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作者是谁范例6篇

蜀道难作者是谁

蜀道难作者是谁范文1

从本期开始,《金融史话》栏目将连续7期对北宋历史上的金融故事进行介绍,重点关注交子的诞生与演变、青苗法中的农贷故事、宋金货币战争等。敬请关注。

金融史话

英格兰银行是世界第一代金融帝国,在这座历时三百年的城堡式建筑中种植了一株桑树。因为,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的原材料就取材于桑树(后改为楮树,所以交子后来也称“楮币”),交子就源自北宋蜀地。

蜀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正是因为蜀道之难才使其免遭战乱。五代十国一甲子乱世中,天府蜀地得保独善其身,始终是一派承平气象。

后周时代的蜀后主孟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诗词歌赋、文墨工笔样样精通。这位“才华横溢”的君主还任命了一批同样“才华横溢”的大臣,承平时节,这些大臣或许可以用来装点门面;多事之秋,这些人窃据朝堂是一定会捅娄子的!

后蜀广政十八年(后周显德二年,955 年),蜀地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结束了,当年,后周攻取了后蜀的秦、凤等州。面对强大的周世宗,孟昶上表请和,但是,最后的署名却是“大蜀皇帝”。孟昶这个自称皇帝的署名激怒了周世宗柴荣,他一怒之下没有给孟昶回信,于是孟昶非常害怕,开始在剑门、白帝囤兵积极备战。

唯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不过,以蜀道作为防守屏障是有前提条件的――有钱。

防守方不能出蜀,必须把战场引到蜀道之上,剑门(四川剑阁县北)、白帝(重庆奉节县东)就是这样的地方。把军队、物资运到这些地方,跟进攻这些地方没什么区别,后蜀同样要翻越猿猴难攀的崇山峻岭――那得耗费多少粮食!

你不是防守吗?只需做出猛虎在山之势就能把你拖到筋疲力尽,等把你耗费的差不多了,再慢慢收拾你!

周世宗好心计!从那个时候起,为了供养兵需,后蜀就已经开始铸行铁钱了。

周世宗虽然没有攻取蜀地,却为赵匡胤扫平后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乾德二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攻取后蜀,整个战事只用了66天。

孟昶投降了,蜀地却重陷战争。降宋之前,因为蜀地富庶,伐蜀主将王全斌才放纵部下抢夺财货。仇恨的种子由此种下,从此,蜀人不再信任宋朝官员。

怎样才能让蜀人不继续造反呢?让蜀人的钱花不出去,没钱就不造反了!赵匡胤统一全国后,在蜀地大规模发行铁钱、极小规模发行铜钱,运铜钱入境者死罪。蜀地谁在用铜钱?大宋王朝派来的高级官员。除了这些人,所有铜材一律只能出、不能进。谁在用铁钱?除了这些高级官员以外的所有人都必须用铁钱。缴税则一律用锦帛、粮食、白银或者实物,衙门才不收铁钱!

宋军入蜀前,这里本来是铜、铁并行,由于货币私铸,铜钱、铁钱并无多大区别,铜、铁钱兑换比率约为410。宋军入蜀后,没有官铸铜钱,官府又坚决禁止铜钱私铸和流入,铜钱数量急速下降,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铜铁比价飙升,二者实际兑换价格超过了1100。

以铜钱计价,铜钱在宋廷统治者手中,铁钱在蜀地原居民手中,蜀人名义财富立刻贬值百倍。不过,宋廷只获得了名义上的财富,只有限制铜钱流入才能维持现有的铜铁比价,一旦以铜钱购买当地物资,铜铁比价自然会随之下降。如此比价之下,宋廷根本拿不到真实的财富。

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新任皇帝赵光义又想到一个更好的法子。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提出,全国货币终究还是要统一的。当然,这是一个重大的政策,要先试点、后推开,不搞一刀切。以十年为限,逐年增加蜀地铜钱流通比例,蜀地每年10%货币改为发行铜钱,直至十年后完全取代当地铁钱。

听起来,这个政策还是蛮不错的,为货币统一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赵光义统一货币的唯一手段只是要求蜀地开始以铜钱缴纳税收,按铜钱投放量每年递增10%计算,每年税收中也要递增10%的铜钱。

蜀地税收确实每年递增了10%,至于投放10%的铜钱,根本就没那么回事,依旧是私运铜钱入境者死、蜀地铜钱一律出蜀,蜀人无法依靠正常途径获得铜钱。铜铁比价本就已经高达1100,现在每个人的赋税都要收10%的铜钱,还要年年递增。

黎庶只能以更贱的价格向朝廷出售自己的财富,太平兴国五年,蜀地铜、铁比价居然达到1400,蜀地财富遭到一次真正的空前大洗劫。在这场赵光义精心布下的一盘大棋中,蜀地百姓完全处于被动挨打地位,连还手的机会都没给。

蜀地物价腾贵,人们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即使偷偷融化佛像、毁掉古铜器甚至去盗掘古墓,也只能交到40%~50%的税赋,很多人因此获刑入狱。还用十年?三年就把蜀地的财富抢差不多了。

宋真宗淳化四年,青城县茶商王小波、李顺聚众百余人起事,义军横扫了整个川蜀,北宋王朝被迫放弃了这种“剃头式”的抢劫。如此,蜀地的人们自然不能再使用铜钱和铁钱,人类第一代纸币交子便由此诞生。史籍中并未确切记载交子产生于何时,只是《长编》卷五九中提到过一句“自李顺作乱遂罢铸。民间钱益少,私以交子为市。奸弊百出,狱讼滋多”。

面对这句话,历代学者和货币收藏者对交子起源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最有想象力的说法。交子的创始人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军。实际上,如果交子真是王小波、李顺创立,那么交子就应该随着义军覆亡。实际情况是,交子最盛行的时代恰恰是王小波、李顺覆亡之后。

――流传最广泛的说法。铁钱实在是太沉了,给蜀人交易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人们集思广益发明了交子,即纸币。持这种观点的人举出了一个例子――一匹绢要两万铁钱,实在是太沉了。与铁钱相比,纸币轻便易于携带,在不允许铜钱流通的条件下以纸币取代铁钱,这种说法听起来还是蛮有道理的。

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三国蜀汉、五代孟蜀时期,蜀地都曾出现过铁钱,但是,都没有产生交子;仅就北宋而言,铁钱流通的地区也不止蜀地,河东、陕西及广南、江南和福建等地也是铜、铁兼用,这些地方都没有产生交子。

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代帝王先后在蜀地发行过四种铁钱,即平蜀钱、大铁钱、景德大铁钱、祥符大铁钱。其中,流通范围最广的是平蜀钱,每文仅重一钱,其余几种大铁钱虽然重约两钱,却是每枚当十枚乃至百枚平蜀钱使用。以祥符大铁钱与平蜀钱的兑换比例,按照“匹绢两万钱”的价值计算,仅重二十余斤。

一匹绢(加上包装)有多重并不太清楚,想来比二十斤少不了多少,铁钱计量重量在古代交易中并不是一个大数。所以,蜀地产生交子,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铁钱沉重。

蜀道难作者是谁范文2

然而经过了漫长的安定时期,他们又出现了新问题……

东吴传:“水”主沉浮

“今天下三分,鼎足称雄,我东吴虽依长江天险,然北有曹魏,西有刘蜀,无不对我江东虎视眈眈,今若不图富国强兵之策,必迟早为人宰割,诸位有何高见?”说罢,此人转过身来,只见其生得方额大口,碧眼紫髯,乃东吴君主孙权也。

鲁肃闻言奏曰:“臣以为,今日之计,可西联刘蜀,共商大业!”孙权双眉紧锁,低头不语。“陛下,我东吴虎踞江东,人才济济,何需求助于外人!臣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张昭见状忙奏。吴主闻之大喜:“子布有何良谋?”张昭上前低语数句,吴主喜不自胜:“子布深知孤意!”

次日,全国大张皇榜“有能善用大江富国者,封以侯爵,赏黄金万两。”一时之间,自称谋士之人纷至沓来,良谋秒计层出不穷,大有“不尽江水心不死”之势。

如此一来,举国上下家家户户尽一切可能“从水中捞钱”,更有甚者想出了引江水于荒漠的绝招,希望用长江之水浇灌出一片绿洲。不久,吴国十里稻花香,处处小作坊,可谓是金银遍地。吴主大喜过望,下令全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金银从水中淘出来”。

然而好景不长,江南流域大小作坊的污水尽数排入江中,江水污染日趋严重。连年暑日,水流减少,但吴人依然一味蛮用,不知克制。终于,有一年,东吴遭受了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整整一个月滴雨未下,河道水流均不够灌溉供给,粮食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吴主忧急成病,弃世归西……

西蜀传:同“气”连枝

话分两头,正当吴国风风火火举国沿水发财之时,西蜀老刘家这边也出了新花样―这位蜀君,想出了向气要钱的招数。其实天然气这玩意儿蜀地百姓早有人用,生火做饭都离不开它,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

但那一日,卫兵巡逻,意外捉拿住了一个奸细,此人生得獐头鼠目,与华夏人大为不同。蜀君一时好奇,便命人将其押来亲自审问。这一审问可不得了,竟然被他审出了一棵“摇钱树”来!原来,这奸细是个波斯国的商人。他见蜀地百姓多用天然气,清洁便利,便想大批收购,销往各地,从中牟利。

蜀君眼前一亮―好计啊!原来我蜀国一直守着宝贝不知道,这“西气遍卖”的生意可是生生地为我们送钱来了。

蜀君刘备所谓的“西气遍卖”,就是发动百姓收集天然气统一卖给君主,再由君主通过波斯商人遍卖各地。这样一来,统一了收购价格,控制了民间的私自挖掘,蜀国百姓也有了稳定的收益,而君主还可从中渔利。

一时之间,蜀国街头巷议,都围绕着“西气遍卖”一事。有胆大的,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打起了井,果然掘到了“第一桶金”。邻人看到无不眼红,立时一传十、十传百,家家户户打井取气,日夜开采。

这蜀君用天然气换黄金的“西气遍卖”计划本不是一件坏事,但天然气这东西属于开采一分少一分的自然资源。因为利润丰厚,开采无度,没过几年,蜀地许多地方都断了“气”。强极一时的“蜀汉气国”,伴随着天然气的减少逐渐衰落,最终也失去了争霸的力量。

北魏传:风驰“电”掣

再看曹魏这边,眼面前的死对头一个靠水,一个靠气,无不是一崛而起,财力大增,不时还来魏国边境打一下游击,将雄踞中原的曹丕折腾得夜不安寝、食不甘味,终于小曹意识到,再靠着传统农业的优势要想在吴蜀的夹击下称雄恐怕时日无多了。

曹丕想得急火攻心,卧床不起,贾诩、司马懿、满宠等一干人前来探病:“陛下为何事忧愁?”“今东吴、西蜀成犄角之势,而我魏国既无长江‘天然宝库’,也无蜀地的‘地下矿藏’。为之奈何?”一干人皆面有难色。“臣闻蓬莱有仙人,善于法术。臣一介武夫,愿为君主分忧,去往蓬莱求仙人为我魏国出谋划策,不知陛下以为如何?”满宠小心问道。曹丕微微颔首。满宠日夜兼程,四处打听,终于在蓬莱山上找到一位老道人,他授满宠以电的制法及用途,于是曹丕大兴电力,宣布魏国进入“电器时代”。

北魏在中原开阔地界搭起风车万架用以发电,又通过波斯商人在西蜀边境高价购买天然气用以发电,甚至在北部开设多个小煤窑挖煤发电,全国总动员。魏国的夜晚刹那间如同白昼一般,曹丕坐在亮堂堂的殿堂里夜夜笙歌。

然而,电的损耗大,利用低,白天由于抢用造成多处供应不及,夜晚白白损失,一段时间之后危机愈发突出,各方矛盾十分尖锐,曹氏政权摇摇欲坠。

后传:开源节流

吴、蜀、魏三国在经历了水、气、电的风波之后,终于明白单一过度开发能源不仅无法强国,可能还会损害国力。于是,三方会谈,决定合作,建造联合电网及天然气管道,在长江之上建立水力发电站,实现能源共享。

可危机再次来临,百姓们都认为别国资源不用白不用。三种能源同时超过了负荷,毁灭性灾难一触即发。三国君主再次会晤讨论。正当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之际,一耄耋老者大笑而入:“汝等既知开源,为何不懂节流?”三人顿然醒悟。

蜀道难作者是谁范文3

很多人都不知道“巴蜀”是什么东西,神秘学的初学者甚至会把它一位《三国志》中的蜀国。确实,“巴蜀”在人类五千年中历史文化中对人类并没有显赫的功绩,但没人会否认他们的智慧。很多人都知道玛雅,因为玛雅人的预言很准,准到什么地步呢?从玛雅人的历法得知:他们早已知道地球公转时间,是三百六十五日又六小时又二十四分二十秒,误差非常小。另外对于其他星球的运行时间,同样是非常准确。对于数学上【0】的单位数字,早在三千年前,玛雅人已经开始在使用。而且他们所绘制的航海图,比现在任何一个都要精准…相比玛雅,巴蜀要枯燥的多。玛雅的预言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但巴蜀的历史不会。不会并不代表不好。仔细去看的人,会发现其中有无数的“财宝”,这种“财宝”,特质精神,也值实质……

巴人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廪君。据说巴人有五个姓氏,居住在武落钟离山(又名难留山、远山)。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余四姓住黑穴。他们决定选出一个首领,把五姓人统一起来,便于生存。怎么选法呢?先比赛投剑,谁能中穴,谁为首领。结果,巴人务相投中,其余不中;又比赛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没了,唯独务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决议立巴人之子务相为首领,号曰“廪君”。

早期的巴人,以捕猎、捕鱼为主,和猛兽打交道,居石穴,以虎为图腾。他们的首领廪君,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不为声色所惑。当他带领部落经过盐阳的时候,当地的“神女”千方百计想把他留下,结为夫妻共同统治那个地区,他不为所动,射杀了爱他的神女,带领部落继续前进。廪君率领五姓人组成的部落,乘船历经艰险来到西南地区,以后,他们的子孙遍及重庆、川东、湖北西部及贵州东北一带,春秋时代建立以江州,为中心的巴国。他和后来那个“割头保土”的巴蔓子,都是巴人的民族英雄,反映了巴人标悍好义的性格特征。

历史学家不一定知道巴蜀,但考古学家一定知道。这是因为巴蜀古国遗留下来的三星堆文化出土之后,引来众多考古学家勘察,其中青铜器为大多数。据说巴蜀人在灭亡前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想要得到这笔财富几乎不可能,因为只有破解了巴蜀人留下的图腾才可以成为那笔财富的主人——巴蜀人居住地多,先已发现的图腾就已经让密码学的精英们肚子疼,再加上还没出土的……让人很湮灭啊。

可,为什么巴蜀没有在这个世上呢?这是因为秦。巴蜀国生不逢时,正是在秦灭诸国的时候,灭了巴蜀人,不然说不定那份财富说不定早。。。不说这个,其实巴蜀人并没有彻底消失,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神秘学早就丢失了。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中的一个种族,名为羌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叫释比。巴蜀文化没语言没文字,靠释比一代代传下去。在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是我最喜爱的:

木姐珠和斗安珠结婚以后,生了九个儿子。大儿名叫构,二儿名叫恶,三儿名叫烧当,四儿名叫至,五儿名叫格南,六儿名叫黑牛,七儿名叫白羊,八儿名叫吉,九儿名叫上当。他们率领自己的部落,赶着羊群,由西北高原南下,翻过许多大山,终于来到波浪滔岷江上游。他们一看,这里有山、有水、有平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就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

但是,这一带却住着高颧骨、短尾巴、身体健壮的戈基人,他们个头不大性情却很凶猛,互相争夺牧场,双方经常发生战争。天神木比塔看见自己的儿女老是打不赢,就没法帮助他们。

这是,恰巧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有一天,木比塔的大儿子在黑罗山牧场放神牛。早上他把牛群赶到草场上去放牧,自己贪玩去了,下午吆牛的时候,抱财角牛和扬杈角牛却不见了。这两头牛是天王的心头肉,他要亲自来过问这件事。他先问戈基人:“你们看到罗山牧场上的抱财牛和扬杈牛没有?”戈基人回答说:“我们没看见呢!”木比塔又问羌人:“神牛是你们偷了吗?”羌人说:“我们不敢偷啊!”木比塔又问戈基人:“神牛是你们偷了吗?”戈基人说:“我们没有偷呀!”木比塔生气了,把羌人、戈基人召集起来,一个一个的查看口腔。他在羌人牙缝里掏出的是干菜筋,在戈基人牙缝里掏出了牛肉筋。木比塔知道牛是戈基人偷了,便对他们十分愤恨。木比塔又问羌人:“你们要神、要羌;还是要戈呢?”羌人说:“我们要神、要羌,不要戈基人。”木比塔又问戈基人:“你们要神、要羌;还是要戈呢?”戈基人回答说:“我们不要神、不要羌,只要戈基人。”木比塔听了这话,心里很不高兴,他要想法收拾戈基人。有一天,木比塔喊大外孙构邻着羌人和戈基人一同上山砍柴。他叫羌人有白斧将大树劈开一个口子,叫戈基人把双手伸进去,羌人取出白斧,戈基人被树夹死了许多。木比塔喊羌人拿木棍作武器,戈基人拿麻杆作武器。戈基人用麻杆杆打羌人,一打麻杆杆开了花;羌人用木棍打戈基人,戈基人被打死了许多。木比塔喊羌人拿三块白石头作武器,戈基人拿三个雪砣砣作武器。戈基人用雪砣砣打羌人,打得雪花到处乱飞;羌人举起白石头打戈基人,一石头砸死一个,把戈基人打死了一大坝。木比塔叫羌人扎了九个草人,甩到石岩底下。故意向岩下问:“喂,你们在岩脚下好不好耍?原先埋伏在岩下的羌人回答说:“好耍。”木比塔就叫戈基人也跳下岩去耍。结果戈基人被摔死了千千万万。木比塔又叫羌人四处搜查山洞,把搜出来的戈基人装进牛皮口袋里,然后用绳子吊在大树上下边堆好柴火,点着火用火烧,用烟字熏,这样就把戈基人消灭完了。构就在龙沟踏水坝修建羌寨,叫部落里的羌人四处立地建寨。在寨内修起了碉房和高的白碉楼。每家羌民的房顶上还修建一个“勒克西”,里面供着三块白石头,来纪念天神木比塔。于是,弓杠岭地区,分居着羌民的各个部落。他们有:高羊坪坝,恶石坝羌,石碉楼羌,维古羌,龙坝五沟羌,龙坪沙坝羌,三溪十八羌,大小二姓羌,黑虎羌,松机羌,北路松坪沟羌,太干石台羌,沟口羌,东路坝底羌,白石雁门羌,南路毕立五寨羌,罗山斗簇羌,萝卜羌,西路波西羌,椒述二街羌,绵簇羌,半坡羌,牟坨水磨羌,花山羌,九枯六里羌,卜周木上羌,大门歇格羌,牛罗二山羌,西山桃坪羌,蒲溪堡羌,干溪通化羌,二岭羌,岭岗羌,白石羌,涂山羌,黄花羌,牛脑羌。人们安居乐业。没年农历十月处一,羌人杀猪宰羊,献砸酒,谢天谢地,祭祖宗,祭山祭水,报神恩……

蜀道难作者是谁范文4

阴差阳错开始了蜀绣生涯

郝淑萍出生在拥有72台织机的蜀锦世家,最初却对蜀锦、蜀绣不感冒。

郝淑萍说:“当时我考上的是成都川剧学校,但是父母不让我学戏,加上当时家境比较贫寒,所以就决定去考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谁知道居然一下就考上了。”郝淑萍说,因为当时蜀绣行业的发展情况确实很好,而且当时学蜀绣,国家每个月还会给学生发12块钱的生活费――8块钱吃饭,4块钱零花,又不用给家里增添负担。基于这样的考虑,郝淑萍才阴差阳错地开始了蜀绣生涯。

虽然最初不喜欢蜀绣,但郝淑萍还是感激她一生中遇到的好师傅,如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彭永兴、首届省工艺美术大师肖福兴。

郝淑萍说:“1959年的时候,老师把我们带到成都蜀绣厂,去看老师傅怎么绣,一去看到全部都是男师傅。当时老师傅正在给北京人民大会堂绣《万水千山》,我们就给老师傅穿针。有个老师傅跟我们说,你们是新中国第一批来学绣花的女孩,我相信你们能够学出来。回到学校以后,老师又跟我们讲一些蜀绣的历史,说当年蜀绣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而且当时上课,国画老师给我们画一些小的花鸟、人物,我慢慢就对蜀绣感兴趣了。”

“师傅告诉我,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学会了蜀绣,至少就学会了一技之长,不会挨饿。”郝淑萍说,现在看起来,蜀绣确实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

放下架子,大师成了董事长

2001年,56岁的郝淑萍从成都蜀绣厂退休。退休后她重新创业,“下海”创办了自己的个人工作室。创新产品、参加拍卖,在市场的洗礼下,郝淑萍和蜀绣焕然一新。

对于国有的蜀绣厂和私营的工作室,郝淑萍最大的感受是两者机制的差异:“我觉得我用工制度要灵活一些,产品质量我要管得严一些。我们有28个绣工,现在一年的销售额能够达到四五百万元,就相当于原来效益好时的蜀绣厂。2005年,蜀绣厂改制,改制后,虽然蜀绣厂没有了,但蜀绣反而火了。因为蜀绣厂还有很多工艺美术大师,比如,孟德芝、杨德全,他们就办了自己的大师工作室,蜀绣还是一样地发展了起来。我觉得这是好事,不是坏事。现在我的工作室有60后、70后、80后、90后,基本上蜀绣是没有断代的。”

从事蜀绣事业50余年,郝淑萍身上荣誉累累,然而她最为看重的却是非遗传承人的身份。郝淑萍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学生离开自己,成立更多的蜀绣工作室,让美丽的蜀绣得以流芳千古。

郝淑萍说:“我在蜀绣厂当厂长的时候,就开始带徒弟了,但是那个时候没有举行拜师仪式。我真正带徒弟,应该是从2001年成立工作室开始。这10多年里,我一共带了40多个学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徒弟能够在全国拿大奖,其中有6个徒弟已经评上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要培养一个掌握蜀绣高档技艺的人才太难了,花了20多年,才培养了这6个人才。我希望我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凭自己的技艺跟本事,评上省工艺美术大师,甚至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大师,这样子蜀绣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蜀绣应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郝淑萍说,自从蜀绣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后,全省从业人员已经从2006年的200多人发展到现在3000多人,作为传承,现在已经没有问题。

但蜀绣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在中国四大绣当中,蜀绣技法不比其他三大绣差,但蜀绣和其他刺绣相比,在市场上却有一些距离。”

郝淑萍建议,政府可以下大力气,成立一个集团公司发展蜀绣。不管哪一家都可以加入到这个集团公司,甚至还可以上市,只有这样,蜀绣才可能搞得好。郝淑萍介绍说,苏绣一年的产值有两个多亿,一条街全是苏绣,而蜀绣却一直是在单打独斗,缺乏政府更有力的扶持。

“单打独斗的弊端,就是价格相互越压越低。还会产生知识产权难以保护的问题,比如我的图稿一出来,仿制的产品很快也就跟着出来了。”郝淑萍说,她现在只有不断变化图稿和产能来解决这一问题。

蜀道难作者是谁范文5

论文摘要:文章考证了清代学者张船山的生平事迹、著作,通过古今学者和通行文学史对张船山的评价,客观地阐述了张船山的文学诗歌成就,指出了张船山对于清代诗歌的影响和贡献。

   张船山(1764-1814 ),名问陶,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四川遂宁县(今遂宁市船山区)人。其高祖张鹏翩(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清史稿》《辞海》有传;曾祖张惫诚(1667-1737 ),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张勤望(1694-1757 ),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97 ),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兄张问安(1757-1815 ),号亥白,清代诗人,著有《亥白诗草》;妻林顽,字韵微,号佩环,清代四川布政使林俊女,著有《林恭人集》。

    张船山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嘉庆十年(1805),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省莱州知府。嘉庆十七年(1812),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公历4月23日),病逝于苏州,享年51岁。后归葬故里遂宁两河口(今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全。其生平可参见拙著《张间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初版、2005年修订再版)。

    张船山著有《船山诗草》20卷,清嘉庆二十年(1815)刊行;《船山诗草补遗)))6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两书共收诗3000余首。1986年,中华书局将《船山诗草》(包括补遗)列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2000年重印。这是目前最完备、最通行的张船山诗集。近年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张船山研究会已组织专人对《诗草》和《补遗》进行注释。不久,一部统一、完整的《船山诗草注》将会面世。

    一、从古今学者对船山的评论看船山在清诗史上的地位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1797 )《答张船山太史书》云:“诗人洪稚存太史,旷代逸才,目无余子,而屡次来信颂执事之才为长安第一”;“以执事倚天拔地之才,肯如此物谦,亦是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①《答张船山太史寄怀即仿其体》:“忽然洪太史,夸我得奇士。西川张船山,架架大才子。

    袁枚系乾隆诗坛盟主、性灵派主将,暮年因洪亮吉的推荐,才与船山神交,并云:“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袁枚视船山为生平“第一”知己,可见船山之才,非同一般。

    清代著名学者吴锡麒(1746-1818 )(哭张船山》云:“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再生才?’ “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船山雄于诗者也。   

 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1746-1809 )云:“张检讨诗如骥骥就道,顾视不凡。”《题张同年问陶诗卷》云:“我狂可百搏,君捷亦千首。滴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李白号称“滴仙”;苏轼,字和仲。洪亮吉认为:船山可以和李白、苏轼并美,乾嘉诗坛所有诗人无人能及!故船山在当时即“有青莲再世之目’, “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

    清代诗人朱文治(1760-1845 )《书船山纪年诗后》:“满纸飞腾墨彩新,谁知作者性情真。寻常字亦饶生气,忠孝诗难索解人。一代风骚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朱氏认为船山诗超过了创作有游戏之嫌的随园(即袁枚)。

    船山诗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四海骚人,靡不倾仰”,在国外也影响巨大,“朝鲜使人求其诗,至比之鸡林纸价。”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十八日,韩国文学家朴齐家(175-1805)在罗聘(扬州八怪之一)寓所见到船山诗一卷,爱不释手,并投诗船山云:“曾闻世有文昌在,更道人间草圣传。珍重鸡林高纸价,新诗愿购若干篇。’,。诗中将张船山类比为文昌,可见评价之高。船山和云:“性灵偶向诗中写,名字宁防海外传。从此不防焚剩草,郁陵岛上有遗篇。船山从弟张问彤(1768-1832)在《秋怀船山》一诗中亦云:“狂得时人骂,诗从外国知。”。可见,在乾嘉时期船山诗已流播海外了。

    清诗人张维屏(1780-1859 )云:“船山诗生气涌出,生趣飞来。……至近体则极空灵,亦极沉郁,能刻人,亦能清超。大含名理,细阐物情,或论古激昂,或言情婉曲,或声大如钟铺,或味爽如蓓韭,几欲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

   清人李元度(1821-1887 )《张船山先生事略》云:“幼有异察,工诗,有‘青莲再世’之目。……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其《宝鸡题壁》十八首,指陈军事,得老材《诸将》之遗,传诵殆遍。……国朝二百年来,蜀中诗人以船山为最。

    清代学者孙桐生(1824-1908 )云:“(船山)所为诗,专主性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近体超妙清新,雅近义山。古体奔放奇横,颇近太白。卓然为本朝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西蜀也。’,。

    清末蜀人傅世询(四川双流人)在《论蜀诗绝句》中,论船山云:“弱冠闻君已出群,中年阅历老弥真。旁人漫晒无余味,三百年来见此人。”清末诗人林思进(1873-1953 )论船山云:“性灵空淡未容攀,后代讥评漫等闲。试问蜀中文苑里,百年谁复嗣船山?’,。傅诗强调蜀中文苑自从明代杨升庵以来、张船山之前三百年,蜀中没有出现张船山这样杰出的诗人;林诗则强调在张船山之后一百余年,蜀中未能出现可以继承媲美张船山的诗人。这一前一后的比较,就说明了船山在蜀中诗坛的重要地位,即为清代蜀中诗冠。清诗人、四川布政使杨挨(1760-1804 )云:“蜀中作者自杨慎以后,惟问陶能继之。”近人戴吉双《四川儒林文苑传》谓船山云:“固李太白、苏东坡、虞伯生、杨升庵之后一人也,诚蜀中亦大家矣。”徐世昌《清诗汇·诗话》云:“船山弱冠工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诗人无出其右者。列人《清史稿·文苑传》者,蜀中只有张船山一人。可见,称船山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是名符其实的。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云:“袁、蒋、赵三家齐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类,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袁枚、蒋士锉、赵翼号称乾隆三大家,但蒋士锉成就不及袁、赵,风格也不同,故钱钟书先生主张以张船山代替蒋士锉,重组一个三大家集团。当代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也“力主将乾隆三大家中之蒋士锉换为张问陶。”。著名古代文学研究家刘扬忠先生云:“张船山不单是西蜀诗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国诗人之冠。著名学者王英志先生在《性灵派研究》一书中,将袁枚、赵翼、张间陶列为乾嘉诗坛“性灵派”三大家,并云:“纵观整个乾嘉时期性灵派众多诗人,可与袁赵鼎足而立为性灵派三大家者,唯有张氏。’,。张船山在清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如何,由此不难想见。

    二、从通行文学史及清诗选本看船山在清诗史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悠久,诗人辈出,多如繁星。因受规模和条件限制,能写人文学史的诗人,是极少的。以清代诗人为例,正处在筹备阶段的《全清诗》,“初步测算作者总数约为十万家,成书则当在一千册以上。’,。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收清代诗人6100余家,得诗27000余首。而能进人《中国文学史》的清代诗人只占《清诗汇》诗人总数的千分之三、四。中国社科院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6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9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论及清诗人也只有28人。如此不少的清代诗人人《中国文学史》,而张船山即为其中之一,足见船山在清诗史人的重要地位了。

    在各种通行清诗选本中,船山诗也占有突出地位。清代光绪五年(1879)刊印的《国朝全蜀诗钞》(孙桐生辑选),规模宏大,体制精严,是清代蜀诗选本中集大成者。该书共64卷,计选诗人362人,存诗5900余首,其中张船山诗人选最多,独占6卷,人选诗作近600首,已是《船山诗草》的五分之一,占《国朝全蜀诗钞》的十分之一,“犹以未获尽登为憾。可见船山在孙桐生的心目中是大头,就全清诗人而论,蜀诗人中能跻身于第一流的,也只有张氏一人而已。李朝正先生云:“朝嘉年间的性灵派在华夏拥有诗人之众,是过往的许多诗派无法比拟的,而巴蜀诗人恰恰是通过张间陶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带领一批诗人,影响着一诗人。因而,活跃在诗坛,齐集在张问陶周围的蜀中诗人都崇尚性灵,……形成了众星拱月,群星灿烂之势,迎来了清代巴蜀诗歌中最为壮观的黄金时代。

    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计200余卷,是清诗选本中影响大、声望高者。该书人选船山诗37首,为蜀中诗人人选最多者。其他蜀中诗人,如李调元入选4首、彭端淑1首、费密8首、张问安11首、卓秉恬1首、刘沉1首、张鹏翩2首、刘光第7首……。在乾嘉时期全国性诗人中,张船山入选量仅次于袁枚(41首),而高于其他乾嘉著名诗人,如黄景仁34首、洪亮吉33首、蒋士锉27首、赵翼22首、宋湘9首、舒位25首、吴锡麒13首、孙原湘23首、郭频伽14首、姚元之10首、石楹玉6首、王昙4首、黄王烈1首、顾翰9首、王学浩6首、王芭孙19首、崔旭5首、屠悼9首、杨芳灿17首、黎简34首、陈文述5首、吴篙梁5首、朱文治9首……。可见,船山在乾嘉诗坛地位之显赫。

    当代著名清诗选本,也给船山崇高地位。如钱仲联《清诗三百首》(1985年岳麓书社版),选张船山诗3首,仅低于袁枚(5首),而高于赵翼(2首)、蒋士锉(未选)、洪亮吉(1首)、昊锡麒(2首)等人。陈祥耀《清诗精华》(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张船山诗8首,比乾嘉其他诗人多,如袁枚7首、宋湘4首、蒋士锉4首、洪亮吉3首。李梦生《律诗三百首》(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张船山律诗3首,高于袁枚(2首)、赵翼(2首)、龚自珍(2首)。该书中选清诗人3首及以上者仅10人,船山即其一,可见张船山是清代律诗写得最好的十大诗人之一。

    近年出版的清代诗歌史及辞典,如朱则杰《清诗史》、严迪昌《清诗史》、霍有明《清诗史》、刘世南《清诗流派史》、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都给了张船山以充分的肯定。

蜀道难作者是谁范文6

一、感染学生思想才是有意义的

这堂课围绕一个主问题“街亭失守,谁之过?”而展开,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思想的启迪与感染达到高潮。主问题切入后,引出“马谡言过其实、刚愎自用、纸上谈兵和诸葛亮用人失察”这一普适性结论。接着,老师用“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评价和刘备白帝托孤“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言提出质疑:“诸葛亮真的用人不察吗?”继而,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三个不放心”进行文本梳理,提出“既然不放心,为何仍用马谡?”这个问题。再通过对魏延、赵云、姜维的安排及意图的解说,以及用王夫之“察于名法,勤于耕战,但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之评论,转入诸葛亮用人“捉襟见肘”与他事必躬亲的理政风格有关,从而导致属下产生依赖思想,缺乏独立锻炼以致蜀汉后备人才匮乏的义理之上。课堂本可到此结束,但老师又推向更深一层的探究——“诸葛亮式的法治”,把课堂的思想感染推向了高潮。

1.诸葛亮式的法治

师:以诸子百家来归类,诸葛亮应该属于儒家、道家,还是法家?

生:法家、儒家……

师:哪一家占主导地位?

生:儒家

师:说他是儒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在治理蜀国的时候,刑罚非常的严厉,所以一般把他看作是法家——诸葛亮式的法治(板书)。首先,他具有一般法治的哪些共同特点?

韩非子所主张的整个法令:法令严明,赏罚分明。(板书)你们从“失街亭”的结果处置来看,很能看出这个特点吗?

生:赵云,“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师:第二,对王平的处置:他先把王平唤进帐来,听了王平讲了事情的原委之后,王平已经尽职尽责了,一点过错都没有。他对王平根本没处罚。“孔明喝退”,接下来又唤马谡进帐,对马谡说:“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最后是挥泪斩马谡。对于法治这一点,实际上在《出师表》中也有体现,大家回忆一下,哪些是讲法治的?

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师:还有一段是……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里边有几个关键词体现了法治的特点,即“不宜偏私”(板书),也就是再亲近的人违了法也要处置。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平明之治”(板书),平,公平;明,严明。公平、严明地治理。后来陈寿在《三国志》上也作过类似的评价。

师:除此之外,他在挥泪斩马谡之前,已经对马谡的后事做了交代:“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予禄粮,汝不必挂心。”这是非常仁爱的,想得很周到。

文本写诸葛斩马谡,三次挥泪,三次哭。三次哭含有什么意思?

生:第一次,“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不必多嘱”。情同手足,舍不得杀他。

师:第二次,“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不得不杀。为什么不得不杀?

生:为国家社稷考虑,一片公心。

师:第一次挥泪,是表明一种情深义重,不忍杀;第二次“流涕而答”,表明他是为蜀汉事业考虑的;第三次杀了之后“大哭不已”,这时他解释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表达一种愧对先帝的深深的自责,是一片忠心。因此,第二个特点,“本与仁爱”(板书)。

师:诸葛亮的法治虽严,但他是“本与仁爱”。什么叫作仁爱?孟子说:“仁者,恻隐之心也。”“本与仁爱”,同时又“允公允忠”(板书)。

我这个词是仿造的。“允公允忠”,既为国家考虑一片公心,又对先帝一片忠心。马谡受刑被杀了,他愿不愿意?

生:不愿意。

师:十分不愿意。你看这对其他人的感动效果是什么?课文最后一句交代。

生: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师:大家不怪他劳师动众,反而是被他感动得痛哭流涕。实际上他本人在“伐魏”的大方略上是有严重错误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势力最强的是哪一国?

生:魏国。

师:魏国应该处于攻势,蜀吴两个国家应该处于守势。诸葛亮偏偏要出攻势,“六出祁山”都失败了,不仅断送了蜀国许多将士性命,同时也劳民伤财。但是蜀中百姓不仅没有怨恨他,反而很爱戴他,后代留下的是他不朽的芳名,这是为什么呢?他虽然方略错误,但是人格力量太强大了,也就是说“本与仁爱,允公允忠”诸葛亮式的法治,也是中国传统法治中最好的法治。与这种法治区别的是哪一种法治?

2.商韩式法治

师:传统的法治,商鞅、韩非是法家法治集大成者。跟诸葛亮对立的就是商韩式法治(板书)。诸葛亮式的法治“本与仁爱”,一片恻隐之心,温润泽爱。商韩式法治,第一,《史记》司马迁在写商鞅、韩非的时候,一开头就对这两个人做了评价:天生刻薄之人,对下属是“刻薄寡恩”(板书)。第二,诸葛亮“允公允忠”,他在实施法治的时候让人感到是光明正大。而商韩式法治讲的是“玩弄权术”(板书),非常阴险狡诈。这就是商韩式法治的两个特点。

3.曹操式法治

师: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两个法治,一个是诸葛亮式的法治,另外一个是谁的法治?

生:曹操。

师:曹操秉承商韩式的法治。《杨修之死》里面就讲了曹操玩弄权术——“眠中杀人”。曹操对身边的人说,我睡觉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靠近我,我会“眠中杀人”。他希望这句话震慑住刺客。事实上,他设了个局,玩弄权术。他把一个亲近的侍卫给杀了,又假惺惺地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恰被偏偏不识时务的杨修识破了。也正因这一点,曹操权术玩不下去了,把杨修也给杀了。

4.现代社会的法治

师:这样看来,诸葛亮的法治是最好的,当然还是不及我们现代的法治。现代的法治主要指的是欧美的法治。

二、课堂的生成不在于讨论

叶澜指出,好课要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2]

新旧课堂观一个争论的焦点:课堂教学意义的生成,是否一定要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高屋建瓴的问题启发,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探究,旁征博引的精准人物评点,基于文本文献的知人论世的背景建构,难道这些都需要与学生互动生成吗?没有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学养和文本认知力的基础上的互动与生成,是仅据于文本的肤浅的生成。倾听与吸纳,也是一种最重要的学识生成方式。

按照我们所持的新课堂观,课堂一定要生成、互动、合作、讨论。张老师这一堂课显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至少它是一堂“不合时宜”“不规范”的课。然而,我们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生获得了什么,学生喜不喜欢。这堂课,随着老师广博的、有针对性的、有故事趣味性的背景的穿插引入,问题层层深入,学生自始至终非常投入,虽然没有单个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只有认真专注的倾听、附议、热议、点头赞可。下课结束时,学生们自发站起来鼓掌,衷心地表达了对老师精彩授课的认可。这个班是文科实验班,没有水平的课,学生是不会“来电”的。

三、课堂简洁有序、变化出新

这堂课整体简洁有序。首先,教学目标简单明确。全课围绕“街亭失守,谁之过?”和“诸葛亮的理政风格”两大主问题展开,目标看似简单实则丰厚;其次,整个课堂言语干净、清洁,不杂糅,不像有些现代性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绚丽多彩,实则量多而杂、干扰视听,影响学生对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再次,课堂流程有序、一波三折。由于课堂目标简单明确,致使课堂结构及课堂流程有序,并在起承转合中一波三折、富于变化,学生兴味不尽。

(1)街亭战略地位及双方兵力布置(40万与6.5万;街亭对蜀魏双方的重要性)。

(2)街亭失守,谁之过?(马谡之过,诸葛用人失察)

(3)诸葛亮真的用人失察?(诸葛一生唯谨慎,白帝托孤之言,“三个不放心”漏洞补丁,赵云、姜维、魏延三位大将人事安排及意图——用人“捉襟见肘”,不得而为之)

(4)诸葛亮用人为何“捉襟见肘”?(王夫之评价)

(5)诸葛亮的理政风格(事必躬亲致使不擅长养人才,但都出于公心与忠心)。

(6)诸葛亮式的法治:①诸葛亮式的法治(本与仁爱、允公允忠)(诸葛亮的“三泪”与“三哭”);②商韩式法治(刻薄寡思、玩弄权术)(《史记》);③曹操法治(曹操梦中杀人与杨修之死)⑤现代法治。

中学语文教学为何精彩课堂不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语文课堂太局限于“语言工具论”。裴娣娜指出,语文教育应该在“发展论的语言观”指导下,将语言视为一种“构形”符号,“学习语言,不是‘掌握’,而是‘生长’,语言不是‘外在物’,而是思维与精神的展现与显现”[3];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过多,势必平均用力,重难点不突出。

该课堂另一大亮点就是课堂设计角度新、观点新、史评人物用料与方法新。

1.角度新。一是文本背景介绍新,不从泛泛介绍三国演义作品出发,而是对街亭对蜀魏双方重要军事战略意图及意义做有针对性的介绍。二是从“街亭失守,诸葛用人失察”这一普适性结论出发,全面分析诸葛亮用马谡实为一险招,这与他用人“捉襟见肘”、与诸葛亮的理政风格与诸葛亮式的法治有着内在之必然。

2.观点新。课堂结合文本对诸葛亮用人失察的历史隐情的历史还原与论说,以及对中国传统法治精神梳理与总结,观点新颖,又实在精辟!

具体而言,从蜀军6万兵马和司马懿40万大军的来看,蜀军守街亭肯定是守不住的,诸葛亮的真实意图是想派一得力将领镇守街亭,自己亲率大军直逼长安,从而赢得时间。这一险招“押”马谡身上,即马谡若能按计行事,大事可成!同时,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故做了“三个不放心”的漏洞补丁,理应无懈可击。诸葛亮用马谡背后的历史隐情,却是用人的“捉襟见肘”。小将张苞、关兴等沙场经验不足,难以独当一面。赵云,作为蜀中第一名将,出箕谷,作疑兵,吸引长安守军。魏延,“牧竖小子”,对蜀不够忠心,且与诸葛政见不和,不可大用。姜维,足智多谋,老成持重,被诸葛亮视为蜀汉事业的接班人。由于新降,无大公难以服众,故诸葛亲自带姜维直奔长安就是树立他的威信,这既是私心,也是一片公心。诸葛为何用人“捉襟见肘”,这又与诸葛的理政风格有关。诸葛亮对事后将领的处置体现了诸葛的法治精神。

3.史评人物用料与方法新。课堂对人物的评价,基于《三国演义》的小说的文学性特征,结合《史记》《三国志》等历史文献,王夫之、鲁迅、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以及自己的学术观点,做到人物评价的文学性与学术性、文学笔法与史家评述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联系。

没有缺陷的课,是不充分和缺乏个性的课。张老师这堂课同样存在着因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局限,以及时间的限制而产生的问题,“专题学术性讲授”势必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和言语表达相对不足,如果增加一个课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就会多一些机会。

参考文献

[1]程翔.谈谈语文课的感染力[J].河南教育.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