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涧的作者范例6篇

滁州西涧的作者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1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首山水名篇,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是其久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尤其,“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阳修曾经借该句入词:“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萍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采桑子》)。著名宰相寇准曾将其敷衍成一联: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春日登楼怀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两句绘声绘形,动中有静,以动写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境界相同。山涧两岸,幽草自碧,黄鹂独鸣,纯美之中略带一丝凄美与酸楚,正如黄叔燦《唐诗笺注》所言“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图画”。但是,对这两句诗的个别用词,历来颇有争议。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说“本作‘独怜幽草涧边行,尚有黄鹂深树鸣。’盖怜幽草而行于涧边,始于情性有关。”其实,这种不同,正体现了诗歌传播过程中人们认知心理与审美心理的不同。“行”作“尚”讲,诗人在场内,独行涧边,怜幽草独生,听鹂鸣心伤,是为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而“生”作“上”讲,诗人则在场外,极目静观涧边幽草,凝神谛听深树黄鹂,物我交融,物我两忘,是为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相比较而言,“生”作“上”讲,作者的悲喜不形于色,意境更见弥远深沉,符合了韦应物山水诗清雅高古的艺术特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两句勾画了远离尘嚣而又充满生机的山野渡口景象。诗人完全抱着一种欣赏的心态,眼见春潮上涨、晚雨急来、孤舟自横,不以为险,只以为“趣”。如果说“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展现的是自然界的静美、纯美,那么这两句展现的是动态美、虚无美。“急”“自”平字见奇,“急”字写出了雨势很大,“自”字则构建了自然、闲适、无人打扰的气氛,透露出一种不随俗从流、洁身自好的刚性。其中,“自”字尤为点睛之笔,是全诗的“诗眼”。可以说,全诗因着一个“自”字而境界全出。“涧边幽草是自生,深树黄鹂鸣是自鸣,春潮带雨是自来,野渡之舟是自横,作者所‘怜’者,正是这种‘无人’,亦即超越人为的自生自荣的自然美。”(马茂元、赵昌平《唐诗三百首新编》)自生、自鸣、自来、自横,顺天而生,率性以行,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自得、悠闲。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戏曲、小说如此,诗歌也如此。关于《滁洲西涧》诗中究竟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考察韦应物的仕途际遇和在滁州期间的生活,透彻了解他的心境,可以加深对该诗作的理解。韦应物,是一位“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官场隐者。在滁州期间,韦应物不仅游山玩水,与僧道交往,使心灵得到慰藉,“襟抱从此舒”(《再游西山》),而且无意中找到了一条解决入世与出世矛盾的道路,这就是亦官亦隐,也即“吏隐”。在《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中,韦应物写道:“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旷岁怀兹赏,行春始重寻。聊将横吹笛,一写山水音。”在这里,诗人邀约友人,煮茶温酒,寄情山水,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事情。在《西涧即事示卢涉》中,韦应物更鲜明地表露心迹,“寝扉临碧涧,晨起澹忘情。空林细雨至,圆文遍水生。永日无馀事,山中伐木声。知子尘喧久,暂可散烦缨。”透过诗作可以想象,诗人结庐涧边,整日无事,旦暮踟蹰涧边,静观涧水波纹,静听空山伐木,既有甘守淡泊的超然,又有暂解烦缨的欣喜,悠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得失荣耀不关身,时厄且喜是闲人。无事在身,并无事在心,水边林下,悠然忘我。这种与时流转、得失随缘、宠辱不惊,恰体现了诗人对孤寂生活的有意识的追求向往,正是作者仕途失意、历尽挫折之后的自觉与内在祈求。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2

而与教材匹配教参上却表明:此诗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情事,面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显露出来,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却道:“此诗以简洁的景物描写,传神地写出了闲适生活的宁静野逸之趣,在宁静的诗境中,有一种冷落寂寞的情思氛围。”理由是韦应物《咏声》诗所云:“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因而说:“诗人的情感归结于静穆空寂的诗歌情调,表现出某种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

这就让人费解了,这两种观点并存似乎都近情理,教者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主体情感呢?不过《尚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意志的。从这一点上说作者借景述意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不如联系诗人的一生来展开分析总结,让广大师生从情感上去认同一种更为贴切的解说方式,进而去理解作者作品的情感。

诗开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幽草、深树、黄鹂并提,树大根深比喻势力大,根基牢固;黄鹂叫声婉转动听,在此似乎给了人一种哗众取宠,招摇轻浮的感觉。故此诗人鄙弃它们转而去喜欢生活中极平凡、常见,让人感觉生命力顽强的幽草,由此可见诗人显现的是甘于平淡,不居高自媚的胸襟;这确实让人感觉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

但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到底是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呢?还是传达一种淡漠遁世的心理倾向,教者以为是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试加以解析:从肃宗广德二年(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任官,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里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省,为自已没有尽到责任空费俸禄自愧。“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朋友的诗中一联。一派仁者忧时爱民心肠,沈德潜评论说:“是不负心语”。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其享年约在五十五、六岁。

综上所述,韦应物该无愧于“勤政爱民”,“先忧后乐”的称誉。在逆境中而不自弃,为官清正廉洁,看不出有冷漠遁世的心理倾向,反倒可领悟到他经世济民的广博情怀。此诗只能说作者春游滁州西涧所见,感怀身世,忧伤情怀淡然而生。何也?《旧唐书》中论及韦氏家族说:“议者云自唐以来,氏族之盛,无逾于韦氏。其孝友词学,承庆,嗣立力量,明于音律,则万里为最;达于礼仪,则叔夏为最,史才博识,以述为最。”而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只能说在诗中可以感受到韦应物自负才学出众,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在一定意义上为一个时代创建光辉的业绩。“春潮带雨晚来急”似乎说水急河宽,本该是渡船大显身手之时。隐喻时代变幻风起云涌,有识之士正好建功立业,一展雄才。“野渡无人舟自横”又不遗憾的传达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忧伤的情怀。为什么呢?渡船本该放置在车水马龙的渡口,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其实含蓄地表达诗人渴望得到与之才华相匹配的职位,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然而渡船却闲置野外,英雄无用武之地。识贤、纳贤的贤明的君主已经无处可寻,那么,我的满腹才华又有谁来赏识呢?这是诗人感慨、衰伤的原因之所在,其中更寄托着诗人胸怀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而无处施展的愁苦与愤懑。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3

【关键词】网络化 地方纸媒 民生新闻

网络化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让新闻传播的地球村特性不断加深,作为地方纸媒,如何应对新阅读时代生存空间的拓展?归根结底在于纸媒扬长避短,用更好的形式、更鲜活的内容、更亲民的姿态表现传统优势的过程。纸媒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今天的我们很难预判,但从新闻传播的最终接受层面来看,所有的新闻信息最终都需要得到受众的认可。精彩的内容与开放的心态、智慧的应变、先进的技术同等重要,某种程度而言甚至更加重要,在前有全球新闻传播网络化的压力,后有区域性报业集团的不断进逼下,地方纸媒的出路之一在于从深度、精炼、贴近性等多方面挖掘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采用平民的视角,以平民化的表现方式,关注和表现与普通百姓生存发展相关内容的一种新闻。地方纸媒植根于本土文化,其新闻传播中掺杂了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层次解读。为百姓鼓与呼,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让管理层掌握第一线的民生疾苦,进而实施媒体舆论监督的义务,为民生问题建言献策,提供帮助平台,地方纸媒才会在赢得社会各方关注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其影响力与公信力亦从中得以提升。

做足深度文章

当下的新闻信息传播空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信息表达和传递渠道变得前所未有的畅通和丰富,资讯的传播更具互动性、自主性、多样性,除了传统的信息来源渠道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络外,手机即时上网让信息传递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而利用博客、微博等方式,信息的捕捉更不会因地域界限而阻隔,不会因渠道差异而滞后。“平的世界”让今天的我们进入“新阅读时代”―― 一个受众从被动和单一接受到主动和多元汲取的全新时代。在铺天盖地的阅读渠道中,传统强势媒体报纸优势不足,尤其是纸质媒体劣势更加明显。其出版时间相对固定的局限性,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当新闻信息一经传出,“平的世界”里人们即可通过各种线上渠道阅读到所有的资讯并参与其中,等纸媒刊登时所有信息已成旧闻。这样的挑战下,纸媒如何突围,笔者认为需要做的是从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更新,用深度的民生新闻文章吸引诸多对信息内容本身兴趣较足的受众深入其中。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地方纸媒扎根于某一区域,做足“地方”文章才能吸引某一区域的受众,这其中民生新闻是重中之重。2011年3月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梧桐树与地铁建设之争,最后参天梧桐得以幸存,其最初是因为一名网友在微博中将被砍的梧桐树照片上传,由此引发大量关注和跟贴支持,但事件解决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后南京本地纸媒给予的相当程度关注。2011年下半年,明光市泊岗乡3000万斤无公害萝卜滞销,这一信息在社会上流传后,除了引起网络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外,《滁州日报》和《皖东晨刊》还组织记者深入泊岗乡的田间地头,深入了解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后,《“萝卜啊萝卜,何时才能卖完你”》等系列文章相继刊登,萝卜为何滞销?萝卜销路在哪里?农民得到的经验有哪些?系列有深度的文章一一奉献到读者面前,最终促使了这一事件的妥善解决。

放大民生声音

网络媒体就是泛指的“自媒体”,微博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自媒体”的内涵,每个人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评论者。信息的海量、方便、即时、互动,这样的阅读体验轻易就能让人心动并着迷。很多企业家、经济学家、影视明星和其他公众人物都热衷于微博。而在时下的新闻信息传播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突发事件微博滚动播报已越来越常见。

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最大优势就是传播速度的“快”。每个人都是新闻信息的潜在第一者,而信息一经,经过关注的人转载、评论等,信息就简单而迅捷的广为人知。这样的人际传播方式,其实是与新阅读时代的需求相吻合,其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甚至远远超过门户网站。但冷静的背后,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与来势汹汹的“自媒体”传播竞争,传统纸媒并非毫无招架之功。

对于深深扎根于某一区域的地方纸媒,其受众层绝对多数均在区域范围内,这也意味着这些人的信息价值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方纸媒的信息取向。对每一个人来说,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事莫过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对纸媒的受众层来说,每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信息都会引起相对应受众的密切关注。但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信息的传播中,“自媒体”占据了信息的快捷性,但其信息传播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权威性,而地方纸媒能有效地填补这一空白。2011年11月,滁州城市供水的主要取水点――西涧湖周边环境整治进行半年后,仍有诸多问题残留,市民对此议论纷纷。有鉴于此,《皖东晨刊》记者跟随执法人员一同进行实地探访,随后《谁还在污染着我们的“大水缸”?》等系列文章出炉,文章通过实地目击和背后思考的方式,把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事件进展等娓娓道来,促使了该地环境整治工作的加速进行。

介入不越权

网媒时代,出于获取新闻的线索等情况,纸媒不可避免与网媒产生不自主或自主的互动性,网络成为地方纸媒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之一,而诸多地方纸媒为对瞬息万变的新闻发展进行实时追踪、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大新闻报道影响力度,纷纷开设自己的网站。如笔者所在的滁州日报,在滁州新闻网开办后,迅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遗余力地炒热西涧论坛,与民生相关的新闻均通过纸媒、论坛互动,既实现了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又有效地拓展了纸媒新闻线索来源。

民生新闻报道的内容中,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占相当大的比例。时下许多民生事件在纸媒、网络、微博等多媒体的介入下,强大的舆论很容易加强舆论的强势权利地位,尤其是网民的参与,在满足社会公众知情权,表现百姓现实生活的前提下,很容易非法强行闯入社会个体的私人空间,公开个人隐私。这也提醒着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新闻媒体越权干预司法、立法、执法,或以保护弱势群体的面目出现,或以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自居,这是非正常的一种表现。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新闻媒体在妙笔著“文章”的背后,是介入事件进程但并不介入事件发展,新闻媒体只是新闻信息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所刊播的信息一定要尽可能站在第三方的公正立场。

参考文献

①席雪浪,《多媒体时代助推民生新闻影响力》,《新闻界》,2008(6)

②薛政,《新阅读时代与报纸生存空间》,《新闻实践》,2011(7)

③吴天祥,《地方党报如何做好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融合》,《新闻世界》,2011(9)

④孔丽颖,《报纸民生新闻的重要性与操作性》,《新闻三味》,2008(Z1)

⑤董丽霞,《报纸民生新闻的发展创新思路》,《中国地市报人》,2011(10)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4

(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参考答案】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渲染烘托出琅琊溪及其周边春景的美丽,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此题考查的是虚写与实写之间的关系。这种题型可以称之为A与B的关系类题型,从历年来的高考题来看,经常考查到的这类关系主要包括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等之间的关系。下面结合实例介绍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

二.答题技巧

(一)提问方式

1、从A与B的角度赏析某句或全诗。

2、这首诗在A与B的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是如何运用A与B来表情达意的?试作分析。

(二)理清关系

1、景与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触景生情。指诗人心中虽有某种情感,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如杜甫的《登高》中前两联描绘了一派苍凉的秋景,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

(2)借景抒情。指诗人通过借助对特定的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身的情感,表达自身的思想。如李商隐的《端居》中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3)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融汇在特定的景物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主观情感,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描绘了幽草、西涧、黄鹂、深树、春潮、晚雨、野渡、舟自横等景象,营造了孤寂、闲适的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和忧伤情怀。

(4)以景衬情。指诗歌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或铺垫主人公的心情或者思想,使情感表达更鲜明更强烈,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四种形式。如岑参的《山房春事》中“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两句用艳丽的春色反衬诗人吊古之情的伤痛,以乐景衬哀情。

2、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虚实结合。指诗歌中把眼前现实的与回忆想象的人、景、事、物结合起来表情达意的手法。如王昌龄的《送魏二》中前两句写眼前实景,后两句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

(2)虚实相生。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如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虚实相生,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

(3)虚实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眼前现实的人、景、事、物与想象联想中的人、景、事、物相互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或以虚衬实,或以实衬虚。如崔颢的《黄鹤楼》中前四句写仙人跨鹤,是虚写,表现世事茫茫之慨;后四句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样以虚衬实,文势起伏跌宕。

3、动与静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动静结合。指诗歌中同时描写动态的事物与静态的事物,使动景与静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构成一种和谐而又生动的意境。如刘的《雨后池上》中前两句写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后两句写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

(2)动静相衬。指诗歌中描写的动态与静态相互渲染、衬托。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以动衬动,或以静衬静。如王籍的《入若邪溪》中颈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写蝉噪鸟鸣,很是热闹,越是热闹越是能反衬出林子的寂静,以动衬静,表达出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3)以动写静。指诗歌中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中“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一个“排”字,采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写出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以静写动。指诗歌中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来写,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以静写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三)分析思路

在结合相关信息读懂原诗的基础上,首先要思考以下问题:哪些是写景,写了什么景,哪些是抒情,抒了什么情;或哪些内容是实写,哪些内容是虚写;或哪些内容是写动,哪些内容是写静。然后体会这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四)答题步骤

1、概括内容。结合诗歌指出哪些内容是写景、实写、写动,哪些内容是抒情、虚写、写静。

2、点明关系。指明景与情、实与虚、动与静的关系,注意恰当运用术语。

3、分析效果。分析时可以围绕突出的意象特点、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方面考虑。

说明: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步骤一与步骤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表述顺序,即可以先点明关系再概括内容。

(五)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提问】请从“静”与“动”关系的角度对下片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步骤一)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拂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步骤二)诗人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动静结合。(步骤三)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表现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提问】这首诗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结合诗歌作简要赏析。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 母语 张力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72-01

小学语文教学面向的是儿童,“童”言无忌,无忌的童言,本是创新的种子,她会在“口无遮拦”的状态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为母语教育增添新的亮色,提倡小学语文“言语童子功”要诀别机械接受和平面复制庸俗、保守的言语行为,要追求主动、特色、有内涵和有品位的旨趣,释放言语主体内蕴的智慧、精思、情感和才学,要使个体一生可持续发展。

1.在自学中质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一年级开始就手把手的教,教师习惯了,学生也习惯了,到了中高年级仍然惯性地前行着,教师在前,学生跟着走,亦步亦趋,学生的思路总是中规中矩,老师所提问题已经应接不暇,哪有时间质疑?学习就是这样,有人讲了,你也不知道哪个地方有疑,哪个地方有阻,有疑的地方,老师和同学会帮助破解,学生早就养成了学习上的依赖性,所以,教学新课前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先有充分的自我质疑、释疑,进行个人质疑后,然后小组内部解决疑问,着重培养学生自我解疑,提高学生的质释能力。“时间留白”思维才有空间,落实“积极语用教学观”才有可行的实施途径。

如:《小露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前自学片断:

1.1课前自学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这个小故事说给比你小的朋友听一听。(2)猜一猜,小露珠还会遇到谁?它们会说些什么呢?(3)读课外资料,用科学知识说说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1.2课上质疑

生1:书上说:“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小青蛙的视力是很差的,它能看到的大多是动的东西,它是怎么看到“闪亮”的呢?生2:是早上,你看图是那么光艳,说明还是好天,天那么亮,小青蛙能看不到吗?生3:最主要的是因为这是“动”的露珠,因为青蛙“蹦”到大荷叶上,露珠一定是动的,一动青蛙就看见了。生4:看到这样的小露珠,说不准青蛙眼前一亮――闪亮!以为是丰盛的早餐呢!生5:说到早餐,我想到了“‘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这一句,“小蟋蟀”为什么看到的是透亮了――因为它看到是草叶,“透”过露珠看到了它的早餐――草叶。生6:小蟋蟀还可能想:露珠洗去了灰尘,草叶吃起来更爽,所以内心透亮透亮的。……

这样的质疑打破了教参上“小动物之所以喜欢小露珠是因为因为小露珠的美丽”这一定论,从思想教育上来说,这样的“头脑风暴”似乎是偏离了主题,想达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几乎就是失败,但学生的思想获得了充分解放。翻看现在的小学语文,我们会欣喜地发现,教科书越来越远离意识形态的钳制,向“绿色生态”方向发展,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活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更要成为学生的语用榜样,教师今日语用之修炼就是学生明日语用之造化。这种造化,功德圆满,学生这座金矿就会释放潜能。

2.在想象中创新

从语用动机与语用行为的关系来看,积极语用首先就是一种由情感所助推的自觉语用。小学语文,是从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均是洋溢着言语主体个性化审美活力的表现性语用。很多课文在行文中跳跃大,给人留下空白,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此时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去填补和充实,充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合理想象;许多课文给人们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要引导学生多种角度的合理想象,进行二次创造,实现艺术审美,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生动激情的语言,把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情景再现,还原为学生独立探索创新的过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重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解决重点及难点时,可设置悬念,把疑难寓于趣味之中,排解学生的畏难心理,引起对重难点的关注,带来探索思维的自觉主动进行。

滁州西涧的作者范文6

那么,如何把握古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呢?

首先,熟悉古诗词中常见的情感类型。

古诗词中的情感表现各不尽同,要准确地判断出诗词的情感,必须先熟悉有哪些情感类型,做到有的放矢。初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情感类型主要有:

(1)离情别绪(依依不舍、勉励)型。如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寄情山水型。如王维的《鸟鸣涧》、韦应物的《滁州西涧》。(3)田园(悠闲、伤感、喜悦、赞美、向住、隐逸)型。如王维的《终南别业》、陶渊明的《归园田居》。(4)忧国伤时(借古讽今、同情百姓、为国担忧)型。如杜牧的《泊秦淮》、杜甫的《春望》。(5)思乡怀人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李白的《渡荆门送别》。(6)建功报国型。如曹操的《观沧海》、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其次,要了解诗人词家的生平思想,写作风格和写作背景。

要准确地把握古诗词中的情感,还必须对诗人词家的生平经历、思想情绪、写作风格和具体的写作背景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下面就几位主要的作者的作品风格作简要的介绍。

(1)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重要的诗人,其诗特别有个性,有政治伟人的宏大气魄,本色质朴并抒情浓郁,表现了他高远的志向,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最能代表“建安风骨”。其诗悲歌慷慨,气韵沉雄。

(2)陶渊明。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和个性特征,使他厌恶官场生活,归隐田园。所以他的诗大多描写自然恬静的田无风光和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反映诗人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表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

(3)王维。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诗达到了诗画合一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他的山水诗,常融入佛教思想观念,有归隐之心。

(4)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唐诗的艺术高峰,他的诗风格雄健奔放,想象丰富奇特,常用比喻和夸张手法,色调绚丽多彩。

(5)杜甫。杜甫是唐诗中现实主义诗风的代表。由于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亲眼见证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其诗多写“安史之乱”时的生活,诗风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悲愤慷慨,忧国忧民。

(6)白居易。白居易是中唐诗歌革新的旗手。他善于学习和运用民间语言,通俗易懂,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7)苏轼。苏轼是宋代豪放词风的代表人物。生性旷达,所以常将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8)陆游。陆游早年参加过抗金斗争,所以其作品大多抒发政治抱负,表现渴望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感情。

除此之外,如李商隐的缠绵、杜牧的清丽、辛弃疾的悲壮、李清照的婉约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再次,要把握古诗词中的情感还要注意从分析诗歌中意象入手。

上一篇彷徨的爱

下一篇孔乙己全文