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范例6篇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范文1

遗:给、赠送这句话出自左丘明的《郑伯克段于鄢 》。全句为: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翻译为: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范文2

论文关键词:伐,侵,战,征,战争,门

有人说,“人类是一种好战的动物,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1]我认为这句话用在《左传》中更恰当。尽管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左传》,所涉及的内容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礼仪,但翻开《左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左传》的历史是战争的历史,《左传》的时代是战争的时代,不仅几个大国之间如齐楚、齐晋、秦楚、鲁宋之间常常穷兵黩武,就是一些势力弱、地盘极小的,后人很难记住他们名字的郑国、虢国、卫国、邾国、鄀国,都从没有逃过战争带来的灾难。有人统计约春秋二百余年间,各类军事行动就有483次,大规模的战争就有14次。[2]因此,描绘战争的动词自然不少,如伐、侵、攻、袭等等,把这些动词笼统作“攻打”来翻译,疏通句意倒也无妨,但如果都一概用一个义去理解,显然只能粗线条地了解《左传》。他们中有交叉的地方,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法有不同之处。

(一)伐

“伐”在甲骨文中写作,一边是人,一边是戈,像人以戈击脖颈,《说文》,“伐,击也。从人持戈,一曰,败也。”伐即击杀,攻击义,已是定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夏,郑人侵许,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似乎将伐、侵、袭三字分得很清,“伐”因“有钟鼓”而带有“正义”的色彩,兴师问罪,公开声讨,表明进攻的正义性,这是原文的观点。我认为《左传·庄公二十九年》中的话语只能强调这三个字是有区别的。孟子说“春秋无义战”,要说“伐”即正义之战是难叫人信服的。先看“公开声讨、兴师问罪”的一组例子。

1、“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桓公十二年》[3]

鲁、郑国之所以要伐宋,是由于宋国不讲信用。

2、“楚伐绞,军其南门。”《桓公二十九年》

楚国攻打绞国的理由,是“绞小而轻”,且自不量力。

3、“十六年夏,诸侯伐郑、宋故也。”《庄公十六年》

4、“秋,楚伐郑及栎,为不礼故也。”《庄公十六年》

5、“故子国作乱,谓晋人曰:‘与我伐夷而取其地’,《庄公十六年》”

夷人不知图报谢恩,必然导致被伐。

6、“秋,楚人伐郑,郑即齐故也。”《僖公元年》

郑国因为亲近齐国而被攻打。

7、“秋,伐陈,讨不忠也。”《僖公四年》

8、“十五年春,楚人伐徐,徐即诸夏故也。”《僖公十五年》

以上各句,或因为对方不讲“礼”,不讲“信”,或是对自己有贰心,用了“伐”字,进攻的方式是公开的,吻合了“凡师有钟鼓曰伐”一语,再看下面一组。

1、“冬,伐卫纳惠公也。”《庄公五年》

2、“夏,公伐齐,纳子纠。”(庄公九年)

“代”的原因,不是对方的过错,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

3、“伐我,吾求救于蔡而伐之。”《庄公十年》

这样的伐除了用居心叵测来形容外,别无他词。

4、“二年春,秦孟明视帅师伐晋,以报殽之战。《文公二年》

5、“……,郑公子归生伐秦,取汪,及彭衙而还,以报彭衙之役。”《文公二年》

6、“晋人伐郑,以报北林之役。”《宣公三年》

以上句子中,报复也好,居心叵测也好,实在难和正义沾上边,充其量也就是为自己攻打对方找借口罢了。

再看第三组。

1、“楚文王伐申,过邓。”《庄公六年》

2、“仲庆父请伐齐师。”《庄公八年》

3、“十四年春,诸侯伐宋,齐请师于周。”《庄公十四年》

4、“二十一年春,胥命于弭。夏,同伐五城。”《庄公二十一年》

5、“晋侯将伐虢。”《庄公二十七年》

6、“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庄公二十八年》

7、“晋侯使太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闵公二年》

8、“遂伐黄,改黄师于碏陵。”《庄公十九年》

从前后的语境看,这一组句子怎么也看不出攻伐的理由,纯粹是为了土地,为了财产,想“伐”就“伐”,这里的“伐”是完全可以用其他战争动词替代的。

(二)侵

“侵”在甲骨文中形状是,金文时左边的“牛”头演变成了人。《说文》:“侵渐进也。从人,又,持帚之进,又,手也。”“侵”的本义是“打扫”,和“伐”的本义相差甚远,但“侵”由“打扫”引申为“渐进”,再引申为象扫地一样一步一步向前扩张,即侵犯之意,“这样,侵”就和“伐”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进攻方式而对举。实际上在《左传》中,有时这两个字是融在一起的。《桓公十年》:“齐人以卫师助之,故不称侵伐。”这里就干脆将侵伐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出现,看下面的句子。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僖公四年》

2、“秋,诸侯为宋伐郳,郑人间之而侵宋。”《庄公十五年》

3、四月,郑人侵卫牧,以报东门之役。《隐公五年》

4、“秋,楚子侵陈,遂侵宋。”《宣公三年》

5、“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僖公四年》

6、“秋,虢人侵晋。冬,虢人又侵晋。”《庄公二十八年》

7、“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庄公十一年》

8、“哀侯侵陉庭之田。”《左传·桓二年》

以上例句中,1、2两句中已将“侵”和“伐”明确分工,这也是人们常拿来区别这两个字的涵义的例句,实际上,这两句因为是对文,所以不能相同,和“正义”与否无关,例3中讲了侵的理由——报复,和伐用法相同,例7中更是讲了正大光明的理由,其他的例句中的“侵”也一律可用“伐”来代替,可见“侵”和“伐”的意义和用法有重叠的地方。 并不是说“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再看下面一段话。

“夏四月,郑伯侵宋,及曹门外。遂会楚子伐宋,取朝郏,楚子辛,郑皇辰侵城郜,取幽丘,同伐彭城,纳宋鱼石,问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焉,以三百乘戍之而还”《成公十八年》。

郑成公进攻宋国,到达宋国曹门外。于是就会合楚共王一起进攻宋国,占取朝郏,楚国子辛、郑国的皇辰入侵城郜,占取幽丘。一起进攻彭城,送回了宋国的鱼石、向为人、鳞朱、向带、鱼府,用三百辆战车留守,接着便回国。“侵”和“伐”交替使用,谁也无法区分哪是“正义”的行为,哪是非“正义”的行为。综观远古,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有几次战争是正义的呢?因此,伐和侵的运用,只能讲对文则异,散文则同,古汉语中这种用法并不是唯一的,“稼”和“穑”的用法亦是如此。

(三)征

现在的“征”字是从小篆变来的,小篆写成,而甲骨文的形体是,一双脚向城里走的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征,正行也。”很多人纳闷这个解释,实际上,只要联系甲骨文的形体,便得知“正行”即“征行”。“征”的本义是“征伐”,在军事上指上伐下,“有道”伐“无道”,和“伐”常常连用。《庄公二十三年》:“征伐以讨其不然。”意即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的,这里就将征伐连在一起当双音节词用的。今也有南征北伐、征伐的说法。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僖公四年》

2、“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僖公四年》

“征”的理由和对象介绍得一清二楚。

3、“君子知秦之不夏东征也。”《襄公二十九年》

“东征”即向东征讨,尽管这句预言和历史事实不符,我们姑且不论,在此,我们只谈“征”的用法。

“征”和“伐”用法一样,但在《左传》中,作为军事用语,“征”远不如“伐”用得多,我认为“征”除了“征讨”、“征伐”之外,其古义主要指远行,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僖公四年》

(四)克

克,小篆写为,《说文解字》:“克,肩也。”段玉裁注:“任事以肩,故任谓之肩,亦谓之克,……释言曰,克,能也,其引申之意。”《左传》曰:“凡师得俊曰克。”“俊”即克敌制胜,由此可知,“克”在军事上的用法是强调结果“打胜”,相当于《哀公十一年》中所说“人胜大,祸也,齐至无日矣”中的“胜”。这在《左传》里得到验证。

1、“既克,公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庄公十年》

2、“冬,会于袲,谋伐郑,将纳厉公也,弗克而还。”《桓公十五年》

3、“初,楚武王克权,使计緍尹之。“《庄公十八年》

4、“秋,王大夫奉子颓以伐王,不克,出奔温。”《庄公十九年》

5、“强以克弱而安之,强不义也。”《昭公元年》

以上每一例句中,“克”均可译为“攻打成功”。在《哀公十五年》里有这样一句:“武伯伐成,不克,遂城输。”则将伐和克严格区分开来了。而在“郑伯克段于鄢”一句中,“克”则显现出它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鲁隐公元年》中有这样说明:“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为什么“如二君”就要克,人们仍是一头雾水。再看杜预注“言段强大俊杰,据大都以耦国,所谓“得俊曰克也”。[4]

“谓若大叔段之比,才力足以服众,权足以自固,进不成为外寇强敌,退复狡壮,有二君之难而实非二君,克而胜之则不言彼败绩,但书所克之名。”[5]这两段注很清晰地告诉我们:郑伯不是一般地战胜对方,而是连根拨掉以解切齿之恨的战胜。因为对手本身就非同一般,而是篡权谋位的弟弟和母亲,对自己的政权有着直接威胁的政敌。再联系甲骨文和金文,“克”的形体是和,象铲刀铲物之状,刚好字形和字义吻合。因此,在这里“克”不能按许慎从小篆体分析“克”的意思理解。

(五)战

“战”字从戈,《说文解字》:“战,斗也。”“战”的本义和“伐”一样非常明确了,但具体用法又有区别。

1、“甲子,及秦师战于彭衙。”《文公二年》

2、“冬,齐、卫、郑来战于朗,我有辞也。”《桓公十年》

3、“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庄公九年》

4、“二十八年春,齐侯伐卫。战,败卫师。”《庄公二十八年》

5、“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庄公十年》

6、“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桓公十七年》

“战”是不及物动词,所以它不像“伐”一样,用成“甲战乙“,而是“甲战+于+地名”,或者是单用。《庄公十一年》说,“凡师,敌未陈曰败其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俊曰克。”这是从作战双方的架式和准备情况来规定“战”的用法的,纵观《左传》,凡用“战”之处,既不是秘密性质的偷偷进攻,也无需宣战与不宣,都是有备而来,一“战”决雄雌。

(六)门

“门”,古往今来人们都知道是房舍、围墙的出入口,但在《左传》里,它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名词,而是用作谓语动词,特殊场合用于交战,有人作过统计,《左传》里,“门”字一共使用了261次,用在247个语段里面,用作谓语的“门”有33例。 [6]请看:

1、“巴人判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庄公十八年》

2、“子庚门于纯门。”《襄公十八年》

3、“门于在门。”《襄公二十四年》

4、“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成公二年》

5、“十二月,吴子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门于巢。”《左襄公二十五年》

6、“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土门焉。”《襄公十年》

7、“晋侯围曹门焉,多死。”《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句子中,无论是“门+于+地名”,还是“名+焉”,其句式结构和上面讲的“战”相似,但二者又是有区别的。如《定公八年》:“与阳氏战于南门之内”。“战”同时用于攻守双方,但“门”,虽然涉及攻守双方,但是它在一个句子中并不同时用于攻守双方,究竟用于哪一方,要由读者依靠上下文来判断,所以,它的语义是不明确的。

“门”字用作战争动词只见于《左传》,它是《左传》里特有的一个词。在先秦子史典籍中,“门”皆不用作动词。在《左传》里,它有和其他战争动词有相同的用法功能,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性。

(七)袭

在没有“义”战的春秋时代,“袭”更显神秘和不义,让人防不胜防。许慎《说文》:“袭,衽袍。”段玉裁注:“小敛大敛之前衣死者谓之袭。”即“袭”原指给死者穿的左掩襟的外衣,引申为“衣上加衣”,在军事上便引申为有所掩盖,不让对方知道而出其不意地打击,这便是“袭击”。

1、“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隐公元年》

2、“妇人不忘袭仇,我反忘之。”《庄公二十八年》

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僖公三十二年》

4、“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桓公五年》

5、“师还,馆于虞,灭之。”《僖公五年》

无论是野心勃勃的共叔段,还是记仇恨入骨髓的妇人文夫人,都不可能“伐”或“战”敌手,只能是“袭”。

例3中,对于刚愎自用而又占有欲极强的秦穆公来讲,“袭”词简直用得恰到好处,加之有杞子的怂恿,还管它地方之远近呢?“袭”和杞子的“潜”同义相承,刚好吻合了秦国统治者的轻佻心理。

(八)攻

本义是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持续而反复地敲打某一对象,从攴工声,攴读pū,敲打,引申为攻打,攻击。

1、“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2、“文子怒,欲攻之。”《哀公十一年》

3、“伏甲将攻之。”《宣公二年》

4、“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桓公五年》

例1、例2用法和“伐”相同,今天还有“攻伐”一说,孔文子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大叔疾,大叔疾派随从劝诱他前妻的妹妹,把前妻安置在梨地而为她造了一所房子,好象有两个妻子一样,孔文子哪能容得这一招,于是用了“攻”一词。例3、例4的用法和上面的“袭”用法相同,正如《孙子·讨篇》中所说,“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总之,战争是《左传》中最为人注意的一部分,《左传》军事词语共533个,仅征战类就有272个词语,[7]本文仅选了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动词进行比较分析,目的仅仅是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当时的战争情况。因为在所有战争动词中,“伐”是一个高频词,故在介绍其他词时,往往和“伐”进行比较。

实际上,除了这几个词外,还有很多征战类的动词,如“戎”、“取”、“讨”、“灭”、“戍”、“师”、“释撼”,因为出现频率不高,且用法单一,在此不一一枚举。

参考文献

1 李梵《汉字的故事》P349,中国档案出版社。

2 广西师大中国优秀硕博学术论文《左传军事词语研究》P1。

3 选自“中国古代经典集粹”《左传》(北京燕山出版社),以下选自《左传》,内容与此同。

4 春秋左传注疏》,隐公元年注。

5 春秋左传注疏》,庄公十一年注。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范文3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比较法 D.比喻法

2.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战国策》

3.下列各句中,“服”字作“佩带”解的是( )

A.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D.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4.“望洋兴叹”一语出自( )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5.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 )

A.明杂剧 B.说唱文学 C.元杂剧 D.传奇

6.“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格是()

A.比喻 B.夸张 C.比拟 D.排比

7.《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

A.屠格涅夫 B.契柯夫 C.莫泊桑 D.欧·亨利

8.《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的“亟”字的意思是()

A.急忙 B.迅速 C.竭力 D.屡次

9.《国殇》选自( )

A.《九歌》 B.《九章》 C.《诗经》 D.《国语》

10.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

A.《淮海词》 B.《漱玉词》 C.《清真词》 D.《稼轩词》

11.“逝者如斯”一语出自( )

A.《醉翁亭记》 B.《前赤壁赋》 C.《论语·子罕》 D.《孟子》

12.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 )

A.语丝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未名社

13.《苦恼》一文的作者契诃夫是下列哪国的作家(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14.《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的( )

A.语言学家 B.文学家 C.美学家 D.表演艺术家

15.下列诗集中,属于郭沫若的是( )

A.《女神》 B.《北方》 C.《红烛》 D.《死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17.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18.《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___》。

19.《红楼梦》今传本120回,前80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0.在晚唐诗坛上,____________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

21.赋是____________代形成的一种文体。

22.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悠悠我心”。

23.柳永《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___________。”

24.辛弃疾《水龙吟》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___________。”

25.“吾归破贼,必灭楼兰,此矢所以志也”是______________的誓言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

27.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行:

28.望洋向若兴叹。

望洋:

29.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

30.奉而献之厉王。

奉:

3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再:

32.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衣:

33.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识:

34.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恨:

35.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固: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来即我谋:

37.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如早为之所:

3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前赤壁赋》)

凌万倾之茫然:

40.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请以战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为什么说《谏逐客书》是汉赋文风的先导?

42.在《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中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3.《种树郭橐驼传》一文蕴含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44.简要概括《炉中煤》表达的思想感情。

45.《麦琪的礼物》中,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狗赢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6.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4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48.本段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

(二)阅读《蜀相》一诗,回答文后问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49.说说本诗颔联中的“自”、“空”二字的含义。

50.分析本诗颈联、尾联的思想含义。

51.全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李大钊同志《今》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会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和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52.写出本段的中心句。

5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是什么论证方法?

(四)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54.本段表现了李广怎样的个性特点?

55.本段主要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李广?

七、作文(50分)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范文4

2016年成人高考作文范文大全

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预测试题及答案汇总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真题及答案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专题

全国2016年成人高考录取分数线专题

环球网校课程推荐:2016年成人高考考前冲刺班,不能错过的得分秘籍!!点击进入免费试听>>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括号内)

1.“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源自( )

A.《庄子》

B.《韩非子》

C.《孟子》

D.《论语》

2.下列各句中,“数”字作“计算”义解的是( )

A.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B.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C.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

D.数罟不入洿池

3.《史记》的作者是( )

A.司马迁

B.左丘明

C.班固

D.范晔

4.冰心在《往事》一文中,用什么形象的特征象征人的品格( )

A.灯光

B.大海

C.道路

D.蜜蜂

5.“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一句的作者是( )

A.陶渊明

B.李白

C.曹操

D.司马迁

6.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

A.《左传》

B.《史记》

C.《汉书》

D.《国语》

7.《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的作者是( )

A.柳永

B.李清照

C.苏轼

D.李煜

8.《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故不我若也”一句从语法上看属于( )

A.被动句

B.判断句

C.宾语前置

D.双宾语句

9.《蜀相》是一首( )

A.五律

B.七绝

C.七律

D.七古

10.说“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的哲人是( )

A.亚里土多德

B.培根

C.耶曼孙

D.斯宾诺莎

11.郁达夫《故都的秋》所写的“故都”是今天的( )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开封

12.《心灵的灰烬》一文的作者傅雷是我国的( )

A.文学家

B.科学家

C.翻译家

D.美学家

13.下列诗作中,属于乐府旧题的是( )

A.《关山月》

B.《饮酒》

C.《短歌行》

D.《国殇》

14.《米龙老爹》在叙述方法上的特点是( )

A.顺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B.顺叙之中有插叙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

C.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叙述方式

D.倒叙方式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

15.在先秦诸子中,文风以想像丰富、词藻瑰丽、汪洋恣肆而著称的是(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茕茕子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_________》。

17.《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作者是___________.

18.描写大体可归纳为人物描写和___________描写两大类。

19.《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季氏是春秋时___________国的贵族。

20.《马伶传》的作者是___________.

21.小说《苦恼》的主人公是一名名叫____________的马车夫。

22.苏轼《水调歌头》词:“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23.王昌龄《从军行》诗:“黄沙百战穿金甲,_____________.”

24.李商隐《无题》词:“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

25.《行路 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

27.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

28.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治:

29.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

蕲:

30.士而不无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本:

3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

32.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但:

33.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

职:

34.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期年:

35.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

披: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

王无罪岁:

37.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而坐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

擅强兵而坐观者:

38.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之多,为虏所生得,当斩。(《李将军列传》)

汉下广吏:

3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东面而视: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范文5

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比较法 D.比喻法

2.先秦散文中最多采用寓言形式、最富浪漫色彩的是( )

A.《孟子》 B.《庄子》 C.《论语》 D.《战国策》

3.下列各句中,"服"字作"佩带"解的是( )

A.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B.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D.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4."望洋兴叹"一语出自( )

A.《老子》 B.《庄子》 C.《论语》 D.《孟子》

5.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 )

A.明杂剧 B.说唱文学 C.元杂剧 D.传奇

6."瀚海阑千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格是( )

A.比喻 B.夸张 C.比拟 D.排比

7.《米龙老爹》的作者是( )

A.屠格涅夫 B.契柯夫 C.莫泊桑 D.欧。亨利

8.《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的"亟"字的意思是( )

A.急忙 B.迅速 C.竭力 D.屡次

9.《国殇》选自( )

A.《九歌》 B.《九章》 C.《诗经》 D.《国语》

10.辛弃疾的作品集是( )

A.《淮海词》 B.《漱玉词》 C.《清真词》 D.《稼轩词》

11."逝者如斯"一语出自( )

A.《醉翁亭记》 B.《前赤壁赋》 C.《论语。子罕》 D.《孟子》

12.郁达夫和郭沫若曾一起组织过( )

A.语丝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未名社

13.《苦恼》一文的作者契诃夫是下列哪国的作家( )

A.英国 B.俄国 C.法国 D.美国

14.《选择与安排》一文的作者朱光潜是我国的( )

A.语言学家 B.文学家 C.美学家 D.表演艺术家

15.下列诗集中,属于郭沫若的是( )

A.《女神》 B.《北方》 C.《红烛》 D.《死水》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论语》是一部记录___________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语录体散文集。

17.游记散文集《屐痕处处》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18.《冯谖客孟尝君》选自《____________》。

19.《红楼梦》今传本120回,前80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

20.在晚唐诗坛上,____________与杜牧齐名,有"小李杜"之称。

21.赋是____________代形成的一种文体。

22.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悠悠我心".

23.柳永《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___________."

24.辛弃疾《水龙吟》词:"落日楼头,断鸿声里,___________."

25."吾归破贼,必灭楼兰,此矢所以志也"是______________的誓言。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则将焉用彼相矣。

相:

27.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行:

28.望洋向若兴叹。

望洋:

29.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当:

30.奉而献之厉王。

奉:

3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再:

32.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衣:

33.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

识:

34.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恨:

35.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固: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 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

来即我谋:

37.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郑伯克段于鄢》)

不如早为之所:

3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39.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前赤壁赋》)

凌万倾之茫然:

40.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

请以战喻: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为什么说《谏逐客书》是汉赋文风的先导?

42.在《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中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3.《种树郭橐驼传》一文蕴含了什么深刻的道理?

44.简要概括《炉中煤》表达的思想感情。

45.《麦琪的礼物》中,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狗赢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6.孟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4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两句话用的是什么表现方法?

48.本段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写出本体和喻体。

(二)阅读《蜀相》一诗,回答文后问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49.说说本诗颔联中的"自"、"空"二字的含义。

50.分析本诗颈联、尾联的思想含义。

51.全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李大钊同志《今》中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会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和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52.写出本段的中心句。

5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是什么论证方法?

(四)阅读《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54.本段表现了李广怎样的个性特点?

55.本段主要用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李广?

七、作文(50分)

56.题目:行百里者半九十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 2.B 3.A 4.B 5.C 6.B 7.B

8.D 9.A 10.D 11.C 12.B 13.B 14.C

15.A

二、填空题

16.孔子 17.郁达夫 18.战国策 19.曹雪芹

20.李商隐 21.汉 22.青青子衿 23.无语东流

24.江南游子 25.南霁云

三、词语解释题

26.搀扶的人 27.行为 28.仰视的样子 29.对当,相应

30.捧持,捧着 31.两次 32.使……穿衣 33.记忆,记住

34.遗憾 35.本来

四、翻译题

36.(他)来是为了和我商量婚事。 37.不如早点为太叔作出安排。

38.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 39.漂浮在茫茫的万顷江面上。

40.请让我拿战争来作比喻。

五、简答题

41.综合运用了铺陈、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这正是后来汉赋大肆铺陈、极力藻 饰文风的主要标志性特点。

42."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席的厨房。"简言之,中国固有的文明的实质是:人吃人。

43.作者以郭橐驼种树为喻,说明治民与种树的道理一致。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其天者全",治民也要顺乎民情,不能扰民不息使其不得安宁。郭橐驼的观点,实际上表明了柳宗元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客观上揭露和批判了唐朝统治者政乱令繁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44.《炉中煤》强烈抒发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诗人把祖国比做"年轻的郎",倾诉了火一样的眷恋之情,诗人自喻为"炉中煤",并通过自己黑奴出身的诉说,表达了诗人爱国热情在黑暗的现实中遭到长期压抑的苦闷;反映了诗人与新生的祖国一起扬眉吐气的喜悦及决心为祖国献身的情感。

45.明线是德拉卖头发为杰姆买表链,暗线是杰姆卖金表为德拉买发梳。

六、分析题

46.说明要实现王道思想,首先要端正态度;不要怨天尤人,应该从自己做起。

47.这两句话反映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采用的是对比的表现手法。

48.喻体: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本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9."自"、"空"二字互文见义,是写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黄鹂隔叶,啼声空自悦耳。弦外之音是表现诗人惆怅感慨:祠堂虽然春意盎然,但先哲已逝,时过境迁,如今遭逢乱世,再无孔明那样的济世英杰。

50.后四句由写景转入叙事并借以抒情。五、六句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又流露出对当今统治者不能像刘备那样求贤若渴的不满。七、八句一面惋惜孔明壮志未酬身先死,表达追思之意,同时借前贤功业事迹以自勉,愿尽忠报效国家。

51.全诗抒发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之情。表现了对世无英才的慨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所向往的君臣济世、清平政治的理想,表明了报国无门的忧思。

52.中心句是:在世界上有一贯相连的永远性。

53.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54.表现了李广勇敢和善骑射的个性特点。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范文6

关键词:《左传》;叙事;倒叙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56-02

所谓倒叙,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认为倒叙是“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1]。清人王源在《左传评》中对倒叙作了这样的阐释: “追叙之法,谁不知之? 但今之所谓追叙者,不过以其事之不可类叙者,置之于后作补笔耳。追叙之法,乃凌空跳脱法也。”[2] 并概括出追叙的特征是: “中者前之,后者前之,前者中之后之”。王源所言的“追叙”也就是“倒叙”。在《左传》文本中,倒叙之处不下一二百处。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一、以 “初”领起的倒叙

根据叶绍钧《十三经索引》统计,整部《左传》,用“初”字领起的追叙有 99例之多 [3]。在这些倒叙中,往往都是叙事学上所称的内部倒叙,其“叙述开端时间之后的故事”[4] 。并且其多数都是用来对当前叙述的某个人物或事件的前缘解析。比如《宣公二年》: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

在激烈的打斗中,突然用倒叙的手法引出灵辄,“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使赵盾逃出晋灵公的伏击。此倒叙,不仅舒缓了紧张的局面,也为赵盾能逃出被击杀而给了更充分的理由,增强了赵盾的人格魅力。

而有一些以“初”字领起的倒叙是叙事学上所谓的外部倒叙,其“叙述的是开端时间之前的故事”[4]。比如《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郑庄公生于郑武公十年(公元前757年)与《左传》的开头时间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时间倒叙了三十六年之久。这段倒叙为下面故事“郑伯克段于鄢”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在《左传》中,所有用“初”字领起的段落有的学者认为并不都是倒叙,也有“插叙”和“补叙”的功能,但如果说都是“倒叙”也是可行的。

二、以时间副词“昔”领起的倒叙,其多属于外部倒叙

比如《襄公十四年》: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寒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对曰:“昔秦人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惠公蠲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剪弃。赐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诸戎除剪其荆棘,驱其狐狸豺狼,以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于今不贰。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之师。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来,晋之百役,与我诸戎相继于时,以从执政,犹志也,岂敢离逖?今官之师旅无乃实有所阙,以携诸侯而罪我诸戎!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不与于会,亦无瞢焉。”赋《青蝇》而退。宣子辞焉,使即协会,成恺悌也。

将“昔”字领起的几段倒叙完全地融在顺叙之中,虽然用俗话讲有“翻小肠”之嫌,但一场激烈的论辩却将范宣子与驹支的形象凸显出来,也使一场外交争论在叙往事中将是非曲直道尽。范宣子的一句“来!姜戎氏!”就如同此人物在眼前般召唤。这段叙述,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现场的气氛,犹如其声在耳畔。这种倒叙就如同支持论点的论据的例子一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再如《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回答宣公为何逐莒仆一段话: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大临、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济其美,不陨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举。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少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慝,以诬盛德,天下之民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傲很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杌。此三族也,世济其凶,增其恶名,以至于尧,尧不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故虞书数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无违教也。曰“纳于百揆,百揆时序”,无废事也。曰“宾于四门,四门穆穆”,无凶人也。舜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今行父虽未获一吉人,去一凶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几免于戾乎!

这样一段几乎是总结性的倒叙将春秋时期的理想化的事君之礼叙述了出来。笔者认为在这段叙述中,作者本身对此事的看法也体现了出来,就是“举十六相、去四凶也”。用一组对比的叙述“有才子”与“不有才子”道出理想的社会纲常“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及为恶的典范“浑敦、穷奇、杌、饕餮”。这段倒叙也可以讲是“寓论断于叙事”的先河,能给人以聩耳发醒之感。这两段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大致记载,也是作为一段倒叙来表现舜的才能。

三、以明显的叙事时间为排列顺序的倒叙,其多为内部叙述

比如《隐公六年》:“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往岁,郑伯请成于陈,陈侯不许。五父谏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君其许郑!’陈侯曰:‘宋、卫实难,郑何能为?’遂不许。”在此段中,“往岁”一词,就倒叙出郑伯缘何侵陈的原因。

四、有些倒叙是不加任何时间上的标志而直接叙述

比如《宣公十年》:“夏,齐惠公卒。崔杼有宠于惠公,高、国畏其逼也,公卒而逐之,奔卫。”在此段叙述中,“崔杼有宠于惠公”无疑是说在惠公生前,崔杼是很得宠的,无人感迫害他,而一旦惠公没了,崔杼的倒霉日子也就到了,“逐而奔卫”。此一句倒叙就把崔杼何以被逐的前后因果关系全部写明了。再比如《襄公七年》:

郑僖公之为太子也,于成之十六年与子罕适晋,不礼焉。又与子丰适楚,亦不礼焉。及其元年朝于晋,子丰欲诉诸晋而废之,子罕止之。及将会于子驷相,又不礼焉。侍者谏,不听;又谏,杀之。及,子驷使贼夜僖公。

看此段之倒叙,我们会很清楚地知道郑僖公为何能够被弑:为太子时不礼于晋楚;当政后,朝于晋,其臣子就想废掉他;而后于诸侯盟又不礼;侍者谏,不听且杀之。这样就将僖公于国内国外都不好的人际关系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出来,其被废掉或杀掉是早晚的事。国内不得臣民之心,国外又无同盟之势,其何能为国君!

《左传》中,倒叙的情形很多,其这种打破常规的叙述不仅为了弥补顺时叙述的不足,同时也是作者对历史进行记述时,主动参与的表现。同样的一件历史事件,不同的剪裁、布局、谋篇以及材料的应用,都会使读者产生不同的体验。在这种叙述中,必然包含着作者的用意在里面,作者的褒贬、臧否、好恶也必然存在于其中。

参考文献:

[1][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汪依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7.

[2][清]王源.左传评[M].济南:齐鲁书社,1997.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