景呢,这时我适时地播放了一段长江三峡的录像片。那直插云霄、连绵不绝的山峰,那矗立山巅、婀娜多姿的松柏,那渔夫的晚唱、猿猴的长啼,这一切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抒发自己的观感,对眼前的奇妙景象赞不绝口,为大自然的神奇壮美深深折服,学生如痴如醉,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描绘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五、重视课外阅读

阅读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学校中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大量的阅读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深化,使学生成为渊博的文化人士。语文作为一门语言与文学课程,更应当受到重视,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既要重视课内语文教学又要抓好课外阅读。

教师平时上课时,可有意识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作家的相关文章、一些重要文人的成功史、讲解一些名著的概要,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就讲到了鲁迅的其他一些作品,如《孔乙己》等,并要求学生课后去读这些文章,并写阅读感受。课后我还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得到进一步的落实。每天安排半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学生可默读、大声读、齐读、比赛朗读等,形式自由。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参加“美文阅读推荐比赛”;开展读书笔记交流及读书报告交流会;古典诗词联句比赛等。

六、转换教师角色

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改革的形势,语文教学教师角色转变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去,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形成多边的教学交流,形成开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引领语文教学迈入一个全新的境况。如: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我在个别难词上作些点拨,重点引导他们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坡、黄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这跟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密切相关,我也不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学生仔细自己去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去发言,指出表演的优缺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充分地开动脑筋,真正融入课本,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实现这一目的,初中教学老师应当创新教学方式,在课堂导入、教学情境、问题设置、教学手段方面下功夫,更为关键的是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在具体教学中摸索出更多的更有效的创新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4

一.要读准字音

这是理解文言诗文的首要条件。由于时代的久远,在文言诗文中常有一些多音字、通假字,我们在朗读时,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读准这些字。如《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其中的“说”是一个通假字,应该通“悦”,读yue,作“愉快”讲。掌握正确的读音,对辨析词性、词义,加深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文言诗文中还有许多冷僻字,现在已经很少用到了。如《核舟记》中有一句:“石青糁之”中的“糁”念san。大部分学生第一次见到都不认识,最佳的做法是查阅相关工具书,而不是望文生义,读半边。在文言诗文学习的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或无法确定的字词时,教师不应马上给予帮助,而是应该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来自己进行正音,让学生养成主动利用工具书的习惯,这对于培养学生文言诗文的阅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要分清句读

朗读文言诗文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文章。然而,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停顿,往往会使句子产生不同的意思。也就是说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因此在朗读文言诗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但会读准字音,还要学会合理划分句子的停顿,读准句读。要读准句读的主要方法有:

1、区分是单音词还是复音词

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如在《口技》中有一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很多学生会念成“中间/力拉崩倒之声”把“中间”放在一起念,因为在现代汉语中“中间”是一个复音词,但是在古代汉语中这几个词都是单音节词,有不同的意思:“中”是“中间”的意思,而“间”则表示“火杂”,因此正确的念法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停顿应在“中间”的中间,如果停顿错误,则会引起句意理解的偏差。

2、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辨清句义和内部结构

如“其一犬坐于前”这句的正确停顿应该是“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另一只狼像狗一样地坐在前面”,如果句读错误,停顿变为“其一犬/坐于前”,则变为了“另一只狗坐在前面”,与原文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3、抓住句首的虚词

在古文中常有一些虚词作为发语词,放在句子开头总领整句,如 “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中的“且”是“况且”的意思,统领后面的内容,因此必须停顿。只有读清句读,才能有助于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及主旨的把握。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诵读的句读正确,才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利于文言诗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要融入感情

《乐记·乐本》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有感情地朗读是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文本浸润了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源地”,只有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读出情感和气势,给人以完美流畅的感觉。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首先要弄清句式,准确把握语气、语调,正确处理语句的抑扬顿挫和读音的轻重缓急。只有根据文章的内容情节,深入想象,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在朗读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感情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诵读时从字词运用的色彩、句子的表达重点、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的重点。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趣味教学;教学策略

文言文,由于缺少使用语境,学生大多认为其晦涩难懂,枯燥无味,戏称为“第二外语”。当然,这与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有关,但从“教学”观之,则与我们平日教法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多是从“应试”角度出发,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就如同传统外语教学——单词加语法,“除了背还是背”“背多分”,如此违背语言规律的文言文教学,自然会让学生谈“文”无趣,望“言”却步了。鉴于此,当下文言文教学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如何让学生缩短文言文与现代生活、与学生的距离,激发起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逐步唤醒学生探究传承文化的潜欲望。下文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核舟记》为例,浅谈文言文趣味教学。

一、以著名诗词入题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一个好的导语设计就像一块磁铁能把所有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过来。在《核舟记》的教学课堂上,笔者首先给学生们展示一首宋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说出这首词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跟这首诗有关,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苏轼游赤壁。大家能想象一下,如果把苏轼一行三人游赤壁这个场景用雕刻艺术来展现,需要多大一块东西呢?”好奇心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也就自然而然引出文本《核舟记》。

二、动手操作,让语文“动”起来

动手能力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在中学里,一提起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少人就想到数理化的实验制作、生物课的养殖栽培,似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语文学科是不搭界的。笔者在《核舟记》的教学课堂上就巧妙穿插了动手训练,每两人一组发一张白纸,按照课文介绍的内容折一只乌篷船然后按课文的说明开上小窗、题上字,并用小纸片剪成三个人形,要求为东坡画上胡须,在船头用粘胶等摆好三人的位置。这样做的意图就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培养其协作共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以一种新奇的方式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上海语文教学专家钱梦龙老先生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需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为了强化语文课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核舟记原文朗读范文6

一、淡化形式,讲究实效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形式,是为轻松而又快捷达到教学目的服务的,有些教师为了突出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根本不顾及教学目的、内容、对象和效果,一味地追求教学的形式,哗众取宠,忽视了对传统教学媒体的充分利用,甚至鄙弃传统媒体,完全抛弃了黑板、粉笔,刻意追求新奇特,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时尚的展示。结果,事半功倍,甚至出现了负效应。比如,在运用幻灯进行教学时,有些教师把片子设计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这样,有些学生就会被有趣的画面所吸引,而忘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喧宾夺主”,学生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教师在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和媒体运用;要考虑到教学设计的需要与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选择一些既符合本课内容又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来制作,帮助学生消化传统教学难以讲透或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

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主导下的现代技术手段巧妙灵活地运用到更加广泛的学生主体参与过程中,教师切勿脱离学生单纯地操纵机器,坐讲课堂,而应当在语言和行动上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指导学习、活跃气氛、激发思维、培养感悟,切勿把课堂讲授变成学术报告,深奥难懂,而应当充分照顾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科学处理好媒体素材、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关键。教师切勿充当“解说员”,大搞“一言谈”,而应当对教学过程和媒体进行设计,使媒体为学生的思维服务,让学生自行解读媒体内容,把课堂变成“群言谈”,这样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和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多媒体作用,启迪学生思维,突破学生思维难点的关键之处。即该用则用;在使用中起不到实效,对教学毫无优化之处的,坚决不用。

二、精心设计,适时播放

媒体的设计和使用时机,不仅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机会,而且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感情高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及各种能力,使其发挥最佳效果。

例如,科学的运用投影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有些课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已栩栩如生,有的甚至比教师准备的投影片更形象、丰富。若教学时,一开始就展示投影片,则会禁锢学生头脑,形成思维定式,不利于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人如是说:“一百个人读《红楼梦》,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林黛玉”。由于各个人的理解、想象、知识面的不同,再加上性别、性情、处境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于事物必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教学中有些课应先让学生充分品味、想象,当同学们从作品中发现并进入一定情景,感情达到高潮,内心迫切需要验证时,教师再把投影展示出来进行对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想象力不丰富的学生得到补充;另一方面,还使另一部分同学获得成功体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满足。

三、敢于取舍,灵活运用

电教媒体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根据学生特点,教材内容以及教师自身优势,选择恰当媒体,力求机动、灵活的运用。

不要过分热衷于先进的媒体。在课堂上运用电教媒体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展示媒体本身。在先进的电教媒体也是为课堂服务的。最先进的媒体不一定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堂用录音机会比幻灯机效果更佳,有的课堂用一种媒体会比用几种媒体更强。因此,在使用媒体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