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范例6篇

蜀道难范文1

从前从蜀都(成都)通往外界的路,无非只有两条:一是顺水路由成都长江支流锦江,汇入长江三峡,再从三峡可泊至荆楚(湖北)。另一条为旱路,走成都到绵阳,再过剑阁到广元,最后从广元出蜀可抵秦川(陕西)。

通常我们所说的“蜀道难”指的正就是那条“旱蜀道”。2005年腊月十二以降,当我历时9天重走完了这段旱蜀道,念完了这本活《三字经》的时候,脑中竟然情不自禁就产生出了李白《蜀道难》中的那段感触:“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确,无论是面对翠云廊“石板道”上“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之“险”,还是过剑门关“楼阁道”上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之“关”,再抑或是过清风明月峡谷那架设在“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上的“古栈道”之“绝”, 再数风流人物也只能“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险”“险”“险”:

走过那一条“蜿”“蜒”“曲”“折”

“翠云廊”,有人把它誉为《蜀道难》中的最后一道天堑。同时它也是衔接剑阁县与绵阳的重要交通道路。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板道”是翠云廊古蜀道这一段的特色。

车从绵阳梓潼七曲山大庙出发,一路七拐八扭,像蛇一样呈S形盘行。当穿过七曲山上一道名为“翠云廊”的牌坊时,我们的一只脚就已经踏进“蜀道南大门”的门户了。

“古蜀道”从前指的就是我们脚下这条贯穿于川陕之间的108国道,我们俗称的老川陕路,北起陕西汉中,南贯成都的这一段路。古蜀道出了绵阳梓潼这一带,就基本上是一马平川了,所以也有人说:七曲山大庙是《蜀道难》的尽头……

但是对于我们这重走《蜀道难》这一行人来说,翠云廊这只不过是我们万里长征第一站的刚刚开始。路况显然比我们预料的要复杂、危险得多,从成都一路出发还都是平原,到了曾经下属于绵阳管辖的德阳一带,就开始有了起伏的丘陵,而到了绵阳七曲山大庙一带,则窗外两边全是延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了。

由于昨天夜里突降的一场雨,两边夹道郁郁葱葱柏树绿得发亮,因为道路湿滑,山道路窄,急弯多,司机把车开得非常缓慢,一路上以每小时低于40的速度在前行。

这令摄影师与我都很兴奋,正好可以从容地拍照,从容地欣赏这一路上的风景,摄影师一路拍摄一路兴奋地嚷着:“酷呆了,这么优美的景色,这么好的空气质量,这一路上,哪里能找得出来半点蜀道难的端倪,倒像是走在川端康城笔下伊豆的那个天城山。”我们此时的心里似乎也有了一种“心跳着”“紧张着”“悸动着”的感觉。这里不是伊豆的天城山,更没有那漂亮的“巡回艺人”在前面走。那么,那个能使我们“心跳着”“紧张着”“悸动着”的又是什么?

车就在这时乍一下,刹住了,司机在前面吆喝,休息10分钟,解手的,烧烟的,抓紧喽。摄影师跟着山民们,跑去找地方解手去了,我独自点燃一颗烟,刚还没抽上几口,就见摄影师在远处,正手舞足蹈的极度亢奋地大喊大叫,冲我比画着手势。

当我气喘吁吁地赶到他所发现的这片“新大陆”跟前的时候,一股沸腾的血液开始涌上了我的全身,那是一条倚着公路边的石板道路,隐蔽在公路边的树木后面,所以我们在车上根本无法发现。这条路全用一块一块的石板砖铺成,光溜溜的石板被磨得溜滑溜滑,已经看不出任何岁月年代。但是这标志性的用石板铺路的方法,肯定是“蜀道”的一种无疑。据一个老山民回忆说,他们管这个就叫“石板道”,存在的年代他们也不知道,反正这条“石板道”从前在公路还没修建好,交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祖祖辈辈都走。从凉山乡通往剑阁县城就有一条这样石板道铺成的小路只用3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而今那条路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

我现在已经可以确定这条所谓“石板道”就是历史上的那条“蜀道”。我又仔细瞅了这条“石板道”几眼,这条路基本上保存得比较完好,中间偶尔有些坍塌了的地方。这条路非常狭窄,最多只能容得下一个人,并且挨着靠悬崖悬空的那一边。我尝试着小心奕奕地行走几步,寒风猛然一吹,我打了一个哆嗦,脚下一滑差点失足,吓得我一身冷汗。这悬吊吊的场面到还真有点《蜀道难》的惊险的味道了。

“关”“关”“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阁县城与剑门关是历史上北川一重要的门户,退可守进可攻,这一段是衔接蜀道之间的重要枢纽,其颇具代表性质的,是它的“剑阁道”上的“关”文化。

我们赫然止步在了一方锩有“剑门关”三字的石碑前。“剑门关”!不错,这里正就是剑门关,纵使没有这方石碑,就冲这虎踞雄关的气势以及满布关楼栈道的山崖上来看也就不难断定。“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引清朝诗人任兰枝宿剑门当中的这两阕诗句,诗中架与接这两字用在这里尤为贴切。

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路经过此地,剑门山正好卡住了通往汉中、长安一带的路。诸葛亮于是下令就地开山、劈石、架路。于是有了后来的“剑阁道”。诸葛亮“剑阁道”的修建方式,《蜀水经》中有段记载:“大剑溪峡谷石岩上还存有栈道的石孔”。可见当时的剑阁道是沿大剑溪的峭壁开凿、架设的。今天大剑溪上遗留下来的石孔,就是当年铺设栈道所留下的眼。

同时诸葛亮也对先秦的“金牛道”重新加以修缮,历史上开凿剑门道路的诸葛亮并不算第一人,相传当年秦预伐蜀,就以献金牛为名,骗蜀王开辟出一条入蜀的道路,蜀王于是派遣五个大力士在今天从剑门关、小剑山一带开始修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丁开路”,后来金牛没迎来,迎来的却是秦国人的战马铁蹄,这条被开辟出来的道路,就被称作“金牛道”。但毕竟当时受时间、条件的遏制,开凿出来的道路过于简陋。后来又历经几代,逐渐已经慢慢荒废。是诸葛亮将其修复、拓展的。

“绝”“绝”“绝”:

五路上青天“飞”“翻”“淌”“绕”“钻”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最“难”的还要属过朝天明月峡,朝天明月峡上的路历来有“飞”“翻”“淌”“绕”“钻”五大路之称,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却都很“绝”。每一条都不是那么轻松就能过,其中尤以“嘉陵云栈”为典型。

“绕”不如“钻”

过朝天明月峡,古人一般采用这三种方式:“飞”“翻”“淌”。飞是架栈道,翻是爬大山,淌是坐船行。而后来到了近代,随着108国道,与宝成铁路的开通,才又加上了“绕”(大山)与“钻”(隧道)这两种新兴方式。

我们从成都一路走来,走翠云廊、过剑阁、翻剑门关到达了四川蜀道的最后一段――广元。过明月峡最快捷、最相宜的方式,当然就是选择坐火车,但火车经过明月峡是不会作专门停留的,走栈道已经不现实,坐船太遥远,翻大山更不能,所以要想看传说中的蜀道中的栈道,我们只能选择“绕”走盘山路的形式。

“绕”顾名思义就是要盘绕着山走的意思,据传早先民国年间明月峡一带修建老川陕公路的时候,修到一段名为老虎嘴的地方,因为地势太险要了,本想绕开,但这里几乎就是个独一无二的“绝境”。主持修建这条公路的美国工程师们,实在绞尽了脑汁也想不出能绕过这个弯的方法,没办法,只好用炸药在古栈道的上空的悬崖上,硬生生地用炸药炸口子,炸出来那条路就像是条摊开的老虎嘴巴一样,乍一看又像是一个圆柱体被刨开一面的侧视图。

正因为走这段路实在太过于惊心动魄了,今天许多司机开车能绕过不走这里,就尽量不走这里。因此当我们在宝轮镇,乘坐上一辆从宝轮镇开往朝天镇方向去的小型的士面包车时,同车的司机,还有两个一同上路搭车的当地人,听说我们要去朝天明月峡,走老虎嘴那条悬路。一起白了我们一眼,那眼神里充满了责备。他们一并坚持不走这条路,请我们下车去,寻找去那里的别的途径。

我看时间已经是下午4点多钟,担心如果下一辆再不肯拉我们去,会耽搁我们夜晚赶不回广元驻地,所以给司机还有那两个伙伴又是发烟,又是不停说好话,好容易说服了他们。看得出来他们最后一咬牙,点头表示同意了的时候,打心眼儿里其实还都很不情愿。

汽车将驶进远处那悬在嘉陵江上面那一段公路的时候,车辆开始明显减少,尤其是当车驶进老虎嘴的时候,本来还和身边两个当地乘客嬉笑、拉些家常的司机,面目表情一下变得非常严肃起来。 一路不停鸣着喇叭,因为老虎嘴的入口是个大急弯,又非常的狭窄,视野也不够开阔,所以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是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

摄影师出于自己职业习惯的本能,看见这样的景观,想马上下去找一个角度,拍摄几张老虎嘴的片子,就拍了司机一下:哥们儿,这停一下。司机铁青着脸,一言不发。刚转过了口子上的急弯,猛然转过头来就是一阵怒骂:你龟儿子,不想活了嗖。但总算安全度过了最危险地段,我忙又给他们发烟,借口叫司机停车先抽几口,休息休息,而我们也可以趁此机会拍摄几张图片。

摄影师站在峡谷的悬崖峭壁上,底下是汹涌奔腾的嘉陵江,我们都还算体魄健康,没有眩晕一类的症状,但饶是这样,我们站在那里手脚依然经不住有些战栗发抖。摄影师在悬崖边上架设起了三角架,而我则死死拉住摄影师的腰带和衣服,以防不测。峡对岸的山上忽然响起了一声清脆的火车的汽笛声音,我抬头望去,只见一条绿色的长龙的半截尾巴正露在外面,车头却看不见。仔细再一看,才发现原来对面的山上,竟然开凿着长长的一条隧道,这边是老虎嘴川陕公路,那边是宝成铁路的隧道。从开凿的气魄来看,显然那个宝成铁路的隧道要比这个川陕公路上的老虎嘴要大得多,那个铁路隧道是直接从正面把整个明月峡上面的山,掏空了一个长长的洞出来!

钻不如“飞”

匆匆忙忙地抓拍了几张照片,回到车上,还没等心跳完全平静下来,司机一声吆喝:“(去)明月峡的到喽。”我一抬头看见了崖壁岩石上竖立的那几个字:朝天明月峡,果然已经到了。

我和摄影师谢过了司机的“仗义”相送,马不停蹄地就投入到了对于古栈道“嘉陵云栈”的拍摄当中。“嘉陵云栈”据说就是李白当年《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两句吟诵所指的地方。

在导游小姐的陪同下,我们走上了栈道,据导游说我们今天看见的这个“嘉陵云栈”已经是后修的了,嘉陵栈道,是古蜀栈道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古栈道可分为木栈、石栈、石木栈、碥道(土石栈)几种;其形制构造也多种多样,有细分为栈、桥与阁。如悬臂多层飞檐阁楼栈、壑凹槽式石栈、隧道式石栈石棱切削石式栈道。桥有:碥道护栏依山式栈桥、涧横梁穿堂式栈桥,还有阁分:悬臂单(双)柱多层支撑式栈阁、悬臂多层三角柱支撑式桥阁。

老“嘉陵云栈”早先是由秦朝年间修建,到了后来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的时候,曾组织人又进行了整修。真正的“嘉陵云栈”是很长很长的,包括我们从老虎嘴那边驶来的公路下一直延伸,导游把手向那边公路一指,我看这个公路老虎嘴已经修的就够绝的了,那个隧道修的更是绝,但如今和古人开凿的“嘉陵云栈”一比,那简直就不算什么,人家那可是全部凌空架设飞过去的啊,看来这“绕”不如“钻”、钻不如“飞”,有时候古人的智慧的确超出了我们这个科技发达今天的想象。

我们坐上了一条售票员提前为我们准备好了的小船,大的游览参观船淡季已经停航了,我们乘坐的是那种扁扁的渔家小舟,这反倒是有种复古的感觉。听导游小姐介绍说:嘉陵江上的朝天明月峡,历史上的很多文学大家,也都是乘这一叶小舟泊到这里的。如:李白、杜甫……

舟行水面,贴着崖壁走, 导游小姐指着崖壁上一些岩石上的洞孔,提醒摄影师,这个一定要拍,因为这是打古栈道遗留下来的那些眼,而今古栈道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这些孔、眼亘古流传,给我们述说着当年这里曾经宏伟、壮观的景象。

蜀道难范文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难范文3

1、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一块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国。北面大巴山,东面巫山,南有大凉山,西面是雪山高原,陆路崎岖难行,水路险滩重重,自古以来对外交通都极为不便。古时候,长江是走出四川盆地的稍微便利的唯一通道,但长江流经四川东部形成了一系列峡谷,江底硬岩横梗,水流湍急不利航行;长江上游三峡之险;危崖千尺,河槽深陷,险滩错杂,礁石林立,水流起伏回转,航道弯曲狭窄,也是障碍重重,极有风险;南部又有乌江“天险”阻隔,两岸山势峭立,水势汹涌,多险滩,视为水上交通的畏途。盆地北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西南高山深谷间以索桥相联,西北多高原雪山,更是茫然。因此,李白留下的进蜀名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成为历史的真实写照。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蜀道难范文4

车至剑阁,脚下的高速公路就开始向大山深处婉转延伸。天空变得阴沉起来,道路两边的山势渐渐升高,凸兀的山顶和山脚下的民房房顶,都铺上了一层白白的霜雪。道路上也偶尔出现暗冰,采访车不得不放缓了行进速度,确保安全。

“一关高峙万峰盘,远客初惊蜀道难。”到了剑阁,才真正感受到自古出川之难。遥想在这样的群山之中,古蜀先民曾经为了打通一条通往汉中的路,留下“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在李白的诗句里,秦蜀之间的通道开辟得如此悲壮,如此艰辛。蜀道难,就是在对这条朝北的出川通道的描述中,成为人们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

而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川陕交界的重要关口――棋盘关,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

北风 古道 关山要隘变坦途

穿越繁华的广元市区,我们的车继续向北前行着、前行着……空气中隐约地漂浮着北国的气息。在一个叫做瓷窑铺的地方,眼前出现了三条道路,我们的“向导”广元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邱正才说,这三条道路都通往川陕交界门户――棋盘关:一条是最早修建的国道108线,一条是1997年建成通车的二级专用公路,通称“二专线”,还有一条,便是在建的广陕高速公路。

由于广陕高速尚未完全通车,我们的采访车缓缓地驶进了二专线。这是目前能够通往棋盘关要塞的主干道。“如果今天我们能顺利来回,那真的算是运气好。”邱正才说。以广元人多年来的经验,每逢天气异常,这条公路就常出现“肠梗阻”,过往大小车辆排起浩浩荡荡的“长龙”。特别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这条公路车辆激增,日均通行车辆达4万多辆,是设计能力的10倍之多,长达两三天的交通堵塞已经是家常便饭。因此,加速建设广陕高速公路,无疑是解决这一交通难题的迫切需求。

二专线在延绵的秦巴山脉的簇拥下,沿着滚滚嘉陵江水伸向远方。在这条道路的沿线,已经矗立起成百上千根高达几十米的钢筋混凝柱,这一根根雄伟的柱子架起了一条宽阔的现代化高速公路,那就是广陕高速。它像一条雄奇的巨蟒,与二专线以高低之势蜿蜒前行,目力所及,相互隐现于山谷之间。

据邱正才介绍,广陕高速公路是国道主干线G5北京至昆明高速公路四川境内重要的一段,全长约58.9公里,南起广元陵江,接已建成的绵广高速,北至川陕界棋盘关,接陕西西汉高速,全线预计将于今年5月建成。

顺着二专线,在凛冽的北风中,我们终于到达闻名已久的川陕交界处――棋盘关。爬上一座山头,可以清楚地俯瞰这个貌似棋盘的要隘。在这里,一侧的二专线上一辆辆货车来来回回鱼贯穿梭,络绎不绝,另一侧广陕高速建设热火朝天。

在棋盘关隧道口的公路旁,我们见到了临时检修货车的司机王涛。这位年近四十岁的货车司机已经在川陕要道上穿行了十二个春秋,谈起这条出川要道,他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出了这个隧道,就是陕西界了,那边的高速已经双向通车,我们这边今年上半年就能衔接上,从此以后我们货车司机再也不会因为堵车,整夜在车上挨冻受饿了。”

2010年12月29日,广陕高速公路崔家垭至棋盘关段提前6个月半幅建成。

“因为要穿越秦巴山脉,广陕高速路的桥隧比例高达82%,成本高达50个亿,技术难度也可想而知。”邱正才不无感叹地说,这样浩大的工程,完全可以显示出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西部交通枢纽、加快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坚定决心。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千年慨叹,在如今热火朝天的打造西部交通枢纽的高地建设中,将成为真正的历史,现代文明的滚滚车轮将以不可抵挡之势破解这千年难题。

承载发展梦想 次级枢纽正在形成

“现在广元的交通真的比以前方便多了哟。”说起广元的交通变化,来自绵阳市游仙区的苏木很有感触。

苏木已在广元生活了整整八年,也组成了自己的幸福家庭,如今是酒店的一名熟练的浴足技师,过去每回一次老家,苏木心里就直打鼓,坐汽车5个多小时的颠簸折腾得人头晕脑胀。坐火车又得早早订票,时间长不说还得挤出一身大汗。

“前几年回一次家劳神费力,还让父母姐妹担心,现在坐大巴走绵广高速公路,上车时打个电话,两个小时就到了家里,往往饭菜还没煮好呢!”在苏木看来,沾了交通发达的光,自己虽然住在广元,但和那些嫁在绵阳附近郊区,也得坐两个钟头才能回家看望父母的同学朋友相比,实际上已经没啥区别了。

“再过几年,成都到西安的高铁修好了,陕西的客人两个来小时就可以到这里旅游,那时广元就更繁华了,我们也能挣更多的钱了!”朴实的苏木想起就开心。

2005年至2010年,广元交通不仅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更是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绵广高速公路给广元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广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广陕高速公路即将形成通车能力,广甘高速、广南高速加快推进,革命老区广元铺设出一条条通往幸福和富裕的康庄大道。

“以前广元火车站开通的列车有限,也很拥挤。现在好了,广元铁路不仅从车次还是速度等方面都得到优化,老百姓挺受益的。”上西火车站旁副食店老板张建告诉记者。

按照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次级枢纽规划,广元将加快构建以广元站、广元西站为中心,宝(鸡)成(都)、兰(州)渝(重庆)、西(安)成(都)客专和广(元)乐(坝)铁路为骨架的广元铁路地区枢纽。广元铁路地区枢纽形成后,预计通过广元站直达的省会城市将由目前的21个增加到28个。广元将实现2小时到达毗邻地市,4小时到达周边中心大城市,8小时基本到达全国主要中心城市。

2009年12月,广元开始打造“千里嘉陵江上第一港口”。根据规划,2015年前后嘉陵江将建成干支衔接、沟通海洋的高等级航道,届时嘉陵江1000吨级船队可以从广元沿嘉陵江进入长江水系,直至上海。

2009年5月8日,停航5年之久后,广元机场复航,对于广元完成繁重的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发展社会经济加快资源转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元机场开始铺展开翅膀,向建设“一场一区多航线”的航空港宏伟目标从容飞去。

一条条宽广的公路,连接四县三区;一条条顺畅的铁路,东来西往;一架架翱翔的飞机,南来北去………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广元次级枢纽正在形成。

蜀道不再难 迈向快车道

借助大通道建设,广元也加快了辖区内部交通的改善。“城乡一体,内通外畅”,成为广元人共同奋斗和期盼的美好图景。

家住广元市苍溪县的李国成,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从事汽车运输,如今购买了一辆大客车经营从广元至苍溪双石线路,来到广元的第二天,记者一行在广元城区上西坝汽车站见到了这位忙碌的老师傅。

“10年前的公路还不如现在一些村社的机耕道,费时、费油、费车,经济效益也很低。”李师傅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末他第一次购买了一辆农用车从事货运时的情景,叫苦不已。

“我真切地感受到近几年交通变化很大,带动了我们的经济大发展。”李师傅笑呵呵地说,“现在的公路四通八达,开车很方便。比如以前广元到西安要13个小时,如今5个小时就搞定。老家的人到市里县里赶集也方便了,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蜀道难范文5

关键词:李白 诗歌 艺术特点 夸张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感情爱憎分明、想象力高深莫测,他继承和弘扬了前代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成就,通过惊世骇俗、不拘一格的笔墨,抒发诗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犹豫、徘徊,心中无法排遣的愤懑、忧虑,同时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及黑暗政治进行了猛烈抨击。以下我们将分析《蜀道难》这首诗中李白的创作特点。

一、《蜀道难》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三十岁的李白因为在地方怀才不遇,于是第一次只身来到繁华的长安城,他认为自己满腔才华,可凌驾相如之上,朝廷又在广纳贤才、广开才路,必然会有自己施展的空间。他满怀热忱地在长安拜见了当朝宰相张说,竟然遭到了一番愚弄,张说父子嫉贤妒能,有意将李白幽禁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李白苦闷至极,多次奔走于王侯将相之门,却无人收留他。后来几乎误入歧途,幸得友人陆调搭救。李白落魄潦倒之时,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孙们尽管碌碌无为,却扶摇直上,仕途得意。李白以身许国、怀才抱玉,却投报无门,最后败兴而归。《蜀道难》创作背景,恰恰就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表现特点

(一)大胆的夸张

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是最常使用的表现手法,夸张往往会给予读者心理和生理以极大的刺激,既能使事物的本来面貌真实地呈现出来,同时又产生了强烈的力量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在《蜀道难》这首诗歌中,李白恰恰很好地运用了这种夸张的手法,充分体现了蜀地山川的巍峨险峻,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对山、水、情、事等进行淋漓尽致的刻画和描写,突出了山水的本质特征,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种比原来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具体的姿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效果和深刻的感受。现实生活中,其实不存在这种“连峰去天不盈尺”的景象的,但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采用,这是艺术家们的权利,既不歪曲事物的形象特征,同时又达到一种“夸而有节,饰而不诬”的艺术魅力,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和客观事物的真实形象,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生动、真实、立体、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神奇的想象

表现事物形象的基本手法就是想象,它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将艺术形象从无到有,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成功地表现出来。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风以极高的评价“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人殷瑶也曾这样评价李白的《蜀道难》,可谓是“推奇又之奇”。二人都认为在李白的诗歌中,具有非常奇特的想象力,可以用“纵逸”来形容,简直是超乎人的想象力,层出不穷、变幻莫测,他的想象空间辽阔深远、无所能及、忽而白昼、忽而月夜、忽而深谷、忽而高山,诗人纵横驰骋,借助于这种奇特、自由而又丰富的想象力,将蜀道山川间的黄鹤之飞、六龙回日、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超乎寻常的艺术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自己的诗篇中,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的组织和再现,很好地诠释了作品主题,诗歌也因此产生了一种飞腾神奇、直抵九霄的气势。

(三)浓烈的感情

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都是在诗人的驾驭和主观情绪支配下进行的。作家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必须达到一种“观海则意溢于海”、“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意境,这样艺术作品的创作,才能达到一种鲜明、强烈的感彩的境界。纵观《蜀道难》全诗,字里行间都有一种惊异、赞叹的情绪流露出来。如诗的开始,就发出一声惊叹“噫――吁喊!危乎――高哉!”这种震撼人心的效果非常强烈的。其后通过描绘每一段具体的事物,每一句诗句都是诗人主观感受的抒发。先描绘,后感叹,在读者心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自然事物的风貌。

(四)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

作为乐府古体,《蜀道难》这样的诗歌主题,并没有严格限制韵脚、平仄、句数和字数,采用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李白对这种诗歌体裁的特点能充分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使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形式更加流畅生动、行云流水、活泼自由。全诗的句型长短错落有致,这是根据内容而定的。长句的运用,是前半部分诗的主要特色,通过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蜀道的高山险峻、气势恢宏、畅达奔放。而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来描写剑阁的险象环生、跌峦起伏、跳荡有力,通过这种语言节奏来释放作者紧张惊恐的情绪。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千句一律、平平板板、纵横崛奇的语言形式,表现出变化多端、动荡起伏、充沛强烈的情感,将内心丰富的情绪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五)诗歌节奏的和谐灵动

《蜀道难》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音律和谐,从开篇的“使人听此凋朱颜”到诗歌的后半段,韵脚都在随着内容表达需要而发生改变,让整首诗读起来都动人、雄壮、极具诗歌的音韵美。七言句是句式的基本句,句式灵活多变,既有骈体,有着散文笔意,极好地服务于主题。诗人为了将蜀道之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写下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同时在诗首、诗中和诗末反复三次运用,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荡气回肠、低回哀婉,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六)铺述中融入传说和神话,使诗歌的纵深感增强

李白的诗歌,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在对蜀道的描绘时,将传说和神话融入进去,使诗的意境更加丰满,开篇连用一个夸张、两个惊呼、三个感叹,出语不凡,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面对险峻蜀道时所发出的由衷的赞叹。继而诗歌又峰回路转,开始铺设蜀道的传说和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人将笔触伸向远古时代,对秦地沟通、蜀国开国的历史进行描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以空间为序,对中段的高峻险恶、北段的盘旋曲折进行了铺述,最后集中笔墨对剑阁进行描绘,体现了天下雄关的恐怖峥嵘,既使诗的意境进一步拓宽,又泾渭分明,使诗歌的纵深感进一步增强。

三、结语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诗风自然、真诚、飘逸、雄浑,毫无矫揉造作,常常借助于雄伟瑰丽意境的描绘,折射出时代背景和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后代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作为李白诗歌中的代表作《蜀道难》,有着气吞山河的宏伟气势,产生了扣人心弦的力量,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都为后人所歌颂和赞美。

参考文献:

[1]韩伟芳.《蜀道难》深度赏析[J]. 职业技术,2008(06):94.

[2]郭建伟,周梅.雄关蜀道真如铁,诗仙当年从头越――李白开元三至八年间由蜀道入长安说[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13-15.

[3]陈定宏.李白《蜀道难》寓意考辩[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07):24-25.

蜀道难范文6

一、大纲定位太高,农村老师难以实现此目标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课堂内外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用英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能力的应用。这样的目标从现实意义方面来说对农村高中的英语教师要求是定得太高了。首先:农村中学英语师资队伍存在着学历不高,专业水平不够,改“行”教英语的人多等问题。很多英语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的培训,英语专业素质相对低下,同时受学校硬件条件、软件条件等因素制约,他们在教学时只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迎考的方面。这些老师认为,他们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就行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了单词和语法知识就可以,只要他们在考试和做作业时能熟练应用这些知识就行了。其次:农村高中的教学条件非常落后,英语教学中需要的一些常规设备都没有,例如:语言教学机。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这样先进的教学设备了。这样简陋的教学设备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会外语主要靠自然习得,重点应放在口语交流上,而不是语法形式上。然而,在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条件下,让学生通过完成交际任务学习语言只是一种片面、乐观的设想。学生在所学的英语知识点在他们的生活中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农村学生只能在课堂里开展活动,绝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运用英语的真实环境,不可能在生活中用所学英语做事。因此,我国农村英语教学只能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以笔试形式为主,而不是以操练语言形式为主。在此种情况下,要想真正达到《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大纲要求是“难于上青天”。

二、教学模式仍为旧模式,新的教学理念难以实现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方法还保持着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课后学生抄、默、背的传统填鸭式。老师讲得太多,学生练习得太少(包括口语在内),即使在练习时,大多数学生以做习题为主,把重点放在练笔上,让学生做阅读理解、完形填空等,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把课堂上的时间过多地留给学生,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他们的结论往往是不完全的,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们训练的空间,教师虽然对课文的知识讲得非常详细,但是繁杂的语法知识点总是让学生抱怨记不住,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了。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在教学中,大部分知识应该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而得出来,却全部由教师直接传授了,长期下去,学生的口语系统就退化了,各种能力被固定,被淡化。只能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了。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思想,转变角色,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创新能力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英语教学中的真正主体。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使学生的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让学生从“想学”到“乐学”。

三、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这些学生都是从农村初级中学升入高中阶段的,不少学生的英语基础很差,大部分学生对音标仍一窍不通,再加上高中英语单词量的增加,单词识记难度增大,所以大部分学生便不愿学习英语了,疏远了英语老师。刚上高中时,部分学生都对英语抱有很大的兴趣,能按老师要求每天朗读、背诵,这种情况一般可以持续到高一上学期末。可是英语学习是一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习内容的范围的扩大,难度的加深,两极分化的局面慢慢出现了。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没有好问的学习态度,下课后不愿向老师或学生请教,所以那些不懂的地方日积月累,对英语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听不懂就不愿学,不愿学就更听不懂。如此恶情循环,导致出现自暴自弃、厌学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