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范例6篇

转化医学

转化医学范文1

医学的目的是打破基础、临床、预防和药学等领域之间的壁垒,使它们相互沟通、密切联系,避免单一领域研究的局限性和盲目性,缩短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进程。目前,转化医学的研究主要关注: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大肠癌、前列腺癌及卵巢癌等)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研究;生物标志物的鉴定与应用㈤;干细胞转化研究;动物模型开发研究;药物研发(主要分子靶向药物研究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从而将基础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尽快转化为临床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基础研究获得的知识、成果快速应用到临床上门“。

2转化医学与医学各学科关系

2.1转化医学与基础医学近年来,尽管人类在解决健康问题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科研领域,常常出现投入大于产出,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脱节等问题的不对应性,而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需要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领域专家的通力合作与交叉研究,破解紧迫性的难题:如何将大量的数据转化为解决医疗问题的有用信息?比如,世界各国正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展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性分析,寻找与疾病相关的易感基因和医学研究模式,从“组学”到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转变等方法,在肝癌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肝癌的发生与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方面。正因为有这些方法的转变才使得我们能系统解决医学问题,做到基础研究的大量有用数据能实际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2.2转化医学与预防医学转化医学以推动医疗改革、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战略目标,主要方法就是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及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凝聚到4P”医学中n。转化医学就目标而言,就是预防医学,它是健康促进的引擎。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在患病初期未加以重视,大多要进展到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时才会到医院就医,从而导致病情延误。因此,医生只注重治病是不够的,人类健康问题的解决根本应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申卫生事业模式转换,要从疾病的治疗为主向预防为主转变,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深入贯彻三级预防模式。最终通过精确的诊断与治疗,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减少疾病所造成的各种损害,降低医疗的综合成本,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面前,老龄化将带来诸多疾病,肿瘤、糖尿病、神经精神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加上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危害,使我们要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

2.3转化医学与临床医学转化医学最终将产生2种结果:分子医学和个体化医学。基于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其发病机制复杂、疾病异质性很大,例如各种多病因慢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及糖尿病等),不能仅采用单一的某种方法来进行疾病诊治。一种尺度或者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人的医疗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要实施个体化的治疗必须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一些基本特征、基础医学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合理治疗方法和药物,最终使患者在最佳的经济条件下产生最小的毒副作用和最高的效益。研究发现,同一种疾病在机体不同遗传、营养、免疫状态下,对同一种治疗方法或同一种药物的疗效和预后存在较大差异n。因此,临床可利用基因分型、生化指标等生物标志物预测和评估患者药物敏感性及预后,以便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提高疗效,改善预后。通过临床与基础的关联性分析,找出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并阐明疾病的机制,最终以循证医学的原则实施医疗工作,为疾病治疗反应和预后评估。

2.4转化医学与药学在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和寿命延长以后,医学重大问题的解决将通过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及医学实践三者的紧密结合。药物研究是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新药研发的源动力n。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真正治疗患者的手段,主要通过明确药物靶点n,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真正目标。其有3个共同的特征n:①以“组学”为代表的系统生物学为研究手段;②以“多学科交叉”为指导思想的研究策略;③以“服务临床”为目的的研究方向。

3转化医学研究前景

转化医学范文2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又称为转化研究。这个概念主要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research)一词———1993年,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cancersusceptibilitygene1,BRCA1)被发现,并成为新一代的生物标志和靶点应用于早期诊断,从而把实验室内的的发现真正转变成临床的应用工具。自此,“转化研究”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知[2]。作为一个新兴的医学概念,转化医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实验研究在人类中验证新的治疗策略;②研制新的医疗仪器和发展新的诊断手段;③在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同时,加深对人类疾病及其复杂性的了解[3]。作为基因组和生物信息学革命的时代产物之一,“转化医学”虽然是一个专业术语,但却贯穿于医疗研究与疾病防治的始终。

国外医学界近年来非常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工作。200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董事Zerhouni在Science发表了名为TheNIHRoadmap的文章,引领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把目光聚焦在转化医学[4]。目前国际上多间大学都已开始设置临床和转化科学中心,NIH设立了“临床和转化科学奖”,JournalofTranslationalMedicine、TranslationalResearch、Science子刊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期刊陆续创立,更加体现了现在医学界对转化医学这一“桥梁”的迫切需求和向往。在国内,国家新科技体系构明确了“一个中心:国家转化整合医学研究中心;三个支撑:研究型医院、研究现场、协同科技环境体系的科技支撑战略”的新思路。目前,医学临床、药学等领域的转化医学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各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但在预防医学中对转化医学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学科还是一片空白,亟待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关注和涉猎。

2预防医学中的转化之路

大量数据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慢性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慢性病是可以预防和早期诊断的。因此,只有构建强大的预防医学创新体系,将高速发展的预防医学基础研究尽快应用到实际公共卫生服务中,才能达到更全面更有效的三级预防,以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效益,增进全民健康水平,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

2.1转化医学在毒理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毒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机体与外源化学物的中毒机理,对外来化学物进行安全性评价,从而为制订有关卫生标准和管理方案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现在,大量新化学物投入使用,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许多潜在的隐患。而现行的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毒效应无阈值的化学物的检测评价,存在多种局限性和缺陷,如可以测试的化学品数量少;动物实验周期长;评价的费用高;化学物危险性评价存在物种差异等,这些缺陷正是转化医学在毒理学应用的重大课题[5]。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是转化医学在环境和职业毒理学应用的中心环节。新的化学物毒性评价策略提出,应该把当前以死亡、突变、肿瘤形成等终点事件(apicalendpoints)为观察指标的毒性效应评价体系,转换为基于毒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以毒性通路(toxicitypathways)相关生物标志表达异常为观察指标的高通量(high-throughout)毒性效应评价体系。即利用高通量的生物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测定毒作用导致的“通路”或“关键事件(keyevents)”改变,建立相应的细胞预测模型并进行剂量-反应关系的检测,结合环境检测水平和人群暴露状况进行危险度评价,从而开展预防医学现场的推应用,以此为基础提出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一依赖灵敏快捷的细胞试验进行危险度评价的理念能大大减少动物试验体系所需的花费和时间,因而与转化医学概念相呼应[6]。

为此,近年来,部分学者已经致力于开展毒理学细胞模型的研究,力图以体外细胞取代传统的动物模型,以获得更快速,更具代表性的检测工具和评价手段。例如,Lundberg等[7]于2002年通过成功导入了猿猴病毒40(SV40)的早期区和端粒酶催化亚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构建了永生化的原代人类呼吸道上皮细胞,这些永生化细胞可被H-ras或者K-ras致癌基因诱导致恶性转变。在随后的研究中,亦提示出该类细胞株模型对于致癌物的检测可大大缩短细胞转化的间期,从而具有潜在的应用于化学致癌活性筛查的价值。这些研究成果,将为环境致癌物毒性检测带来快速简便的应用手段和工具[8]。综上所述,对于卫生毒理中的基础研究来说,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贯穿转化医学的理念,才能真正实现基础研究成果与预防实践指导间快速有效的转化。

2.2转化医学在营养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从18世纪起源至今,营养学已经从单纯的食品安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开始走向分子营养学的突破期。近年来分子营养学的研究,尤其是对植物化学物的研究更是方兴未艾。如大豆异黄酮,最初是由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食用豆制品对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有着重要的防治作用而被发现的[9-12]。经过多学科证实其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随后,其他植物化学物质如番茄红素,花青素,大蒜素等植物化学物质也逐渐通过基础研究阐明其健康促进的功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人群的健康状态和辅助治疗各种疾病,使得营养基础研究的成果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人体健康的功效。

如果说植物化学物的研究使得营养学领域更为广泛,那么营养基因组学、营养遗传学的兴起使人们对于人类营养的研究更为深入。从实验室到临床,基因多态性的存在被认为是一个许多基础研究成果无法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主要转化障碍[5]。而对于营养学,这一障碍却恰恰成为营养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营养素具有调控基因表达的作用,同时由于异质性的存在,决定了不同的个体对不同的营养需求的质和量的不同。参考摄入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等名词对由基因多态性引起的个体差异已显得不完全实用了。而近年来日渐成熟的生物芯片、蛋白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则为营养膳食摄入的个体化指导提供了可能。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常见C677T多态性便是饮食-单基因多态性相互作用的一个经典例子。过去的研究发现,叶酸和神经管畸形、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相关[13]。而MTHFR是叶酸代谢的关键酶之一。缺乏这一关键酶将导致严重或者中度的高半胱氨酸血症。MTHFR有两种多态现象:C677T(A222V)和A1298C(E429A)[14]。在欧洲人中,MTHFRC677T的发生率是0.233%~0.410%。包含前者的MTHFR可降低酶的活性,从而导致在缺乏叶酸的情况下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上升,从而增加神经管缺陷儿童的出生率。

由此可认为,对于携带MTHFRC677T基因的个体,需要补充更多的叶酸,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和优生学的预防作用。此外,基因多态性和饮食的相互作用与多种慢性疾病和引起慢性疾病的危险因子之间关联紧密,包括癌症、冠心病和肥胖等[15-17]。国外的一些公司,如Genova和MetaMetrix等,已经开始就基因-饮食的相互作用特点开展专业诊断,为个体的饮食补充决策给予指导和帮助。由此可见,从人群膳食指南到个体化膳食指导的转化,将会是新世纪的营养学发展趋势所在。

2.3转化医学在妇幼卫生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耳聋是一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每100名新生儿中就有1名患有先天性耳聋[18]。而我国每年新生听障儿童也多达3余万人。不可忽视的是,遗传因素在所有致聋原因中占有高达60%的比例。如何通过快速、敏感的筛查方法进行产前诊断,减少遗传性耳聋患儿的降生,是妇幼保健的关注重点之一。

近年,我国遗传性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中国的遗传性耳聋中的基因位点较为集中。针对这一结果,中国人民总医院聋病分子诊断研究所联合博奥生物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出“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为遗传性耳聋的广泛筛查,尽早诊断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手段,同时也为临床医生的诊断提供了病因学方面的证据。从2006年到2007年,中国人民总医院进行的515例双盲对照实验中,芯片结果与测序结果符合率为100%,非综合征性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突变检出率为42.41%[19]。从而使得该技术在中国人民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等医院开始得到了应用。这一检测技术能否像唐氏综合症的产前诊断那样灵敏与特异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明。但是,在这个从基础到临床,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儿少预防保健技术的过程是明确的———从临床观察到实验室研究,再根据流行病学的调研结果,协同相应产业共同开发,推出相应手段应用于临床与预防保健。

2.4转化医学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域中的应用和前景2003年的SARS病毒造成的非典型肺炎流行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引起了全球公共卫生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但正是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出现,为疫苗的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的快速转化带来了新曙光:例如,传统的疫苗生产的方法从研发、毒理学和动物研究直到一、二和三期人体试验至少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近年来,疫苗佐剂改良、皮内接种节约疫苗用量以及反向遗传学技术和应用重组DNA技术直接细胞培养等研究成果均可大大缩短产品的生产时间[20],而采用鼻腔喷雾的方法也将使接种更简易快速[21],同时由于这些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政府对于疫苗管理审批制度程序化的改革也大大加快了疫苗投入使用的时间。因此应该认识到,以基础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技术成果为支持,相关企业产业化为依托,多学科共同协作为平台,政府的决策支持为后盾,才能真正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基础研究的成果和科学实践结合,把“转化医学”的桥梁搭建于研、产、学的鸿沟间,实现科学进步、公众健康的双赢局面。

转化医学范文3

关键词:转化医学 医院 医学人才 人才平台

自21世纪以来,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药物研发等方面的新成果、新发现与日俱增。但对医疗机构来说,生命科学领域的新成果很难直接转化为新的医学实践应用于临床,医生的诊疗技术和疾病的防治手段并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提高,一些重大疾病的治愈率和远期疗效没有明显改善,困扰医学界的众多难题仍旧悬而未决。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可知,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有赖于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结合。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转化率低、转化周期长、研究资金快速增加而获益缓慢,如何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医学实践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转化医学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建起一座双向的桥梁,研究者将临床问题凝练成科学问题,然后再通过实验室对科学问题进行研究,继而再将实验室获取的基础研究结果进行临床研究,最终实现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到临床应用领域里,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先进的理念、技术、工具和方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转化医学作为一次历史性变革,已成为未来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若能跟上转化医学的浪潮,就可以把握住未来医学发展的先机。医院汇聚了医疗、教学、科研等多领域的人才,在进行转化医学研究中将起到独一无二的作用。对我国医院来说,我国病种复杂、患者基数大,在开展转化医学研究中有独特的优势。引导并培育转化医学相关人才,对跨越临床与基础间的鸿沟、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意义深远。但就目前而言,医院内的医学相关人才在进行临床与转化医学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的障碍。

一、医学人才从事转化医学所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境

1.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意识不强,缺乏开展转化医学的相关知识。临床医师所拥有的主要是医学专业知识和实际诊疗操作技能。面对临床与转化研究,对其他学科新技术、新知识深度与广度的需求,缺乏及时获取和掌握的动力和渠道。除此之外,由于临床医生所掌握的知识多集中在临床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临床工作中凝练适合研究的问题并非其专长,缺乏对临床难题认知的敏感性,同时也没有掌握科学的临床研究设计方法。有些医生甚至认为自己只需看好病即可,无需搞科研,粗浅的将行医和做研究割裂开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实践,使患者受益。而对于一些基础研究人员而言,一方面他们并不知晓临床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因而很少以临床医生和患者需求为导向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简单地将在高水平的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认定为最终的研究成果,缺乏将书面的科研结果转化为实际的临床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2.践行转化医学研究的动力不足,医院对医学人才的引导工作仍不充分。医生职业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受人尊敬、收入较高,对医生来说,能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即可为自己带来很高的满足感和收益,若在繁重的医疗工作外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则非常辛苦,往往需要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但收获却很少,因而从事科研活动对医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人事考评晋升体制多以的数量质量、课题数量等科研工作业绩为主要的考核、评估方向。研究人员多以能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文章为主要目标,多数是为了研究而进行研究,往往将研究停留在研究论文和科研成果的层面,能真正将研究成果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的少之又少,缺乏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及健康保健中的动力。

3.医学人才间沟通不畅,良好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目前我国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关研究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互脱节,临床医学人才与基础科研工作者尚未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即便在医学院校附属的教学医院里开展研究时,临床医生与基础研究人员也缺乏有效的沟通与整合。有些基础研究学者终其一生都在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并也取得了不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基础研究学者很少真正到临床中去调研、去探查临床医学的实际需求,这就导致其基础研究往往偏离了临床实际。另外基础研究的对象往往比较简单,而当面对临床实际的复杂的人体时,基础实验的结果要经过漫长的临床试验验证后才能真正为临床所用,患者和民众难以直接快速地受益于科技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临床医生的大部分精力都要投入到临床诊断和治疗当中,若想在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也做好基础研究并将其转化为让人群受益的产品也是相当困难的。另外,我们所面对的疾病不仅局限于某个单独的医学专业,其复杂性往往覆盖多个专业的研究范围,若想取得可应用推广的突破则需要多机构间具备不同技能和多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共同协作。但当前阶段,医院、研究机构、医疗企业等往往各自为政,封闭的开展研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形成成果转化链条并产生协同作用。

二、搭建综合化人才发展平台,助力医院转化医学建设

1.优化环境,打造转化医学人才集聚平台。医院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优化适宜转化医学发展的软环境,就是要求医院要树立“人才是转化医学发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建立以转化医学为导向的医院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院内工作的人员。优化硬环境则包括创建高标准的科研环境、配置与临床转化研究相适应的仪器设备、建立可供临床研究的生物样本库和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平台以及为研究者提供政策法规、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试验方案设计以及职业道德和医学研究伦理的咨询服务等。通过优化医院的内外环境,一方面可以从外界吸引更多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医院内部的人才脱颖而出。

2.加强培养,打造转化医学人才成长平台。转化医学是跨专科、跨行业的集成体,其人才培养不能拘泥于传统的专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往往将基础与临床割裂开,并且由于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临床医学的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临床医生同样也很难涉足到纷繁复杂的基础医学领域。当前,我国转化医学基础教育和在职教育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仅极少数高校开展了转化医学方面的教学内容,转化医学教育还未得到普及,缺乏转化医学的在职教育。针对此现象,医院应在继续教育方面多开展有关转化医学知识的教育培训,如开设讲授转化医学研究特点、手段及方法的课程、邀请国内外相关学者举办转化医学相关知识及转化医学相关领域最新进展的讲座,从而提高院内医学人才对转化医学的认知与了解。同时鼓励并支持员工通过出国进修、提升学历等获得转化医学相关的专业系统培训,帮助医学人才成长。

3.科学引导,建立转化医学人才激励平台。从事转化医学研究活动在医学人才的职业生涯中较为缺乏吸引力。虽然科研本身有一定的乐趣和吸引力,但仅仅依靠研究本身的吸引力是不够的。尽管医院一直在鼓励医学人才从事科研,并把科研工作纳入到晋升、绩效考核指标中,但尚未为对转化医学研究设置专门的鼓励性措施,因而医院需要制定适宜的激励措施,提高研究以及其他学术发展在医学人才职业生涯中的吸引力,以激发其积极性。为推动转化医学建设,医院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将转化医学研究的范畴确定下来,设立相关的研究项目,为转化医学设置专门的经费。同时还要鼓励临床医师、医技人员、护理人员等各方面医学人才结合自身专业优势积极从事转化研究,设立激励机制,调动医学人才开展转化医学的积极性。如设立转化医学项目申报奖励、转化医学科研成果奖励等。

4.加强内部合作与外部协作,完善转化医学人才团队建设平台。任何重大科研项目的突破,都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团队合作。随着医学研究和诊疗技术的发展,医学相关人员的分工日益专业化,单独的某一个学科或领域所拥有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通过多方合作来获取并整合更多的医学资源,打造集临床、基础、公卫、药化、理工、计算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转化医学团队,实现多学科、多背景、多技能的交叉式研究,是转化医学研究的必由之路,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将是转化医学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在团队建设方面,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构建转化医学内部合作团队,如医院内部临床医生与基础医学研究者组建内部合作团队,可就某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合作研究;另一方面是医院可考虑与外部的医药健康相关企业进行协作、优势互补,加速成果转化和实现诊疗突破。与此同时,在构建团队过程中,不能将简单地将转化医学团队建设等同于普通团队建设,转化医学团队的组成多分布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相关领域中,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亦可能被涉及。此外在构架团队框架时,各合作单位之间,不应强调领导与被领导区分,强调的是保留专业化特质的同时,在相似价值认识和兴趣、关注的基础上,集聚不同资源,实现对限定领域工作的扩展和突破。

5.内外兼修,建立人才沟通交流平台。临床医生、医技人员等医学人才是转化医学最为重要的参与人员,因为他们是临床问题凝练者及转化医学成果鉴定者和应用者。他们中很多都有一定程度的科研相关经验和能力,只是缺少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理念以及开展转化研究的能力。因此对其进行相应的转化医学教育,帮助其深入理解转化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技术路线,鼓励其与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碰撞出转化医学研究的火花。医院应建立人才沟通协作平台,积极与国内外医疗机构、基础研究机构、转化医学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医学人才提供与转化医学相关的系统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医学人才与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优秀人才相互交流学习,鼓励其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开拓其视野,提高其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能力。

人才是医院进行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医院应营造利于转化医学发展的医院文化,建立综合化人才发展平台,构筑适合转化医学人才发展的生态系统,促使医学人才以转化医学的理念来指导医学科学研究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工作,从而提高生命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率、降低成果转化周期、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最终保障并促进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宁.以医院为基础的临床转化医学研究模式探讨[C].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12-115

[2]易应萍,邵江华,程晓曙等.临床医生在转化医学发展中的关键角色[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4,27(3):323-324

[3]易应萍,江锦良,郭菲等.论转化医学发展的机制与平台[J].医学与哲学,2013,34(11):9-11,47

转化医学范文4

关键词:基础医学;转化医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杨峰,男,1974-10生,硕士,副教授.;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医学新概念,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1,2,3]。转化医学研究在有效促进医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医学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和基本能力,使我们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具备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并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通道研究[4,5]。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6],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7]。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9]。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转化医学范文5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医用化学;翻转课堂

1概述

医用化学是医学学科和化学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医学教育新兴的理论研究领域,其研究课题对分析人体存在与化学相关的机理、药物在人体内的化学反应等十分重要。医用化学课程是医学类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在较强的医学功底下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以利于后续的医学课程学习以及研究工作。对于医用化学教学,目前国内各院校还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同时开设,化学课与解剖、组胚课等课程同时开设,学生普遍对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医学科任务重,学生精力主要放在医学基础课上,对化学课不重视,疲于应付考试[1]。医用化学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和提高,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将实时讲解的PPT和视频上传到网络,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他们安排学生在家观看教学相关的视频,而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同时对学习遇到的困难进行解答,这种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2]。SalmanKhan创立的可汗学院对翻转课堂的推广起到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3]。该教学模式的推动还要得益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自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运动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美国一家私有非营利机构)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目前翻转课堂已成为美国流行的创新教学模式[4]。2011年翻转课堂传入我国,国内对翻转课堂的应用还处在实验阶段,如山东昌乐二中以及广州珠海区五中都开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实验[5]。国内也有张跃国、桑新民、曾贞、张金磊等对翻转课堂进行研究,但目前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角色转换、教学设计方面,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等院校具体学科的应用研究目前相对缺乏。对于翻转课堂在国内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2翻转课堂在医用化学教学应用实例

为在医用化学教学中开展翻转课堂授课,在潍坊医学院2013级预防医学专业中开展试点,将该专业入学成绩平均分布的4个班级分为A、B两组,A组的1、2两个班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B组的3、4两个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同时对比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教学效果,对两组学生采取同内容、等课时、同进度的教学授课,其中包含32学时的理论课和28学时的实验课。采用相同的试卷,章节末尾对该章节内容进行测试,试点教学内容授课结束进行中期测试,并对班级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如表1、表2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的两个班级在每一章节的测试中成绩均优于传统课堂教学班级,且在最后的中期测试中A组成绩分布优于B组。此外,对进行课堂改革的A组学生进行了教学认同度调查,调查维度包括学习态度、成绩的提高及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等三方面的内容。调查结果发现,受访的学生中90%对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表示认同,喜欢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80%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其学习热情及成绩;还有30%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式设计合理性方面存在问题,仍存在一定的改革空间。具体调查情况最后统计如表3所示。

3结果与讨论

大学生具有较多的课外学习时间和灵活的学习时间安排,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利于翻转课堂在高校中的应用。目前的大学生基本具备上网的条件,也具备网络学习所需的技术操作能力。从学生角度讲,在高校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不存在任何障碍[6],但是要想让翻转课堂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的作用,还应该注意和把握好以下几点。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并非完全独立自由地进行学习,而是需要依据相关的要求,在网络技术支持下高度参与,以自身为主体,根据学习内容,不断、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扩展和提高。因此,翻转课堂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课时要求、知识点掌握、学习效果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要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紧迫感、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制度要求的框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开展课堂教学前,先将制度的要求清楚地告知学生,如网络课件的学习时间是通过系统记录的,而系统记录的学习时间是计入总成绩考核的一项内容,这样既可保证学生能完整看完学习课件,还可保证学习的重难点传达到学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打好教学课件和视频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不主张教师全部直接利用从网络中寻找和下载的教学视频,因为网络中已有的课件和视频很少有能与自己的教学时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完全相符的,也体现不出相应的教学重点,对教学难点的讲解也不一定足够清楚,体现不出医用化学的教学特色。因此,要求根据专业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自行制作教学课件和视频,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配合相应实例,更能清晰和透彻地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学课件和视频的视觉效果、互动性、时间长度等也对教学的效果有重要影响,同时对制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术也是一个考验。只有将教学课件和视频的这一基础性工作做好,才能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听得懂、看得明、学得会。合理规划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关系医用化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密不可分的基础学科,化学实验课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对理论课的开展有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而理论课的学习又有助于学生对实验课原理、反应机理和现象成因等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应该在翻转课堂中很好地利用实验与理论课的关系,将实验课融于理论课中,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验课进行,对学习内容和动手能力实现双促进。在教学中将翻转课堂中设计的28个实验课时完全融合到理论课教学中,较多的理论知识点是在实验台上边做实验指导,边回答学生的疑问、做讲解介绍完成的,二者的教学效果都得到很大增强。科学设计课堂时间环节翻转课堂的核心特点就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回学生手中,因此,在减少课堂讲授时间的情况下,合理、系统地设置课内各教学环节,对教学效果的达成尤为重要。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合作、讨论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具体到环节上来说,教师应该做好:1)学习小组的分配与调整,合理利用小组讨论互学的时间,巩固学习重点和解决部分自学问题;2)解答疑难与学习内容点评,对面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着重强调,解决学习难点;3)补充讲解和布置作业,对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和容易混淆的学习要点进行补充,布置合适的巩固性学习作业;4)尽心尽职做好后续作业、内容和成果交流,并注重做好对学生反馈的评价和回应。畅通成果巩固和交流渠道畅通学习交流渠道,是翻转课堂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和保障,可通过学校精品课程网站、公用邮箱、QQ交流群、微信群等现代交流方式广开渠道,建立信息和课件、问题交流、疑难解答、成果对比、反馈回复的平台,促进交流和学习。

4结语

本教学研究通过预防医学专业医用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初步证明了翻转课堂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并就教学实施过程中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及需注意的事项进行了重点讨论研究。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信息化教学环境越来越完善,网络上优质的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为翻转课堂在高等院校应用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条件。随着教育的发展,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在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郑爱丽 阎芳 边玮玮 单位:潍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小丽.提高医用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3):234-235.

[2]张跃国,张渝江.“翻转课堂”: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3]AshK.EducatorsEvaluateFlippedClassroomsBenefitsanddrawbacksseeninreplacinglectureswithon-demandvideo[J].EducationWeek,2012(10):6-8.

[4]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转化医学范文6

采访中,王红阳提到了“转化医学”这一名词。她说,转化研究或转换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近年来医学健康领域多次强调的新领域,其与个性化医学(personalized medicine)、可预测性医学和数字化医学等一起构成了系统医学(systems medicine),包括系统病理学、系统药物学、系统诊断与综合治疗等,它是建立在基因组遗传学、组学芯片等系统生物学与高技术基础上的现代医学。

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力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转化医学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它的精确定义也不断发生变化。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实际可行的预防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

王红阳说,她带领的课题组所开展的“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与生物标记筛查”课题,其最新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甲胎蛋白+MXR7(GPC3)”联合检测方法,可使肝癌早期诊断准确率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15%。

王红阳继续解释说,MXR7在肝癌中可以特异性地、稳定地高表达,因此可以作为肝癌血清学早期诊断的新指标;而目前临床诊断肝癌所使用的甲胎蛋白指标,对肝癌的漏诊、误诊率可高达60%。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如果将MXR7与甲胎蛋白联合使用,诊断准确率可大大提高。

“出国留学前,我是个临床医生,抢救过很多患者,也亲眼看到了许多肿瘤患者在巨大的痛苦中病逝,而我作为医生却无能为力;特别是面对那些倾其所有送患者来治病的患者家属,我常常有愧对他们的感觉;这也是许多临床大夫共同的、经常的感受。临床诊断、治疗手段和使用的药物都是源于基础研究的成果,若没人去做艰苦的基础研究,癌症患者的治疗就毫无希望。”王红阳说,正缘于此,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肿瘤学的基础研究。她说:“我们要弄清楚肝癌的来龙去脉和发展规律,找到阻断病情恶化的关键途径,提出肝癌新的分子分型方法,以便能对不同基因型和不同病期患者开展个性化治疗。肿瘤是最需要精确的分类分型和给予个性化治疗的疾病,因为每个人的基因、遗传、发病诱因、发病阶段都不一样,而现在‘一视同仁’地治疗,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也正是因为目前在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便制约了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王红阳所在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病区正是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基地。

王红阳说,转化医学倡导以疾病防治为中心,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先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然后针对基础科研成果快速推进研发并转向临床应用。只有基础研究者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才能不断提高医疗整体水平。转换医学研究主张打破以往课题研究单一学科或“小作坊式”研究的传统模式,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

王红阳提起她出国留学的推荐人裘法祖院士和吴孟超院士时,言语中充满了敬仰之情。她说,他们一直强调肿瘤的问题并不是开刀能够解决的,必须结合基础研究,所以他们推荐了很多医学生及医生到国外学习基础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