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小故事范例6篇

伤感小故事

伤感小故事范文1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家》 创伤与复原 回归家园

诺贝尔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出生于一个美国黑人家庭,其作品情感炽烈,简短而富有诗意。其小说《家》出版于2012年5月,以朝鲜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归家”的故事。当然,归家的路途并非容易,不过最终现实中的种族歧视、心灵创痛都在“家”的归属感中得以化解 (王守仁,112)。本文将基于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复原”理论,解读种族及战争给弗兰克造成的巨大创伤,并试图找出走出创伤阴霾的复原之路――书写及回归家园。

一.战争及种族歧视带来的创伤

“心里创伤的痛苦源于无力感。在受创当时,受害者笼罩在无法抵抗的力量下而感到无助。如果是大自然的力量,我们称作天灾;如果是人为的,我们叫它暴行。创伤事件摧毁了人们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世间的人与事不再可以掌控,也失去关联性与合理性。”(赫尔曼,29)在主人公弗兰克的经历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创伤事件:

弗兰克小时候,由于种族歧视下发出的搬迁令,“镇子边上的十五户人家被勒令离开他们小镇。否则。否则意味着死亡”(7)。一个姓克劳福德的老人因为拒绝离开自己的家,“被人用钢管和枪托打死”且“那些人把他的眼睛剜出来了”(8)。这能够反映出当时种族歧视给弗兰克带来的创伤,所以 “他再清楚不过,并非待在外面才会违反法律。就算你待在屋里,在自己住了一辈子的家里……没人管你穿鞋了没有”(7)。同样,在归家的途中,路上的经历也从侧面揭露了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给弗兰克带来了不小的创伤冲击:一名想在火车停靠站买咖啡的黑人乘客被店主和顾客一同轰出门,且遭到了一顿暴打,且来帮忙的妻子也被别人用石头砸伤;黑人工人儿子比利在玩玩具手枪时被警察用真枪打残了一只胳膊。

创伤事件通常会威胁到生命或者身体,甚至直接面临暴力和死亡。除了种族歧视带来的心理创伤,战争中一些惨绝人寰的经历使弗兰克的精神濒临崩溃:两位挚友相继惨死在自己面前,自己“感受到了诱惑”还一枪打飞了一个手无寸铁、寻找食物的朝鲜小女孩。

所有这些由种族歧视及战争带来的创伤事件严重的摧毁了弗兰克得以正常生活的安全感,也给其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创伤。出现过度警觉、记忆侵扰、紧闭畏缩现象。且弗兰克在退伍之后常常会在噩梦中惊醒,也会想起那个朝鲜小女孩,过度警觉,带有深深的负罪感,且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二.复原之路

著名心理学家朱迪思・赫尔曼在其著作《创伤与复原》指出,“复原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安全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是回顾与哀悼;第三个阶段是重建与正常生活的联系。在复原的第二个阶段,创伤患者开始诉说她的创伤故事,叙述的方式是完整且详尽的。”

小说中作者巧妙的用斜体印刷的方式让主人公说出自己的痛苦经历,这实际上是一种创伤修复形式――回顾与哀悼。“书写出来是对创伤事件的见证,是一个外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创伤修复的过程。其目的就是通过书写来讲述创伤、见证创伤并消除创伤记忆,彻底破解创伤意义。”(蒋栋元)正是通过回顾与哀悼,弗兰克终于在斜体十四章中敢于面对过去的记忆,说出了事情的真相,自己也得到了释然,卸下了痛苦的包袱,“打爆那个朝鲜女孩脑袋的是我。被她摸到的人是我……她还是死了的好”,原来那个朝鲜小女孩为了得到食物,想靠出卖自己的身体来获得。

伤感小故事范文2

就是这样的记忆,让我无法忘却。当悲伤的思绪化作汹涌的河水,滚滚的泛黄的河水不是向东流去,而是流进你小小的身体里去的时候,你,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是感觉不能承受,就快要崩溃,离自己的期望很远很远。还是没有感觉,就像是天空划过的飞鸟,虽然不是一样的鸟儿,但是每一天都会有一只。又或者是,感觉到无比得轻松,好像是逃离了那个一直就想离开的世界,来到了一片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污秽的净土。读完这本书,确切的说是作完这本书的文摘后,不由泪流满面。易遥的影子在我心中划过一阵阵涟漪,文末有这么一句话“齐铭抬起头,一个影子突然砸落在他的面前,那种声音,那种吞没了一切的声音……”真的会有很多涌动的黑色源泉,流淌出来的冰凉而漆黑的泉水,慢慢的洗涤着所有人的内心,冰冷的泉水把整个沸腾的嘈杂世界洗涤得一片寂静。眼前慢慢浮现的是那条缓慢流动的悲伤与寂静的巨大河流。悲伤是一种情绪,是一个人绝望的时候,体内分泌出的激素,这种激素会在外表和内心改变的现有的身体情况。有一些人悲伤时,体外不会产生效果,有一些人悲伤的时候,体内不会产生效果。如果你是体外效果,恭喜你,你是上帝眷顾的孩子。体外效果,会让你看起来像是经历了一场海啸,那场海啸卷走了你所有的快乐,你就像是一个迷了路的孩子,你是那么的可怜,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抱抱你,对你说,不要伤心,会好的,一切都会好的。事实上,你却什么事情都没有,不是吗。那些体内效果的人,才是真正的可怜人。悲伤的时候,激素会和体内的血液混在一起,然后溃散。引起你意识到的悲伤。当整个世界安静下来之后,心脏会在每次跳动的时候悄悄的漏掉半拍,那是因为,他需要时间,他需要时间让那些悲伤的细胞分裂,分裂,分裂成很多很多,流到身体个各处,知道将你的血管每一处都挤得满满的,就快要爆炸的时候,他会慢慢变凉,变凉,直到,你死去。

这个时间有时很长,有时又很短,谁都不知道当悲伤来的时候,自己在干什么。

悲伤逆流成河。我不知道这是几个人的故事。有可能这是一个人的故事,那个可怜的女孩易瑶的故事,有可能这是两个人的故事,是那个为了易瑶什么都愿意做的齐铭的故事和很爱自己的姐姐的顾森西的故事,还有可能,这是几个妈妈的故事,以为他们的孩子都为了同一个青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也有可能,这是唐小米的故事,她想要得到的一切,虽然没有得到,但是,没有任何人得到了,不是吗,有可能,这是那个学校的故事,在学校里的所有人,你们都知道这些人,对吧,有可能,这是所有人的故事,因为,我们也曾想他们一样,像他们一样可以毅然的放弃所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对吗,只是因为后来,我们害怕的死亡,把我们挡在了门外而已。

伤感小故事范文3

娟的故事(失恋故事一)

娟是一个网迷,很男孩性格的她,在网上却恋得一派柔情。她几乎每天都要和她固定的网友黑子聊一会,什么都聊。黑子和娟聊,也说过有某种不曾有过的感觉,也说过娟子是他惟一的网友,偶尔,娟发现了一个让她震动的电子邮件,同样的思念、同样的感受是一个叫慧的女孩发给黑子的。娟像被刺似的,她不希望这是真的。

娟子终于问了“她”的事,黑子说认识她比认识娟子早,看得出黑子很在意“她”,而从那以后,黑子没有再在网上露面。娟子终于有一天开始“变坏”,她以另一个名字到处与网友聊天。她甚至还与他们相约,娟子无所顾忌地过着网上生活,暗地里却伤透了心。她什么网站都流览,她的心已经恋得不再柔情,面对任何诱惑,娟子都不为情所动。

伤心指数:

玫的故事(失恋故事之二)

玫和凯的相恋早在上大学之前。玫的优越家境和聪明剔透的性格让凯着迷,但凯依然觉得与玫的相恋是一种不太真实的现实,但凯还是接受了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感情,接受玫的帮助,只是,凯对这份感情一直小心翼翼。他们的爱情在玫是主角,凯是配角的情形下,进行了两年。有一段时间,玫发现很少见到凯,直到她看到凯和另一个女同学亲亲热热的在一起,玫才发现事情已变得非她所想,凯却振振有词:我在你面前太压抑,而在慧面前不是,她小鸟依人的样子,不再令我自卑,我甚至觉得她是那么需要我,我也能令她幸福。

玫非常愕然地听完了凯的陈述,痛苦万分地离开了凯,从此她不再相信爱情了,她甚至恋得更为挑剔,她考了研究生,变得根本不屑于男人。失恋让玫完善了自己,也阻隔了自己,她宁愿一个人面对,也不愿为付出后的代价而伤心了。

伤心指数:

其实,失恋只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经历而已,但很多时候女孩会被这样的伤害伤透心,但其实往往是这样,身在其中难以自拔,跳出来或远距离的看它才能品出人生的滋味。所以,我们为你做了一个贴心的警示牌,相信对失恋的你会有帮助的哦:

失恋警示牌

1、请勿一个人在暖调的房间里(这只会让你烦躁不安)。

2、切勿干一些细致琐碎的事情(准要出错)。

3、不要听伤感的音乐读类似情节的小说(这只能加重对你的伤害)。

4、不要多次向朋友讲述你的悲伤故事(这只会让你看起来脆弱无比)。

5、不要对父母谈起(只能让她们担心)。

6、不要再找理由去见他(只会更深离间你们的关系)。

7、请勿暴饮暴食(这时候最容易发生这样的情况)。

8、切忌迅速遭遇恋情(只能让心情越来越糟)。

失恋关爱小贴士

1、找一个贴心的知己海聊。最好坐在酒吧,昏暗的灯光能掩饰你失落的心情,还可能有一些朦胧的希望。

2、背着行囊旅行去,当然注意保护好自己。旅游会让你转移心情,美景会让你忘掉伤情。

3、去一个好友家里,只有你们两人,做饭、谈天。友谊会让你找回自信,动手做事,实在地生活,不会颓废。

4、和异性一起玩吧,不用给他们任何暗示,放松能带给你真实的快乐。

5、干自己许久想干的一件事,有种意想不到的兴奋。

6、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发挥你的创造潜质,你会发现原来生活除了恋爱,还有别的可爱的事情。

伤感小故事范文4

;在初秋的风里,我努力地把关于过去遗忘掉。然而,脑海中又塞满了过去,蓦地;很想念故园那些绚丽的蔷薇花;又想起屋后那片浓郁的树木;傍晚栖息于其上的乌鹊;很想念那些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桥,流水,人家。殇逝于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于古道西风,人在天涯;曾记否,月是家乡明,人是故乡亲!;

;正午骄阳似火,燥热蒸腾着我的思绪,我努力用自己的文字祭奠悠思,从此告别那些辗转的往事,不再忧伤。一直以来,都习惯了用凌乱和千头万绪来慰籍自己的心灵,一直以来,都无法放弃心中的希望,总是被囚禁于一种难忘的割舍,总是无法让忧愤的心安静,;那些流浪的情感,还有那些所有的无法释怀,都搁浅在这小小的喧嚣冰冷的城市。

年复一年的秋天,我站在这个小城里,还是一如既往的没有方向。秋天,我的生命里没有迷人的稻香,没有满山的枫叶。秋天,我总是把过去的记忆拾起。把那些金黄的往事,和一首歌,——一起远去了!

也许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做着那些不着边际的梦。

在浅浅的夕阳下,落日的余晖里,和城市里散乱的霓虹一起,把秋天的黄昏交替印染。那迷人的稻香,在秋季里应该弥漫着金黄吧,

该说些什么呢,在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秋风起,漫天凄凉,青春散场,这季节,我收获了感伤。凌乱之中,看不清来时的路,就像长夜的梦,清晰而迷离,真切又散乱。我如是写下:前世一个轮回,今生一个辗转,还是逃不出这尘世人寰。;

秋季的天空不带一丝杂色,深蓝色的背景,点缀着几朵白云,炊烟弥漫在玫瑰色的黄昏里,

一直以来,总都觉得自己的故事很乏味,一直以来,总无法忘记那些依稀的凌乱的岁月。或许,已习惯了在别人的故事里遥望多情的命运,还有悲惨的人间世情吧。秋夜里,秋风道不尽城市的繁华,不知从何时开始,突然想起一段诗句,秋月残,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霜,是秋风翻动了前世的簿子吗?惹出这番尘世轮回。

总怀念记忆里的秋天,暮霭下的煦风,吹拂着金黄的原野,稻香沁脾,枫叶翩翩。那是从前的记忆。时间改变着一切,同样的秋天只觉得烦躁冷清,干涸的稻田里,惨淡的生活伴随着忧伤的季节一起成长。柏油路上,车辆飞驰而过。耳畔有风吹过。脑海中总有这些闪过:“飘曳的风筝,翠绿的田野,静静的小河,忧伤的月夜,雨后的蛙鸣。”这都是藏在每一个人心底的欢乐时光;。

秋天的夜空繁星点点,又被浓浓的朦胧漫过,正像一种起起落落的思绪。

伤感小故事范文5

    文学的美是多重的,《茵梦湖》的美美在语言、美在故事、美在意境,作为“诗化小说”,《茵梦湖》描画出了一个迷离的梦幻世界,这个世界远离尘嚣,留恋婉转于心灵的浪漫想象之中,因此,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小说,它的故事选择、情节安排、人物的形貌语言都带着诗性的主观想象色彩,因此,整部小说才显得如水晶般的清澈美丽。

    一、故事塑造的取舍——唯美以择

    施笃姆的小说在中国虽然并不大红大紫,但是《茵梦湖》的影响确是很大的,被称为“诗化的小说”。通观施笃姆的小说,“诗性”是其鲜明的特征,这种诗性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故事上,《茵梦湖》体现了“唯美以择”的特点。《茵梦湖》的故事是经久不衰的“爱情”,然而这又不同于一般的爱情,假如将爱情比喻成是一朵花的话,这里的爱情之花并没有开放,它在主人公的记忆中默默的燃烧,多年以后,故事的奇特之处也在这里:他以一位老人的回忆来演绎这一段爱情,实际是一段没有开放的花。故事的笔调是平静的,在老人的回忆中,尤其是在故事的叙述中,过于舒缓的语调和前后照应的平淡延迟了审美高潮的到来,事实上也是这样,这是故事叙述上的胜利,它将故事高潮留到了故事之外,留给了读者,留给了读者的想象。

    在故事讲述方面,作者对故事的内容采取的是一种“写意”的方法,点到为止,将意义留给读者的想象,这是作者把握和处理的高超所在。比如在莱茵哈德和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整部小说没有出现直接的表白,甚至可以说,作品中的主人公还没有来得及正式地表白爱情,这种含蓄朦胧因此也造就了美好无边的想象,赋予作品以巨大的审美魅力。

    具体言之,作品中有两处可以表达爱意的场面,但是由于青春的羞怯没能实现,这里一次是在“林中”这一节,两人去采草莓的路上,优美的风景与青春美好爱情的萌动化成了一首诗,对于莱茵哈德来说,伊丽莎白“不再是一个受它保护的小女孩;对他来说,她已成为他那正青春焕发的生命中一切美妙迷人的情感的化身”。另一处出现在“还乡”这一节中,长大后的年轻人见面后充满了莫名其妙的羞涩和不安,“仿佛他俩之间变得有些生疏了似的”。值得注意的是,故事在叙述中巧妙地安插了伏笔,在这一节,“金丝雀”和“梅花雀”暗指了埃利希和莱茵哈德,实际上。伊丽莎白在此时已经徘徊在母亲和自己关于未来爱情的选择之中,这里所展现出来的伊丽莎白是犹豫不决的,她自身的依附性的性格也暴露了出来,在这一关键的时刻,作者赋予了莱茵哈德一种诗意的处理方式,然而这种含蓄的解决却是失败的:经过内心苦恼和犹豫的莱茵哈德说:“我有一个秘密,一个美好的秘密。”“两年后,等我再回来时,你就会知道的。”莱茵哈德把希望延迟,但是在读者看来,这种希望是一种逃避,我们从小说中看不到莱茵哈德有任何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故事安排与作者的诗意的结局便巧妙地配合了:莱茵哈德的爱情是理想的、想象的,甚至是不现实的,然而从文学角度说,则是美好的。

    爱情是美丽的,相思的爱情尤其美丽;种种原因,距离和时间,考验了情人们之间的爱情浓度,并不能说姑娘变了心,因为那份爱本来就是朦胧的,准确地说,那还是好感,是一种可以随时生长出方向的好感,阴差阳错,这个方向在其中一方偏离了另一方的想象,因此,才成全了《茵梦湖》给我们的好梦。

    在《茵梦湖》中,展示的故事与其说是现实生活的,不如说是想象虚构的;尽管以我们的语境理解德国的生活有相当的障碍,但是文学是可以穿越时空、超越民族的,在故事中所描述的那些生活并非不真实,而是太唯美,包括整个叙述的节奏,都透露着舒缓和优雅,仿佛是一首柔美的夜曲,娓娓道来。

    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的平静,这种平静使我们屏住呼吸,仿佛一点声音都会破坏那种略带忧伤的告别——这段没有充分燃烧的爱情,兀自发出淡淡的青烟,那是忧伤:既伴随主人公上路,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也同时寄我们读者以无尽的想象,这是甜美的爱情,相望于记忆之中,不必厮守。要说,这里的审美效果是古典主义的,唯美的,圣洁而高雅。

    二、情节安排的比重——浓淡唯心

    一般的小说,遵循故事发展的逻辑、人物性格变化的逻辑,但是在《茵梦湖》中,则不完全遵循这样的逻辑,它有自己的情节逻辑——“浓淡唯心”,就是以作品的“心”——主旨为选择尺度,它似乎不符合事实的逻辑,却合乎情感的逻辑,我们作为读者,不仅不会对它的安排不满,而是相反,却觉得它的情节安排正合我们的情感需要,是那样的“戚戚于我心焉”。

    爱情的现实性必然走向婚姻,不是说婚姻不美,但是婚姻与爱情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爱情是动态的,需要激情;而婚姻是静态的,需要补充。相濡以沫,说的是婚姻,重在给与;海誓山盟,讲的是爱情,要求索取。所以,爱是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婚姻则需要休息。在《茵梦湖》中既没有完整的爱情,也没有尽力展示婚姻,他的笔触所及实际上是一种唯美的情感萌动,所以才在情节安排上充满着一种舒缓的节奏,场景和情节像一幅幅素描,也像一幅幅梦境,也像油画,其调子则是鹅黄的,而画面则是柔绿的,人们白衣素衫,飘若惊鸿;如比喻成音乐,则是从头至尾的慢板,不疾不徐,声音似乎在云中漫步,虽遥远但清晰,需要心清清的才能够听得。这种风格的情节安排没有大起大落,是古典理性主义的选择,慢悠悠的高雅。

    整部小说共分十节,第一节和第十节自成单元连缀整个小说,成为中间八节的叙述背景,仿佛是画框,中间展开的那八节则是画面——故事的内容。第一节从黄昏开始“月光初上”到第十节接续上“月光不再照进玻璃窗”,这样的展开故事就使得主人公的叙述有一种“瞬间的走神”的感觉,这“神”走到哪里去了呢?请看这一段描述:“月光不再照进玻璃窗,屋里暗起来了;可老人依旧坐在扶手椅中,手握着手,呆呆地凝视着前方。渐渐地,在他眼前,那包围着他的黑暗化成了一个宽阔幽深的大湖,黑黝黝的湖水一浪一浪向前涌去,越涌越底,越涌越远;在最远最远那道几乎为老人的目力所不及的水波上,在一些很大很宽的叶子中间,孤零零漂浮着一朵洁白的睡莲……”毫无疑问,这里的“湖水”和“睡莲”是一种象征,这个情节如同一幅定格的画面,曾经在第八节、第九节中出现过,它不仅仅象征着心潮澎湃和纯洁的爱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和一段记忆相连,这段记忆不会是偶尔的“走神”,而是成为老人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如果进行进一步的文本细读,后面的这一段叙述应该是敞开性的:“随后,他把椅子也移到桌前,拿起一本摊开的书,专心致志地研究起他年轻时就已下过工夫的学问来。”秘密在这里:“年轻时就已下过工夫”——“年轻”这个词把时间由“现下”拉回到“过去”,这种时间的看似不经意安排体现了心理表达的一种事实:回忆和对回忆的表达。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口误”或无意识的表达能够透露出内心深处的秘密,这里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来看:语词中凝聚着意义,则可以看出,《茵梦湖》写就的实际上是一场“心灵深处的爱欲伤痕”,每当黄昏时节,老人总要轻抚着伤痕,叹息往事。这是一个唯美的故事,是一场心理的风花雪月的故事。

    故事的巧妙还在于对“一封信”这一节的安排,非常短的一节,却是整部小说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一节,整部小说都将失败,而且这一节也是整部小说最脆弱的一环。重要的是,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环不是用来推敲的,而是用来想象的。这一节存在的全部意义即在于:使故事走向“感伤”,它奠定了这篇小说风格的“哀怨感伤”的风貌和格调。而这一主宰全篇的部分却又是那么的直截明快,借用“母亲的信”把这一段恋情转移了方向;有趣的是在第八节,伊丽莎白所唱的歌词《依着妈妈的心愿》,委婉地将这一段恋情的失之交臂归之于“妈妈的干预”,这是这一段凄美爱恋得以呈现的基础,它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旁移到男女主人公主体能力之外的干预上面去,这是解读这篇小说的最为重要的关节,它为这一爱情悲剧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托,表现了爱而不能爱的无力感。

    在时间安排上,情节的递进、过渡和展开都采取了逆中有序的办法实现。从十节标题来看,体现了一种环形结构:第一节和第十节都以“老人”为题,“老人”这个词本身即赋予了一种回忆的痕迹,而另外八节就按照时间的自然秩序,也是故事发展的自然秩序展开。这样的安排使得情节延续着一种从容的节奏,而作者在处理时也张弛有度,精细描绘和粗放勾勒相结合,特别是“一封信”这一节在讲述伊丽莎白已嫁别人上,借助莱茵哈德母亲的信一笔带过,干脆利落。从美学的角度讲,这是颇为精彩的一笔:重要的是展示哀伤,而不是哀伤的缘由;同时也给读者的审美阐释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三、语言的色彩和声音——轻声柔语、淡逸绮丽

    施笃姆的小说在语言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如果比之于音乐的话,它的语言的流淌是轻柔舒缓的,其节奏和旋律是婉转复沓的,仿佛轻声耳语,温婉地诉说着一段段凄美的往事,有一种回忆的色彩,其语言呈现出一种画面感,是一种秋天的颜色——而时时又令你回想着春天。

    语言的节奏是舒缓的。作者叙事从容,用词典雅,取的都是一些温婉的词,特别是在打开故事线索的叙述上,每一节开始都用了舒缓的时间表达:第一节开始从“晚秋的午后”叙述到“月光透过玻璃射进屋来”为老人的回忆展开了一个静谧的空间;而作者的笔法又能放得开,回忆到童年时他写道:“转眼间向他跑过来一个模样儿可爱的小姑娘。”这里的“转眼间”恰如电影的“蒙太奇”,牵引读者的视线回到作者的叙述轨道上来。小说接下来的叙述便以舒缓的节奏展开。

伤感小故事范文6

〔关键词〕隐喻故事;绘本;心理课;高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0-0027-04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指出:高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因此高中心理课更多指向引导学生向内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在活动体验中接纳自己、与自己和谐相处。在心理辅导中,许多学生遇到的诸如人际关系、自信心等问题,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无法与自己好好相处。

然而在心理课中,我发现每到涉及“向内探索自己”的话题时,许多学生常常觉得“无话可说”或“不知道怎么说”,其实这是防御或阻抗的表现。因此我不断尝试让学生放下防御,坦然面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随手翻阅了一则绘本故事《小小孩》,读完故事后深受启发,于是设计了一节高三心理课“拥抱你的内在小孩”。

一、隐喻故事的理论基础

隐喻是一种比喻,隐喻故事,就是借用完全不同的背景和角色,含蓄地暗示一些想表达的意思,通俗地讲就是有目的地讲故事。故事中有一些跟对方有关的东西,让对方潜意识接收到重要讯息,但在意识层面看不到。

世界大师米尔顿・埃里克森首创隐喻故事进行辅导或治疗,他曾经说过:“所有的心理问题,都可以用说故事的形式解决。”

隐喻故事既方便表达,沟通和交流,又容易穿越防御,克服阻抗,深入到内心深处,让读故事的人有一个安全的距离来谈论与接触自己,表达出自己潜意识的需求和情感。通过隐喻,可以宣泄情绪,或者因为靠近自己而产生新的觉察与体会,更能发挥自己内在的能动性,从而促进领悟与成长。

二、课例“拥抱你的内在小孩”实施过程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面对每次考试成绩,有的甚至感到恐惧、害怕、焦虑、情绪不稳定……从内在小孩治疗理论看,这是因为抛弃了“内在小孩”,与他们没有联结[1]。该课例旨在帮助学生与自己的内在小孩重新建立关系,觉察、接纳自己的内在力量,重新整合与建构有效资源,积极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以下是主要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活动一:欣赏绘本故事《小小孩》

播放自己制作的绘本故事《小小孩》视频,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自己内心感受的变化。

结合学生内在感受的变化,帮助他们了解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或几个小小孩,他们是童年时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受过伤害的心理实体,这部分可以称为“内在小孩”。

活动二:进一步理清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共鸣,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建立联结。

再次分段播放绘本故事《小小孩》视频,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主人公童童最后通过何种方式解决问题。

绘本故事《小小孩》讲的是主人公童童在5岁和10岁时曾经受过的伤害,至今仍然无法释怀,而童童在现实中想通过向外索取爱和不断与人争辩的方式,去满足童年未曾得到的爱和被信任,但这样的方式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疲惫不堪。童童最后决定回到5岁和10岁时光,与那时的自己对话,问题才得到解决,内心得以平静。

主人公童童的遭遇引起许多学生的共鸣,它隐喻着“每个人对自己内在力量的觉察、接纳、寻找有效资源和重新整合与构建”“发现自己内在不同的声音和力量,面对真实的自己”。故事情节引起了学生共鸣,为了帮助他们进一步接触自己的内在小孩,设计活动三如下。

活动三:《了解你的仍谛『》测试,看到自己的内在小孩。

我通过自我暴露的方式,说明自己看到绘本故事后,想起小时候经常被指责,以至于常有“我不好”的念头,因此长大后不断努力,企图向周围的人证明“我好”,但这样做的结果是常常感觉“很累”,因此也尝试停下来,跟自己对话。“自我暴露”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放自己。

紧接着我通过《了解你的内在小孩》测试,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忽略自己的内在小孩很久了,需要停下来与他们对话。

活动四:为遇见内在小孩做身心准备。

除了指导学生做好放松前的身体准备,如选择舒适的姿势等,还提醒他们,遇到自己的内在小孩时,可能会有许多负面情绪出现,要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出现,帮助他们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活动五:冥想引导,遇见并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引导学生通过放松冥想,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尝试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

活动六:尝试在纸上画下内在小孩的模样。

让学生通过绘画形式,具体呈现内在小孩,画完后,引导学生接纳内在小孩带给自己的一切,并问问自己的内在小孩,需要自己为他们做些什么,进一步整合资源。

活动七:学生分享感受。

有一名学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他画的是躲在角落很孤单的自己。他说这是他的小小孩,由于小时候父母都在国外,从小就觉得特别孤单,现在他们虽然回来了,但那种孤独感一直都在,现在他们在不在身边都无所谓。因为时间已经不能倒流,他们欠自己的也没办法弥补。但现在他看到了,并与孤独的自己对话,理解了父母的不得已和局限性,在以后的日子,要自己给自己爱和温暖,也对班级的学生给他的关爱表达了感谢。

活动八:承诺及总结。

爱自己从爱自己的内在小孩开始,不管他是生气的小孩,悲伤的小孩,害怕的小孩,闹脾气的小孩,或是开心的小孩,给自己的内在小孩一个承诺,愿意从内心深处无条件地接纳他,珍惜他,疼爱他,带着自己的内在小孩一起成长。

三、课堂事件的隐喻故事解读

1.借助主人公童童,隐喻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或几个未曾被满足或受伤害的自己

课堂时间有限,为了帮助学生向内探索自己,理解什么是内在小孩,我借助绘本故事《小小孩》视频导入,将那些未曾得到满足或受伤害的自己呈现出来,使“内在小孩”具体化,贴近学生实际,因而更容易被理解。

2.采用隐喻故事,降低学生的防御

我曾尝试在平行班采用直白的方式问学生:“你们小时候有什么需要未被满足?或受过伤害 吗?”“这些伤害对你现在有什么影响吗?”学生大都摇头或茫然,谁也不愿意在公开的场合分享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这是本能的防御。而绘本故事则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不需要分享太多自己曾经受过的伤害或未被满足的需求,有了一个安全的距离来深入到内心深处,接触自己。

3.通过冥想引导和绘画呈现,引导学生自我对话

在安全的环境中,遇见并尝试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并通过绘画的方式,增强学生面对自己的意愿,引导学生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问问自己的内在小孩需要自己做些什么,通过对话,觉察自己的内心需求,接纳自己,整合资源去滋养和重新建构自己的世界。

四、隐喻故事的课堂效果评价

1.回到当下,面对未完成的事件

这里的“内在小孩”指的是童年时期一些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或有被伤害的经验,导致内心其实还存留着脆弱、受伤、需要被关注的“小孩”,它可能是重要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些人物或者感受等。从完形理论看,这些“内在小孩”可能是当事人“未完成的事件”,当事人无法生活在“当下”,而把过多的力量着眼于已经过去的“未完成的事件”,这无形中耗费了当事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隐喻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他们在安全的距离下,重新面对“未完成的事件”,再用想象法把学生带到当下,让学生重新经历早期经历过的感情,重新看待以前的那些人、那些事,活在当下,整合资源,用当下的心态,重新面对问题。

2.发现不同的声音,面对真实的自己

隐喻故事里,主人公童童用“回到过去的时光,拥抱5岁和10岁的自己,并与他们对话”的方法处理与自己的关系,为学生做了个示范,使他们更愿意向内探索自己,在冥想状态下遇见自己并尝试拥抱自己。许多学生在冥想过程中有许多负面情绪,要引导学生允许那些被压抑的负面情绪出现,帮助他们宣泄并有效缓解压力。当负面情绪出现后,他们能重新看待自己,与自己有更深的接触与联结,渐渐靠近自己,接纳自己。课后有的学生反馈,在接触自己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每次这么在乎成绩,是因为一直想得到别人的认同,而这源自于小时候父母的不认同。在放松状态下,他看到了那个无助的、弱小的自己,给了他许多关爱和鼓励,心里平静了许多。

3.整合资源,重新面对挑战

隐喻故事中主人公童童在“回到过去的时光之岸,拥抱了5岁和10岁的自己,对他们说出了很多话”之后,“心仿佛被风洗过,可能还会起伏,却不再喧嚣”。主人公童童对自己说了什么话我们并不知道,但最后他是有改变的。而课堂上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在小孩画出来,并尝试跟他对话,这就是接纳自己的表现,而尝试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能帮助学生整合自己的内在资源,发现自己潜在的力量,从而更有力量面对今后的挑战。如有的学生写道:“会过去的,加油,你比自己想象的更有力量。”“我不是这么轻易就被打倒的。”

五、实施拓展建议

1.注意收集隐喻故事

隐喻故事疗法是后现代心理辅导的范畴,因为故事本身婉转起伏的情节和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能让读者在体验别人故事的同时整合自身的经验和生命,这就是故事的神奇力量[2-3]。因此隐喻故事也常常被其他疗法和流派作为方法和技巧。但要找到符合教学目的的隐喻故事,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就要注意收集素材并适当分类。如我偶然看到这则绘本故事《小小孩》,还收集到《找天边》《穿越喧嚣》《红土坡》等一系列向内探索自己的隐喻故事。儿童绘本故事、《101个重塑人生的故事》、网络上治愈性视频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2.学会制作隐喻故事

有时在使用这些隐喻故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们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比如我在使用绘本故事《小小孩》的时候,如果直接用几幅画,配上文字作为导入素材,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做成集声音、图片、文字等需要多种感官参与的动画片效果会更好。后来我尝试用camtasia studio8.6软件,把事先做好的录音、图片、文字等多种要素集合起来,做成动画形式,又采用QQ影音截取片段,既能整体播放,又能分段理清故事内容,教学效果明显好多了。

再如网络上常有一些不错的隐喻故事视频,但因为资讯的发达,许多学生在之前已经看过了,因此对他们不再有吸引力,适当对这些视频进行改造,甚至自己编写故事,做成视频,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有些电影也是不错的素材,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让学生^看整部电影不太现实,截取片段作为隐喻故事也是可行的。如由张家辉和彭于晏主演的电影《激战》,其中的一个片段讲的是张家辉饰演的拳王如何鼓励彭于晏饰演的富家公子参加拳击比赛,整个比赛的过程展示的是“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通过截取电影片段让学生观看,故事情节更容易触动学生、激励学生,比起苍白无力的心灵鸡汤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尝试学习一些常用的软件,如camtasia studio、QQ影音、格式工厂等对于制作隐喻故事也是有帮助的。

3.充分挖掘隐喻故事

隐喻故事就像潜意识的窗口,包含了直接的言语和隐喻的沟通,显示出人们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努力。如我用绘本故事《小小孩》作为导入,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可以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并引发初步的思考。如果仅仅只是把它作为导入,那就太浪费这则绘本故事了,因为它还包含如何去处理自己遇见的问题,会产生怎样的结果等,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再次理清故事情节,学习主人公童童的问题及处理方式,这是给学生的良好示范,也可以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因此充分挖掘故事里的资源,充分发挥隐喻故事的力量,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大有裨益。

一个好的隐喻故事,胜过千言万语,当我们把故事分享给学生,且这个故事的主题又与他们所经历的情况非常契合时,学生跟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同经历情节、体验感受、产生思考、作出决定,他就有可能在自己的事情当中有类似的体会,从而帮助学生在安全的距离下做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洪健.拥抱内在小孩――隐喻绘本故事《小小孩》解读[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17):56.

[2]Martin Payne著,曾立芳译.叙事疗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