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情诗范例6篇

伤感情诗

伤感情诗范文1

1、我就是幼稚肤浅为你热血怎样。

2、这种言不由衷的日子不知道还能持续多久。

3、伪装虚伪假笑原来我一直活的那么累。

4、每一次放纵自己,每一次让眼泪流失的没有意义。

5、可以,把和伱在一起的季节,写成独一无二的歌。

6、你的依恋,让我感觉只是幻觉,却又让我如此依赖。

7、亲爱的、相信我。这不是谎言堆积的爱情游戏。

8、总有一个人,一直住在心底,却消失在生活里。

9、雨敲打着窗奏乐,乱了思想,左右情绪。

10、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成熟中夹杂点孩子气。

11、当世界约好一起下雨,我们在心里约好一起放晴。

12、想得到你的安慰,而你却在笑我,请别在说爱我。

13、你的笑容勉强不来,当初的誓言此刻已烟消云散。

14、爱与被爱同样受伤害,只是你会伤的更重,因为你遇见的是我。

15、在失神的一瞬间,感觉到时间都在剥离我的身体。

16、我们相爱过吗?”“相爱过。”“多久?”“一瞬间。”

17、看着你和她从我身边走过,让我觉得恶心。

18、我不敢看天,因为怕会看到你所在的城市。

19、我能给你的我都给你了,所以结束了。

20、上错一个号码错误的车是永远也到不了家的!

21、讨厌那种若近若离的感觉,爱我的我会如命守候。

22、走在冷冷的街,渴望寒风带走我对你所有的思念。

23、没有人值得我去珍惜,没有会来关心我。

伤感情诗范文2

关键词:诗经;感伤;“人的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04-01

中国文化自始就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吕氏春秋・音初》记载,中国古乐东南西北诸调的创作都源于一个悲伤的故事。东音为命运之伤,南音为怀人之伤,西音为怀归之伤,北音为离别之伤。《音初》透出的感伤倾向,到《诗经》里得以大力铺写,而后世文学创作中的感伤题材,几乎都可以溯源到《诗经》。

一、感伤之由

论及《诗经》里的感伤色彩,首先需立足人本身来看感伤之由。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乃人所创造,其间的客观人事不外乎“家”与“国”两大类。“家”是个人生活的领域,往往会有个人的喜怒哀乐;“国”是集体生活的领域,个人的喜怒哀乐上升到国事层面,往往有伤时忧国的政治幽怀。此外,还存在着游离“家”“国”二者之间的状态,既入国不得,又离家漂泊,双重的悲伤造成“遭际堪伤”的嗟叹和“慊慊思归”的乡愁。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有着“家国同构”的传统,政治上的失意往往会借家庭中的伤怀表现出来,在“弃怨”这一主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如《诗经》中的《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等,多存在是政治怨刺诗还是弃妇诗的争议,两种理解都有合理之处,认为两种情怀俱存亦未不可。

二、感伤类别

感伤由已探明,便可放眼诗三百篇寻感伤之篇目。朱东润在谈到《诗经》中“心”这一类词语意义时说:“大抵言乐者少而言忧者多,欢愉之趣易穷而忧伤之情无极,此其作者必大有所不得中而后发于外者如此。”可见诗中感伤主题着实占据着相当部分。从具体篇目来看,社会角度的感伤类别有恋爱之苦、离别之愁、怀人之痛、见弃之怨,乃“家”的层面;有伤时忧国,乃“国”的层面;有自伤遭际、慊慊思归,乃家国间的徘徊层面。自然角度的感伤为感自然之物而伤、感天道规律而伤两大类。

(一)社会角度的感伤

1.恋爱之苦。如《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言追寻之苦;《{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言封建家长的反对;《卫风・有狐》“心之忧矣,之子无裳”,言对心上人的担忧;《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言失恋之苦;《郑风・丰》“悔予不送兮”,言未嫁之悔;《郑风・东门之》“岂不尔思,子不我即”与《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皆言单相思之苦。

2.离别之愁。《诗经》中主写离伤的仅《邶风・燕燕》一文,“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极言别离愁苦之状,其“瞻望弗及”的惜别意境,更被王维、张先、苏轼、辛弃疾等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故《燕燕》一诗,确开万古送别之愁。

3.怀人之痛。分思念和悼亡两种。思念诗如《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彼周行”;《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卫风・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c”;《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陈风・月出》“劳心悄兮”,皆言男女思念情深。悼亡诗如《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唐风・无衣》“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皆言丈夫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悼念。

4.见弃之怨。于家而言,乃弃妇之怨,于国而言,乃弃臣之愤。二者有共通之处,故此处不予区分。代表篇目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大路》、《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5.伤时忧国。此类篇目亦不在少数。有《王风・黍离》、《魏风・园有桃》、《陈风・防有鹊巢》、《桧风・羔裘》、《小雅・节南山》、《小雅・正月》、《小雅・十月之交》、《小雅・雨无正》、《小雅・鼓钟》、《小雅・苕之华》、《大雅・板》、《大雅・荡》、《大雅・抑》、《大雅・桑柔》、《大雅・召F》,或伤时乱,或忧国危,开后世老臣之襟怀。

6.自伤遭际。游离于家国间的士人,其遭际着实堪伤。《召南・小星》、《邶风・式微》、《小雅・北山》言苦于劳役之悲;《邶风・柏舟》言士人遭遇不偶;《王风・葛》、《唐风・m牡》、《秦风・权舆》言世情冷淡,备受流离;《唐风・鸨羽》伤徭役;《豳风・鸱^》《小雅・黄鸟》言人生境遇的悲苦;《小雅・蓼莪》言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小雅・四月》乃逐臣谪迁之伤怨。

7.慊慊思归。《诗经》里言思归之苦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士人之悲,承前所论及家国徘徊之苦;二是妇人之悲,因出嫁而思省。士人思归如《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魏风・陟岵》、《桧风・匪风》虽未直言归思,自有无限乡情。妇人思归如《邶风・泉水》言卫女思归之忧,《{风・载驰》言许穆夫人忧国思归情切,《卫风・竹竿》言女子远嫁思归之伤。

社会角度的感伤几乎占据了《诗经》感伤诗篇的全部,所感伤之事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自然角度的感伤。

若说社会角度的感伤极大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外在羁绊,自然角度的感伤则更偏向立足于人本身,反映其内在情感的波澜。主要有两类,一是感自然之物而伤,即由外在景物的变化而引发内心的悲伤意识,以《郑风・[兮》和《唐风・蟋蟀》表现最为明显。《郑风・[兮》写枯叶被风吹落,“[兮[兮,风其吹女”,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叹岁月流逝不在,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于是“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希望有人一起唱和以排遣内心的伤怀,实在浸着很深的悲凉。《唐风・蟋蟀》每章头三句皆伤时感物,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我不乐,日月其除”,颇有时光易逝的悲感。二是感天道规律而伤,因自然万物的演化规律而产生精神上共通的悲感,以《曹风・蜉蝣》、《小雅・弁》为代表。《曹风・蜉蝣》借朝生暮死的蜉蝣小虫写出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悲伤与困惑,“心之忧矣,于我归处”,道出生命终将消逝的悲怀。《小雅・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言人生如霰似雪,不知何时就会消亡,亦体现出悲伤的生命意识。

三、结语

《诗经》中大量感伤题材的篇目,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最真挚的忧怀,极大地体现诗三百“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就感伤的社会角度而言,后世文学创作中的感伤主题皆可溯源于此。言恋爱之苦如唐元稹传奇《会真记》;言离别之愁如南朝江淹《别赋》;言怀人之痛如唐陈玄v《离魂记》;言见弃之怨如汉班婕妤《团扇歌》;言伤时忧国如战国屈原《离骚》;言悲苦遭际如汉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言思归情切如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而就感伤的自然角度来说,这样直切深入地探究个人的生命情感意识,反映出人性的自觉,亦启后世文学创作之精神内涵。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文人们用笔来书写精神上的伤怀,人性的自觉意识大量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阮籍嵇康等人“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自觉意识到达高峰。由《诗经》开创出的“人的文学”,已然成为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伤感情诗范文3

一、落寞翅膀飞向理想天空的诗意之美

在《时光的碎片》中,处处散发着一种人类伤感甚至悲情的情绪意味,而在这种悲情伤感的情绪表现之中,又往往渗透着理性的思索。情与理的这种结合,构成了唐象阳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唐象阳的诗遵循情是基础的艺术原则,创作技巧上让思理在情的基础上展开。彰显了他悲悯艺术的诗歌风格。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指的是诗因情而发。在唐象阳《时光的碎片》这本诗集中,到处都可以触摸到诗人心中那种温热伤感的情感火花和毛羽。诗人深沉的叹息和幽幽感伤从诗意的文字里流溢,萦绕心扉,挥之不去,让人久久不能从诗人的意境里拨出来。在《遗落的誓言》中,诗人感叹爱情的誓言已经遗落,冬季老村渡口的苦苦等待,换来的是“旅程不改”“方向已变”的口信;在《静静的栈桥》一诗中,栈桥旁的静静守候与相思,犹如古代巫山神女般的坚贞,同时亦不免有着湘妃的彷徨:“当有一天我在沧桑中摇曳/你呵——/归航时是否依然”;《情人节》,暴露了恋人间的虚荣与虚伪,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我们的爱情,如此黑暗地/回到了诗歌,也回到了伤感”;没有爱情的婚姻,虚伪的可怕,夫妻间“似近非近”“似远非远”的距离令人尴尬,在感性与理性的纠结中不明去向,“向前走抑或向后退/都是一种错误”,令人痛苦,没有选择的选择只能是坚忍的“咬咬牙”,然后是“长嘘一声叹息”,无奈而又悲壮(《一声叹息》);“线断了/我也走了/或许你只是我来世的女人”,绝望中的期冀,似乎又是对自我的安慰(《遥望》)……这是中国式婚姻现实的无奈,不是诗人个人的能力所能改变的。不能改变,就只能在内心里期望,于是在几乎绝望的情境中诗人透露出坚定的希望:即便沧桑,依旧等待;即便爱情黑暗的回到伤感,依旧有梦;即便婚姻不幸,也能“咬咬牙”;即便此生无缘,也能“在我来生的天涯海角/等你后世的地老天荒”(《遥望》)这是诗人站在人类的高台上对美好爱情的呼唤……在雾霭笼罩,满是阴郁,情感低沉与令人窒息的心境下,悲哀现实中的那抹希望最能触痛人的心潮,引领人走近悲壮的美。诗人为我们做到了。

以上这些诗篇,情感流泻起伏,悲情浓厚,而在另一些诗篇中,则更多地表现着诗人对爱情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类情感的追问,自然也就真实蕴含着对生命的淡淡的感伤:“隐隐约约/她们就一个个站在面前/没有走远”(《阅读往事》)这样的“阅读”,既有对过往美好华年的回忆,也暗藏了时光流逝的忧伤,“爱情是怎样的难解和独特/每一个故事因不同的幸福开始/又结束于同样的苍白与虚伪”的结论,则是沉静中对情的思考与感叹。同样的思考在《这个冬天》里也有体现,“爱情,究竟适合生长在怎样的季节”,随后“在一望无际的人世间/我就用这简朴的虔诚/爱你到枯萎”展现的是对过往美好坚定的守护,是心潮跌宕后归于的平静;在《有雨的日子》里,作者明明白白的表示他“幻想一种至高的爱情”,他理解恋爱时的疯狂是“理智洞开的一个天窗”,作者站在生命的角度,对爱情进行冷静的思考。在这部诗集中,诗人的抒情很多都带有这种知性的意味,其知性的思索在一定的程度上化解了低郁的心境,使人进入理性澄明的天空。

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爱情上,同样也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上,通过对“岁月的残酷”的深深感受,开始了对人生“聚不是开始/散不是结束”的哲理解读,形成了“只有守望一份美好心情”才能将“岁月的寒流”“流放于青山之巅绿水之上”(《感爱春雨》)的人生观。在组诗《岁月的痕迹》之《过去的风景》中,“现实中的浮华”与“风光”无关的领悟以及“在四季的风景中/淡然笑对枯荣”的人生姿态,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通达,看到了“落寞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天空”。《淡泊》与《佛门》展现的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思想境界,脱离了小我的情情爱爱、缠缠绵绵,而进入到了一个大我的状态。当然,悲情达到理性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回味中慢慢实现的,《星月幽幽》《今夜,旧梦依稀》《走进九月》《秋天的思念》《把往事搂进胸怀》《岁月的痕迹》《回首岁月》……均是对过往的回忆、思念、追寻与感慨,淡淡的忧伤郁结在心头,吞不下,吐不出,悠悠扬扬,即使有了哲理的思辨,这种忧伤依旧细细流淌,成就了此诗集的情感基调,也体现了诗人的生活基础与人生阅历。

诗情与诗思的慢慢转变是诗人思想日臻成熟的表现,诗人也在后记中指出此诗集“收集的作品跨越的时间比较长”,由此,也可以印证诗歌情感与诗歌哲思转变的事实。从痛苦叹息到忧伤怀念再到理性通达,体现了思想的飞跃,是落寞的翅膀飞向了理想的天空。

二、古典意象融入现代诗篇的美学价值

伤感情诗范文4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        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 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自然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 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

    “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

    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悼亡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 令人回味不巳。

    三、        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军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自然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伤感情诗范文5

初唐诗人王昌龄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特别讲究言外之意的意境美。诗词的意境在于由外而内的描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抒发诗人思想,可谓是“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痕。巧者则有情于景,景中情”。

在抒感的认知模式中,中西方存在差异。西方往往把重要的部分放到最前面说,不重要的部分放到后面说,呈现焦点背景的认知模式;中国人遵循事物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因果顺序,更加喜欢欲扬先抑,所以在描写事物时往往有很多铺垫,把最终强调的东西放在末尾,呈现出背景焦点的认知模式。所以将焦点-背景理论应用于古诗词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赏析诗歌的义无穷境界。

一、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首诗是以背景焦点背景的方式表达感情的。这首诗通过对诗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异乡异客的情感表达,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首句就写出做诗缘由。节日的到来更加会让诗人回忆过去,思念亲人。诗人没有表达直接,表明自己的身份。诗人以“独”字开篇,开始就刻画出自己孤单、孤独的形象,又传达出主人公孤寂、凄凉的心境,它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叠用“异”字,越发强调了自己溢于言表的孤独之感,、悲凉之情。“独”和“异”都是为第二句的“思亲”做铺垫。为何如此悲伤呢?原来是思乡之情造成的。第二句的“异乡孤独”空间感是从“倍”字开始被打破的,它打破了“佳节”的特定时间限制,思乡思亲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而“佳节”只是让这种情感得到集聚、放大、爆发的导火索。“倍”字写出重阳佳节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受,与周围热闹、欢乐的场面做对比,使作客他乡、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使“思亲”这个焦点更加突出。

后两句诗主要采取互换立场的方式,典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描写。诗人想起从前的重阳节,都会和兄弟相聚一起登高、佩戴茱萸、消灾祈福。诗人在这里通过回忆每逢重阳都会与兄弟佩戴茱萸、登高这一具体细节的描写,而今年相聚一起登高的兄弟独独缺少了自己,用这种遗憾的心情来反射自己的思乡思亲心情,更使人感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自己从重阳佳节回想到故乡的亲人朋友,同时想到他们也会在“插茱萸”时知道“少一人”,思念自己,从而深刻地说明手足之情,深化了思乡之情。这种联想表面看起来很是平静,其实这种感情更是深沉。自己的孤寂、悲伤不能很好地说明思亲程度,但如果把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建立在自己以前的悲伤上,思亲的激流更是深不见底。

诗人注重时空交替、环境描写、情境联想、对比烘托,把这种异乡异客的孤独感和思亲之情推向了高潮。诗人在诗歌中塑造的典型形象其实就是背景,思乡就是诗人表达的焦点。王维实现了时空的交换,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深境界。有人曾经说过,自己的悲伤不算是真正的悲伤,为他人的悲伤而悲伤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悲伤。自己兄弟的登高看似和诗人不相关,实则烘托了诗人自己的思亲悲伤。自己的思亲可能只是独角戏,但是如果亲人在重阳节也在同时思念自己,这种情感的互通,使自己的思亲悲伤得到应和,这种悲伤是溢于言表的。诗人在景和情、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的融合,实际上就是由“背景”逐渐走向“焦点”的过程。

二、以清代诗人徐兰的《出居庸关》为例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如果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重阳热闹之景中的思亲之情,那徐兰《出居庸关》则演绎了北方荒漠景象的悲壮之情。徐兰在康熙三十五年随帝征讨漠北噶尔丹,途径居庸关,从居庸关到归化城途中作《出居庸关》。由于有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诗人把边塞时的所见、所听、所感寄托在诗歌中。

首先,这首诗介绍了居庸关的地理位置:靠山临海、古时边境要地。次句描写了随军途中的感受:大风呼呼,天气严峻。戍守边关的城楼上的风更大,都把旌旗吹翻了。首句写静,次句写动,写出了居庸关的雄壮气势。前两句诗对环境描写与氛围渲染的表现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强调了居庸关地处偏僻,地势严峻,又强调了天气和环境恶劣。诗的前两句写关外的外部环境,作为“背景”,是为后面两句诗中所表现的戍边将士思乡之情做铺垫。

第三句重点刻画了士卒出关时的感情。关内桃花烂漫,春光乍泄,甚是一番生机勃勃之景,而关外却寒风刺骨,雪花飞舞。“马后桃花”与“马前雪”,在这里“桃花”和“雪”表面看是意象的对比,更深的还有颜色的对比、心境的对比。以马喻人,这不仅是关内外景色对照,更是如桃花般温馨的家乡生活和如雪般寒冷的塞外生活的对照。差别性的比较蕴含了将士的思乡情感。这是为后面的“回头”做铺垫。这种强烈的反差,怎能不让出关的士卒回头看看自己曾生活的美丽的家园呢?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回头”,语义双关,一方面是思念家乡,另一方面也在回忆曾在家乡的自己,回首人生。诗人通过对主观感受和客观意象的精心组合,让这首诗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和空间感,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而且暗含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读者中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表现力。

这首诗运用对比、双关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都是为了突出思乡这一焦点的。其中,诗人注重士卒心理活动的描写。诗人把士卒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士卒随着环境的改变也有着相应的变化。在保卫家园,建立功业时,士卒一往无前,“争”做勇士,豪情万丈;可是在面临即将出关时,想到远离亲人和故土,不免“回”首看看生养自己的地方,充满留恋。这首诗描绘了士卒保卫家国的豪情与思念故乡的柔情,这对矛盾情感和谐统一,使士卒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伤感情诗范文6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以抒发离情为主。②怀古类。以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之情为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和平向往或对国家的忠勇之情为主。⑤闲适类。表达清闲恬淡心情或对田园、隐居生活向往之情为主。⑥借景抒情类。借景物表达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物体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为主。⑦托物言志类。托物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或抒发怀才不遇的伤感之情为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抒发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为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因此我将诗歌当中较常出现的意象的喻意给学生们做了一个小结,作为一种诗歌鉴赏必须积累的知识进行归纳。比如说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兰、荷的高洁;笛声的思乡怀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三.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得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唱等。

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五.下结论。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

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六.品风格。

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

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不过我把它稍做了一点修改:“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使学生建立一种赏析的思路,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一、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

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现代文阅读也可用此思路。

二、熟悉并分清古典诗歌的类别(从内容角度划分)。熟悉以后,可以快速推断出诗歌的内容,以及常用什么手法。譬如:

1、写景抒情类。如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内容当然是写所见所闻的自然景物,手法常从修辞角度和抒情方式角度考查。

2、即事感怀类。如送别、登高等,这类诗,不外乎即景生情,睹物思人,即事有感,譬如惜花、伤春、悲秋等等,手法多样。

3、咏物言志类。如咏物诗,则托物抒情、托物言志(总说),怀才不遇、坚贞不屈、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积极进取、孤傲高洁、不流于俗、不同流合污等等(思想内容),象征、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双关、比兴等等(表现手法)。

4、怀古咏史类。这类诗,则怀古伤今、怀古伤己、借古讽今(总说),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忧国忧民、壮志未酬(思想内容)、用典、联想、对比、衬托、扬抑、讽刺(表现手法)。

5、边塞征战类。这类诗,多着意于绝域风物的描写,以抒写军旅之苦辛、戍卒之离思乡情或表现将士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英雄气概兼儿女心肠”的创作模式,但也有例外。喜用术语:豪迈、慷慨激昂、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生活凄苦、思乡思亲、报国无门、归家无望、苟且偷安、连年征战、穷兵黩武、悲愤、哀痛、愤懑等等(思想内容),烘托、渲染、对比、双关、讽刺等等(表现手法)。

三、明了考查诗歌的几个角度:语言分析、形象分析、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评价思想内容。

四、读懂诗歌的主要途径:从题目入手、从作者及时代入手(知人论世)、从试题提供的注解入手,然后结合诗歌的类别(见上文)、常见意象的文化内涵进行推断。

五、常见题型的回答要点。

1、语言的考查。(多是分析“诗眼”的题目)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解析:这种问题是就整首诗而言,因此记住常用术语就可无往而不胜。如:用语清新、雅致,不落俗套;平淡质朴(朴素自然),全用白描,不加修饰,返璞归真;凝练简洁,绚丽多彩;委婉含蓄,清静幽深;清新明快,如行云流水;雄伟奇特,慷慨悲壮;使用叠字叠词叠句,生动形象,具有音乐美、修辞美等等。注意:答题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才能少扣分。

(2)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或找出用得最传神的实词(虚词)并分析其好处。解析:答题步骤——先找出此词,肯定其用得好,然后结合诗句解释其表面和深层含义(即这个词描绘出了什么景象或展现了什么画面或意境),最后答使用它产生了什么效果以及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感受。“效果”常用评价语可参见上文的解析,譬如:运用动词、形容词的作用或效果是准确、生动、贴切;数量词、副词往往是起强调或使文气更贯通的作用;叠词往往是增强语言韵律感或强调作用;颜色词可以渲染气氛,增加画面感、色彩感,表达心情。

(3)诗中的某个字(句)为什么用得好。(同上,只是略去第一步)

(4)诗中的某字换成别的字好不好。(属比较异同类题,同上,稍有区别,一定要答出“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

(5)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答题步骤:一从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二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如开头则统领全诗,结尾则总括全诗,贯穿全诗则是全诗情线物线。

2、形象(意象)或意境的考查。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景色、人物均能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请具体分析。(这是从整体上考)解析:艺术形象主要有——豪放洒脱,忧国忧民、青衫泪湿,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隐士,爱惜人才,儿女情长,为国戍边的征人,四处漂泊的游子,品行正直、高洁的志士等。回答时,第一步,从上挑选一个(如果找不到,请自己概括),这是概述;然后结合诗句挑出描写形象的词语具体解说即可。以上是人物形象,如果是“物”的形象,答题时,先找出有关诗句,接着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再结合主旨分析究竟比喻或象征了什么形象。

(2)此诗写了哪些意象(景物),构成了什么意境?具体分析意境是怎样构成的。解析:第一问简单,从诗句中找出即可,注意找完整,不能抄诗句。第二问,请积累意境常用词——雄浑壮阔,高远辽阔,雄浑壮丽,宏阔苍凉;孤寂冷清,萧瑟凄凉,冷寂荒凉,清冷寥落;恬静优美,幽美宁谧,自然和谐,细腻朦胧;热烈高亢,繁丽奇幻,绚丽热烈等。

第三问的格式是此诗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环境气氛,映衬了什么心情,此三方面缺一不可。

3、写作或者表达技巧(特色)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问:此诗或某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有时问的委婉一点,如,此诗或某两句是怎样表现形象或感情的?此时,一定要答手法)

(2)答此类题请牢记常用术语: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对比、用典、欲扬先抑、想象联想、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有层次感)、白描等。

(3)答题步骤:先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再结合诗句具体解说,接着说表达了什么感情,产生了什么效果。

4、思想内容(情感或主旨)的考查。

设问的方式及答题角度和步骤:

(1)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揭示了什么主旨?

解析:这是从整体问答的题目,内容可结合诗句具体回答,答案在诗中。只要记住常见的主旨或情感,一般都会有话可说。譬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政治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郁闷、壮志难酬的感伤、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等),思乡怀人(羁旅行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人、闺中怀人、宫中哀怨),生活杂感(对自然的热爱、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怀古伤今或怀古伤人的情怀、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长亭送别(依依惜别的深情、离别的惆怅、情深意长的勉励、坦诚心志的告白等)。

(2)其他设问方式:此诗的内容(或主旨),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

解析:先肯定一种说法,接着分析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情感,产生了什么效果。这样回答,很完整,失分的几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